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一一二講)

打開請大家打開講義250面

壬二、別示六天之相(分六:癸一、四天王天。癸二、忉利天。癸三、須燄摩天。癸四、兜率陀天。癸五、樂變化天。癸六、他化自在天)我們前面講到仙道,仙道天道是不一樣的,從正報的身心來說,仙道其實他是屬人,所以你看上去他跟人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他本來就是人嘛!所以他的壽命跟天的壽命當然不同,他頂多壽千萬歲,活到一千歲、一萬歲,一萬歲是最多;但是諸天的果報最少最少在四天王天都還有九百萬年,那當然不能比,正報不同。依報,仙人他雖然能夠飛到空中騰雲駕霧,但是他不能住在空中,他還是要回到他的高山、海島安住,他所居住的環境不同;天人住在須彌山,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住的處所也不同。這地方要揀別,所以我們一般講六道就是把仙道併入到人道,其實他就是人道,完全一樣,當然諸天就不同。

癸一、四天王天

天的果報體,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的人心特別的善良,所以他累積很多的正氣,他住在須彌山,四天王是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東西南北;東邊的叫持國天王,西邊叫廣目天王,南邊叫增長天王,北邊叫多聞天王。

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因地:生四天王天的人他在做人的時候(因地),他邪淫中,心不流逸,說明這個人他是嚴持在家五戒,他對於夫妻以外的邪淫,不但是身口不犯,而且心中完全沒有一點邪念,心不向外流逸。這一部份的操守非常的嚴謹,當然他還是有夫妻的正淫,他頂多就是對於邪淫這一部份,他能夠做到心不流逸。因為他堅持不邪淫的功德力,當然也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等,所以他的內心是「澄瑩生明」,非常的澄淨,而且心地光明;「澄瑩生明」說明這個人善念特別的堅固而不可動搖,這不是說緣缺不生,你任何的境界刺激他,他對善法的堅持是特別的堅定的,叫「澄瑩生明」。

果地:他有這樣一個堅定善念,他死亡以後他的神識,善念是屬於正氣,輕飄到須彌山的半山腰,跟日月做相鄰,這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他整個男女淫慾的事情,跟我們人世間是完完一樣,壽命五百歲,他們的天壽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所以天壽五百歲合乎人間等於是九百萬年。天台智者大師,他對四天王天,他說:除了上品的十善以外,他要兼修護法之心,特別是護持戒法,五戒的戒法,四天王天他對五戒的戒法堅持,而做到「澄瑩生明」,而成就四天王天。

癸二、忉利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忉利天翻成中文叫三十三天,他有三十三個天,他在因地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他在迦葉佛滅度的時候,他發心為迦葉蓋一個塔廟來供養,旁邊有三十二個來幫助他完成這樣的塔廟。一個主事者他的果報就生為帝釋,他的宮殿住在中間,叫做善見城,旁邊四邊東西南北各有八間的宮殿,四八三十二加中間一個叫三十三天,居在須彌山的山頂叫「忉利天」。

他這樣果報體的因地:於己妻房,淫愛微薄;前面的四天王天強調的是這個人不邪淫,忉利天就更進一步,甚至於對於自己正淫的妻房,他的淫慾之心也特別的淡薄,次數也比較少,他連正淫都淡薄了。他的第二個因地,不得全味,他在自己獨居的時候偶爾會生起淫慾的念頭,他能夠隨時加以的克制加以訶責,來調伏他淫慾的煩惱,這叫不得全味,他有某種訶責淫慾煩惱的力量。

這樣的一種力量,臨終之後,他的神識就生長在須彌山的山頂,超日月。因為日月是居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所以他已經是住在日月之上。這在日月之上,當然日月照不到,所以他身上自己有光明,他也不需要日月。居在人世間之頂,他是地居天的最後一天,因為下一個燄摩天就是空居天,他就不住在地上。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忉利天的淫慾跟人類也很接近,只是他不流出不淨物,他只是欲漏的時候就風氣,風泄掉就算了,他的天壽是一千歲,但是他的晝夜是人間一百年,所以算出來是人壽的三千六百萬年。智者大師說:前面的四天王天他除了不邪淫以外,他是護持戒法的;忉利天他要兼修十善,他要有一些利他的十善事業,才能天生忉利天。

癸三、須燄摩天

「燄摩」這兩句話就是時間的意思。為什麼叫時間?為什麼以時間來安立這個天呢?因為他這個天日月光明都照不到,所以他白天晚上不是用日月光明來判定,是用蓮華的開合來判定晝夜的時間,叫燄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世間,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燄摩天的因地有兩個:第一個、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他這個人要是有結婚的話,有夫妻的因緣來,暫時的去隨順他,過去以後他一點的思憶、一點的執著都沒有,可見這個人淫慾的心是特別淡薄,這第一點。第二點、於人世間,動少靜多;蕅益大師說:「動少靜多」這一句話是說明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欲界定,他不是前面那個散散亂亂的只有善念沒有禪定。譬如這個人他平常也不喜歡跟人家有一些動態的你來我往,這種人事的往來他是沒有什麼重大的興趣,能夠少就少,沒有事他就喜歡在佛堂打坐,動少靜多,有少分的欲界定。

果地:因為他善念跟禪定的攝持,命終之後他能夠在虛空中朗然,自由自在的安住(以上是空居天),這個天的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所以它是以蓮華的開合為晝夜,而且這種天身上都有光明,叫做須燄摩天。須燄摩天他已經沒有男女交遘的事情,只是牽牽手,牽牽手就構成淫慾了,他的天壽是二千歲,他的一晝夜是人間二百年。

智者大師說:燄摩天不但要修習慈善事業,他有一種功德,這個人心性調柔不惱害眾生,他去到哪一個地方他的心就特別調柔,比方他開門的時候他輕輕的開,他講話的時候也是輕輕的講,他時時刻刻都想到不要去觸惱眾生,他有護持眾生善念的心情,這種德行當然比做慈善事業更微細了,生到須燄摩天,他有不惱害眾生的功德。

癸四、兜率陀天

「兜率」這兩個字翻成中文叫知足,他對於種種欲樂的事情能生知足想,他吃東西吃到剛好他就停止了,他做什麼玩樂,他適當了就停止了,他有知足的正念力。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兜率天有兩個殊勝的因地:一、一切時靜。這個不簡單,我們前面講到燄摩天是動少靜多,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動,但兜率天這個人是二六時中,他的心是完全處在寂靜的狀態。說明這個人已經成就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的「等持」,叫一切,這一切包括什麼?包括白天也包括晚上,二六時中他的心就是活在寂靜當中。二、有應觸來,未能違戾。但這個要是結婚怎麼辦呢?夫妻來要求淫慾之事,他怎麼辦呢?未能違戾,暫時隨順於他,他完全是被動的配合。他因地有這兩種相貌。他成就欲界定以後,他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他的神識因為禪定的攝持,特別的精細微妙,所以他就不接下界諸天人境。也就說,他已經超越了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燄摩天下三天的相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不接下界諸人天境」指的是什麼呢?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天有外院跟內院。他的內院是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外院就跟前面的諸天一樣是放逸的境界,當然兜率天比較好,他知道知足,他放逸到一個程度它自然停下來。內院他就不是,內院是彌勒菩薩帶了很多、很多菩薩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它是彌勒菩薩教化的處所。這樣的一個諸大善人居住的地方,它是怎麼樣呢?是劫壞三災所不及,壞劫到來的時候有大三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三大災來的時候諸天破壞了,但是兜率天的內院沒有壞,三災不及,名兜率陀天。。這一天男女的淫慾是雙方一笑,雙方見面彼此一笑,就構成淫慾的事情,他天壽四千歲,他的天壽一天人間四百年。

蕅益大師說:兜率天他不但是慈心修善,還要不惱害眾生,更重要這個地方要兼修禪定,來成就欲界定。我們要看祖師的高僧傳,祖師有兩種人,一種人修淨土,那當然沒話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他什麼都不要考慮,他一心一意的到淨土去。第二種人他不想到淨土去,他求增上生,求增上生他就沒有幾個選擇,因為他不可能到三惡道,到三惡道是障道,到人間苦惱也特別多,他到天上去又放逸,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到兜率天去,很多祖師是求生到兜率天。為什麼呢?因為親近彌勒菩薩,希望「龍華三會」的時候跟彌勒菩薩一起下降。

不過兜率天跟西方淨土,還是有差別,諸位你去讀讀《阿彌陀經通讚疏》,窺基大師作的。他列出了十種差別,我們講其中一種:兜率天的內院跟西方淨土差在哪裡?窺基大師說:西方淨土叫『淨土』,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所以你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所接觸的每一花一草,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是清淨的法身變現的。兜率天是業力所感,你要念佛、念法、念僧,對不起!外境沒變法幫助你,你自己心中你自己生起正念。不可能說,你聽到一個音聲,看到一棵樹就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所以兜率天叫「穢土」。窺基大師說:穢土中的淨土。他的本質是穢土,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叫穢土中的淨土,這地方要區別。

極樂世界是淨土中的淨土,他真的是淨土,身為一個淨土不能是業力所變現的,眾生共業所感的這不能叫淨土,那算什麼淨土?那是有漏的五塵。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的人,你看看《阿彌陀經》你打開,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幹嘛都攝六根呢?他眼根看到一個東西,他就生起菩提心,他耳朵聽到音聲也生起菩提心。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你修行六根門頭要完全關起來、要內觀,因為你活在穢土,這個五塵是擾動相。所以大家要很清楚,兜率天它是有說法,但是它本身還是屬於穢土,穢土中的淨土。

癸五、樂變化天

樂變化天又叫化樂天。「變化」是什麼意思?前面的四天它的五塵是固定的,比方說你住在這個宮殿,你今天看它是這樣,明天看它還是這樣子,還沒什麼太大變化。樂變化天不是,它沒有太多固定的東西,它不斷變,他心裡想要什麼樣的五塵,他自己就可以變化出來。比方我這個宮殿我希望它是藍色的,它就變成藍色系列的宮殿,明天他想藍色太單調了,藍色當中再加一點米黃色的,哎!它又多出米黃色的,他能夠把五塵隨心變化,然後自己來受用。當然可以隨心變化表示什麼?表示這個人的心力比前面還強,不是只有善念而已,他必須有一點禪定的力量。智者大師說:樂變化天以後要達到未到地定。

我無慾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因地相貌:我無慾心,他平常是完全沒有淫慾的煩惱,因為他這人的禪定不是欲界定,是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人,他淫慾心基本上已超過欲界了,他剛好是接在欲界跟初禪的中間,所以他的淫慾可以說被禪定的力量完全暫時的調伏下來。但是應汝行事,有自己的夫妻來索求淫慾之事,他也要應付一下。他在應付的過程,他是什麼心態呢?於橫陳時,就是有男女美貌橫陳於前的時候,乃至於在男女交遘的時候,他味如嚼蠟,就好像在吃蠟一樣淡然無味。

就是說,他整個過程中沒有淫慾的煩惱,完全是應付行事。前面說是,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他這個是完全沒有這樣的煩惱。命終之後生越化地,他的神識超越下四天之地,高度比下四天更高;「化」是講他受用的五塵,他是完全隨心來變化,他也不是固定的,他可以隨時變化,這一類叫樂變化天。

這個天的果報體,他在行淫慾的時候是彼此熟視,彼此對方看久一點就構成淫慾。他的天壽是八千歲,它一晝夜人間是八百年。

天台智者大師講『小止觀』,他說:九心住比較好成就、很好成就,一般人只要貪瞋癡煩惱淡薄,有一定的用功,基本上很容易得到欲界定。但未到地定非常難成就,因為你得到未到地定,要得到初禪就容易了,所以未到地定是很難、很難成就。未到地定跟欲界差在哪裡呢?未到地定有輕安樂。因為未到地定成就的人,他色身的四大產生變化,不是我們這種粗重的色身,他有少分的初禪的四大在你的身心世界出現。所以你會覺得這個人特別的輕飄,不像我們這種粗重。所以他說到達未到地定有兩個特點:一、他不容易退,不像欲界那麼容易退。二、他要成就初禪容易,而且他有輕安樂。樂變化天就是有少分的未到地定。

癸六、他化自在天

前面講他的變化是要自己去變化,這一天他果報的受用,他自己不用變化,當然他自己要變化也可以,重點是別人在變化的時候,他可以把別人變化的東西他自己來受用,別人變化出來,他可以把變化出來的東西拿來用,他化自在。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這個人因地功德有兩個:一、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他完全沒有世俗之心,古德註解說:特別指的淫慾之心完全沒有,但他有時候為了善巧方便,有正式的夫妻來索取,他也會隨順他。他隨順他的時候是什麼心態呢?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在行淫慾的過程當中,是瞭然超越。前面的樂變化天在行淫慾的時候,是味如嚼蠟,一點滋味都沒有。這地方是不但沒有滋味,他還可以神遊境外,毫無慾想。他的神識還可以在這過程當中,能夠超越神遊境外,瞭然超越,不但是味如嚼蠟還能夠超越,他的神識更加的自在。

果報:命終之後他的神識,他能夠超越化無化境;「化」指的是前面的化樂天,超越化樂天的果報;「無化」是沒有變化固定的五塵,指的是下四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他的淫慾是暫時看一下,前面是熟視,這個是暫視。他的天壽是一萬六千歲,他一晝夜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所以他加起來是人壽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

整個六欲天,我們會看到他整個判定,基本上是男女的慾望來做判定。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淫慾是整個六道輪迴當中,它是一個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牽動的是整個六道的升沉,因為它是個根本,所有的慾望都跟這個有關係,從這個開展出來。所以他的天上是越往上淫慾越淡薄,四天王天他是完全一樣,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燄摩天是牽手,兜率天是笑一笑,化樂天是熟視,他化自在天暫時的看一下,是越來越淡薄。

壬三、結成欲界之名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欲界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他主要有三種慾望,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慾望。但這個地方特別的一個指標性的東西是以男女的慾望來作指標,男女的慾望有兩種的差別。

本經上說這六天,第一個、形雖出動。要往生到諸天,「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對於慾望要出,要有少分的出離淫慾的擾動之行,要有少分的出離,要是完全是投入在淫慾當中,那當然這個人不可能生天,「形雖出動」,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離的力量。

圓瑛老和尚他把「形雖出動」分成六種差別,他說:四天王天他的動,只有內動沒有外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擾動,夫妻以外的,他是絕對不能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動。忉利天是雖有內動,漸漸的輕微,雖然還有煩惱的活動,但是他的次數減少很多了、淡薄。燄摩天是遇境方動,去無思惟,燄摩天他不但是內動減少,他是要有環境來刺激他的時候他才動,平常的時候他是沒有這個念頭。兜率天是心中寂靜,境迫不違,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靜,真的是外境不斷的逼迫他,他只好隨於他,兜率天完全是被動天。第五個是化樂天,化樂天是雖有欲境,交中無味,雖然有欲境的活動,但是他的整個過程當中是索然無味。第六個他化自在天,是色身雖合,內心超越,他完全是超然物外。

所以他的「動」有六種的差別,總而言之,他已經能夠少分的去出離淫慾,也就是說他能夠去訶責,訶責淫慾的過失,是不淨的、是苦的等等。

第二點,心跡尚交。蕅益大師說:什麼叫心跡尚交?「心」指內心,「跡」指的是色身。他的身心世界還有相交之事。形雖出動,是讚歎他這個人已經不簡單了,已經有點出離淫慾煩惱的力量,但是還是不能完全的避免淫慾的煩惱。蕅益大師把這六天分成兩類,他說:下四天身心俱交。也就是說從四天王天乃至於兜率天,這種情況身心俱交;但是化樂天跟他化樂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

到這個地方,六欲天因為都還有這種男女淫望,心跡尚交的事情,所以總名為欲界。在古德註解當中也提到說:那魔王住哪裡呢?我們講六欲天的天主是波旬,而三界的天主當然是大梵天,魔王他是住在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上面有一個宮殿,它是隸屬於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有一個宮殿,他就在那個地方,他住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但是它是判屬於欲界。

辛二、色界(分三:壬一、總出其因。壬二、別明其相。壬三、總結其名)到這個地方都還有三種慾望,色界以去,它完全沒有男女的慾望,沒有飲食的慾望,沒有睡眠的慾望,完全是以禪定的法樂為食。色界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雖然有禪定的攝受能夠禪悅為食,但是他還有色身的存在,當然他的那個色身有兩種功德,第一、充滿了光明。第二、他的形質特別的殊勝,他完全是只有童男之相,他沒有男女相,因為他沒有淫慾心,所他招感的果報體就沒有女眾之相,完全是童男之相,完全是化生,而且充滿了光明,而且形質特別的殊勝。色界就是形容他的色身的光明殊勝,叫做色界。分三段:一、總出其因。二、別明其相。三、總結其名。

壬一、總出其因

生往色界之因。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這個人他是一個修心之人,他不是普通人,不像我們平常做做慈善事業心外攀緣,不是!他是一個修習禪定寂靜之人,但是他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有兩種過失:一、不假禪那。他沒有修習出世間的三昧(真如三昧),他沒有依止不生滅心來修禪定。二、他也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換句話說,他還是有所攀緣、有所得,缺乏出世間的定慧。但是他的好處,他能夠執身不行淫慾,他能夠依止世間的持戒跟禪定攝持,他使令他的色身暫時不起淫慾之事,所以他若行若坐,對於這樣的淫慾之事,想念俱無。

念跟想有什麼差別?在《唯識學》上說:「念」是你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回憶叫念;「想」是你沒有發生過,你自己憑空想像出來叫想。色界的眾生他在生命當中,他完全不必靠飲食也不必靠睡眠,他肚子餓的時候,在古德的註解上說,他肚子餓怎麼辦呢?他疲累怎麼辦呢?入禪定。入禪定以後,三昧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殊勝的法樂,法樂就能夠滋養他的色身,他出定以後精神特別的飽滿,他餓的感覺、疲累的感覺完全消失掉,他完全沒有這種需求。

壬二、別明其相(分四:癸一、明初禪。癸二、明二禪。癸三、明三禪。癸四、明四禪)癸一、明初禪

淨界法師:楞嚴經

梵眾天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梵眾天當然到了色界以後他的禪定已經堅固成就了,我們知道,到了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決定,他還是屬於一個過度的。到了初禪就以後,他三界的愛慾跟情染就完全沒有想念之心,他因地沒有淫慾的念頭,當然不會生長在欲界。這個人臨終的時候,神識就應其清淨的梵行之念而生為梵眾天。梵眾天就是初禪天一般大眾的人民,他們的人民大眾叫梵眾天。

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梵輔天就是大臣,輔佐大王來整理事物的大臣,他的因地有兩個:一、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這一點跟前面的初禪差別不大,他對三界愛慾的煩惱調伏了,禪定離欲的心堅定的現前,這一部份跟前面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在下一句話:於諸律儀愛樂隨順。前面的持戒是比較屬於大方向的,偏重在調伏煩惱;梵輔天對大小的律儀,特別是威儀特別的重視,愛樂隨順,沒有人強迫他,他就很喜歡去注重自己的大小律儀,有威儀的德行。這個人應其定共戒,他有禪定跟戒行的清淨,他能夠行種種的梵行之德;梵行之德有兩部份:一、他自己愛樂隨順梵行之德。二、他能夠弘揚教化眾生遵守梵行之德。

這一點就不同於梵眾天,他偏重在自己的修學,梵輔天他能夠以梵行之德,來勸人家修學梵行,讚歎梵行的功德,他有種利他的妙行,叫梵輔天。

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大梵天是天王,他的因地有三個:一、身心妙圓。讚歎他的身心世界是微妙圓滿。什麼叫微妙?蕅益大師說:他能夠完全遠離欲界粗重污濁的身心,他沒有欲界的愛染。「圓」他較前面諸天,他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滿足,這第一個。他的戒行更加的清淨,他的威儀更加的莊嚴。二、威儀不缺,清淨禁戒,他不但是威儀不缺,行住坐臥都不放逸,具足持戒之德,不但能奉持清淨的淨戒,身口意清淨,他經常保持攝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三、加以明悟,「明悟」就是他夠通達慈悲喜捨之理,他有四無量心,廣大的慈悲心跟喜捨之心。以這三種的因地,他能夠應其持戒清淨跟慈悲喜捨之德,以這兩種德行來統領整個梵天的大眾,而為大梵天王。這指的是他天王的德行。

苦離漏止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總結:前面三種的天已經成就這種殊勝身心之流,因為他已經離開欲界的粗重污濁的心身,產生一種安樂精妙的身心。他這種身心世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他沒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沒有三苦當中苦苦的逼迫,當然他還有無常敗壞之苦,還有微細的行苦。雖然他沒有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欲漏,名為初禪。初禪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生」就是三界粗重的身心,而產生一種跟喜樂相應的一種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他說:初禪具足五德,覺、觀、喜、樂、心一境性,初禪是有覺觀的。

他的覺觀是怎麼來的呢?智者大師說有兩種覺觀:一、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要訶責五欲,他必須用不淨觀,他要觀察我們眾生為什麼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我們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他在覺觀當中,他就如實的觀察我們色身,其實把這一層皮剝開以後,把肉也剝開,我們看到我們的色身,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他以不淨的覺觀來訶責欲愛的煩惱,所以他成就禪定的時候他的覺觀還在,而且他不斷的保留(下面會說)。

因為初禪的特點雖得禪定,但並不堅固,到二禪就覺觀沒有了,他要隨時用覺觀來訶責五欲來保護他的禪定。所以你看初禪在大三災現前的時候,火燒初禪。為什麼?因為覺觀之火,他還有覺觀,所以他心中還有微細念頭在動,他招感初禪之火。「喜」他有歡喜心;「樂」喜跟樂都是快樂的,樂是比較微細,喜是比較粗;「心一境性」,禪定的相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的安住,這是禪定的相貌,心一境性。這是整個初禪的相貌,到二禪已去就沒有覺觀,二禪已去也沒有前五識的活動。

這地方的調伏煩惱,跟佛陀在講經的時候說,他都沒有修真實三昧這是什麼意思?佛陀在訶責欲界諸天他在調伏煩惱的時候,或者色界天在調伏煩惱的時候,都有一句話說:「他們沒有真修三昧」,這什麼意思?他們雖然用不淨觀訶責煩惱,但是他沒有真實的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說,你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你來就沒有煩惱。

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的一個思想,我們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我們要懺悔業障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我們要了生死,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是整個本經的核心思想,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整個戒定慧,以無住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學。

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你加上這觀念二禪就不只是二禪,那是整個菩薩道。所以你看修行就是一念之間,你一念之間提升了,你所修的法門全部提升。但問題是他不能夠正念真如,他就只能夠活在那一個小範圍裡面對治煩惱,還是以生滅心來對治煩惱,那當然效果就有限,站在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就糟糕了!那等於就是兩個人在那邊對抗,那這就很難跳脫。這觀念就在這個地方。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