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176頁。

辰一、簡六塵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掌握一個原則,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眾生。所以從佛菩薩的角度來看是: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佛菩薩引導眾生悟入心性的時候,他所針對的根機是廣大的,所以你看在經典當中,經常會開出很多很多的法門。《華嚴經》開出了五十三參,《維摩詰經》有三十二種法門,本經有二十五個圓通。一個醫生他不可能只開一種藥,因為他要面對很多病人,所以他必須把所有的藥都把它現出來,尤其是末法眾生,佛菩薩都不在了,佛菩薩應該把很多藥都留下來。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他是廣開方便法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但是站在眾生的角度,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我們的心態是「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我們只能夠選擇自己需要這一部份來修學,不是所有佛菩薩法門你都要照單全收的,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一定要一門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所以你要簡擇,佛菩薩開示藥的時候他不能簡擇,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門都留下來。但是我們眾生在修學的時候,你不簡擇你進步就變得很慢。針對一個末法障深慧淺的眾生,應該怎麼簡擇呢?首先本經先把六塵簡擇出去。

色塵不徹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我們如果以色塵來當回家的路好不好?「色」,色塵,色塵經過我們一念明瞭心的攀緣以後會產生一種想像,心中的想像跟色塵的結合就變成一種塵垢,色心和合變成一種塵垢,一種心中的影像。這種影像我們依止我們心中的觀照力(精了),是不能通達它的體性的,因為這樣的色塵它是一種塵垢相,是一種障閉不能通達的。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以色塵當作所觀境,我們很難去通達它的體性,因為它這種影像障閉性的,我們看到這個影像以後,我們很難體會它的本性是空的,很難體會。而我們一個初心的人,又怎麼可以以此障閉的體性,來當作修學圓通的本根呢?這樣一下子就被障住了,就通不過去了,我們看到一個惡逆的境緣的色塵現前,我們很難說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很難這樣去體會的,所以色塵的障閉性是很難去通達的,以色塵當圓通本根是不恰當的。

聲塵言偏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音聲有兩種音聲,一種是無情的音聲,比方說你桌子的碰撞等等,這是沒有所謂的語言這一部份。但這個地方所指的是有情所發出的音聲,有情所發出的音聲會摻雜許多的語言文字,所以它是屬於一種「名句味」。「名」它是詮釋自性,「句」詮釋差別,「味」指的是文,詮釋義理。比方說這是一朵花,這是「名」,它強調花自體,這朵花很漂亮,就有漂不漂亮的差別,這個叫「句」。這朵花很漂亮,這是完整的觀念,這個加起來就是「味」。總而言之,音聲它是一種名句味的一種詮釋,它的特性就是「一非含一切」,一個名不能含攝一切的名,一個句也不能含攝一切句,一個文不能含攝一切文。所以音聲在詮釋整個法義當中,是不能夠普遍圓滿,沒有普遍性。身為一個沒有普遍性的音聲,又怎麼能夠當一個初心的圓通本根呢?我們去注意這句話,就失掉其他的話,所以它不能夠圓滿的普遍,這一部份就不適合當回家的路,因為回家要俱足「圓通常」。

香塵不恆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塵的特性必須要合中知,它必須要跟鼻根相結合,才能夠知臭知香。香臭的香塵必須要跟鼻根結合才能夠顯現出來。「離則元無有」如果香塵離開了鼻根的了別功能,香嗅的體性就不能現前了。所以身為香塵,是「不恆其所覺,」因為事實上鼻根也不可能跟所覺的香塵經常相結合。所以你以香塵為所緣境,它不能經常現前,因為它必須要根塵的結合才能顯現。譬如你以香氣為所觀境,但是有時候香氣不現前,那去哪裡找所觀境呢?你找不到所觀境的,你就不能長時間修學,所以對初心來說不適合。

味塵不一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味塵」,味塵它不是本來就有的,它要假借因緣才有。要假借什麼因緣呢?「要以味時有」,必須要味塵跟舌根相結合,才能夠感覺它的存在,它的功能跟前面很像,「其覺不恆一」,既然能覺知的舌根跟所覺知的味塵,是不能經常的合而為一,所以它也是一種生滅性、變化性,對初心來說是不適合當圓通本根的。

觸塵不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觸塵它必須要能觸的身根跟所觸的觸塵相結合,才能夠將冷熱的相狀發明出來。「無所不明觸」,如果只有身根而沒有所觸之物,就不能夠明白冷熱之相。所以「合離性非定」,這二個是合是離,體性不決定,這一部份不能操之在我啊!你也不能叫人家一天到晚碰觸你,這樣的體性,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所以它不適合當初心的圓通本根。

法塵不遍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法塵我們一般叫「內塵」,因為它是五塵落謝的影像,落在心中產生一種獨影境,它是一種內五塵。它必須要假借外五塵才能夠顯現,「憑塵必有所」,它必須要憑藉外在的五塵才能夠顯現。法塵的生起一定有它先後次序的差別,你看我們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這就是時間上有前後的差別,既然有前後的差別,「能所非遍涉」,能緣的心去攀緣所緣的法塵的時候,就不能普遍含攝,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時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時想今天的事情。這種能所互相的攀緣不能普遍含攝一切的法塵,所以不適合當初心的圓通本根。

這地方的意思是說,身為一個初心的圓通本根,必須具足三種功德:一、「圓」它要普遍圓滿。你看音聲就很好,音聲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個地方有音聲,十個人同時聽得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二、「通」它不能有障礙,要達無礙。你看那音聲不管是牆壁,什麼都不能障礙它,它通達無礙,不像色塵,它是不通達的。三、「常」它必須要恆常存在的。這一點在六塵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經常很難存在,因為六塵是外在的塵境,不是你決定的,所以你很難長時間修學的。

這地方倒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適合長時間修學,但是從一時的感應、一時的開悟這一部份,六塵有它的效果。你看禪宗我們常說「德山棒,臨濟喝」,你問德山師: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他拿棒子就打你,就追著你打。你說:我們怎麼樣把心帶回家?臨濟禪師就訶責你、大聲的訶責你。我曾經問達空長老,我們以前的老和尚,他是修禪宗的,問他:為什麼臨濟宗老是打人家呢?達空長老說:〔禪宗〕的道理你不懂。他說:你們教相是講道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慢慢體會,禪宗不是這個意思,禪宗是認為一個人的攀緣心很重,講道理沒有用,你用棒子打下去的時候,他那個觸塵是刺激性的,跟身根接觸的時候,那能夠截斷妄有。因為你一痛的時候,妄想就突然間脫落,「迥脫根塵」,在那個當下,那個不生滅心容易體會得到,「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因為那個痛太痛了,所以妄想突然間忘掉,截斷妄流,妄想之流突然間停止了,那個時候很多人從那個地方開悟。

「棒喝」棒是觸塵,喝是聲塵,這個地方跟本經有什麼差別呢?禪宗它只是引導你一時的開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對不對?因為圓通是長時間的修學,長時間修學你要找一個穩定性,但一時的起悟,那麼當然這個六塵,有時候有它一定的力量。我們講解悟跟證悟是不同的,解悟說你開悟了,但是開悟沒多久你又忘掉了,那是成就一種善根而已。但是你要讓善根相續,要破妄顯真,那要常修學(後面會講),前面的不是不好,重點是它非是常修學,你沒辦法一輩子去修它的,六塵不是經常有。所以這個地方要簡別出去,因為外在的六塵,它的現前不是操之在我,這個地方要簡別。

辰二、簡五根

淨界法師:楞嚴經

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簡別

眼根不圓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見性」指的是眼根見的功能。眼根見的功能它在了別眼前的境界時候,雖然是可以洞然明徹,這是佛像、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是阿彌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明前不明後,它的功能是不能夠圓滿,它只能夠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後面,所以在四維當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維,不能看到後面的二維,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不圓滿的。身為一個不圓滿的所緣境,當然對一個初心來說是不適合當圓通本根的,因為它不圓滿。

鼻根缺中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鼻根它可以通於入息也通於出息,我們入息的時候是從鼻子到丹田,出息是從丹田到鼻子,它通內通外。但有兩個問題:第一、「現前無交氣」,當入息到盡頭的時候,這時候的息會停止,乃至於出息到盡頭的時候,這二個息都會暫時的停止。入息的時候,鼻根到丹田會暫時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會暫時的休息一下,會有暫時停止的情況,會中斷,是第一個問題。第二、「支離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間是支分離異的,它們不能同時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攝入,它們是各自獨立的,有它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它。這兩個會變化,對我們產生干擾,因為你觀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緣境變來變去,相對來說不太穩定,所以對初心來說是不適合當圓通。

舌根不常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無端,它不能夠沒有味塵就產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塵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夠現前。你看我們舌頭平常沒有什麼滋味的時候就沒什麼感覺,它必須要有味塵的刺激才能夠產生了知的功能。假設味塵消失了,這個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對初心來說它不恆常現前,當然不是圓通本根。

身根不會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身根跟前面的觸塵相同,什麼叫相同呢?觸塵前面說「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它們兩個各非圓覺觀,不管是能觸的身根,或者是所觸的觸塵,它們都必須要互相的結合,才能夠產生它的作用。如果互相的分離,這兩個就互相消失掉,所以它們都不是圓滿普遍的覺觀,不是一切時的現前。「涯量不冥會」第二個問題,能觸的身根它是一個心法,所觸的觸塵是一個色法,一個有知的心法跟一個無知的色法,兩個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時互相的契會,所以云何獲圓通?身根要產生觸塵,你要人去碰觸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觸你,這個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適合當初心的本根。

意根雜念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知根」指的是第七意識的意根,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為根。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兩個是兄弟,有第六意識就有第七意識,有第七意識就有第六意識,它摻雜第六意識的種種雜亂的思想。第七意識的意根在了知法塵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在那邊吵,摻雜第六意識雜亂的思想。所以「湛了終無見」,湛了寂靜的心識除非你成就禪定,否則很難現前。凡夫的心怎麼可能成就湛了寂靜的心呢?一定是被妄想一天到晚干擾,所以「想念不可脫」,亂思亂想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是很難脫離它的,在這麼多的干擾當中,對一個初心的來說,面對這麼多摻雜的亂想,又怎麼好去悟入圓通呢?雖然它經常存在,但是干擾多。

我們講「根、塵、識」,「根」剛好是中間,攀緣六塵創造六識出來。其實我們平心而論,在根塵識當中,六根門頭是相對穩定。你看六塵,這個你沒辦法作主,你不能強迫六塵一天到晚現前,這個你做不到,你在山中修行,你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不斷的變化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白天有,晚上沒有;但六根的話,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見聞嗅嘗覺知,它相對是穩定。有人就提倡捨識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塵是變化多端,六識是一天到晚干擾你,你以六識為所緣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動,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錯的。當然在簡別中把眼根簡別、鼻根也簡別、舌根也簡別、身根、意根都簡別,不過,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他說:沒有錯,末法時代的確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以耳根為主這倒是真的。

我們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過耳根,吸收很多、很多的法義,但是他提出兩個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個、眼根不能忽略,眼根可以看經典可以看佛像,尤其末法時代,佛陀的法經過整理,因為正法時代沒有文字當然不需要眼根,而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眼根也是很重要。其次意根,我們修止觀的時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依止獨頭意識去攀緣心中法義的時候,或者心中佛號的時候,你還得要假借意根。意根跟眼根是一個助行,耳根是主要的圓通。這個地方是約著長時間的正行來說,五根是不適合,但是我們在了解當中要知道,其實根塵識,根相對塵來說、相對識來說,它的穩定性是比較高。

辰三、簡六識。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眼識無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識見」指的是眼識生起見的了別功能,身為一個識,它的生起必須要摻雜根塵識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你眼根必須要摻雜色塵才能夠生起見的了別功能,根塵識三和。所以「詰本稱非相」,「詰」就是追究它的根本來源,它不是一個真實的體相,它只就是一個根去攀緣塵,產生一種暫時因緣的假象而已,它不是一個不變的真實體相。所以它「自體先無定」,它本身的自體本來就是緣生緣滅,本來就不決定。生為一個生滅變化的眼識又怎麼能夠當初心的圓通本根呢?我們講,要回家的路一定要越穩定越好,干擾降到最低,因為我們已經被煩惱耗損太多能量了,所以剩下的善根不多了,用這個當所緣境,又這樣的變化是不適當的。

耳識非初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心聞」指的是耳識的了別作用,雖然能夠洞察十方無所障礙。普賢菩薩他用聽聞的功能,來洞察十方無有障礙,但是他是生於「大因力」。普賢菩薩聽聞耳識的功能,能夠洞察十方,那是普賢菩薩久遠劫來修學「法界觀」所成就的。「法界觀」就是一心萬行,依止一念心而生起萬行,一心萬行,萬行一心,是時空無障礙所成就的,是廣大無邊的因力。「初心不能入」,這不是一個初心菩薩所能夠成就的洞察十方,那是一個佛菩薩的果地妙用,所以云何獲圓通?不是一個初心的人能夠嘗試的。

鼻識有住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鼻想」就是佛陀使令孫陀罹難陀觀察鼻端的白相。我們鼻端哪有白相呢?那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觀想鼻尖的地方有一個白相,然後把心住在那個地方。它是「本權機」,那是佛菩薩的一種善巧的方便,因為這一個人太散亂了。他的目的「祇令攝心住」,佛陀的意思只是要讓難陀尊者,把散亂之心安住在鼻端之處。既然是安住,就有問題了,「住成心所住」,當初心的人住在鼻端的白相的時候,就有能住的心跟所住的境,既然有能所的對立,那正是一種生滅心,真實的心性是無所住的。所以身為一個有所住,那麼堅固有所住的一個初心,又怎麼去悟入圓通呢?又怎麼能夠當圓通本根呢?

舌識有漏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尊者依止舌根來演說佛法。說法是「弄音文」,那是撥弄音聲文字。這樣的撥弄音聲文字是怎麼來的?是「開悟先成者」,那不是一個初心人做得到的,那是富樓那尊者在久遠劫以前,早就大開圓解,成就四無礙的辯才,他才有如此的妙用,才能夠說法弄音文。所以不是初心能夠做到的,也就是說,「名句非無漏」,說法當中詮釋的名句,它都是生滅的變化之法,並不是第一義諦的無漏之法,所以當作初心的圓通本根不適合,當做開悟以後的一種妙用是可以的,初心回家的路是不適合。

身識不遍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優婆離尊者受持禁戒沒有違犯叫作「持犯」。它主要的功能是約束我們的身業,當然也以可以約束口業,但重點它不能約束意業。所以「非身無所束」,如果不是身業的話它就很難約束了,它這樣的功能不能普遍於在身口意三業,云何獲圓通?又怎麼能夠當初心悟入圓通的本根呢?因為它不普遍。

意識緣物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目犍連尊者他依止意識的妙用,而顯現廣大的神通,而這神通的來源也不是他因地時修意識觀而來的,他是久遠劫來早就成就神通,他今生是利用意識來當作顯現神通的方便,所以何關法分別?目犍連尊者他顯現神通,根本無關於他的意識來分別法塵來作用,他不是把它當作因地修學,他只是把它當作果地上的妙用。一般人是「念緣非離物」,一般人意識去攀緣法塵的時候,是不能離開外在五塵的,都要憑藉外在五塵,那當然會受到外在五塵的干擾。所以身為一個初心來說,是不適合當初心的圓通。我們都知道這個「識」變化多端,我們常說「觀心無常」,就是這個意思。

智者大師的『大乘止觀』,老人家對這觀心法門,觀這第六意識是很讚歎的。在整個天台宗的整個體系當中,他在觀空假中三觀的時候,一心三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這一念心性其實就是第六意識,就是你這一念生滅心。他認為這個生滅心,你不斷用空假中三觀去觀它,這第六意識就轉成不生滅心,所以它的特點是觀心。他的意思是說,你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觀察你的心的起心動念,你觀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我們常說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個緣生緣滅的畢竟空的體性。即假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天台的假觀它把《法華經》的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發揮得非常清楚。

智者大師九旬談妙,解釋經體《妙法蓮華經》的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他開出眾生法妙、佛法妙、最後心法妙,他認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心是通於眾生法、通於佛法,這一念心通十法界。他說你能夠觀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時間上,你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種種的差別。他說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從第六意識觀出來。

比方說,假觀的十如是怎麼觀?蕅益大師說,它的妙,妙在哪裡?觀如是相,十如是裡面,如是相是總觀,觀察內心的相狀。我們這一念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要看看你起什麼相狀,你心中生起什麼相狀?從相狀可以看到你內心的體性,你這一個人的根機是一個增上的恶心比較重,增上的恶心他就判作三毒種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壞的地方想,他出現的相都是邪惡的相,忌妒高慢相,他說這種人過去生大部分都從三惡道來;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起的是增上善心,這種人是天種性;有些人生起出離心,他看到什麼事情完全出離,沒有好樂心,這種人是二乘種性;有些人是大悲心。他說你經常看你心中的相狀,你就知道你的體性,你的體性的種性是什麼,而這種性,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有它過去生的因緣。你過去生大概是怎麼回事,你未來會往哪裡走,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你這一念心的相狀,都告訴你一切了。

智者大師說:你來生要去哪裡,你看你心中的想像就清楚!你大概經常起什麼相狀,你大概就知道你來生的那種身心世界,那個圖形大概都慢慢慢出來了,除非你改變你的相狀。學過《唯識》都知道,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我們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潛能就是整個想像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的生滅都是你想像出來的,極樂世界也是你想像出來,你看「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沒有一個人看過阿彌陀佛,我們沒有一個人看過極樂世界。就是你不斷的憶念,不斷的想像,慢慢慢慢,你就跟他相應了。

我們過去曾經講過一個公案說:法國有一個百貨商店的店員,後來因為不景氣他被裁員,裁員以後他太太也離他而去,他心情很不好,他又失業又沒有錢,心情很沮喪就喝酒,喝完酒以後,他說:唉!這人生沒什麼意思,趕快去自殺算了。在自殺之前,他打電話給他最好的朋友向他道別。說:我馬上要死掉了,跟你道別一下。他朋友說:你不要馬上死,你真的想死,那我先帶你去找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算命,搞不好還有希望。他的朋友就把他帶去算命了,一算命的時候,那個算命先生說:哎呀!你真不得了,你前生是拿破侖的轉世。這個人想,哎喲!我是拿破侖轉世,那我怎麼可以自殺?那他就對拿破侖很有興趣,回去以後,去圖書館把拿破侖整個歷史,就完全的研究,他的心態是什麼,他面對事情是怎麼思考的,就把自己當拿破侖,他不是憶佛念佛,他是憶念拿破崙。欸!果然他就真的有拿破侖的功德。

你看他本來是一個很消極的,他本來的思考模式遇到事情都是消極退縮的,後來變得主動積極。因為我們這一念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不斷的憶念什麼東西,你就跟它感應道交,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看他不斷的憶念拿破侖,他就不斷的觀想自己成拿破侖,他的心就有主動積極,絕不放棄的心態。後來他又重新站起來,他重新去應徵,老闆看這年青小夥子很有幹勁,就錄用他,後來慢慢慢慢,他做到法國最有名的連鎖店超商的老闆,他從一個基礎的員工,做到一個連鎖店的總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後來財富管理雜誌去訪問他,你是真的拿破侖嗎?他說:我看可能不是,但是我當初把自己想像是拿破侖,的確是有大加持力。

天台宗以第六意識當所觀境,它是有道理的。就是你那第六意識的相,如是相、性、體、力、作……,也就是我們心中生出什麼相,你就產生一個不同的靈動,它對你就會產生一種慾望;思想產生希望,希望產生動力,動力產生行動,最後產生結果。所以你看我們整個生命,最初的根源就是想像力,所有的事情最初就是那個想像力,想像力會產生一種希望力,由希望力再產生行動力,最後的結果果然出現了。這個是智者大師的想法,他就是從十如是裡面,開展出整個觀心法門的假觀。我講這一部分只是簡說,你看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他的假觀都在講這個道理。他是講廣了一點,他講十法界,我們今天只是針對著人法界來說,十法界都是你的想像力。

我今天的意思是說,第六意識也是一個悟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圓通體性的一個門。我的體會是這樣,智者大師〔天台宗〕的人觀照力特別強,他們那些人都不得了,止觀力、觀想力、想像力都非常豐富,很適合第六意識來當所觀境。一般人如果是煩惱很重,我還是強調耳根比較穩定,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迷、不取、不動,耳根這一條回家的路,是非常安定的路,它有它的特色。但是一般修假觀的人…,你看懺公師父假觀就很強、非常強,你看他念佛堂的擺設就特別的精妙;一般喜歡觀天台宗的人,他觀心久了,他假觀很強,他的日常生活各式各樣都有很多章法的。這也就是說,你今天走出什麼樣的路,你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出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