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七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三頁。我們講到丑一,圓破色陰超劫濁。

在整個五陰的對治當中,第一個所要對治的,最粗重的就是色陰;色陰所引生的根結,就是動靜兩種的結相。當我們開始在聞的功能當中,不再攀緣外在的聲音,也不再攀緣內心產生的耳識的分別,而只是停留在一種聞的當下的功能,慢慢地就把動靜兩種的根結相狀給消滅了,叫「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對這一段,蕅益大師提出了兩個總結:

第一個,他說這一段叫作圓破色陰。其實後面都是有一個圓,圓滿的圓。這個「圓」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講就是一破一切破。雖然我們剛開始是在耳根當中破除了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但是同時,在眼根當中的明暗二相也是瞭然不生,在鼻根當中的通塞二相乃至於舌根的甜淡二相,身根的離合二相乃至於意根的生滅二相,都是瞭然不生。所以,這個圓通法門,因為是直接地回歸我們一念心性,所以它的特色就是「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不必說耳根破了以後再來對治眼根,不必的,因為整個心性是通於六根的。這叫圓破色陰。首先解釋「圓」這個字。

其次,解釋「瞭然不生」。「不生」這兩個字,蕅益大師有很特殊的解釋。他說,什麼叫「不生」?就是一切法是本自不生,只就是一念的虛妄分別而有,並不是除去了外境方名無生,也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實體。因緣生、因緣滅,所以它本來就沒有實體,只就是一個假相。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去破壞它的假相,你只要能夠不隨妄轉。這個地方很重要,你不隨它轉,它自然消失掉,你根本就不需要破壞它,因為它是沒有實體的東西。所以,一切法本來就不生,只是我們的分別心而產生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消滅了,這個假相就自然消失掉。是這個意思。這個道理懂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這一段的觀念作一個總結。

丑二、圓破受陰超見濁。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這個「如是」,就是前面那個觀照的智慧,也就是那種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那麼這個智慧怎麼樣呢?「漸增」,就是輾轉增盛。修行人破除了動靜二相以後,他在聞這一部分繼續用功,那麼慢慢地就有什麼功德出現呢?「聞所聞盡。」第一個聞是耳根當中能聞的功能,所聞就是外在的動靜兩種的塵相。這個時候,不管是能聞的耳根的功能,還是所聞的外在的塵相,都是窮盡而不再生起了。

前面所破除的是動靜二相,是破除了外在的塵相,脫離塵相;這個地方偏重在脫離能聞的耳根。所以到了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迥脫根塵,一念靈靈覺覺的心識現前。這個時候已經破除了根結,但是這個時候覺結現前。這個時候已經證得了我空真如。前面是破除動靜二結,這個地方破除了根結,但是同時這個覺結也現前。

這個受陰,在後面的經文提到這個受陰的障礙,在我們六根當中會產生什麼障礙?它說,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產生見聞嗅嘗覺知這六種功能,經常受到「受」的干擾。什麼干擾呢?「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說好像一個正常人,但是他魘,就是夢魘,就是做惡夢。做惡夢的時候他很清楚,他那個心很清楚,見聞不惑,不迷惑。他也能夠看到東西,甚至於他也聽得到聲音,但是他被鬼魅所繫縛,他手足不能動。他頭腦很清楚,只是手不能動,腳也不能動。那比喻說我們在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當中,因為經常有很多的感受,苦樂的感受經常障礙我們六根的功能,使令我們的心產生一種繫縛,我們一直受著快樂感受、痛苦感受的干擾。所以,這個受陰一破以後,他就像一個人夢魘消除了,就活動自在,他的心特別的明利,特別的靈巧,不再受感受的繫縛。這個是講到受陰的狀態。

丑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前面是破除了根結,這個時候是破除覺結。把覺結破除,空結現前。

「盡聞」,就是你已經窮盡了能聞的耳根跟所聞的塵境,叫盡聞,就是這個根結已經破壞了。「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觀照智慧繼續地用功而不停止,我們這個時候不生滿足之想,不住就是繼續地觀照。

這個時候繼續觀照有什麼功德呢?「覺所覺空。」這個覺我們前面說過,前面的「圓破受陰超見濁」已經把根結破壞,這個時候覺結現前,一種靈靈覺覺的心識現前。這個靈靈覺覺的心識已經外不受六塵的干擾,內不受耳根裡面那個感受的干擾。但這個時候連這個覺(第一個「覺」就是能觀的智,第二個「所覺」是所覺的根塵),這個時候能覺所覺的功能也空掉了,也當下不生,不再受它的影響,不再受它的干擾。所以這個地方所空掉的是能覺的智慧跟所覺的塵境。

前面的根塵脫落以後,靈靈覺覺、不受根塵繫縛的覺心現前;這個時候更加地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靈靈覺覺的覺心、這個覺結也消滅了。這個時候空結現前。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經文的註解中說,一個人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破除了想陰,想陰消滅是什麼相貌呢?蕅益大師說:「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也就是說這個人夢想消滅,他平常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白天的妄想、晚上的夢境,都完全消滅了。所以他這個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樣的,沒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別,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瞭、非常的寂靜,好像萬里晴空一樣,沒有一點的烏雲。這個時候心中不再有粗重的前塵影事,他的心不再想過去,也不再想未來,就活在當下。

我們一天到晚想過去,就是因為心中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影像。這個時候,想陰一破,他那個心就是活在現在。他不再回憶過去的事情,也不去想像未來的事情,就是很明瞭的。雖然還不到一念心性,但那個心就是了了分明地現前。這個時候空結現前,虛空的空,空結現前。他把那個覺結破壞了。這是破壞了想陰。

丑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個地方正式破空結。「空覺」,第一個空,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空掉能覺跟所覺,前面等於是破掉了覺結。「空覺」,空是能破,這個覺就是所破,就是前面說的能覺的智跟所覺的根塵,這個就是所破。「空覺」就是空掉了能覺的智慧跟所覺的根塵。「極圓」就是極其的圓滿。

「空所空滅」,第一個空是能空的智慧,第二個是所空的境。這個地方連那個空的意境也不再執著了,就是連空的這個結也消滅了,空掉能空的智慧跟所空的塵境。都消滅了,連空結也不執著。

那麼連空結也不執著是什麼相貌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前面的動、靜、根、覺、空這五種結,都是一種生滅之相,都叫作生滅。這個時候菩薩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前面的動靜根覺空五種結消滅以後,這個時候一種寂滅的境界現前,這個地方的寂滅就是第八識的根本無明,就是滅結現前。

蕅益大師說,這一段正式所破的就是行陰。行陰如果破壞以後是什麼相貌呢?「如波瀾滅,化為澄水。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就像那個波動的波瀾,波瀾的擾動相整個停下來,變成平靜的水。在有為的世間當中,那種擾動相,那種有為生起的生機,全部被破壞了,在一片寂靜的黑暗當中,太陽即將出現,「於涅槃天,將大明悟」。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已經到達了整個光明智慧的最後一剎那,就是「寂滅現前」。但這個寂滅還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那是我們最初一念妄動的那個根本的、最微細的無明,叫作生相無明。這個地方等於是破除行陰。行陰一破除的時候,整個生滅相消失了,然後產生一個不生滅的相狀現前,這個叫作滅結現前。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個地方正式地破除滅結,破除識陰。

「忽然」就是一剎那的時間。什麼叫「忽然」呢?就是菩薩在那一念寂滅心中,他也是不生滿足之想,在一念的寂滅心中他還是一樣,「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他在這個寂滅的相狀當中生起觀照,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繼續地迴光返照,突然間一念的相應慧現前,就把這個無始無明的妄想給破壞了,而證入了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

那麼這一念心性是什麼相貌呢?

超越世間,超越出世間。它超越世間有為的色受想行這四種陰——生滅法,也超越了出世間不生滅的識陰,菩薩的這種微細的法執。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可以說是「十方圓明」,他能夠洞察十方而現出了大圓鏡智,把第八識轉成了大圓鏡智。

我們在前面常說要觀察不生滅心,其實這個「不生滅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個地方很清楚,它是遠離生滅,也遠離不生滅。大乘佛法講「不生滅心」的意思不是不生滅。你要解釋作不生滅那就完了,那這個東西是一個死板的東西,它就不是真空妙有了。你看,它是超越世間的生滅相,也超越出世間的不生滅相。所以我們講《般若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不生不滅不是一句話,你要把它解釋成一句話那就錯認消息了。它的意思是兩句話:不生,也不滅。

凡夫執著生,我們喜歡東西是生出來,有的東西嘛!我們看到東西生出來很高興,消失我們覺得很痛苦,所以我們喜歡生。二乘人看到生很討厭,他喜歡滅,他覺得生都是痛苦的,有為相都是痛苦的,二乘人好樂滅,喜歡那個寂滅相。菩薩是遠離生相、遠離滅相。所以「不生不滅」是作兩句話解釋的。不生不滅就是剛好跟這段經文相同。超越世間,也超越出世間,而產生一種洞察十方的大圓鏡智現前。

這個大圓鏡智有什麼樣的殊勝功德呢?這個地方講出兩種功德。

菩薩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第一個,它上相應於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十方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與十方諸佛的體性是相同的,而產生一種大慈之力來與眾生安樂。

這個地方「與佛如來」,「與佛」蕅益大師的解釋是這樣,他說我們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薩種性,有各式各樣的種性,有十法界的種性。十方圓明的這個菩薩,他那一念心在這十法界當中已經證得了等同佛界的體性,這十法界的佛性被他證得了,所以他依止佛性產生了大慈的與樂之力。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他那一念大圓鏡智的心也相應於一切六道眾生,因為六道眾生也本具如來藏妙真如性,只是被一切虛妄的相狀所遮蓋,所以「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與諸眾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菩薩同時證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證得十法界當中那個九界的眾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這個覺性去產生大慈力,這個地方他依止他所證的九法界的眾生之性而產生大悲的拔苦的力量。他依止佛性產生與樂的功德,依止眾生性而產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個十法界的體性全部證得,完全沒有障礙。

我們凡夫是這樣,在十法界的體性中,我們凡夫的活動範圍大概就是在六凡法界。你看有時候你生到天上去,天的體性現前;有時候變人,人的體性現前;有時候變成一隻螞蟻,畜生的體性現前。在本具的十法界當中,我們的活動範圍大概都在六凡法界。而身為一個十方圓明的菩薩,他的心卻能夠自在地在十法界裡面活動。他可以依止佛這一部分的法界,給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眾生九法界的體性來拔眾生的痛苦。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個地方的階位,古德對這一段的判教是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蕅益大師解釋說,到這個十方圓明的菩薩,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菩薩「六根互用,內外明徹,如淨琉璃內含寶月」。他六根相互作用,這個心好像一個清淨光明的琉璃,裡面放出一個慈悲的月亮的光明,一念清淨心當中具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這個地方是講到,破除了六結以後,他的一念心有兩種功德,上齊諸佛,也下應於十方六道的眾生。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耳根圓通的修行,所謂的依教修證,說完了。

癸三、由證起用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應;子二、明十四無畏;子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修證成功以後,他有什麼樣的利他的妙用呢?這個「證」就是證得。證得了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後,他有什麼利他的妙用呢?這個地方有三段:一,明三十二應;二,明十四無畏;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有三十二應身,有十四種無所畏懼,有四種不思議的無作妙德現前。

子一、明三十二應 分三:丑一、總明大用所起;丑二、別明應說之相;丑三、結明功由三昧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明三十二應。三十二應當中有三段:一,總明大用所起;二,別明應說之相;三,結明功由三昧。

丑一、總明大用所起

這個地方先攏總地說明這個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麼生起的。為什麼這個菩薩有這麼多的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麼生起的?先說明這件事。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這個「世尊」是指的釋迦世尊,觀音菩薩就稱呼了老人家,世尊。說,由於我過去曾經供養古觀音如來,而且也承蒙觀音如來教授我修學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如幻」這兩個字,如幻三昧,我們前面說過如幻三摩地,其實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昧。

這個如幻三昧為什麼叫如幻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蕅益大師說的,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為如幻。也就是說,他在修行的時候,雖然是有修行,但事實上沒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斷煩惱的時候,也沒有真實的能斷跟所斷可得,這個就是如幻三摩地。

首楞嚴王三昧的特點跟我們一般修止觀有什麼差別?就是它剛開始是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這是關鍵。它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它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功德的角度來修功德,它是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的一個立足點來斷惑、來證真。這一點是不共於所有止觀的地方。就是,它是先把心帶回家以後,然後才開始修學,開始稱性起修,這叫「如幻」。能觀的智慧也是如夢如幻,所斷的煩惱也是如夢如幻,用如夢如幻的智慧來斷除如夢如幻的煩惱,這個時候證得如夢如幻的果位,這個就是如幻三摩地。它完全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這個地方是一個關鍵點。

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說,如幻三摩地是總說,開出來就是兩個:一個聞熏,一個聞修。聞熏是約著始覺智慧來說,依止本覺的聞性而生起始覺的觀照,也就是依止本覺的不生滅心而生起空假中的三觀的智慧。所以聞熏是約著觀照智慧來說。聞修是約著本覺的理性,它還是依止始覺智慧,還照於本覺的聞性。所以,前面的聞熏是指稱性起修,依止不生滅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觀;聞修是講全修在性,所有的觀照還是在開顯一念不生滅的本性。

所以,首楞嚴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觀,而空假中三觀還是在開顯心性。你本來是依止一分的心性,你本來是覺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觀,觀察這個相妄性真,最後回到一念心性,變成兩分;依止兩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觀,回歸到心性,變成三分,產生一個善的循環。稱性起修,結果全修又在性,所有的修行還是回歸到開顯心性,沒有功德可得。

修首楞嚴王三昧,它的觀念是什麼?它的人生觀只有一個,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開顯出來。它不再攀緣外在的人事,它覺得外在的境界都是他歷練的對像而已。它為什麼能夠堅固不可破壞?因為它跟外境完全脫離,它把外境當作一個歷練的對像,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產生一種修德跟性德,叫聞熏聞修。

那麼這樣子的功德有什麼好處呢?

金剛!金剛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礙,但是不為一切障礙所破除。因為一開始就站在一個無住的角度來生心,所以這個地方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金剛。他依止這樣的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十方諸佛而成就同一個無緣大慈之力,使令他的那一念清淨法身能夠成就三十二應化身,能夠入於十方諸佛國土,能夠與一切眾生種種的安樂。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個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跟四不思議妙德的時候,他覺得這個地方有所差別。老人家說,這三十二應身偏重與樂的成分多,與一切眾生安樂;十四無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這一部分的利益比較強;四不思議妙德是兩個都具足,與樂拔苦都具足。

丑二、別明應說之相 分二:寅一、現四聖法界;寅二、現六凡法界這以下各別說明菩薩應身跟說法的種種差別相狀。這個地方也分兩段:一,現四聖法界;二,現六凡法界。當然,他的現身不同,所說的法也就不同,應機說法。

寅一、現四聖法界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看「現四聖法界」,看第一段。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第一段我們講感應道交。現在看能感的。一個菩薩是用什麼樣的因緣來招感觀世音菩薩現前?看能感。說「若諸菩薩」,有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也具足了菩薩種性,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斷地精進修習止觀,已經成就禪定的功德,也就是說這個菩薩是一個加行位的菩薩。那麼他就在三昧當中,「進修無漏,勝解現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個,他發了菩提心;第二個,他成就了三昧的禪定;第三個,在禪定當中修學無漏之法。

什麼叫無漏之法呢?當然小乘的無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無漏是中道實相。他在禪定當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這個時候「勝解現圓」,他那個智慧即將現前。這個時候,他的因位已滿,果位即將現前,即將進入解脫道;但是他還有一點身心的障礙,將成未成。這三種條件。

以這三種條件為能感,這個時候招感觀音菩薩的現前,「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在這個時候我現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佛身,來開導安慰這個菩薩,來開顯中道實相之理,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法身菩薩的果位。這個菩薩有這樣的一種感應的力量。

這是針對於菩薩的感應。

再看第二段。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假設是有一個獨覺,有學的獨覺,他修學獨覺之法。他怎麼修呢?寂靜妙明。「妙明」就是他觀照的智慧,「寂靜」是他所觀的無生之理。獨覺一般都是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換句話,這人世間已經沒有佛法流佈了,所以他不能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那怎麼辦呢?他是靠「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看大自然的環境變化。哦,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秋天一到,那種肅殺之氣,整個花葉掉落。他看到整個外在環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就了解這個世間上相狀是無常敗壞,從這個地方悟入無生之理。這個獨覺在這種情況之下「勝妙現圓」,他這種無生的智慧即將成就,但是還沒有成就。這個是獨覺的能感。這個菩薩的感應,這個時候菩薩就在這個獨覺之前現前,他「現獨覺身」來演說諸法無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地證得獨覺的果位。

看第三段。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前面是獨覺,他是生長在沒有佛的時代。緣覺是生長在有佛的時代,秉持十二因緣而修學。他這個時候怎麼修呢?「斷十二緣」,順逆地觀察。他首先觀十二因緣的順觀,所謂的流轉門,因為無明而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產生一種十二因緣的流轉;他逆觀還滅門,因為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他依止這順逆兩種觀察,來斷除十二因緣的相續。這個時候「緣斷勝性」,勝性指的他無生的智慧現前,而且慢慢地即將斷除十二因緣的相續,這叫「勝妙現圓」,無生的智慧即將成就。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現前而說諸法無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緣覺的果位。

看最後一段。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個有學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於四果向。緣覺跟獨覺是沒有分位的,聲聞人才有分位。這個聲聞人已「得四諦空」,已經證得四諦當中我空的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滅」,這個道指的三十七道品,當然主要是四念處。他繼續地修學四念處,觀察五陰身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慢慢地趨向於偏真的涅槃,在那個時候「勝性現圓」,我空的真理即將圓滿,也即將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菩薩在他即將成就但是有障礙的時候現前,為他演說諸法苦集滅道的四聖諦真理,所謂的一切法,有世間的苦集二諦的流轉,有滅道二諦的還滅,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演說這當中無我的真理,使令他疾速地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說明觀音菩薩證得圓通以後怎麼去救拔這些四聖法界的修行者。

這個地方有兩段值得說明。只要是跟佛菩薩感應都不是單方面的,菩薩不會主動現前,除了你自己的修學以外,你心中一定要有這種希求的心。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會說明什麼叫感應,要有希求的心。第二個說明就是,這個菩薩現佛身、現獨覺、緣覺、聲聞,他怎麼沒有現菩薩身?蕅益大師解釋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菩薩嘛!他本來就是菩薩,當然就不用示現菩薩身,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也能夠現菩薩身,只是說,菩薩身對他來說就已經不是應身了,是他本來的身,是這個意思。

我們先講到這裡。觀世音菩薩給予九法界眾生種種安樂的功德,這個地方先講到四聖法界,給他無為安樂的功德。下面會講到六凡法界有為安樂的功德。下一堂課再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