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二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86面,

己四、明行陰境(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修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五陰魔境的一些相貌。當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其實我們所修的法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知。「正念」就是你要如實不顛倒的去觀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們說是:「於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樣的真如理,這就是正念。

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還要加上一個「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種覺照功夫,你要隨時的保持覺照,看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已經如實的安住在你的正念當中。因為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的內心雖然累積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積很多顛倒五陰的種子;這時你的正念跟你過去的顛倒種子一接觸的時候,你色受想行識那種顛倒的煩惱相貌就顯現出來。

宗喀巴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去調伏一個性情非常暴惡的狂象,要怎麼辦呢?你要做兩件事:一、拿一條繩子把它往前拉,要它照著我們所規劃的方向往前走,這叫正念。二、要有一個人旁邊拿著鐵棒,隨時觀察這只像是不是有失控的現象,它一旦失控,你要隨時用鐵棒調整它,讓它回歸到原來的道路上。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因地發心是正確,我們依止不生滅心,但是過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個當中,我們怎麼樣不忘初心,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滅心。這怎麼辦呢?靠「正知」。佛陀在前面不斷的提醒我們,要「覺了不迷」,你一定要經常保持覺了,而且你要經常檢查,你現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發心,是不是相隨順?你是不是已經忘失了初心?這是修行一個非常重要自我反省的功夫。

這一科講到行陰魔境。行陰這個「行」怎麼說呢?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那種生滅而且遷流的相貌,很微細生滅遷流的相貌。這當中分三段:一、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分四:辛一、結前想陰盡相。辛二、正式行陰區宇。辛三、懸示行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一、結前想陰盡相

想陰窮盡的相貌。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難說:這修止觀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過程當中,他依止內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動,這種正念真如的觀照把想陰給破壞了。想陰一旦破壞以後,他內心是什麼相貌呢?這個人他平常的夢想完全消滅。夢跟想,是一個東西,白天叫想,晚上作夢叫夢,日有所思就夜有所夢。夢想一旦消滅以後,他內心的狀態是「寤寐恆一」,他白天是覺醒的狀態,或者晚上在睡覺他永遠都是在定中,內心是恆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覺了之心是特別的清晰,也特別的寂靜。

講出一個譬喻,譬如萬里晴空,一點雲彩都沒有,古人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烏雲都被消滅了,烏雲就是妄想。他對粗重的第六意識所分別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這時他從佛堂走出來,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他的內心像一面清澈的鏡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怎麼說呢?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人事前來的時候,他不會有所住,去的時候,他心中也不會有任何的障礙。一念的虛受照應,「虛受」是他內心當中是空空蕩蕩,又是「照應」,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空空蕩蕩了了分明。了罔陳習,心中沒有一點過去的妄想習氣,唯獨只剩下一念的精純真實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識,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細的第八識了別的心識現前。

這地方是說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妄想當中,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人煩惱很重,什麼叫煩惱很重?就是這個人妄想很多。一個人想像越豐富煩惱越重,佛法是這個意思。天下本來是沒有這種事情,你自己去那邊打妄想,打妄想就讓自己心有千千結,自己起煩惱,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在佛教的因果觀裡面,本來不應該有煩惱。我們造了一個業,顯現一個果報,就是這樣子嘛!一切法本來就是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本來一切法是因果的顯現,但是我們心中有所住、有所黏。『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凡夫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看到什麼就要黏,要有所住。這個修止觀的人把妄想破壞以後,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照了萬物的時候,套一句〔禪宗〕的話,就是他看事情,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來無所黏去無蹤跡。他整個過去生的妄想習氣完全被破壞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蕩蕩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他做什麼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心裡面沒有太多的妄想罣礙、恐怖的負擔通通都沒有了。

這一段是讚歎想陰破壞的功德,當然他在整個回家過程當中,還沒有到究竟圓滿。

辛二、正式行陰區宇

想陰一旦破壞,行陰的障礙現前。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這個人心像鏡子一樣,他是不是大事已辦了呢?還沒有。他在止觀當中,他會出現什麼事情呢?一切有情眾生的這種生滅的根源,從這個地方全部顯現出來。什麼叫生滅根源?就是蘊藏在第八識那俱生的有漏種子,俱生的我法二執的種子。他在一念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的心中,觀察十二類眾生是畢殫其類;他能夠很清楚看到眾生那種生滅流動的相貌。

當然他這時候是有天眼通,後面會說到,他八萬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眾生從什麼地方來,將往哪裡而去,整個生命的流動是怎麼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還不能完全通達在整個流動中的根源。生滅的根源指的是什麼呢?生滅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識,他這時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識的行陰,但是還不能夠看到第八識的識陰的障礙。但他,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他能夠清楚的看到眾生的生命因果,雖然是各式各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一種造作遷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陰。行陰講出一個譬喻,就像野馬一樣的熠熠清擾;「野馬」指的是什麼呢?這地方的「野馬」指的是陽燄,太陽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種光明的水氣。陽燄你遠遠望去是熠熠清擾;「熠熠」生滅閃爍的樣子;「清擾」微細流動的相貌。

行陰是我們整個眾生的根身世界的一個究竟樞穴;「樞穴」,開關的意思。就是這個人他為什麼能夠去走路呢?他為什麼能夠坐在那裡呢?他因為有行陰。整個有情眾生,生命的動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形容行陰說:「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月鎮昏迷。」一個人的生命,他為什麼能夠去造業,為什麼去得果報呢?因為他有一個我。有情眾生是以自我來發動他的整個生滅的作用,也是因為有一個我,所以才得果報。說,這個地是誰掃的?是我掃的。也因為有這個自我意識的執取,也使令眾生就活在三界顛倒當中。

「行陰」第一個、它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個顛倒的根源。這時在禪定當中,他是完全顯現出來,當然這時候也是他要對治破壞的時候。行陰的破壞,是怎麼破壞的方法?

辛三、懸示行陰盡相

「懸」預先。佛陀先把這個相貌整個破壞,先說明: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假設我們經過止觀,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經常保持覺照不迷,在面對行陰的時候,經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一念不生的狀態。這時候這種微細生滅擾動的這種根源就性入元澄,生滅之性就轉入不生滅的寂靜的體性;「澄」指的是寂靜。這地方的寂靜不是講本來面目,指第八識;第八識比第七意識它相對來說是寂靜。「性入元澄」是一個總說。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就在第八識的寂靜心中,要把所俱足生滅流動的習氣都要完全的窮盡,就好像水中的波瀾把它消滅了,而轉化成寂靜的水,這就是行陰窮盡。這就超越眾生自我知見的這種顛倒的執著。第六意識就像是一個很大的波浪,你看我們打妄想,我們馬上知道。第七意識它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七意識它是一種生命流動的根源。當然它的流動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車子這樣子跑來跑去,不是這麼粗的流動,那是在定中意識,或者說是用高倍的顯微鏡,看到我們生命的細胞在動,我們整個生命的細胞都在動態,沒有一個東西是靜的。從行陰的角度,我們生命是活在動態當中,我們色身的細胞,我們內心的狀態,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動,都在動。動的力量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就是行陰發動出來的。行陰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八識是一個沒有波浪,但它有微細流動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動,它沒有波浪也不流動。

這地方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在破壞行陰的過程當中,這地方有段經文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波瀾滅,化為澄水』,這一句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化」,轉化,不是說,行陰是生滅的根源,一刀二斷,那你就完了!它是生滅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們智慧的根源。《唯識學》講:轉第七意識,成平等性智。是要「轉」,這波浪是不好,但是沒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所以它是轉變。

不過《楞嚴經》在轉變煩惱,它的方法很特別,它比較不採取任何行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它認為達妄本空,煩惱本來就不真實,你要不隨它轉,它自己會消失掉。本經的思想是這樣,不像我們看『唯識學』它是要對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完全站在一種抗拒的角度來對治煩惱。《楞嚴經》說,你不用對治,它自己會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動,它就自然消失,本經的思想是這個意思。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為什麼我們一出生,我們內在的內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邊動呢?這是怎麼回事?是上帝創造的?是怎麼回事會在那邊動來動去呢?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行陰的根源:我們眾生生命的動力,是一種幽隱的妄想。我們先解釋「幽隱」,再解釋「妄想」。

行陰的相貌我們可以作三個總結,前面剛剛所說的,第一個、它是變化而相續的,生滅變化,但是又恆常相續。所以你看,我們到時候進入到十種魔境的時候,主要的顛倒只有兩種,一個斷滅見,一個常見。為什麼起斷滅見呢?因為他只看到我們眾生生滅變化當中,他看到生滅變化這一部份,他起斷滅見。為什麼起常見呢?他看到行陰相續這一部份,起常見。其實行陰是兩個都俱足,它生滅而相續,相續而生滅。第二、行陰是微細而難知的,我們很難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夠知道,它是很微細的流動。第三、它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這就是關鍵了,它是我們的「同生基」,眾生一種生命最重要的根基。這樣的一個根基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妄想而來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妄想而來表示什麼?表示它是可以消滅的。諸位如果我們研究菩薩戒,你就會了解一個觀念,在『菩薩戒』整個戒文當中,佛陀在訓練一個菩薩的心態,菩薩有一句話是絕對不能講,說:「我做不到!」你不能講,絕對不能講。菩薩在斷惡修善度眾生,你只有資格講一句話說:「我盡量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這些都是虛妄的想像,要斷除色受想行識,它的本質都是妄想,它沒有實體,所以菩薩是不能講我做不到的!這不合道理,菩薩只能夠說,我盡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棄。

他為什麼有這種的力量呢?來自於他的一種空正見,一切整個生命的根源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過去的妄想捏造出來,它是可以斷除的。這一段是把我們要進入到整個行陰的十種魔境之前,佛陀先給我們一些基本的概念。

庚二、別明發相   (分十:辛一、計二無因。辛二、計四遍常。辛三、計一分常。辛四、計四有邊。辛五、計四矯亂。辛六、計十六有相。辛七、計八無相。辛八、計八俱非。辛九、計七斷滅。辛十、計五現涅槃)各別發明行陰十種計度的相狀,這當中有十科,辛一、計二無因,乃至於,辛十、計五現涅槃。

辛一、計二無因

淨界法師:楞嚴經

「計」是一種計度執著。他執著的兩種情況是沒有因的: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本」指的是過去,過去是沒有原因的。二、「末」,是未來,一切法它結束以後也是沒有原因。這類似無因緣論的思想。二種無因生起的由來。

標由示墜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佛陀說:阿難,你應當了知!在我們修學大乘的正知(觀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觀相應當中,我們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種止的功德,安住不動,「明」正知而不迷惑。止觀雙運當中,他已經超越想陰的十種天魔的干擾,所以他這時候能夠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觀察,窮生類本。他去窮究眾生為什麼會一直在那邊動呢?色身為什麼會有老病死?內心怎麼會生住異滅呢?這所有動的來源是怎麼回事?他去窮究眾生這一切生滅的根源。

這時候他在定中觀察眾生,已經顯現出來的行陰的相貌,因為這時候他的想陰破壞,生滅的根源顯露出來。顯露出來以後,他就觀彼幽清,用智慧來觀察這非常幽隱、非常微細的這種行陰的相貌。他得到一個答案是:圓擾動元。他就知道這是整個十二類生,生滅擾動的根源,我們的色身生老病死,內心的生住異滅,通通都是因為行陰的流動所創造出來的。這時候,他對於這種圓滿普遍的行陰就生起計度執著,這時就產生二種無因邪見的理論,也就是他在行陰當中觀察它的流動相,觀久了以後突然間自己起顛倒。怎麼起顛倒呢?

分別詳釋

本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動當中不斷的觀察,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一切眾生生命的生起,是沒有因緣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為什麼生起這個理論呢?有兩種理由:一、定中所見。二、他產生的計度分別。

一、定中所見。是人既得生機全破,「全破」這個意思,古德解釋是完全顯露。因為他把想陰破壞了,所以他整個行陰的相貌,那種生滅流動的力量顯現出來了。因為他在禪定當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極限,空間觀察一個小千世界,時間觀察八萬大劫。這時候他觀察他所能夠見到的八萬大劫的過程當中,所有眾生的業流灣環,眾生造了什麼業,然後到哪裡去流轉;「業流」是因,「灣環」是果。他造了這個業到人天去了,然後又到三惡道去了。總而言之,死了以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死。這當中有一個問題,他只見到他整個八萬大劫的眾生,在那地方造業而輪迴,只是眾生的輪迴他有一定的處所,他所見的八萬大劫就是他的處所;而在八萬大劫之後,他就完全見不到了,這個是他定中所見的相貌。

以下他對這樣的相貌,他自己解釋,他說:哦!原來此等眾生,八萬劫來是無因自有,因為他八萬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眾生什麼地方來呢?是沒有理由的,沒什麼地方來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現的;也就是說,眾生在八萬大劫之前是沒有任何因緣而自然生起的。依止這樣的虛妄計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見,而墮落到外道種性,惑亂自己菩提善根種性。這是講它生命的根本是沒有原因的。

末無因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二、他產生的計度分別:前面是講生命的起源是沒有原因的,這地方是講生命未來的結果,自然消失掉,也沒有原因。他為什麼提出這個理論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

因為他在定中他見到整個八萬大劫之前是沒有因緣而生起的,他就執著既然過去是沒有原因,過去沒有原因不可能現在突然間有原因,所現在也就沒有因緣。怎麼說呢?人死了以後還做人,鳥死了以後還做鳥,烏鴉的黑是本來就是黑的,鵠鳥一生出來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所謂造善招感安樂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沒有章法的,好像樹上的樹葉掉下來的時候,它往東邊、往西邊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人天的眾生他本來就豎立而行,畜生本來就橫行而走,鵠鳥的白也不是洗成的,烏鴉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

所以從八萬大劫以來,這樣的一個因緣,完全沒有改變,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他自己也推論,未來今盡此形,亦復如是;八萬大劫以後,我們每一個眾生自然進入消失掉,自然進入涅槃,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會消失掉。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我過去既然沒有見到菩提,當然未來也不可能見到菩提的功德,所以這一切的物象,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是沒有因緣的。

結成外論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由此計度,亡失了大乘的正遍知,這種正知見,而墮入外道的邪見種性,惑亂自己的菩提善根。這是第一種外道,立無因論。我們前面講到想陰的魔境,他的干擾是外面來的,魔王派遣一個說法的法師,跟他顯神通來引誘他,來破壞他的戒定慧,是外來的。行陰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虛妄分別而產生的。

這地方的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思想是有點斷滅見,八萬大劫以後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對現在是自然。他這個是一種斷滅見跟一種自然外道,不過他的自然理論是從斷滅來的。我們從經文來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萬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們眾生的來處是沒有理由的。既然我們從什麼地方來,這一部份是沒有理由的,當然現在也就沒有理由。所以他為什麼做人呢?也就沒有理由,未來也就沒有理由,他的思想是這樣推論。

這在所有的邪見當中,這個地方是最嚴重的,無因緣論是比邪因緣論更糟糕,因為他就造成一個人及時行樂。

佛教修學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種「因緣」,你今生跟來生是有關係,有密切關係;我們今生是由前生創造,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是連動的,是有因緣的,今生的你是由過去創造的,你過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業,所以變成今生的你;來生的你是你今生創造的,就構成一個三世因果。

那麼現在這個人世間,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沒有理由,好像抽籤一樣,你前生要投胎的時候抽籤,抽過一次,來生再投胎也是抽籤,那完全是沒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惡是沒有關係的。那這個修行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無因緣論是最糟糕的,斷滅!

辛二、計四遍常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以下的思想都比較偏重於常見,前面是無因緣論。這以下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但是這個因緣他解釋錯了,邪因緣論。生命是由四種因緣而創造的,這當中他講到心境、四大還有八識,還有末那四種,這四個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眾生生起的根源,他這樣執著。

標由示墜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跟前面一樣,「常」相續,在週遍圓滿而相續的行陰當中生起的計度。這當中有四種計度。

一、內心跟外境,把它計度做常。為什麼有生命呢?因為我們心跟境這兩個是常住。

分別詳釋

心境計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個人在行陰圓滿而相續當中,他窮究他的內心,同時也窮究他的外境,他發覺二處無因。二處指的是什麼呢?內心跟外境這兩種處所,這兩個生滅的因緣都是沒有因緣的。為什麼二處無因呢?他說:他因為修學禪定而產生二萬大劫的神通,他發覺這十方眾生,他心境所有生滅的相狀,咸皆循環。什麼叫咸皆循環?他發覺一個人的色身,他是遵循著生老病死,死了以後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們的內心是生住異滅。所以他把生命分成兩種,一個是能夠用的心,一個所受用的境。

當然這當中有快樂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樂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內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貧窮的。他說,心跟境雖然有變化,但是它遵循著一定的軌則,這軌則是從來沒有改變的,就是這個心,它永遠是生住異滅,這個色身永遠是生老病死,這個軌則是不能變的。喜怒哀樂會改變,貧窮富貴會改變,整個心跟境這種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原則是不改變的。所以他就執著我們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則是常住的,相貌當然是變化。

諸位我們要分別一下,前面這兩種思想,本無因,末無因,是完全的斷滅見;這個地方是常見,認為生命在變化當中,有些東西是不變化的,這是我們所追求真實的皈依處。他認為心跟境是皈依處,當然這樣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細。

四大計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一個人他不是觀心跟境這麼粗,他觀察四大。他說:一切的物質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風是動性,這四種體性是不能改變的,是常住不變的。他是依止什麼理由講出這一句話呢?因為他禪定的神通是觀察四萬劫,他這個理論是由他自己現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麼呢?

他看到眾生生滅變化,他看到這一個人前身是一條小狗,今生變成一個人,來生變成天人。當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樣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樣,但是構成小狗,構成人的體,這個地水火風是不能改變的,地大還是堅性,水大還是濕性。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是不能變的,只是排列組合不同,而構成不同的物質出來。

所以他認為四大的體性是未曾散失,就計以為常。這個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變的真實的本性。當然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現,怎麼說是常呢?一盆水,我們接觸是水,餓鬼道他去接觸水變成火,這體性怎麼會有真實性呢!他是錯認消息。

八識計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前面他是把構成物質的元素,四大執著為常;這以下是構成內心了別活動的元素,所謂的八識計以為常。他覺得向外攀緣是比較粗糙,他就向內觀察,他觀察他得到結論,他說:六根末那執受;「六根」指的六根當中的六識,還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執受。所以他這個「心意識」八識當中,本元由處,第八識根本的來處,它的體性是恆常不變的。前六識它的功能就是了別,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識就是執受,這是不能改變的。說這一個人第六意識起煩惱了,但是第六意識還是了別,它的了別性沒有變,只是它是在煩惱中了別。這個人他聽聞佛法,生起智慧的觀照,這也是了別,只是這個了別跟智慧相應,了別的本質是不變的。

他這樣子的觀察,是怎麼來的?因為他在禪定當中,生起八萬大劫,看到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這個人變成了一個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識的了別性還是這個了別性;他變成一個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別也是那個了別。

所以構成內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構成內心的元素,能構成的元素是不能改變的,內在的元素是不能改變的。你不管是在整個六道當中,你不管怎麼弄,第六意識永遠扮演了別的功能,第七意識永遠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遠扮演執受的功能,這是本來常住,不可改變的。他就依止這樣的心意識,不改變的體性,把它當作是常住的真理,是這意思。

這一句話講的是不對,你看第八識,第八識是執受,到佛的時候他就沒有執受了,佛的第八識是不增不減。執受就是怎麼樣?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識不同。佛陀他去幫助眾生,你說: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沒有所謂增加,佛陀第八識,再造什麼東西進去,他不會增加,不增不減,他不再扮演執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這樣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