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2015/07/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廉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藥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

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不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

《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歷歷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欽。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輩,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敬惕,以補昔歲之衍,並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同治十年某月某日,金陵節署。

【解讀】

第一條,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裡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曾子所說的問心無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於天地的境界,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都是這些內容。

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於心意而導致不安。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第二條是主敬則身體強健。「敬」這個字,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人的,春秋時的士大夫,也常常說到它。到二程與朱子的千言萬語,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內心靜定純一,沒有雜念,外表則整齊嚴肅,這就是敬的功夫。出門如同是去見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內心修養以安天下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驗。程子說如果上上下下都恭敬,那麼,天地自安本位,萬物自己化育,風調雨順,各種祥瑞都會出現,人的聰明睿智,也都由此而產生。以此敬事上天,使天子感到滿意,所以說敬則一切美事都會齊備。

我認為「敬」對人們最切近的功效,尤其在於能使人身體健康。人若莊敬,身體就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則越來越差。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已是年邁多病,但一遇到廟會祭祀等重大活動,或者是在戰場上碰到危急時刻,也會覺得精神為之一振,僅這點就足以證明「敬」能夠使人身體強壯。如果人能在無論人少或人多、無論事情大小的情況下,都能一一恭敬地做,不敢鬆懈怠慢,那麼,身體必然強健,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第三條,如果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稟賦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的氣而成形體。我與百姓及世間萬物,從根本上說是同出一源,如果只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為百姓萬物著想,那麼,就違背了這同一的根本。至於做大官,享受優厚的俸祿,高居於百姓之上,則有拯救百姓于痛苦飢餓之中的職責。讀聖賢的書,學習古人,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義,就有啟蒙還不知大義之人的責任。如果只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養百姓,就會大大地辜負了上天厚待我的本心。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們要追求仁,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就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首先就要幫助別人顯達」這幾句話。

已經成就事業的人對自己能否成功是不用擔心的,如同富人本就很富裕,並不需要去向別人借;已顯達的人,繼續顯達的途徑很多,好比是身份尊貴的人,登高一呼,四面響應的人就很多。人哪有不想自己成就事業讓自己顯達的呢?如果能夠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成就事業,能夠顯達,那麼,就像萬物回春一樣美滿了。後世談論追求仁的,沒有超過張載的《西銘》的,他認為推仁於百姓與世間萬物,廣濟天下蒼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應當的事。只有這樣做,才算是人,否則就違背了做人的準則,只能算賊。如果人們真的如張載所說的那樣,那麼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業,都能夠顯達,自己卻任勞任怨,天下還有誰能不心悅誠服地擁戴他呢?

第四條,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佩。人之常情,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不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害怕勞苦,這是古今都相同的。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那麼旁人就會認可,鬼神就會讚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至於種田的農民,織布的婦女,一年到頭勤勉辛勞,不過獲得幾石粟,幾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豢養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讚同,這能夠長久嗎?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無暇吃飯,周公廢寢忘食,坐待天亮,都時時以勤勞激勵自己。

《無逸》這個篇章,推論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這是屢試不爽的。為自己著想,則必須習練技藝,磨煉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地學習,不斷勉勵自己身體力行,居安思危。這樣,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著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飢餓勞苦,只要有一人沒有收穫,就應當視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歷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自己非常節儉,拯救百姓卻不辭困苦。荀子偏愛大禹、墨子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

自從軍興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技之長,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讚。而那些沒有才能,也無一技之長,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凍餓而死。因此,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則無才能,就會被人拋棄。勤勞,便能普濟眾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神鬼都不會保佑他。所以,君子若要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

我到老年後,身體多病,眼病也越來越厲害,這種狀況已很難改變。你和諸位侄子中,身體強壯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自我修養,治理家業,一定要身心強健,然後才能使家業振興;一定要做到人人悅服鬼神欽敬,然後才會有各種運氣到來。現在寫這四條日課,一方面是我年老時用來自我激勵,以彌補以往的不足,同時也是要勉勵兩個兒子,每天晚上都按這四條去做,到每個月終時則用這四條來考核。同時把此寄給諸位侄子,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別跟情緒互動,否則人生沒完沒了

我們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緒。我告訴你,處...

人的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

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國藩在日記中記下這...

星雲大師《殘缺就是美》

每次看到殘障人士,我總是想起家鄉那個踽踽獨行的小女...

【推薦】人生沒有結果,它只是業力的釋放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

最短的路,未必就最快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正在趕著去上班,這天他的公司有一...

高處不勝寒

現代的都市都是靠高樓來代表它的雄偉壯觀,現代人也都...

人生彈指有何歡

前段時間,和幾個好友相約旅行。在途中,大家喝茶聊天...

人生的選擇

有一位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人生必看的「四個地方」

一是去醫院看看,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看看哪些受病痛折...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今天講《西方合論》第九門的...

誦持楞嚴咒就是賺黃金

楞嚴咒是所有咒的咒王,作為咒中之王的楞嚴咒,修學誦...

人生是業力說了算

你要我們這種一天到晚,在三界裡面打滾的人直接內觀真...

為父母立了消災牌位,能否消除業障

問: 我悄悄地在寺院給父母立了一個消災牌位,父母始...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

參禪之四易四難

《佛印了元禪師痛諭文》,其略曰:一念靜心,終成正覺...

別把染緣認為是隨緣

今天和大家講一講,隨緣與染緣。隨緣是菩薩,染緣是凡...

你一切的安全,佛菩薩都能保護

我現在已經九十六了,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災難重重,但是...

邪見的過失是很可怕的

我們都知道在貪瞋癡當中,癡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癡心造...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入重戒

我們知道,因為酒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

修行有三個次第

修行有三個次第。我們看經文。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

念佛的十大功德利益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在《萬善同歸...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嗎

問: 有個修淨土的法師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凡夫的生命是怎麼來的

譬如說我們去思惟一件事情,萬法唯是一心,的確我們很...

【佛教詞典】義空

(人名)唐代人。鄉貫未詳。師事鹽官齊安,承南宗禪之...

【佛教詞典】大乘莊嚴寶王經

梵名 Avalokite?vara-guna-kāranda-vyūha,西藏名 Z...

【視頻】《早課》大華嚴寺

《早課》大華嚴寺

【視頻】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劉尊 郭彤)

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劉尊 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