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八頁,「午二、釋同分妄見」。

在前一科佛陀講到別業妄見。別業妄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有他個別的業力。你的身心世界,你怎麼長這個樣子?他怎麼長那個樣子?你內心為什麼有這個想法?他為什麼會有那個想法?其實是各式各樣,沒有兩個人完全一樣的。當然,我們會去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當我們有一個生命的時候,我們會想:我為什麼會有這個生命呢?是父母給我的,還是上帝創造的?它的根源在哪裡?

從佛陀的開示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就是我們一念的迷真起妄,產生了一個顛倒的妄動;妄動以後就開始造業,就在心性當中把五蘊身心給變現出來。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從自己內心出來的。

那怎麼去消滅它呢?一念的迷而產生,也是因為一念的悟而把它還滅。因為一念的覺悟,開始觀照我空法空,不隨妄轉,然後慢慢地五蘊身心就從心性當中又重新地消失掉。就是你眼睛有一層薄膜,所以看到五色的圓影;你把眼睛治好了,它就自然消失掉了。你就不要去管它外面是怎麼樣,你把眼睛治好了,它自然消失掉。

所以,這個地方倒是講出修行的一個「認清路頭」。我們一生當中遇到的所有環境,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我們今天會遇到快樂的果報、遇到痛苦的果報,跟別人都沒有關係,完全是我們每個人自作自受,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東西是你沒有那個業會出現的,沒有那回事情。這裡講得很清楚,是因為你眼睛有毛病,所以才看到五色圓影。我們今天臉上有一個黑點,去照鏡子,鏡子上也出現了一個黑點。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是去擦鏡子上的黑點,還是擦你的臉?你擦鏡子,擦一輩子也不會乾淨。問題不在那裡。你臉上有黑點,所以鏡子才出現的。所以我們修行人第一件事情,莫向外求。

總而言之,我們遇到了障礙,「行有不得」,第一件事情,反省自己。一個人開始向內反省的時候,這個人就有希望,開始進步了,開始突破了。如果他還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還不知道怎麼自我反省,這個人修行只是積集善業、修習福報,他不可能進步的,他沒辦法進步的。他連問題出在哪裡都搞不清楚,怎麼修行呢?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古人講,認清路頭、莫向外求。我們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根源要先找到。這是第一段。

午二、釋同分妄見

淨界法師:楞嚴經

第二段,我們看,同分妄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

那麼什麼是眾生的共業所見呢?佛陀提出一個問。

這以下有三個回答。我們看第一段:

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先到這裡。佛陀等於是講一個譬喻。佛陀說:阿難尊者!在我們這個小世界當中,中間是一個須彌山,東西南北有四大部洲,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跟北俱盧洲。我們姑且就用南贍部洲,就是南閻浮提,來加以說明。在南贍部洲,你看須彌山南方這個南贍部洲,除了外圍的大海水以外,它中間的陸地有三千個大小的洲(洲就是大海上面的陸地)。這三千個洲當中,我們姑且以居在中間的其中一個大洲來看。這個洲橫跨東西兩方,有很多的國家。其中大的國家有二千三百之多,這個是大洲裡面的國家。其餘的邊緣的小洲,散居在諸海水當中,有的上面有三百個國家、兩百個國家,小一點的有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或者三十個國家、四十個國家、五十個國家等等。這是先把眾生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國土標出來,標出我們生命的一個環境。

第二段就正式地說明這個共業的關係。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

佛陀就說,假設在這個南閻浮提當中有一個小洲,我們把這個小洲拿出來看,看它的生命相貌是怎麼回事。這個小洲上面只有兩個國家,當中有一個國家是過去善業比較強的,另一個是罪業比較重的。其中罪業比較重的國家的人民,由於過去的罪業,一念心性的妄動,過去生可能動的方向都往不好的殺盜淫妄的因緣去動,這個業力起現行的時候,這一個國家的眾生就看到了一些不吉祥的境界。就是說,一個洲有兩個國家,一個國家看到了不吉祥的境界,另一個國家完全沒有看到。

那麼看到什麼不吉祥境界呢?

或者看到白天出現兩個太陽。一般來說,白天出現兩個太陽就是即將有旱災的徵兆。或者晚上看到兩個月亮,這也是一種災象,就是天下即將要出現大的水災。或者是在空中看到了「暈適珮玦」。這個「暈適珮玦」是一個日月的凶相。「暈適」是指它的性質來說,「珮玦」是從形狀來說。我們看「暈」。什麼叫「暈」呢?就是天空當中有一種邪惡的黑氣,圍繞著太陽或者圍繞著月亮。你看太陽的時候,會看到旁邊有一個邪惡的黑氣圍繞在旁邊,這叫「暈」。這個「適」,就是這個邪惡的黑氣把日月給遮蔽了。前面的「暈」是圍繞在周圍,這個「適」是把整個日月都遮蔽住了,叫作「適」。「珮玦」,是指這個邪惡黑氣的形狀。當這個形狀是產生一個橫向的、長形的、一個橫樑狀的,叫作「珮」;如果這個黑氣是一個半月的形狀,這個叫作「玦」。總而言之,「暈適珮玦」就是圍繞在日月旁邊的黑氣。這是一種日月的凶相。

或者看到了「彗孛飛流」。這個「彗孛飛流」是晚上星星的一個凶相。「飛流」指的是它的性質,「彗孛」指它的形狀。我們先看這個「飛」,就是我們看到那個星辰的光明從空中突然飛過去,像流星一樣,在空中從左邊到右邊這樣飛過去,這個叫作「飛」。這個也是一種凶相。「流」就是這個星星突然從空中整個掉下來了,從空而降叫作「流」。那麼這個「彗」,指這個星星突然產生一道很強很強的光明,這個光明是一條線的,叫「彗」。一條線的、很長很長的光明從空中突然射下來。「孛」,這個光明是點狀的,它一個點狀向四方發散。前面是一條線,這個是點狀的,向外面發散出來,叫作「孛」。「彗孛飛流」指的是晚上星辰的一些凶相。

「負耳虹蜺」是空中的一種陰陽之氣的凶相。「虹蜺」指的是性質,「負耳」 是指形狀。什麼是「虹」呢?就是白天你看山上突然出現一個陽剛的凶氣,叫作「虹」;「蜺」就是在晚上的時候,你看這個大地突然出現一個邪惡的陰柔之氣,這叫「蜺」。「蜺」是指陰柔的,「虹」是指陽剛的。「負耳」就是說這個陰陽之氣,就像弓之背。你看弓之背,它是沒那麼圓,斜度比較大一點。如弓之背叫「負」。「耳」,如一個月亮的半圓形,比較彎曲的,形狀是一個半圓形,叫作「耳」。這個「負耳虹蜺」是指一種空中的陰陽的邪氣。

這個國家的人,由於過去的惡業,就出現了這種種的災惡之象。但是另外一個國家完全沒有看到。

我們看總結。

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就是說,這種災惡的相狀是其中一個國家能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但另外一個國家完全看不到、聽不到,也完全感受不到。

這句話主要是在講什麼觀念呢?就是講到前面說的「當處發生,當業流轉」。就是說,我們的果報體,是每一個人的心性一念妄動以後產生了業力,也在我們心性當中表現出來讓自己來受用。自己造業,自己變現出來給自己受用,就叫「當處發生,當業流轉」。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外在的世界是我們的內心世界變現出來的。

我們講一個歷史的公案來加以說明。春秋時代宋國景公的時候,宋景公有一天晚上下了殿以後,突然覺得心裡面悶悶不樂。所以我們心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卦相,心裡面其實就是一種相貌。他就請占卜的師傅來占卜,看到天上出現了兇惡的災星。這個時候宋景公就很緊張,心裡面悶悶不樂,天空又出現了災星。他就把他的一個很有智慧的大臣子韋請過來,跟子韋說,我心裡面感到非常的煩悶,好像有什麼不吉祥的事情要發生一樣,然後天上又出現了災星,應該怎麼辦呢?你幫我想個辦法。這個大臣說,從這個災星來看,這個災難跑不掉,一定要出。大王!你最近會有大災難出現。但是子韋說,根據我所學的智慧,我們這些道術是可以把這個力量移轉掉。要不這樣子,大王!我幫你做一個法會,把這個災難的力量移到宰相的身上,由他來承當。你說好不好?

宋景公說,不行啊。我是國君,宰相是聽我的;我做錯,我自己負責,怎麼是宰相來負責?這不合道理。不可以,不能由宰相來負擔。那么子韋說,宰相不能負擔這個業力,我們可以移之於人民,把這個災難給人民。這個時候人民會有很多人產生病痛,把這個業消掉。宋景公說,我身為國君,要造福人民;我造福人民都來不及,怎麼能把這個災難去送給人民?這個不對,不可以,不合道理。人民沒有錯。那么子韋說,移之宰相不可,移之人民也不可,要不這樣子,我們做個法把這個災難的業力移之於饑饉,讓老百姓饑荒,把這個業釋放出來。宋景公說,不可以啊。老百姓饑荒很痛苦的。那這樣子,不要移了,乾脆由我來承當好了。

宋景公講完以後,子韋就拜下去說,君有仁慈之心,天必厚賞之。他說,君王你現在起了三個堅固的善念,我跟你講移之於宰相,你說不可,第一個善念;第二,移之於人民,你又說不可,第二個善念;第三個,移之於饑饉,你又說不可。他說,你生起三個重大的善念,上天一定要重重地賞你。果然,第二天再請星座官來看災象,已完全消失掉了。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不是上天賞他,諸位知道誰賞他嗎?「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一念心性是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的,但是我們動一個念頭以後,「當處發生」 。這就是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可能是一個善的力量,也可能是一個邪惡的力量,就保存在心中了。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力量怎麼樣?「啪」,釋放出來!他做了諸侯國君,但是他以前的惡業有時候也會起現行。遇到惡業起現行的時候,我剛剛講過,一個人可以煩惱現前、業障現前,但不能起顛倒。他必須保持善念,保持正念,保持慈悲心。他一念心中惡業的妄動,結果「心生則種種法生」;這個時候他起了慚愧心、懺悔心,「心滅則種種法滅」,結果他心中的罪業也消滅了。完全是自己的心念。如果這個時候宋景公起顛倒,他業障現前的時候,把這個災難做法移之於人民,我看宋景公後果不堪設想。惡業起現行的時候又造一個惡業,火上加油。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宋景公是有觀照力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不管是別業也好,共業也好,總而言之是怎麼有的?「當處發生,當業流轉。」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一念的妄動而顯現;也因為我們一念的覺悟而消滅。這個就是整個生命的緣起。

辰二、進退合明 分二:巳一、總示;巳二、別明

我們看辰二,進退合明。這以下以進跟退兩種方式來相互發明。這個進指的是別業妄見,退指的是同分妄見。因為別業佛陀先講,所以叫進取,進取別業;那麼退,退到共業。以別業跟共業兩種的妄見,來相互發明心性不變跟隨緣這兩種觀念。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總示;第二個,別明。

巳一、總示

先看總標。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前面佛陀是把別業跟共業個別地講出來,這以下把別業跟共業這兩種妄見以進退的方式相互發明,把它混合起來。

巳二、別明 午一、進別例同;午二、退同例別

我們看巳二,別明。別明當中有兩段:第一個,進別例同;第二個,退同例別。先進取別業來例同共業。這一段,其實佛陀是先用別業而帶入了共業,主要是發明隨緣不變之體;下一段才發明不變隨緣之用。所以它這一段把別業跟共業相互地發明,來發明我們不變的體性。

午一、進別例同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看經文: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佛陀說:阿難尊者啊!如同前文所說的,我們眾生這種別業妄見……別業妄見我們前面講到,有一個人他眼睛長了赤眚的毛病,在夜晚「矚燈光中所現圓影」,他看到了燈光上面出現了五色的圓影,而這個五色的圓影好像真的是顯現在我們眼前。你看,我們可以去看到我們的身心世界,可以感受得到,真的是可以見聞覺知,好像真的是出現在我們眼前。但事實上,它只是眼睛當中一念赤眚的關係而顯現出來的。而這個赤眚是怎麼有的呢?是眼睛的過度疲勞引生的,不是燈光所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心性是本來沒有所謂的妄動,也本來沒有五蘊身心的,這個只是一念的迷,迷真起妄才有的。

我們再看。「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然而,我們一念的能見的心性,是根本不存在這種見眚的過失。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妄動的問題,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清淨的。有人就說,那一念心性怎麼會妄動呢?所以說它不真實!我講實在話,如果妄想是有根本、是真實的,那麼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自己、可以成佛,不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嘛。怎麼有?自己捏造出來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沒有例外。當然也受了環境的影響。你從小生長在什麼環境,爸爸媽媽跟你講什麼話,你朋友跟你講什麼話,你遇到什麼人,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你的妄想。把今生的累積,再把前生的累積起來,就是你的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這樣來的,就是熏習而成。但是一念心性本來沒有這個妄想,心性是沒有這個見咎的,一個健康的眼睛是沒有這個「見眚」的。就比喻說阿難尊者你今天用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這些依報,看到的正報的眾生,都是無始劫來一念的無明妄動而產生出來的,就是一切唯心造。

前面是講別業,這以下「例」,比例一下,就是共業。別業來比喻共業,道理是一樣的,都是一念的妄動而有的。我們再看下一段: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這段經文比較深,諸位要慢慢聽。這當中佛陀就講一個道理說,「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在這當中,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五蘊的境像,好像真的是顯現在我們眼前,好像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它存在,可以見聞覺知的感覺,就是五蘊身心好像真的是有那麼一回事。「元我覺明見所緣眚」,但事實上,它只是我們覺明心性當中一念無明妄想所創造出來的,它是如夢如幻地顯現在我們一念的心性當中,讓我們感受到這一念的色受想行識的果報。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而能夠去覺照這一念赤眚的,就是我們的本覺明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去迴光返照心性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到自己的毛病,才會看到我們生命的真實相,所以「覺見即眚」。而真實覺悟的那個就是我們的「本覺明心」。一個人跟妄想在一起的時候,你看不到自己。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不能起顛倒。你看,煩惱在那邊動,你住在煩惱當中就完蛋了,就起顛倒了。煩惱在動,你住在真如本性,你看到它動,你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調伏它。所以這個地方說,「覺見即眚,本覺明心」,當我們能夠覺悟到這個煩惱問題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正是安住在一個本覺的心性。你一定要怎麼樣?先遠離它,你才有辦法調伏它的。

「覺緣非眚」,那麼當我們這個覺照的功夫生起的時候,這個赤眚的妄想就不存在了,因為這個赤眚它是不真實的。它不真實,你一觀照它,它就消滅掉了。所以,「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當我們這個覺照的功夫生起的時候,它就不再墮於赤眚的過失當中。所以「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就是說,當我們覺照功夫生起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再墮於妄想當中,這個覺照的功夫,它已經不墮於赤眚——已經不墮於這個妄想當中,你就是跟它脫離了。

「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這個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的道理,這就是見性的本體跟見分之妄想不同的地方。因為見分是帶妄的,而本體是清淨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見分出了狀況,出現了不好的因緣,這個時候我們心先攝用歸體,你就不隨它轉,你才能夠去轉變它。這個就是見性跟見分之間的差別。「云何復名覺聞知見?」身為見性是這樣,你的覺性、聞性、知性都是這個道理,六根門頭都是這個道理。見性的本體絕對不會隨你的作用而妄動。你不管是怎麼動,你不管動到天上去、動到人間、動到三惡道,它的本性永遠是清淨本然,永遠是不受染污,所以我們才可能會恢復清淨。這個就是見性不同於見分的道理。這一段當然是很重要。就是我們的本性從來不受染污,所以我們才有希望去恢複本來面目。

好,我們看總結。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所以阿難尊者你應該了知,你阿難跟我佛陀,乃至於你整個身心世界,乃至於整個器世間以及十類的有情眾生,這整個眾生是怎麼有的呢?「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就是說,這個六道的十類眾生是怎麼來的呢?都是我們見分中的一念的妄動而有的,不是見性本身有這種妄動的。也就是說,都是我們見眚所引生的,而不是見性當中有這個眚,是我們一念心妄動而有,但是見性裡面沒有這個妄動,所以它可以消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身為見當中的一個真實的心性,它的體性絕對沒有這個赤眚的毛病,所以「故不名見」,所以見性絕對不是見分。

到這個地方,佛陀把清淨的本體跟變化的作用作了一個很清楚的分辨。他說,我們一念心性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平等的,但是一念的妄動以後,如果我們往好的地方動,就出現安樂的果報;往不好的地方動,就出現痛苦的果報。但是不管你怎麼動,不管你怎麼變,心性永遠就是清淨本然,它不隨你妄動。所以這一段等於是從別業跟共業的相互發明當中,把我們不變的體性開展出來。

你看,我們念佛的時候,為什麼能跟佛陀感應道交?表示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一定有一個共同點,才能夠產生感應。如果佛跟我們完全不同,那我們怎麼感應呢?佛陀的那一念莊嚴的心跟我們煩惱的心,那個變的部分是不同的,他往好的地方動,我們往不好的地方動。但這個只是外在的作用,他的本體跟我們的本體是一樣的。所以可以怎麼樣?感應道交。「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自他不二。而自他不二所發明的就是我們心性的本體是不變,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地方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它是離開所有的相狀,是整個生命的依止處。就是我們說的「差即無差」,在差別的生命當中,我們生命有一個共同點,每一個眾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把體跟用作了一個說明。當然這一段所要發明的是不變之體。

午二、退同例別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看下一段,退同例別。退同分的共業,來例別業的妄見。這個「退同例別」其實主要就是在發明隨緣。前面是發明不變的體,這個地方主要是發明隨緣的作用。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這個地方先講出一個同分的共業。說,阿難!比如說我前面講到了眾生的共業所感的妄見,如果以共業來例同一個人的別業所招感的妄見,那麼一個人的別業所招感的妄見是什麼呢?是「一病目人,同彼一國」。也就是說,一個眼睛有毛病的人所見的這個五色圓影,其實這個道理就好像一國人所見的種種的災像一樣,都是由心所現出來。這個以共業來例同別業,先作一個總標。

以下再把這觀念陳述出來,說「彼見圓影,眚妄所生」。一個人眼睛有毛病,看到了五色的圓影。其實五色圓影從哪裡來?不是從燈光來,也不是從眼睛來,是他健康的眼睛當中有一層的翳——有那個赤眚,就把那個五色圓影給現出來。就是我們心性當中有一念的妄動,才有業力跟果報出來。那麼這個比例就是,在眾同的共業當中所現的種種不祥的災象,是一國人的共業所招感的瘴惡,是一國人心中的煩惱惡業所引生的(瘴惡就是心中的煩惱跟惡業),「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所以總結:一個人看到的業力也好,一國人看到也好,其實都是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一念無明妄動而有的。這個地方是從共業而帶入別業。

這以下作一個總結: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以上的道理,我們可以去作一個整體的比例。整個南閻浮提眾生當中,整個三千洲中,乃至於東西南北的四大海,乃至於再把它擴大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十方的諸有漏國土(這個地方不包括諸佛清淨的國土)。這當中所有的凡夫眾生,身心世界是怎麼來的呢?都是在我們一念覺明無漏的一念心性產生作用、一念的妄動而產生了見聞覺知的時候,累積很多很多的煩惱跟業力而顯現出來的。而整個生命的因緣合起來就是兩句話:「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當這個業力的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出現;當業力的因緣消失的時候,它就死亡。所以和合妄生,不和合而妄死。前面的一段經文,我們看到的是在變當中有不變的本體。這個地方是說不變的本體當中,有它變化的因緣。

變化的因緣,當然佛陀是從個人的角度跟團體的角度來談的,個人叫別業,團體叫共業。我們就不要講團體,講個人好了。我們去思惟這個緣起的觀念:什麼叫作不變中有變呢?為什麼說不變會隨緣,這句話什麼意思?

比如說,你今生產生一個身心世界,可能是一個男人,或者是一個女人,但是你今生的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因為在不變的整體心中,我們的念頭動了很多,有很多業力,它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業力顯現出來而已。我講實在話,今生的你不能代表全部的你。或者我們這樣講,我們這個心性是一個整體生命,我們今生只是一個小水泡,大海里面的小水泡,一個個體生命。這個個體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蘇東坡跟五祖戒禪師,蘇東坡的前生是五祖戒禪師。他的一念心性,不變當中有一個變的因緣,它出現了五祖戒禪師,持戒莊嚴;他今生變成蘇東坡,是非常的放蕩不羈。你說,那到底蘇東坡是誰?這兩個都是蘇東坡。他前生是五祖戒禪師,今生是蘇東坡。因為我們這個大海當中有很多業力,它今天浮出這個,明天浮出這個,後天浮出這個,所以我們不變當中有什麼?生命會變化。

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求生淨土?重點就是它變得太厲害,生命變得退轉了(所以我們才求生淨土,生到淨土才能不退轉)。你看我們很難把蘇東坡跟五祖戒禪師劃等號,這兩個個性完全不同。

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你看,秦檜是一個貪心很重、貪求名利的人,而他前生是一個修苦行的、少欲知足的人。同樣一念心性,它變出兩個相貌出來。哪一個是真的?兩個都是假的!

我們心性的大海當中有很多的水,有很多的業力的種子,今天浮出這個,明天浮出這個,後天浮出這個。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他的前生跟今生完全不同,很正常。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種子,很多業力,你今天浮出這個、明天浮出這個嘛。

好像說這個房間,有一百個人在睡覺,一百個人個性都不一樣。這一百個人就是什麼?你的種子嘛。今天把這個人叫起來,把A叫起來,其他九十九個在睡覺。你看到了 A,哦,A 就是我。然後來生把B叫起來,誒,該你起來了,又變成另外一個身心世界。那麼再來生把 C 叫起來,其他人都在睡覺。所以,我們沒辦法了解自己,因為我們今生看到的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你怎麼了解自己呢?你說我很了解我自己,我今生不錯,我皈依三寶,為公為眾,弘護正法。其實這個只是你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的功能沒有表現出來,它在睡覺。它在睡覺不是沒有,而是它暫時不動。所以在整個心性當中,在不變中有變,就是我們過去累積很多業力的能量在裡面,它儲存在心性當中,所以它今天出現這個,明天出現那個,後天出現那個,就是所謂的「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當業力成熟的時候顯現,當業力消失的時候生命就結束了。

卯三、顯示歸真

淨界法師:楞嚴經

好,我們作個總結,「顯示歸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覆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好。當我們了解現前一念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時候,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就可以產生微密的觀照。總而言之,剛開始先依止心性,首先在變當中找到不變的體,先把這個根本找出來,先把心帶回家。修行第一件事情,在變化中先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出來。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先找出來;然後再依止這一念心性稱性起修,來修習空假中三觀。遠離和合緣,就是以空觀來破除我相的執著,和合緣就是我相,破凡夫的執取。遠離不和合緣,用假觀來破除無相的執著。前面是破有相的執著,這是遠離二乘「忘失大悲、不樂修善」這種對無相的執著。

用空假二觀——空觀,古德說這是破和合緣,是了分段生死;假觀是了變易生死——就能夠滅除分段、變易兩種生死之因。最後「圓滿菩提不生滅性」,就能夠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在本性當中產生無上的菩提。這個菩提包括福德、智慧兩種莊嚴。這樣子我們的生命就永久安住在清淨的本性,永久受用常樂我淨的四種功德,也就永遠不再迷惑了。這個講到返妄歸真。

我們再講一次,生命從心來說是有變的部分跟不變的部分。首先我們先回到不變的地方,然後在不變的地方再修空假中,把那個變的部分加以調整,把它雜染的因緣轉成清淨的因緣——但是你要先回家,先求不變,再求隨緣。《楞嚴經》就是這個修行方法。這是你整個心地法門的觀照。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到問題的點在哪裡。我們講「諸法因緣生」,每一件事情出現一定有原因。如果你找不到原因,你就永遠不可能改變你的生命,不可能!你一生當中只能叫積集善業、修習福報,你生命沒辦法改變。你要改變生命,先要了解生命,是這個道理。先了解它,從哪裡下手,這個很重要。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