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七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五頁。寅二,現六凡法界。

這一大科,我們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依止一念清淨的心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這當中有三種的功德妙用:第一個是三十二應身,第二個是十四無所畏,第三個是四不思議無作妙德,這三種的功德利益。

那麼佛菩薩的加持力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蕅益大師在註解當中以四個字來作一個總持。蕅益大師說,這所有的加持力,根據「慈悲感應」而來。慈悲感應,這當中有兩種的力量:

第一個是佛力不可思議。佛菩薩經過返妄歸真,開顯自性以後,他那一念清淨的心法爾就具足了拔苦與樂的大慈悲力。這種功德力是存在法界當中的,無時無刻不存在的。這個叫作能應。

第二個是眾生內心的希求。我們希望能夠離苦得樂而向佛菩薩祈求,這一部分是能感,就是我們的心力也不可思議。也就是說,我們心靈的祈求的力量去感應佛菩薩的那種大慈悲力,所以使令我們獲得這麼大的加持力。

就著我們眾生的能感這一部分的希求,蕅益大師又把它分成兩種:第一個就是我們過去純厚的善根,第二個是我們今生精勤的三業。這兩個因緣能夠感應佛菩薩的加持。

當然,有些人是因為過去的善根深厚而產生了感應。比方說我們講臨終十念。你看《觀經》裡面講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造惡凡夫,他一生當中根本沒有修學善業,也沒有聽聞佛法,但在善知識的開導之下,因為懺悔而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具足十念,然後把這種強大的地獄的果報就轉成阿彌陀佛所謂的蓮花化生。為什麼他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去感應佛菩薩的本願功德呢?蕅益大師解釋說,這個是多生多劫淨土的善根成熟。他今生沒有修淨土,但是他過去生當中在淨土宗的栽培非常深厚。他可能前生在臨終的時候只是一時的差錯而沒往生,但是他淨土栽培的善根這種金剛種子是不會壞失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今生也沒念觀世音菩薩,也沒念地藏王菩薩,但是他偶爾憶念一下就產生很大的力量。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第一種,他過去的純厚的善根所成就的。

第二種是今生精勤三業的修學。我們今生的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去感應佛菩薩的這種加持力。

這兩種因緣就能夠招感佛菩薩對我們的現身跟說法。

寅二、現六凡法界 分二:卯一、成就樂欲;卯二、成就厭離這三十二應身當中其實分成兩類。我們前一科講到現四聖法界,他顯現的是四聖的身來宣說三乘的出世的法門;這一科是現六凡之身來宣說人天乘的善法。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這當中分兩科:一,成就樂欲;二,成就厭離。

卯一、成就樂欲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成就樂欲,就是菩薩應眾生心中的好樂跟希望,而使令眾生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你有什麼樣的希望,那麼你用你的希望來祈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為你說法來滿你的願,是這個意思。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是滿眾生生天的願,第二個是滿眾生人道之願。

我們看成就天果報的願,第一個是應梵王身。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以下的每一段經文都分成能感跟能應。第一個是講到眾生這一部分的能感,然後再講到菩薩的大慈悲的能應。我們先看能感。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這個是招感佛菩薩感應的一個主要因素。說假若有一類的眾生(這個眾生指的是欲界眾生),他的內心是「欲心明悟」(這個「明悟」不是說明白實相的道理,而是說他心中對於淫慾的事情已經產生了一種明白跟覺悟的智慧,他能夠如實了知愛慾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內心有這樣的覺悟)。依止這樣的覺悟產生以下的修學,他「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日常生活當中嚴持淨戒,使令他這個欲界的色身保持清淨無染。這是指的眾生有這樣的希望,希望能夠追求清淨無染的身心世界,他心中有這樣的希望,而且他也如實地向佛菩薩祈求。

我們看菩薩是怎麼回應的。

「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觀世音菩薩這個時候就應眾生的祈求,現出梵王之身,來宣說離欲清淨修學禪定之法,使令他能夠遠離欲界而成就梵天的果報。你心中有什麼樣的希望,佛菩薩就應你心中的希望來宣說相應的法,使令你達到心中的希望。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的欲界眾生,他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成就天主(這個地方指的是忉利天的天王,就是我們說的釋提桓因)。身為釋提桓因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力呢?「統領諸天」,包括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天。那麼這個時候菩薩是怎麼回應的呢?「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宣說上品十善以及種種的領導之法,使令他能夠成就帝釋的果報。這個是講到成就天王。當然,眾生的希望各式各樣,有些人希望變成大富長者,有些人希望能夠統領大眾,不同的希望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的眾生,他希望自己的色身能夠自由自在地遊行於十方(這個十方指的是六欲天乃至於人世間的整個四大部洲)。這個時候菩薩就在彼前,現出他化自在天的身(他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頂),宣說上品十善以及未到地定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眾生,他對未來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飛行虛空,在整個大千世界的虛空飛行(前面所說的飛行是指的六欲天,這個地方是包括四禪,從人世間到四禪,這個叫作虛空),我於彼人之前現出大自在天身(就是摩醯首羅天王身,也就是色界的天頂,這個大自在天身等於是整個世間有為的福報中最為殊勝的),宣說上品十善,還有四禪乃至於四無量心的法門,使令他能夠成就這種飛行虛空的願望。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心中對未來的生命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去統領這一切的鬼神,而且能夠去救護國土(鬼是指無福報的,神是有福德的;沒有福德的叫鬼,有福德的叫神),統領鬼神。他經常希望能夠去巡視世間,一方面消除世間的災難,一方面賞善罰惡。他心中對未來的生命有這樣的希望,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天大將軍身,天上的大將軍身,來宣說五戒十善以及秘密神咒,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快速地成就。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眾生,他對來生有什麼希望呢?他希望能夠去統治世界,保護眾生,所統治的世界包括人世間跟四大部洲,他保護這個四大部洲的眾生遠離一切種種的災難。他有這樣的使命感,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四天王身,來宣說上品十善、護國安民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希望來生能夠受生到四天王宮去,而且能夠驅使人世間的八部鬼神,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四天王太子之身,來宣說上品十善乃至於符咒(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成就。

這諸天當中其實是分成兩類:一個是欲界天。當然欲界天主要是上品十善。第二個就是色界天。色界天除了十善以外,加上四禪乃至於四無量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想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說我們學佛以後,每天這樣拜佛念佛,到底有什麼效果?也就是說,到底佛菩薩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是我們拜佛只是借事顯理,假借這個拜佛的因緣來開顯自性而已?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

佛菩薩到底對你有沒有加持力,這個看你心中的祈求,跟你的信心和願望有關係。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薩的存在,那佛菩薩對你等於是不存在,就等於是沒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薩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沒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薩法身不可思議的大慈悲的加持力對你來說是完全沒有,就等於不存在,答案就是沒有。

如果你「深信諸佛皆充滿」,你深信佛菩薩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佛菩薩的色身雖然滅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當中那種大慈悲的本願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誠地向他祈求,那佛菩薩對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所以,佛菩薩的加持力,我們看這個地方的道理,是因人而異的。因人而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從兩層來說明。

如果你念佛菩薩的聖號只是一念的信心,但是你沒有太大的希望——你剛好身體痛、肚子痛,或者遇到了沒辦法處理的災難,就很至誠地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欸,感應道交,把你這個災難消滅。《阿彌陀經》也提到這個觀念,就是我們以一念的信心來憶念十方諸佛的名號,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信心來憶念佛菩薩的聖號,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加持。

但是,如果你只是信心,你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加上發願。你能夠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強調:往生的觀念是一種願望。你念這句佛號,你是真的有一種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願望來念佛,這個佛號才能夠產生往生的力量。否則,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只是一種業障消除、福慧增長。

這個地方講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從唯識的角度,我們一個人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佛菩薩是不能幫你改變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你一天到晚什麼事都不想做,佛菩薩就幫你改變,不是。這個地方的經文是說,你很想改變,但是你有障礙;你真的是產生這樣的覺悟:我一定要改變,我來生一定要成就什麼,你心中有很強烈的希望,這個時候佛菩薩就現前,為你說法,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改變你的行為,結果你的因緣改變了。當然,你的希望是各式各樣,佛菩薩滿足你的願也就各式各樣。

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提到一個觀念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不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說我不受菩薩戒,我也能夠斷惡、修善、度眾生。但這個地方有很大不同。其中一點不同,你受了菩薩戒,產生這個菩提的願望,你做事情是以願望來做事情,你有菩提心,「一者十方佛,憫念常守護」,「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所以,為什麼受菩薩戒的人很容易得到佛菩薩的感應加持?因為他有那種強烈的希求無上菩提的願望。

所以我們要知道,感應道交,你的心力跟佛力,你的心力永遠是主動。你一定是從心靈當中釋放一種強烈的希求的磁場出來,佛菩薩法身的功德才能夠啟動,以心力來帶動佛力,或者說以心力來感應佛力。這個地方的經文完全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善知識,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眾生跟佛菩薩之間的互動,好像小孩子跟母親一樣。他說,小孩子在哭,大人就會過來。他要不哭,大人不過來。你好好的,佛菩薩沒辦法幫助你。小孩子有祈求,但不能講話,只好用哭的。你哭的時候,佛菩薩,這個母親,就拿一個糖果給你吃。欸,你滿足了,那就好了。他給你一個糖果,你繼續哭,看這個事情還不行,他拿一個蛋糕給你。你又繼續哭,佛菩薩最後就把摩尼寶珠給你。所以,感應取決於你心中有多大的希望。你看你願意做一個小小的國王,你願意做一個天王,你願意做一個摩醯首羅天王,佛菩薩就跟你講你相應的法。就是說,其實我們的生命還是自己決定的,你希望變成什麼樣的結果,是你自己的希望決定的。

當然,這個希望是怎麼來的?跟你的智慧有關係。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產生抉擇。所有的希望都是經過我們對生命的抉擇而產生的。我們為什麼要不斷聽經?就是提升你的見地。你有這種見地,你就有這種希望,這種理想抱負,那麼佛菩薩就滿你的願。這個地方說明這樣一個差別的因緣。

前面這一段是講到成就天人眾之願,這以下是成就人道眾生之願。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對來生有一個希望,希望來生能夠成就這世間的國王,統理一國的眾生。這個時候當然他也跟菩薩祈求。菩薩就在彼前現人王身,而為宣說五戒十善以及帝王德業之法,令其成就。

「帝王德業」這句話我們要再解釋一下。你要能夠統領大眾,是要有一點德行的,不是你福報大就能夠統領大眾,不是這樣。你福報大,你可以做一個大富長者,但是你要統理大眾,要有一種德行。

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有些老和尚很會修行,福報也很大,但是不見得適合領眾;但是有些老和尚福報很大,也非常會領眾。這其中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懺公師父。我覺得他老人家有兩種德行是不得了的:第一個,他非常地知人善用。一個領導者,其實你不必有太高的能力,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是什麼能力,可以放在什麼位置,要知人而且要去善用。懺公師父有這種德行,他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優點在哪裡,你適合做什麼事情。第二個,領導者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情有義。老人家對於手下的幹部,只要有功的,他不吝惜重重地犒賞,使令很多人願意為他賣命。一個領導者,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有情有義。

所以這個帝王的德業包括至少是兩個:第一個,你要會知人善用;第二個,要有情有義。這種德行具足了,你來生就有可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所以,你的果報是跟你內心的狀態有關係的。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對來生有一種希望,希望能夠去管理、統籌同一族姓生活的事務,而且他希望在世間受到人民的恭敬跟愛戴。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長者之身,來宣說怎麼去佈施眾生,仁民愛物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心中有一種好樂,喜歡談說古今的嘉言典章來垂訓於後世,而且在個人的修學方面能夠深處塵勞而不染世欲,以道自居。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能夠現出居士身,來宣說清心寡慾、以道修身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這個居士之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心中的希望是治理國家的政務,而且他能夠很清楚地剖析種種的冤屈,決斷是非,很適合做省長或者縣長(我們講「邦」,邦是比較大的國土,就是省長,邑就是縣長)。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在彼前,現宰官身,而為宣說修身齊家、護國愛民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成就。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眾生,他好樂種種的數術(第一個「數」是指的天文地理、陰陽五行這一部分,第二個「術」是指醫卜命相、書畫符咒這一部分),而且他日常的生活當中是愛樂調養色身以延年益壽。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婆羅門身,來宣說調氣煉丹之法,使令他能快速成就。他有這種希望,菩薩就滿他的願。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個男子,他心中一方面好樂修學佛法,一方面厭棄世俗的雜染的生活,好樂過出家寂靜的生活,而且也歡喜奉持佛陀所制的種種戒律。觀世音菩薩面對這樣的因緣,就現出比丘身,來宣說戒定慧三學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道理跟前面一樣,只是說一個是現出比丘身,一個是比丘尼身,所宣說的都是離染清淨的戒定慧之法。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心中好樂佛法,也願意去奉持佛陀的五戒,但是他不能夠捨離世俗的生活。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出優婆塞的身,來宣說五戒的修學跟護持三寶之法,使令他能夠成就優婆塞的身。優婆塞翻成漢語叫近事男,親近、承事三寶之男子。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道理一樣,只是說前面一個是優婆塞身,所現的身是不一樣。一個是近事男身,一個是近事女的身,說的法都是五戒的修學跟護持三寶之法。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種女眾,她內心有一種興趣好樂,「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內政指的是家中的事務,包括她很喜歡去孝養長輩、教育子女;立身指的是她內心當中對於女眾的四德(我們講三從四德),這個四德包括勤勞、儉朴、貞潔、幽靜,以這四種德來立身,乃至於以這四德來作為齊家治國之本。她一方面孝養長輩、教育子女,一方面以勤勞、儉朴、貞潔、幽靜之德要求自己來齊家治國。她內心當中對於這樣的法特別的好樂,她一聽到這樣的法就起大歡喜。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家庭主婦之身,乃至於一國夫人的皇后之身,或者是命婦、大家(命婦指受過皇上封賞的女眾,大家是一個大家族的主婦),來宣說端莊嫻淑、三從四德之法,使令她快速地成就。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眾生,他心中有一種特別的好樂,歡喜保持童真不壞,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童男身,而宣說固精養氣之法,使令他快速地成就。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前面是講男眾,這個地方是講女眾。這個女眾歡喜保持處女之身,而且不求侵暴。也就是說,乃至於她受到外在暴力的逼迫也不會順從,她對這一點特別地要求。觀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童女身,來宣說清淨貞潔之法,使令她快速地成就。

這一部分都是講到人道的安樂果報。

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力應該是分成兩部分:

一個是我們身心有災難,憶念觀世音菩薩,憶念地藏王菩薩,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以神通力來加持我們,但是沒有為我們說法。這是第一種,他只是現神通。這樣子對我們的加持是一種暫時的消除災難,但是我們的觀念沒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沒有改變,我們未來的果報當然就沒有改變。

第二個就是說,這個眾生,他心中有很強烈的希望,他在憶念菩薩聖號的時候,不只是要解決一時的災難,他對來生是有一種期待的。這個時候就很容易招感菩薩現身為他說法。

蕅益大師說,菩薩的說法是採取兩個原則:

第一個是宣說權法,就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令我們能夠成就現世的安樂。觀世音菩薩是證得圓通的法身大士,但是你希望學各式各樣的法,他都不拒絕,他就應你的希望來成就你現世的安樂。

第二個,密令將來成就無上菩提。菩薩說法有一個特點,他會把無上菩提的道法放在安樂的果報當中。比方說,你今天聽外道說法,外道也講五戒,講十善法,但是你聽外道講法以後,你內心的種子大概就是五戒十善,其他就沒有了。觀世音菩薩也為你說五戒十善,但是他會巧妙地把無上菩提的法放在五戒十善當中。你依五戒十善的法成就人天果報以後,你就很自然會發菩提心,那個道的力量還在。就是我們講的為實施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他剛開始第一步先滿足你現在的希望,把未來的希望先放進去。菩薩的教化眾生是不可思議的事,有權實兩種的妙法。

當然,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在前面講到耳根圓通的時候,在修自利的過程當中他是反聞聞自性,他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可以說是離一切的相狀,破妄顯真,一切的雜染相、一切的可樂的相全部都不取著。所以自利的部分他是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正念真如,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你看菩薩度化眾生的態度,他是恆順眾生,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利他跟自利的心態不一樣。你不能說,我持什麼樣的戒法你就要跟著我持,我修什麼圓頓止觀你就跟著我,不是這個意思。度化眾生,你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度化他。你看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的做法。你希望成就什麼樣的因緣,他就先滿你的願,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或者我們說,《法華經》說的開方便門,然後再進一步地示真實相。這個地方是我們未來度化眾生要學習的地方。

這是講到菩薩的現身和說法,來使令眾生成就欲樂。心中有什麼樣的希望,菩薩就現身為你說法,使令快速成就。

卯二、成就厭離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希望能夠厭惡、遠離某一種果報,菩薩就為你說法,使令你厭離而得生於人道之中。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淨界法師:楞嚴經

說有一類的諸天(這個諸天應該偏重於欲界的諸天),這個天人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遠離欲界天的果報。

欲界天的果報有三種的過失:

第一個,諸天會愛著天樂而不思出離。我們到了天上去以後,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非常勝妙,包括你看到的形狀、聽到的音樂都特別地美妙,所以諸天是沒有出離心。佛陀不在天界出世,因為出世也沒用,等於是白白地浪費精神體力。你看佛陀只在人世間出世,因為人世間苦樂參半,剛剛好。諸天第一個過失,他沒有出離心。

第二個,就是這諸天果報當中,有一類的諸天是福報淺薄,恆受飢渴。有一種諸天,他可能是因為內心某一種善心的德行而生到天上去的,但是他佈施的善業不夠,所以他雖然現出諸天的尊貴身,但是他「食常不足」。在經論上說,很多天人要跑到人世間來吃水果,野生的水果,因為他吃不飽。那麼吃不飽他為什麼能生天呢?他因為有某一種美好的德行而生天,但是他佈施的善業是不夠的,這個也是他的問題。

第三個,諸天他沒有一種很強烈的專注的憶念。天人的五陰身心是極度地散亂。所以你不要看佛陀說法的時候釋提桓因下來聽,他一回到宮中就全部忘光了,因為他沒辦法去憶持,去專注地憶念佛法僧三寶。他的果報體有這個問題,散亂。

這個天人,當然應該過去世是有一點佛法的善根,得到諸天美妙安樂果報的時候他非常後悔,他覺得不應該來到天界,他希望能夠去改變他的本位,當然他就跟佛菩薩祈求。「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現出天人之身,來宣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地結束天的果報,而往生到人道去。人道是法器,能夠修學佛法。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龍,它是廣修種種的福報,但是它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它不奉持如來的戒法,它不持戒;第二個,它的脾氣特別地暴燥,歡喜鬥爭。但是它有福業,它生在龍宮,也享受很好的龍宮的生活。

它得到龍的果報以後,有三種過失:第一個,熱沙炙身。天氣熱的時候,那個沙吹過來,就跑到它的鱗片當中去傷害它的色身,熱沙炙身。第二個,風壞宮掖。大風一吹,就把它的宮殿破壞了。第三個,金翅鳥啖。大鵬金翅鳥翅膀一振動,就把海水撥開來,把龍抓去吃掉了。它有金翅鳥傷害的恐怖。

所以,它得到龍的果報的時候非常後悔,它希望厭離,便向菩薩祈求。「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就為它宣說,你要好好地持戒修善,要保持正直柔和、仁慈謙讓之心,使令它快速地成就。改變一下心態,改變一下行為,你才能夠快速地遠離龍身的果報。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藥叉是八部鬼神的一種,翻成中文叫勇健鬼,他的行動非常快速,但是性情特別暴惡。他對於這樣的一個果報體非常厭惡,「樂度本倫」,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在彼前,現藥叉身來說明持戒修福、柔和善順之法,使令他能夠遠離藥叉之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