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七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五十五頁。壬六,目連觀意識

我們在修學止觀圓通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原則,所謂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首先,你要找一個方便門,你要有一個法門來安你的心。這就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了。比方說你看有些人,他的方便門就是拜佛。你要他持咒他也持不好,你要他念佛他很難攝心,但是他一拜佛心就靜下來,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有些人他念佛可以念得很好,但是拜佛他會覺得很躁動,拜佛就拜少一點,無所謂。所以,剛開始你一定要去找你過去的方便門。

這個方便門不是一生養成的。我經常講,我們不能夠否定過去,你不可能跟過去切割的。因為今生的你,從唯識受熏的角度,是由過去、過去、過去……很多過去的你的熏習,才有現在的你。你從什麼地方來?太遠的地方我們不講,從近處來說你是從過去而來。沒有昨天,怎麼有今天呢?你是從昨天而來。你昨天是怎麼來?昨天從前天而來。佛法講生命是一個水流,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過去當中相應的法門。你看有些人他拜佛也不相應,持咒也不相應,但他一坐下來,整個身心世界當下寂靜,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嘛。你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這點非常重要。

找到方便門以後呢?接下來不是就完了,你要示真實相,在方便門當中開顯真實的道理,就是你要有這種觀照智慧。你看我們前面講的尊者,有些尊者是完全注意自己的呼吸,有些人是整天講經,有些人是整天持戒。方便是不同的,但是最後他迴光返照的、正念真如的時候,都能夠從事相的因緣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這關鍵點就是你要能夠迴光返照,最後的結果都是你要問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當你在注意呼吸的時候,你要問呼吸,你從什麼地方來?當你念佛的時候,你要問你自己,佛號從什麼地方來?當你持戒的時候,你要問你自己,為什麼我能夠持戒?持戒是誰?你為什麼可以持戒呢?為什麼桌子不能持戒呢?當你講經的時候,你要問你自己,講經者是誰?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方向,就是你要迴光返照,你就有希望開顯真實相。你要是心外求法那就沒辦法了。

所以我希望,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第一個,你要找到你過去生相應的方便門,你很熟悉的,你跟它一接觸,你的心馬上安定下來。第二個,找到方便門以後,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可以持戒?為什麼我可以講經?為什麼我可以念佛?你往那個方向找進去,就能夠找到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所謂的不生滅心,這個就是你的整個菩薩道的安住處。

壬六、目連觀意識

淨界法師:楞嚴經

目犍連尊者是依止能觀的智慧來觀察第六意識這個「知」的功能。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這一段是說明目犍連尊者出家的因緣。目犍連翻成中文叫采菽氏,因為采菽氏在佛弟子當中很多,所以加一個「大」,揀別其他的因緣。目犍連尊者就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說,在沒有出家之前,我是修學梵志外道。有一天在路中乞食的時候,遇到了三迦葉。三迦葉那個時候已經出家了,就是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跟那提迦葉。這個地方前面我們說過,有些地方是說舍利弗尊者遇到了馬勝比丘,馬勝比丘為舍利弗尊者宣說如來的因緣教法,「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說一切法是從因緣生而因緣滅,從這個地方而悟入了無常、變化、無我的道理。

目犍連尊者聽到了這個因緣的深義以後就發心了。這個「發心」有兩層意思:第一個,他發起了我空的智慧之心。舍利弗尊者把這個因緣的教法回去轉述給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一聽到以後就證得了初果,破了三界的見惑,所以可以說是發起了我空智慧之心。第二個,發起了出家修道之心。他這個時候就正式地希望能夠出家。因為這樣的發心,對於身心世界就無所障礙,得到了大通達。這個是講到他從外道轉入佛法的因緣。

看第二段,他出家以後是怎麼修學。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游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這一段是講到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後的狀態。他的出家的剃度是怎麼一回事呢?釋迦如來恩惠於我,使令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們一般佛陀滅度以後的出家,就是白四羯磨得戒體。佛在世的時候有兩種得戒體:一種是三皈依,在佛陀面前受三皈依得戒體。另外一個是特別的,就是這個人善根特別深厚,遇到佛陀,佛陀只講一句話,就講「善來比丘」,講這四個字而已。佛陀看到這個人善根特別深厚,只講善來比丘,這個人馬上袈裟自然披身,鬚髮自然脫落,都不用剃度,馬上現出比丘相。目犍連尊者就是屬於這一類,叫善來比丘,非常少有的。他是善根深厚,是屬於善來比丘,所以袈裟著身,鬚髮自落。

他出家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在七日當中就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的特色就是,目犍連尊者他那個第六意識分別心特別的強,見聞嗅嘗覺知那個「知」的功能特別強。我們看,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那個第六意識心依止這個意生身,遨遊十方世界,得無罣礙。這個地方講到他的神足通的變化,他能夠來去自如,小中變大,大中變小。所以他在神通的發明當中是最為第一的,因為這樣的因素而成就阿羅漢。

不單隻是釋迦如來如此稱嘆,說我是神通道力第一,可以說十方諸佛都稱讚我的神通是具足四種功德:第一個,我的神通是圓明的。我能夠遍游十方,成辦佛事,在整個空間上沒有障礙。第二個,清淨。於諸境緣,塵點不染。他在顯現神通的時候,對神通的法不會產生染著。第三個,自在。他任運示現無有障礙。他要示現什麼,他心裡想什麼,往往都能夠心想事成,沒有任何的障礙。四,無畏。他調伏魔外的時候,心中無所畏懼。所以他的神通力具足這四種功德,而得到釋迦如來跟十方如來的讚歎。

看最後一段。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主要是「旋湛」。旋就是旋轉,旋轉這一念分別心而為圓湛常住的心性,就是我們講的轉分別心而為不生滅之性。「心光發宣」,以心中的智慧之光明,整個顯發、宣流而成就神通的妙用。講一個譬喻,比方說,我要去清淨一個污濁的水流,慢慢地,時間久了以後,就把這個污濁的水流轉成清淨光明的水。斯為第一。

目犍連尊者的特色是神通,他整個方便門就是神通。當然,神通是一個因緣法,他當然要問自己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有神通?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從淺處來說,為什麼有神通?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有兩個因緣:第一個,你的念力要強。所以神通往往是要有禪定的,這個人專注力特別強。第二個,你要有點想像力。有禪定不一定有神通,有禪定你還得要修神通,在禪定的心中你要觀想。比方說你看到這個牆壁,你就觀想這個牆壁是如夢如幻的,我一定可以走過去,我一定可以走過……欸,你果然走過去。要帶一點想像。

所以你看,在經典裡面提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龍王,大鵬金翅鳥要攻擊它。大鵬金翅鳥整個翅膀展開要吃這個龍王的時候,旁邊很多阿羅漢看到了,但根本措手不及,只有目犍連尊者馬上顯出神通,變成一個鍋蓋式的光明相,把這個龍王給蓋住。就是說,你不是禪定而已,你那個心的想像力要特別的靈巧,特別的豐富,你在那個緊急情況都能夠想出一個保護的光明相出來。

目犍連尊者在過去因緣當中第六意識的念力特別的強,想像力特別的豐富巧妙,所以他顯的神通具足了圓明、清淨、自在、無畏四種功德,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在神通當中,他慢慢地能夠會事入理,觀察這個神通的因緣當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會歸到一念心性,最後成就圓通。是這個意思。

辛四、觀七大 分七:壬一、火頭觀火大;壬二、持地觀地大;壬三、月光觀水大;壬四、琉璃光觀風大;壬五、虛空藏觀空大;壬六、彌勒觀識大;壬七、勢至觀根大

前面是講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我們從辛四開始「觀七大」,講到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這當中有七段:一,火頭觀火大;二,持地觀地大;三,月光觀水大;四,琉璃光觀風大;五,虛空藏觀空大;六,彌勒觀識大;七,勢至觀根大。

壬一、火頭觀火大

淨界法師:楞嚴經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

這講到他過去的一個因緣。烏芻瑟摩是一個比丘的名稱,翻成中文叫火頭,他是佛教的一個金剛護法神。這個時候他就在如來的面前,他是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前面的尊者都是先坐著,然後再站起來稟告佛陀。但護法神是不能坐的,身為護法神,他是站在佛陀的旁邊,所以他就直接地合掌頂禮,沒有起立的這個動作。

他白告佛陀說,雖然我現在成就聖道了,甚至於已經成佛了(在後面經文會講到,其實他已經成佛了,他只是乘願再來),我現在經常回憶過去,在久遠劫前我還是個凡夫的時候,我這個人的習性就是性多貪慾,對男女的貪慾這一部分特別的嚴重。這是他的習性,先講出他過去的習性。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後來有一尊佛出世,這尊佛對我的影響特別的大,叫作空王佛。這個空王佛在《法華經》有提到,就是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是同時在空王佛所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烏芻瑟摩比丘也不可思議,他跟釋迦如來、阿難尊者當時都是同學。空王佛這個時候就觀察烏芻瑟摩比丘的特性,就跟他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說一個人淫慾心很重,經常生起淫慾的煩惱,這有什麼過失呢?這就像猛火的過失。猛火的過失就是說,你在因地的時候起貪慾,叫作煩惱火,死了以後變成業力之火。這個業力之火會有什麼過失呢?破壞我們的善根,傷害我們波羅蜜的功德,所有人天的功德都因為這個業力之火而受到破壞。這個地方先講淫慾心的過失。

然後講到對治的方法。那應該怎麼辦呢?

這個空王佛就教我,你要把心靜下來。那麼應該怎麼去觀察呢?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的方便門是什麼呢?觀察你的身體的狀態。淫慾是個火,這個火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是從百骸四肢而來。百骸就是我們全身的骨骼,四肢指的是雙手雙足。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你地水風都不觀,就觀火大就好。我們身體有溫度,諸冷煖氣,觀想這個冷煖之氣的變化。怎麼觀呢?你觀察,你欲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身心非常的寂靜、非常的清涼,但是你淫慾心的時候,身心熱惱,乃至於輾轉增盛,就變成煩惱火,就變成一種猛火聚。那麼這個時候你要觀察,你就問它說,這個淫慾的火,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不要被這個境所轉,你不要跟著它走。當這個煩惱火起來的時候,你靜下來迴光返照,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

這個時候「神光內凝」。他以前煩惱火一起來的時候,就跟著煩惱火去了,這個時候他就迴光返照,慢慢地內心向內安住,向內凝聚。不斷地觀照,就能夠把這個淫慾的煩惱火轉成智慧之火,我們說是破妄顯真,把淫慾之火的相狀回歸到一心的真如,由一心的真如再成就智慧之光。所以從是以後,諸佛就呼召我為火頭。因為他是在因地的時候就觀察火大而成就圓通的,叫火頭。這是佛法的金剛護法。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所以我在因地的時候修火光三昧,專心地觀察我身體的火大,包括我的頭部、我的脊椎骨、我的兩手兩腳等等的骨頭,為什麼會有很多溫度的變化呢?然後這溫度的變化是從什麼地方而來?這樣子的迴光返照,從跡門來說就證得了我空的真如。證得我空真如以後心發大願,這個時候感戴佛陀教誨的深恩,所以諸佛示現成道的時候,我都發願要成為金剛力士來護持正法,護持修行者,來調伏天魔乃至於種種怨親債主的障礙。這個是講到他自利利他的功德。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這個地方講到他的本門。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是以如實地觀察我整個身心世界這個火大的生起跟變化。你看火大本來是沒有,突然間有,又突然間沒有,那麼這個火大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又往什麼地方而去?它從什麼地方來,去的時候又到哪裡去了?從這個地方觀進去,成就「無礙流通」。無礙就是他不再為慾火之所障礙,流通就是他知道整個煖觸之性,其實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其實,我們的溫暖的火大,只就是一念的心性的妄動而虛妄顯現,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它也就自然消失。它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一個假相而已,它就是一念心妄動的假相。所以,因為這樣子的觀照而回歸到一心真如的時候,「諸漏既銷」,一切的煩惱都消滅,生起廣大的智慧光明,而成就無上菩提,斯為第一。所以烏芻瑟摩比丘等於是一個示現的金剛神。

《楞嚴經》的法門,就是一個「轉」,轉因緣之法而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轉」字是很重要。你看我們大乘佛法,有人說修學大乘佛法很像打太極拳,它就是把你的力量轉到外面的力量去,就是一個「轉」字。

古德說,調心之道猶如調水。你看大禹治水,水力量那麼大,你要去抗拒它你就完了。你說我的煩惱很重,我用佛號跟你拼了,最後兩敗俱傷。你怎麼拚得過它呢?它是無始劫累積來的能量,你這個佛號才念了兩三年,它是你的熟境界,你佛號是生疏境界,你用佛號來抵抗它,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就像黃河氾濫的時候,你做堤塘,再大的堤塘,全部被沖壞。不能抗拒的。

煩惱來的時候,你就是轉識成智,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而來」。我剛剛本來沒有煩惱,現在有了,一下子煩惱又沒有了……那麼煩惱又到哪裡去?慢慢地你會體會,原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我的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煩惱。這個很重要,達妄本空!一個人,你要進步得快,你要完全地相信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你說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本來就有煩惱,那你就不能改變了。

所以我們才一再強調,要站在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這是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所以你現在學大乘佛法,你要去學習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思考問題的,這個烏芻瑟摩比丘因地是怎麼思考問題的,為什麼他就能夠把這個煩惱超越過去。現在我們去學他們的思考模式,他們觀照的方法。

我再講一次,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要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這個煩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本來就沒有實體的東西。

我們懺悔業障也是這個道理。你一定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是沒有業障,只就是一念的妄動,因緣和合而有,我現在一念的懺悔,自然是可以消滅。所以這個煩惱障、業障,只就是一念的因緣和合的假相。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

壬二、持地觀地大

淨界法師:楞嚴經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持地菩薩,「持地」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從外在的事相,他因地是平整大地,使令大地平整,所以叫持地;深層的意思,從理觀來說,他對一切怨親的眾生內心平等,這個「持地」指的是心地。一個是大地,一個是心地,這兩層意思。

這個時候他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講他過去的因緣。說我憶念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有一尊普光如來出現於世。這個普光如來就是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那個時候我出家做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麼修的,往下看就知道。身為比丘,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經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他不是在佛堂修學,他是在要路跟津口的地方修學。要路就是眾人往來的地方,人很多的地方。津口就是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就是車馬很多的地方。我經常跑到人很多、車子很多的地方,幹什麼呢?假設這個地方的土地有危險、很狹隘、有不如法——不如道路之法,那麼這個不如法的道路有什麼過失呢?會妨損車馬,會妨害車子,會傷害到馬。只要遇到這樣的處所,我就用泥土做一個平填的工作。也就是說,比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比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滿。假設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過去,我在中間做一個橋樑,或者是用沙土把這個坑洞填平,讓它能夠形成一個道路,我就是在做這件事情。經過以上的勤苦,當中經過無量佛的出世,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沒有退轉這個道心。這講到持地比丘出家以後的修行方法,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前面講平地,這個地方講他兼帶的修學。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較薄弱的眾生,比方說小孩子或者女眾,我就到闤闠處,人很熱鬧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經常做買賣。假設有人需要去拿東西、要搬東西的時候,我就預先把這個東西搬到他所要到達的處所,然後放下物品就當下離開,完全不收任何的費用。

前面是講他的所緣境是土地,這個地方兼帶地,他的所緣境是人,為人來搬東西。這個地方有一種以佈施來廣結善緣的意思。這當中有一點因緣的變化,看下一段。

「毘舍浮佛現在世時」,這個毘舍浮佛對持地比丘的影響相當的大。毘舍浮佛就是莊嚴劫的第一千尊佛,這尊佛出世的時候,整個世界是「世多饑荒」。當時五穀欠收,我作為一個荷負物品的人,替人家搬東西的,不管是遠是近,我搬完東西只收一錢。為什麼收一錢呢?因為當時饑荒。我本來是不收錢的,但是因為饑荒,乞食困難,所以為了維持生計,就勉強收一錢。這當中或者有馬車牛車被陷在污泥當中,我以我廣大的神力,我的力量很大,因為過去生的福德招感(你看他多生多劫都是為人家搬東西,或者是整理土地,所以他福德大,力量也特別大),我就為他推車輪,來拔除眾生心中的苦惱。到這個地方,他主要是在修學福德的因緣。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這個地方使得持地比丘內心的世界有點變化。在當時的國家有一個大王,因為種種的喜事就延請佛陀,設立很多的供齋的因緣。這個時候我是「平地待佛」,佛陀所要經過的地方,我就預先把不平的地方填平,等待佛陀的經過。這個時候毘舍如來帶著比丘經過,就停下來摩我的頭頂,安慰我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們說一下。持地比丘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剛開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緣去活動,從這個地方來積功累德。但是毘舍如來點他一下說,你要迴光返照,你整天面對大地,高高低低,你要去想: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這個山會高高低低呢?你雖然把它填平,那是一種枝末的修學。你要想,這個大地怎麼會高低呢?這個高高低低的差別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這個時候他想,哦,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高高低低,本來就不平等。我們的心是種對立的,善惡的對立,染淨的對立,生滅的對立,增減的對立,所以造成了世界就是不平等。所以說,你整天整外面的土地,你倒不如把內在的心地平整。這一點對持地比丘產生很大的啟示,我們往下看就知道。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這句話對持地比丘的啟示太大了,「我即心開」,悟到了宇宙萬法其實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謂的一切唯心造。所以這個時候他體驗到,我色身裡面的四大微塵跟創造外在世界的微塵,是完全沒有差別的,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裡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樣。所以,內外微塵的這種自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彼此不互相牴觸的。乃至於刀兵也傷害不到我,因為刀兵也是微塵,我的身體也是微塵,微塵跟微塵,本自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對於法性而悟到無生法忍,我慢慢體會到這個地大之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而悟到無生之理,在跡門當中成就阿羅漢果。所以他也可以說善根深厚,得到毘舍如來一點以後馬上覺醒。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這個地方是講他利他的發願。前面講到證阿羅漢果,這個地方講他回小向大而進入大乘菩薩當中。如果有聽聞如來在宣說妙蓮華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的法門,我就預先到佛的處所,來做一個上首的弟子,幫助佛陀宣揚這個圓頓法門。這個「妙蓮華」前面有說過,就是本經的法門,「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妙蓮華,簡單地說就是開顯以不生滅為本修因的一佛乘的法門,就是妙蓮華。因為一佛乘的思想不破壞因緣的假相,即事顯理,不像小乘,一定要把事相消滅了才能夠顯現我空的真理。它是事相在,你只要觀察它如夢如幻。因緣所生法只就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它的本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根本不用破壞它。它是出污泥而不染,這叫妙蓮華。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如今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在因地是如實地觀察我內在的色身的地大跟外在世界的地大,這兩種地大是「等無差別」,完全是一念的心性的妄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它的本質——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眾生隨其因緣產生業力的妄動,它只是隨順眾生的業力而顯現差別的一種假相而已。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假相自然消滅,智慧自然圓滿,而成就無上菩提。觀察地大而會事入理,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斯為第一。

智者大師把大乘的修行分成兩部分。他說我們剛開始叫緣修。大概資糧位的菩薩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緣在修學。你看持地菩薩就很清楚,他剛開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看到土地不平整就把它平整,有人需要幫忙拿東西他就拿東西,從事相當中慢慢地積功累德、培養善念。最後遇到了毘舍浮佛,他還是點他,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修福報當然對,但是你要解脫,你要開始迴光返照,解脫是要向內觀照。你要觀察這個土地高下是從什麼地方來,要迴光返照。所以,解脫是靠智慧,慢慢迴光返照,最後,啪!整個事相的因緣破壞了,破妄顯真,找到它清淨的本來面目,後來證得圓通。這個叫作緣修。

所以智者大師說,先緣修再真修。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修學一開始是要依止善念,一定是借因緣來培養善念。慢慢地,善念再迴光返照,就轉成正念,開始觀照。觀照到一段時間,真正相應以後進入無念,這個時候身心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無有少法可得。依止無念的心再重新出發,那個時候我們講稱性起修。所以,先從善念修起,先從善念而進入正念,由正念再進入無念,一般是這樣的次第。先要有事相,才有理觀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