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庚二、別就見精顯性。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今天去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依止善業去創造一個暫時安樂的果報,這一部分是共外道的。外道的修學也有安樂的果報,也有安樂的道法。但是在修善的時候,修習菩薩道之人心中有一種觀照的智慧——我們講心地法門,這一部分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說,整個安樂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有一種解脫的功德。所以大乘的菩薩道,基本上是以覺悟作根本,它是通過一種心地的觀照而能夠產生解脫。所以,你看本經,阿難尊者啟請大乘的止觀法門,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開示修學的法門,而是先發明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也就是說我們先要了解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透過這個道理的了解,才能夠生起日常生活當中一種圓頓的、微密的止觀,然後在每一個境界當中產生解脫。這樣的一種止觀,在本經當中,蕅益大師講出兩句話來總持我們前面的觀念。他說,整個修大乘止觀的基礎,就是在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首先你要了解我們心中這個妄想,它是不真實的。為什麼不真實呢?因為它隨境生滅。你看,境有,心就有——有人讚嘆你,你就起歡喜心;有人譭謗你,你就生氣。境無,則心無。這個很明顯是隨境生滅的嘛。既然它是一個生滅相,表示它不真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它只是外境刺激產生一種暫時的影像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到:妄想是無自性的,「達妄本空」。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不應該跟隨妄想走的。它只是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想法而已。

那麼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知真本有。無始劫來,我們每一個人心的深處,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它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去體會它的存在。它是恆常存在的,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它是恆常存在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知真本有」,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找出來的那種清淨的本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本。我們必須把清淨的本性找到,根據這個本性發菩提心,根據這個本性修六波羅蜜,這個功德才能夠恆久,因為以不生滅心產生的功德,才是不生滅的功德。所以找到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很重要的。

我們前面的經文都是在破妄,達妄本空,觀察妄想沒有真實的體性,所謂的「覓心了不可得」。這一科以後,佛陀正式顯真,開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清淨本性。那麼他是怎麼開顯的呢?他是個別地就著見精來開顯。見精就是我們從六根門頭裡面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六根的功能當中,特別就著見的功能,去開顯那個真實的見性。

這當中有兩段。我們看辛一、領旨哀請。

先看,追述痛悔。

阿難尊者經過佛陀七處的破妄以後,他能夠領受佛陀的旨意,而且以一種悲痛的心情,再一次啟請佛陀能夠繼續地顯真,不能只有破妄。你把我過去一直的好朋友——妄想破壞了,但是你要告訴我,我的家在哪裡,讓我的菩薩道有一個依止處。他啟請佛陀開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

好,我們看經文: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對自己出家十二年來的一個追述,一個回憶。對這樣的回憶,他的心情是非常的悲痛跟後悔的。我們看阿難尊者是怎麼回憶的。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前面講到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緣心;第二個是涅槃的根本,所謂的常住真心。聽了這兩種根本以後,他知道從無始到現在,包括出家十二年,完全是錯用心,跟著盜賊走,沒有跟著主人走,所以他非常的悲痛。他從座位中站起來,頂禮佛陀,長跪合掌,跟佛陀報告這幾年來修學的心路歷程,說:我自從隨佛發心出家以來,我的心情一直是仰仗佛陀的威德而生活。阿難尊者是佛陀最小的堂弟,也是得到佛陀寵愛最多的堂弟。佛陀對阿難尊者的關懷是特別多的。身為佛陀的侍者,他跟著佛陀到處去弘法,也經常跟隨著侍奉佛陀的生活起居。他常隨佛陀,可以說是僧團當中跟佛陀最親近的一個人,所以他就產生一個怎麼樣的依靠的心情呢?他說啊,其實在整個佛法當中,我不必自己修行,因為佛陀有無量的三昧——佛陀有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真如三昧,他只要隨便賜給我一個,我就能夠斷惑證真,就能夠轉凡成聖。這個地方就是阿難尊者他自己心中的依靠,即靠著佛陀而能夠解脫。所以他一路走來,都是「一向多聞」。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記下來,而沒有依這個道理來迴光返照他的內心。就是他收集很多的藥,但是都沒有拿這個藥來治病。為什麼?他想:我這個病佛陀會幫我治,我不必自己治。聽到了前面的七處破妄的經文以後他終於覺悟:身心世界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佛陀的身心世界,我阿難尊者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己的身心世界,兩個人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這個地方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

在大乘的教理上說,福德資糧是可以互相地傳送。比如說我們今天做早晚課,我們可以把這種福報迴向給某一個眾生,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福報可以透過迴向來加以輸送,但是善根不能互相取代。你說:誒,我在修行當中,我跟阿彌陀佛的那種感覺、那種觀照智慧,我把這個智慧迴向給你。不可能!你是顛倒的,你是愚癡的。別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我修的福報,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這一部分可以。善根不能互相取代。所以阿難尊者說,我一路走來,失掉了我的真如本性,外表雖是現出出家相,但是我這個明瞭的心跟真如的道法——我空法空那種清淨本性的道理,一直不相應。

這種情況,「譬如窮子,捨父逃逝」。這個譬喻是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他本來在家裡面是受用很多很多的珍寶。但是,他總是覺得在家裡面待著對他不好,他就起顛倒——一念的不覺。他想,我應該到外面去攀緣,找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才會快樂,在家裡面不快樂。所以叫作「真如不守自性」,它不願意守在自己的本性。那麼這個窮子——這個有錢的公子哥,就離開了家庭跑到外面去。結果,跑久了以後就迷失方向,再也回不到家了。他家裡面有很多的珍寶,但是他離開家以後,受著貧窮、種種病痛的痛苦。比喻無始劫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安住在我們的本性來受用這個功德,而攀緣六塵,結果創造了整個生死的輪迴。我們是自作自受。

這是阿難尊者他聽完七處破妄以後,自己的一個心得感想,可以說相當有體會,是對自己出家生涯的一個回顧。

再看下一段,依妄無得。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阿難尊者以前總是覺得他身為佛陀的侍者,整天跟在佛陀的身邊,佛陀解脫,他也會跟著解脫的。所以他只是去增長自己的知識,沒有讓知識產生一種內心的迴光返照,來調伏自己的妄想。所以,假設你不把這樣的一個智慧加以迴光返照,跟沒有聽聞是很相似的。就好像一個人只是述說:這個是青菜、這個是豆腐,但是你沒有親自去吃,沒有去受用,你的肚子還是不能飽足的。這個地方是阿難尊者自己的一個反省。

好,我們看第三段,捨妄求真。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前面的兩段是阿難尊者出家生涯的一個回顧,這一段是阿難尊者他正式來啟請佛陀開顯眾生本具的所謂的寂常心性。他說:世尊啊,我們這些凡夫眾生的這一念心被兩種障礙所纏繞:第一個,我執引生的煩惱障;第二個,法執產生的所知障。這兩種障礙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沒有去觀照我們的寂常心性,那個寂靜的、常住的、從來就沒有生滅相的這一念心性。所以希望如來能夠依止大悲心,來開示我們在身心變化當中那個不生不滅的寂常心性,開啟我這個智慧的道眼。

這個地方有一個道理很重要:我們一個人之所以有障礙,是因為不知道寂常心性。這個道理是很重要的!我們這樣講好了:一個房間之所以黑暗,是因為它沒有光明。你要有光明,它自然就不會黑。你不用怕黑暗,重點是你把光明點起來。意思是說,我們過去都是心隨妄轉,都是很多的妄想。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破妄,是不夠的。比如說,現在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產生了煩惱。於是觀想:哦,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沒有一個來的地方!好,覓之了不可得!又起一個煩惱你又觀察它,覓之了不可得……這樣,你每一次都要對治煩惱。換句話說,我們變得很被動:煩惱來了,就把它消滅;煩惱來了,就把它消滅。我們沒辦法讓煩惱根本不起來。如果你家裡面沒有主人,盜賊就一直一直出現。因此,假設我們只是停留在破妄,那麼煩惱將會不斷地出現,你就疲於奔命,經常要觀察: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相當地被動。所以,今天我們知道破妄,我們有這樣的方法,但是我們最重要是要顯真。我們身體有很多病痛,我們不能只治病,你要把你的體質、身體的免疫功能建立起來,它自然就不生病。所以,這個地方倒是透露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我們之所以有煩惱纏繞,是因為我們沒有「回家」,沒有回到我們的寂常心性。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為什麼一直生病?因為我們心中沒有強烈的抵抗力。不能只是治病而已。這裡等於是阿難尊者正式地啟請,希望佛陀在破妄以後,能夠繼續地顯真。這是請法。

好,我們看辛二、正垂開示。

辛二、正垂開示。分二:壬一、現瑞許說。壬二、正示見性。

佛陀慈悲開示如何來悟入寂常心性。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現瑞許說;第二段,正示見性。佛陀是先顯神通,把見性的道理先表法,第二次再正式地宣說。

壬一、現瑞許說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週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佛陀在說法之前,是先顯神通來表法。第一個表的是一種真實的智慧即將洞開,佛陀從胸口的卍字湧出種種的寶光。佛陀的胸口有一種紋理,看起來像一個卍字一樣。這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從這樣的一個卍字湧出寶光,這個光它現出種種的「晃昱」。晃昱就是一種莊嚴的照耀,而這樣的照耀具足百千種美妙的顏色。這是表一個什麼法呢?前面的破妄,佛陀也是顯神通來表法。但是前面在破除妄想時,佛陀是從六根門頭——從面門放光,意思是妄想的活動在哪裡?——就在你的六根。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妄想就出來活動,所以你破妄要注意你的六根。顯真如本性,為什麼從胸口的卍字呢?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我們只是把它開顯出來而已,我們有成就無量波羅蜜的可能性。所以這個卍字表示真如本性有無量的功德,它是一個無窮的寶藏,我們修行只是把它開發出來,是這個意思。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週遍。」這個地方指的是依報的國土。真如本性是普遍整個世界,普遍整個依報的國土。你看禪宗,他開悟以後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我們剛開始開悟的時候,是向內觀照我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我們這一念心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你從這一念心開悟以後,你進一步地發覺,其實真如本性不是存在你的心中,整個山河大地都是真如本性的全體大用(後面會講到)。所以,真如本性是普遍十方的普佛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真如的顯現。

「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前面是講到依報的國土,這個地方講到正報的身心。這個光明又能夠照耀十方諸佛如來的頭頂,表示諸佛所證是佛佛道同的。阿彌陀佛的國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因緣是不同,但是阿彌陀佛所證的清淨本性,跟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本性是沒有差別的,這個道是相同的。所以它普遍灌注十方諸佛的頭頂。

然後,「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表示一切眾生的本性也都是一樣的。你看一隻牛這麼大,一隻螞蟻這麼小,那是因緣果報不同,業力不同。但是牛這麼大,螞蟻這麼小,它們的佛性沒有大小差別。眾生佛性是各各本具的。這個地方說明真如本性是普遍一切的依正二報。

放光以後,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即將為你建立廣大殊勝的法幢,也使令一切末法的眾生,能夠從以下十番的開示當中,成就微妙光明的心性;從這一念心性當中,開啟智慧的道眼。這個「妙微密性淨明心」,蕅益大師說是一個「理」,如如理,一個道理。「清淨眼」是如如智。我們一定先了解如如理,才能夠生起如如智。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先找到根本,才有資格修學。你說你拜佛是很好,念佛也很好;你佈施、持戒都很好。但是你沒有找到你不生滅的本性,你用生滅心來修學,你的功德畢竟是生滅的、是有漏的。這個生滅本性,本經是先否定再肯定。所以我們剛開始先否定自己: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我自己,這不能代表我自己,那只是一時的想法。你不動,你遇到境時不動,這個生滅心就消失掉了。時間久了,慢慢地你的心就沉靜下來,以不變應萬變。所以我們一開始是什麼?先否定,然後再肯定。肯定的時候就是承當佛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那個就是《華嚴經》的境界。所以現在正式要去發明我們的本性。

壬二、正示見性。分十:癸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癸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癸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癸六、約週遍顯見性非物;癸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癸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癸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癸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

看壬二、正示見性。

前面佛陀是放光現瑞來表法,這以下就正式地以語言文字來加以說明。這裡有十段: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六、約週遍顯見性非物;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

癸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分二:子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子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我們看第一段,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眾生能見的功能當中,來開顯我們眾生真正能見的是這一念明瞭的心,不是眼根。是「心」能見,不是「眼根」能見。從心當中,去把那個不生不滅的見性找出來。理論上我們六根都可以發明心性,六根門頭都可以回家。眼見、耳聽,見聞嗅嘗覺知,吃東西。你看禪宗有的吃東西也開悟: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喝茶去!祖師為什麼叫他去喝茶呢?就是從喝茶當中去體會,你為什麼能夠去感受到茶的味道呢?為什麼你把茶丟到地上,大地它不能感受茶的味道,為什麼你可以感受?就是我們有佛性。從整個見聞覺知的功能當中,去表達佛性的存在,所謂的假借作用來開顯它的本體,借用顯體。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有兩段: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子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

淨界法師:楞嚴經

「以拳例見定其常情」,佛陀用拳頭來比喻能見之性,來按定阿難尊者的情執。要顯真之前,要把阿難尊者的情執先找出來——他的問題點在哪裡。我們看經文: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這個地方佛陀提出了三個問題:阿難,你之前回答我,你見到我這個光明拳,這個拳頭釋放出種種的光明。那麼這個光明是什麼因緣而有?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為什麼會產生拳頭?第三個,你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見這個拳頭?佛陀提出三個問題。我們看阿難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的心態,知道他心中的盲點在哪裡。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這是回答第一個問題。阿難尊者說:我回答您,您為什麼拳頭上有光明呢?因為您佛陀的整個身體都是閻浮檀金——閻浮檀是印度一個樹木的名稱,它翻成中文叫作「勝金」,殊勝的勝,黃金的金。因為這種樹它的整個枝幹華果都是顯現一種紫金色,而這個紫金色比真實的黃金還更加的美麗莊嚴,叫勝金。因為佛陀的身體都是閻浮檀金,而且赩——這個「赩」就是殊勝莊嚴,像一座寶山。這樣的一種莊嚴的身相,是過去清淨的善業所引生的。因為佛陀過去修了善業,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頭也有光明。這是阿難尊者的第一個回答。第二個,佛陀問說,那你用什麼去見呢?阿難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就是我有眼睛,我當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見,我用眼睛去見。第三個問題,這個拳頭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把手彎曲就變成拳頭,打開來就變成掌。因為佛陀您把您五輪的手指彎曲成一個拳相,所以就變成這個拳頭。我們從後面的經文來看,佛陀對阿難尊者這三個回答是不滿意的,因為他沒有回答到重點。我們解釋一下。

古德說,釋迦牟尼佛提出三個問題,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這個答案是相同的。說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為什麼你能夠見到?為什麼會有拳頭?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真如本性。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怎麼會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從真如本性顯現出來。但是阿難尊者身為凡夫,無始劫來他習慣用攀緣心來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緣,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從表相上來回答。你看,為什麼有這個光明?因為你有善業。我用什麼見?用眼睛見。為什麼有拳頭?因為你把手指頭彎屈起來。這三個問題,都是從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點都不滿意,佛陀後面會加以破斥。

佛陀第二段是用譬喻來暗示他。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這以下有兩段的回答,佛陀的問,阿難尊者回答。佛陀在阿難尊者回答以後,提出一個譬喻,他說:我現在要用真實的語言來告訴你,我不再施設方便。大乘佛法凡是講到因緣的部分,說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都叫方便,沒有講到根本的問題。但是講到真如本性,這個就講真實語了。真實語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理解。所以說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夠了解這個深奧的道理。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阿難,譬如說我現在有拳頭,假設我沒有手,我就沒有拳頭。我這個手可以變成掌、變成拳頭。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夠產生拳頭。誒,這個道理是對的。佛陀說「有手才能夠成就拳頭」,用這個道理來譬喻說,假設你沒有眼睛,就不能構成見了,你有眼根才構成見——意思就是說,佛陀用「有手才有拳頭」來譬喻「有眼根才能夠產生見」。從這個譬喻問阿難尊者說:你認為這兩個譬喻是不是均等呢?道理上是不是均等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是啊,這個道理是均等的。比如說,我要沒有眼根,我就不能構成見的功能;佛陀要沒有手,就不能構成拳頭。所以,以我的眼根來比喻見,就好像佛陀的手來比喻拳頭一樣,這個道理相同。

那麼,佛陀這一段的問答,就把阿難尊者整個情執點的全部問題浮現出來。在這段經文當中,佛陀提出了三個問題:為什麼有光明?為什麼有拳頭?你用什麼來見?但是古德說,其實佛陀的重點是在「汝將誰見」——你用什麼來見?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問你:「念佛是誰?」你用什麼來念佛?你說我用嘴巴來念佛。阿難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就好像我們一般說「我用嘴巴來念佛」 一樣。這樣的回答,可以看出這個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緣,沒有迴光返照。所以阿難尊者到現在還是認為說,因為有眼根才能夠見。那麼佛陀必須把他的問題逼出來,然後再來引導他怎麼去開悟。所以這個地方叫作按定他的情執。

好,這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來開顯道理。說是:念佛是誰?能見的是誰?把這個道理開顯出來。

子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淨界法師:楞嚴經

子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引一個實際的例子,來破除阿難尊者的妄執,來開顯眾生本具的佛性。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佛陀正式指出阿難尊者的過失。

佛陀說:你說前面的情況相同,這道理上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呢?一個人沒有手,就沒有拳頭,這是一個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沒有眼根,你的見並沒有消失掉。「非見全無」,蕅益大師說,就是「非全無見」。眼根只是一個功能,真正能見的是見性。所以,你眼根敗壞了,你還是能夠見。你說你念佛是誰?你說嘴巴能夠念佛,但是沒有嘴巴的人他也可以念佛,他用心去念佛。這個地方是說,沒有眼根的人他的見沒有消失掉。這是什麼道理?

佛陀以下正式地舉例說明。我們看經文: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佛陀正式說明,說是念佛是誰?能見是誰?我們看,為什麼說是「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呢?佛陀說,你試著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敗壞的人。你隨便找一個盲人,你問他說:你們平常這樣走來走去,到底看到了什麼?佛陀說:這麼多盲人,他們一定會告訴你說,我現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個黑暗之相,其他就什麼都見不到了。從這個道理來看,他看到黑暗,只是一個因緣的顯現,因為他眼根敗壞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後那個能見的見性並沒有虧損啊,他還是看到啊,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啊。你不能夠說他眼睛敗壞了就見不到,就好像說嘴巴壞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這樣講。當然他嘴巴好,他會念得更清楚。也就是說,「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這種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緣的顯現,對於見性是沒有影響的。

阿難尊者提出一個疑問說:這麼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這怎麼算是見呢?我們一般的見,是看到了青黃赤白,這算見。他看到黑暗,這怎麼算是一種見的功能呢?佛陀說:這個盲人他沒有眼根看到黑暗相;一個有眼根的人處在一個沒有光明的黑暗的房間,他也看到一個黑暗相。那這兩個黑暗相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阿難尊者回答說:世尊,這個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當中看到黑暗相,跟一個眼根敗壞的人看到黑暗相,這兩個黑暗相加以比較,是完全相同的。他們兩個都有見到東西,只是見到黑暗相。我們要見到青黃赤白,有兩種因素,要有內光跟外光。內光就是你眼根的那個瞳孔,內光不能有敗壞;第二個,外在有光明的顯現,你才能夠見到青黃赤白。盲人是內光敗壞,處在暗室當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內光、外光缺一不可,都見到暗相。

佛陀舉出這個例子以後,就正式破斥阿難尊者:阿難,假設一個眼根敗壞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為他的瞳孔敗壞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眼光治好,他的瞳孔遇到好的醫生把它治好了,他又看到種種顏色,這個叫作「眼見」——你把眼光治好了,只是這個工具變好了而已。假設你一定要執著說,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見」,那這樣子有一個問題。你看一個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當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給他燈光,他又見到種種色,那就變成「燈見」囉。燈是一個無情之物,假設燈能夠有見,那麼它就不是燈了,它是一個有明瞭性的有情囉。假設燈能夠見,燈是身外之物,又關我們什麼事情呢?所以,是故當知:燈光只能夠顯現萬物之色,真正能見的是我們這一念心,不是燈光;眼根只是能夠顯現萬物的顏色,真正能夠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要把因緣法跟真如法,所謂的不變性跟隨緣性要分清楚。後面佛陀會說明。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六根,不要講那麼多啦,就從眼根來看好了。我們見聞覺知都不講,就講眼睛——見的功能。

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手掌裡面的一個檳榔果一樣,很清楚。天人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範圍就稍微小一點。我們人看的又更小。螞蟻在看又更小。那你可以說是佛陀見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嗎?不能這樣講。他看得到什麼東西,那是業力的關係,那是因緣的關係。因緣關係很簡單:他積集善業,他來生福報大,他就看得到東西,但是見性是沒有改變。我們整個十法界的眾生,不管你現出莊嚴相,現出卑劣相,那個見性都是不改變。而這個見性,菩薩要趕快把它找出來。菩薩云何發菩提心?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發菩提心。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我們能夠作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可以作一個改變。如果沒有從因緣變化當中找到我們的本性,我們很難建立一個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