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一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63面,戊二、別明境發之相。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力量,第一個是一種真實的力量,第二個是一種虛妄的力量,這兩種力量都會產生出來。

所謂「真實的力量」,就是我們開始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所謂的「即假」是「觀照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們去開發;「即中」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所以你一念心性開始不向外攀緣,而開始迴光返照,去觀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隨順於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這種力量叫做真實的力量。

其次就是我們過去的無明妄想,這當中有兩種的差別:一、迷真起妄,前面經文說過,我們因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當中產生了對立,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產生能所對立,這是一種愚癡的心所,這是比較微細的。二、心隨妄轉,迷真起妄以後再心隨妄轉,在對立當中又產生了愛取煩惱,就開始造業,然後流轉生死。

虛妄的力量,第一個是愚癡,第二個是愛取,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力量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什麼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實的力量它會去逼迫虛妄的力量,當然虛妄的力量它也不會放過你,它也會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真實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這時候就會產生五陰魔境出來了。假設我們這當中不能產生覺察,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過失,輕者破壞你止觀的功德,嚴重的話就墮入魔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謹慎小心。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是「別明境發之相」戊二、別明境發之相(分五:己一、明色陰境。己二、明受陰境。己三、明想陰境。己四、明行陰境。己五、明識陰境)如來各別的說明,五陰魔境顯發的相狀,分五段:一、明色陰境。二、明受陰境。三、明想陰境。四、明行陰境。五、明識陰境。

【五陰魔境】

己一、明色陰境(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色陰包括了五根、六塵,內五根跟外六塵。分三段:一、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分四:辛一、牒示圓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陰區宇。辛三、懸示色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佛陀先攏總的顯示色陰的相狀。分四段:一、牒示圓通正行。二、正示色陰區宇。三、懸示色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牒示圓通正行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學圓通它的正行。圓通是怎麼修學的,先把它的內涵標出來。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在解釋「圓通正行」之前,佛陀講了一句:阿難當知!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古德說:這一句話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個修學當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謹慎。所以「當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在什麼時候小心謹慎呢?當然我們平常散亂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謹慎這一件事,這是特別是在「汝坐道場」,就是你現在把妄緣放下了,開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場。

《楞嚴經》的道場有兩個,蕅益大師說:第一個是事相的道場,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你要做一個八角的《楞嚴壇場》,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體的道場,你在佛堂當中,或者歷緣對境當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轉過來,迴光返照,觀照你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道場。

蕅益大師說:在末法時代,我們應該以「理體」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難具足的,這《楞嚴壇場》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體的道場為本。就是你現在應該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淨的本性把它現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就是「汝坐道場」,不要跟隨無明妄想而轉。安住道場以後做什麼事呢?「銷落諸念」,你要慢慢從無明妄想的心,把心帶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後,開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觀,來銷亡謝落諸多的妄念。

「銷落諸念」這一句話,圓瑛老法師他說:這個地方指的是「脫塵」。我們的根塵識,最外一層是塵,先脫塵,再脫根,最後再脫識,根塵識都脫了以後,這時候「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真如現前。」所以這地方特別指的是,初學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變化,「銷落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滅的、動盪的、是寂靜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這地方指的是一種功德之相,前面的「銷落諸念」是指它修行的過程,這以下「其念若盡」是講它的功德。什麼功德呢?以耳根來說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妄念已經窮盡了。

海公講一個譬喻說:什麼叫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就是一個人住在房子裡面,屋子外面是颳風下雨,屋子裡面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很清楚外面是颳風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隨外境而轉,而且房子裡面什麼風雨都沒有,這地方就是「其念若盡」。這時候心中已經能夠脫離比較粗重的妄想,已經不被外境所牽動,別人對我們的讚歎、誹謗,各式各樣順逆的境相來刺激我們,我們已經慢慢慢慢跟這個外境,能夠慢慢脫離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這時候內心一切精明,內心是精純明瞭。

是什麼相貌呢?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動靜不移,是約著耳根來說,耳根不再攀緣外在的動靜二相,乃至於意根,不再攀緣生滅二相。「生」就是憶念,我們想到過去的快樂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種種的因緣;不管你想起什麼事,不管你忘記什麼事,這個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動,因為六根已經慢慢脫離六塵的繫縛。當然這個時候內心當中,當住此處入三摩地。什麼叫「此處」?是前面所說的「則諸離念一切精明」,他已經慢慢遠離跟外境攀緣的妄念,內心精純明瞭。你就在這一念,精純明瞭之心,就在這個地方,云何應住?就在這一念心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正式說明,你一個修行的依止處,首先你要先遠離六塵,你不能跟六塵再打交道了。當然我們在過去的修學當中,一個初學者還是假借六塵修學。初學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夠拜佛,你要創造一個音聲你才能夠攝心,聽自己的音聲。但是《楞嚴經》它不是這個意思,它開始迴光返照,脫離六塵,然後慢慢的把心帶回家,開始走向回家的道路。這時候內心當中是非常的寂靜而明瞭,明瞭而寂靜,就在這個地方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是說明修行圓通的正行,不再隨外在的六塵而轉。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前面是指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來觀照現前一念的明瞭精純的心性,然後不斷的觀進去,越觀越深。這以下是講到所觀之境,你所破的是什麼?就是「色陰」。色陰這區宇,區宇怎麼說呢?是一種局限。一個人他本來自由自在,但是被關在房子裡面,四邊有牆壁,上面有屋頂,這個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們這一念心性,無始劫來被根塵識所障礙。因為你的心識已經產生執著了,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緣六塵,才夠產生了別的識。那現在我們要把這根塵識破壞掉,把這「區宇」對我們一念心性的障礙破壞掉,這就是「色陰區宇」。這種障礙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正式說明,我們所要破的障礙是什麼。佛陀在這段經文是用譬喻的方式來開顯,說是:如明目人,這個人眼睛打開,這個人已經是大開圓解,他已經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過去他的那一念心隨別人的嘴巴轉,別人讚嘆他,他就歡喜,別人呵責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遠是跟著外境在動。「如明目人」就是說,他開始慢慢慢慢,開始勉強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這個人已經產生觀照的智慧,眼睛打開了。

眼睛雖然打開,但是「處大幽暗」,理觀雖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礙還是在。因為他眼睛打開了,但是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黑暗,什麼都看不到的房間當中。這就比喻一個修學過程,他在回家的路當中,他已經打開了眼睛,但是旁邊處處的障礙還沒有消滅。所以說,精性妙淨,心未發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如本性,還是被色陰所障礙,而不能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這是「色陰區宇」。

色陰主要是六塵跟五根。什麼叫做「區宇」?比方說,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無障礙的,但是我們習慣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來說,我們就會被明暗相所障礙,我們光明的時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時候也看不到光明,我們的六根永遠活在對立。這地方就是說,他雖然修止觀了,但是他的障礙猶存,所以他必須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佛陀先預先的顯示色陰窮盡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一個人眼睛打開了,而且他所處的環境是,十方洞開,無復幽黯,他所見的環境是,洞然開明,沒有一點的黑暗相。這就是色陰已經窮盡了,前面有說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他這時候耳根不為動靜二相所障礙,乃至於意根不為生滅二相所障礙,眼根也不隨明暗二相所障礙。這就是他色陰窮盡之相,這個人已經不再被六塵境界所轉。一個人不被六塵所轉,表示他能夠掌控六塵。

蕅益大師說:佛陀他為什麼自在?你看佛陀去廁所,他聞到的味道都是香氣;你去譭謗他,進入到佛陀的音聲都是美妙的音聲。他為什麼能夠於法自在呢?因為他不隨妄轉。這地方很重要,你不為它所轉,你就能夠轉它;你要被他所轉,那你永遠處在被動,他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能夠不為它所轉,你就變成主動,我說這蓮華是黃金色的,它就變成黃金色,我說這大地是七寶的,它就變成七寶。他已經超越了色陰的障礙,六塵的色陰已經不再障礙這修行人,他在色陰當中得大自在。這地方是說明,他這種人是眼睛打開了,而且在這種光明的地方,他能夠隨心自在。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說,這色陰是麼來的呢?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被六塵境界所障礙呢?其實這是我們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之所以被色陰所障礙,其實是過去生中一念堅固的妄想,以為其根本。蕅益大師說:什麼是堅固妄想?簡單的說,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比方我們以眼根來說,眼根我們看到東西它有遠近的差別,凡夫所見不過分寸,我們一個牆壁就看不過去了;阿羅漢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羅果,他能夠看整個大千世界;菩薩能夠看百千萬個大千世界;佛陀能夠照見無量無邊,無窮盡的三千世界。

同樣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同樣一心性,為什麼所見就有這麼多的差別呢?因為妄想有輕重差別,我們妄想打得比較重,所以我們的障礙就比較深;阿羅漢的妄想就比較輕薄,所以他看得就更遠了;菩薩的妄想就更輕薄,佛陀是完全沒有妄想。所以說,當我們堅固妄想慢慢輕薄的時候,我們六根對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對六塵的這種執取就淡薄,產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廣大。

舉公案說明一下:禪宗有個公案說,德山禪師。德山禪師他去參訪龍潭禪師,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到龍潭禪師道場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龍潭禪師說:你不遠千里而來,有事情我們明天再談。就先安排他掛單。這時候德山禪師手上拿一個蠟燭,就要走到他的房間去,龍潭禪師就走在前面,德山禪師走在後面拿著蠟燭,走著、走著,龍潭禪師突然間轉過身來,用嘴吧吹氣,把蠟燭給吹滅,吹滅以後,德山禪師當下開悟、當下開悟。

因為它本來是光明相,突然間變成黑暗相。這表示什麼呢?我們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門頭才表達出來的,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叫聞性;見性它有不變義,隨緣義,它不變是清淨的,但它隨緣,隨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相,隨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相。所以當黑暗相現前的時候,德山禪師當下迴光返照,為什麼我能見到光明,又能夠見到黑暗,那個能見是誰?能見的明瞭性,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當下開悟了!就這意思。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明相暗相都是妄想所變現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就沒有明暗、本來就沒有動靜,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無窮盡的過去,他可以看到現在的色陰,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陰、前天的色陰,他沒有空間相,他也沒有時間相。佛陀在空間當中,它夠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為他沒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沒有障礙。

這個是什麼呢?這個其實沒奇怪,這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的!諸位要知道,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子,我們現在這樣子是不正常,我們現在這一念心被妄想纏繞是不正常,是一念的迷惑以後,自己打很多妄想,然後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這樣修行,只就是恢復你本來的樣子,恢複本來面目而已!

庚二、別明發相。(分十: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台。辛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辛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辛七、塵併入純燒斫無礙。辛八、凝想化現遍見諸界。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色陰的相貌要怎麼破,先作說明;以下各別說明,色陰十種魔境之相。

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這個修行人他那一念心叫做「精明」,他開始迴光返照,他開始學著告訴自己,你這一念心不要隨外境的六塵所轉。所以他慢慢遠離六塵的執取,而產生一種精純明瞭的心性。這一念心性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因為他跟無明妄想一接觸的時候,突然間一時的失念產生外溢,心光外泄,向外攀緣。心光外泄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神識突然間離開了色身,跑到外面去了,這就是「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內涵:當在此中,「此中」指在止觀的修學當中。在止觀當中幹什麼呢?精研妙明,「精研」指的是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妙明」是我們所觀的理體,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在禪定當中修空假觀三觀,來照了來我們一念心性,來開顯心性的功德,這時候四大不織;我們對於四大假合之身的執取就慢慢的、慢慢的鬆脫,就不像過去那麼堅固,叫「不織」,不那麼堅固。

正式說明色陰魔境的相貌:少選之間,身能出礙。「少選」就是很短暫的時間。突然間完全沒有任何的徵兆,突然間你的那一念心就跑到外面去。我們一般人沒辦法離開色身,白天也好,晚上睡覺也好,你一定要帶著這個臭皮囊,就像小鳥被籠子關住。古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說:八十年來拖著臭皮囊,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一生當中就拖著這個臭皮囊,白天晚上這樣活動。這個修行人他突然間,他這一念心就能脫離色身的障礙就跑出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精明流溢前境;精純明瞭之心,他心光突然間外泄,就離開色身。這種只是一種止觀的功夫,一種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斷惑證真成就聖道。也就是說,你這種功夫是會退轉的,不像聖人他斷惑證真以後,一證永證,永不退轉。

對治方法:假設這個修行人他神識跑出去,他再回來以後,他不作聖心,他把它當作一種聖道的執著,還是用平常心來面對,該修止就修止,該修觀還修觀,這樣子是善境界。為什麼呢?這表示你色陰要破之前的徵兆出現。蕅益大師說:鑽木取火。能鑽的是什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所鑽的就是色陰。這時雖然火相未現,但煙相已成,煙出來,這是好境界,色陰要破壞之前產生一定的變化。但是如果你執著這是一個功德相,不得了,你成就聖道了,那你就可能會著魔,乃至於墮入到魔道。這地方是說明「精明外溢身能出礙」第一個。

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

這一段的「精明」跟前面是一樣的,離念精明之心。但前面的心是向外流動,這地方是向內流動。向內流動時的時候,它能夠做什麼事呢?它能夠把肚子裡面的蟯蛔;「蟯」腸胃中的短蟲,「蛔」腸胃中較長的,把蛔蟲抓出來,有這種事情發現。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內涵:復以此心精研妙明。他這一念心也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這一念「觀」當中安住。

這時突然間,其身內徹;他本來是觀照一念心性是什麼都沒有的,但突然間他那一念心,就看到了自己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的相貌,是清楚分明,而且不但是能夠見到,他還可以用手伸到身體裡面,把這長短的蛔蟲,從體內把它抓出來,而且抓出來的時候,身體一點都沒有損傷,這身體就跟原來的身體完全一樣。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一念明瞭的心,在觀照真如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真妄不兩立,漢賊是不兩立的。你說,我沒有對治妄想!你觀照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你不跟妄想在一起,你就是在消滅它的意思。這妄想很奇怪,你不跟它在一起,它就開始要反彈,因為你等於是在對治它。你說,我沒有對治你啊!你沒有在對治它,就是在對治它。真妄交攻的過程當中,你的心突然間被引導到你的身體裡面去了;我們的觀照力本來是跟著真如走,突然間被妄想的逼迫,引導到身體裡面去,看到蛔蟲,把蛔蟲抓出來。這是一種止觀精行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暫時的一個相貌,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你只要不作聖道的執著,繼續把心再帶回家,繼續的觀照,這是好境界;假設你對它產生執著,開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擾而墮入魔道。

蕅益大師說:這十種的色陰,或先或後,或發不發,或併發或復重發。這十種當然它有它的次第,它是由淺到深,但是每一個人情況不同。比方有些人他第一個它沒有發出來,他直接發第二個,也可能,有些人他第一個、第二個都沒發,他直接發第三個,也可能,它有先後的不同。或者是有些有發、有些沒發,或者是併發,他之前發過,過了一個禮拜他又發一次,也可能,也可能併發兩個一起發起來,內外一起發動也可能,事相非一,有很多狀況,大家要善巧的運用。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精魄」主要的是什麼呢?氣息。在第一個「身能出礙」,他的心是往外誤導出去,無明妄想它反抗,正念真如的力量把它誤導到外面去了;第二個「拾出蟯蛔」是被無明妄想逼迫以後跑到身體裡面來;這個「精魄合離」是中間,剛好是身內跟身外的中間,就是以氣息為中間。「精魄」是一種氣息的相貌,「合離」是互相的涉入。突然間他在空中,能夠聽到種種說法的音聲。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內涵:這個時候他的用功是內外精研,前面第一科是在外境上的活動,第二科是在身內的活動,這地方是在中間的氣息上不斷的精研,觀照一念心性,一方面消滅妄想脫離六塵。當然你要脫離六塵,六塵它是會反彈的。怎麼反彈呢?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這六種氣,我們身體的氣有六種,「魂」氣息,陽剛上升的叫魂,比較陰柔的下降的叫魄;「意志」氣息比較擾動、動態的叫意,氣息比較寂靜收斂的叫志;「精神」氣息比較濕潤、潮濕的叫精,氣息比較乾燥,比較充和的叫神。古人以五臟六腑來配精神、意志、魂魄,精藏於腎(屬水較潮濕),神屬心(屬火較乾燥),意屬於脾(消化擾動),志屬膽(靜態),魂屬肝,魄屬肺,六種氣來配六種器官。

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六氣本來是調和的,你在修止觀當中,這個氣突然間產生變化。怎麼變化?除了你的身體安然不動以外,表面上看這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他還坐在這個地方,他的根身(執受身)不變,但是他裡面的氣息產生重大的變化。餘皆涉入,「餘」指的是他的六氣,互相的涉入,互為賓主。

比方說,他的止觀的力量,氣跟魂產生了相應,以魂為主;而魂是陽剛之氣,這時候這個魄就變成冰,以魂為主,魄就涉入魂當中,這個人就變得氣息非常的陽剛;反過來如果他是以魄為主,魂就變成冰,魂就被魄所涉,所以他的氣息就變得非常陰柔,他講話也很陰柔,整個氣息動作就很慢。乃至意跟志互相的涉入,精跟神互相的涉入,亦復如是。

諸位你看看小止觀,在打坐的時候產生「氣動」就是這樣,我們的氣本來是陰陽調合的,突然間陽剛之氣很旺,他自己也莫名其妙會起來打拳、跑步,他沒辦法,因為他的氣太剛陽,他的陰氣已經被陽氣完全涉入了。這就是所謂的六氣互相的涉入,而互為賓主。

這地方是他止觀的功夫更高深,他是怎麼樣呢?在六氣互動當中,他突然間在空中聽到種種的法音,是在某一個地方來,甚至於他聽到十方的世界同時開演秘密的法音,從十個地方同時跟他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他的精魄六氣,因為互相的相涉相入成就善種。就是說這個人他過去生,他曾經聽聞過某一種法的善根種子,這時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把他過去聞法的種子顯現出來。他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還是一樣,你要保持平常心,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假設你執著它是真實的功德,你就可能會著魔。這地方講到氣息的變化而聽到法聲。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台

這一段跟前面一段情況是相同的,也是屬於氣息,心神跟魂魄也是屬氣息。只不過前面是聽到法音,這地方是見到佛陀,見到佛陀安坐在蓮華台當中。

好,這一段我們待會再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