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八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180頁。

我們一個大乘的佛弟子,當我們這一念心,慢慢已經能夠安住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也就是我們開始安住在一種善念;然後我們從善念慢慢慢慢能夠提升到一種正念。開始在修學正念的時候,所要面對的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要依止什麼樣的法門來修學正念最能夠成就?

前面我們講過一個觀念:「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當這個人已經成就聖道以後,他要從空出假廣度眾生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方便。但是你一個初心的凡夫,障深慧淺,你要開始回到真如本性這個地方,這困難度就很高。我們這樣子講好了,成佛之道有兩條路,一個是萬行一心,一個是一心萬行。當我們要修學萬行而會歸一心的時候,那這困難度就比較高,那這個門你選擇對、跟選擇不對,那真的是遲速不同倫,那有時候你修一劫,那真的比不上人家修一天,因為你走的這一條路是不好的路,是坎坷的路。

所以當我們要萬行一心的時候,你一定要簡別你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你一定要簡別;但是你要一心萬行,要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那你不要簡別,那是順逆方便。你看《法華經》、《華嚴經》,那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的時候,那六根、六塵、六識,隨手拈來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他總是有辦法讓你能夠產生善根,產生歡喜、增善、破惡入理的四悉壇。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回家的路是比較困難的,這一點你這門就要注意,回家的門要選擇。但是從家裡面出來,那就是每一個門都是妙法,你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法,你有資格這樣講;但是我們回家的時候,你不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門,不能這樣講,這的確有差別。

所以你看,佛陀要文殊菩薩花這麼多時間一一的來簡別,這個地方有他的深義。什麼深義呢?就是回家的路很難走,選擇一個下手易成就高的門是很重要。這地方講到耳根的三種功德:「圓通常」,看「通」這一部分: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心念紛無緒」「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識。意根跟第六意識二個是經常在一起的。這兩個的特色是念念生滅,是錯綜複雜無有頭緒,假設我們選擇以第六意識的心念來當做回家的路,這會有問題,因為第六意識的念頭很多,我們很容易被它干擾,因為它經常變化,它的情緒有時候快樂、有時候痛苦,情緒變化很厲害,那我們會產生一定的障礙,所以這不是一個很好回家的路。那怎麼辦呢?

隔坦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耳根就不同,耳根的聞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牆壁,你也可以聽到音聲,它不會因為音聲而有所障礙,所以它的特色是「遐邇俱可聞」,「遐」遠方,「邇」近方;遠近的音聲都可以聽得到。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從動態的音聲來說是,遐邇俱可聞;其次從靜態的音聲、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所緣境。比方說蓮花燈,諸位你聽聽蓮花燈是什麼聲音?蓮花燈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表示它是遍滿整個法界,你看,我們今天把這蓮花燈帶到美國華盛頓DC,把它放在那個地方,沒有聲音,它的聞性是遍滿整個空間,就沒有遠近的差別。你看這個蓮花燈放在這個地方,你聽到無聲,跟放在美國華盛頓DC的無聲完全一樣,所以當我們聽無聲的時候,那是聽得更遠更遠,那是完全沒有空間的障礙,無聲沒有遠近的差別。

這樣的「遐邇俱可聞」,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這種通達無礙的功能,所謂的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靜二相它能夠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比方說,我們講舌根,舌根它在嘗味道的時候,你必須有東西讓它嘗,沒有東西的時候,舌根一落入靜態就完了!它那能分別的嘗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東西來刺激它,它才能夠產生了別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說,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沒有這回事情,它只有動態才能夠了別,不像耳根有聲音也可以聽,沒有聲音也可以聽,我們可以聽得到沒有聲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麼變化對耳根完全沒有干擾,它是通達而無障礙,它不隨外境而有所障礙。

常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讚歎耳根的第三種功德:「常」,恆常相續。音聽的體性它有動態的,有音聲、跟靜態的沒有音聲,所緣境是變化的。但是對能聞的聞性來說是「為有無」,動態它聽到有聲音,靜態的時候它聽到沒有聲音,聞中聽到有聲音、沒有聲音,對聞性來說,完全沒有什麼變化,它還是存在。「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如果我們今天說,沒有聲音就沒有聞性的存在,這個是錯誤的。其實沒有聲音,只是說這個聲音是處在靜態的狀態,這種聽聞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廣大,更加沒有邊際。我們前面說過,耳根在聽沒有聲音的時候,那更加的廣大,更加的沒有邊際,所以它是恆常住,不隨外境而有所變化。「聲無既我滅,聲有亦非生」身為耳根的聞性,它是沒有聲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聲而消滅,有聲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聲而生起。所以它是「生滅二圓離」,耳根的聞性,這種覺了照見的功能,它是遠離生滅兩種的對立之相,這是聞性常住不滅的功德,「是則常真實。」(這是一般性,這以下提出一個特殊的例子)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覺當中,處在夢想的作夢中。作夢的時候,耳根它是怎麼回事呢?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什麼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作夢的時候,第六識是分別的功能完全被夢境所纏縛,而忘失夢境以外的所緣境。比方說,你是一個人,你作夢的時候,夢到你是一隻螞蟻,整天搬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再從西邊搬到東邊。這時候你的第六意識完全被你的夢境所纏縛了,你根本不會記得你還是一個人。

所以我們一個人第六意識在夢境當中,是處在一種不「思」的階段,沒辦法去思惟夢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為不思無」,一個聞性在夢境當中,它並不會因為第六意識的無知而消滅,相反的,它對夢境以外的音聲,還是能夠了了分明。

你看我們睡覺的時候,是什麼把我們吵醒的?是鬧鐘嘛!那我們為什麼能夠聽得到鬧鐘呢?表示耳根的聞性是超越夢境,它能夠從夢境裡面穿過夢境回到我們夢以外的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一個功能能夠超越夢境,我們一個人睡下去就醒不過來,除非你自然醒過來,沒有人可以把我們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夠超越夢境,所以它「不為不思無,」所以它的功能「覺觀出思惟」,耳根的聞性覺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就能夠任運生起的。在整個五根乃至於整個身心世界當中,是其它諸根所不能及的。這地方是把耳根殊勝的「圓通常」表達出來。

蕅益大師說: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剛好圓通常是有關係的。耳根的圓,是開顯我們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圓融無礙的;耳根的通真常,是開顯我們心性的解脫德,因為解脫正是一種無障礙的妙用;常的功德是開顯法身德,恆常不變。圓通常剛好是有助於開顯我們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從這一條路回家是最方便的。

辰四、誨敕當機諦聽學行(分三、巳一、示其合機。巳二、勸其善修。巳三、結其真實。)文殊菩薩教誨敕令阿難尊者這個當機眾,應該好好的諦聽,好好的學習,乃至於如法的修學,這個地方有三段:一、示其合機。二、勸其善修。三、結其真實。)巳一、示其合機

淨界法師:楞嚴經

顯示耳根是適合末法眾生的根機

此方教體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釋迦牟尼佛在教化娑婆世界的時候,他的特點是「聲論得宣明」,是以音聲來論說妙法,才能夠使令微妙的義理,在眾生的心中能夠宣暢明達的表達出來。佛心的道理要轉到眾生的心中,要靠音聲透過耳根來作橋樑。這當中有什麼問題?有正反兩面的問題…眾生通病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反面問題:佛陀在傳遞音聲的時候,有一種人是循聲流轉的。眾生因為長時間迷失了我們本俱的聞性,所以我們在聽音聲的時候,我們習慣一昧的循求音聲的聲相而分別它的音聲,而產生流轉生死。比方說,阿難尊者他無量劫來能夠攝持十方如來恆河沙的種種的秘密法門,但是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他還是不能免於摩登伽女之難,而落入邪思當中,為外境所轉。「邪思」一般字面的解釋,摩登伽女之難叫邪思(邪惡的念頭)。蕅益大師對「邪思」有比較深入的解釋,他說:阿難尊者這個邪思,講的深一點就是「認妄為真」。他依止緣影之心來當作本來面目,以為緣影之心是能聽聞,其實緣影之心它只是我們所聽聞的一個影像而已。就是認妄為真,把妄想當作我們真實的心性,這叫邪思。我們在聽到佛的音聲的時候,第一種過失就是,循聲故流轉,那應該怎麼辦呢?

應病與藥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這難道不是說我們只是隨順所聽到的音聲,而產生輪轉嗎(跟前面一段做總結前)?那應該怎麼辦呢?「旋流獲無妄」應該旋轉耳根的聞性,而反聞聞自性,才能夠破除虛妄,回歸真實。這段的意思:佛陀以音聲來宣揚真理,這個地方產生兩種效果,一種產生多聞之人,一種產生反聞之人。有些人他只是注意佛陀的名相,你看很多學者是這樣子,他站在一種考據的角度來研究佛陀的教法,一考據下去,這本部經的初注是什麼,是誰說的,考到最後…結果大乘非佛說,整個信心都破壞掉了,佛陀的音聲對他來說變成一種障礙。當然佛陀沒有錯,問題是他的心是向外攀緣,他沒有注意音聲裡面的「道」,所以多聞產生的結果就是,循聲故流轉。

反聞不同,反聞是當我們聽到這個音聲以後,我們去思惟裡面是什麼道理。一個宗教師他在修學佛法的心態是不同的,他注重佛陀到底想要詮釋什麼。從音聲當中而產生道理,而能夠反聞聞自性,結果旋流獲無妄。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多聞比不上反聞。它後面會講到,說你阿難尊者你無量劫來,你受持的十方如來秘密的法門,你比不上一念之間的反聞聞自性,因為你方向錯誤了。這地方說明了,我們在聽聞教理當中兩種不同方法,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巳二、勸其善修。

淨界法師:楞嚴經

勸勉阿難尊者應該從多聞要轉到反聞,對你會比較好。

顯名歎德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文殊菩薩很慈悲的教誡阿難尊者。他說:阿難尊者,你現在應該要好好的如實諦聽!我文殊菩薩承蒙佛陀的加被,才有能力來宣說這個三昧的(《首楞嚴王三昧》)。《首楞嚴王三昧》這個地方提出三種的名稱,也詮釋了三種功德:

第一、金剛王,《首楞嚴王三昧》它依止的是不生滅心,所以在修的過程當中它不會受無明妄想的干擾。我們常說煩惱障,的確煩惱會障礙我們,但是有時候煩惱也不構成障礙。如果你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煩惱對你的確是干擾,你有煩惱的時候你佛號提不起來。

大陸有一個金剛上師,他講到臨終十念,他說臨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說你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才有辦法臨終十念,否則你臨終的時候煩惱這麼多,你沒辦法十念往生。也就是說,你一定是在念佛當中,另外有一個《金剛王的三昧》,就是要依止不生滅心,不隨妄轉的這種功力。我們常說禪淨雙修,禪淨雙修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你這個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有一個《金剛王三昧》的保護,煩惱不會干擾你,因為你這個佛號是依止在不生滅心發動出來的。所以同樣的煩惱,有些人不構成干擾,有時候構成干擾,這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善根不同。你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它是不受無明妄想的干擾。

第二、如幻不思議,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它是一種如夢如幻的修學。怎麼說呢?它是雖斷而無能斷所斷,雖修而無能修所修,所以是不可思議。這句話怎麼說呢?「雖修而無能修所修,雖斷而無能斷所斷」?我們沒有學《楞嚴經》之前,我們會怎麼面對煩惱?我不知道諸位對煩惱的態度是怎麼樣?一般人會認為煩惱是真實的,譬如說,我不是不想住下去,而是煩惱逼得我不得不這樣子做。他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煩惱,我已經很努力了,我每天該拜佛也拜佛,五堂功課也做了,但是我還是做不到。為什麼?他說:我就是煩惱太重、業障太重。這樣講我們可以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你如果經常保持這個心態,你就是很難修行、沒辦法修行,因為你很難擺脫煩惱對你的掌控,你把它當真實想,那就完了!煩惱不可怕,但是你認為它是真實的時候,它變得非常可怕!因為你認為它真實的,你一輩子跟它糾纏不清。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當中,不要說斷惡修善,他所有的修學面對煩惱就差不多了,他哪有時間去念佛、念法、念僧,去增善斷惡更不用講。

「如幻不思議」是說,剛開始一個大乘菩薩你要相信一件事,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煩惱!如果你研究《楞嚴經》,你聽到這個地方,這句話你還不能承當,那你這一部經叫做結緣。你的功德今生表達不錯,但是沒有失掉,你的來生這個善根還在。《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思想叫「稱性起修」,就是你一開始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整個修行的角度就是告訴你自己「我是本來無一物」,我本來是沒有煩惱的,那是一念的妄動後來才有的,這個很重要!你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的。「如幻不思議」是說,本來就沒有煩惱好斷,它是用如夢如幻的法門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如此而已!你若能產生這樣的思考模式,那煩惱對你來說就不是那麼的可怕了。所以我們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怎麼去想像煩惱它就變什麼樣,你想成它是真實的,它就很可怕了,你說本來就沒有,那它對你就不構成干擾了,「如幻不思議」它是以一種不生滅心為起修,所以是如幻不思議。

第三、佛母真三昧,他是十方諸佛之母,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的是依止《首楞嚴王三昧的如幻三昧》而能成就佛果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例外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依止生滅心而成佛的,沒有這回事情。這地方是把《首楞嚴王三昧》講到金剛王、如幻不思議跟佛母真三昧,來讚歎果地的功德。

不修成過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正式訶責阿難尊者在修學佛法的過失:阿難尊者!你過去曾經親近過微塵數的諸佛,當然也聽說了諸佛所宣說無量無邊深奧的秘密法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尊者多聞強記,過目不忘,一聽到以後馬上記住。但是「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聽到佛陀的經典以後,你沒有好好的產生迴光返照,沒有好好的去對治心中的煩惱。只是一時的多聞而沒有產生內心的觀照,變成一種修行的過失。

蕅益大師說:這種過失是產生生死流轉的過失。那應該怎麼辦呢?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你既然能夠依止耳根裡面的聞性,來受持佛佛;第一個「佛」指的是十方諸佛,第二個「佛」指的是佛法。你既然能夠用耳根的聞性,來聽聞受持十方諸佛的秘密法門,你為什麼不自聞聞?第一個「聞」是能聞的耳根,第二「聞」是我們的聞性、本來面目。你為什麼不從耳根當中,反聞聞自性呢?我們前面說過,多聞的結果是:循聲故流轉;反聞的功德是:旋流獲無妄。這個地方正是要提醒阿難尊者,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緣,應該迴光返照,耳根沒有錯只是一個方向的問題。

修學方法

脫離情界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首楞嚴王三昧》修學的次第:首先我們要突破的是個人正報的身心。「聞非自然生」,能聞的耳根的功能,它是要假借動靜兩種的聲塵,才能夠產生聞的功能。所以「因聲有名字」,要假借音聲才有耳根的名稱、耳根的功能。「旋聞與聲脫」,但是如果你能夠將能聞的耳根迴光返照,那麼外在的聲塵就脫離了。既然所聞的聲塵脫離,能聞的耳根當然也就失去這樣的功能,就脫離根塵而恢復一念心性,我們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因為你的根攀緣塵才產生六識,那你能夠迴光返照就脫離根塵,當然你識的功能就消滅掉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你剛開始是從耳根下手,那麼耳根能夠恢復到一念心性,那其它五根的障礙也同時就解脫了(解脫五蘊的障礙)。先從自己根身正報而成就解脫。

超越器具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見聞如幻翳」,「見聞」包括整個六根的功能,見聞嗅嘗覺知。這種功能就好像我們眼睛當中有一種翳病,一念心的妄動才有六根。我們要知道,六根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一念的妄想以後才有的問題。「三界若空華」,因為有六根的翳病,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整個六塵的各種各式各樣的華。虛空沒有華,那是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華,因為我們有六根才看到六塵。那怎麼辦呢?「聞復翳根除」,假設耳根當中的攀緣的毛病消滅了,而恢複本覺圓滿的心性,那麼猶如空華的依報三界的環境,也就自然消滅了。也就是說,你那根身器解脫,器界隨之消滅,我們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當我們能夠脫離根塵識以後,它是什麼相貌呢?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一段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當我的根塵完全脫落以後,我們這時候的心中的光明是內外通達,遍照法界無有障礙。「淨」,當寂靜講,你一迴光返照,到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寂滅再進去以後,心光就顯現,「靈光獨耀」,這個是約本質來說,這以下約量。

「寂照含虛空」我們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心的量是含裹虛空遍十方界。所有的世界依虛空而住,你連虛空都能夠含裹了,那其他的世界當然在你一念心中,都能夠了了分明。(攝用歸體)依體起用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依止淨極光通達的心性,再來觀世間的萬事萬物,那是猶如夢中事,如夢如幻,從如夢如幻當中開始積功累德。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什麼叫摩登伽女呢?從一念心性來說,他只是你作夢當中的一個影像,是夢中的境界,一個夢中的境界,又怎麼能夠障礙你夢境以外真實的心性呢?摩登伽女之所以對你產生障礙,是我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要不取著它,它只是一個夢中的影像,它怎麼能夠障礙你的真實心性呢?因為自心取自心,所以才產生了障礙。這地方等於是把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修學過程,脫離根身器界。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舉喻說明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比方說世間有一個很巧妙的魔術師,「魔術師」指的是我們真如隨緣的妙用。這魔術師他有什麼功能呢?「幻作諸男女」,他有種種的幻術;「幻術」指的是我們無明的妄想。依止幻術他能夠變化種種男女之相,變現阿難尊者的六根,變現摩登伽女的六根,各式各樣的六根;六根都是無明妄想變現出來的,幻術變現出來的。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雖然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男女六根,有各式各樣差別的作用,事實上它主要就是一念的幻術,一念無明妄想的動。所以我們常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的妄想在動。你看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佛法講,你一個人有問題都有他的根,你要把這個根找出來。所以說「雖見諸根動」,表面上我們看到六根在動,其實「要以一機抽」,就那個「機」,無明妄想在動。所以「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當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息滅無明妄想,六根就恢復了寂靜,乃至一切三界的果報相也隨之消滅,種種的幻象全都消滅。所以我們常說:「夢裡明明有六趣」,生死凡夫看到三界的果報,但是你返妄歸真以後,「醒後空空無大千」。

為什麼?因為三界的果報正是我們一念無明妄想變現出來的。你看魔術師他拿一條手帕就變現一隻兔子,是沒有兔子,而你看到是有兔子。你看手帕可以變現出兔子、也可以變現出蘋果、可以變現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各式各樣都可以變。那這些影像是怎麼來的?是手帕來的,你只要把手帕拿掉了,那些東西都消失掉。「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問題在這個地方。這比喻什麼呢?

法合勸修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

成圓明淨妙。

眾生男女六根的差別作用亦復如是,「元依一精明」。為什麼有六根呢?無非就是一個精明之心;「精明之心」指的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根本無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那個阿賴耶識,那個明瞭的心,那個很微細、很微細的精明之心。因為有阿賴耶識,當然就產生六根六識的作用,所以「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只要在一根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則六根向外攀緣的功能作用也就消滅了,這時候外在一切的三界的幻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圓明淨妙之心。圓明淨妙,四種功德。「圓明淨妙」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

結歎究竟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果位差別

假設我們在迴光返照的過程當中,無明妄想還沒有斷盡,那麼居在有學之位(大乘有學),如果斷盡無明,那就是成就如來究竟功德。這地方把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先要阿難尊者從多聞到返聞,返聞當中,先成就六根的清淨,再成就整個三界果報的清淨,最後成佛。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蕅益大師說:「淨極光通達」,其實它是有六即佛,有名字位的淨極光通達、觀行位淨極光通達,乃至於相似位、分證位、究竟位,是有它的差別次第。

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本經為什麼講正念真如?為什麼不講正念無明?我們剛開始所面對的是無明,那麼為什麼要正念真如呢?其實這意思就是說,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容易清楚。孔夫子有一個學生,他問孔夫子說:什麼是為政之道?身為地方的首長,我怎麼樣把這地方管理好?孔夫子講出一句話出來,他說:「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正直的君子;「措」安置;「枉」彎曲的小人。他的意思說,管理政治最重要是人的問題,當然有很多小人,你也不能把小人都趕走,世間上總會有小人在。沒關係!你不要怕小人,你把正直的人放在上位,把那個不正直的人放在下位。把正直的人放下小人的上面,這個小人就會產生變化,慢慢慢慢他就變成正直的人。

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心中有無明妄想,但是我們常說無明妄想當中也有本性,兩個現在是錯綜複雜,「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它表現出來的相狀明明是無明妄想,但是他內在的體性卻是真的,那該怎麼辦?沒關係!你只要把真實的部分表現出來,妄想自然消滅。所以我們修行要轉被動為主動,你一天到晚去注意無明妄想,你就完了!所以佛陀要你,你不要管妄想,你只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妄想就消失。這個觀念很重要。為什麼我們要聽經?聽經就是淨法薰習,加強你心中的光明。「淨極光通達」就是你把光明現前了,黑暗自然消失掉,所以你不要老是去想妄想,想妄想的話你就完了!你要想妄想的本質就是真如,即妄顯真。

有時候我在靜坐的時候,正念真如,真如在哪裡呢?真如就在妄想當中。所以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不可避免一定先接觸妄想,因為真如就在妄想當中,你離開妄想哪有真如呢?佛陀告訴我們面對妄想的時候,佛陀絕口不談妄想,你就站在這裡就好,就是「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你不要管小人,你請來正人君子放在小人的上面,能使枉者直,彎曲的小人慢慢慢慢就變成君子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深思,正念真如的本意就在這個地方。

巳三、結其真實。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文殊菩薩普遍的勸勉大眾及阿難尊者說:「旋汝倒聞機」,你應該旋轉你循聲而流轉顛倒聞機,來返聞聞自性,回過來,來聞你本聞的自性。旋轉你循聲而流轉這種倒聞之妄機,而反過來聞你的本性。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性成無上道」,你自然能夠開顯本性,自然能夠破除無明妄想,而成就無上的覺道,圓通實如是,這個就是修學圓通法門真實的功德。觀世音菩薩以過來人的身份,來描述他修學過程,文殊菩薩也以過來人的身份,來印證觀世音菩薩說的是對的,釋迦牟尼佛最後再做總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