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九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20面,癸十、非無色相。

這一科是說明因果而示相,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眾生的輪迴,主要是從六塵當中來判斷,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都是以六塵為根本,從六塵當中可以判定他的煩惱相跟造業相,也可以從六塵當中知道他的結果。所以這六塵是窮十二變為一個循環。現在我們講到十二類生的第十種:

癸十、非無色相。

這個眾生它自己沒有固定的色相,那它要怎麼辦呢?它必須假借他人的呼喚跟招引,才能夠引生它的神識而出現色相,它本身沒有固定的色相,但你一旦去呼喚它、去招引它,它的色相才會出現。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這一類眾生它的迷惑顛倒相貌是「相引輪迴」,它必須要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導它。比方說,軍中長官的命令,長官一個口令他一個動作,要是沒命令他就不能有動作。這一類的眾生亦復如是,必須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導它,它才會有這樣的相貌出來,所以它的顛倒是「性」顛倒,它必須要隨順他人的符咒來引導自己的靈性,你看中國道教那符咒的鬼神,鬼神本身它也沒有什麼作用,但是他符咒一畫,他心中產生一個咒願,那個鬼神它又有力量出來了,這就是「性」顛倒,它必須隨順他人符咒的引導,才能夠產生自己心靈的力量出來,叫「性」顛倒。

[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它造業的動力來自於咒語,你看鬼神它必須完全聽命於咒語的引導,他才能夠產生一種造業的力量,所以它造業的特色是呼召亂想,完全依止他人的呼喚跟引導來造業,自己沒有什麼個人的看法。,[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非無色相」就是說它以前沒有什麼色相,一呼召以後就有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它的相貌有哪些呢?咒詛厭生,它要有咒語的力量,念咒語的人內心要產生一種誓願,有一個誓願力還有咒語兩種力量,就產生一個生命的現象出現。比方說,古時候印度有一種起屍鬼,有新死的人,把它抓過來用咒語還有咒願,這個起屍鬼就可以附在屍體上面起來造種種的業,幫咒願的人做種種的業。這種它的生命現像是它必需假借他人的咒願招呼,它才能產生造業的力量,這就是「非無色相」,它本身沒有色相,但是你一招呼它,它就出現各式各樣的色相。

癸十一、非有想相。

「非有想相」是它本身有一個「想」,因為外在力量,又產生另外一個強而有力的想,把它的想改變,改變它過去的想。比方說細腰蜂,黑色的細腰蜂有時候在房間飛來飛去,細腰蜂它本身不會生兒子的。那它怎麼傳宗接代呢?它就到樹上抓青山蟲,青色的小蟲,抓過來以後它用泥土把它包在裡面,然後細腰蜂就不斷的興願,你就是我、你就是我、你就是我的兒子,不斷對它釋放這樣的訊息。青山蟲本身不想做細腰蜂的兒子,是你把我強迫抓過來的啊!但是這細腰蜂不斷的念:「是我、是我!」以後,這青山蟲的身心世界改變了,不管外表的色身,內在的思想就不斷的變化,最後就完全變成細腰蜂的兒子,跟它長得一模一樣,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個性,這是「非有想相」。它本身本來不想有這個想相,但是依止他人強力的咒願的想,始令他產生一個新的想出來,這就是「非有想相」。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合妄」就是它過去生,兩個彼此曾經互相執著過,我貪愛你,你也貪愛我,和合的彼此妄想的執著,罔顛倒故,這種執著相是迷惘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說它沒有又好像有,叫「罔顛倒故」。

[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它的業力為什麼叫「異」呢?它不同的體質,你看那細腰蜂它小時候是青山蟲,它的體質跟細腰蜂是完全不同,那麼它長大以後變成迴互,它可以迥異為同,把不同體質的青山蟲透過自己心中的咒願力,把它轉成自己相同體質的細腰蜂,叫「迴互」,回不相同的體質而轉成相同的體質。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就形成一個新的想來流轉國土。彼蒲盧等(蒲盧就是細腰蜂)異質相成,彼此是在一個不同體質的情況之下,因為心中的咒願而轉成相同的體質。這就是「非有想相」,他本身沒有這個想法,但是因為過去的因緣,別人給他一個強烈的想法,他接受以後就完全轉成一個新的相貌。

癸十二、非無想相

「非無想相」它本來也是沒有想,沒有思想的,因為父母的恩愛之心不斷的咒願它,以恩愛心來咒願它,結果它就產生一個思想。不過它這個思想是很特別的,是一種仇恨父母的思想。它本身是一個無情,本來沒有想,但是父母親把它抱過來以後,不斷給它一個恩愛的心,欸!它轉成一個有思想的東西,而這思想是什麼呢?是一個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非無想相」。我們看經文就很清楚: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這種輪迴的相貌是以怨害為根本,它過去當中經常是對某種人懷有很深的怨害之心,所以才來輪迴的,它輪迴的顛倒是以殺害對方為體性,它生命的本質就是來殺害對方,為這個而產生顛倒。

造業相:[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它的造業相貌就是一種「怪」,非常怪異,也就是不合人情、不合常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父母是世上最親愛的人,從小給他種種的恩愛,給他種種的扶養,而他長大以後第一件事情——把父母親吃掉。這一件事情是很奇怪的,因為母子是一種天倫,他既然長大以後把對他有扶養之恩的父母親吃掉,這特別的怪異。他有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去噉食他父母親的顛倒想法。這是它的造業情況。

果報相: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比方說土梟(貓頭鷹) ,貓頭鷹只有母的沒有公的。那它怎麼傳宗接代呢?它只好附塊為兒,它把地上的土塊把它抱回樹上,每天用愛心用身體抱著它給它溫暖,時間久了以後,這個土塊就出現跟它長得一模一樣,貓頭鷹的眾生出現。又比方說破鏡鳥,破鏡鳥完全只有公的,那當然也不能傳宗接代。那怎麼辦呢?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它去找一個有毒的樹,樹有毒當然水果也有毒,它把水果抱回來,也是一樣每天抱著它,給它種種的愛心,欸!這個水果就轉成了破鏡鳥。奇怪的是,這個兒子長大以後,第一件事情都是把它的父親母親吃掉,這種眾生,其類充塞。古德說:黃帝當初就下命令說這種鳥,土梟、破鏡鳥是特別嚴重傷害人之常倫,就下令所有的祭祀都一定要用這種鳥來祭祀,想要斷絕它的相續。但是因為眾生的業力相續,到現在還是其類充塞,你怎麼斷得了!因為他有這個果報,他有這個業力,有這個業力就是有這個煩惱。這就是「非無想相」壬二、總結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以上就是眾生十二類惑業苦的相狀。這種相狀是從什麼地方來?簡單的講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隨緣不變之體當中,個人的煩惱業力而循業發現,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的妄動。當然這個「動」有各式各樣,你接觸六塵,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各式各樣的業,最後各式各樣的結果出來,個人的一念隨緣不變當中而循業發現的。

這地方的經文主要講的就是「六塵」,從六塵當中可以判斷它的因,判斷它的果。不過這地方是針對個人,如果從歷史上來看,眾生的共業也是有這個道理。比方說,我們中國兩大聖賢,孔夫子跟孟子,孔夫子跟孟子他們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的標準認為那時候是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原因在哪裡呢?孔孟學說的思想是認為不在制度的問題,而是人類失掉仁愛之心,做父親的不愛兒子,做兒子的也不愛父親,做君王的不愛臣子,臣子也不愛君王,所以弄到最後彼此互相的鬥爭,所以這世間上禮崩樂壞。

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個『仁者愛人』,做父親的去愛子女,子女也愛父親,彼此間互相的仁愛,這世間上才能夠祥和,大家才能夠安樂。孔孟之道他們兩個思想都是提倡仁愛,但是他們兩個表達仁愛態度不一樣,你看那六塵就不一樣。孔夫子在表達仁愛是含蓄的,諸位你讀讀論語你就知道,孔夫子在周遊列國,在實踐理想,在遊說諸國的時候,他的色聲香味觸法散發出來的是溫和謙讓。你看孔夫子在跟諸侯講話的時候,是拐彎抹角的點到為止,讓君主自己去心神領會,你要領會不出來那也就算了,他就自己離開,他的態度是溫和的謙讓的。但是你看孟子的態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達仁愛的時候是剛直張揚的,他就直接了當的指出君王的錯誤。

所以你看,我們讀論語如沐春風,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溫和謙讓,讀孟子如聞戰鼓,孟子講話他是直接了當的,他不跟你囉嗦。為什麼這二個人會生長在不同的時候?是眾生的共業。孔夫子是生長在春秋,孟子生長在戰國,時勢造英雄,眾生的共業招感不同的善知識。

春秋當然也有戰爭,但是諸位看看春秋的戰爭,大部分都是為了仁義而戰,為了維持正義而戰,不管他怎麼樣,他還是要去拿一個正義來當他的名稱,所以他打到勝負出現以後,好!我打敗你了,對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在打仗之前,彼此間還要溝通一下,派個使者看看有沒有緩衝的餘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戰,打到勝負出來就停止了。

所以春秋打仗是點到為止的,到了戰國那完全不同,春秋是為了正義而戰,歷史學家的批判是這樣,戰國是為了奪城而戰,是為了奪取對方的城池而戰,奪一個城池以後,幾乎是把這個城池裡面的人殺到幾乎一個不存。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一打下去,幾個月可以說是血流漂杵。

所以你看眾生的共業,他那個時候的人溫和,招感的善知識就比較溫和。你看戰國時代,同樣是善知識,但是他出現是一個孟子的相貌。所以你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確有它的因緣果報。你看看我們台灣的佛教界,現在也開始產生變化了,各大道場的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諸位你要慢慢觀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風完全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表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完全不一樣!乃至心中的想法,「法塵」也不一樣。這個表示什麼,諸位知道嗎?你學《楞嚴經》你就知道,就是佛教界這些眾生的共業在改變,共業改變了,善知識就改變,跟新一代的作風完全不同,六塵開始在大變化。

這地方就說明什麼意思?外在的世界是從你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楞嚴經》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它會告訴你,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現在一直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這個人會自殺?為什麼這個世間會這麼多犯罪事情?我們永遠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動,你有這個煩惱業力它就「循業發現」。

我們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變現出來的,《楞嚴經》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你一個修行者,你還不知道你是怎麼回事,痛苦從什麼地方來,你就很難改變你自己,你說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裡,你怎麼治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十二類生,就是從我們內心煩惱業力而各自的循業發現而來的。這地方講到眾生的「迷真起妄」,所產生十二類的顛倒相貌。

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分三:己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己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轉之號。己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前面是講凡夫的六道輪迴顛倒相貌,這以下是菩薩的功德相,「滅妄名真」,菩薩依止智慧的觀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觀還有種種波羅蜜的事修;理觀跟事修建立的六十個聖位,轉「依」號。六十個聖位是怎麼算的?

《楞嚴經》在判教它的六十個聖位是:

第一個,三漸次就三個了,它把三漸次判作當中第一個基礎,其中還有一個幹慧地,共四個,中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它又把「妙覺」,等覺又多一個妙覺也放進去,構成六十個聖位。它的聖位是這樣子來的。總共有六十個聖位的轉依自號,轉煩惱而依止菩提,轉生死而依止涅槃,二種轉依自號。這當中分三段: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轉之號。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

己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分二:庚一、結前生後。庚二、標列正明)先攏總的說明,三漸次是整個能轉依的妙行,它真實是能夠產生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種因地的修學。分兩段:一、結前生後。二、標列正明。

庚一、結前生後(分二:辛一、結前生類互具。辛二、生後對治法門)結束前面凡夫的迷真起妄,生起後文菩薩的滅妄名真。分兩段:一、結前生類互具。二、生後對治法門。

辛一、結前生類互具

淨界法師:楞嚴經

結束前面的十二類生其實是互含互攝的。看經文:

正明互具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

迷真成妄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尊者說:「如是眾生」指的是前面的十二類眾生,在每一類的眾生當中,又俱足了十二種顛倒。譬如卵生的也俱足其它的胎生、濕生、化生…各式各樣的,每一個眾生它的內心當中也俱足了其它的十二種顛倒。這種情況,佛陀講出一個譬喻:猶如捏目,亂華髮生。虛空本來是清淨的沒有華,但是有一個人用手去捏他的眼睛的時候,他就從眼睛當中自己看到自己的華,比方說,我們現在有十幾個人在教室裡面看虛空,你看虛空沒有華,那每一個人捏自己的眼睛,你捏你的眼睛,他捏他的眼睛,你看到你的華,他看到他的華,個人在清淨的虛空當中,個人看到自己的華相出來。那你會說,這個華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從每一個人錯亂的眼睛表現出來。

合法: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妙圓真淨明心」指的虛空,我們眾生本俱圓滿清淨光明的一念心性,本來是沒有這種十二類顛倒,但是眾生一念顛倒產生了煩惱跟罪業以後,就具足這十二種的虛妄顛倒亂想的果報出來。

這地方主要是講「互含互攝」,比方說我們現在是胎生,但不是說你今生是胎生,你來生就是胎生,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做人,你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你是一隻螞蟻,你死了以後還是螞蟻,不是這個意思。你是一個人,你今生表現一種胎生的惑業苦,但是你也俱足其它的惑業苦,只是它隱藏不現。假設你今天當中起了某種煩惱,造了某種業跟十二類生某一生很像的時候,來生就表現出來。它今生是個螞蟻,但是它在螞蟻當中,它能夠產生一個人類的煩惱相、人類的造業相,它來生就變成人。所以它每一類生當中又具足了十二類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窮十二變為一循環」,它的十二類生是不斷的變化循環的。

這就是天台宗的理具跟事造,它的事造法界是以某一個法界,但是它的每一個法界當中,在理性上又具足了其它的十二類生。這地方是結束前面的十二類生,是互含互攝的。

辛二、生後對治法門

淨界法師:楞嚴經

生起後文的對治法門。十二類生的惑業苦應該怎麼對治呢?看經文:

法  說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  喻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法說:你現在要修證成佛的《首楞嚴王三昧》,於是本因元所亂想,「本因」就是我們眾生最初的一念妄動,一切顛倒之因叫「本因」。因為一念妄動就產生各式各樣煩惱跟罪業的亂想出來,所以應該要安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喻:就好像在清淨的器具當中有毒蜜。那怎麼辦呢?先把毒蜜倒掉。倒掉以後你還有殘餘的毒蜜怎麼辦呢?用熱的湯水還有香灰(現在的洗潔精),來洗滌那個器具,然後才能儲藏甘露。首先去掉毒蜜就是先「嚴持淨戒」,嚴持四根本淨戒;再用熱湯,「熱湯」,以本經來說就是智慧的觀照;「雜灰香」其它的種種諸行,比方說誦咒等等,乃至種種波羅蜜的修學。雜香灰來洗滌殘留的毒,再儲存佛陀的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兩種的功德。

本經它的重點在「破妄顯真」,就是你一定要先把妄想,那一念妄動所帶動的妄想,慢慢慢慢的熄滅,找到你清淨本性來當作你菩薩道的根本。以《楞嚴經》跟《法華經》說,凡夫如果是一個儲存毒蜜的器具,其實《楞嚴經》要做的重點就是兩個事情:除掉毒蜜,然後把毒蜜洗乾淨。

本經對於怎麼去儲存甘露,怎麼去修波羅蜜講得就不詳細,它主要就是在破妄這一塊,怎麼樣熄滅眾生的惑業苦、怎麼去儲存甘露、怎麼去儲存波羅蜜,怎麼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那這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就講得詳細。所以《楞嚴經》可以說是《法華經》、《華嚴經》的一個基礎,一個是把杯子洗乾淨,一個是儲存甘露,這二個內容是不太一樣的。

庚二、標列正明 (分二:辛一、標列。辛二、正明)正式說明三漸次的名稱,也正式說明它其中的涵義。分兩段:一、標列。二、正明。

辛一、標列

云何名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一、「修習」除其助因。可以說是整個修行的基礎,一種善法的熏習,來去除助因;「助因」什麼意思呢?生死輪迴的一個助緣。

二、「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們生死的正式的體性;「正性」指的是殺盜淫妄,斷殺盜淫妄,因為殺盜淫妄它正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個助因,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叫「正性」。

三、增進,違其現業。開始對治眾生身口意向外攀緣的這種生死輪迴之業。

要以蕅益大師的說法,前面兩個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是斷除五辛的生死的助因;「刳正性」嚴持四種清淨淨戒。這兩個都是屬於助行,正式的修學的理觀是在「違現業」,正式的正念真如,對治我們的向外攀緣。這三個是可以慢慢的熄滅我們前面的十二類生的種種的惑業苦的顛倒,這叫「三漸次」。

「三漸次」它第一個「除助因」,比較偏重在道前基礎,要以〔密宗〕來說它是先遠離惡因緣,因為你食五辛它會產生邪惡的因緣,第一個、你內心產生貪慾的煩惱跟瞋恚的煩惱。第二個、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外在的邪惡因緣跟內心的邪惡因緣,這個就是「除助因」,這是道前基礎。其實正式的修學,到了「刳正性」,就正式了斷除殺盜淫妄的行為,再斷除殺盜淫妄的心念,這是第二個「刳正性」。到第三個就是「正念真如」,觀一切法無生,來破我們的攀緣心,這三個。以蕅益大師說,它整個修學就是這三個重點,《楞嚴經》就是這三個重點。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