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明海法師  2019/10/22  大字體  護眼色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我們來到人世間,最重要的功課是處理「因果」這一塊,但不只是「法俗眷屬」(冤親債主)的因果。如果我們只執著於處理前世因果上面,可能就忽略了修行最大的本質——處理你的「心」。

在修行過程中,當你的心擴張到「可以接受這一切」了,所謂的法俗眷屬、所謂的仇恨自然就不存在了,這一點是非常微妙的。這樣說吧:當初你為什麼要打架?一定有理由,這輩子我欺負她,下輩子換她來欺負我。這樣下去冤冤相報何時了?

但如果你能回到最早的那個當初,你想欺負人的那顆心,或者是你被欺負後,那顆委屈的心把它化解掉,才能真正解決痛苦的根源。

從十二因緣來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然後又回到無明,好像鏈條一樣環環扣成一個圈。在輪迴當中,你要怎麼樣才能夠破除掉十二因緣,超越生死、脫離輪迴?十二因緣根本就是一個輪迴的圈,十二因緣實際上是三世兩重因果,現在、過去、未來,它是三世因果的鏈接,每一個都環環相扣,你走到這一環沒打破,肯定是往下一環走,逃脫不了。

但是你要怎麼去破這個環?只要把其中一個環剪斷,就瓦解了。簡單的說,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它也是一個輪迴,你報復我,我報復你。

其中有一次你到我這裡來了,我理解你所受的委屈,你報復我,我可以理解,也能接受,而這個接受是心甘情願,而不是忍耐的。當然這部分是通過修行去獲得的,通過修行去擴充你的心量。

而不是師父跟你講:你要去接受,你要去容忍,你就破除掉了,這是假相。這部分要一步一個腳印去修,沒有捷徑的。絕不是說:你被欺負,你就要一直忍耐才是修行。我必須告訴你:強迫自己忍耐就是犧牲;有犧牲就有委屈;有委屈就會壓抑或報復。

而報復的心,哪怕你包裝的再好,未來重複的事件還要再來,此生不超越,來世再相見。下輩子你還是會憤恨,還是會煩惱,就因果來說,還是一樣沒有過關。

所以,在我們修行中,很重要的是,你必須能看到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你要去察覺到自己的內心,當出現這種讓你委屈、受不了的時候,你首先看到的不是委屈,而是看到:為什麼這件事會讓我覺得委屈?

比如:有的先生不回家,太太覺得無所謂:他回來我還得伺候他,不回來我還能輕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但有的太太就受不了。為什麼她會受不了,這時候應該看到的是「為什麼她會感覺受不了?」,而不是去看「讓她受不了的這個事情」。

再比如:當我們口渴時,我們的心會想要喝水,我們去拿一杯水來喝,這就是我們抓住自己的心了嗎?錯,這只是察覺而已,察覺到我的需求,我感覺到口渴,我需要喝水。

那麼重點在哪裡?重點在當你沒有水的時候,你的需求不能被滿足的時候,你能不能去看到你所產生的憤怒、怨恨、煩惱,並且去降伏它?降伏的意思是:我們能夠去掌握它,而不是去壓制它。當我們能夠做到看到這些壓力、煩惱時,還能不當一回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進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明海法師文章列表

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把它當回事,那就是積陰德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就講到因果了,今天我正好...

像供奉佛法一樣地供奉仇人

(寂天菩薩著 達瓦次仁譯) 假如你的仇人遇到了倒霉的...

怨怨不休息,無怨能勝怨

世尊有天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久遠前,在此舍衛城有位國...

放下心中的弓刀

過去,在舍衛國有一戶貧窮的家庭,夫妻都非常慳吝,性...

【東林原創漫畫】念佛度冤

念佛度冤,選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希望臨終沒有障礙,就要少吃肉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戒律的時候,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說...

恨了鄰居十年,我收穫了什麼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有幸...

吃素戒殺是阻斷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

殺業是人類行為當中非常深重的一種惡劣的衝動。眾生都...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這個經書或這個論藏啊等等,都是...

無所事事絕對不是自在

常常聽到人們說被工作和日常的瑣事困住,沒有過上自己...

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大家有念《心經》,有許多人都會背誦,但是,看來仍有...

淨界法師:把順逆境當成我們往生的資糧

一個人禪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

妙蓮老和尚:大智大勇

一、捨小智小仁小勇 大家都知道佛法難聞、難遇,聞到...

佛源老和尚對發心受戒的弟子一段發自肺腑的教誡

知客師父領幾位新落髮僧前來禮源公。 知客:師父,他們...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大安法師:因果輪迴是否真有其事

問: 因果觀念、六道輪迴是道德建設的必要前提,那麼...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推薦】同樣是布施,但所得果報卻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因緣生就是說,...

一生的罪業和臨終時幾句佛號,誰輕誰重

問: 《安士全書》中有一個故事,說唐代的張善和一生...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佛教詞典】貪不善根

【貪不善根】 p0977 集異門論三巻五頁云:貪不善根者:...

【佛教詞典】三界慈父

(雜語)謂佛也。以佛垂教導迷於三界之眾至於善所故也...

【視頻】佛寺巡禮-大智禪寺、楊歧禪寺

佛寺巡禮-大智禪寺、楊歧禪寺

【視頻】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

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