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八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193面,丑一、立壇方法。

這一科是說明,假設我們是生長在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也特別的粗重,煩惱它會產生一種干擾,對我們持戒、修三昧,會產生一定的干擾,這是第一個障礙。第二、末法時代的鬼神、魔境也特別多,很多妖魔鬼怪都在末法時代出來活動。所以在內在的煩惱干擾跟外在魔境的干擾之下,我們修學三昧就很難成就。怎麼辦呢?就必須要建立一個佛菩薩來保護我們的壇場,依止這壇場來持咒,來破除這兩種障礙。

我們講到壇場,先講到壇場的大地,土地是怎麼成立的。前面講到取雪山大力白牛的糞便,這是第一個方法。我們看第二個方法: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我們到末法時代要找雪山的白牛就有困難。那應該怎麼辦呢?另外的替代方式,另外在整個平原之地,壇場不能有高山或低窪的地方,必須要找一個空曠而且是很平的土地,然後把這土地穿去地皮五尺之下,取其黃土;用挖土機將地挖大概五尺,大概深一百五十公分左右,上面的地皮挖掉以後找到黃土。「黃色」是代表中道的意思,中道的佛性。

你就必須把這黃土跟以下的十種香加以混合:一、白栴檀香,指白色栴檀香;二、沉水香,這香的木質特別堅硬,入水即沉;三、蘇合,由很多、很多的香用水去煎制,把它熬成膏,就叫作蘇合,是很多香所組合成的;四、薰陸,生長在沙中一種白色帶黃的花(台灣沒有);五、郁金,郁金花;六、白膠,白色的膠樹,這也是一種香;七、青木,我們一般說的草根;八、靈陵,又叫薰草,長在二個山谷當中的一種薰草;九、甘松,甘松也是和合眾香煉製所成;十、雞舌香,又叫丁香,因為你吃到身體以後,你的身體跟嘴巴都充滿香氣,叫雞舌香。將這十種香磨成粉,磨成粉後再跟前面的黃土混合起來,來當做壇場的大地。

在表法上,這「大地」,我們都知道大地是我們的依止處,你整個三昧依止的因地發心,就是我們講的「不生滅心,真如佛性」,不依止攀緣的妄想。大地的產生有兩種因素:第一個是利根人,利根人只要內心當中一心行道,我們講「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當下就能夠跟不生滅心相應。就像前面說的,阿難尊者他根本就不需要建立壇場,他也不需要持咒,因為他沒什麼煩惱,也沒什麼魔境干擾他。所以利根人就直接從大地當中,直接能夠正念真如。第二種人是鈍根人,鈍根人他只是靠理觀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十種香混合,他必須把中道佛性混合十種香,這十種香是表示菩薩的十波羅蜜,菩薩必須要借事顯理,他必須從十波羅蜜當中積集兩種智慧資糧,來幫助他開顯真如佛性。

這種觀念不但《楞嚴經》有,〔大智度論〕也有這個意思。龍樹菩薩說:一個人福報太薄,你修學大乘的般若很難入道。你說般若波羅蜜是善根,這跟福報有什麼關係?理論上是沒關係,但是你福報太薄,你障礙特別多。我們這樣講,般若的智慧是不怕障礙的,但是你要生起它的過程當中,如果你障礙太多,你生不起來。光明一旦堅固的時候,它根本不怕黑暗,但是它還沒生起的過程當中,你一天到晚搖它,你根本生不起來!

金剛般若、《楞嚴經》它根本就不怕煩惱,問題是它生長的過程當中,你還沒有生起的時候,你煩惱太重、福報太薄你根本生不起來,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必須要假借「十波羅蜜」的懺悔業障,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來幫助,幫助你成就這個大地。蕅益大師的解釋這兩種大地,有利根菩薩跟鈍根菩薩兩種差別,利根菩薩直接理觀就契入,鈍根菩薩必須假借事修。這地方指的是壇場的大地,這大地指的是我們所依止的真如本性或者講性德。

設定壇相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壇場的相狀:壇場的大地建立以後,壇場是什麼形狀呢?亦方亦圓,它的直徑是丈六的八角壇場。前面指的是我們依止的不生不滅的性德,這地方講依止性德所生起的修德。為什麼要亦方亦圓變做八角呢?你說:八角它不是方也不是圓,但是它又很像方又很像圓。「方」表示是事相的修學,「圓」表示理觀。

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當中,理觀跟事修要同時的俱足,「理事無礙」。理觀就是六根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事修就包括你要禮懺、要發願、要持咒,用種種的事相來助成理觀。所以它整個壇場就變成亦方亦圓的八角壇,表示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是要理事俱足的。

這地方等於是把壇場的土地跟造型先做說明。它這壇場你往後看你會知道。我們一般講到壇場好像是到裡面去修行,我們一般的受戒,是你真的要到壇場受戒的,但是本經的壇場它不是,你不能進去的,它是完全供佛用的,裡面放很多的供品,我們修行是繞著壇場的四週修行的,壇場是不能進去的。好,這個八角壇建立以後,我們看下一段:

丑二、供養方法(分二:寅一、壇中供物。寅二、壇外莊嚴)我們怎麼利用它來供養諸佛菩薩,乃至於龍天護法?分兩段:一、壇中供物。二、壇外莊嚴。

寅一、壇中供物

淨界法師:楞嚴經

壇中供養物品應如何擺設。

所設莊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壇場主要是供諸佛菩薩還有龍天護法,供品我們把它分成三段:

一、蓮華莊嚴。

「壇心」八角壇有一個中心點,中心點要放一個大蓮華(蓮華有大蓮華跟小蓮華,這地方指的是大蓮華),而這蓮華的結構是金銀銅木所成(這就看經濟情況,你若福報很大,你就用金銀所成,經濟不夠的用銅跟木,而現在都是塑膠的蓮花也可以,只要那一份虔誠的心)。蓮華表示我們眾生本俱的中道佛性,也就是我們這一念修行所依止的心,就是你要捨離生滅的攀緣心,要安住在不生滅心,來當作你整個持咒因地的發心。

在大蓮華的中間安置一個圓型的鉢,在鉢當中要盛放八月十五號早晨的露水。你要事先在八月十五早上的時候,拿很多的器具來收集露水,然後放在鉢當中,再把鉢放在蓮花中間。八月十五剛好是一年當中的中間點,水當然是表示三昧,這表示「中道的妙定」;也就是說,你依止清淨心,除了離相清淨以外,你內心要像水一樣非常的調柔,調柔清淨,不能太剛強。水剛好在蓮華中間,以調柔的心性跟你的清淨心結合在一起,來當作你持咒的因地發心。在露水的中間再安置很多很多的華,還有很多很多綠色的樹葉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地方講到蓮華莊嚴,蓮華中間有一個鉢,鉢當中有八月的露水。這是先講到你因地的發心。

二、圓鏡莊嚴,你要拿一些圓形的鏡子。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

你要準備鏡子,找八個圓形的鏡子,在八角壇八個角的地方,每一個角安立一個鏡子,圍繞著大蓮華以及鉢。前面講到蓮華,當然講說跡塵不染的清淨心,圓鏡是依止清淨心所生起的空假中的智慧。你持『楞嚴咒』,觀想每一個咒語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相妄性真。鏡子表示一種光明的智慧,空假中的智慧。這空假中的智慧是怎麼來的呢?是從蓮華生起的,它圍繞蓮華而住。

三、香爐莊嚴、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有八個鏡子,要建立十六朵蓮華,一面鏡子二朵蓮華(小蓮華)也包括了十六個香爐。蓮華跟香爐是怎麼擺設呢?一個蓮華接一個香爐、一個蓮華接一個香爐、一個蓮華接一個香爐…,來構成一個莊嚴的壇場。香爐表示我們的戒香,前面的四種清淨明誨。除了你的智慧觀照以外,你的戒行不能有所虧損。香爐純燒沉水,而且無令見火。「無令見火」的道理是說,火是燥動的煩惱,也就是說你在燒的過程中不能有火只能有煙;你在持四種清淨淨戒的時候,你不能讓煩惱產生活動,有煩惱火馬上要熄滅,就是只能夠有香而不能夠見火。

壇場莊嚴我們可以觀想一下,它有三個主題,壇場中間是一朵大蓮華,就是我們因地的一念清淨心,清淨心當中有八月的露水,清淨心是非常調柔的,你隨時保持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時調整自己。依止蓮華下面那一層就是鏡子,圓鏡就是智慧,鏡子的外面有香爐的圍繞,就是戒律,持戒清淨。它這個修行剛好是,由一念清淨心產生智慧,而智慧產生清淨的戒行,所以我們說「不迷、不取、不動」。由智慧產生不迷,而產生不取,最後產生不動。這都是表法的。它所設供佛的莊嚴是這樣安排的,包括蓮華,包括鏡子,我們現在一般沒人用鏡子,都是用水晶球,道理是一樣的,也是一種智慧。

前面是擺設的莊嚴,這以下講供養:

所設供養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前面講到蓮華,蓮華外面是鏡子,鏡子外面有香爐跟小蓮華,然後在香爐小蓮華的外圍要準備十六種供養。供養的物品有八種,我們講八供養、八吉祥。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

第一個就是雪山大白牛的牛乳,牛奶要把它做成煎餅(就像我們現在做成一塊一塊的起士,是固體的不是液體的。二、並諸砂糖,甘蔗所提煉的糖;三、油餅,面粉用油煎製成餅;四、乳糜,牛奶煮成粥;五、蘇合,用種種的香把它熬製成膏;六、蜜姜,生薑把它泡製在蜂蜜當中,產生一種蜜姜;七、純酥,用牛奶提煉成酥;八、純蜜,純粹沒有雜質的蜂蜜,這八種供養。前面我們講到大蓮華外面是鏡子,鏡子外面是香爐跟小蓮華,它就在小蓮華的外面,把它分成十六份,這八種物品每一個都把它分成十六份,圍繞在小蓮華的外圍,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為什麼我們供養用八供養、八吉祥呢?這表示八正道。因為你整個身口意的造作都必須要安住在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其實就是戒定慧。不過它的戒定慧是從智慧所帶動起來的,正見、正思惟而產生正確的行為,最後產生正念、產生正定。我們修行者應該安住在八正道的禪悅法味當中,這叫做「八供養」。

二時上供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供養之法:一天要有兩種上供,有兩個時段:食時,佛菩薩用餐的時間,就是中午的時候,中午的時候就用前面八供養直接上供(大供養)。其次是在中夜子時的時候,子時的時候因為佛菩薩不用餐了,所以你只能用香,而這香是有考究的,用什麼香呢?

香的製造過程:「取蜜半升」拿純的蜂蜜,蜂蜜是花中的精華,再用「酥」,酥是牛乳的精華,一個是動物的精華,一個是植物的精華,蜂蜜是採取百花所成,牛乳是整個動物中的精華。把動物的精華三合(三小湯匙),把蜂蜜跟酥,在八角壇的外面另外安置一個小火爐(壇外,壇的前面),這小火爐以都樓婆香(中國沒有印度有,類似我們現在的香茅草)。香草用水去煎,煎了以後把煎取的香水泡製木炭,然後將泡過香茅草水的木炭用火燒,把它燒得很猛熱,在猛熱的過程當中,把前面的蜜半升,酥三合,再把它丟到燒得很熾盛的火爐當中,使令它產生煙,用煙來供養諸佛菩薩,直到煙燒盡為止,把蜜半升,酥三合全部燒完,就算一個供養。

酥跟蜜都是精華,蜂蜜是植物的精華,牛奶是動物的精華,表示我們中道的佛性,以中道的佛性來投入火焰當中表示……蕅益大師說:「以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由如如智再生起香煙,而產生清淨的戒香」。也就是說:我們在稱性起修當中,依止不生滅心而生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先產生不迷、乃至於不取,最後產生清淨不動的相;由清淨心產生不迷,而不取、不動。這就是為什麼要把蜂蜜、酥丟到火裡面的關係就是這樣,蜂蜜丟到火裡面而轉成清淨的香,這都是借事顯理。基本上它每一個壇場都有它的表法,因為道理在事相當中。

「借事顯理的公案」:孔夫子有一次帶著子貢去辦事情,他經過蒲縣,那時候子路在蒲縣做一個縣宰(縣長)。當然在孔夫子的教育當中,他是希望弟子們讀書的目地…在當時是要做官的,「學而優則仕」。他有一個弟子問孔夫子說:要怎麼種菜,怎麼種田?孔夫子就很生氣說:讀書人是不能去種菜種田的,這是不務正業,讀書人最大的目的就是做官,為什麼要做官呢?要實踐你的正知理想。所以在弟子當中只要有因緣,孔夫子很鼓勵弟子去做官。子路好不容易得到蒲縣縣長的因緣,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去做。做一段時間以後,孔夫子剛好帶子貢路過蒲縣,孔夫說:我們去看子路做得怎麼樣。

到了這縣外圍的環境,到外面鄉村道路的時候,孔夫子看這道路做得整整齊齊的,兩邊的排水溝也挖得非常的深,沒有偷工減料。孔夫子點點頭說:子路在這個地方的表現,謙恭有禮。然後又到縣城城市的地方,孔夫子看到這城市的房子蓋得非常得朴素,沒有很多複雜奢華的雕刻。他說:子路在這地方做官,非常節儉朴實。到了衙門的地方,看到那些做官的,每一個人都各安其位,都在做他自己的事情,遇到人都很親切的打招呼。孔夫子說:子路在這個地方,非常勤政愛民,非常的用功處理政務,而且對人民很親切。

這時子貢就覺得很奇怪說:老師!你老人家來到這個地方,你連子路的面都沒有見到,你就知道子路在這地方有三種功德,這怎麼說呢?孔夫說:子貢,不知也!你看道路變得那麼整齊,兩邊的水溝挖得這麼深,表示子路在這個地方對他的手下謙恭有禮很得人心,所以他做什麼事很多人不敢偷工減料;到了城市的時候,每一間房子蓋得都很整齊而且很朴實,表示子路這個人以身作則,非常的節儉朴實,所以民風才會這麼朴實,借事顯理嘛!第三個、到了辦公的衙門,每一個人都各安其位,表示子路這個人非常精進,很早就到辦公室以身作則,勤政愛民。

從它的事相就知道三種道理,所以我們講看到你的壇場,真的明眼人到你的修行的佛堂一看,我大概知道你是修什麼法門,我看看你的本尊就知道你修什麼法門,當然修淨土的一定要供養西方三聖。不過以前我的老師性公長老他也是專修淨土,他一再強調一個觀念,他說: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很多人不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不對的!我們修淨土宗的本尊當然是『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的法門是誰告訴我們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你不能忘本!我們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稍微小尊一點,阿彌陀佛大尊一點,但是你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看看你的壇場知道你這個人,你心中的皈依境很清楚。第二個你平常有沒有在做功課,也可以看得出來,看看你壇場的擺設,有在做功課你佛堂的磁場會不太一樣。

所以我們從事相當中,很容易看到你內心的道,看到你的道,你心中的道。就像孔夫子一樣,他不用看子路,他只要看他治理的國家,看過去他就知道他是什麼相貌。蕅益大師在這地方再三強調說:壇中的供物一一你都要會事入理,否則變成無義的苦行,你就變成心外求法。這是講到在壇場中供養的物品,乃至於我們二六時中應該怎麼去做供養。

寅二、壇外莊嚴

淨界法師:楞嚴經

八角壇只是其中一個供養的壇場,壇場的外面它必須有一個佛堂,佛堂要擺設諸佛菩薩的莊嚴,這叫壇外莊嚴。

總  標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前面是舉出供養的物品。供養誰呢?供養十方諸佛,所以必須要有所擺設。你要使令在壇場的四邊之外,普遍的懸掛幡(幡是扁平的,幢是立體的)跟華蔓;在壇場的佛堂牆壁的四面,要安置十方如來還有諸大菩薩所有的形像。這只是總標,後面會詳細說明:

別  明

供奉聖像

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並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佛菩薩應該怎麼擺設比較如法呢?[應於當陽],「當陽」指的是中間。在佛堂當中,理論上菩薩沒有資格坐中間的,一定是供養諸佛,所以你要供養菩薩,你一定要供養二尊才對稱。「當陽」指的是牆壁的中間,最中間是供養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梵網經》千華台上,盧舍那佛坐的是千葉寶蓮,現出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然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定要供養,我們的『本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指應身佛;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阿閦佛,阿閦鞞佛指的是不動,表示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身口意不迷、不取、不動;阿彌陀佛是我們來生的皈依處,這都是屬於比較中間的佛陀。

在旁邊的是諸大菩薩,諸大變化觀音形像,觀音菩薩為什麼講諸大變化呢?指的是『千手觀音』,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前面說過,他的首是一首、三首乃至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他的手臂二臂、四臂,乃至八萬四千母陀羅臂,這等於是千手千眼。所以我們在修學『楞嚴咒』的人,你要持『楞嚴咒』,你一定要供養千手觀音,因為他是本尊,整個耳根圓通他現出是『千手觀音』,諸大變化觀音形像。諸大變化簡單的講就是『千手觀音』,你不能供養滴水觀音或送子觀音,要供養千手觀音。還有金剛藏菩薩,安其在佛陀的左右二邊,一邊是千手觀音,一邊是金剛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後面會講到,在持『楞嚴咒』的時候,是專門護持『楞嚴咒』。

這地方講菩薩的安置,以下講護法:帝釋,欲界天的天王;大梵天王,三界之主;烏芻捨摩,火頭金剛,他是發願護持修行者;並藍地迦,青面的金剛神,這都是護座的善神。諸軍茶利與毗俱胝,軍茶利也是金剛神,毗俱胝也是護法神,這兩種神都是屬於金剛藏菩薩的眷屬,四天王等。頻那,頻那是現出豬的形狀,豬頭使者;夜迦是象鼻使者。護法神就是佛堂的門側,前面是在牆壁;牆壁是供佛,兩邊是供養菩薩,護法是供養在佛堂進門左右兩側的地方。

取鏡照映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再取八面的圓鏡懸覆虛空,與壇堂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我們前面講到壇場之內,壇場中間是蓮華,蓮華外面有圓鏡子,那圓鏡是朝上的,它的鏡面是朝天空的,你現在又拿八面鏡子,懸覆虛空,它的鏡面是朝下,跟壇場前面所安的八面鏡子是面面相對,上面鏡子的面跟下面鏡子的面,兩個是上下相對的,使令鏡子之間的形影互相重迭,互相的涉入。蕅益大師在這地方他特別提出,所謂的「形影重重相涉」的觀念。他說:這是很重要的,你要持咒得到滅除罪障的關鍵點,就是在這幾個字:「形影重重相涉」。上面的鏡子表示佛的心,下面的鏡子表示眾生的心;我們講是,面面相對互融互涉,表示我們的心進入到佛的心,佛的心也進入到我們的心。這表示什麼?表示感應道交的意思,「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其實整個『楞嚴咒』的滅惡功能,是完全仰仗佛力的。到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仰仗佛力是沒有錯,但是,我們看這個擺設它是先有下面的鏡子,然後才擺設上面的鏡子。也就是說,佛力這個咒語是不可思議,但是你一定用你這一份虔誠的心力去帶動佛力,佛力才能夠產生加被的效果。印光大師在講念佛人,他說:念佛人你不是念佛念得多就往生,念佛人最重要要產生決定的信願,你的心態是很重要,決定的信願。你要透過你經典上的聽聞思惟,對娑婆世界的觀察,對極樂世界的觀察;娑婆世界是苦空無常,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產生不斷的對比,然後不斷的說服你自己,改變你的觀念,從佛法的聞思,去調整你過去貪戀娑婆的種子。

所以這〔淨土法門〕你要怎麼樣?你要跟自己溝通,用你現在的我跟你過去的我溝通,因為我們不能否定過去。什麼叫做現在?有過去才有現在。你說為什麼你有今天?因為有昨天嘛!昨天創造今天,今天創造明天,所以昨天的我創造今天的我,所以我們不能離開過去的我,那過去的我是什麼相貌呢?貪戀娑婆。這個心態你不能改變,你不能往生!很多人只是重視佛號的多寡,這個方向是錯誤的。你真正能夠感應道交,真正能夠往生淨土,是你要決定的產生真正的信願。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持咒能夠滅除罪障,也在於一種決定的信心,跟決定的菩提願望,你有成佛的願望跟你誠實的相信,這個咒語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蕅益大師這一段,諸位可以看一看,他很強調所謂的「方面相對,形影重重相涉。」他認為這是整個持咒滅罪成敗的關鍵。

這是我們講「感應道交」,當然感應道交主要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準備,我們心態的準備是很重要。他說:你心態沒有準備好,你前面的供養形同虛設。至於如何做心態的準備,下堂課再做詳細說明,這地方是把壇場佛菩薩的供養,先擺設出來。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