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百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28面,善法行。

在蕅益大師的科判當中的判教,他把圓教十信位叫做「相似」,也就是說,他在順從真如的過程當中,他是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來幫助他。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蕅益大師把它判作分證,他實際上整個腳已經安住在真如的實際理諦上,實際的活動。所以到了十住以上的境界,其實每一個地方都入了天台宗的不思議境。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我們的心態就是隨喜讚歎。那麼我們看第九行,力波羅蜜多: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力」是包括禪定力跟抉擇力。但這個地方偏重在抉擇力。說是「如是圓融」,菩薩經過前面的修學,他能夠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這樣的一種圓融無礙的境界。他能夠在度化眾生當中,他每一個法門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在利他的軌則。「善法」是他能夠俱足利他的善巧方便,不會有任何差錯。

比方說,我們看孔夫子在利他的時候,有一次孔夫子要到一個小國家去,那個國家發生了內亂,叛軍不喜歡孔夫子過去找那個國君,就把孔夫子跟他的學生們圍起來,然後要求孔夫子說:不准到那個國家去,我就放你走,你要到那個國家去,我就將你困住。孔子說:好啊!那就不要去,很簡單。答應他以後,這個叛軍的軍隊就退了,退了以後,那時候子路為孔子駕車,說:那我們要到哪裡去呢?孔夫子說:照我們原來的計劃去。子路是一個很憨直的人,他說:我們答應人家的事,可以後悔嗎?孔夫子說:我們這不叫答應,他拿著刀來強迫我答應,這不能叫答應,這構不成答應。他還是到那個國家去,所以你看他在判定事情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違背信用,他還有更高的鑒定。

又比方說,有一次子路看到有一個小孩子掉到河裡去了,他勇敢把他救起來,這個小孩的家人很感謝子路,就送了一隻牛給子路。子路很謙虛,救人是應該做的事情,夫子教誡我們行善是應該的,就把牛退回去了。孔夫子聽到以後就訶責子路,他說:以後會有更多人溺斃河中,就是因為你把這個牛退回去。後來子路聽了以後,不得已接受這頭牛。為什麼呢?因為你今天去救一個人,人家用牛來回饋你,這樣子得到大家的鼓勵,鼓勵大家做善事。雖然牛只是小的反饋,但是對眾生有啟發有鼓勵的作用。

所以你看在利他當中,「善法行」就是這一個菩薩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他的抉擇,那個見地,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利他的軌則,他做什麼事,佛陀來做也是一樣,沒有差錯。他的抉擇力特別的精準,該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他那個分寸的拿捏非常的精準。當然他經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以後,他能夠成就十方諸佛,他每一言一行都合乎十方諸佛度生的軌範。

真實行

一 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諸位學到這個地方,你一聽到真實,就知道是指什麼東西,《楞嚴經》裡面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假借因緣而生的都是虛妄的,只有一念心性是真實的,就是本具的,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就是真實的,後來才有的都叫虛妄。真實行是把前面的九位做一個會歸。說「一一」,一一指的是前面九個階位當中,每一個階位的功德都是隨順於清淨無漏,都是隨順於一真無為。「清淨無漏」古德註解說是成就真如佛性,隨緣不變之體,叫「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是真如不變隨緣的妙用。也就是說,到真實行的時候,他每一個自利也好,利他也好,都是隨順於不變,隨順於隨緣,體用不二的思想,而且這樣的思想是「性本然故」。

到了十行的菩薩他很清楚知道,每一個功德都是他本來具足的,非從修得,只是假借修行的過程而加以顯現,他念念之間法法銷歸自性,不見一法離心而別有。他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念念之間都是「性本然故」,他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順從他的本性,本性是如此,叫「真實行」。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隨順真實的佛性而產生的行動。前面的十住是偏重在自利這一部分,十行的時候就開始偏重利他,當然他的利他當中,圓滿自己的菩薩的功德。

我講一個小故事,把十行作總結,故事出自於坐花志果:有一個叫陽羨生,陽羨是一個地方的名稱,他是陽羨這個地方的眾生,叫陽羨生。這個人他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家裡面非常的富有,而且很聰明而好學。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將近二十歲的時候要到縣城去考貢生。他就跟幾個讀書的好朋友一起相約到了縣城去,到縣城以後,離考試的時間還有七天,大家住在旅館當中到處走走。走著走著,就走到一個算命的先生的地方,聽說這個算命先生很準。算命先生就一一的為他們算命,說你今年會考第幾名,他考第幾名,到了陽羨生的時候,他一看,「哎喲」!你這個人很聰明,很會讀書哦!可惜啊…就沒講下去了。

陽羨生說:沒關係,有什麼事你就講。他說:你這個臉有晦暗之氣已經形成了,你三天之內一定要死於非命。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陽羨。你現在回去,三天之內還趕得到,你趕快回去。因為古人死都要死在家鄉,落葉歸根。這時候陽羨生心裡面想,我到底是回去好還是不要回去呢?回到旅館的時候,他的同參道友說:你不要相信他的話,我們就這樣住下去,沒事的!後來陽羨生就選擇沒有回去。沒有回去,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到第三天的黃昏的時候,他覺得心特別的煩悶,就到外面去散步,走著走著,就看到一戶人家,裡面有女眾的哭聲,哭得很淒慘。他就是敲門,敲門以後一個婦人來應門,他問:你為什麼哭得這麼淒慘呢?婦人說:我先生做生意失敗,欠人家一筆錢,那個人告官府去,我先生被官府抓去了,三天之內如果不把債還清,官府就會判把我跟我的子女全部賣給人家來抵債,從今以後,我跟我的子女就要永遠骨肉分離了,所以我就很傷心。

陽羨生一看就起了慈悲心,問她:那你先生欠人家多少錢呢?欠人家五十兩銀子。陽羨生說:哦!就回去了。回去以後,他就把他的包包打開來一看,「哦」!還有七十多兩。他想,我是將死之人,我留這些錢沒有用,所以就生起一個利他的大悲心,就拿了七十兩銀子,就到這貧窮的人家裡面,把七十兩交給這個婦人。他說:你把五十兩把你先生贖回來,二十兩給你們做個小生意。婦人就很感激,就跟他磕頭感謝。陽羨生就走了,回來的時候心情特別好,剛剛那種煩悶的心情消失掉了,然後晚上就一覺好眠。睡到天剛亮的時候,欸!就有人敲門,他就去開門,原來就是昨天那個他幫助的那個婦人,他的先生也被放回來了,兩個人就過來感謝他。

陽羨生就請他們坐、喝茶,坐著坐著,突然間,「啪」!他住的旅館牆壁突然倒塌,剛好壓到他睡覺的床鋪上,他要不起來開門的話,他肯定壓死在那個地方,所以他這死劫就逃過去了。天亮以後,他就找那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遠遠一看說:你不要講了,你那個晦暗之相消失了,你肯定做了一個大陰德,臉上有祥光現前。後來他果然貢生考得很好,後來做到了翰林。坐花志果的那個主人說:一念的慈悲心現前,破惡增善,趨吉避凶。

我們看陽羨生他的心他本來是要幫助別人,他沒有考慮到自己,他連想到自己都沒有。結果反而是,無不從此法界流,欸!它反彈回來,無不還歸此法界。果然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把自己廣大的障礙破掉了。也就是說,我們佈施為什麼會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從《楞嚴經》稱性起修的角度,我們的心本來就有福報,但是你一定要透過佈施的因緣它才會現前,其實福報還是你自己給你自己。說:為什麼我們今天殺生會短命呢?短命是誰給我們的,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自己給你自己短命,循業發現,你造殺生的時候,那殺業去熏習你的真如,我們講「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殺生的業去觸動你的短命多病的功能,結果你自己去受用你自己自性的痛苦。《楞嚴經》講「法法銷歸自性」,外在的造作只是一個助緣。總而言之,從真實行的角度來說,你每一個法都是「性本然故」,自性本來如此,你釋放一個善的念頭出去,你啟發一種功德的功能;你釋放一個過失的行為出去,你自己受傷。為什麼呢?性本然故,你自作自受。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去體會,痛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痛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痛苦;快樂也是自己給自己快樂,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功德,本來具足痛苦。不過從本經來說,痛苦是虛妄的,快樂是真實。所以你看我們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十念可以往生,因為你念佛是隨順於真實的功德,過去的罪是虛妄的,真能破妄。所以我們要對真實有信心,對真實的功德有信心。這地方講到「十行」,菩薩透過十波羅蜜的妙行來圓滿自己的功德,假借眾生的因緣來圓滿他的功德。

辛三、明十向(分二:壬一、正明十向。壬二、別明加行)什麼叫迴向?迴向於中道的實相。古德說:其實「十住」是偏重於空性的智慧,「十行」偏重在假觀的慈悲,都沒有順從中道。

所以「十迴向」透過三種迴向,迴向眾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透過這三種迴向,使令他每一個行為,都能夠順從於中道實相,叫作迴向。分兩段:一、正明十向。二、別明加行。

壬一、正明十向

淨界法師:楞嚴經

離相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這地方指的是十行已滿的菩薩。「滿足神通」指前面第六的善現行、第七的無著行、第八的尊重行,這三種行他能夠一切合同,而現種種差別,一切差別當中又能夠各各見同。所以他能夠在整個事事無礙法界當中,來成就無量的神通。這種神通不是一般禪定所發的神通,是真如所顯現的神通。所以他能夠「成佛事已」,成就利他的佛事;「成佛事已」指的是菩薩的善巧,偏指第九的善法行跟第十的真實行。這一段等於是把前面的十行做一個總結。

「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從這一個地方開始講第一個迴向。)初迴向心的菩薩,純潔精真,他內心安住在真如佛性當中,稱性而修習種種的波羅蜜,而且在度化眾生的過程,能夠遠離種種執著的過失。什麼叫過失呢?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初迴向的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能夠消滅種種度化眾生相的執著,他能夠回無為心而向涅槃路。他能夠把有為的行動而入無為之心,漸漸趨向大般涅槃之路,救護一切眾生,而離眾生相迴向。

比方我們要度眾生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眾生相,我相、人相、眾生相。什麼是眾生相呢?我們會對眾生表現出來的假相執著,你跟他有緣,你對他好一點,你跟他沒緣,就保持距離。我們一般凡夫的相貌是這樣子,眾生所表現的身口意的相狀,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初迴向的菩薩他不會有這種干擾,他透過一種迴向的力量,迴向中道,他能夠離眾生相迴向。

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前面的離相是遠離即相跟離相的顛倒,這地方是遠離有為跟無為的顛倒。「壞其可壞」,「壞」是破壞,破壞可破壞的東西。可破壞的東西是一切有為法,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遠離一些生滅的因緣,而且能夠「遠離諸離」,他能夠遠離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及中間的度生之法,名不壞迴向。這個菩薩的迴向,他不但能夠遠離有為的諸法,也遠離無為的諸法。前面是偏重在離一切眾生相,但是他又能夠不壞於度眾生的妙行,遠離有為,遠離無為,該行動的時候行動,該保持默然的時候保持默然,他在有為當中跟無為當中的分寸拿捏得非常正確。

在圓瑛老法師的說法當中。他認為「離相迴向跟不壞迴向」,在三種迴向當中是屬於迴向眾生,「回自向他」,透過迴向眾生當中,使令自己遠離著相的顛倒,跟有為無為的顛倒。所以在這第一跟第二的所觀境都是眾生,三四五六七他是迴向佛道,他整個所觀境是佛道,「回因向果」等佛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就是這個菩薩用始覺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照了本覺的理性,而這時候本覺理性清楚分明的顯現,而且他所現的本覺理性跟諸佛所覺的理性是齊等的,在本質上是齊等的,當然量不圓滿,本質上是齊等,名等一切佛迴向。「等一切佛迴向」是指什麼呢?其實他每一個迴向都是在消滅對立的意思,因為中道就是不二法門。而這個地方消滅的對立是什麼呢?消滅能觀的智跟所證的理,始覺跟本覺之間的對立。也就是說,它這個「覺齊佛覺」,其實就在講始本不二,等一切佛迴向。因為佛陀也是始覺跟本覺是平等不二,他也能夠做到這一點。

至處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指的是菩薩在因地當中,所生起觀照的智慧,念念之間開發明瞭,增長廣大。「精真發明」是講因地的發心,依止不生滅心所生起的智慧;「地」是果地,菩薩在果地當中,因地他是稱性起修,無不從此法界流,因地中散發出種種的波羅蜜;在果地當中,無不還歸此法界,他還是回到他所證悟的覺性當中,名至一切處。菩薩能透過因果不二的道理,普遍的至一切處廣做佛事。「至一切處迴向」是消滅菩薩對因地、對果地的執取,因果不二,因果同時。

無盡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前面講因果不二,這地方講依正互融,依報跟正報。在佛道當中,我們知道到了第三四五六七以後,所觀境都是佛的功德,「佛道」。佛的功德有兩種:第一個依報的世界,第二個是正報的身心。「世界」指的是依報,「如來」是正報。他能夠對於佛地功德依正二報,彼此間互相的互含互涉;比方說,「以一毫端,現寶王剎」,他能夠在身體上的一根毫毛當中,現廣大的寶王剎,依報能涉入正報,又能夠「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在微小的依報當中,顯現佛身來轉大法輪,正報又能夠涉入依報。在第五個無盡迴向的菩薩,對諸佛所成就的依正二報,能夠互相涉入完全沒有障礙,叫「無盡功德迴向」,他能夠安住在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事事無礙的法界。他隨所修一法,都能夠成就佛的無量功德,因為他已經能夠做到依報跟正報,互相的含涉,無有罣礙的境界。

平等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這個迴向的特點,是講到性德跟修德不二,「性修不二」。「於同佛地」,菩薩心中既然能夠成就無盡藏的功德,他對於所證悟的性德是等同諸佛;性德是等同諸佛,當然量不圓滿。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在整個性德的心中,他又夠生起各各差別的菩提心的因。菩薩的菩提心是各各不同,雖然稱性起修,比方說,菩薩的菩提心當然是緣四弘誓願,有的是偏重在緣眾生法界,這是大悲,悲增上菩薩,有些是緣佛道法界,智增上菩薩。所以菩薩的因地,這個「清淨因」就是菩薩的菩提心,慈悲的不同,這是約修德。所以「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各各依止他因地的菩提心,來發揮而趨向涅槃之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也就是說,菩薩因地的善根雖然各各不同,但是他所趨向的理性,所圓滿的性德卻是平等的。這個菩薩已經可以把性德跟修德把它作迴向,讓它能夠平等不二。

等觀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這地方是強調自他不二,自己的心跟眾生的心是不二。「真根」是指前面平等迴向的清淨因,地中各各生清淨因,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菩提心當中有性德也有修德,有修德也有性德,在一念菩提心當中,性修不二,叫「真根既成」,他的菩提心成就。所以他能夠「十方眾生皆我本性」,他能夠等觀一切的眾生,皆不離開我一念心性當中之所顯現。

所以他能夠「性圓成就,不失眾生」,他心性一方面能夠圓滿成就,一方面能夠不失眾生,不忘失大悲心。他這個菩薩一方面能夠照顧到性德的圓滿,一方面不離開他修波羅蜜,他在面對菩薩的時候,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依止自他不二的平等大悲心,他等觀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一念心性所流露、之所顯現,他的迴向是自他等觀,把自己的身心世界跟他人的身心世界,這種對立的顛倒把它消滅掉。

真如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真如迴向,就是在消滅真如的體跟真如用的對立,真如的體是不變,用是隨緣。「即一切法」指的是真如隨緣的妙用,他能夠隨緣顯現一切的妙法,該怎麼做該怎麼度化眾生,他就怎麼做。「離一切相」指的是真如的不變之體。

「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即」,即一切法,真如的作用跟離一切相真如之體,體用都能夠平等而無所執著,叫真如相迴向。也就是說,他能夠滿足真如之體,也能滿足真如之用。我們前面說過,在十住它偏重在滿足真如之體,十行偏重在成就真如之用,到了真如迴向的時候,它把體用之間的對立消滅了。

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這地方是講真諦跟俗諦的平等不二。「真得所如」,這地方是講菩薩所證的真諦,菩薩內心當中以我空法空的智慧,證入真實的實相境界,同時又能夠依止他的假觀,十方無礙,到十方世界顯現種種的妙用,名無縛解脫迴向。沒有縛也沒有解脫。有一個禪師參訪一個祖師說:我心中有很多的障礙。祖師說:誰綁住你呢?欸!沒有人綁住我。既然沒有繫縛也就沒有所謂解脫。在《楞嚴經》裡面,是認為我們本來就沒有煩惱,也沒有障礙。所以他一直在對治那個一念妄動。《楞嚴經》講我們人只有一個問題,你沒有順從真如,你對真如產生抗拒。其實沒有人綁住你,你幹嘛求解脫呢?是這個意思,所以叫無縛無解脫迴向。

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這地方的「性」指的是體跟用,體用的圓融;「性」,真如之體,「德」,真如之用,兩個圓滿成就。因此「法界量滅」,外在的法界慢慢的減少了。也就是說,這個菩薩對外在事相的執取慢慢的減少了,他對於法法銷歸自性這一部分做得更加殊勝,名法界無量迴向。隨捻一法,都是真如法界的全體大用,他對法界量的執取慢慢消滅了。第一跟第二所觀境是眾生,依止眾生而趨向於中道;三、四、五、六、七,是迴向於佛道;八、九、十迴向於真如。「迴向」,圓瑛老法師把它解釋是「發願」,就跟發願一樣,只不過發願是在前面,迴向是在後面。事情做完以後,我們的心還會動,所以在最後再調整一下,透過於迴向眾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這三種的迴向,我們把心態再把它拉回到我們一念心性。

你本來是稱性起修,但是在修的過程當中,我們很習慣又仁者心動,又開始抗拒真如。這時候怎麼辦?迴向眾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在這時候再做個調整,這是事後的調整,再把心態拉回來,拉回到一念心性,這就是「十迴向」,透過這十個過程使令我們的功德,迴向眾生、迴向佛道、迴向真如,而滿足於一念心性。

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分證,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菩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