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佛教的修學,把生命的因緣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雜染的因緣,第二個是清淨的因緣。雜染因緣的相貌,簡單地講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一個人會產生痛苦,第一個步驟,他一定會先起煩惱。我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產生貪瞋的煩惱。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得住,煩惱的下一個步驟就是造業。一旦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了,受痛苦的果報。這就是我們雜染痛苦緣起的因緣。另外一個因緣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就是我們剛開始這一念心跟境接觸的時候,產生般若的觀照,慢慢地從因緣當中成就解脫,最後成就廣大的清淨法身。

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情況會出現,一種是雜染的因緣,一種是清淨的因緣。

我們現在是安住於一個雜染的因緣,那麼我們現在學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這個雜染的因緣轉換成清淨的因緣,就是從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我們其實就做這個工作。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倓虛老和尚結合本經的開示,說有三個方法,三個次第:第一個你要不迷,第二個是不取,第三個是不動。

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首先你要生起觀照的智慧。當然,這個觀照不是向外,是向內觀照,觀照你的起心動念,所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受外境的刺激產生的妄想是生滅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著我們的感覺走,不要跟著我們一時的想法走。「知真本有」是說,我們的真如本性產生一種菩提的願望,那個是我們可以去隨順的。所以我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什麼只是一時的感覺,什麼是恆久的願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地區分出來,然後產生不取,最後不動。所以我們在佛法當中,修學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動,不要亂動。

我們講一句實在話,我們今天不修行便罷,只要你開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會感覺:一個人亂動是很危險的。從我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說,我看到太多的人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因為一念的差錯、一念的亂動,前功盡棄。《楞嚴經》後面會講到,你真的不要亂動。《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你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整個真妄的交攻過程當中,你的身心世界亂動,對你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魔境會干擾你的。外在的冤親債主——當然我們現在還沒辦法驚動魔王——你的冤親債主會干擾你,會給你一些錯誤的訊息;你內心的煩惱會反彈,你要調伏它,它也要調伏你。那麼你這個時候內外交攻。怎麼辦呢?不要亂動!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先求不變,再求隨緣。你一動,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問題是我們要怎麼不動呢?你就是要先不取。怎麼能夠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麼是真妄。所以你看佛陀花了三卷半的篇幅,來作心理的建設。盡管現在我們還沒有進入到二十五圓通的真實的止觀的修學,但是你必須先把不迷的基礎打好,就是很清楚地分別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八個字,我們可能要去學將近一年的時間,要花一年的時間學這個道理。那對以後的整個心念的止觀,會打好比較堅固的基礎。

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分三:子一、請問。子二、說示。子三、領悟。

好,我們看第三段,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這一科是「十番顯見」的第三科。我們對標題作簡單的說明。這個重點在「觀河」,就是觀察恆河的水。其中有兩個內涵:一個是能觀的見性;第二個是所觀的恆河,即所觀之境。佛陀通過我們觀察恆河的因緣,來借事顯理。從觀察恆河的事相,去開顯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約著觀河來顯現見性是沒有遷變的。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請問」,第二段「說示」,第三段「領悟」。

子一、請問。分二:丑一、阿難密請。丑二、匿王顯問。

我們看第一個,「請問」。「請問」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阿難的密請;第二段是匿王的顯問。

丑一、阿難密請

淨界法師:楞嚴經

阿難的密請是說,阿難尊者在這段並沒有正式地開口來請法,他是用一種合掌禮佛的方式來秘密地、間接地啟請。

我們看經文的第一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這一段是銜接前面的文,說是阿難尊者跟與會的大眾聽到佛陀開示「客塵、主空」的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有所謂的「主人」,即無量劫來我們對於無上菩提的這種上求下化的願望,這是我們不變的;第二個是「客人」,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想法。把主客的內涵區分出來。阿難尊者聽到佛陀有關主客的這種生滅不生滅的教誨,他產生一種「身心泰然」的感覺。這個泰然就是舒適安樂的意思,非常的舒適安樂。

這一段我們加一個解釋。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說,為什麼阿難尊者聽到這個道理會舒適安樂呢?我們知道阿難尊者在前面「七處破妄」的時候,把整個我們這一念心可以說是破到「覓心了不可得」。阿難尊者當時的心情非常的驚怖,因為他產生了一種斷滅的思想。經過「十番顯見」的前面兩科,發明見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時候他找到永恆生命的一個依止處。你看那些禪師開悟以後會說,我終於找到生命的落腳處了。就是生命的變化當中,他有一個依止處。阿難尊者的心情也是這樣,他找到一個心中的落腳處,所以他感到舒適安樂。

我們再看第二段:

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

剛剛的「身心泰然」,是講他現在的狀態。這一段是他對過去的回憶。憶念過去無始劫來,忘失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直跟著心中的緣塵分別影事。

其實這個就是妄想。那麼妄想為什麼分成緣塵、分別、影事這三段呢?

首先我們看緣塵。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塵引生的,就是攀緣六塵,一定首先有一個所觀境。

第二,有一個能分別的心,我們對六塵產生分別的功能。這個分別的心跟所緣的境,心境和合的時候產生一個影像。比如說今天我這個心去接觸這個花的時候,我產生一種分別:這個花很漂亮。

「這個花很漂亮」就是一個影像。這是一個印象,這就是我一個想法。我每一次起這個想法的時候,這個想法就會產生引導的作用:誒,這個花很漂亮。其實我們就活在心境和合產生的一種影像之中。而這個影像,如果我們不加以破斥,時間久了,對我們就會產生一定的牽動作用。所以你看,我們的生命累積了很多很多的影像,有正面的影像,有負面的影像。這個都是所謂的妄想。我們會從過去的經驗、過去的影像當中,來產生行動。

這個就是由緣塵產生分別,由分別產生影像。這是阿難尊者對過去的回憶。

我們再看第三段:

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那麼現在終於能夠開悟了。這個開悟,從本經來說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是生滅的,是空寂的,是沒有真實體性的;而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是本來具足,是經常存在的。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孩,遇到了慈悲的母親,找到了生命的依止的心情。這個時候,他一方面合掌禮佛,表示對佛陀的感恩,一方面他心中希望如來能夠進一步地開顯身心當中的真實跟虛妄,所謂生滅跟不生滅,這兩種差別的體性。

對這段經文,蕅益大師如是說:阿難尊者從前面兩番的開示,已經領悟到了我們真如本性的存在,但是並沒有很深刻,所以他這個時候希望能夠進一步地啟請。而這一段的啟請,阿難尊者並沒有開口,他只是心中的一種願望,這叫作「密請」。這樣的啟請其實是阿難尊者最後的啟請。他整個啟請,可以說是貫通整個前三卷《楞嚴經》的後半段。從此處到第三卷末的經文,都是因為這樣的密請才有佛陀的開示。這是阿難尊者聽完了「十番顯見」的前面兩科,顯出見性後的一個情況。

丑二、匿王顯問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再看波斯匿王的反應。波斯匿王的顯問,是直接用開口的方式來請問的。我們看經文: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在聽過前面兩番的開顯見性以後,波斯匿王的反應相當的強烈。所以這個時候在法會當中,波斯匿王就站起來。阿難尊者當時並沒有開口,波斯匿王開口了。他白告佛陀說:我過去還沒有親近佛陀、還沒有聽聞佛法之前,曾經親近過外道。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兩種大外道:一個是迦旃延,一個是毗羅胝子。迦旃延跟毗羅胝子這兩個外道,是整個印度當時外道六師中的其中兩師。

印度外道基本的思想有六種,就是六種師。這六師當中,每一個師都有十五個弟子,所以就有九十個外道。再加上他們的師父——六師,就構成了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六種思想。

迦旃延這個外道的思想認為:生命由大梵天所創造。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死了以後,還要回到大梵天去。所以你在整個過程當中,造善也不會創造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可能創造痛苦的果報。我們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創造一個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這是迦旃延的思想,大梵天的思想。

毗羅胝子,我們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認為生命就是一個偶然。這個生命就像一片樹葉,從樹上飄下來,有時候往東邊飄,有時候往西邊飄。所以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只是一個偶然。你為什麼會有痛苦?你為什麼會快樂?這是完全沒有因緣的。你的運氣不好,所以你痛若;你運氣比較好,所以你快樂。這種思想,也是撥無因果。

迦旃延跟毗羅胝子,他們的思想論點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屬於斷滅的外道。他們的思想的共同點是「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意思是,當一個人死亡以後,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現象;你只能夠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這麼一次。你死了以後,就叫作涅槃。涅槃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後,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就自然出現。這個觀念的問題點在於:此身死後斷滅。這個思想是很可怕的。如果我們沒有來生,我們造善造惡完全沒有意義了。那人生變成只有及時行樂,因為沒有來生,你造善幹什麼?你就沒有必要去斷惡修善了。所以這是很可怕的撥無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提出來:「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我現在親近了佛陀也聽聞了佛法,但是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結啊:到底有沒有來生?到底什麼是生命的真相?我還是有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夠為我去發揮、去證明這一念心不生滅的本性。不但是我有這種想法,今此法會大眾,只要是還沒有成就聖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夠聽聞這樣的道理。這是波斯匿王聽了前面兩段的「開顯見性」以後的感想,從外道斷滅的思想的角度來請佛陀開示。

子二、說示。分二:丑一、明身有遷變。丑二、明性無生滅。

佛陀先回答波斯匿王的啟請,然後再回答阿難尊者的啟請。因為波斯匿王是顯問,他是直接開口,所以佛陀對直接的部分先回答。

我們看下一段。下一段等於是佛陀正式的開示。這一段當中分成兩段:一、明身有遷變;二、明性無生滅。

丑一、明身有遷變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看第一段的說明。身有遷變是說,這個色身是遷流變化的。在前面的「七處破妄」當中,佛陀破妄的態度是直接了當的,破除我們這一念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說是「覓心了不可得」。但是對心的變化、身心世界的這種生滅相,並沒有講得很清楚,只是直接把它破掉。這一段就講得很詳細了,對色身的這種遷流變化講得很詳細。

好,我們看經文: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陀在開示之前,問波斯匿王一個問題說:「汝身現在」,我就就著你的色身來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我們講「就路還家」,就著因緣來開顯真理,借事顯理。佛陀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波斯匿王,你認為你這一期生命的色身,是跟金剛一樣常住不朽壞,還是終究會變壞、會死亡呢?波斯匿王回答說,我的理解,我認為我這一期的生命,終究會從變滅,最後死亡,最後消失掉。也就是說波斯匿王理解,有生必有死。即使我這個波斯匿王,有過去的福德力量,貴為國王,但是也很難避免這樣的變化消滅。這個是波斯匿王的回答。那麼,佛陀針對這樣的回答,再進一步地加以開示。

我們看下一段: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

這時,佛陀進一步問說:波斯匿王啊,你現在的色身還存在,你怎麼就知道會變滅呢?佛陀的意思是說,你波斯匿王根本就沒有死亡的經驗,你今生出生到現在,都沒有死亡,都沒有消失過,你怎麼知道你的身體會消失呢?因為你沒有這個經驗嘛。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啊,我這個無常變壞之身,雖然我都沒有死亡,都一直存在,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沒有消失,但是我可以用智慧來觀察。

我們講一下這個智慧。智慧的觀察有兩種:一種是現量,就是親證,親自看到——聖人的心親證真理,證到我空法空的真理。第二種是所謂的比量,我沒有看到,但是我從一種理論上來推度。這以下的文,都是波斯匿王的一種比量,他那種觀念上的智慧的推度。他說,我觀察,我不是用眼睛,是用智慧觀察。我觀察我現前的色身有兩種相貌:第一個,念念遷謝;第二個,新新不住。這是他對色身的理解。

這一段經文,我們根據圓瑛法師的註解,他講得比較好。

我們先解釋什麼叫「新新不住」。新新不住,簡單地講,就是我們的色身是前後變化的。所以圓瑛法師說,前念的叫作舊,後念叫作新。你看你的色身,昨天的色身叫作舊,就是舊的你,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就是我們的色身它會從舊而變成新,然後新的東西又變成舊,又變成另外一個新。這就是一種前後變化。

第二個,它在變化當中,又念念地遷謝。這就是一種前後的相續。前面是講變化相,這講相續,就是前念既滅,後念即生。舊的一消失,新的馬上產生。它不會產生斷滅,它會有一種所謂的相續的相貌出來。

波斯匿王對色身的觀察,是通過比量的了解。他知道自己的色身是一個變化相,是相續相。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就像香火——你看那個香,你把這個香插上去,我們感覺這個香是不動,其實它是在變化。它慢慢地燒、慢慢地燒,漸漸地就把炭的部分給燒掉了。它是慢慢地趨向殞亡,最後消失掉。所以我肯定知道我的色身總有一天會消滅、會窮盡,不可能像金剛不壞的。佛陀印證,「如是」。就是你對色身的觀察「念念遷謝,新新不住」,這樣的一種變化相、相續相是正確的。

佛陀下一段根據這樣的判斷再加以開示。我們看下一段: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前面波斯匿王講到他生命的一個相續變化,佛陀就要從這個相續變化當中作一個比較。佛陀說:大王啊,你現在的年齡已經慢慢地衰老(波斯匿王是跟佛陀同一天出生的。也就是說,他現在這個時候是六十二歲,佛陀也六十二歲。所以他的年齡已經衰老了)。那麼你這個外貌,跟你孩童的時候相比,有什麼不同呢?你說你這個變化,到底是越變越好,還是越變越壞呢?問這個問題,說變化是沒有錯,是怎麼個變法呢?波斯匿王回答說:我的變化是這樣子的,跟您老報告。我過去做孩子的時候,我的皮膚(這個「腠」就是紋理)非常的豐澤光潤。慢慢地長大以後,血氣非常地充滿。誒,這就是變化了。從年輕到壯年。最後呢,如今頹齡,到了衰老的年齡。「迫於衰耄」,這個「迫」就是為光陰所逼迫。也就是說我們的改變,不是我們自己願意的,是被光陰所逼迫,而變成了衰耄(六十歲叫衰,七十歲叫老,八十歲叫耄)。我現在已經到了六十二歲了,已經慢慢地達到了衰耄的年齡。達到這個年齡的身心世界是什麼相貌呢?色身是:外表看起來已經是非常的乾枯憔悴,沒有像前面那麼的豐澤光潤;內在的精神也變得昏昧不清了。頭髮漸漸地白了,面皮漸漸地產生很多很多的皺紋。我在想,我再活也不會太久了。所以現在的身心世界,怎麼能夠跟年輕的時候比較呢?根據波斯匿王的描述,他的變化是從年輕的時候,變到強盛時期,再從強盛時期變成到衰老時期。他的身心世界是這樣變化的。這樣的變化是比較粗的。

佛陀又繼續地再追問。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這是把整個變化相,作出比較詳細的說明。

佛陀說:大王啊,你外表的色身、內在的精神的變化,應該不是突然間變化的吧?你說你現在慢慢老了,形色枯悴,精神昏昧,應該不是突然產生的吧?波斯匿王說:是的,我身心世界的變化是「變化密移」,是由很多很多微細的小變化構成一個大變化。而這樣的小變化,其實微細得我實在是沒有感覺的。那個變化,就像古人常說的草裡的冬瓜,你不見其大,但是它漸漸在長。你看那個冬瓜,今天看這麼大,明天也這麼大,其實它每一秒都在長大。這個變化是剎那剎那變化。所以我對這個變化,其實是很難感覺出來的。總而言之是由寒暑(寒暑就是一年一年,一年就一個寒暑)一年年地過去,慢慢地、慢慢地到了現在六十二歲。這樣的很多很多的小變化,構成一個大變化。

那麼這一個變化是什麼相貌呢?「何以故」,為什麼是這麼一個變化呢?他就回憶了。他說,我記得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叫作年少,但我的容貌已經老於十歲了。就是二十歲跟十歲比,已經比較老了。三十歲又比二十更衰老。現在是六十二歲,再觀察五十歲的時候,誒,五十歲還算是強壯。波斯匿王的結論是:人出生以後是一天一天地衰老。

這裡的衰老,是用十年來作一個判斷。這以下再把它細分。

世尊,我看到了這個微細的變化,這樣一種衰老的遷變,所謂的殂落,這中間的遷流變化,前面只約著十年。假設讓我很微細地根據智慧來觀察,其實我們的變化,何止是一紀(一紀就是十二年,十二年就一紀)。不是十年,不是十二年,微細來說應該是一年一年在變化;也不止是一年一年在變化,應該是一個月一個月在變化;當然也不止一個月一個月,是每天,乃至於我把心靜下來的時候,可以觀察到我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念念之間都沒有在停止的。生命就像是一個水流,它是動態的。所以我知道我的身心世界,從這個動態的變化,我感到我一天天地衰老。所以我得到一個結論:我有一天一定會死亡。這個是波斯匿王在佛陀的追問之下,把他整個生命的變化情況說出來。

這段的經文,雖然是出自波斯匿王之口,但是得到佛陀的印證。這一段的因緣觀,講到兩個觀念,值得我們一提:一個是講到諸行無常,一個是諸法無我。

無常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是前後變化的,而這個變化,從經文上來看,是剎那剎那的、念念之間的變化。比如你現在說:誒,我現在怎麼樣。其實你講這個「我」,已經是前一剎那的「我」,現在的「我」又是一個新的「我」。所以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中,我們不是靜態的,生命沒有所謂的靜態。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動,所有的因緣都在動。所以我們要覺悟,我們是活在一個變化的、動態的環境中。這叫諸行無常。

第二個,諸法無我。這個是比較可怕的。它在變化的時候,你作不了主。你說:誒,我不要變化。不可能!當你出生的時候,你對你身心世界的變化作不了主。佛法的觀念是這樣:我們對今生是作不了主的,但是我們來生作得了主。你看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未來,因為來生可以創造,它還沒有出現。但是今生的時候,那個業大概都成熟了,要變化,有限,非常有限。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因為你那個業造了,它在阿賴耶識當中,它就要釋放出來。所以我們對今生是無我的,你很難主宰的。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蕅益大師說,這一段,如果我們好好地體會,能夠產生出離心。因為佛教的苦諦,是從無常無我安立的。什麼叫作苦諦呢?什麼叫作生命的苦呢?是我們對於眼前的因緣沒辦法掌控。你看我們現在還不錯啊,身體健康啊,今天中午還吃得到飯啊……但是問題點在於,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的有漏生命跟聖人有一個差別,就是:聖人的安樂是決定的安樂;我們凡夫的安樂是不決定的,現在會出現,明天就會消失了、破壞了,所謂的沒有主宰性。所以,苦的意思就是不安穩。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從變化當中能夠產生一個出離心。

不過這個地方它也講出了一個消息,其實我們的變化還有相續,生命的變化還會相續的。諸位有沒有想到說,你來生會變成什麼樣?我們可以從這一段經文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個,我們來生跟今生會不一樣,會變化;第二,變化當中也有一些相似點。其實我們把昨天跟今天比較,你就知道你的來生。你看,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是怎麼樣?變化了,但是也有幾分相似。它那個變化是怎麼樣?它是有變化,但是又會相續。所以來生的我肯定跟今生不一樣,但是有幾分的相似,就像水流一樣。你看這個水流流到後面,跟前面不一樣,但是味道有幾分相似。這個就是一個生命觀。當然,這個地方,它所要強調的觀念是無常變化,就是,色身是無常變化的。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對現前的因緣產生出離。

丑二、明性無生滅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看第二段,明性無生滅。

在變化當中,其實我們有一個不變化的,就是我們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六根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好,我們看經文: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聽完波斯匿王的報告以後,佛陀就問大王說:你能夠如實地看到你的身心世界是遷流變化、永遠不停止的,所以你能夠得到一個結論:你的色身終將消滅。這是正確的。你進一步地也能夠體會到,當你的色身消滅的時候,當你現在的色身在變化的時候,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不會變化的本性嗎?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波斯匿王說:我不知道。我只看到變化的相狀,我沒有看到不生滅的本性。這一部分我是沒有看到的。佛陀說:你只看到生命的一部分,沒有看到生命另外沒有變化的部分。所以我現在就要開顯,讓你知道另一部分,這種不生不滅、不會變化的本性。佛陀從變化當中開顯不變化。我們看佛陀有兩段的開示。

我們先看第一段。看經文: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前面波斯匿王在描述他色身的變化的時候,佛陀都沒有開口,只講一個「如是」表示同意。但是因為波斯匿王看到的生命是一個局部的生命,看到變化的生命,沒有看到一個不變化的生命,所以佛陀這個時候要點醒他,說:波斯匿王,你在幾歲的時候就見到了恆河呢?你回憶一下你什麼時候見到恆河。波斯匿王回憶說,我在三歲的時候,我的母親就帶著我去拜見耆婆天(耆婆天就是長壽天。印度習俗,小孩子到三歲的時候,一定要去拜見長壽天,來祈求生命的平安、快樂。雖然波斯匿王身為王族,他也不能避免這個習俗,所以他的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帶他去拜見長壽天。在拜見長壽天的途中,他經過了恆河水)。那個時候我的母親就告訴我說,這個就是恆河。所以我三歲的時候,我的眼睛或者說我的內心,就能夠看到恆河,就能夠感受到恆河的存在。

佛陀說:大王,正如你所說的。你前面說你這個色身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衰老於十歲,乃至於六十歲的時候,也衰老於五十歲。在一年一月一日,乃至於在念念之間,色身是遷流變化的。你三歲的時候見到恆河,到了你十三歲的時候見到恆河,經過了十年。這十年當中那個恆河的水,到底有沒有什麼變化?波斯匿王說,恆河的水,我十三歲去看它,就跟三歲的時候看它完全一樣,都沒有變化;乃至於到六十歲,我去看恆河的水,也都沒有變化。

我們加以說明。水有兩種:第一個從外表來說,它的水質當然會變化。恆河水在印度叫作聖水,也就是說只要有人到恆河去洗澡,就能夠消業障,能夠生天。所以很多人為了消業障,就整天去恆河洗澡,當然污垢越來越多了。水的水質越來越髒,越來越污黑,這個是變化了。但是那個濕性是沒有變化的,身為水它永遠是濕性的。你看我們講地水火風,火永遠是熱性的,不管是大是小,它的體質是熱性的。那麼水本身呢?它的水質變化了,但是那個濕性是沒有改變的。這是一個消息了。可見得在生命的變化當中,有些是不變化的。佛陀從這個地方已經透露一個消息出來了:水質改變,濕性沒有變。所以我們看生命要看到兩面性,看到它的作用的變化,還要看到它的體性是不變的。這是大乘佛法的雙向思考。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