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淨界法師  2014/06/2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這一句話有警覺的意思。

阿難!你應當了知,前面十種識陰的魔境。

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二部份訶責:一、是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你也應該去順從法空、法空的真如,怎麼在中途當中生起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麼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

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他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說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不錯,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高明!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你打不了的。

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會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第二個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想,這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得少為足之想,這也應該加以鼓勵鼓勵。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總而言之,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所謂的真妄交攻,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要沒有修行他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樂,福報享盡,只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麼事都沒有。

什麼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麼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二個東西,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總而言之,在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的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看很多,他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喜歡假觀、喜歡唯識的人,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他就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有所愛。

這是什麼回事呢?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在這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認為自己已經滿足無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

如果是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就很可能依止這個而成就大妄語,說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臨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落無間地獄,這是前面八種的邪見。後面二種聲聞、緣覺,因為這樣子無上菩提就不能繼續前進,得少為足,偏空涅槃。

勸誡保護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勸勉我們,我們應該要存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將此楞嚴法門,辨別邪正的法門,在佛陀滅度之後而傳示於末法,魔強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習止觀之人都能覺了這十種魔境的差別異相,不要被自己邪見之魔,而自己造作罪業,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

什麼叫做自作沉孽?因為你到了行陰跟識陰,天魔都不能干擾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個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綏哀救,消息邪緣。

保護安定修行的內心,來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夠證入佛陀中道的知見當中。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趨涅槃之城。

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麼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為什麼呢?經典講很清楚,一個是我過去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個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教誡我們,我們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二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它不同意,我們經常這樣真妄交攻。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統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就是這個過程最困難,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腳踏二條船的過程當中,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

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就這個意思。它把五種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看過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麼辦呢?

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只有一個: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達得到,這個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麼樣,你這過程很多事情要處理的。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它不會投降的,你要對治它,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好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沒有實體。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所做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我們是真實體性,它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我們是真實體性的。

所以無明煩惱最怕什麼?煩惱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它怎麼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它是生住異滅,因為它不稱合本性,所以它一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經不起你時間跟它耗,你要不動,魔就消失掉了,你連對治都不要對治,你要一動,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

我們要慢慢體會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主要來自哪裡呢?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你沒有實體,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這地方我們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時間講七處破妄,十翻顯見,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對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完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小心你的念頭,它正在改變你的命運

很多人問能不能算命?俗話說,生死有定。佛法也講業力...

少一個念頭,則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

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對任何事不掛...

打坐時出現幻境,該怎麼辦

打坐時如果有任何善惡境界現前,都不要執著。告訴自己...

魔化比丘死後投生何處

《佛說法滅盡經》: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時要注意的兩個重點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基本上要注意兩個重...

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只轉心而不精進做功課有用嗎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以平常之心品味人生四季

不論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蘇東坡的...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如何讓身口意能夠清淨

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己,找自己的缺點,《楞伽經》云...

【推薦】達摩大師破相論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

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臨終的正念

淨土宗它最強調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千念萬念為的就是...

佈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發覺淨心經》講:如果不是為了貪求果報,也不是為了...

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宏海法師浴佛節開示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是我們大...

佛教的十法界觀

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

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淨土宗是比較特別的法門。我們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仁心的力量

三國時,呂布與劉備交惡,用武力趕跑了他,這還不令他...

修行就是先苦後甘

大藏經裡面有段故事:在一個深山裡面,有七個人志同道...

當我老了,希望兒女們不要嫌棄我

孩子,當我老了,希望做兒女的不要嫌棄我,現在需要你...

歡喜心聽佛法和賺大錢,哪一樣比較殊勝

佛陀的姨媽為佛陀做了一件金縷衣,佛陀卻要姨媽拿這件...

時間會帶走所有煩惱

如果一味沉浸在煩惱之中,就會無暇顧及其他,沒有心情...

聖嚴法師:心裡不安的原因

很多人的緊張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擾、自尋煩惱。凡是心...

我們執著的只是心中的假相

佛陀把五陰的相貌講出來,讓我們提高警覺。五陰的真實...

念這句佛號就夠了嗎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

六個步驟降伏自心煩惱

今天呢我們在道場白華庵,跟大家分享一點點最近的一些...

【佛教詞典】所分別相差別

何等所分別相差別?謂即蘊界處法。...

【佛教詞典】六觀法

即別教菩薩之六種觀法。(一)住觀,心會於理為住。謂別...

【視頻】懺雲老和尚《大慈菩薩發願文》

懺雲老和尚《大慈菩薩發願文》

【視頻】早課(蘇州靈岩山寺)

早課(蘇州靈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