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全部文章(第41頁)
【隨機推薦】
人身不用來修行,實在可惜
世間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從健康來看。你想要健康,就多...
出家人為何要穿糞掃衣
修行在聲聞緣覺修法的時候,要常住尸陀林,尸陀林就是埋死...
叢林及禪法
一、叢林之興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為生,那裡化緣很辛苦,...
接納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時常會發生各種...
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
觀自在是我們因中修行的一個方法。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鸚鵡往生的事例
八十年代包頭有一隻鸚鵡,是一個愛好鸚鵡的人從四川重金購...
念佛人不可求來世人天福報
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處處指點,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再三...
打坐常會昏沉,該怎麼辦
問: 請問法師,打坐常會昏沉,應該怎麼辦? 大安法...
放生得大福報的5個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螄補洞報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鵬,又名...
佛說佈施功德因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止住時,曾為大眾開示:...
在生活中修行,紅塵中歷練
人常問如何修行,要用哪個法門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
讀誦佛經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應該怎麼樣讀誦佛經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見以為,讀誦佛經...
修行中斷的原因何在
一是環境關係中斷,假使這個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者這...
念佛經常出現瑞相,不一定很好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為釋...
出家的要求:十三重難與十六輕遮
有些人以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頭髮一剃,衣...
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念
作為一個修道人,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持正...
一個不會休息的人,心是無法自主的
今天的社會都在通過鼓動慾望而刺激消費。廠家在不斷升級產...
肉體不過是幻化的因緣,為什麼要貪著
以前也和大家一起學習過龍舒居士的淨土文。再讀一遍,它的...
拜佛禮懺之要訣
無論那一宗都講拜佛,禪教律密淨都講拜佛,拜佛是最基本的...
怎樣面對修行中出現的境界
問: 弟子有一次在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感覺進入了...
死盡偷心 寶此一行 當生往生
如果我們不能深知五濁惡世很難出離,就會在心裡打妄想:是...
如法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
假設我們能如法地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看經文: 阿...
你內心不動,外面的世界便不會動
邪復成非: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恩...
化緣並非募捐那麼簡單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
【薦】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雖然這個世間很苦,但還...
「心」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應如何認識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心?在《楞嚴經》的開卷...
往生時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接引嗎
問: 請問法師,往生的人都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嗎?...
凡夫心的幾個特點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它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攀緣。...
念佛見到阿彌陀佛要走嗎
問: 如果念佛念到見佛,是不是就馬上跟阿彌陀佛去極...
略述禪者悟後是何光景
悟前與悟後,從事相看並無甚區別。人人鼻直眼橫,個個吃飯...
生命就在這樣的重複中不斷輪迴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貪著。有的人偏向財富,有的人偏...
省庵大師論發願的重要性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有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
學佛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一切大乘經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實相般若所流現出來的智...
「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問: 請問法師,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
就算有神通也要求生極樂世界
摩訶目犍連屬於神通第一,在佛的弟子當中他示現的神通很多...
只看到揮杖鞭策的外相,見不著無相的慈悲
有一天,一頭迷路的鹿跑進高山寺境內,明惠上人看了連忙說...
聲聲木魚的力量
大約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蘇州近郊登山漫遊...
老母親學佛康復的故事
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三歲高齡了,雖然五年前的一場劫難徹底改...
為何寺院大門叫「山門」或「三門」
山門又作三門,乃大乘佛教及叢林之象徵。本義為寺院正面的...
淨業行人如何修死觀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說無常經》言:外事莊彩咸歸壞,...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他有...
佛家怎麼看待占卜與推步盈虛
問: 佛家對於陰陽、占卜、推步盈虛、看天像這些怎麼...
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藥山禪師在庭院中打坐,身邊有云岩和道吾兩名弟子相伴。禪...
東林聖賢往生畫傳
一、東林蓮社,高賢雲集 在廬山東林白蓮社念佛求生西方極...
一念因果一念覺
因果理論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學佛人對此都不陌生...
若能成就此法,於其中獲益良多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對比丘們開示:...
五欲猶如大賊,急當遠離
在佛法中主張人們要在生活中對名利、物質上的追求要時刻而...
業力的累積,讓我們看不到真相
我給大家講一個記錄在經典裡面的真實故事,主角是佛教裡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啟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作為淨宗根本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
佛經中揭秘九種常見病的病因
中國人好吃,會吃,數千年來,也凝練了很多關於吃的智慧,...
佛經中出現的童男與童女
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青年的宗教,佛菩薩的聖像中,大都沒有...
百萬佛號閉關體會
生死苦海,唯佛法可度;諸法門中,唯淨土為最。生而為人,...
阿彌陀佛佛號裡包含了哪些信息
問: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裡包含了哪些信息?是否包...
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物慾也在急劇...
幾位親人的善惡現世報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彷彿一切都在變,但無論時空如何變化...
我與妙智老和尚的奇妙佛緣
釋妙智法師(俗名蔡松蒼)於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
小孩患有自閉症,該怎麼辦
問: 我的小孩五歲,患有自閉症,智力低下,不與人溝...
念佛時不好的念頭經常浮現,該如何去對治
問: 末學在念佛時經常妄想紛飛,而且淫慾心很重,不...
人生不幸中的萬幸
最近幾年來,身邊發生了好多事情,令末學深深地感到,人到...
釣魚,殘忍的雅致
佛子們,盡量勸別人不要釣魚。曾幾何時,釣魚,一直被當成...
學佛從受戒開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淨土,也...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設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時,語子孫曰:舊聞地下...
關於《六祖壇經》的真偽之辯
在《壇經》流傳過程中,因為輾轉抄錄,數人編訂,多次刻印...
心態的健康與否,關係到人生的苦樂
從通達空、無住入手,煩惱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學習...
你要德行夠了,那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因為不會做事,我就從十二歲發願,向一切眾生來認錯、懺悔...
要有擇法眼,才能明是非辨善惡
若無《楞嚴經》,就沒有正法。 魔王和佛鬥法,佛用定力勝...
學佛人不必不食油鹽
不必不食油鹽 不食油鹽,固不必也。佛制無此一說,外道則...
星雲大師對「懺悔」如是說
1 向佛祖懺悔,可以滅罪 一個人身口意所造的罪業,並不...
從醫學的角度看墮胎對身體的危害
上天有好生之德,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醫學報告指出墮胎不...
現生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現生即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這個是歷來無數聰明...
人是不死的,死只是生命輪轉的一種狀態
敬愛的親人們!人生在世,相聚總是匆匆,繁忙之中偶爾有機...
你有善因好緣,怎麼會沒有感應呢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體驗。宗教的體驗不一定...
沈家楨居士的學佛經過
我現在的心態,是衷心感激這一生中,所有遇到過的法師、長...
四種人的苦與樂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比丘們開示:世間之人可...
捨身護戒之旃陀羅
佛陀開示大眾:修行寧願捨身命終,也要勤修四不壞淨,即所...
太子出城遊歷,照見世間老病死
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為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為悉達多。太...
在生活和職場中要做到口和無諍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無...
佛法修學中的種種歧途
進了佛門之後,如果沒有用功調伏煩惱,輪迴中的可怕勁...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古代刑法中的十...
曾國藩的觀人四法:信、氣、理、言
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完美的成功人士並不多,曾國藩應該算一...
如何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世界
問: 請問法師,怎麼樣能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
心能轉業賣齋立斃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
淨土法門的至簡至易
淨土法門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這跟之前...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
當淫慾心在活動時,你要迴光返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50句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
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為苦無有歡樂
往昔,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城裡有一位長者,...
能修此十一種法,道業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為比丘眾開示:...
在聲色貨利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
佛教的四大吉花有哪些
優曇花 梵文優曇波羅(Udumbara),亦作優曇婆羅...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要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好像愈來愈不容易,有個女孩子與...
千僧齋時發生的一件不可思議之事
印光大師在作《淨土決疑論》時,引用了永明延壽大師所作的...
生死業力凡夫如何才能發大願
問: 阿彌陀佛在因地裡廣發四十八大願時,已是大菩薩...
生活中到底什麼是禪
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壇經》中記載,昔日六祖慧能聽...
十供養的含義
一、香供養 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燃香時,香自滅而留...
隨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凡事都要隨緣,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一...
惡口一言,角長頭上;傷人一語,尾生臀際
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講到了菩薩的四攝,非常令人感動。 ...
達到什麼境界才可以食肉飲酒行淫偷盜
《永明延壽禪師全書》: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
為何世俗的快樂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
這些行為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
想讓自己不斷成長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
一個人要想進步,就是要學習佛的三藏十二部講的戒定慧的內...
學佛最重要是親近善知識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八萬...
如此才不負出家一場
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難陀尊者容貌端嚴,儀表堂堂,具備三...
這才是真正的佈施
我們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別和執著。我們都有分別...
在臨終之前如何讓罪業沉澱下來
假設我們不幸,我們今生已經把某一種罪業,不管是殺生、偷...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功德利益
(1)菩薩現身冥中加被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自行化他...
崔婆往生記
宋代山東東平府梁家僱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崔...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
問: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同性戀可以往生淨土嗎...
往生極樂是靠超度去還是自己信願念佛去
問: 弟子以為,念佛行人勤修淨業三福,以至誠懇切心...
高僧轉世為高官給我們的啟示
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王十朋是由嚴首座轉世而來...
【薦】
如何正確處理臨終
臨終處理之重要 臨終之際,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彷若...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一切...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依於妄念,調修法身 故於妄念起者任其起(《圓覺經》云:...
佛陀一生給世人的二十條忠告
佛陀在正覺以後,想起救渡眾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道:我...
五德品格缺失,身體就會產生疾病
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肝裡...
障礙我們學佛修道的五住煩惱
苦與樂是沒有一定分界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何謂苦,...
貧賤富貴二法,富含深刻的道理
富,就是要付出;貴,就是讚歎他人,成就好事。貧就是不肯...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
念佛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該怎麼辦
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
果普老和尚往生錄
果普老和尚,俗姓鄭,浙江常山人。幼時,父母雙亡,寄食於...
踏破鐵鞋不如回到當下反觀自照
頓教的修行是從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什麼能做...
現代人為何普遍都活得很累
現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麼? 無非是因為貪著,因為...
把迷夢叫醒,向自心中喚
有兩句俗話:什麼人說什麼話,三句話不離本行。因為晚學是...
沒有文化的人,念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
現在信徒來皈依三寶的也很多,皈依三寶就是皈依過了之後作...
佛陀說做到這四個標準,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世...
沒有福報,如何才能發財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去挑水,卻發現水缸怎麼都裝不...
這三種人可以讓你人生少走彎路
按照佛法來講,高人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廣闊的視野,淵博...
男女相愛的前世今生
這個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個男朋友是自己的爺爺,或者祖...
快樂與否取決於覺照
根據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受、想、行、識。 ...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
凡夫經常有分別心,有特別親愛的人,就有特別討厭的人,無...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
《壇經》中的頓與漸
在《壇經》中,頓與漸的問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問題。...
一念的皈命決定可以得救
我們很多人對自己往生這一事總是產生不了信心,覺得往生一...
弘揚淨土法門的一個重要原則
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能力是不能...
淨土法門是佛為末法眾生的預設濟度
這一節是談濁世津梁,預垂濟度。 我們先要了解這個時代是...
「無常」即是「無我」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一...
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什麼是修行,答:心平氣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
有智慧的女人能內能外
漢武帝曾為乳娘的一件過失,要將她處刑。乳娘嚇得跑到東方...
你死的次數越多,你越了不了
怎麼樣不死呢?學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脫道,就不死了。死...
千念萬念成就臨終純淨的一念
憶佛、念佛是我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淨念相繼...
覺得極樂世界很陌生,該怎麼辦呢
問: 師父您好,弟子愚癡,雖然非常想去西方極樂世界...
居士無病,您的妙藥還您
有一年寒冬將至,藥山惟儼禪師依照常住往例,請寺裡的僧人...
要看著你的目標,不要看著你的障礙
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成佛要經歷這麼久呢?因...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一...
牛過窗櫺,為何尾巴過不得
禪宗公案中有一則牛過窗櫺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禪師說:如...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
出家人穿著衲衣有多種功德
衲衣,就是用世人丟棄在糞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壞破碎的衣片修...
以愚夫愚婦自居,老實念佛得利益
很多人都說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婦 ,好像他修參禪的、或者止...
違背天道而行,就會遭致災殃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意必固我,那就絕對你幹不成任何事情,...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
業障發現的公案
我們每個人,思想隨時變化的,當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薩加...
是你造作的,將來都要付出代價
人非聖賢,誰人無過呢?我們還沒有成聖成賢,那也就是說在...
你要做好人,哪裡會餓死
這個世界上是需要好人,還是需要壞人?這世界上好人多,還...
命運多舛、諸多不順的原因是什麼
導語:今生,為何有人善良厚道卻諸事不順,正直謙虛卻多病...
於出入息中,精勤思維死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佛告誡比丘...
他花5年時間研究177位富翁的生活習慣,結果很震撼
習慣預示著一種因果關係。習慣決定著財富、貧窮、快樂、悲...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 1、不嗔。如果想要長得端...
非大悟大徹,無自由之分
貧者憂無財,慕富人之為樂,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憂也。賤者...
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
問: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是應該什麼都不爭...
佛教的懺悔方法有哪些
佛教裡面說懺悔的方法,有說兩種,事懺和理懺;也有說三種...
如何去消除病苦
如何去消病苦?病其實是三類病,佛陀說三類病。 一個是四...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禪修的本質,他們認為行禪、坐禪與聞法即...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者一...
七種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揚佛...
人都在為什麼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華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過一座天橋,站在...
上品上生的條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談到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的條...
小牛救母口吞殺刀 孝心打動屠戶養牛到老
能海上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是講到父母的恩德。同樣也是講...
菩薩為何不應住色佈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 為什麼講忍辱,一下...
從過去的妄想中走出來
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廣大,它不但有現世的安樂,它更重要是詮...
這個咒語讓您無病無災財源滾滾
從前有個有錢人,他很願意去幫助那些窮人。大家都知道,印...
人生有些苦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
有的人說我一輩子感到很快樂,我沒感到痛苦。其實,人的痛...
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
講《藥師經》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怎樣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
做事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
問: 師父教我們不執著,但如不執著,事情如何能辦好...
【薦】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
下劣凡夫罪業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養
問:求生西方固所願也,但我下劣凡夫,罪業深重,福善輕微...
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
這個習字,早先它是什麼意思?就是小鳥依靠樹林的意思。這...
大黑貓往生奇緣記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發生在...
講經講得不對,勸其他人不去聽,是謗法嗎
問: 講經講得不對,勸其他人不去聽,是謗法嗎? 仁...
菩薩十八根本戒之謗棄大乘
《集頌》:誹謗大乘菩薩藏,背捨佛說深廣法。說像似法亂正...
你不快樂是因為活得不坦蕩
戒律當中,每一條戒都有其制戒的緣起。例如淫戒的製定,就...
【薦】
如何將往生滲透到夢中最深層的心意識
問: 我要怎樣做,才能盡可能地把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夫...
曾國藩的七副對聯,說盡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裡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這是一副自誡自勉...
息心貞信之士
息心,就是把追求世間五欲六塵的那個心止息了,隔斷塵緣了...
【薦】
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的...
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
我們看到那麼多的經書,裡面都是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佛教...
碰到這些人,應當在財施中加上法施
當你佈施的時候,如果碰到這些人(盲聾瘖啞)了,你要生起...
持誦楞嚴咒能滅一切罪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
善用其心怎麼個「善用」法
在善惡關頭,你怎麼善用其心? 依著事、依著境,境就是外...
禪宗叢林的修行律儀
禪宗叢林中有各種不同的修行儀軌,這些律儀不僅是禪門學徒...
如何克服節後綜合症
長假早已悄然結束,短暫的閑暇,似乎打亂了往常的生活規律...
如何用佛法來提高生活質量
第一個方法:以慈悲心來開啟快樂的源泉。 很多時候,我們...
無分別心是道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飯是滋...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們要在生活當中體驗什麼是發菩提心。自己真正發了菩提心...
時常日久揩磨,漸漸明通心地
祖師曾教導我們:時常日久揩磨,漸漸明通心地。我們總會想...
可以同時修多個法門嗎
問: 師父,一個修行人可否同時修幾個法門?其實,很...
上一頁
第41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第55頁
第56頁
第57頁
第58頁
第59頁
第60頁
第61頁
第62頁
第63頁
第64頁
第65頁
第66頁
第67頁
第68頁
第69頁
第70頁
第71頁
第72頁
第73頁
第74頁
第75頁
第76頁
第77頁
第78頁
第79頁
第80頁
第81頁
第82頁
第83頁
第84頁
第85頁
第86頁
第87頁
第88頁
第89頁
第90頁
第91頁
第92頁
第93頁
第94頁
第95頁
第96頁
第97頁
第98頁
第99頁
第100頁
第101頁
第102頁
第103頁
第104頁
第105頁
第106頁
第107頁
第108頁
第109頁
第110頁
下一頁
離苦得樂
工作事業
大悲咒
斷除口業
佛學問答
生活
如瑞法師
惟賢長老
懺雲法師
大安法師
紹雲老和尚
知足
改造命運
隨喜
無量壽經
打坐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文庫首頁
返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