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壇經》中的頓與漸

淨慧法師  2017/03/15  大字體  護眼色

《壇經》中的頓與漸

在《壇經》中,「頓」與「漸」的問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問題。六祖大師正是圍繞這一問題來展開他一生教化的。因此,學禪的人對這個問題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楞嚴經》上講:「理則頓悟,事非頓除。」頓悟,在教下叫「見道」,在宗門下叫「開悟」。見道、開悟,是一剎那間的事情,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前幾天,有位參禪者提出禪宗三關的問題。「三關」實際上意味著,在見道方面、在悟理的境界上,有一個深淺、高低的次第問題。

古來祖師就有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之說。可見,開悟雖是頓悟佛性、頓見因緣法的實相,但是,它還有一個深淺次第問題,並不是一悟百了。一悟百了的那種徹悟,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展開了他四十九年說法,那種悟就是頓悟,一悟百了。

那麼,什麼是「悟」呢?悟,是一種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這種境界,只有通過生命的大搏鬥才能夠擁有。沒有生命的大搏鬥,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

開悟,不管是在教下,還是宗下,既然是一剎那間的事情,那應該說,只有「頓」,沒有「漸」,所謂「頓見佛性」是也。「頓見佛性」就是「三際坐斷,豁然開朗」,就像天空的閃電一樣,頃刻之間,黑漆桶被打破了,窗戶紙被捅穿了,眼前的黑暗在剎那之間都消失了。

關於開悟,若把它同修聯繫起來,有「漸修頓悟」,有「頓悟漸修」。應該說,修總是漸次推進、漸次提高的,它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先有漸修後有頓悟,還是先有頓悟後有漸修。像六祖大師,他是先頓悟、後漸修的。

關於頓悟和漸修的關係,可打個比方來說明:晚上,我們來到一間講堂,裡面的燈沒有打開,漆黑一團,我們要看清裡面的東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電源開關。

那麼開悟是什麼呢?就如同要找到這個講堂的電源開關。由於我們是新到,對這個講堂的結構佈局並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東摸摸、西摸摸,東找找、西找找。這種摸和找的過程,就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漸修。當我們找到了電源開關,按一下,整個講堂忽然一下明亮起來。這是一剎那間的事情。這一剎那間,就是我們所說的頓悟。當然,實際的開悟並不是這麼簡單,這僅僅是一個比方而已。

開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找到了通向解脫的修行道路,故而教下把它稱為「見道」。見道的「道」有三層意義:

一、指境界。通過用功,見到了自性,有一種實際的體驗,有一種受用,這裡的道可以作為境界來體會。

二、指道路。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所走的修行道路是否正確,很迷惑;一旦開悟之後,就等於打開了電燈開關,我們就知道該走哪一條道路,該怎樣登堂入室,心裡很明白。

三、指方法。找到了路之後,這個路究竟該怎麼走,還有一個方法問題。嚴格來說,見道之後,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在這之前,都屬於探索階段,但是這個探索階段卻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開悟之後,也並不是一步到位,也還有一個漫長的修持過程。不管是漸修頓悟,還是頓悟漸修,開悟之後,還得經過長時間的修持。

六祖開悟之後,過了十六年的隱居生活,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漸修的過程。開悟之後,並不是馬上就出來弘法,還必須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來逐步地消磨自己的習氣,淡化自己的煩惱,還有一個「保任」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也就是教下所說的「修道」的過程。只有通過見道修道,最後才能達到「無學道」,沒有修道的過程,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因此,禪宗與教下相比,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僅僅是在見道的方法上,比教下更直截了當一些,至於說修道的過程和次第,則沒有根本的不同。因為禪宗畢竟是佛教的一個流派,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宗派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如果說禪宗與其他宗派相比,完全不同,那實際上就意味著禪宗不是佛教。所以,在看待禪宗與教下諸宗的關係時,我們不要人為地製造對立,不要人為地抑此揚彼。

實際上,佛法從本質上來講,沒有頓漸的問題,只是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利鈍之不同,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因此,我們在了解禪宗、學習《壇經》的時候,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悟始終是一剎那的事情,悟不是一悟百了,悟了以後還要修,悟境還會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

禪宗還講到,在沒有開悟之前的修,往往帶有盲目性,只有開悟之後的修,才是真修。在這個地方,大家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在現時代,學禪的人當中有多少人能夠開悟?有多少人能夠進入真修階段?學禪學了大半輩子,還沒有悟,是不是在枉費功夫?問題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因為悟有證悟和解悟之不同。

證悟就是實際的體驗,解悟就是我們在知性上對修行道路和方法的一種了解。我們不能夠一下子有證悟,但是我們能夠有解悟,這對我們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經常親近善知識,學習佛法,在知性上,力求對佛法有一個正確和透徹的把握,這就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終日尋春不見春

本句出自一首禪詩,相傳為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所作。 禪...

天寧維那十六歲,功夫相應付飯債

清朝末年,江蘇常州天寧寺有位冶開老和尚童真出家。這...

參禪的方法究竟是怎樣的

禪宗一門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語文字可...

閑神野鬼

汾陽善昭禪師有一天對廟裡的僧眾說:昨天晚上,我夢見...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

打坐不是參禪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返觀內照,觀此生滅之心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須向讀書作文已了時,種種應緣處...

莫被邪見和狂慧所誤

有一種人,雖然他有一點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或者...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做人做事無不是以心為主

佛法中,以心為主。學禪以心為主,世間法也是以心為主...

淨慧長老問禪寮答問系列

修禪的上根利智 問:修禪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擔心自...

信、進、念、定、慧

修行的法門很多,八正道是其總綱,擴展開來就是三十七...

怎樣處理好學佛和學習生活的關係

問: 我有個同學,他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

【推薦】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慧廣法師:生命的意義

一、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

聖嚴法師:忙人的修行方法

有人問我,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抽出時間來修行? 就...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一條發家的規律

楊榮,福建建寧人(現在福建建甌),官職為少師。少師...

【推薦】他的生命中多了佛的力量在裡面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歸依境,他能夠信、願、持...

《觀無量壽佛經》圖文解說

靈山嘉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我所認識的助產大夫

然大夫是我認識多年的一個中醫按摩大夫,她早年在家鄉...

於出入息中,精勤思維死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佛告誡...

神醫耆婆未請槃特比丘的因緣

昔日,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說法度眾。一天,神醫...

心律法師:遇到小人怎麼辦

安婧最近很鬱悶。她不喜歡參與那些家長裡短的話題,也...

「阿彌陀」三個字意義重大

【阿彌陀】這三個字,在淨土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

及時回望自心,做精神富足之人

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這句話或...

【佛教詞典】入佛平等戒

即入佛三昧耶,為密教胎藏界三種三昧耶之一。乃以佛心...

【佛教詞典】別時念佛

(術語)又曰如法念佛。以淨土行者於日日之行法常不能...

【視頻】多味寫國王的佈施

多味寫國王的佈施

【視頻】妙境法師《水連天碧的濟公》

妙境法師《水連天碧的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