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壇經》中的頓與漸

淨慧法師  2017/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壇經》中的頓與漸

在《壇經》中,「頓」與「漸」的問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問題。六祖大師正是圍繞這一問題來展開他一生教化的。因此,學禪的人對這個問題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楞嚴經》上講:「理則頓悟,事非頓除。」頓悟,在教下叫「見道」,在宗門下叫「開悟」。見道、開悟,是一剎那間的事情,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前幾天,有位參禪者提出禪宗三關的問題。「三關」實際上意味著,在見道方面、在悟理的境界上,有一個深淺、高低的次第問題。

古來祖師就有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之說。可見,開悟雖是頓悟佛性、頓見因緣法的實相,但是,它還有一個深淺次第問題,並不是一悟百了。一悟百了的那種徹悟,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展開了他四十九年說法,那種悟就是頓悟,一悟百了。

那麼,什麼是「悟」呢?悟,是一種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這種境界,只有通過生命的大搏鬥才能夠擁有。沒有生命的大搏鬥,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

開悟,不管是在教下,還是宗下,既然是一剎那間的事情,那應該說,只有「頓」,沒有「漸」,所謂「頓見佛性」是也。「頓見佛性」就是「三際坐斷,豁然開朗」,就像天空的閃電一樣,頃刻之間,黑漆桶被打破了,窗戶紙被捅穿了,眼前的黑暗在剎那之間都消失了。

關於開悟,若把它同修聯繫起來,有「漸修頓悟」,有「頓悟漸修」。應該說,修總是漸次推進、漸次提高的,它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先有漸修後有頓悟,還是先有頓悟後有漸修。像六祖大師,他是先頓悟、後漸修的。

關於頓悟和漸修的關係,可打個比方來說明:晚上,我們來到一間講堂,裡面的燈沒有打開,漆黑一團,我們要看清裡面的東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電源開關。

那麼開悟是什麼呢?就如同要找到這個講堂的電源開關。由於我們是新到,對這個講堂的結構佈局並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東摸摸、西摸摸,東找找、西找找。這種摸和找的過程,就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漸修。當我們找到了電源開關,按一下,整個講堂忽然一下明亮起來。這是一剎那間的事情。這一剎那間,就是我們所說的頓悟。當然,實際的開悟並不是這麼簡單,這僅僅是一個比方而已。

開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找到了通向解脫的修行道路,故而教下把它稱為「見道」。見道的「道」有三層意義:

一、指境界。通過用功,見到了自性,有一種實際的體驗,有一種受用,這裡的道可以作為境界來體會。

二、指道路。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所走的修行道路是否正確,很迷惑;一旦開悟之後,就等於打開了電燈開關,我們就知道該走哪一條道路,該怎樣登堂入室,心裡很明白。

三、指方法。找到了路之後,這個路究竟該怎麼走,還有一個方法問題。嚴格來說,見道之後,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在這之前,都屬於探索階段,但是這個探索階段卻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開悟之後,也並不是一步到位,也還有一個漫長的修持過程。不管是漸修頓悟,還是頓悟漸修,開悟之後,還得經過長時間的修持。

六祖開悟之後,過了十六年的隱居生活,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漸修的過程。開悟之後,並不是馬上就出來弘法,還必須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來逐步地消磨自己的習氣,淡化自己的煩惱,還有一個「保任」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也就是教下所說的「修道」的過程。只有通過見道修道,最後才能達到「無學道」,沒有修道的過程,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因此,禪宗與教下相比,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僅僅是在見道的方法上,比教下更直截了當一些,至於說修道的過程和次第,則沒有根本的不同。因為禪宗畢竟是佛教的一個流派,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宗派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如果說禪宗與其他宗派相比,完全不同,那實際上就意味著禪宗不是佛教。所以,在看待禪宗與教下諸宗的關係時,我們不要人為地製造對立,不要人為地抑此揚彼。

實際上,佛法從本質上來講,沒有頓漸的問題,只是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利鈍之不同,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因此,我們在了解禪宗、學習《壇經》的時候,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悟始終是一剎那的事情,悟不是一悟百了,悟了以後還要修,悟境還會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

禪宗還講到,在沒有開悟之前的修,往往帶有盲目性,只有開悟之後的修,才是真修。在這個地方,大家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在現時代,學禪的人當中有多少人能夠開悟?有多少人能夠進入真修階段?學禪學了大半輩子,還沒有悟,是不是在枉費功夫?問題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因為悟有證悟和解悟之不同。

證悟就是實際的體驗,解悟就是我們在知性上對修行道路和方法的一種了解。我們不能夠一下子有證悟,但是我們能夠有解悟,這對我們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經常親近善知識,學習佛法,在知性上,力求對佛法有一個正確和透徹的把握,這就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平常心要如何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項

佛門中關於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觀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種...

圓瑛法師為什麼能從禪堂裡穿門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門。怎麼叫不二呀?《心經》大家都會背誦...

禪不是自了漢

有道禪師的禪堂裡,除了出家眾的禪者以外,也接受在家...

以「空」為樂的生活

人生活著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種...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提起佛號,你也提起佛號,他也提起...

修行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點,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 以佛祖的言教作為...

禪堂的法器與儀規

五家鐘板 中國禪宗在六祖之後,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弘法模...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

昨天我講到《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的一首偈語:一切業...

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針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心、因果、良心、道德 今天講的題目...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心經》那麼好,要如何去運用

《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從觀自在菩...

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物慾也在...

好人天照應!但行好事,自有前程

大約十年前,父母開始信佛,他們不是那種只知道燒香求...

淨界法師:五濁惡世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

【推薦】拖尸人的慚愧與懺悔

本是骷髏骨,曾將誑惑人。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

女人比漂亮更重要的東西

1、善良 對於女人來說善良就是她的底線,自私自利心狠...

四十八大願——(第34願)皆得法忍總持

我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各別種類的眾生...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

持咒常識問答簡選

問:持誦神咒,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

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我們大乘的菩薩,如何把淨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裡面...

【推薦】以逆境苦難為師

古聖先賢無一不在逆境苦難中,成就人格與大業。佛教四...

聖嚴法師《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

所謂高僧或高尼,並不是自己說:我是高僧、我是高尼,...

四句話揭示人生精闢而深刻的哲理

這四句話,揭示的人生哲理精闢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

【佛教詞典】所受疹疾寧可忍不

【所受疹疾寧可忍不】 p0743   瑜伽八十八卷十八頁雲...

【佛教詞典】餘語觸惱戒釋名

亦名:身口綺戒釋名 子題:口業綺、異語、身業綺、觸惱...

【視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法鼓山唱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法鼓山唱誦)

【視頻】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