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2017/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清規之製定者。福州長樂(福建)人,俗姓王。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縣),故世稱「百丈禪師」。百丈禪師自幼喜歡遊訪寺院,二十歲時從西山(廣東潮安)慧照禪師出家,後從南嶽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大歷初年(766),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境內)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得到道一的印可。百丈禪師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後出主新吳(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禪院,製訂清規,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理念。元和九年(814)入寂,世壽九十五。敕謚「大智禪師」,塔號「大寶勝輪」。座下以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居首。師所訂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為禪宗史上劃時代之功績。

百丈禪師還著有《叢林要則二十條》,在這二十條規則中,百丈禪師全面論述了叢林建設、學習修行、待人接物、看待世事等各方面的內容。這二十條叢林要則是古往今來各大叢林中所奉行的警語,因其簡潔易懂而受到歷代佛弟子的喜愛。《叢林要則二十條》的全文為: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習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老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世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叢林要則二十條》共有二十句話,現以兩句為一節分別解讀。第一節為:「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叢林是古代禪宗寺院的專稱,現代一些大的寺院也通稱為叢林。不論是古代叢林還是現代叢林,要想發展興盛,都需要僧眾和合,穩定太平為基礎。從佛教觀點來看,要做到叢林無事,就應當以「六和敬」而住。所謂「六和敬」即為: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即身體和平共處,不起爭鬥;口和無諍即言語不起爭論,不傷和氣:意和同悅即心意共同欣悅,相互關照;戒和同修即戒律共同遵守,持戒清淨;見和同解即見解基本一致,不存異見;利和同均即利益一體均沾,分配平等。僧團中如果能夠以六和敬而住,不僅叢林中僧團和睦,相互關愛,而且能夠大眾一心,共同為叢林未來的興盛奉獻力量。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則體現了百丈禪師禪淨雙修的思想。作為一名禪門巨匠,百丈禪師沒有門戶之見,他認為修禪得頓悟,需要有利根之人才可修證。對於末法時代的修行者來說,最方便直截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在百丈禪師生活的唐代,禪宗比較興盛,很少有人修念佛法門。百丈禪師推崇念佛法門的主張,是後世禪淨雙修理論的源頭,在當時也引起了很多習禪者念佛的興趣。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兩句,告訴我們持戒與養生的方法。百丈禪師認為一個人要想精進用功,首先要持戒。戒律是佛教興衰成敗的根本,歷來為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所重視。佛陀在入滅前,弟子阿難受眾僧之請含淚問佛:「佛在世時,大眾以佛為師,佛滅度之後,大眾以何為師?」佛告訴阿難:「佛入滅之後,以戒為師。」由此可見,佛陀對戒律的重視。對於戒律,許多佛教經典中都有論述,《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戒律是一個修行人圓成佛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持僧團純潔的保證。因此,修行人應當十分重視戒律的持守。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無法逆轉的自然規律。人的一生中都難以擺脫疾病的困擾。雖然疾病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合適的方法減少疾病帶給我們的痛苦,使自己早日康復。百丈禪師在此提出了減食是療治疾病的最好方法。作為養生之道,一個人吃飯不能過飽,否則,會影響健康。作為病人,本來生理機能下降,如果減少飲食量,便能夠減少消化功能的負擔,對疾病的恢復是有一定益處的。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兩句格言告訴人們對待憂愁煩惱和人我是非應當採取的正確方法。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可能遇到各種令你煩惱的事情。這種煩惱有來自自己內心的,也有來自外力強加的。導致一個人煩惱的因素很多,受別人的氣會煩惱,看不慣別人的言行也會煩惱,所求不如願也會煩惱……當我們遇到各種煩惱的時候,應當找到消除煩惱的方法。當我們通過努力也不能消除煩惱時,就應當學會忍辱,讓自己能夠在忍辱中成就自己的德行涵養。《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是對一個人意志的磨練,我們看看世出世間凡是有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從忍辱中來。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人活在世上,誰都免不了被人評價,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一個人在評論他人時,有的是站在公平的立場上,但更多的人是在評論別人的是非。還有的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無中生有地造謠中傷,以達到發泄私憤的目的。還有的人整天就喜歡說東家長,西家短,彷彿在他眼中別人都一無是處,只有他自己是世上最完美的人。這些人說出的話都是是非之語。古人云:來說是非者,定是是非人。為了避免人我是非,我們盡量要做到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當聽到別人說我們的是非時,應當像百丈禪師所指出的,這樣你就可以遠離是非。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這兩句是對叢林中待人和執事做事態度的論述。在叢林中,迎來送往是必不可少的應酬接待,特別是對那些擔任寺院知客職務的接待僧人來說,對待客人謹慎穩重,常會給人謙虛有禮的感覺。這樣會使來寺的賓客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熱情。一個寺院的方丈更應真誠待客。在一定程度上說,一個寺院接待僧對人的態度不僅代表了一個僧人的涵養,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寺院的文明程度。所以,百丈禪師說,「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是叢林中最常用的一句話。這句話是警示那些在各大叢林中擔任執事的僧人,一定要踏踏實實為常住服務。看待一個執事是否對叢林和僧眾有功,關鍵要看他做事是不是盡心。執事是大眾推選出來的,應當能夠為大眾利益著想,做到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為常住的發展盡心盡力。如果一個執事在其位不謀其政,那麼,他不僅不會得到大眾的擁護和尊敬,而且還要承擔敷衍塞責的果報……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這兩句勸誡世人減少語言,尊老愛幼·。中國有句俗話「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意思是說,人生的很多災禍都是因口舌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吃不淨的東西引起的。我們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說話很多,而又口無遮攔,那麼他說出的話很多都是是非之語,這些是非話不僅會傷害別人,而且還會引火燒身,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我們周圍類似這樣因多話引起悲劇的事例很多,應當引起人們的深思。父母帶給我們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就是讓我們要多聽,多看,少說。民間也常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意思是告訴我們要少說話,說好話。為了避免語言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應當在平日生活中做到可說可不說的話盡量不說,必須說的話要思考後再說。佛經中認為,言多有四過:一、言多必失,患得患失。二、無意中傷及他人。三、壞己德行。四、人天不喜近。百丈禪師正是看到了多言對人的危害,因而勸人要減少語言。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對待師長要尊敬,要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思想。對於師長教誡呵責,要虛心接受。師長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道心戒行,當作感恩想,不得還逆語。看待師長當如活佛一般,輸誠致敬;對待年幼之人,我們應當關心愛護。人都有一種私心,都知道關心自己的孩子,而對別人的孩子漠不關心。而真正的尊老愛幼應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寬廣胸懷。只有這樣來對待別人,才能真正養成高尚的美德。

「學習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這兩句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避免過錯的途徑。學習應當勤奮修學,才能有所成就。這與古人勸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除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應當學習勤奮,這樣才能有大成就。中國古代的「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骨,車胤囊螢學,孫康映雪讀」等勤學典故,都給後世勤學者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所以,一個人如果想在學業上取得成就,就必須要勤奮。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是對信佛者所說。對一個佛教信徒來說,首先要相信因果,因為因果報應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其他思想的理論基礎。一個人只有明白並且相信因果報應思想,他在做一件事時,才會考慮到其後果,因而他才會小心行事,不至於做違背因果的事情。這樣,他就不會犯過錯。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這兩句警示世人要常念無常,盡心佛事。我們都知道人生無常,也就是說,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失去生命,能夠以自然生命而終老的人,應當是福德因緣所感。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百丈禪師告訴我們應當經常想到人生的無常,這樣你才會珍惜短暫的人生做出更多的事情。特別是對於修行者而言,時常想到人生的苦空無常,人才會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告訴我們,為三寶做事應以不參雜純而專精,如法莊嚴符合契機契理原則,這才是有情切實之須要。作為修行者,應當以持戒謹嚴,修行如法為標準,真正按照佛教教規和經典所言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切實做一個形象上儀表莊嚴,行動上以戒為師,內心以禪觀修證內心。使自己成為一個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佛教信徒。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這兩句勸誡出家人要熱情待客,尊敬德高望重的高僧。自古以來,無論世出世間法,都主張待客要熱情。百丈禪師主張待客要以誠為本,以誠心待人,客人會感覺到你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熱情與歡迎,使他們能夠感覺到叢林待客的溫暖,這對他們為人處世也是種無言的教育。在現代叢林中,每個叢林中來往的賓客很多,負責接待的僧人應當以至誠心、平等心、懇切心、誠意心對待,這是待客供養不二法門。

在叢林之中,應當選用年高而又有德才的人擔任領導人,這樣較為如法莊嚴。德高望重的耆宿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高深的道行,深受大眾的愛戴與敬仰。讓他們來指導叢林的日常事務,不僅可以將道場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能夠使叢林的道風遠播,令人嚮往。中國古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叢林中也是如此,由於德尊博學的長老不僅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修行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修行經驗給大眾以借鑒,令大眾出離生死,同證無上菩提。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世以謙恭為有理」兩句,告誡我們做事要事先做好謀劃,處世應謙恭有禮。「凡事以預立為不勞」意在讓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計劃好,防止中途出現差錯。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做一件事如果事先計劃好,就容易成功;如果不做計劃就會半途而廢。可見,凡事做周密的計劃,不僅可以少出偏差,而且還能夠步步穩紮穩打,取得事業的成功。

在處世態度上,百丈禪師主張應當以謙恭的態度來待人。謙恭的態度是一個人贏得別人尊重的基本品格。在這個塵世上,沒有哪一個人喜歡虛華浮誇,驕傲自滿的人。先秦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就特別主張以溫和的態度,善良的行為,謙恭的禮節來對待別人。因此,他每到一處都會受到大家的愛戴。一個人不管有多高的地位和學問,都應當謙虛待人,這不僅是一個具有涵養的表現,而且也能使人受到你良好品質的影響,從而也能夠變得謙虛謹慎。在佛門中有很多祖師大德都是以謙恭的態度贏得別人尊敬的,現代高僧圓拙老和尚住廣化寺時,每當有人向他頂禮,他都會頂禮回拜。印光大師在法語中也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這都表明了他們謙恭待人的態度。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兩句,告訴我們對待突發事件應採取的態度,以及培養慈悲的情懷。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的一生,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幸事件的侵擾。且不說像汶川大地震那樣的天災,就是一般的遇險也往往會使一個人不知所措,以至於失去解救險情的最佳時機。所以百丈禪師勸人在遇到險境時應當保持鎮定,心不惑亂,這樣,當你遇到險境之時,就有可能急中生智,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難呈樣。

百丈禪師還認為,慈悲心是一個佛教信徒應該具有基本品格。只有具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救拔眾生痛苦,給予眾生歡樂。佛教認為,慈悲具有五德:一、拔苦予樂。二、諸佛護念,龍天愛戴。三、令眾生生起信願行。四、為有情所依怙。五、佛道之根本。具有慈悲心的人,當他們看到受苦的人,才會發自內心的憐憫他們的疾苦,並會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而且,他們濟度別人是無條件的,從來不會想到要別人將來回報自己的恩德。所以,當我們要幫助別人之前,應當以慈悲心為根本,只有以這樣的心態來做事,才會得到龍天的護佑。

從以上對百丈禪師叢林要則的解讀可以看出,百丈禪師對叢林建設、學習修行、為人處世、個人修養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希望這些要則能夠在叢林中得到實行。一千多年過去了,至今,百丈禪師的這些名言警訓依然在叢林中流傳不衰,並成為指導我們學習修行,為人處世的理論指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成人之美》

《了凡四訓》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裡,要隨緣盡力實踐...

雍正皇帝著書破邪護正法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歷代的皇帝中是非常了不起地一位,參...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

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

禪門的十六字心要

達磨大師《悟性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

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條小魚問一條大魚道:我經常聽人說起海的故事,海究...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

十種成就佛法,十種退失佛法

佛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佛法。 何等為十...

佛教的十九種修持法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要以怎樣的心態來念佛

以怎樣的心態來念佛? 用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心念佛,...

不要對佛的迷信

1、生活中有一種迷信是對佛的迷信, 世人凡事都想圖個...

忘了這些,會使你年輕

一、忘掉年齡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心理年齡則不同...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所謂放下執著,並非指不生活了,...

虛雲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

割耳救雉

智舜禪師,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在山上...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儒家講孝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說的戒律,最終歸結到...

如何獲取使用財富

財富是什麼?我們如何獲取?如何使用? 一般講到財富...

從心底至誠懇切念佛,才能感佛相應

我們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們要發長遠心、精進...

印光大師的健康飲食建議

1、提倡吃面食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

彌勒菩薩應身——傅大士的故事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們要在生活當中體驗什麼是發菩提心。自己真正發了菩...

賣掉貧窮

這這是怎麼一回事?是誰允許這個下賤的奴婢進到屋內?...

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 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原文: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

【佛教詞典】義類次第

法相宗釋三時教判之用語。謂釋尊所說之教法,不關年月...

【佛教詞典】舍羅

(動物)Sāra,鳥名。百舌鳥之雄者。玄應音義二十一曰...

【視頻】《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