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禪宗叢林的修行律儀

2017/02/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禪宗叢林的修行律儀

禪宗叢林中有各種不同的修行儀軌,這些律儀不僅是禪門學徒掌握佛門禮儀的理論指南,也是學戒持戒,聽經聞法,究明心地的指導。這些叢林律儀主要有秉拂、說戒、傳戒、小參、陞座、布薩、上堂等。

一、秉拂

秉拂,目口手持拂塵之意。拂,即拂子,也稱為拂塵,為禪家之莊嚴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手持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謂之「秉拂」。凡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皆具有秉拂之資格,併稱為秉拂五頭首。在住持手持拂塵之前,有一位侍者手持拂塵的侍者侍立一側,稱為「秉拂侍者」。

二、說戒

說戒,也稱為誦戒,是指為受戒者講解戒律。說戒有二義,或單指解說戒法;或於每半月布薩之日,上座比丘為僧眾誦讀戒本,稱為說戒。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須於眾前懺悔,稱為「說罪」。上座為比丘說戒時,未受貝足戒者不得聽講。《大般涅槃經》卷三曰:

「有一童子不善修習身口意業,在屏隈處盜聽說戒,密跡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剛杵碎之如塵……

布薩也稱為「淨住」「褒灑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四曰:「布薩此雲淨住。」《南海寄歸傳》二曰:

「言說罪者,意欲陳罪說己先愆,改往修來,至誠懇責。半月半月為褒灑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褒灑是長養義,陀是)爭義,意明長善)爭除破戒之過,昔雲布薩者訛略也……

舉行說戒儀式之日,稱為說戒日,也稱為布薩日。叢林中每半月一次說戒日宣讀戒本的人,稱為說戒師。說戒師通常由住持或一寺之長老擔任。

印度曆法將每一月分為白月與黑月兩半,白月目口月盈至於滿之間,黑月即月虧至於晦之間。佛制通常於白月、黑月最末一日舉行說戒儀式。白月和黑月分別相當於我國農曆每月十五日與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因此,中國叢林中的說戒分別為農曆每月十五日與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律中聚集布薩之法於一處者,稱為布薩犍度,《四分律》稱之為說戒犍度。說戒,係就其作法而名;布薩,則就其功能而名。此一犍度中,規定布薩說戒日時之算定、說戒堂之施設、說戒之種別、關於病比丘之與欲及與清淨、能誦者之資格、於說戒日之犯罪及說戒,乃至於規定在戒場中客比丘與舊比丘之關係。

三、傳戒

傳戒又稱開戒、放戒,是指傳授戒律予出家之僧尼或在家居士之儀式。對求戒者而言,則稱受戒、納戒、進戒。戒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具足戒為授於比丘、比丘尼者;十戒為授於沙彌、沙彌尼者;八戒及五戒為授於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者;菩薩戒則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傳授。

一般傳戒之法皆為連受三壇。據《傳戒正范》記載,初壇授沙彌戒前之請戒懺悔儀,有淨堂集眾法、通啟二師法、請戒開導法、驗衣缽法、露罪懺悔法、呈罪稱量法等。二壇授比丘戒前之請戒懺悔儀,有明習儀法、請戒開導法、通白二師法、教衣缽法、審戒懺悔法等。三壇授菩薩戒前之請戒懺悔儀,有通白二師法、請戒開導法、開示苦行法等。

初壇傳戒儀式,多於法堂或其他適當場所舉行。受戒之時鳴鐘集眾,待新戒齊集法堂,引禮即作白,後由新戒請師開示。傳戒和尚即開導受十戒意義,並行三歸羯磨;次為說沙彌十戒戒相(沙彌尼亦同)。一一問以「盡形壽能持否?」眾答「依教奉行。」初壇告畢。

二壇傳戒儀式,於戒壇舉行,目口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時鳴鐘集新戒於法堂,迎請戒師入戒壇。十師和尚(三師七證)入壇拈香禮佛畢,繞登壇上就座。傳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師作單白羯磨,後差教授師下壇與諸沙彌說衣缽名相,並次第詢問十三重難及十六輕遮,以決定是否允許加入僧團;此為戒律程序上之預審,壇上正式受戒時,復據此一一重問。問畢,傳戒和尚即開導明授戒體法。次依白四羯磨儀式,為諸沙彌授比丘戒。受具足戒已,傳戒和尚復舉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資格。

三壇傳戒儀式,一般多在佛殿舉行。正中敷一高座,供本師釋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尊證師十方諸佛、羯磨師文殊菩薩、教授師彌勒菩薩及十方諸菩薩位。右上高座候所請菩薩戒法師。受戒時鳴鐘集新戒於佛殿,請師入壇儀式與二壇咯同。一般於受菩薩戒之前,和尚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開示後,即為每人燃香於頂,或三炷,或九炷,或十二炷,稱為燒香疤(現代僧人受戒,燒香疤已經取消)。其後,菩薩戒師為眾開導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惰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闍梨同音作梵。之後,受戒者奉請釋迦如來為得戒和尚,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梨,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梨,十方一切如來為尊證。繼之教眾懺悔三世罪業及發十四大願。最後依《梵網經》宣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相,授受問答之方式與授比丘戒咯同。儀式後,戒師作禮下座,新戒歸堂,三壇結束。戒期完畢,由傳戒寺院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四、小參

小參是禪林用語,指隨時之垂說,也稱為非時說法。《敕修清規·晚參》云:「如住持入院,或官員檀越入山,或受人特請,或為亡者開示,或四節臘,則移於昏鐘鳴,而謂之小參。可以敘世禮,曰家教者是也。」由於上堂說法稱為大參,為了區別正式上堂說法的大參,而將隨時垂說稱為小參。小參也稱為家訓、家教,就好像一產人家有三五個子女,晚上回到家中,父母對他們日間所做之事的正誤作出裁斷,故稱家教。《祖庭事苑》卷八曰:「禪門詰旦陞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非時說法,謂之小參。夫是皆以謂之參者,何乎?曰:參之為言,其廣且大矣。謂幽顯皆集,神龍並臻,既無間於聖凡,豈輒分子僧俗?是以謂之參也。其主法者,以平等一心,應勤植萬類,令法久住,豈曰小補?或以小參為家訓,愚未之前聞。」

小參本來沒有固定場所,常在日暮之時鳴鐘,根據僧眾的多寡,而在寢堂、法堂、方丈等處陞座說法。說法內容包括法語、宗要及日常瑣細,屬於一種簡單之賓主問酬方式。直至南宋,小參方才發展成為有儀式的定期說法。如《敕修清規·小參》云:「小參初無定所,看眾多少,或就寢堂,或就法堂。乃至鳴鼓一通,眾集,兩序歸位,住持登座,與五參上堂同。提綱敘謝,委茁詳盡,然後舉古結座。」

小參所講述的內容,律典中都有論述。如《禪苑清規·小參》云:「小參家訓,綱紀叢林。夫小能之法,初夜鐘鳴,寢堂設位,集知事徒眾,賓主問酬,並同早參。提唱之外,上自知事、頭首,下至沙彌、童行,凡是眾中不如法度,事無大小,併合箴規。廣說乃至出家行腳,入眾參禪,粥飯茶湯,晨參暮請,語言事業,動止威儀,應系眾中規矩,併當委曲提撕。若其緘口無言,迤邐玄綱墜地。後進如蒙;胡,應當亥隕銘肌,斂片善以無遺,剔纖瑕而必去。小參之設,意在斯焉。」可見,凡是叢林中與僧眾持戒修道,飲食起居等相關的內容,都可成為小參中講說的話題。

在古代禪林中,有很多關於小參的公案。《聯燈會要·德山鑒禪師章》云:小參,示眾云:「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僧出作禮,師便打。僧云:「某甲話也未問,為甚便打?」師云:「你是甚處人?」云:「新羅人。」師云:「未跨船舷時,好與三十棒。」

五、陞座

陞座即高僧登高座說法之意,是古代禪林儀軌。在古代,陞座與上堂說法意思相同,在後世才有細微差別。《敕修清規·受請陞座》云:「侍者覆住持,鳴鼓,如常上堂式。」《禪林像器箋》云:「古有上堂稱陞座者,如《臨濟錄》。後世陞座與上堂不同,諸錄已分二名,不可概為一也。」古代上堂稱為陞座,普說也稱為陞座。如《禪林像器箋》云:「普說為陞座,或上堂亦稱陞座。」可見,最初,上堂、普說與陞座屬於同一種意思。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意思發生了變化。

陞座一說,不僅佛世時有,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常有此說。如《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云:「世尊一日昇座,大眾才集定,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六祖法寶壇經》云:「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臨濟玄禪師錄》亦云:。府主工常侍與諸官請師陞座,師上堂云:

‘山僧今日事不獲已,曲順人情,方登此座云云。’」

在禪林中,高僧尊宿往往是受拜請而登高座宣說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請,次日昇座。陞座之法式與「上堂」相同,所說之法則與「普說」相同。據《雪竇明覺禪師語錄》卷一載,明覺禪師在杭州靈隱寺受「疏」之後,由眾請而陞座。

在禪林中,有世尊陞座公案。如《碧岩錄》第九十二則中說:世尊一日昇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雖然升於說法之座,卻未嘗演說一句。叢林中每以此一公案表示第一義諦乃不立文字、言語道斷者。

關於高僧陞座說法的公案更多。唐代藥山惟儼禪師陞座說法示眾公案最為禪者津津樂道。《從容錄》第七則云:藥山久不陞座,院主白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山令打鐘。眾方集,山陞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主隨後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這則公案說明藥山陞座說法,雖未垂示一言半語,然當下即示現全身說法三昧,故藥山隨後所說「經有經師,論有論師」之語,亦不外表示經師所說之經、論師所說之論,僅為佛法真理的一部分,遠不如絲毫不落言語葛藤之「全身說法」。

六、布薩

布薩,又作優波婆素陀、布灑他、布沙他、烏逋沙他。意譯為長淨、長養、增長、善宿、淨住、長住、近住、共主、斷、捨、齋、斷增長,或稱說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請精熟律法之比丘說波羅提木叉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之行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則於眾前懺悔,使比丘均能長住於淨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齋日受持八齋戒,亦稱布薩,謂能增長善法。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集眾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齋日持八戒而增長善法,謂之布薩。

至於布薩日之日期,諸經律各有異說。《中阿含經》卷十四、《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目口六齋日)行布薩。《四分律》卷五十八則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為布薩日。《大智度論》卷十三則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為布薩日。大致說來,半月中三度說戒,稍嫌過繁,中國佛寺中最終形成了半月布薩之制。《南海寄歸傳》二曰:「半月半月為褒;西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淨義,意明長養淨除破戒之過,昔雲布薩者,訛咯也……

《行事鈔》上四曰:「布薩此雲淨住,出要律儀云:是憍薩羅國語。」六卷《泥洹經》云:布薩者長養,有二義:一清淨戒住,二長增功德。

布薩能令正法久住。如《善見律》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法不壞是……《摩得伽》云:「布薩者,捨諸惡不善法,及諸煩惱有受,證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云:半月半月自觀身。從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間不犯戒耶!若有犯者,於同意所懺悔。」

布薩可得五種利益。《摩訶僧祇律》云:「欲得五事利益,當受持此律。何等為五?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依怙;五、欲游化諸方,而無有礙。」

持律之人可得五種功德。如《四分律》云:「持律人得五功德: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七、上堂

上堂是指高僧上法堂說法。古代叢林中,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中世以後則有定期及隨時上堂的分別。上堂是古代禪林中重要的弘法方式。上堂的時間有以下幾種:一為旦望上堂,即每月初一、十五日上堂;二為五參上堂,即每月五、十、二十、二十五日上堂,另加上望上堂,約每五日上堂一回,故稱為五參;三為九參上堂,每三日上堂一回,則每月約有九回上堂;四為出隊上堂,即住持出外勸化,歸來後上堂。五為因事上堂,寺內發生毀逆違難等事,住持乃特別上堂說法;六為謝秉拂上堂,謝頭首秉拂之勞;七為謝都寺齋上堂,謝都寺辦齋之勞,住持特為上堂說法。上堂中的「五參上堂」,又作五日上堂、五日昇堂、五參陞座。略稱五參、五上堂。古代禪林中,每隔五日住持即上堂陞座,為眾僧參問之禪院儀制。

如《禪苑清規》卷二載,五日昇堂激揚宗旨。初於每月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等六日上堂說法。其後以初一(旦)、十五(望)為祝聖上堂日(稱旦望上堂),乃成一月四回之上堂;又旦望上堂與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等四日之上堂,併稱為五旦望。五參上堂(五上堂)之日,稱為五參日,與旦望合稱為‘五旦望’。上堂五參之法,係沿襲我國古代五品以上之官吏須每隔五日參朝一度之例。

依照叢林儀軌,住持上堂陞座說法時,大眾應站立聽法。對於聽者站立聽法的緣由,《祖庭事苑》云:「或問:每質諸佛經,所集四眾,未嘗不坐。今禪門上堂,必立而聽法,何謂也?曰:此百丈禪師之深意也。且佛會說法,四眾雲萃,所說法義,不局性相,所會時節,未知久暫。今禪門自佛教東流後六百年,達摩祖師方至漢地,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接學者俾於一言之下頓證無生,所聚之眾非久而暫,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陞座,主事、徒眾雁立側聆,賓主問酬,激揚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百丈禪師認為,高僧上堂說法,大眾站立恭敬聽法,一方面表示對高僧和法的恭敬,另一方面表示大眾依法而住。《大智度論》云:「坐者於供養不重,立者恭敬供養法重。止此。」如《大集經》云:。金剛光藏世界大眾至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頭面禮足,右繞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止此……可見,大眾站立聽法,是表示對法的恭敬供養。

其實,不僅高僧上堂說法大眾需站立聽法,佛經中也有求法者站立聽法的記載。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在參訪諸方善知識時,都是頂禮其足,合掌而立,恭敬聽法。《大智度論》中云:「佛法中,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來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輕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眾,身心屬佛,是故立。若得道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目連、須菩提等,所作已辦,是故聽坐。餘雖得三道,亦不聽坐。大事未辦,結賊未破故。止此。」可見,佛陀說法,出家眾中,除了已經得道者之外,其他人不許坐著聽法。

在古代禪林中,在舉行上堂之前,通常要掛上堂牌,以預告上堂之事。即報大眾上堂時日之揭示,懸於法堂之前門,縱二尺三寸,橫一尺三寸。《敕修清規》「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眾。」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調和五事助參禪

參禪,是以見性契悟涅槃妙心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

【推薦】佛門裡不要倡導經懺佛事

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佛教事業迅速恢復,蓬勃...

各宗要略——律宗

傳流 從第一次結集,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

要眼珠

雲岩禪師正在編織草鞋的時候,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

供養鬼神,能給你免災難嗎

如果你捨了佛、法、僧三寶,你能夠再找一個幫助你的、...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何含義

問: 做夢會被夢境所轉,這種情況怎樣克服?就是佛來...

現在人學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

怎樣才算不盲修瞎練

問: 怎樣才算不盲修瞎練?感恩法師 宏海法師答: 第...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戒法、戒體、戒行與戒相

戒法 戒法者,佛為優婆塞優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寺院佛鐘的起源與意蘊

在萬籟俱寂的清晨或黃昏,每當那悠揚的鐘聲響起的時候...

佛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表徵清淨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

貪慾之人去道甚遠

我們起這個煩惱火呀,就會創造一個業火,也就會引生果...

莫做十種奇怪的學佛人

1、貪心學佛,心常望報 有的人學佛的目的、動機和行為...

大安法師:畜生也能具備信願嗎

問: 修淨土法門的行人,必須具備有信願,念佛才能往...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推薦】為什麼要做早晚課?能得到什麼利益

早晚課是出家人在寺院裡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覺...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這一條同樣是告訴我們:...

如何生起真實無偽的慈悲心

問: 請問法師,如何生起真實無偽的慈悲心? 大安法師...

吃肉的人是勇敢的人

我雖然對佛教充滿了恭敬,但是,開始吃素的時候,卻不...

「唯心淨土」不是指妄心,而是指妙真如心

宗門下很多祖師大德常常談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理,...

羅睺羅的眼淚

佛陀說:「當知瞋心,甚於猛火。」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

四十八大願——(第22願)菩薩一生補處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佛教詞典】迴向菩提聲聞是不定種姓

【迴向菩提聲聞是不定種姓】 p0939   瑜伽八十卷二十...

【佛教詞典】塗香

梵語 vilepana。又作塗身香、塗妙香。以香塗身,以消除...

【視頻】界詮法師《佛學基礎》2014

界詮法師《佛學基礎》2014

【視頻】開悟後的境界是怎麼樣的(紹雲長老)

開悟後的境界是怎麼樣的(紹雲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