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阿姜查  2017/03/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禪修的本質,他們認為行禪、坐禪與聞法即是修行。那也沒有錯,不過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遇到感官對像時,感官接觸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當他人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事時,嗔恨便生起;若說的是喜歡的事,我們便感到快樂。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們來修行呢?這才是重點。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樂、逃避痛苦,我們可能至死都見不到「法」。當歡樂與痛苦生起時,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這才是修行的要點。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當人們遇見不如意事時,通常會封閉自己。例如受到批評時,可能會回答:「別煩我!為什麼責備我?」這是封閉自我者的反應,而那正是修行之處。當他人批評時,我們應該聆聽,他們所說是真的嗎?我們應該敞開心胸去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也許其中是有意義的,或我們自身確實有值得批評之處。他們可能是對的,但我們當時的反應卻是惱怒。當他人指出我們的過錯時,我們應心懷感激,並努力改進自己,這才是智者的作風。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會有平靜生起;當以智慧洞察迷妄時,留存的就是平靜。有些人非常自大,無法接受批評,且還會反唇相譏,這尤其常見於大人應付小孩時。事實上,小孩有時可能會提出聰明的見解,但若你正好是他們的母親,將無法讓步。若你是老師,學生有時會說些你不懂的事,但你會因身為老師而聽不進去。這不是「正思惟」。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說法時,突然轉而問他:「舍利弗,你相信這點嗎?」舍利弗回答:「不!我還未相信。」佛陀讚歎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開放之心聆聽,然後衡量其真實性,再決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樹立了教師的典範。舍利弗所說是真實的,他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對某些人而言,若說不相信,就會被視為質疑教師的權威,因此不敢說而只會附和與同意。但佛陀並不以為忤,他說你無須為不是錯誤或邪惡的事感到羞恥,對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這並沒有錯。佛陀在此的作為,對身為人師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有時你也可能從小孩的身上學到東西,不要盲目執著於權威的身份。

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

無論行、住、坐、臥,你都可能從身邊的事物學習。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學習,採取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色、聲、香、味、觸、法,智者會思惟這一切。在真實的修行中,我們將做到不使內心再為任何掛念而苦惱。

當喜歡和厭惡的感覺生起時,若我們仍無法覺知,心裡就會有焦慮。若知道它們的實相而省察:「哦!喜歡的感覺是空的,它只是種生滅無常的感覺;厭惡的感覺也同樣生滅不已,為何要執著它們呢?」若認為歡樂與痛苦都屬於我們,就免不了煩惱。問題就如此輾轉相生而永無止盡,大多數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但現在老師們在教導「法」時很少談到心,也不談實相,若我們說實相,他們甚至會生氣說:「他不知道適合的時間與地點,也不知如何婉轉地表達。」但人們應該聆聽實相,真正的老師不會只談記憶,而應該說實相。社會上的人通常都根據記憶在說話,也常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說話。真實的比丘不會如此,他說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

真了解如何修法出家與否並不重要

若你了解「法」,就應照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雖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真的想修行就必須出離迷妄的世間,放棄家庭與財產,進入森林,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但若還有家庭與責任,我們應如何修行?有人說在家人不可能修習佛法。但是請想想,出家人或在家人哪一個團體比較大?當然是在家人的要大得多。現在,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人不修,那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迷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否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並非重點!若不修行,成為比丘並無任何意義。若真了解如何修法,那麼無論處於什麼地位或從事何種行業,不論是老師、醫師、公務員或其他身份,都能善用每一分鐘去修行。

認為在家人無法修行,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為何人們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動機?若覺得有所欠缺,他們就會努力去得到它。只要有充分的慾望,就可以做任何事。有人說:「我沒有時間修行。」我說:「那你怎麼有時間呼吸?」修行,不是你必須大費周章或疲於奔命的事,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時,它們都來到這同一個心——「覺知者」,現在,當心認知這些事物時,發生什麼事?若我們喜歡就會愉悅,若不喜歡就會不悅,一切的反應就是如此。

因此在這世上,你應該向何處尋找快樂?你期望這輩子人人都只對你說愉悅的事嗎?那可能嗎?若不可能,你能到哪裡去?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必須要能「世間解」——了知這世間的實相,我們應該清楚了解世間。佛陀生在這世上,經歷過家庭生活,但因看見它的限制而從中出離。現在,身為在家人的你應該怎麼做?若想要修行,就必須努力遵循解脫之道。若堅持修行,你就會了解這世間的限制而能放下。

不了解戒律修行無結果

喝酒的人有時會說:「我就是戒不掉。」為何戒不掉呢?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喝酒的弊害。若你不了解其弊害,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修行將毫無結果,只是以遊戲的態度在修行。但若你清楚地看見它的利弊,就無須等待別人告訴你它的一切。

想想發現筌中有魚的漁夫的故事,他曉得裡面有東西,能聽到它拍動的聲音。他以為那是一尾魚,便把手伸進筌裡,卻發現那是另一種動物。他看不到它,心中便揣測它可能是鰻魚或是蛇。若丟掉可能會後悔,因它可能是鰻魚;若是蛇的話,去捉就可能被咬。他陷入疑惑中,但慾望如此強烈,因此便伸手去捉,期望它是鰻魚。然而,當他取出的那一刻,看見皮上的花較,立刻就拋開它。他不必等人呼叫:「那是蛇,快放手!」看見蛇的那一幕比別人的警告更加管用。為什麼?因為他看見危險——蛇會咬人!還需要別人告訴他要放手嗎?同樣地,若能修行直到看清楚事物的實相,我們就不會再與有害的事物糾纏不清。

只談不老和不死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

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與死,而只談不老與不死,因此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他們前去聞法,但並未真的聆聽。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但那經常對我造成干擾,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我了解他們並未在聞法。有人滿身酒味,有的在抽煙或聊天,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在這種地方講話,成效可說微乎其微。那些放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們完全心不在焉。

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法師,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他們不希望我談太多——那可能會惹惱他們!我一聽到這麼說,就知道他們並不想聽聞佛法,那會惹惱他們。若我只說幾句話,他們是不會了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會飽嗎?

有時當我正在講話,才剛準備進入主題,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好了!讓路!給法師讓路,他現在要走了!」試圖將我趕走!遇見這種人,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讓我更加洞悉人性。就如瓶子已裝滿水,人卻還要求更多,瓶子已無空間再容納,倒再多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水,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

現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情況仍一直在惡化中。人們並不追求實相,他們研讀只是為了尋找能謀生、養家活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是為了生計而研讀,並非為了 「法」。現在的學生比過去擁有更多知識,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

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有時我聽到他們說:「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為了研究而成為比丘!」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這些比丘只是根據記憶在教導,他們可以教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

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若你想單純地生活,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他們會說你怪異、反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會脅迫你。最後,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而重新回到世俗的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間,直到求出無門。有些人說:「我現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這就是社會的趨勢,它不認同「法」的價值。

了悟「法」即了悟自心

「法」的價值無法從書本中找到,那些都只是「法」的外表,它們並非個人對於「法」的體悟。「若你了悟「法」,就了悟自己的心」,你在那裡看見實相,當實相清楚地顯露時,愚癡之流即被斬斷。

佛陀的教導是種不變的實相,他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揭露了這實相,它一直都未改變。這教導不該被增刪,佛陀說:「凡是如來所製定者,不應該被捨棄;不是如來所製定者,也不應該被增加。」他將教法封鎖起來。為何佛陀要將它們封鎖起來呢?因為這些教法是漏盡者所說,無論這世界如何改變,教法都不會受影響而隨之改變。若某件事是錯誤的,談論它就能減少其錯誤嗎?若某件事是正確的,它會因別人說它錯而改變嗎?世代會交替,但這些教導不會改變,因為它是實相。

現在我們要問,是誰創造實相?實相本身創造實相!佛陀創造了它嗎?不,他沒有。佛陀只是發現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然後率先說出,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實相始終是真實的。在這層意義下,佛陀只是「擁有」法,並非真的創造出它,法一直都在這裡,不過以前無人尋找併發現。佛陀是尋找併發現不死,然後再以 「法」為名教導它的人,他並未創造它。

實相從未離開「法」也沒消失

在歷史上,實相曾顯耀,「法」的修行也曾盛行。時光荏苒,世代更迭,修行逐漸沒落,直到教法完全消失。一段時間後,教法再次被發現與盛行,其追隨者與日俱增,進入輝煌時期。然後,再次屈服於世間的黑暗之下而衰退,幾至蕩然無存,迷妄再次獲勝,接著又是重建實相的時間。事實上,實相從未離開,諸佛去世後, 「法」並未隨之消失。

世間如此週而復始。它有點像芒果樹,會經歷成熟、開花與結果的階段。它們腐爛後,種子掉落地上,長成一棵新的芒果樹,循環又重新開始。世間就是如此,不會偏離軌則,它只是週而復始,舊調重彈。

我們現在的生命也是如此,今天只是在重複過去做過的事。人們想太多了,他們有那麼多感與趣的事,卻一事無成。其中有數學、物理、心理等科學,你可以隨意鑽研,但唯有在覺悟實相後,事情才會結束。

想像牛拖著牛車,當牛前進時,車輪便會留下車轍。車輪也許並不太大,但沿路會留下長長的車轍。當牛車靜止時觀時觀察它,你看不到什麼,一旦牛開始移動,就會看到身後留下的車轍。只要牛往前拉,輪子就會持續轉動,但有天牛累了,掙脫牛軛走開,獨剩牛車,車輪不再轉動。最後,牛車腐朽了,零件重新回到地、水、火、風四界。

當在世間尋求安穩時,你的車輪不停轉動,車轍也會在身後無限延伸。只要遵從世間,你就無法停下來休息。若就此打住,車子就會停止,車輪也不再轉動。造作惡業就是如此,只要重蹈覆轍,就不可能停止;但若你停止,它就會停止。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用功沒巧,只要一門深入

古人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怎麼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光明顯現出來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

此至一門是最為玄妙,惟有初心者難找下手處

溈山祖師曾說 :此至一門是最為玄妙。惟有初心者難找下...

南懷瑾:禪宗的棒喝

講到禪宗,往往使人聯想到棒喝,好像禪宗與棒喝,是不...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個叫李源的,他的父親是東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

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

無言勝有言

禪門公案裡有很多趣談。一位無語禪師,因為不善言辭,...

參禪必修的課程

有一學僧元持在無德禪師座下參學,雖然精勤用功,但始...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共10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身體少病的十個原因

1、不打別人,不虐待動物。 2、勸別人不要打人或虐待...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誤誤人

參禪人,守住無慧,不忍受苦無福,無福不能成佛,無慧...

【推薦】佛教對飲酒吸毒的態度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毒品在全世界日趨氾濫,毒品走私日...

心識如何生

問: 心識如何生? 正如法師答: 在唯識學中,所謂心...

天龍八部

佛教中常說的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

一個人墮落三惡道前,會有一些前相徵兆

那麼假設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罪業,它在臨命終的時候...

僧人托缽行腳的含義

托 指出家僧以手持缽,乞求佈施。佛陀製定托缽,令出家...

出家看著簡單,實際上不簡單

(有一個姑娘失戀以後到廟裡來要出家,師父和她說出家...

賣棉偷金

人類有一點點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點點的惡性...

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在哪裡

佛教經常讓我們親近善知識,人家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如...

清定上師開示念佛

我們念佛的時候,不是想一個人在念,應該想到法界眾生...

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

南懷瑾揭秘財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標,有錢只為飲食男女嗎?你們都知道范仲淹,...

在家修行之要

在家居士,五欲濃厚,煩惱根深。日逐現行,交錯於前。...

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可從這四點來判斷

歲月靜靜流過,無論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遭遇,我們都應...

邪淫十二害

邪淫極大地損耗了個人的陰德和福報。印祖說:行邪淫者...

【佛教詞典】相屬善

【相屬善】 p0835   集論二卷八頁云:何等相屬善?謂...

【佛教詞典】六般神足

(名數)說法華經序品之六瑞也。是佛之神境通所現,故...

【視頻】大安法師《佛對地藏菩薩的慇勤付囑》

大安法師《佛對地藏菩薩的慇勤付囑》

【視頻】護生卡通:老和尚與白狐的善因緣

護生卡通:老和尚與白狐的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