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啟示

會同法師  2017/04/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啟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作為淨宗根本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國應國太夫人韋提希之請而宣說的。內容包括定散二善: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則廢惡以修善。定善包括十三觀,散善包括三福九品。十三觀分依正二報:前七觀是觀依報(日觀、水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後六觀是觀正報(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三福包括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乘福( 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九品包括上輩三品(遇大凡夫)、中輩三品(遇小凡夫)、下輩三品(遇惡凡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的慈悲救度,是佛無上智慧的結晶,是佛的大慈心、大悲心、柔軟心的展現,是真善美慧的載體,是眾生通向光明的大道,契理契機,甚深甚善,不可思議,給人以全方位、多角度、無盡的啟示。這裡略舉七點,管中窺豹,以蠡測海,膚淺之處在所難免,權作為末學學習本經的感想,懇請蓮友指正。

一、知苦厭離

韋提希夫人在遭遇兒子要殺她、將她軟禁的極度痛苦中時,深感娑婆濁惡不堪,號泣向佛,請求教其觀於清淨業處,願未來往生「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的無憂國土。我們將心比心,如果自己是韋提希—一位母親,自己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孩子,竟然手執利劍要殺自己,內心會是怎樣的痛苦呢?從蜜缸裡一下子掉進了冰窖裡,反差實在是太大了。然而世間就是這樣苦空無常,怨從親出,不是冤家不聚頭。本經以殺逆之事為發起,告訴我們連親生兒子都可以要殺母親,其他人要害自己有什麼奇怪呢?我們要厭離這個人心險惡的地獄、餓鬼、畜生盈滿的五濁惡世。

同時也告訴我們,娑婆眾生的根機是不遭極苦不求出離的。眾生處在無明顛倒之中,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淨計淨,耽著世間五欲之樂,一生在塵勞中打轉,只有翻了大觔斗,才會徹悟前非。事實上,苦為修道人的良師,大部分佛弟子都是遭遇到挫折和苦難才來學佛的。苦是精進的契機,是覺悟的緣起,我們佛弟子要經常觀察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世俗人想的就是哪裡有錢賺,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或者是生兒育女及家庭瑣事。

而佛弟子則是要觀察世間的苦事及不淨相,如親友的早逝、上料工的慘死、火車碾斷的女尸等。常作如是思維,我們才能覺生死苦、捨離五欲、欣慕西方,否則六根時刻隨六塵境界轉,貪瞋熾盛,妄想紛飛,耽著塵勞,求生淨土的信願就會不堅固。省庵大師在《示呂居士偈》中說:「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當觀此身體,臭穢難具論,內外及中間,無一清淨物。己身既如此,他身亦復然。深生厭恶心,慎勿生貪著。」楚石大師《西齋淨土詩》云:「學佛先須學苦空,心期妄盡障消融。」「先悟色空離慾海,後嚴福慧泛慈舟。」祖師告訴我們,學佛先要思維「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了知世間幻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以期障礙消融,貪慾減輕,佛號才能念得更親切,如此則淨土可期、生死可了、大事可明。

二、佛慈佛慧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阿彌陀佛為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兆載永劫思惟、構建西方極樂世界,慈悲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淨土;釋迦本師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亦是極盡各種權巧方便,無問自說淨土法門即是其無量悲心的體現。眾生處在無明黑暗之中,造種種業,受種種苦,有種種心態、種種習氣、種種好樂。佛就隨順眾生的根機,說相應的佛法,應病與藥,無不充滿著智慧與善巧。

在韋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想求生無憂惱處時,佛並沒有勸她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沒有讓她觀空,而是順情而化,滿足她的要求,在頂上金台中顯現十方佛國淨土,任憑她挑選。這就是佛說法度眾生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令生歡喜益。佛度眾生先要讓眾生生歡喜,滿足其要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妻得妻,求財得財,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順情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墮落。順情後還要轉化眾生,達到生善滅惡、悟理證空的目的。韋提希在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後,便證得無生法忍。我們也要學習佛順情而化的慈悲與智慧,引導他人學佛、修行,契入佛法。

韋提希作為凡夫眾生的代表,既是自己向佛請法,也是替我們請法。佛鑒於濁惡凡夫貪瞋熾盛,情執深重,不能直接契入空性,所以為我們說指方立相、住相證果之法,以期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治癒眾生的煩惱生死大病。佛教我們修淨業三福、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想佛像、持佛名號,這都是為我們執相罪濁凡夫開的對症良藥,說的無上妙法。釋迦佛考慮到眾生有定散兩種根機,散動根機眾生不能直接修定,所以先說淨業三福,以攝我等散動根機眾生。可謂慈悲憫念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往生佛國,離苦得樂。

三、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

極樂世界七寶遍佈,光明無量,無情暢演法音,聖眾廣宣妙義,具有無盡功德莊嚴。

就依報(環境)莊嚴而言,地面皆眾寶所成,或以雜寶為地,琉璃作道;或以琉璃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銀為地,百寶作道;或以不可說寶為地,還以不可說寶作道。並非只有琉璃地、黃金道而已。

七重行樹無不具足七寶華葉,珊瑚、琥珀等一切眾寶以為映飾,樹上湧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無量幢幡寶蓋,如明鏡般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八池水皆是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摩尼寶水流注華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成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極樂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其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聖眾的蓮座皆是釋迦毗楞伽寶所成,外有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台上有四柱寶幢,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極樂世界正報莊嚴不可具說,三聖身相光明無量,微妙絕倫。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

大家想想這是多麼美妙。外相是心性的顯現,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源自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和智慧光明,而極樂世界的法音宣流則是佛菩薩智慧光明更直接的彰顯。極樂世界是正法宣流、正法住世的世界,不比此娑婆世界邪知、邪見、邪說充斥,蠱惑人心,引人慾望,令人造業,輪迴墮落。

四、淨業三福的重要性

淨業三福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是佛心的體現。我們念佛人要和佛心相應,就要好好修學淨業三福。

第一福為「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三世諸佛無不是大孝子。父母含辛茹苦生養我們,對我們有深重恩德,如果我們連父母都不愛敬,怎麼可能愛一切眾生、禮敬一切眾生呢?世間師長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和知識技能,出世間師長教我們佛法、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對我們有大重恩,我們都應該知恩報德,恭敬奉事。「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不殺生是慈悲的具體體現和落實。一切眾生無不愛己性命,都是佛菩薩最疼愛的孩子,殺佛子怎能和佛心相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既是人天善法,也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我們佛弟子要順性而修才能入佛法性海,往生安樂國。

第二福為「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寶是苦海慈航,是一切眾生的皈依處、救護處,皈依三寶即可回歸覺岸。戒是無上菩提本,是第一安隱功德住處,佛臨涅時,諄諄教導我們要以戒為師。若有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不犯威儀指身口意業在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皆能護持,犯即悔過,故云不犯威儀。佛弟子應向佛學習,威儀具足,舉止端莊,安詳穩重。

第三福為「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是成佛的根本、修道的主帥,是諸善中王。且十方三世佛都是因發菩提心而成無上正覺。《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言發菩提心。《觀經》中品三生,雖然平時未發菩提心,但往生彼土後要回小向大,到彼土要發菩提心;下品三生,雖然平時造惡,但臨終要懺悔念佛,到彼土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首先是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再進一步深信世間、出世間苦樂兩種因果。

世間善惡因果,終究不出三界,還在輪迴之中,故總歸是苦。出世間善法能了生死,能成佛道,才是真正大樂。大乘經典是佛無上智慧的結晶,是佛給予眾生的無上法藥,研究探討,背誦憶持,能開發智慧,療治三毒。智慧眼開,則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不但自己念佛求生極樂,還要廣勸有緣,同生極樂。淨業三福是彌陀名號內涵的彰顯,是性德的流露,是真正念佛人的自然行為和生活常態。

五、圓發三心( 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觀經》上品上生章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指明「三心」通三輩九品,哪怕是下下品之臨終十念往生,也要具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什麼是至誠心呢?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就是我們修行必須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實心實行。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沽名釣譽,貪財貪利。若如此安心起行,縱使苦勵身心、勤行苦修,皆為雜毒之善,欲以此求生淨土者,必不可得。為什麼呢?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真實有兩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自利真實又有兩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行住坐臥,想彼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

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這又分為身、口、意業三種,每一種又分正反兩面。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則敬而遠之,亦不隨喜。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

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若起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有兩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什麼善人、好人,而是罪人、惡人。我們內心貪、瞋、癡、我慢、嫉妒、懷疑常現。我們從小吃肉、殺生;貪玩,不愛聽父母師長的話,不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淫、盜、妄語也多少造過。知道自己是罪人、惡人,才會謙卑。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彌陀大願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只要我們沒有造五逆及譭謗正法等罪,深信切願念佛名號,就一定可以乘佛願力往生極樂。

《觀經》下品下生章雲造五逆者臨終懺悔念佛也可以往生。又深信者,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深信還包括一心深信佛所說的淨土法門真實不虛,在行持上表現為正、雜二行。正行指專依往生經典修行,有五種:一者,一心專讀誦《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二者,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依正二報莊嚴;三者,一心專禮阿彌陀佛;四者,一心專稱阿彌陀佛;五者,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此五種正行又分為兩類:一是正定之業,指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論行住坐臥及時節久近,皆念念不捨,順彼佛願故。二是助業,指讀誦、觀想、禮拜、供養等四種。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餘諸善皆為雜行。若修此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

所謂迴向發願心,即是將過去及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迴向願生極樂世界。我們必須從真實心中迴向,作得生想。善導大師更為我們說了「水火二河白道喻」以守護我們的信心。火河在南,水河在北,中間是一條寬約四五寸、長約百步的白道,左右水火相交,東面群賊惡獸相逼,唯有西岸平和安泰、善友聚集。這個比喻把我們凡夫眾生的狀態形象地描繪出來了,水火交攻,貪瞋常起,無力斷煩惱。也指出了無力斷惑之凡夫之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持、保護而致。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六、佛願與佛名

《觀經》流通分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認為這是釋迦本師付囑阿難,當以執持彌陀名號為正行而流通於遐代。經文前面雖廣說定散兩門之益,但佛的本願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為什麼呢?因為佛的本願是盡量多地度眾生,盡量快地讓眾生出苦海、成佛道。而持名念佛最能暢佛本懷,最契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正如印祖云:「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亦讚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修持諸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觀經》云: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就是說,阿彌陀佛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稱他的名號,乘他的願力,往生極樂淨土,這樣比靠自力迴向來得更快、更穩當、更殊勝。

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在《觀經》第八像觀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一段經文是《觀經》的精髓和眼目,它告訴我們心佛不二的道理。「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諸佛如來一念心體遍及虛空法界,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故能隨緣赴感,應機說法,分形散影,無障無礙。「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說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修行者若想念中、若夢定中見佛,即成斯義。眾生起念願見佛,是真願見佛。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而我們見不到,是因為我們惑業太重,性水不清,故真月不能顯現。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說我們標心想佛,從頂至足,心想不捨,一一觀之,無暫休息。但自心想作,即應心而現,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言八十隨形好者,佛相既現,眾好皆隨也。是心作佛,依自信心緣相,如作。是心是佛,心能想佛,佛身依想而現,即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說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從汝心想而現,似如生也。

《徹悟大師語錄》云:「《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又云「《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為什麼徹祖這麼說呢?因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圓教最高理則,是諸佛所證境界,是一乘佛法,是佛最想告訴眾生的真理,最想讓眾生悟入的真理。「心作心是」揭示了「作佛、作眾生」完全存乎自己一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了知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念佛會更親切,往生更有信心,且不易出偏差。我們就應該更努力憶佛念佛,不要再造眾生的煩惱業海了。

伏願一切眾生都能感佛恩、念佛慈、厭娑婆、欣極樂,勤修三福,具足三心,順佛願,持佛名,乘佛力,往生安樂國,圓成無上佛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土法門具體怎麼修法

淨土本可無修,修是因為眾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種種法...

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

顧源居士往生紀

明朝顧源居士,又稱寶幢居士。少年時性格豪放,善於寫...

圓因法師:蓮池警策

(一) 放下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

念佛時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妄念是黑暗

問: 請法師開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可否觀想無量光是...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

我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法門

末學學佛已有幾年,先是學禪宗,近來才開始修淨土。 末...

念佛動中修,要修到什麼程度呢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善生經》對幸福人生的啟示

家庭有四種倫理,一種是父母與子女的倫理,一種是夫妻...

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所動...

具足四種力量才能真正的懺悔

懺悔是我們修行的人自淨身心、明心見性的一個最初的必...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

悲田供養獲極大功德福報

父母,祖父母乃至親人長輩老病時,我們能以飲食,醫藥...

火燒執著鳥兒

傳說在深山裡,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

修行人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著魔

過去有一位和尚道友,他學畫畫,他的畫本來就不怎麼好...

佛教中夫妻相處守則

為佛弟子,若欲成為和睦相處的夫妻,應如何相待呢? 一...

對「攀緣」意義的誤解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功的難易,(二)老用功...

不受後有,它的下手處有兩個

老死。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

此間猶如火宅,趕緊移民極樂

信願持名的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經》中...

有感於素食坐月子

談起婦女生小孩坐月子,總說是要如何如何滋補,滋補的...

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誠長老說,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說的...

太虛大師:三種般若

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

【佛教詞典】二壽行

即留多壽行與捨多壽行。(一)留多壽行,乃阿羅漢為饒益...

【佛教詞典】度脫

(術語)超度解脫生死之苦也。法華經序品曰:諸仙之導...

【視頻】慧律法師《四種悉檀》

慧律法師《四種悉檀》

【視頻】准提咒(蓮歌子)

准提咒(蓮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