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無分別心是道

一誠長老  2017/02/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分別心是道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飯是滋養色身的,要做五觀想。而且吃飯不要當飯吃,穿衣不要當衣穿。」

很多人不理解,吃飯不當飯吃,穿衣不當衣穿,那應該把衣食當作什麼?其實呢,對這句話,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大家,對衣食住行,能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有太多分別心。

有些人吃飯,總講究色香味俱全,穿衣也要求漂亮、名貴、時尚,彰顯身份品位。若是吃不到好吃的食物,穿不了漂亮昂貴的衣服,就感到失落、傷心。把人生的價值放在這些事情上面,是本末顛倒。

無分別心是道。古德云: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穿著一根紗。

《心經》中也說:「無色聲香味觸法。」在佛看來,眼睛看見的物象,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嗅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味道,四肢週身的感觸,以及這幾種感知在心中所產生的判斷和分別——它們的本質皆是空。

簡單地說,人之所以在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判斷,只是因為心在分別,所以同樣的一種顏色、味道,在不同的人那裡,會形成不同的體驗、評價。

假如不去辨別好壞,不去判定高下,那麼,所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存在就都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不去分別,那麼所有關於它們的判定就都是不存在的。

唐代的懶瓚禪師在詩中寫:「世事悠悠,不如山嶽,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如果能夠放下分別心,吃什麼,穿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都能保持歡喜。對他來講,睡在藤蘿下,以石頭為枕,可以過得無拘無束,很自在,這正是禪者無分別、無執著的生命境界。

當時,唐德宗聞得此詩,欽慕詩中流露出的灑脫之氣,便派手下的臣子去迎請懶瓚禪師。

臣子在懶瓚禪師隱居的山洞前大喊:「聖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懶瓚禪師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進去,見一個邋遢和尚正在烤地瓜。整個洞中煙霧瀰漫,薰得老和尚鼻涕縱橫,眼淚直流。

大臣忍不住說:「和尚,看你髒的!你的鼻涕流下來了,趕緊擦一擦吧!」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工夫為俗人擦鼻涕呢!」然後他夾起炙熱的地瓜往嘴裡送,連聲讚「好吃,好吃」。

大臣們湊近一看,驚得目瞪口呆,懶瓚禪師吃的東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樣的石頭!

懶瓚禪師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說:「請趁熱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東西都來源於知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你在心裡把它看做一樣不就行了嗎?」

懶瓚禪師眼中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生熟軟硬,萬物在他心裡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是真正清淨的,是沒有分別的。

誠如當初神秀作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尚有分別之心,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完全消泯了分別,達到了無物無我的境界。

分別什麼呢,都一樣。

你說這個菜好吃,他說那道菜更美味,說來說去,不過都是在講述各自的體驗和感受。就連同一個人吃同一樣東西,今天說好吃,明天可能就嫌棄它的味道了,可見關於「味」的評價,根本就不可能有固定的標準。

有個居士曾跟和尚講,她如今最懷念的,其實是小時候吃過的一種廉價小吃,當然,這種小吃現在吃起來,早已不復當年美味,可是她還是對當年吃它時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記憶猶新。

人所有的感覺和體驗皆是如此,它們受情感、記憶、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太多,以至於無法確立一個評判的標準,所以,不如不去分別,吃穿住行,夠用就好,不必放進太多悲喜,也不必給它們強加太多意義,一切只在乎自己的心是否歡喜、安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天底下最難的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的是非觀 天底下,我們最不能正確面對的就是是與非...

超越男女相的分別

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鷲山,與大眾比丘開示涅槃...

但甘其味,勿擇其形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

處處不滿意又很苦惱,如何改變刻薄的分別心

《唯識學》特別強調分別變的重要,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

外境沒有好壞,好壞是心安立出來的

唯心識觀是先遠離對外境的執取,遠離遍計執。我們講遍...

清淨臭穢,寄此陶煉耳

【原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

無道心

文道是個雲水僧,因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故爬山涉水不...

發心不廣大,就無法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學會轉變心態,幸福其實很簡單

在人生的旅途中,沒有哪個人能夠做到一帆風順。人生的...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報恩的多少預知命運

一棵樹的花果再好都離不開根的成就,所謂根深葉茂。根...

近代知識分子和淨土信仰

中國的佛教史上,知識分子與佛學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議...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黃龍慧開禪師有一首詩偈,廣為流傳。偈云:春有百花秋...

光明皇后

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長得非常美...

菩提心跟空正見是菩薩的根本

菩薩道在心中要產生三種力量──誓願力、觀照力跟行動...

抄寫佛經也是殊勝的修行法門

人世間的一切身、口、意諸般行止,都可以用來作修煉的...

佛敕目連度度化梵志

(上)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諸菩薩、四眾弟...

發願為先——願立則道業可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信、願、行。信的內容:信...

佛門孝子通琇國師度化母親

清朝玉琳通琇國師,俗姓楊,是江蘇延陵望族。明朝萬曆...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生氣了就繞著房子跑三圈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

這個手在生死深淵裡面垂了十劫

古人畫《接引圖》,我們注意到,特別是唐代和宋代一些...

臨終遭此變故,還能往生嗎

問: 病人已命終或快命終時,家中眷屬即為其穿衣,殺...

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

我是修學淨土宗的初學者。淨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

【佛教詞典】具於法住

【具於法住】 p0824   瑜伽七十九卷十八頁云:云何菩...

【佛教詞典】北齊文宣帝

(529~559)北齊初代皇帝(550~559 在位)。名高洋,...

【視頻】惠空法師《佈施後又後悔,會得何果報》

惠空法師《佈施後又後悔,會得何果報》

【視頻】深信因果 安然承受

深信因果 安然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