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無常」即是「無我」

聖嚴法師  2017/03/14  大字體  護眼色

「無常」即是「無我」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從那兒來,實際上‘苦’有所謂的四苦或八苦。四種苦是基本的觀念,乃指生、老、病、死。生並不是指出生,而是生存、生活;人在出生以後,於生存、生活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苦的事實。在這個苦裡,又含有無常,無常就是由少小而變成衰老,老是指生命的過程,一天一天地過去。年輕人可能不覺得生命的過程是痛苦的,其實我們多過一天,就有一天的不舒服在病中過去。人還年輕時就很害怕死,死亡的威脅及死亡的事實,都是最苦的事。生、老、病、死四種苦,是釋迦牟尼佛悟到的人生四大真諦的第一真諦。

除了上述四種苦之外,還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蘊熾盛苦,加起來便成人生的八苦,這些都是由於無常的關係。‘求不得苦’是因所求的對像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條件也變了,所以求不到。昨天他愛你,今天有第三者插進來,把你愛的人搶走了,因緣產生變化,就是無常,所以求也求不到了。也有已經得到手的,因為因緣產生了變化,上了架的鴨子,也有可能飛了。無常是不斷地變化,變化無常,故有求不得苦。

‘怨憎會苦’是不是也是無常?是。怨多半是從恩來的,如果從無始以來彼此互相沒有關係,怨亦無由生起。怨深的原因,是彼此之間互相有恩,互相的關係比較深,結的怨恨也比較深,例如:夫妻之間就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就是情況變了,本來是恩愛的,但是由於情況變化、觀念變化和環境變化,就變成了冤家。誰都不想恩愛變成冤家,但是由於與自己的利害相衝突,以及環境變化的影響,就成了冤家,而冤家還又不容易分開,反而常常會碰在一起,這就是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也是無常,這很容易了解。親子之愛、師生之愛、夫妻之愛、朋友之愛,彼此互相非常親愛的人,由於發生情況、因緣變化、自然現象等,便非得分離不可,這也是無常。

‘五蘊熾盛苦’也就是四大不調、心理矛盾、精神失控。四大是指物質的身體不調和,因為它的變化無法控制預料,就成了病苦。還有自我的思想,內外發生衝突,自己的思想在變,外在環境也在變,不能適應;自己折磨自己,前念和後念互相較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不一致;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脫節;物質與精神的失衡等等,便造成了造惡業、受苦報的一生又一生,五蘊相續。

二、無常放得下

如若能夠覺悟萬法無常的話,馬上便得解脫;不了解無常,不知道是無常,所以淹沒在苦海。如果已經觀察到、理解到世間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無常,那就多少能夠看得開一些,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放不下了。連我、你、他都是無常,既然是無常,對於自我的價值標準,對於他人的價值判斷,就馬上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在美國,曾經有一人中了樂透獎,電視記者問他準備做什麼?他就大聲哭著說:‘不得了啦,我不知道怎麼辦,好高興!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辦,以後有這麼多錢,我怎麼辦呢?從今天晚上起我就不敢睡覺了,我不知道怎麼辦。’如果此人能知道無常,就很簡單了,抽到樂透獎,慢慢地用掉就沒了,或者不小心丟了、被人騙走、搶走了也就沒有了;如用來投資,賺到億萬財產,死亡時,別說金錢帶不走,連身體也得放下來。何必緊張?擔心什麼?這也就是說,由於一切現象既是無常,遇到好事,不必歡喜;相反地,如果發生倒霉的事,知道是無常,也就不必苦惱,很快地,倒霉運也是無常,就會過去,否極泰來,正好又有一番新氣象了。

三、無常是空

知道是無常就能理解到空的道理。空並不是指空空如也的沒有,而是指的不能永恆、不是真實、捉摸不定、隨時變化,因此叫它是空,空才是不變的真理。

無常就是苦,無常就是空,無常即無我。這是佛法基本的道理,能夠接受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者,即是正信的佛教徒。

有一次,有位先生聽我講完四聖諦和苦、空、無常、無我之後,就跟我說:‘法師,您不能再講了,您再講下去,我們這個世界就完蛋了。多消極!多悲觀!完全沒有希望了。’諸位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同樣的反應?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根本不知道有苦的這回事,雖然聽到了無常這個名詞,事實上不可能體會到無常;雖然講空,不可能感覺到是空;雖然講無我,不可能沒有我,連我自己也有‘我’呀,否則又是誰來為你們做這場演講呢?但這是佛法的原則,也是最高的理論,如何能從實際生活中來運用它,是需要很多的方便及方法的。修學佛法,稱為修道,四聖諦便是最基本的入門法。

四、四聖諦

四聖諦是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對五個比丘所說的法,稱為三轉四諦法輪。佛將苦、集、滅、道的四個項目,用三個層次說了三遍,來表達從苦集而到苦滅的程序,這是佛法的根本要旨。第一個層次是將苦、集、滅、道的道理說出來;第二個層次是已經知道了苦、集、滅、道;第三個層次是道已修、苦已滅、集已斷。到了第三個層次,就是證了阿羅漢的解脫果位。轉第一法輪時,說明了人生的事實就是一邊受苦和一邊集苦,循環不已,在生死裡流轉不已。轉第二法輪時,說明知道苦是什麼、集是什麼以後,就來修習八正道,修道之後才能夠斷集滅苦。

五、八正道

希望解脫,必須修道,不修八正道便不得解脫;修持八正道,能斷造罪集苦的因而達成滅苦成道的目的。

何謂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定。八正道在不同的經典裡,有幾個名詞彼此略有出入;但是正見、正念、正定、正思惟、正語和正業是一定有的,這些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無漏的意思是沒有漏洞。為什麼?不求果報,便只有裝進去的而沒有拿出來的,所以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這叫作無漏。如果裝進去了還拿出來,則是有漏。只要以無所求的無我心來修任何法門,都可名為無漏學。

若能修道,便能悟道。悟什麼道?便是悟得‘無常’即‘無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一切都順利,其實禍根就種下了

我們歸依佛、歸依法了,就要觀想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

證嚴法師:惜時惜命

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一切是時間的累積;好人活久...

四種馬喻不同根器

一天,釋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出去托缽的...

夢裡五家財

這一生都是在做一個夢,在夢境裡面我們常常不知道是夢...

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問: 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

錢財乃五家所有

過去,有一位仁慈的國王,以平等心愛護人民,卻不曾出...

那就是禪

王田是一個精於醫術的醫生,不過仍有許多病人死去,因...

諦觀無常契真心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

陞遷如何避免被嫉妒

被上司賞識、陞遷,本來是件好事,卻惹得同事眼紅、流...

聖嚴法師《不要埋怨是業障》

有些人在遭遇困難時,就說:這是我的業障重。不僅是遇...

聖嚴法師: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問: 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聖嚴法師答:...

聖嚴法師《無常》

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誨,可用來調整、調適自己的心。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蒙光觸身獲益願

第三十三 蒙光觸身獲益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

皈依三寶獲福無量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園時,一日對比丘們開示:皈依具...

墮胎如何超度

問: 我曾墮胎,是否會影響孩子? 傳喜法師答: 這個...

禪宗裡的無念是怎樣一種境界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六祖慧能大師《壇經...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修行與世俗的較量

修行與世俗的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動念都源於我們對外...

承事善知識應發的二十一種心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

凡夫經常有分別心,有特別親愛的人,就有特別討厭的人...

見他人布施,要起歡喜心

如果自己沒有布施,見他人布施,要生起歡喜心。 如果我...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佛教詞典】摩賀三漫多跋捺羅

(菩薩)Mahā-samantabhadra,譯曰大普賢。仁王護國經...

【佛教詞典】異生恆有我執證

【異生恆有我執證】 p1116 成唯識論五卷九頁云:又契經...

【視頻】妙境法師《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妙境法師《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常隨佛學)

南無觀世音菩薩(常隨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