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叢林及禪法

一誠長老  2017/05/04  大字體  護眼色

叢林及禪法

一、叢林之興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為生,那裡化緣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邊,老的就住在屋裡,年輕的化飯,回到寺裡大家分著吃。早晨、中午兩餐,過午不食。沒有帳子,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坐的地方,也沒一點工具,很辛苦。曬得墨黑,大太陽曬也不打傘,什麼都沒有。

到中國來漸漸就改變了,道場最早我們是叫律寺,也是化緣吃飯。後來化不到飯,因為中國的民情風俗與印度不同,看不起乞食化緣的人。唐朝六祖以下出了個馬祖大師,六祖曾對懷讓禪師講:「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所謂「馬駒」,就是指馬祖大師。馬祖是四川什邡人,後來出家修禪定,禪定功夫很好,在羅漢寺受戒,喜歡打坐。聽說南嶽山很好,且有高僧,故來南嶽衡山結一茅蓬打坐。有一天,懷讓禪師看到馬祖打坐,問他話不回答。懷讓禪師就拿塊磚頭在石頭上磨,發出「喀嚓、喀嚓」的聲音,時間久了,馬祖打閑岔,便問懷讓禪師:「你磨磚做什麼?」他說:「做鏡。」馬祖說:「磨磚豈能做鏡?」讓師曰:「打坐就能成佛嗎?」馬祖說:「那如何即是?」讓師曰:「牛拖車不動,是打牛,還是打車?」馬祖一聽就悟道了。

悟道後親近懷讓禪師十年,開始弘法。先到四川,許多人聽說馬祖回來了,都去迎接他,熟人看到了,說他是馬簸箕子,因為以前馬祖家裡很窮,父親是篾匠,做簸箕的。所以馬祖說:「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後來,到江西建叢林,建了四十八座。為什麼要建叢林?因為他看到中國僧人化緣、不定居很辛苦,他就發心建叢林定居維生,僧人定居在寺院裡就不辛苦了。定居生活要吃飯、穿衣、織布、挖地、種植。後來他的徒弟百丈禪師精通律藏,根據律藏制立清規。在印度,掘地、拔生草、織布是犯戒的。過去出家人不能挖地,因為熱帶地方,蟲子很多。我曾經去過緬甸,正月間去,熱得不得了,腳步踏在地上,燙得不得了。可是到了中國,由於地理、氣候,風俗民情的不同,必須要有定居的地方,有了定居之處,就得自給自足。所以到百丈禪師時制了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做事,就不吃飯,從那時候起,叢林有了制度。

百丈禪師有個公案:百丈禪師八十多歲了,還是很勤奮做事,大眾不忍心,就把他勞動的工具藏起來。於是百丈禪師三天沒過堂、沒吃飯,他說:「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禪師立清規分工合作,開始叫僧堂,不叫禪堂。僧人住一塊,住也在那裡,吃也在那裡,做事也在那裡。那時候分十寮,現在分八大職事。「當家」叫「監寺、都監、都寺」,管庫房,包括會計、出納。「僧值」、「知客」管鐘頭、鼓頭等行單職;來往的客人、僧眾掛單由知客管。僧值管殿堂威儀紀律等,禪堂有維那管規矩法則。「衣缽」管丈室銀錢及莊嚴法器。大寮裡管理飲食的叫「典座」、「寮元」管上客堂的客人。八大執事以後有「知屋」,他是管基建的;還有「知產」,是管生產的。分工很嚴密、很細緻。住叢林要知道做什麼職;例如,禪堂維那師要知客師把進堂師送到禪堂,維那師才好接收、登記,一步步做好。長老是總管,教育也是由他管。還有四大班首,有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四大班首管教育的,講開示說法由他四個人。

過去叢林動輒一千多人。現在雖然沒有這麼多,但也有上百人,兩序職事、法事鐘板還是一樣嚴整的。現在的叢林每年上元節、中元節時大請職,要掛牌、送位。牌要掛三天,讓大家都知道。職事,可由書記代。書記,一千年不改,叢林叫千年書記;班首,一萬年不改,叢林叫萬年班首。書記有寮房,不當書記沒有寮房,住廣單。書記寮裡有桌子等生活用品一套。書記告假出去,回來還有寮房。班首回來了,吃三天客飯,仍然住班首寮。十五要請吃飯,班首職事,中午請吃飯,早上送位,僧值站侍者位。

叢林職事是榜樣。有三綱,班首,說法之綱;維那,規矩之綱;典座,飲食之綱,飯做不好找典座。過去請維那,維那管事,現在當家管事。當家管平常生活,生活要搞好。職事要開職事會。職事是寺院綱領,自己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把自己管好,就不能管人。現在特別提倡以戒為師,要守戒律,把道風搞好。僧值、知客要講規矩,不懂的要學習。首先把自己管好,按照儀軌,職事職則上都有,要常開職事會。綱領職事還要團結,不能拆台。叢林規矩,挑三離四,那是破和合僧。犯了規矩要記過,有功的要表揚,功過分明,可以相抵。嚴重的要遷單,遷單,是厲害的。過去遷單,班首職事都到場,從後門打出去。催單,是講話不聽的,催他走。

叢林要朴素,朴素就是道風,就有道德。道是道理,德是德行,也就是道德的意思。叢林要有制度,制度要搞好。不論是規矩也好,還是制度也好,一定要建全,有了健全的規矩合院大眾就能過的如如法法。

二、從喫茶去說起

古來,趙州老人道風高俊,學人都去參拜他。有天,來了兩個僧人,趙州老人問其中一個僧人:「上座你是否來過?」僧答:「不曾到。」趙州說:「喫茶去」。問另外一個僧人:「你曾來過否?」僧答:「來過。」趙州也說:「喫茶去。」

當家師聽了這話生疑,問趙州說:「您對未曾來過的說喫茶去,這倒合理,來過的怎麼也叫喫茶去呢?」趙州老人道:「當家師!」當家答應一聲,趙州說:「喫茶去!」這三個人因緣不同,各得了不同的利益。趙州這個喫茶去的公案,膾炙人口,所以古人傳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再往後來,雲門祖師有吃餅的公案。學人參訪雲門祖師,問他的佛法。雲門祖師拿起一個餅,學人就領會了,如是,被稱為雲門餅。趙州茶,雲門餅,在禪宗公案裡很著名,搞透了就能開悟。現在我們也常常喫茶,也說喫茶去。會不會得這層意思呢?會得就好!會不得,就得參這吃餅的是誰?為什麼趙州禪師叫喫茶去?喫茶的是誰?就這樣參下去。

就如吃花生來說,如果你知道香味,那個是凡夫;如不知道,那個是木頭人、石頭人,要在知道不知道這兩個極端中心點來揣摩,來參究,一定要搞清楚,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份事!喫茶也是這個道理,為了了道。古時候人心地純厚,念念在道,句句無生,所以一點就破了。我們這一點怎麼點也不破,怎麼辦呢?就是抱定一個目標,不離開這個「參」。要參這個是誰?到底吃餅的是誰?喫茶的是誰?參這個話頭,不隨季節轉!

三、拈花之旨

禪宗一脈,源自昔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而來。其時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於汝」。傳的是什麼法?叫無相法,也就是正法眼藏。佛陀拈花,迦葉悟旨,只在一笑間,沒有講一句話,心心相印,超越一切語言文辭。經典有言,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古來禪宗

祖師大德接引學人時,常常是沒講什麼話,而只是豎拂動目,以心傳心,徒弟即受法。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講一個「歇」字。所謂歇即菩提,妄想心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師。接著又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什麼叫諸緣?就是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妄作無邊之罪,就是造作是非。所以要離根塵識,萬緣放下,體究一念不生,前中後三際,念念無生。前念不生就是心,後念不滅就是佛。

臨濟宗的第一代祖師義玄禪師,在黃檗禪師座下種了許多年的菜。首座和尚是過來人,也就是有工夫,有見地,心很清淨的人,看他老實,問他:「怎麼不去和尚那裡請開示?」義玄禪師說:「怎麼樣請開示?」首座說:「你就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義玄禪師就去了,一走進丈室,就問:「請問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才一開口,黃檗禪師就拿起禪棍連打了他三十棍。義玄疼得要死,又繼續跑回去種菜。首座和尚來問他:「和尚怎麼給你開示的?」他說:「唉呀,怎麼講,剛問了一個開頭就被打了三十棍。」首座說:「打三十棍也還是要去請和尚開示啊。」義玄禪師說:「怎麼問呢?」首座說:「還是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義玄就又去請開示,進丈室門剛一開口,就又被打了三十棍。回去後,首座和尚又問和尚有什麼開示。

義玄禪師說,什麼開示也沒有,又被打了三十棍。首座說:「和尚慈悲啊。但你不能算了,還是要去請開示。」義玄禪師在首座的摧迫之下,再次到黃檗禪師那裡問佛法大意,結果和前二次一樣,挨了三十棍。義玄對和尚有意見,想要走就跟首座辭行。首座說,你走可以,但要到和尚那裡告假,問和尚你應該去什麼地方。義玄就依教而行,和和尚告假時說:「請問和尚,我到哪裡去好?」黃檗禪師告訴他,要去就去大愚禪師那裡。義玄到了大愚禪師處,大愚禪師問:「你哪裡來?」義玄說:「黃檗會下。」大愚禪師問:「黃檗有什麼開示啊?」義玄說:「唉,不知有罪還是無罪,一連三次打了九十棍。」大愚說:「哎呀,黃檗老婆心切。」義玄聽了當下豁然開悟。大愚一見,立刻說:「你的師父是黃檗,不是我。」於是,義玄禪師又回到黃檗那裡。黃檗言:「你從哪裡來?」義玄說:「從大愚禪師那裡來。」黃檗說:「笨漢跑來跑去幹什麼?」義玄說:「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黃檗說:「大愚饒舌。」臨濟義玄祖師是因為被打,而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打的是什麼呢?分別、妄想、執著!若能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佛法就在這個地方,即心即佛。

四、照顧話頭

祖師禪到了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參話頭。那個時候話頭有很多,如:念佛是誰?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至於,念經的是誰?走路的是誰?吃飯的是誰?都可以。宋朝以後,念佛的人很多,都參「念佛是誰」的話頭,到現在還持續沿用。所謂照顧話頭,就是迴光反照,看心裡頭有什麼妄想,不是去看別人鼻子長,眼睛大。話沒有講出來以前叫話頭,如果講出來以後就叫話尾。六祖講:「前念不生即心」,那就是話頭;「後念不滅即佛」,那就是話尾;不生不滅,那就是如來。看話頭要看好,要用大工夫。出了家以後的目的就是辦道,方法就是看話頭,得力了就可以了生死。看話頭最主要是在「誰」字上用功,也就是要起疑情。「誰」在念佛?是口在念嗎?那睡著了口還在,為什麼不念?想想口念不對。是心念?那又是哪一念心在念呢?一步一步地參究下去。

你不曉得話頭的來路,亂參一通,不但不能開悟,反而會生病。禪宗有禪宗的門路,念佛有念佛的門路。照顧話頭,看準了以後,立地成佛,頓超直入如來地,一念半句就了生死了,就這麼快。若知道自己還不行,那就要腳踏實地,將妄想心、煩惱心、貢高心、我慢心、一切妄想心掃除乾淨,而得到清淨心。清淨沒有妄想,就是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就是定。如果在動中心亦能不亂,智慧就現前了。八萬四千法門要萬法歸一法,就是一個「誰」字,「誰」,就是一法。受戒的時候心裡老想著戒期早日圓滿,早點回去,這就妄想心;坐在那兒腿子痛,這就是妄想心;瞌睡也是妄想,不把這些淨除,也就沒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參禪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話頭,要發大願心,修持這個法門三生不退,如此成佛決定可期。今日參誰無力,明日再參;這個月無力,下個月再參;一年沒力,兩年再來,這就是一法。萬法歸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五、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這是古人說的,在《祖庭事苑》有記載。

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指的是凡夫眾生被六塵所染污,若是破了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執著,六根就能清淨。六根清淨了,就沒有妄想,就是常寂光淨土。這個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處都是垃圾,就是穢土,種種妄想就是垃圾。虛雲老和尚住終南山保任的時候,有一天煮毛芋頭,坐下來等它熟。一坐就是十八天,不吃飯,入定了,你看他的定力多深,若有雜念是無法入定的。現在的人,一天都坐不住,心不定,想東想西。要入定,非得要下工夫不可。要如貓捕鼠,妄想一來,話頭一提,就沒有妄想了,一心沒有二用,沒有雜念,有雜念就沒有話頭。所以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己還要覺人,覺行圓滿,才算成功。只有你一個人成佛有什麼好處呢,還要把眾生都教化成佛,才算圓滿。像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菩薩發願,要發大願,才算成功。另外,參話頭最要緊的是認識賓主,也就是認識客人和主人,什麼是客人?什麼是主人?要像喬陳如尊者用功,他就是因客塵悟道的。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動是塵義,空名主人。虛空是不動不搖的,客塵皆是妄想。如果沒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淨法身,就是佛。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一動,就把真如妙心遮卻了。所以,學佛之後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煩惱心徹底改掉,萬緣放下。佛在世的時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講放下,他說,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還要我放下個什麼呢?佛言,放下妄想心吧。大眾要發大誓願,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把妄想放下,才能證菩提,才能教化眾生,弘揚佛法,作大善知識。

退而言之,若是妄想不能除,人家說我好就高興;批評我一下,心裡就不好過;妄想紛飛,要趕快對治。所謂:「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講你的壞話,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沒工夫了。現在人障重慧淺,修行不能像古人一樣,一點就透,那麼,就要這樣從「歇」字下手,從忍辱下手。不能說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這樣修行有什麼用?所謂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實行。譬如出家求戒,就是要以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身心,修改我們的心行。

現在的雲居山真如寺,依然保持著叢林家風,四十八單職事齊全。實踐著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遺訓,在日食日耕中體現禪法。一方面,把寺院的開銷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礎上。通過僧人們自耕自作,自種自收維持日常生活,同時還常常把多餘的糧、茶、菜送給附近山裡的貧困居民,直到現在每年仍有十餘萬斤的糧食分給周圍的窮困群眾。另一方面每一個到雲居寺來學習佛法的人,都希望能夠潛心修法,全神貫注,需要迴避一些外緣,我們這種農禪並重的家風恰恰給他們提供了合適的參學空間。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修學環境,使之集中精力和時間,更能心無旁騖的研習佛法。

農禪並重的本質就是體現在實踐上。佛教界很早就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念,指的就是怎樣把佛法的理念能夠很圓滿的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以及生活態度中,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本身所倡導的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因為佛陀本身就是在人間示現、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涅槃的,而佛陀的教法也是直指人心、作用於人心的。注重實踐本身就是佛教所倡導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前世今生

轉世因緣 據《五燈會元》等禪宗史籍記載,五祖前世原是...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無處青山不道場

趙州禪師(778897)是唐代著名高僧,法號從諗。他幼年...

禪觀了解過去,淨土規劃未來

當我們談現在,其實是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如果...

【推薦】虛雲老和尚《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

盤山寶積禪師的悟道因緣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是唐代高僧。與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緣不...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大藏經】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受持五戒,它有兩層含義

我們前面講義大科,講到五戒的法門。受持五戒,它有兩...

妄想,是你給它力量的

我們調伏心中的愛取,不是說我們貪愛外在的世界,其實...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為重戒

酒類的香味引起了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甚至更壞事情都...

「淨土四信」是每個淨業行人的必修課

信娑婆世界是苦 首先是信此世界是苦。信我們所處的這個...

為什麼原諒他人過失是善法

問: 為什麼原諒他人過失是善法呢。請一開示一下。 方...

臨終的人要達到正念,要有這三種力量

如果你看《彌陀要解》,你就會知道,我們臨終的人要達...

【推薦】優曇法師與《蓮宗寶鑒》

優曇法師是元代高僧,俗姓蔣,安徽丹陽人,家族世代奉...

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

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懷

過去,波斯匿王與阿闍世王兩軍交戰,二國戰力相當,但...

為靈魂沐浴

俗世喧囂,紅塵擾攘,我們在其中摸爬滾打,難免會讓靈...

靜波法師:創造人間淨土,即是往生佛國淨土

感謝上淨下慧大和尚,感謝柏林寺常住,給了我一個鍛煉...

宰相張商英的佛法修行之路

吾學佛,然後知儒。這句在歷代士林學子中廣為流傳的肺...

何為「三淨肉」

這是對於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

念佛人可以求早點往生嗎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

修學時間少的人怎樣定功課

問: 對於修學時間少的人該怎樣定個合理的功課? 大安...

【佛教詞典】八識心王

眼等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

【佛教詞典】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的園地,此園在古印度舍衛...

【視頻】解脫之門(廣州光孝寺)

解脫之門(廣州光孝寺)

【視頻】天因法師《俗眷可以繼承出家人財產嗎》

天因法師《俗眷可以繼承出家人財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