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二十二面。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辛二的「頌求得法師」。釋迦牟尼佛的因地是一個大國王,但是這個國王不是他所追求的果報,是他修六度自然招感的果報。其實他內心的世界是一個內凡加行位的菩薩,四加行的菩薩。

四加行的菩薩,他的內心跟我們凡夫的心不一樣。他是「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他把道法的追求放在身命之上。從大乘的加行位來說,他追求的權法都已經幾乎是圓滿了。這三乘的教法要圓滿,他才有辦法進入四加行的。因為他要突破所有的權法的修學,要入見道位,入清淨心了,那麼這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學《法華經》,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因為他最後要把他所修學的法相捨離,要會權入實,他只能夠去跟善知識學習,說「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因為中道的實相,不是你自己可以無師自通的,不可能的。你有辦法想出中道實相,那你就是佛陀的知見了。

所以,大乘佛法的特別就是,它不像聲聞法,你可以遠離人群,你可以躲在山上。你要是根器夠,悟性高,你都不需要老師。你就看到四季的變化,你就知道生命是不能掌控的、不能主宰的,你就能夠證得我空,入偏空涅槃,你不需要老師。但是大乘佛法,你一定要有一個老師教你。因為這個中道實相是不思議境,你怎麼想都想不出來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你不可能想出來的,一定要有師父的,用文字來教導你。

辛三、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釋迦牟尼佛的因地,這個國王,聽到仙人說「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他內心是怎麼想的呢?「心生大喜悅。」這個人的大乘善根成熟了,從這種徵兆來看,這個人得度因緣成熟了,所以就捨去了王位,隨這個仙人到山中去修學。這當中他要實踐他的諾言,供給於生活上的所須。比方說,上山去拾薪柴,或者去採果蓏(果是長在樹上的木本的果實,蓏是地上的草本植物的果實)。采這個果實幹什麼呢?來恭敬供養他的師父。為什麼呢?「情存妙法故」,為了要追求妙法的緣故,而身心精進沒有懈怠。這個是說明他的求法精進無有懈怠。

辛四、頌結證勸信

我們看辛四的總結,釋迦牟尼佛講這段的目的是什麼呢?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釋迦牟尼佛這件事情已經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他為什麼在講《法華經》的時候,特別地把他自己這段求法的因緣講出來?

因為他要強調一件事,就是這個大國王為了一切眾生的緣故,而勤求於大乘的妙法。他不為自身的安穩及世間的快樂,所以他即便做一個大國王,依然精進地修學佛法,終於會權入實,成就佛道。那麼講這段的因緣就是怎麼樣?引證。

諸位!所有的法門都必須要合乎兩個條件:第一個,可修性;第二個,可證性。就是道、滅這兩個原則。佛教跟一般的哲學道理是不一樣的。哲理可能講出一個觀念,但是這怎麼修、是不是可修可證實,它不一定。而釋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成長過程為例,他一路走過來,從內凡加行位而到見道位,就是靠《法華經》的引導。所以「今故為汝說」,我當初就是這樣子走過來的,從一種六度的功德相而進入到離相的清淨心乃至於菩提願,最後成佛了。所以佛陀引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來引證一佛乘的因果。

己二、結會古今

把古今的這個因緣作一個說明。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這以下佛陀就講出這段因緣的一個過去的情況。說當時的國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我當時是一個內凡加行位的菩薩。而當時教授妙法的仙人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所以到此為止,提婆達多扮演什麼角色?扮演善知識,啟蒙師父。這是他跟提婆達多的一段因緣。

庚二、明師弟功滿  分二:辛一、明弟子圓因報滿;辛二、明法師妙果當成

我們再往下看。他悟後,到了見道位,稱性起修,提婆達多又扮演什麼角色呢?我們看第二段,庚二,「明師弟功滿」。師父就是提婆達多,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彼此因為這樣的一種教授、學習的因緣,雙方都功德圓滿。這地方有兩段。

辛一、明弟子圓因報滿

先看辛一的「明弟子圓因報滿」。這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學《法華經》,會權入實,而功德圓滿。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 、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段經文有兩段:第一個是講因地圓滿,第二個是講果地圓滿。他的因地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

學《法華經》以後,當然我們現在叫做圓教名字位,我們叫做跟《法華經》結緣,就是透過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成就《法華經》的成佛的正因。但如果是加行位的,學《法華經》就不一樣了,他直接進入見道位,就成就諸佛的法身了,就般若道已經完成了,那麼悟後起修就進入方便道了。方便道,這個時候善知識就很重要。方便道它就是怎麼樣?歷事煉心了。他這個時候清淨心開始轉成菩提願。

我們說過,般若道的特色是什麼?清淨心。雖然我們清淨心跟菩提願兩個都修,但是從凡夫到般若道,重點在清淨心,在離相。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以後,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清淨心了,而是在菩提願,開始廣度眾生了,那麼它的核心就是六度的修學。

六度的修學,蕅益大師提出三點,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六度的修學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對治。菩薩修六度不完全是利他,他是透過六度的法來調伏自己的煩惱。比方說佈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我們的惡行,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他是透過修六度來調伏自己的六種煩惱,這叫對治。因為他每一個在修的時候,他都有內觀的智慧,有這個理觀的智慧。

第二個,相生。六度,當然它有它各別的內容,佈施就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忍辱,它有它自己的體性。但是它彼此之間可以相生相成,就是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持淨前前。你佈施修得好有助於你持戒,你持戒持得清淨有助於忍辱等等,前前可以引生後後。後後持淨前前就是,你如果是持戒清淨,會讓你的佈施更加地清淨圓滿;如果你忍辱修得好,對你持戒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力,它相生相成。這個六度之間是有關係的。

第三個,蕅益大師講到果報。雖然菩薩修六度重點在借事修心,自我調伏,但是他自然地會形成因緣的果報。比方說佈施成就大富饒財,持戒成就諸根具足,忍辱成就容色端正,精進成就大威德力,禪定成就壽命安康,所以禪定的人他壽命長,身體也健康,智慧成就辯才無礙。講到果報,他是自然招感的果報。

這段經文後面主要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是成就應化身了。他從法身的歷練,開始發願,然後呢?成就應化身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於「成等正覺,廣度眾生」。這一段經文就很重要,「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當然不能夠說完全因為,但是善知識提婆達多是很重要的因素。為什麼呢?我們說過,初地菩薩已經沒有自然而起的魔境了。初地哪有魔境呢?他沒有煩惱,沒有死亡的問題,也沒有五蘊的果報的干擾,身心世界的躁動的干擾,天魔連碰都不敢碰他了。他這個人是初地菩薩,而這個天魔是欲界天,你怎麼敢去干擾這個大菩薩呢?所以他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怎麼樣?法身菩薩互相的資助。

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在唯識學上說,你要扮演一個逆緣的善知識,你要八地以上,低階的不可以扮演逆向的善知識。有一個禪宗開悟的祖師,他的弟子問他說:「師父!你修學到什麼階位?」這個禪宗祖師說:「我現在的修習,我可以入佛,但是不得入魔。」就是說,我可以示現正常的佛相,就是清淨的功德我可以示現,但是我沒辦法在正常情況示現非道,那種不正常的殺盜淫妄相狀,來顯現我的菩薩道。這個超過他的範圍。因為你要修到染淨不二,那不是一般的菩薩,要八地以上。

所以,這個逆緣的善知識,蕅益大師會說明,是非常難得的。就是說,你今天跟他是同參道友,你們兩個都成就初地了,那彼此要互相幫助。有時候我是做你的同參道友,鼓勵你,你也鼓勵我,那就叫順緣的善知識。但是你要為你的同參道友扮演逆緣的善知識,對不起,你要八地以上。這個逆緣是不容易的,後面會說明。

這個提婆達多,一方面做釋迦牟尼佛的啟蒙師父,一方面在他開始悟入法身、從空出假以後進入方便道的時候,又扮演他的逆緣善知識,所以對釋迦牟尼佛其實幫助是很大的。所以他感謝,因為提婆達多的緣故,使令我快速地成就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的功德。他這意思是讚歎提婆達多對他的幫助。

辛二、明法師妙果當成

前面是指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提婆達多的啟蒙跟歷練之下成佛。這以下說明提婆達多未來成就的應身佛。

看經文第一段。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法師妙果當成」,這個法師就是提婆達多,教授師。釋迦牟尼佛告諸四眾弟子,提婆達多在以後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當得成佛」。當然是成的應身佛了,因為八地菩薩一定是可以成就應身佛。號曰天王如來(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叫做天熱,所以果地轉成天王,這個「王」就自在了)、應供、正遍知乃至於佛、世尊,這十種德號。

那麼他的國土名稱叫什麼?叫天道。天,其實這個天不是指諸天,這個天指的是第一義諦空,就是自性清淨心。他因地叫做天熱、天授,所以果報叫天道。蕅益大師說,因為他的因地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所以叫天道。行於非道,他的所行所為其實都是惡法,但是他通過這個惡法而成佛。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逆緣善知識,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我們不能隨便學習的。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的應身的授記成佛。

看第二段,他的佛世的教化。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這以下說明天王如來在他的國土當中教化的情況。天王佛他的壽命多久呢?二十中劫。在他二十中劫當中,廣泛地宣說三乘的妙法。他度化誰呢?度化聲聞眾,成就阿羅漢;度化緣覺眾,發緣覺心;度化菩薩眾,發無上菩提心;乃至於說《法華經》會權入實,成就無生法忍,至不退轉。這個是他的三乘的教化跟一佛乘的教化,都有宣說。

我們看第三段的「佛滅法運」。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

天王佛在二十中劫的時間過去以後就入涅槃了。入涅槃以後,他的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那麼他入涅槃以後是怎麼回事呢?「全身舍利起七寶塔」,所以他也是沒有經過三昧火去燒身體,他是保持全身舍利。弟子們就用七寶塔把他全身舍利供起來,「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供完以後,諸天人民就用各種香花,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等身業供養,各種供養;乃至於口業的讚歎,伎樂歌頌的讚歎,對著這個寶塔讚歎;或者是意業的禮拜恭敬七寶妙塔。這是身口意的供養。

在天王如來滅度以後,他的弟子們到了像法、末法時代,有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果,乃至於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成就大乘的不退轉。

這個是佛陀為提婆達多授未來成佛之記。

提婆達多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眾生,當然他的本門是八地以上。到底是哪一個階位,蕅益大師也沒有說,經文也沒有說,只是說他不可思議,至少八地以上,他才能夠示現逆緣。

那我們可以談談他的跡門,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這一世的時候,他是怎麼扮演一個逆向的因緣。

提婆達多是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的。釋迦牟尼佛成道八年以後回到他的母國,後來八王子出家,他是其中的一個跟佛陀當時出家的。

出了家以後,提婆達多非常聰明,他能夠背誦八萬法藏,而且他又修學禪定。既有八萬法藏又有禪定,所以他怎麼樣呢?他就拉攏了五百個比丘跟他學習。弟子多了以後,他就說了,說釋迦牟尼佛已經老了,這個叫做舊佛,我是新佛,我要創建新的三寶。那這是怎麼樣?破和合僧,破僧了。我們知道,一個僧團不能兩尊佛,他自己自稱為他是新佛,佛陀是舊佛。破和合僧,這是第一個逆罪。他犯了三個逆罪,這是第一個,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以後,佛陀派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去調伏他,這兩個尊者就用神通力飛到他們群居的地方,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使令提婆達多進入昏睡狀態,就昏睡過去了。舍利弗就到五百弟子的地方跟他們說法,開導他們:你們這樣子做是不對的,是有過失的。就把這五百弟子給勸回來,勸回僧團。提婆達多醒過來以後,看到他的眷屬跑了,就心懷怨恨。心懷怨恨怎麼辦呢?他就來到釋迦牟尼佛托缽的路段,當釋迦牟尼佛經過的時候,他就把山上的大石頭推下去。那個石頭很大,佛陀旁邊的護法神就用金剛杵把那個石頭給打碎,但其中有一個小石頭打到釋迦牟尼佛的腳趾頭。犯了第二個逆罪,出佛身血。這第二個。

出佛身血以後,他繼續地跟佛陀抗拒。其中有一個比丘尼叫做蓮華色比丘尼,她是所有比丘尼裡面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她就勸諫提婆達多: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結果提婆達多就用拳頭把蓮華色比丘尼活活打死了。第三個逆罪,殺阿羅漢。

所以提婆達多示現三種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犯了三種逆罪以後,在戒律上說,他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無間地獄的果報現前。犯一個逆罪就是要入無間地獄了,何況三個逆罪?提婆達多這個時候內心恐慌,他本來要稱「南無佛」,懺悔,結果念到「南無」兩個字的時候,因為罪太重了,「佛」字還沒有來得及念,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去了。一劫的時間,然後罪畢出來,成就辟支佛果,然後入涅槃。這個是跡門。

蕅益大師對於這一段跡門的解釋是說,提婆達多他這種示現叫做什麼?「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議。」他的內心沒有這種煩惱,但是他示現這個逆。一個人的心中沒有逆罪,能夠示現逆罪,這個人的內心功德是八地以上了,不可思議。

舉一個例子。提婆達多墮入地獄以後,釋迦牟尼佛就派阿難尊者去跟他問候。他說你去跟你的親哥哥問候一下。阿難尊者仰仗佛陀的神通力,就到無間地獄去了。他看到提婆達多在油鍋裡面煮,說我代表佛陀來向你問候,那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呢?提婆達多不可思議,他說,我現在在油鍋當中,我的感受就像三禪的快樂一樣。三禪快樂是有為快樂當中最為快樂的了。所以蕅益大師說,提婆達多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議」。

那有人就問蕅益大師說,那他幹嘛要示現逆罪呢?他好好的示現正常不是很好嗎?他說,他要警告後世人,使令大家不敢造罪。就是說,如果大家都示現向善,我們就不知道造罪的過失。所以,提婆達多示現三種逆罪,然後臨終示現墮入無間地獄,這樣子,蕅益大師說,使令後世眾生不敢造惡。這就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議」。

蕅益大師說這是什麼境界?蕅益大師說這是遊戲神通、普門示現的境界。他舉例子,比方說迦留陀夷、央掘魔羅等等,都是屬於這種遊戲神通、普門示現。就是一個僧團裡面必須要有順的、逆的,使令佛陀的戒法才圓滿。

這一段講到提婆達多的示跡,他的跡門。

己三、勸信生善

佛陀講完提婆達多的因緣以後,做一個總結。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講完自己跟提婆達多這段因緣以後,佛陀就作總結。佛告諸比丘,在佛陀滅度以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聽完以後內心清淨,而且產生恭敬心,完全沒有任何疑惑,那麼這個人來生絕對不墮三惡道,而且一定能夠生在十方諸佛面前,生生世世,所生之處都能夠聽到《妙法蓮華經》。那麼他的果報呢?如果是在人天,就享受殊勝的快樂;如果生在佛前,就是蓮花化生。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解釋說,為什麼聽到<提婆達多品>不生疑惑有這麼殊勝的功德——不墮惡道而生在佛前呢?

蕅益大師說,提婆達多造作逆罪以後又能夠蒙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你聽完以後完全相信這件事情,表示你這個人「不於善惡之跡妄生分別」,你這個人對於這種善惡相狀的執取已經是慢慢地淡薄了。這表示什麼意思?一個人對善惡的相狀不生執取,那表示你內觀的智慧增長,你內心對於一心真如,內觀已經到了一個程度了。

所以蕅益大師說:「鐘以扣鳴,刀以磨利,金以練精,梅以寒香。」就是說,一個鐘要去扣才有聲音的,刀要磨才利,黃金要經過提煉才能夠精純,梅花要經過寒冷才能夠產生香氣。所以蕅益大師結論:「但取其益,不計其非。」這是重點了。

我們一般人因為理觀薄弱,所以我們怎麼樣?害怕惡因緣,我們喜歡善因緣。我們希望能夠有好的善知識幫助我,越來越多,貴人越來越多,惡因緣越少越好。他說你這樣是錯了。你今天會對善惡的相狀產生執著,表示你的理觀是薄弱的。他說,重點是它對你有幫助,而不是說它到底對不對。比方說,蕅益大師講一個譬喻說,「如子食乳,不譏母丑」。這個母親對小嬰孩,她可以給他母乳滋養他,這個小孩子不會去計較這個母親長得丑不丑。重點是怎麼樣?重點是這個母親可以滋養你。

就是說,順緣也好,逆緣也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結果。結果當然幫助你了,就是所謂的「但取其益,不計其非」。如果你能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那麼你這個人的觀照力到一定水平了。觀照力強的時候,你的業力也調伏了;雖然有業力,但是可以帶業了,帶業往生到人天,帶業往生到佛前。

所以蕅益大師說,提婆達多示現這麼多的逆罪,還能夠蒙受佛陀的授記,你對於這一品深信不疑,表示你這個人看事情已經不是從有相的因緣在看,你是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事情了。就恭喜你了!你這個人遠離三惡道,生在佛前。

這個地方是總結。

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  分二:己一、明文殊通經;己二、明通經利益

前面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講自己的成長,修學過程,這以下提出另外一段因緣,就是文殊菩薩在龍宮裡面說《法華經》,使令龍女轉身作佛,就講這另外一段公案。這地方有兩段。

己一、明文殊通經  分五:庚一、智積請退;庚二、釋尊止之;庚三、文殊尋來;庚四、智積請問;庚五、文殊回答

庚一、智積請退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講完提婆達多跟他的一段因緣以後,從下方世界來的多寶佛的侍者……因為多寶佛塔是怎麼樣?從下方,從地湧出,住在空中。其實多寶佛來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來,他帶了一個侍者。這個侍者叫什麼呢?叫智積菩薩。智積菩薩就白告多寶佛說:當還本土。他說,我們來這個娑婆世界的目的是要證明一佛乘的因果,現在任務也達成了,我們是不是該回去了?

這個智積菩薩是誰呢?蕅益大師說,多寶佛滅度以後,他保留全身舍利,弟子蓋完寶塔以後,這個智積菩薩就是侍奉供養寶塔的人。他也是以神通願力,隨從多寶佛塔處處聽經,所以他也是法身菩薩。他等於是照顧這個寶塔,平常他要是不出去的時候就照顧這個寶塔。

庚二、釋尊止之

我們看庚二的「釋尊止之」。世尊希望他能夠再停留一下。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智積菩薩就提醒多寶佛說,我們是不是該回去了?釋迦牟尼佛就講話了,就告訴智積菩薩說:「善男子,且待須臾。」請你再多待一會兒。為什麼呢?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來論說一佛乘的妙法,然後才回去。

那麼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

蕅益大師說,智積菩薩內心是怎麼想?他說,多寶佛塔的出現是為了證明《法華經》的功德,現在已經成就了跡門流通,此事已經成辦了。釋迦牟尼佛請留,是希望他能夠作本門的發起,就是後面的開跡顯本的發起。不但是跡門流通而已,希望能夠再進一步作開跡顯本的發起。所以,釋迦牟尼佛把他留住。

庚三、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釋迦牟尼佛把智積菩薩、多寶佛留下以後,這當下,文殊菩薩就坐千葉寶蓮而來。這個千葉寶蓮有多大呢?「大如車輪。」這個大如車輪是取其相,不取其用,就是相狀是圓滿廣大的。隨同來的菩薩也是坐寶蓮花,他不是一個人來。文殊菩薩是從大海娑竭羅龍宮(娑竭羅就是鹹水海)自然湧出,住虛空中。從這個生死業海當中,從海湧出,住在空中。到了靈鷲山之上,然後一看到佛陀,當然他從蓮花裡面下來,頂禮兩位佛陀,釋迦佛跟多寶佛。修完恭敬以後,就往智積菩薩的地方,彼此互相慰問,然後在一旁坐下。

有一個情況我們要解釋一下。前面多寶佛塔來到釋迦牟尼佛前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開塔。而開塔是有條件的,你要把十方的應身佛都召集回來。要召集應身佛就得怎麼樣呢?要三變國土。所以當時其實把一些有漏的高山大海都已經是給空掉了。空掉以後,這個時候怎麼還有娑竭羅龍宮、從大海湧出呢?

蕅益大師就解釋了。他說,當時的三變國土,叫做「但是變見,非謂改體」。但是變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同一個時空,有些人見到的是清淨,有些人見到的是不清淨;有些人見到多寶佛,有些人是什麼都沒看到。就是個人見到的因緣是不一樣的,而不是改變這個果報體。

諸位!你想,這個果報體是眾生的共業,佛陀不可能改變因緣果報,佛陀是不能去干預因緣果報的,這個是斷滅的思想。也就是說因緣有各自的差別。就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有些人看到佛陀把國土變清淨了,但是同樣的地方,有些人看到的國土污穢依舊。而這兩個,清淨國土跟污穢國土,同時處在一個空間,而各自看到不同。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維摩詰經》。《維摩詰經》當中,有弟子問釋迦牟尼佛說,十方國土都是清淨的,您老人家怎麼是污穢的國土呢?釋迦牟尼佛用足指按地,這個時候大眾自見坐到清淨的寶蓮花上。但是其他的不是《維摩詰經》的大眾,看到娑婆世界還是土穢如故。就是怎麼樣呢?各自的因緣見到自己的國土,就所謂的同一個空間、同一個時間,見到不同。這就是所謂因緣的差別。

庚四、智積請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菩薩來到佛前的時候,向兩尊佛頂禮。去跟智積菩薩問候的時候,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您老人家往龍宮去,教化眾生,其數幾何?

龍宮在佛教裡面是很特別的地方。從外相的果報來說,龍是卑賤果報,它是一個畜生道。但是從內心來說,龍宮裡面的龍眷屬有很多是佛弟子。是什麼人墮入龍宮呢?乘急戒緩。就這個人喜歡研究智慧,但是戒行有虧損,那麼就墮入龍宮去了。所以它有神通,福報也很大,但是它的果報卑劣。因為戒行不清淨,所以到龍宮裡面。

所以智積菩薩說,你不在人間教化,跑到龍宮去,那你這樣能夠度多少眾生呢?其實是心中有所質疑。

庚五、文殊回答

智積菩薩提出這個質疑,我們看文殊菩薩怎麼回答。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 ,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就回答他說,我在龍宮裡面教化的眾生其數是不可限量、不可稱計的,不但是口不能宣,而且是心不能測。你稍等片刻,就能夠親自了知了。這句話還沒有說完,這個時候有無數菩薩,也是坐千葉寶蓮,從大海湧出,到靈鷲山,住在空中。

這個時候來的菩薩有兩種:一個是本來就修大乘法的,一個是修聲聞法的。

我們先看一開始就修大乘法的。「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這些菩薩在沒有學《法華經》之前叫做權教菩薩。權教菩薩也是菩薩,但是他偏重事修,理觀薄弱,他不能會歸到清淨心,所以他用有所得心來行菩薩道。但是後來怎麼樣呢?後來都會權入實了,所以能夠具足菩薩行。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人是聲聞人。他本來過去生修小乘的,修四諦法、出離心的,那麼聽完《法華經》以後呢,他能夠怎麼樣?「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他能夠在一念的清淨心中修四諦法門,這個四諦當然就是無作四諦了。所以他能夠修這個大乘的空義,大乘的空義就是中道實相了。

所以文殊師利就告訴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這個地方,說是三乘法會歸到一佛乘以後,我們看聲聞乘,「在虛空中說聲聞行」。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即便我們在理觀上會歸到離相的清淨心,但事修上還是要從對治的角度,還是要修你相應的法。比方說你現在適合修四諦法門,你還是修。

那有人就問了:四諦法是苦集滅道,有四種相狀,而我們是清淨心,那清淨心跟這四種相狀怎麼互動呢?

它的互動是這樣——在虛空中修聲聞行。就是借相修心。我們沒有學《法華經》之前叫做什麼?叫著相。我們是看到苦諦就投進去,然後就覺得什麼都是痛苦的。那麼痛苦跟快樂是產生對立了。當你產生痛苦的時候,你就否定了快樂;當你進入空性的時候,你就否定了緣起。

所以諸位!苦諦這個法沒有錯。我們常常說法執、法執,但去其執,不去其法。我們生死凡夫,當然,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要出離心,所以我們一定要修苦諦。那你說,我修苦諦會不會修到最後出離心太重了,變成進入偏空了,對因緣法產生排斥了?如果你沒有學《法華經》,的確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每一個法門,在開藥的時候,它會引導你到一個地方,但是到了一個地方它跟另外一個法就產生對立了。但是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安住一念清淨心,你修苦諦,你不會產生苦諦的執著。你修無常,也不會跟一般人修無常那樣,就緊張兮兮的,好像隨時要死亡一樣,你也不會產生無常的執著。

所以,當你會歸心性的時候你是在怎麼樣?在虛空中修六度法門。這個地方在講這個意思。就是,會權入實以後,理觀是安住清淨心,事修還是要修你相應的法門。你淨土宗還是怎麼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當然你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對立了,那你就取捨了!蕅益大師說,我們是在不取捨中產生取捨。這句話你們聽懂嗎?我本質沒有取捨,但是怎麼樣?實法妙,權法妙!你不能執實法,否則就變禪宗了。就是說,從實法的角度,我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從權法的角度,我還是要取捨,這兩個沒有衝突——在虛空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樣聽懂嗎?

所以諸位!當我們學《法華經》以後,就是會權入實以後,你看,它是叫「會」。那個「會」不是「廢」——把它廢掉,是會通。懂嗎?會通。你不能說,我是法華思想,我怎麼可以修四諦法呢?那個四諦法變成聲聞乘了。諸位!他落入聲聞乘,我們前面講過,不是四諦法的關係,是他自己要執著。我們不能冤枉佛陀。諸位!佛陀講四諦法是要讓你成佛的,佛陀意思就是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是你有痛苦,你有執著,我講四諦法來對治你。那是我們自己修四諦的時候,我們自己陷進四諦的執著,把自己變成了偏空涅槃。不是說你修這個法門就一定會陷進去偏空涅槃,不是這個意思。這樣懂嗎?

佛陀說,我說的一切法都是要讓你成佛的。但是我們沒有學《法華經》的時候,我們用攀緣心去學。我們以前用攀緣心去起惑造業,學佛以後換湯不換藥,還是把那個攀緣心拿來用,只是用來怎麼樣?用來修學佛法。結果呢?就落入了這種五乘的障礙,四諦法變成聲聞人,菩薩乘開始執著功德了。你一佈施以後,欸,看看這個功德名裡有沒有我的名字?但是你不能夠說,那這樣子六度有錯了,不是!是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成就法華的離相的清淨心,我們把這個法門變成執著。

所以它這個地方,「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就是說,當你會歸心性的時候,三乘照修,但是成佛依舊,是這個概念。所以文殊菩薩到了龍宮以後,把三乘的法門會歸到一佛乘,是這個概念,所以到時候權實不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