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十三講)

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記  分三:壬一、默念請記;壬二、如來與記;壬三、歡喜領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八十三面,我們看辛二的「正授千二百人記」。

佛陀三週說法以後,都會為弟子們授記。因為三週說法,弟子們已經明白了一佛乘的妙理,所謂的權實不二的概念,他修行當中已經從解脫道入了般若道,接下來就是面對方便道,怎麼樣從空出假,所以佛陀必須給他們授記,來指引一個修行的方向。

那麼,佛陀的三週說法,雖然都是在說明一佛乘的一念心性,但是重點是有所不同的。基本上,法說跟譬喻說比較偏重在一念心性的本體,特別是譬喻說。你看,佛陀講火宅喻,說這個三界火宅起火燃燒了,但是火宅外面的整個大地卻是清涼自在的,完全不受火的影響。說是我們在因緣當中,雖然被三界的火所燒,但是清淨的本體還是一樣,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你看窮子喻,這個窮子他離家出走以後,在外面生活非常的困難,但是他的家庭還是一樣,具足財富。外面的因緣干擾不到他內在的家的富足。我們看前面的<譬喻品>,其實更多地在強調清淨心的本體,所謂離一切相,超越因緣。

所以,佛陀講因緣所生法的時候是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其實一念心性,它雖然本體是離一切相,但是諸位你別忘了,它的作用是即一切法,它離不開因緣的,就是所謂的真如受熏。它雖然本體是清淨的,不變,但是它跟因緣要互動的。那既然受熏,它就怎麼樣?不思議熏,它就不思議變。

諸位你要記住,真如的作用是會改變的。當然,既然改變,就有可能你的真如的勢力變大,恭喜你,你不斷地趨向佛道!也可能你因為懈怠,你的真如的勢力慢慢地退轉,與佛道越離越遠。為什麼真如會產生這種變化呢?那就是因緣所生法。什麼叫因緣所生法?就是你的生命的經歷,你面對一切事情的時候你身口意的造作,這就是權法。

從凡夫來說,我們怎麼樣用正確的方法來熏習真如,讓它增長廣大呢?佛陀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做安穩,寂靜安穩。整個權法的目的,就是用寂靜安穩的因緣來熏真如,讓它增長廣大。為什麼我們學《法華經》的人不能幹殺盜淫妄的罪業?因為,你做這種罪業,你到三惡道去,破壞你的寂靜安穩;破壞寂靜安穩,就破壞真如本性。你三惡道的因緣一熏習真如以後,它現出了一種不安穩的狀態,那就讓你善根退轉。為什麼我們要拜懺、持戒?因為拜懺、持戒讓我們寂靜安穩,它可以增長我們的大乘的善根。

所以諸位!真如它離一切相,但是它離不開權法的資助。所以你看禪宗的聖者,他開悟以後他一定要做一件事情——長養聖胎。當然,你開悟了,發明瞭一心真如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但是你這種悟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一定要怎麼樣?他到山林樹下去打坐,長養聖胎。連六祖大師這麼大善根的也不例外。六祖大師開悟以後,所有參禪的都知道,五祖弘忍大師傳衣缽給一個叫慧能的法師,他躲起來,躲在獵人隊,躲了十六年。為什麼?長養聖胎。他必須要先用寂靜安穩,讓自己的聖胎慢慢地茁壯。

所以諸位!實法永遠離不開權法,永遠!佛陀一開始告訴我們,實法是清淨的、是離相的、是超越因緣的,但是佛陀必須從因緣的角度來切入,再彌補說,其實它雖然是本體清淨,但是從作用上它離不開因緣。

這個地方就有兩段因緣:初地前,用什麼權法來滋養你的善根?寂靜安穩。初地後,他的因緣就是大悲善巧了。以我們今天的課程來說,你學《法華經》以後,你身上就有一顆無價寶珠;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怎麼樣在聽完《法華經》以後,讓你內心的無價寶珠慢慢地增長廣大,那就是權法的操作。因為實法是你本具的,真如本性是你本具的,你有什麼好操作的呢?你觀照它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執理廢事,事修一定會影響到你的理觀,這事修就是權法。

所以諸位!一個人最怕就是怎麼樣?操作錯誤。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看,跟你同梯的人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了,而你還是生死凡夫,為什麼?你操作錯誤。什麼叫正確的操作呢?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長養聖胎,你沒有資格講歷事煉心,你沒有資格。所以你剛開始得到摩尼寶珠無價寶珠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想辦法用寂靜安穩讓它增長廣大,直到初地。初地以後,從空出假,你開始用大悲善巧。所以你從凡夫到成佛,實法都離不開權法,理觀都離不開事修。

那麼詳細的情況,這個摩尼寶珠跟你這個事修的操作,權實的互動,我們今天這堂課的後面會詳細地說明。就是怎麼樣透過因緣的修學,讓你從《法華經》得到的這個善根力不斷地增長廣大,乃至於成佛。

我們講到辛二,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正式為他的常隨眾的一千二百弟子來授成佛之記。這以下有三段。

壬一、默念請記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爾時」,就是在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這個千二百的常隨眾的阿羅漢,「心自在者」,這是指的阿羅漢內心的功德。阿羅漢證得我空以後,斷除了見思煩惱,所以他內心對三界的煩惱跟業力得自在。得自在以後他怎麼樣呢?心中作念。他怎麼念呢?他說,如今「我等歡喜,得未曾有」,如果佛陀能夠親自為我們各自授記的話,就如同前面的佛陀為舍利弗尊者、為四大弟子乃至於為富樓那尊者親自授記,這是一個何等殊勝、令人歡喜的事情?

所以,三乘共坐解脫床,其實三乘人在整個成佛之道的前半段,在般若道之前,都是修寂靜安穩。但是相對來說,聲聞人是更加的寂靜安穩,他對因緣法的掌控更加嚴格,比菩薩相對來說更加嚴格,所以,他更需要佛陀給他一些鼓勵跟指導。

古德說,這個因緣說攝受的千二百弟子是下根人,那麼下根人在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更重要的是佛陀為富樓那授記的時候,還為聲聞弟子們開跡顯本,說這千二百弟子都是怎麼樣?「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所以,千二百弟子就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得到鼓勵以後,就勇敢地希望佛陀能夠為他們授記。就是這麼一個請記的情況。

壬二、如來與記  分二:癸一、長行;癸二、重頌

我們看壬二的「如來與記」,佛陀就正式地給這些千二百弟子授記。這有兩段。

癸一、長行  分三:子一、總記千二百;子二、別授憍陳如;子三、別記五百眾

子一、總記千二百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雖然這些人都沒有說出口,但是佛陀的他心通,當然知道弟子們心中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告訴誰呢?告訴摩訶迦葉,說,這個千二百阿羅漢,我現在親自為他們次第地授成佛之記。

這一段是怎麼樣?先一個總相的授記,叫總記。總記就是,佛陀一個大方向說,你們千二百弟子一定可以成佛。那至於細節是在什麼時候成佛,他的劫數,他的佛名、國土乃至於眷屬,這個時候沒有詳細說明。先做一個總相的授記。

子二、別授憍陳如

我們看下一段的別授,來個別授記。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在前面的總相授記以後,這以下就別相,就是詳細地。首先,先為憍陳如尊者授記。

我們看經文怎麼說。「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未來世中將親近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當然這是一個略說。凡是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從空出假,他一定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親近十方諸佛。因為在前面的般若道,你只修一個空觀,破妄。真正的假觀,是你初地以後,你那個時候去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的法門,深入無量的三昧。這個假觀就是唯識說的後得智,後得智是從根本智才生起的。

我們一開始了生死是修空觀,那成佛以後呢?你先成的是法身佛。成就法身佛以後,你後面就要親近十方諸佛了,廣學無量的法門。什麼叫做楞嚴三昧,什麼叫華嚴三昧,什麼叫念佛三昧,你所有都要學。因為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廣度無量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你一定要怎麼樣?法門無量誓願學。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一定要跟眾生接觸。前面的初地叫做寂靜安穩,後面你就是普門示現了,大悲善巧。當然,你用什麼樣的相狀跟眾生接觸,那取決於你心中的願望。

所以,這個聲聞弟子回小向大,進入般若道,後面走上方便道以後,親近十方諸佛。他要親近多少呢?親近六萬二千億佛,是蠻多的。當然他還要廣度一切眾生,然後才能夠成就應身佛。從法身到應身,這有一個漫長的路要走。

那麼這個應身佛叫做什麼?叫普明如來。這個普明如來有三層意思,這經文後面的重頌會解釋。第一個,他身相常放大光明。身相有光明,這跟禪定有關係。第二個,名聞遍十方。他經常弘法利生,所以不管人、天都知道他的名聲,名聞遍十方。第三個,常說無上道。他心中也有智慧的光明。所以這等於是內外都具足光明,叫做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於佛,十種德號。那這十種德號我們用得最多的就是佛,就第九個用得最多。

這個地方佛陀為千二百弟子授記,第一個是授憍陳如,而且是別授,親自指名道姓來為憍陳如授記。那蕅益大師就說了,說這個千二百弟子這麼多,憍陳如有什麼功德,值得佛陀親自點名為他授記呢?

那當然前面富樓那也是。但是富樓那不是一般人,富樓那在九千億尊佛的世界裡面都是說法第一的,他都是弘護正法、廣度眾生的。那麼憍陳如的功德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因為他是上座弟子。佛陀沒講出他的本門。上座弟子,就是他在整個佛陀的出家弟子裡面是戒臘最高的。在佛門裡面是重視戒臘的。

我們解釋一下他的出家,為什麼他是佛陀第一個度化的比丘。佛陀做釋迦太子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蓋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但是他後來在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看到老病死,還有出家眾,看到四個以後,他就體驗世間無常。他就在晚上的時候,騎乘白馬,逾城出家,就自己晚上偷跑出家。淨飯王發現以後,就派了五個貴族出身的大臣去找這個釋迦太子,希望把他勸回來。但這五個人找到太子的時候,太子出家心意已決,所以這五個也不敢回來了,就跟著太子一起修行。

他們最早是進入苦行林,修苦行修了六年。六年後釋迦太子覺得修苦行不是究竟,因為你悟道在心,不在形骸。你讓色身痛苦,對你覺悟沒有直接性的幫助。所以他放棄苦行以後,就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粥。太子喝完羊乳粥以後,精神大振,但這五位跟隨的侍從,看到釋迦太子吃羊乳粥,就認為他退失了道心,追求快樂了,所以就離他而去,就跑到鹿野苑去。他們就各自修行了。

太子在吃完羊乳粥以後精神大振,就在菩提樹下開悟了,成佛了。成佛以後,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做的事情,是到鹿野苑去度化這五個比丘。因為這當初是陪他一起修行的,陪他六年。佛陀講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第一個開悟證果的就是憍陳如比丘。那後面四個也是次第的開悟。

所以,佛陀出世以後,第一個僧團的成立,就是這五個比丘,其中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的。這個意義重大,他等於是所有千二百弟子當中的上座弟子。所以佛陀先為這個,尊重他的戒臘,先為憍陳如授記。蕅益大師是這麼說的。

子三、別記五百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佛陀在授千二百弟子記的時候,是先別授富樓那,再別授憍陳如;然後呢,然後先把五百弟子先分割出來,先為五百弟子授記。這以下提出十一個代表。那麼五百弟子當中,比方說誰呢?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叫三迦葉。這三迦葉當初是事火婆羅門,就是拜火的,拜這個火的光明來修學。後來他們帶了一千個弟子就隨佛出家了,這三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優陀夷就是優波離,阿?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周陀跟莎伽陀這兩個是兄弟,周陀是哥哥,叫大路,莎伽陀就是周利槃陀伽,叫小路。那麼佛陀就先以這十一個作為代表,說是「當得無上菩提」,而且是「盡同一號,名曰普明」。這個普明跟前面的憍陳如尊者是完全一樣的。

這個五百弟子,我們講其中一個作代表,講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是一個傳奇人物。大概出過家的,學過戒律,對他都是印象深刻。迦留陀夷他是出生於婆羅門的貴族。其實佛陀弟子裡面,有很多來自於貧賤的,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他是比較貧賤的。那麼貴族都在什麼時候出家?就是佛陀成道以後八年。佛陀成道以後八年都沒有回家,到了第八年的時候,淨飯王就請人告知佛陀,說您應該回到祖國來為我們弘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成道八年以後,應淨飯王的邀請,就帶著僧團,回到了迦毘羅衛國。那一次的弘法,就勸化了很多所謂的王子、貴族出家,包括阿難尊者,都在那個時候出家。其中一個就是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出身貴族,而且這個人通達經論,善於說法。那麼迦留陀夷出家以後,他是貴族,而且在戒律中說,他長得非常莊嚴。他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好,有三十二相。

但是,迦留陀夷出家以後,仰仗他是貴族,他就怎麼樣?就是勾朋結黨,屢犯過失,變成結聚很多的群黨,就六群比丘了,犯了很多過失,佛陀就一一地制戒。他一直到七十歲的時候,在舍利弗的勸化之下才證得阿羅漢果。這個人的功德是什麼呢?勸化第一。就是說,他出家以後,他雖然是六群比丘,但是他勸化夫婦兩個同時證得初果(一個不算,就是先生證果但太太沒有證果,這不算),兩個同時證果的有一千家。

當然,我們看這個情況,他能夠證得阿羅漢果,那肯定是示現的。我們知道示現有順相示現,比方說優波離,他就是示現一種清淨相;有逆相的,就雜染相,就前面佛陀說的,「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就是說,聲聞戒跟菩薩戒不一樣。諸位!菩薩戒是不需要因緣。因為菩薩戒是成佛之道,它超越因緣,所以佛陀成佛以後頓制菩薩戒,它不需要經過有人犯錯。但是聲聞戒是事相戒。每一個時段,每一尊佛出世的時候,都有當時的時節因緣,所以聲聞戒它是一個事相戒,必須有人犯戒以後,佛陀才能夠隨犯隨制。如果弟子們都很守規矩,那這個佛陀制戒就太簡略了,就不完整,所以就必須有人示現犯戒。那麼示現犯戒以後,佛陀一一地制戒,使令整個戒法就完整了,讓後世的弟子們有所遵循。迦留陀夷就是扮演這個角色,就示現犯戒。

這個是佛陀在授千二百人記之前,先授五百弟子。

癸二、重頌  分二:子一、頌記憍陳如及五百;子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子一、頌記憍陳如及五百

就把前面的憍陳如的授記跟五百弟子的授記做一個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這個地方是講到憍陳如的得記。憍陳如得記當中有三段。先看第一個,他的佛名是怎麼來的。說憍陳如比丘在未來世當中,要親近十方諸佛,也要廣度無量眾生,歷經了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夠成就正等正覺,成就應身佛。

他應身佛有什麼特色呢?三個特色:第一個,「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這個身相放光跟禪定神通有關係的。第二個,「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因為他因地的時候示現聲聞相,助佛轉法輪,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名聲普聞,受到大家的恭敬。第三個,「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常演說大乘法。所以這尊佛具足三種光明,包括外相的光明,包括內在的光明。

這個講到佛名的由來。

這以下看他的眷屬。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游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眷屬是跟國土是放在一起,國土是清淨的。這個大地只要是清淨,這個地方只要沒有污泥,是琉璃地,那這個國土基本上就是淨土了,不可能是穢土。這個大地是個指標。

「菩薩皆勇猛」,這正式說明他的眷屬。菩薩都勇猛修學禪定智慧。那麼他住的地方呢?「咸升妙樓閣。」一般的淨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就不解釋了,因為它是不思議境,一般我們會介紹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人跟天,它沒有三惡道,那麼人就住在地上的樓閣,天就住在空中的樓閣。

那麼菩薩「游諸十方國」,這個菩薩有神足通,以殊勝的供養的資具來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以後「心懷大歡喜」,而且還能夠「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的神通力。這個地方特別強調菩薩的神通力。

我們看最後的壽命。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看他的佛壽跟法運。普明佛這一期應化身的壽命有多久呢?六萬劫。這時間算很長。當然,你如果是方便有餘土的聲聞人阿羅漢,或者實報莊嚴土的,你親近十方諸佛,這個壽命對你來說不算個事。因為,這個國土結束了,他隨時可以隨念往生到其他國土。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這個壽命就很重要。因為凡夫,從生死業力的凡夫要到一個淨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壽命拉長一點。

正法住世「倍壽」,就是十二萬劫。像法也是,「像法復倍是」,像法又更倍壽,倍像法,是二十四萬劫。「法滅天人憂」,等到像法過去到末法,末法結束以後,那這個世間就進入黑暗時代了,人天眾減少,三惡道增長,這一尊佛的應化的全部法運就結束了。所以這個普明佛結束以後,他要去重新發願,去創造另一個應身佛。

這段是講到憍陳如的授記的情況。

再看五百弟子的得記。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前面講到憍陳如尊者的授記,這以下講到五百弟子的授記。佛陀說,五百弟子在未來世當中也是「當作佛」。那麼他們的佛號呢?也是跟憍陳如尊者一樣,都叫普明。而且,這五百弟子更微妙的地方,叫做轉次而授記,就是前前給後後授記。怎麼個授記法呢?佛陀說,比方說,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那麼「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跟我的情況完全一樣,包括佛名、國土、眷屬都一樣。國土的莊嚴,還有佛菩薩的神通力等等,乃至於正法、像法、壽命,這個法運壽命完全一樣。這個地方也不可思議。包括五百弟子,包括千二百弟子,未來成佛以後,同一個國名,同一個眷屬,乃至於同一個壽命。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聲聞弟子的修學是比較單純的,他們發了願;因為你一個國土是同願同行,所以這個五百弟子,包括後面的千二百弟子,所發的願都一致。

我們看菩薩成就初地以後的方便道,有兩種跡象可循:

第一種就是,他後面的方便道有固定的模式。你看富樓那尊者,他九十億諸佛,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現聲聞相說法。羅睺羅尊者,在後面的<授學無學人記品>,羅睺羅尊者成就初地以後,他要成就佛道,他也只做一件事,他發願,他經常做三世諸佛的長子。你只要有佛出世,我就做你的長子。他這生生世世就做這一件事情。

但是,你看釋迦牟尼佛《本生經》,他就比較多元化。釋迦牟尼佛有時候做國王,做獅王,他做大富長者,他做兔王,做鹿王,做蛇王,各種相狀都現。

那當然,這就是每一個人的因地發的願不一樣了。就是有些人他發的願很單純,他今生髮這個願,來世也發這個願,他就遵循固定的模式在創造他的應身佛。有些人的模式是多元化的。反正應身佛就是,你發什麼願,你修什麼行,未來就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相貌。

子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前面授完了五百弟子以後,佛陀就要為五百弟子以外的人授記。說「迦葉汝已知」,在座的五百弟子成就大阿羅漢的心自在者,乃至「餘諸聲聞眾」,一千兩百個弟子扣掉前面五百弟子,就剩下的七百個常隨眾,這些人有些在,有些是不在場。那麼佛陀說,如果是不在場的,你代我來跟他們宣說,他們未來的成佛「亦當復如是」,就是也是一樣,法號叫普明,國土、眷屬、法運、壽命完全一樣。

蕅益大師說,聲聞人跟菩薩是不一樣。雖然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人進入涅槃的時候,成就我空,了分段生死的時候,真理是一樣的,他們的判教完全一樣,因為判教是根據無為法。但是他的權法,方便法門不一樣。菩薩重智慧,菩薩一般會廣學多聞,成就辯才。聲聞人他不廣學,他修禪定,他事修強。所以你看他未來成佛的時候,一般聲聞人的國土裡面會有很多的神通禪定的現象出現,這跟他因地的願望有關係。

但是你看釋迦牟尼佛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你看佛陀的戒律裡面,佛陀是嚴格不准許弟子們隨便顯神通的。除了有一個人例外,就是目犍連尊者,因為他比較知道分寸。就是你沒有利他的因緣,你顯神通,佛陀是要訶責的。乃至於你是阿羅漢,也是要訶責的。但是你看有的國土,他是開放你,你可以顯神通,游諸十方國,供養諸佛,然後放大光明等等,這個就是不太一樣了。就是每一個國土的因地,發的願不同,他招感的眷屬不同,他們所好樂的法門也有所不同。當然方便道就是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就是每一個人,反正你攝受你有緣的眾生,他攝受他有緣的眾生,十方諸佛就是各人攝受各人的因緣。

壬三、歡喜領解  分二:癸一、長行;癸二、重頌

前面佛陀為千二百弟子授記以後,那麼在座的五百弟子(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五百弟子,因為五百弟子全部都在座)就表示歡喜跟領解。這以下有長行跟重頌。

癸一、長行  分二:子一、經家敘喜;子二、自陳領解

長行當中先看子一的「經家敘喜」。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佛陀為千二百弟子授完記以後,五百弟子出來表態了,表達他的心情。他什麼心情呢?他兩個心情:第一個叫做「歡喜踴躍」,第二個是「悔過自責」。

先看他第一個心情。他聽完以後,歡喜踴躍站起來。站起來以後呢,向佛陀頂禮,悔過自責。所以既歡喜又悔過。那麼阿羅漢是三明六通八解脫的一個大功德的境界,他為什麼是悔過自責呢?我們看後面就容易說明。

子二、自陳領解  分二:丑一、法說;丑二、喻說

丑一、法說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阿羅漢的悔過,這以下他自己會說。他說,「我等常作是念」,這個常是指什麼時候開始?就是證得阿羅漢開始才有這個念想。就是我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我經常會生起一個想法。什麼想法呢?「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我整個修行已經功德圓滿,這是阿羅漢普遍的想法。阿羅漢總是認為,佛陀跟我是完全一樣的,佛陀只是叫大阿羅漢,所以佛陀往生以後也是進入偏空涅槃。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到法華會上,「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我現在才知道我證的空性的涅槃,相對佛陀的這種中道實相,這種即空即假即中來說,那就好像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一樣。「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就是說,學佛本來是要成就中道的一心真如的智慧的,我們卻以小智慧,以我空智慧為滿足。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來說明阿羅漢的過失,叫做「封小失大」。蕅益大師講這四個字,妙就是妙在這個「封」字,這個封就是封閉。諸位!我們學了《法華經》以後,千萬不要看不起小乘法,那你就有謗法的過失了。佛陀講得很清楚,涅槃寂靜是沒有錯的。這是因為你這個成佛之道太遠,你從凡夫到般若道要走一大阿僧祇劫,這當中很多生死的障礙,所以佛陀安立了這個權法的空性的寂靜,是對的。

錯在哪裡呢?阿羅漢進入涅槃以後,把自己給關閉起來,他執著這個涅槃是真實的,把自己給封閉起來。所以你看佛陀講化城,這個微妙的地方在第一個字,就是這個「化」是什麼?如夢如幻。我們很多人一看到涅槃寂靜就害怕,其實諸位你別忘了,菩薩也要了生死,沒有一個菩薩不了生死。你不了生死,你怎麼成佛呢?你了生死,這個空性的涅槃是你一定要經過的,沒有人能夠繞過涅槃直接成佛的,世界上沒有這種人。因為只有一佛乘,只有一條路而已。

那菩薩是怎麼經過涅槃的?關鍵在這裡了。有兩種菩薩,別教菩薩是過而不入,他經過涅槃的時候他沒有進去。這個是別教菩薩,因為他還是有法執,大悲也重。圓教菩薩叫做什麼?把涅槃當作如夢如幻的假相。這個是高明!

就是諸位!涅槃這個法沒有錯,但是你執著它以後,是你的執著的心錯了,它的法是沒有錯的。佛陀施設的法是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權法是幫助實法,怎麼會錯呢?所以蕅益大師說,錯就錯在「封小失大」。二乘人進入涅槃以後得少為足,自己把門關起來了,他不再出來。這個問題是他自己搞錯了,不是涅槃寂靜搞錯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分清楚,就是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謂之妙法。這個地方是,聲聞人他就說是自己把它當作究竟涅槃了,這個錯了。

丑二、喻說  分二:寅一、立喻;寅二、合法

我們看丑二的「喻說」。前面是法說。

五百弟子把自己的覺悟也等同譬喻說,講出一個譬喻。

寅一、立喻  分二:卯一、醉酒不覺喻;卯二、親友覺悟喻

這譬喻當中先講「立喻」。立喻當中分兩段,先看第一個譬喻,醉酒不覺喻。

卯一、醉酒不覺喻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