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一十四面,我們看寅二的「父見子」。

這一科我們講到〈信解品〉。〈信解品〉主要是講一個窮子的譬喻。這個窮子譬喻,佛陀首先講出兩個狀況:一個說明這個窮子善根退轉。他是怎麼善根退轉呢?是因為捨父逃逝,久住他國。這個窮子本來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但是後來在輪迴當中,慢慢地他離開了三寶,也不再拜佛,也不再學習佛法了。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長時間地在三界輪轉,這對我們的善根是傷害的。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我們凡夫修學,在唯識學上說,叫做帶妄修真。我們雖然是不斷地拜佛、念佛、學習經典,在心中產生一種真實的道法,但是這個道法怎麼樣?不純正,夾帶妄想。就像黃金一樣,這個黃金不是純的黃金,它夾有各種的砂石。

真中帶妄,這就有問題了。如果我們善根增上,我們這個時候善根強,由善根來主導妄想,那我們是處於一種進步的狀態。你看你今天比昨天進步了,明天又比今天進步了。所以,善根主導的時候,我們就落入一種進步的循環。但不幸的是,當妄想增上的時候、由妄想來主導善根的時候,我們就處在退步當中了,就是你會感覺到你這段時間一天一天地在退步。所以我們凡夫的修學叫做真中帶妄,它就是進進退退,退退進進,這就是凡夫的修學。

但這個問題還不大,因為你善根還在,所以這個妄想它有一定的分寸,一定的控制能力。那麼最大的考驗在什麼時候呢?就是死亡到來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就有兩種情況了:

第一種,就是你今天栽培的善根開花結果了。有結果了,那恭喜你:你或者到涅槃去,或者到淨土去。那你今生的善根就有一定的美好的結果,那你就沒有所謂的退轉的問題了。因為你爬山一次到頂,你能夠一鼓作氣,一次到位。

第二種,如果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修行是沒有結果的,就是你死了以後,不幸沒有往生。沒有往生,那就是考驗你善根的時候了,就是你那個善根受到生死輪迴的嚴重考驗。如果你善根栽培得很強,就是觀照力強,誓願力也強:你對中道的實相有強烈的觀照、對於菩提心有很堅固的發願,那麼你在輪迴當中會很快地恢復你的善根力。你看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傳記,他們在一出生沒多久就遇到三寶,就開始修學佛法,所以輪迴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問題。

但比較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今生只是一種事修,有時間做做功課,平常就是打妄想,就是你那個理觀非常薄弱,你平常只是在做功課,這樣子的善根就很可能墮入印光大師所說的三世怨的法則當中。什麼叫三世怨呢?就一個善根薄弱的人,墮入輪迴以後,他今生沒有結果,來生會出現大福報,這是最不幸的。就是你輪迴以後,馬上出現福報,就表示你善根退轉了,這個善根已經不能把福德攝住了。出現大福報的結果就是放逸、享受,到最後第三生就墮落三惡道去。一旦你墮落三惡道,那你前面所修的善根基本上就破壞了。那麼你的人生,就算你從三惡道出來,你離三寶就非常遙遠了。

這個窮子善根退轉,就是因為:第一個捨父逃逝,第二個久住他國。久住他國就是說,我們修行人,你要麼就別修行,你要修行就一鼓作氣,就是打鐵趁熱。我們最怕你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結果,你涅槃也不能去,往生也沒有往生,你就在三界裡面耗著。這種沒有結果的修行到最後很容易退轉,你扛不住生死業力的折磨的。所以這個窮子是怎麼回事呢?說是捨父逃逝。他過去親近過兩萬億佛所,在兩萬億佛所當中,蒙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栽培了大乘善根,應該也發了菩提心,但不幸的是他沒有一鼓作氣。

當然,大乘佛法一鼓作氣很難,所以在退轉的因緣當中,大乘的善根是最容易退轉。這蕅益大師說,五濁障大不障小。因為中道的實相很難維持,我們很容易生起偏激的思想,要麼偏空,要麼著有。偏空著有是很簡單的,但是你要保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大乘善根是禁不起你修行沒有結果的,不可以沒有結果的。所以,輪迴拖得越久,就是你修行一直沒有結果,你前生也沒有結果,今生也沒有結果,來生也沒有結果,那就是一個不幸的徵兆了,就是一種退轉的徵兆要出現了,尤其是墮三惡道,那就真正退轉了。

善根退轉以後,我們現在在乎的是它什麼時候恢復。善根退轉總有個頭吧?我們講真能破妄。在經文上說,這個窮子經過長時間的流轉,經過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這個有大乘善根的窮子,他去過哪裡呢?他去享受過天的快樂,他也做過人,他也去過畜生道,也去過餓鬼道,更不幸的是他也去過地獄,整個六道輪迴全部經歷過了。

那麼,後來是怎麼恢復善根的呢?「漸漸遊行,遇向本國。」經文講出兩個重點:

第一個,他得到人身。一個人要恢復善根,基本上沒有一個人在天界恢復善根的,沒有,因為太快樂了;也沒有人在三惡道恢復善根的,也很少。所以,你過去的善根退轉以後要恢復,請你一定要得到人身,就是暇滿人身,第一個。

第二個,在經文講到,這個窮子是怎麼恢復善根的?身心窮困。一個人恢復善根,也很難在快樂的果報裡面恢復善根,需要苦諦的刺激。

禪宗有很多公案。禪宗我們知道是不求生淨土的,所以作為一個淨土修行人,我們就很好奇,說你禪宗的大德祖師不求生淨土,那你來生要去哪裡呢?有很多祖師發願:第一個,來生做人;第二個,生長在貧窮家庭。他是大福德的,他今生有很大的弘法因緣,但是他寧可把福報收起來。他是有智慧,他知道富貴學道難,所以他寧可做一個人,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讓他繼續地栽培善根。

這個窮子也是這樣子,他得到人身以後,遇到身心的窮困。當一個人受到痛苦的刺激以後,就會把他的出離心給激發出來。所以他開始怎麼樣?尋求離開痛苦之道。當然那個時候佛法沒有現前,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應化,他就接觸了外道,修習了苦行,又修學了禪定,以此來解決暫時的痛苦。蕅益大師說,雖是外道,但是隨順佛法。它不是佛法,但是隨順佛法,因為他有出離心,所以也等於是他的得度因緣成熟了。也就是因為他得到人身,又遇到了身心的窮困,所以終於有父子相見的機會了,就是他的得度因緣成熟了。

寅二、父見子

「父子相遇」,前面我們看到子見父,這以下看父見子。看經文。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那麼這個父親(作為佛陀),是什麼情況見到這個兒子呢?「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我們知道,父子的流失,經過長時間以後第一次相見,「華嚴會上佛菩薩」,是在華嚴會上。在華嚴會上的時候,大富長者是現出功德報身,坐在師子座上。這個時候他看到窮子來到華嚴會上,他馬上知道,這個就是我過去多生多劫之前教育過的弟子,整個內心「心大歡喜」。為什麼歡喜呢?這以下會解釋。

為什麼歡喜?因為他作這樣的想法說:「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說我作為一個大富長者,我有無量無邊的珍寶(這個珍寶在法上說,就是佛陀有無量無邊的自性功德力)。這種功德力,終於「今有所付」,我終於能夠托付給我的兒子了。也就是說,佛陀觀察這個窮子度化機緣成熟了,終於可以托付大法,續佛慧命了。

他進一步就說,我過去經常思念這個兒子,但是機緣未熟,沒有教化的因緣,如今「而忽自來」,就是雙方沒有約定,叫不期而遇。佛陀的大悲心跟窮子的善根力冥冥當中互相感應,所以叫不期而遇。可以說是「甚適我願」,如此真是滿足了我多年的心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這比喻說佛陀的大悲心,愛子情深,為了可度之機而生起貪惜之念,那麼離開了很長時間的父子雙方終於在華嚴會上見面了。

我們前面講到,當時窮子遇到父親的心態叫做「心懷恐怖,疾走而去」。這個表示什麼意思?「心懷恐怖,疾走而去」,這個窮子大乘善根退失了。所以蕅益大師給他四個字,叫做「小智德薄」。就這個窮子在整個三界的輪迴當中,不斷地輪迴、不斷地輪迴,經過老病死不斷的折磨,他的中道思想消失了。

一個人,大乘善根是需要保護的,特別大乘善根不能給他太大的痛苦。稍微痛苦其實是一種激勵,但是你超過他的忍耐範圍,一個人「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謗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大乘思想為什麼要福慧雙修?因為一個人受到極大的痛苦,他一定會生起偏激的思想,一定會的,沒有例外。他要麼就是著有,就拚命地修福;要麼就偏空,他完全放棄。你把他逼到身心到了極限的時候,他就完全放棄,他不會發菩提心的。發菩提心一定是在安穩的狀態。

所以大乘佛法,你一旦福報耗損完了,你就是危機的開始了。大乘佛法,一個初心菩薩,是需要福報幫忙來資助的。小乘不需要修福報,因為五濁的障礙不會障礙你出離心。你煩惱越重,痛苦越深,越激發你出離心。大乘佛法不可以!大乘佛法的初學者一定要福報保護的。所以你看所有的淨土,只要攝受大乘的凡夫,他一定把淨土弄得非常的安穩。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當然,你到了初地菩薩,你內心無所住,那對你來說痛不痛苦根本不算個事。但是凡夫就不可以經歷太大的痛苦。

所以,這個窮子的大乘善根,雖然栽培了兩萬億佛的因緣,但是禁不起生死輪迴的折磨,所以看到華嚴會上的那些大菩薩的境界,還是一樣,「心懷恐怖,疾走而去」了。

丑三、遣使追誘喻  分二:寅一、遣傍人追;寅二、遣二人誘

那麼父親見到兒子是怎麼回事呢?「心大歡喜。」我們看前面,這個父親沒有見到兒子之前,他內心有兩種想法,我們前面說過,他是既憂念又期待。憂念的是,我這個兒子,我當初沒有好好教好,恐怕是善根退轉了。第一個,憂念。第二個,期待。我希望我兒子能夠繼承我的家業,讓我家業有所付託。

所以前面的經文講到父親的憂念,沒有見子之前,是憂念跟期待。但是,見到以後,看這個意思,佛陀是對這個兒子是期待多於憂念,他還是屬於樂觀的期待。就是說,沒事,我過去生給他大乘的善根應該是還在的。當然,這個地方需要一些測試,所以佛陀就叫「擬宜」,用大乘的功德來擬宜教化他。就是先測試,看看他大乘的善根還在不在。

這以下就有一些測試。既然有所期待,那麼就樂觀看待他的大乘善根,所以佛陀就有丑三的「遣使追誘喻」。先做一個追,用大乘佛法來追,追回他過去的善根;真的不行,再用小乘法來誘導。佛陀是樂觀期待他的大乘善根還在的,所以佛陀先追後誘。

那麼怎麼個追法呢?看寅一的「遣傍人追」。

寅一、遣傍人追

華嚴會上在佛陀旁邊的是誰?法身菩薩。讓法身菩薩帶著大乘法門來追他。看經文。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

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作為一個父親,對於見到兒子心存樂觀的期待,所以他在華嚴會上馬上遣傍人,就是佛陀兩邊的這些所謂的法身菩薩,用大乘的法門來怎麼樣?「急追將還。」急追就是快速地把他過去的善根追回。我過去給你的大乘善根,現在趕快生起來、運轉!要趕快把它追回來。

這地方採取兩個方式:第一個叫做「疾走往捉」,用快跑的方式去抓他。「疾走往捉」表示什麼意思呢?諸位!法身菩薩說法,講的是大乘的中道實相。大乘中道實相當然就是我們講的不二法門。就跟他講說,你不用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講這種大乘不二法門。比方說,佛陀在華嚴會上看到諸子以後,就請法慧菩薩說十住的功德,請功德林菩薩講十行的功德,請金剛幢菩薩講十迴向的功德,請金剛藏菩薩講十地的功德,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當然這個地方講到這種大乘的自在,「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我們看窮子怎麼反應。這個窮子經過長時間輪迴,我們看看到底他大乘的智慧還在不在。「窮子驚愕,稱怨大喚。」這個窮子聽到以後,叫做震驚又驚愕,就是內心很恐怖,而且就埋怨大叫說:「我不相犯,何為見捉?」說我本來不求大乘功德,你們為什麼以大乘智慧來苦苦相逼呢?所以看這個意思,對大乘佛法是沒辦法接受。這個地方表示他大乘的中道實相的智慧退失了。這也不能怪他,因為三界的痛苦對他的傷害太大,就使令他產生極端的空有的思想。

再看第二個,「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強牽將還」,這個地方指的是用菩提心來強迫地攝受他,告訴他,你不能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然後講到菩提心的重要,說我們大乘菩提心,應該怎麼辦呢?他說:「眾生罪故,入生死獄;菩薩慈悲,入獄救之。」說我們不要怕生死輪迴,眾生有這個生死罪業才落入輪迴,菩薩應該用大悲心跳入輪迴裡去救拔他。

前面用智慧來引導,不行;再來看看他的悲心有沒有退轉,這用大悲心來引導他。我們看窮子的反應。

「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那麼窮子這一想,自念無罪而被囚禁!窮子在三界生死輪迴當中,深受痛苦的折磨,他大悲願力也退轉了,所以他認為,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投入生死輪迴,對他來說沒有必要。我沒有罪,我為什麼要被三界囚禁呢?這一囚禁,恐怕會喪失我的善根慧命。所以他不但對菩提心不生歡喜,轉更驚惶怖畏,乃至於「悶絕躄地」。悶絕躄地就是更加地墮入一種內心的反彈,落入無明業力的深淵當中。

這段經文等於是佛陀的一個測試。當然,佛陀本來是樂觀看待兒子,那你流浪這麼久了,你善根到底還在不在呢?作為佛陀,當然會把他最好的東西授與眾生,說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佛陀就把他自己的中道的實相的智慧,跟菩提心的功德先展現出來。但是法大機小,不能相應。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對這個「悶絕躄地」作了說明。他說,這個諸子,其實嚴格來說,我們看後面的經文可以看得出來,他不是排斥中道智慧,他也不是馬上否定菩提心,因為他畢竟修過大乘佛法,還不是一生,他經過兩萬億佛所的修學。那麼他今天為什麼對大乘的中道實相、對菩提心如此的害怕呢?因為他對生死有很深的怖畏。這個已經不錯啦,所以蕅益大師給他一個定位,叫做「厭苦欣空」。就是他厭惡痛苦,好樂空性。

這相對凡夫來說好多了。我們凡夫是不知道苦,我們凡夫是苦中作樂。而這個人已經知道痛苦了,但是他採取防守的方式。我們講過,在痛苦極端地傷害一個人的時候,他不會發菩提心的,他也放棄了所謂功德。他會怎麼樣?先求自己安穩,他會安立一個空性把自己保護起來。就是厭苦欣空。

為什麼他不這樣做不行呢?蕅益大師說,否則會「悶絕躄地」。

就是說,一個人,他的善根退轉以後,你勉強他修大乘佛法,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沒有大乘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就是說,你沒有大乘的智慧,你還沒有那種中道的智慧來化解你的煩惱,就投入生死輪迴,那你會永遠失掉你三乘的慧命。不但是大乘慧命,你小乘的慧命都失掉。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

按蕅益大師的說法,這個「悶絕躄地」,就是法不契機比你懈怠還嚴重。就是說,你到底想要追求什麼很重要。如果你說,我今生不往生淨土,我生生世世在生死輪迴,我追求無上菩提,我就在凡夫的世界追求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說,你最好有點本事,你要有大乘的方便力!這不能靠你一種豪情壯志,否則,它所傷害的就不是耽誤你時間而已了,它障礙你三乘的法身慧命。這個叫做悶絕躄地。

一個人對目標的設定是很關鍵的。所以說不能跟著你的願力走,要跟著你的智慧走。就是說,你有多大的智慧,你才能夠設定你的目標,才能夠發你的願。不能夠說我先發願,我不管我的智慧方便,不可以的。就是說,無大乘之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

這個地方就解釋「悶絕躄地」,這個人已經昏倒在地上了,爬不起來了。你說這個人,他沒學佛之前還可以走路,雖然是在貧窮的地方打工,修學外道,他好歹還可以走路;你用大乘佛法強迫他修行,他不但不能走路,昏倒在地上,這個反而更加傷害。法不契機,反而傷害他的善根。

那怎麼辦呢?佛陀用大乘的智慧跟菩提心這一測試,心裡大概有數了:這個窮子離開我以後,可能大乘善根退轉了。我們看佛陀採取什麼樣的補救方式。看下面的經文。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其實佛陀沒有親自去追他,在華嚴會上佛陀沒有親自地開導小乘人,是叫法身菩薩開導,叫做「遣傍人追」。佛陀雖然沒有親自去追,其實他是站在遠方看這個窮子的反應。所以,「父遙見之」,他看到這個窮子遇到大乘佛法以後,又是稱怨大喚,又是悶絕躄地,他心裡就有數了,就告訴這位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說:「不須此人,勿強將來。」這個人你不要再用大乘佛法教導他了,放他而去吧。

放他而去,怎麼辦呢?第一個,「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冷水表示一種灰滅的偏空的真理。就是中道的實相已經對他來說沒辦法了,沒辦法攝受了,就用比較冷的水——偏空法性的冷水,來灑他的臉。然後他就怎麼樣呢?他才有辦法在無明的顛倒業力裡面慢慢醒過來。醒過來以後,我們現在從今以後不要再提大乘法門了,包括中道的智慧,包括菩提心,這兩個事情就絕口不能再提了。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這個窮子雖然經過大乘佛法的熏習,但是長時間地輪迴,已經怎麼樣?「志意下劣。」他這個人智慧狹小,悲智未發。而作為佛陀,是一個豪貴的境界。

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那是一個真如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那功德是可以互相互含互攝。菩薩修佈施,他同時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功德,他那個功德是互含互攝。菩薩不是說一定要修持戒才能夠成就持戒的功德,菩薩修持戒也同時具足佈施、禪定等等功德。

所以,華嚴會上那叫一個菩薩的豪貴的自在力。這種情況,對於一個連三餐都吃不飽的窮子來說,是很難去信解的,兩個檔次落差太大。所以,「審知是子,而以方便」,知道這兩個之間的問題以後,就開始以二乘的方便門來攝受他。「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所以,經過測試以後,佛陀下定決心,不再講說他是我的兒子、他一定要繼承我的王位,就不說了。

佛陀在經過《華嚴經》的這麼一個測試以後,包括在阿含、方等、般若都沒有明確地說明你是我的兒子、你可以繼承我的家業、我可以授記你做佛,佛陀對這件事情絕口不提了。「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反而「使者語之」,讓這個使者就告訴這個窮子說:「我今放汝,隨意所趣。」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我不再強迫你修學大乘佛法。

那麼這個時候窮子什麼反應呢?「窮子歡喜,得未曾有。」這一看,哎喲,你不再叫我繼續輪迴下去了,我可高興了。「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就從地面站起來,前往這個卑賤的小村落,繼續地打工來獲取基本的衣食。當然,這個打工就是準備要修四諦法、觀四念處。這個就是一個貧窮的身心世界。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叫做「擬宜大乘」,所以佛陀從這個地方就決定「捨幾用車」,放棄了大乘功德,因為大乘功德對於一個流轉太久、善根退失的人來說,實在是沒辦法接受的。

那怎麼施設方便呢?

寅二、遣二人誘

我們看寅二的「遣二人誘」。看經文。這個經文有四段,先看第一段「遣使僱作」。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僱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長者就知道用強迫的方法不行了,只能誘導,現在就必須要恆順眾生了。不是說你有期待就夠了。期待歸期待,還要面對現實,佛陀必須站在諸子的希求的角度來施設方便。

那怎麼施設方便呢?他只能夠「密遣二人」。密遣二人就是說,隱密,就是隱瞞圓滿之實法,派遣方便之權法,就是佛陀把空性的法派出來。但是,空性裡面其實含有真如的道理,這個空性跟真如是一體的,佛陀把那個空性放在表面上。「密遣」就是說,表面上端出的是我空的真理,其實裡面是含有真如的實相。這個「二人」,約法來說就是四諦十二因緣,約人來說就是聲聞菩薩。就是用四諦十二因緣來密詮實相,但是表面看起來是權法。

那麼這兩個人是怎麼回事呢?「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佛陀不再找法身菩薩了,派這個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因為二乘的教法,這四諦法,但明無常、無我的偏空理性,缺乏大乘的功德莊嚴。佛陀再也不談六度了,再也不談菩提心了,再也不談中道實相了,就談一個偏空的理性。這個空性裡面沒有六度的莊嚴,沒有大悲的願力,所以叫做「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派這兩個人幹什麼呢?「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你可以到那個窮子住的地方去,告訴這個窮子,用溫和柔軟的言辭來勸勉他,說「此有作處」,說我這裡有工作的地方。這個作處就是小乘的見道跟修道二處。你來我這邊工作,我給你更好的代價。

我們知道,小乘人現在心態是厭惡痛苦的。厭惡痛苦,所以他修外道法。他說你不就是想厭惡痛苦嗎?我這裡有更好的厭惡痛苦的方式,我用四諦法來厭惡痛苦,更徹底!相對於凡夫跟外道但得人天有漏的果報,二乘的涅槃可以說是多倍於他的價值。相對於外道、凡夫來說,它給你離開痛苦的力量更大了。所以佛陀這個時候先不談追求快樂,先談離苦。為什麼?滿足他的心願。

「窮子若許,將來使作。」如果他答應你,用這個方式來離開痛苦更徹底,你就把他帶回來;他如果問你說「欲何所作」,做什麼事呢?你跟他講說「僱汝除糞」。你要離開痛苦,你就要斷除煩惱、斷除生死業力。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就怎麼樣?不論淨佛國土,也不論成就眾生,不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求除惑取證。

而且,跟他講說:「我等二人,亦可共汝作。」這個法身菩薩也示現聲聞身,跟這些窮子共修小乘法,做同事攝。「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那麼這兩位使者就奉這個長者的使命去找窮子,找到以後就把這件事情如是如是地報告。

我們看窮子怎麼反應。「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窮子經過前面的經驗,他看到:你又是用中道智慧來抓我,又是用大悲心來逼我,我可要先問問看,我這樣子工作,我的代價是什麼?這個代價如果要投入生死輪迴,那我就不幹了。所以先取其價,先問我這個除糞的工作報酬是什麼。

所以,小乘人的特點,你也可以說他急功近利,他要馬上得到一個東西。你跟他講說,我這樣子無所得,回歸到一念心性,真如功德會回報我。以無所得來生菩提心,對他來說意境太高了。他一定要索一個代價的。什麼代價呢?涅槃寂靜樂。就是說,從今以後,你的生命沒有「痛苦」這兩個字了。這個時候這個窮子就馬上答應了,「尋與除糞」,好!這樣子滿足我的心願。我的心願就是厭苦欣空,我這樣子做的目的是追求涅槃寂靜樂。可以!

這個窮子一答應以後,我們看父親怎麼反應。「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愍念其欣求小果,愍就是肯定。不錯,你至少還願意追求偏空涅槃;怪,怪其不長進,不求無上菩提。既愍又怪。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佛陀的態度是這樣,就是說,佛陀度化眾生,你可以看得出,他兩個方法。他先用無所得的智慧來測試你,看你這個人大乘善根強不強。大乘善根強的人,他眼光看得非常遠,他不會追求馬上得到什麼結果,不可能。所以一個人,你測試一下,你適不適合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行菩薩道,一個情況就知道,就你這個人有所得心很淡薄。你遇到痛苦、遇到快樂、遇到別人對你的刺激、譭謗,你一點都不在乎,你的心中只有菩提心:我的人生只是實踐我的理想,如此罷了。你的內心如果真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恭喜你!你真的適合在三界裡面生生世世地輪迴,你是真的這種個性。

如果不是,那佛陀就不是用實法,就開始用權法了,那你就要善用你的有所得心了。我們佛法不一定要把什麼東西都講得很高,什麼東西都無所得,也不一定要這樣。佛陀在《法華經》上說:「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我問大家一件事情:淨土宗是大乘法吧?是啊!淨土宗有所得,有啊!淨土宗你要欣求極樂,這不是有所得嗎?極樂世界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二乘人欣求涅槃也是有所得。諸位!有所得不一定錯,關鍵是你的根機適不適合。你不要說,你這個人明明是有所得,你一定要把他放在無所得。說,不行,我要自我挑戰,自我突破。結果只有一個,叫做「悶絕躄地」。法不契機是傷害最大的了(這個我講過),法不契機、好高騖遠,比懈怠還嚴重,那個傷害力是很嚴重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一件事情是雙方都滿意。佛陀有滿意啊,佛陀「愍而怪之」就是滿意。佛陀是愍念他欣求小果,雖然有所責怪,但是佛陀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佛陀是要雙方都可以接受。小乘人雖然除糞辛苦,但是他得到涅槃寂靜,遠離痛苦,滿願了。佛陀知道,只要你肯證得我空真理,我就有辦法讓你回歸真如。所以雙方都滿意,達到雙方都滿意的協議。

好,我們看,這就是第一段,「遣使僱作」,雙方達成一個都可以接受的協議,就是你來我家除糞,我給你涅槃寂靜。雙方都同意。

我們看下面的經文,「化身攝受」。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雙方達成協議以後,就把這個窮子請到家裡面來工作了,就是掃廁所。掃了一段時間以後,「又以他日」,就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長者並不是把他請過來就放棄,他還在旁邊看。在哪裡看呢?在窗戶。正中的大門是中道實相,這個牆壁上的窗戶就是偏空的思想。因為窗戶比較小,它光明狹小,表示偏空的理性,不圓滿。所以佛陀是在窗戶裡面偷偷地看這個窮子,他到底做事情是怎麼回事。

結果他看到的是什麼情況呢?「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這地方有兩段說明。

「羸瘦憔悴」是指他能觀的智。就是說,窮子開始消除垃圾了,他用什麼方法呢?用不淨、苦、無常、無我,叫能觀的智。因為能觀的智不帶六度的福德,但修空性,不修福德,所以「羸瘦憔悴」。就是不再談六度福德了,我們先不追求快樂,但求離苦,不求快樂。所以他現出來的智慧是羸瘦憔悴的智慧。

看他的所觀境。「糞土塵坌,污穢不淨。」那麼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智慧是觀什麼呢?觀凡夫的身、受、心、法,看你的色身、看你的感受、看你的想像、看你心中的輾轉的執取。這身、受、心、法充滿了煩惱跟生死罪業,所以「糞土塵坌,污穢不淨」。相對於大乘佛法所面對的是一個廣大的佛道、廣大的波羅蜜,小乘佛法相對是不淨的,因為它面對的是眾生法界的身、受、心、法。

那麼這個父親這一看,說,不錯,孺子可教也!非常投入,很努力地用四念處觀照身、受、心、法,修我空觀。佛陀就覺得這個人不錯了,就開始怎麼樣?變身。就是從華嚴會上的報身,這種無量功德莊嚴的身相,所謂的勝應身,就顯出一個劣應身,顯出一個丈六的老比丘相。

這時怎麼辦呢?「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就把法、報的那種功德莊嚴的瓔珞脫掉,「細軟上服」,這種柔軟的衣服也脫掉。細軟上服是大乘的無生法忍,大乘無生法忍那是不思議境,「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沒有什麼追求涅槃這件事情。本來就涅槃,你追求什麼?這種不二法門就是,在生死當中就是涅槃,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但佛陀把這種無生法忍,大乘尊貴的衣服,拿掉,顯出怎麼樣呢?顯出小乘的衣服,小乘的空性。

把這個瓔珞脫掉,柔軟的衣服也脫掉,嚴飾的這些大乘的福德功德也脫掉,那麼穿上什麼呢?穿上「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就是說,佛陀開始示現雜染。首先,佛陀的八相成道示現娶妻。說,你不用怕,你娶妻,我也娶妻。而且示範生子,示現這種煩惱相。陪同眾生,示同凡夫,就現出這種垢膩的衣服。先示現娶妻生子,再現丈六比丘相,最後,成道以後還示現老病死的相狀。甚至於「右手執持除糞之器」,佛陀也示現,說你修四念處,我跟著你修;你調伏煩惱,我跟你調伏煩惱。

而且更嚴重的是「狀有所畏」,佛陀還現出業報相。比方說,佛陀曾經被金槍刺腳、三月馬麥。就是國王請佛陀去三個月供養,結果這個國王享受快樂,忘了送飲食,所以佛陀三個月就吃馬麥。有這個金槍馬麥之報,就是佛陀顯出這種受業力果報的情況。這個《阿含經》裡面有說到了。

《阿含經》強調的是業感緣起,你看佛陀在《阿含經》裡面是沒有自在力的,狀有所畏。我們舉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的家族是怎麼亡的?是被琉璃王滅族。諸位!一個佛陀的家族被滅掉,這是不得了的事情。你不是說「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嗎?所以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些地方看起來表面上是矛盾。佛陀你那麼自在,你為什麼不能阻止琉璃王呢?對不起!《阿含經》現的是應化身。他如果現報身,那不是這樣境界了。應化身,他必須遵守生死業力的原則,所以佛陀不能去改變琉璃王去滅族,這個是他們的因果,佛陀是不介入的。佛陀也示現頭痛、金槍、馬麥,因為業感緣起的理論之下只有一句話,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包括佛陀。《阿含經》就是這個說法,就是佛陀都不能夠避免生死業力的軌則。

當然,這樣子在《華嚴經》《法華經》是不同意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大小乘的差別。就是說,你今天的教法是業感緣起,那就是業力主導;但是《華嚴經》《法華經》是真如緣起,那是「一心萬行,萬行一心」,佛陀可以一念心中變現無量法,也可以從無量法會歸到一念心。一心萬法,萬法一心,那叫做「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這兩個不衝突,看你是從大乘的角度,從大乘的緣起來看事情,還是你願意從小乘的緣起看事情。

所以,佛陀為了攝受窮子,脫掉了尊貴的衣服,現出了垢膩的衣裳,狀有所畏。這樣子幹什麼呢?拉近彼此的距離。就是說,讓他看:你看我這樣子做,我也證得阿羅漢果,你們也做得到!來鼓勵窮子。

這個是說明佛陀用化身來攝受他。當然,化身攝受,這也還得要佛法的教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