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十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三十面,我們看辛二的重頌。

《法華經》在整個佛教的定位,就是引導一個生死凡夫怎麼樣正確地趨向佛道。在《法華經》當中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要成佛之前先要掌握成佛的根本。它是有一個根本的。什麼叫成佛的根本呢?就是你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沒有佛的功德,那沒關係,但是我們先有佛的知見。就是說,我現在不能像我父親這樣子能夠統理整個家業,但是我現在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必須受生於佛陀的家族。

那麼,什麼叫做受生於佛的家族,什麼叫做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呢?你要在整個佛法當中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你怎麼樣修學權法;第二個,你怎麼修學實法。這個權實二法你怎麼去正確地操作?在操作當中,還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倓虛大師有一天在山中打坐。打完坐以後,走出茅蓬,看到外面的景觀,他講一個偈頌。他說:「眼觀青山數十里,青山內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是自己。」這個偈頌我們簡單說,就是從佛法的因緣觀,一切法是唯心所現。青山也好,白雲也好,都是一念心性所現的一個因緣的假相。那我們人生為什麼不了解自己呢?因為我們喜歡向外攀緣。就像一個鏡子,我們喜歡注意那個灰塵,而不會去注意那個鏡子。向外攀緣的後果就是,我們這一輩子會清楚很多的事情,會明白很多很多,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會明白很多人,但是我們永遠沒辦法了解自己。就是我們只看到了青山,我們只看到了白雲,但是我們這輩子永遠沒辦法了解自己,就是我們沒有做一種觀心的修學。

所以天台宗說,你不管修什麼法門,就是要觀心。現在的人為什麼沒辦法成佛?他來到佛教,逮到什麼法門就開始修。你給他一個佛號,他就念佛;你帶他去拜懺,他就拜懺。他的心雖然不是心隨境轉,起碼是心隨法轉,也是被法帶著走,也是沒有真正地安住。

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兩種自己:

第一個,因緣中的自己。我們必須務實地面對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這個是必須要面對的。我們過去的經驗當中,時至今日,我們累積了很多的善根,這個值得我們慶幸;但是我們人生經驗當中也累積了很多的煩惱,這個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所以權法的操作就是,佛陀有這麼多法門,拜懺、持戒,各式各樣的法門,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法門,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去嘗試。人生短暫,你很快就要面臨死亡,所以你要找到一個契機的法門。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法門可以帶動你的善根,它最快能夠引發你的興趣、好樂、精進;第二個,你要知道,你往生的時候面對的最大的煩惱障礙是什麼。

所以,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你就是東修修、西修修,結果,所有法門修完以後,你的善根也沒有增長,煩惱也沒有調伏,你就是跟三寶結緣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了解因緣中的自己,你不知道你的定位在哪裡。整個三草二木,你的位置在哪裡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修法門就是全部都修。全部都修等於是全部都沒有修,因為你不專。所以,佛陀不在了,已經沒有人幫我們規劃我們的法,我們必須要自己為自己開藥。首先我們要不斷地透過觀心,知道我們的善根在哪裡,我們的煩惱在哪裡。這是第一個,了解因緣中的自己。

第二個,了解真如中的自己。當然這個更重要。就是,我們撇開我們的生命經驗來說,先把這個放下,首先我們要觀察: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我們沒有輪迴之前,在因緣沒有和合之前,在沒有生之前,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也是要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能安住,你就不能站在跟諸佛同一個平台,就等於是你永遠是一個流浪漢。

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要了解兩種自己:第一個是因緣中的自己,第二個是真如中的自己。一個是權法的調伏跟引導,一個是實法的安住。

我們過去也曾經舉一個例子,來知道權法實法的操作。說過去有一個獵人,他去打獵的時候抓到了一隻剛出生不多久的老鷹。他把這隻小老鷹帶回來,剛好他們家的母雞生了一窩小雞,他就把這個小老鷹交給母雞來帶。那母雞反正帶很多小雞,多帶一隻也不多。但是這隻小老鷹長時間跟母雞在一起,學習它的行為,受各式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熏習。等到它長大以後,獵人希望它能夠扮演老鷹的角色,幫他打獵,但它始終飛不起來。獵人就失望了,就把它帶到懸崖上,把它放掉,自由落體。當然,當老鷹面臨死亡威脅,快要落地的時候,它的本能出現了,展開翅膀,然後飛向天空。

這個獵人失去了這隻老鷹,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他知道實而不知道權。他只知道這隻老鷹本來是老鷹;他不知道這個老鷹經過母雞的熏習,它已經有母雞的習氣了。只知鷹、不知雞,這就是獵人犯的錯誤,執理廢事。你只知道真如本性本來清淨,但是你忽略了你在因緣當中所累積下來的、因緣造作的善根力跟煩惱力。如果這個獵人能夠知道它本身是一個老鷹,但是經過這幾年的熏習,它有了雞的習氣,他能夠多一點善巧、多一點耐性,權法妙、實法妙,他很快就能夠恢復它老鷹的本性。

佛法也是這樣。就是說,今天佛陀不在了,但是值得我們慶幸的是,法門都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修法要比佛在世多一道功夫,就是了解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為你開藥了。了解因緣中的自己,了解真如中的自己,理觀事修怎麼來調配,這個就是我們目前所說的〈藥草喻品〉。

辛二、重頌  分三:壬一、頌法說;壬二、頌立喻;壬三、頌合法

我們看講義,辛二的「重頌」。

〈藥草喻品〉主要是兩大段:一個是長行,一個是重頌。重頌當中分成三段。

壬一、頌法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陀把前面的長行以偈頌再重新說一次,說:「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佛陀出世之前是怎麼回事?第一個,「破有」。佛陀今天敢現出佛身來度化你,他一定是破除了一切有漏的生滅因果,包括分段生死,也包括了變易生死。這個是破惡。他還得要怎麼樣?他還要通達一切的權法實法,叫「法王」,就是他對權實二法要能夠得大自在。所以,一個完全準備好的,一方面破有、一方面是成就法王的這麼一個佛陀出現世間,他當然第一個面對的就是怎麼度化眾生。

我們看他採取的方法。「隨眾生欲,種種說法,如來尊重。」佛陀說法不是把他自己的東西現出來,佛陀是看你的需求。佛陀向內是破有法王,向外是滿足眾生的需要,所以他必須根據眾生的善根跟他的煩惱,開出不同的五乘的權法。所以這樣的佛陀是怎麼樣?「如來尊重」,可尊可重。為什麼?因為佛陀一方面智慧深遠,佛陀自受用,通達諸法實相;一方面,他面對眾生的時候,「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佛陀以大悲心務實地面對我們的因緣。這個人的善根是人天乘的,是二乘,還是菩薩乘,佛陀必須要從他的根機來開出五乘的方便。

為什麼要方便呢?這以下很重要的觀念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如果佛陀不考慮眾生過去的因緣和他的善根,而直接地把中道實相的道理講出來,說學佛只有一條路,就是以無所得的心廣修六度,然後直接迴向無上菩提。那麼凡夫怎麼可能無所得?凡夫要麼追求人天快樂,要麼追求涅槃寂靜,他一定要得到一點東西,才願意努力地去拜佛、去修行的。你一開始就講這麼高的境界,講無住生心,什麼都不能得到,那麼大乘善根的人聽到以後當然就信解了,這個東西好!但是,「無智疑悔,則為永失」。對我們一個凡夫,無量劫來在三界裡面經常攀緣這、攀緣那的人,我們聽到佛法無所得,我們覺得這個法太高了,要麼就是疑,要麼就是悔,甚至於譭謗,這樣子就失去了他進步成長的機會了,甚至於墮落。「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所以佛陀必須怎麼樣呢?他必須要假借五乘的因緣,讓他慢慢地進步,最後才「令得正見」,開顯諸法實相。

這一段當然講出兩個重點,就是佛陀的法有兩種:

一個是證法,他自己親證的。他的證法是什麼呢?就是「破有法王」。

佛陀出世之前就已經是圓滿了,通達諸法實相。在經論上說,佛陀是「游於甚深法性三昧」,佛陀的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叫做「破有法王」。

但是,佛陀從中道實相一出來,他來到人世間的時候,佛陀就一定要做好準備,就是善巧方便,因為他面對的不是自己,他面對的是有情眾生。面對有情眾生的時候他必須怎麼樣呢?他必須有一點耐性,「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因為要保護眾生的善根,他要尊重眾生的過去的因緣,免得讓眾生疑悔跟譭謗。這個就是大悲善巧。所以佛陀有實法的游於甚深法性三昧,也有權法的先滿足眾生的需要,讓你慢慢進步。佛陀的這兩套法門,一個是證法,一個是教法。

壬二、頌立喻  分二:癸一、頌無差而差;癸二、頌差而無差

我們看下一段,立喻。剛才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這個觀念做一個詳細的說明。看壬二的立一個譬喻,分兩段。

癸一、頌無差而差

先看第一段。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揜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這以下先講第一大段。譬喻先講雲跟雨,雲雨遍覆平等。

先看雲。「譬如大雲,起於世間。」說這個空中首先出現了一片雲,雲給我們一種清涼的感覺。這個雲它有什麼樣的功能呢?「遍覆一切。」這個雲非常廣大,它把地上的草木全部地覆蓋,表示佛陀的大悲心是照顧到利根人,也照顧到鈍根人。講一句實際的話就是,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佛陀平等心是沒有差別的,就是所有的都把它覆蓋。

這片雲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慧雲含潤」。這雲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法水,有權法、實法。這個云不是讓你清涼而已,它是有法水,智慧的法水。第二個,「電光晃曜」。這個雲它要配合著打雷,這個「電光晃曜」是比喻佛陀現出神通。慧雲當然就是為了說法,但除了說法以外,眾生如果有障礙,佛陀是顯現神通、放大光明。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每一相,從出生到出家轉法輪,都是放大光明,都現神通的。第三個,「雷聲遠震,令眾悅豫」。佛陀說法的時候,他有四無礙辯,能夠打動你的心。他知道怎麼講你才會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所以,佛陀這個雲有智慧、有神通、有各式各樣的善巧方便。

總而言之,這個雲能夠怎麼樣呢?「日光揜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雲能夠遮蔽日光,就好像佛陀的智慧能夠遮蔽外道跟凡夫的邪見(這個日光是邪見),能夠使令地上的草木得到清涼。就是說,眾生有煩惱,他能夠得到一定的調伏。「靉靆垂布」,靉靆就是這個雲非常的興盛濃密。那麼這個雲濃密到什麼程度?它會慢慢從空中垂下來,感覺到你好像可以去得到。所以說,佛陀的威儀有他親切的一面,也有他深不可測的一面。你感覺到好像你可以得到,但是你又覺得深不可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當佛陀說法的時候,他的法雨是平等的,而且「四方俱下」。這個四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雨是互含互攝的。我們前面講〈信解品〉的時候的法是個別的,這個阿含四諦、方等、般若,每一個法都有它的特色,講次第,次第的別五時。到了〈藥草喻品〉的這個法,就是阿含裡面有方等般若、有法華,就每一個時都互含互攝。眾生是什麼根機,就各取所需,是這樣子的。所以它這個法是互含互攝的。「四方俱下,流澍無量」,使令所有的土地,不管是高的、低的,光明照得到的或陰暗的土地,通通得到法雨的普潤。

這個地方表示,作為一個空中的雲,作為一個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過去造惡、造善(雲也是一樣),都是平等的。

那麼這個平等的雲跟雨,為什麼眾生受益不同呢?以下就講出草木受潤有別。我們看下一段。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幹地普洽 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山川險谷,幽邃所生。」這講到,當雨水從空而降的時候,它遇到不同的草木。

這個草木是怎麼來的呢?因為有「山川險谷」。過去每一個人的業力所得到的五蘊,他有他的色身,他有他的感受,特別是他有他的思想。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這個思想裡面包含了每一個人心中的願望。有些人想要得到快樂,有些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靜,有些人想要往生西方,這個五蘊身心各有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邃所生」。那麼在整個五蘊的深處含藏了每一個人的根機跟煩惱,就好像是「卉木藥草,大小諸樹」。就是說,不同的五蘊醞釀出不同的善根跟煩惱。就好像說,你生長在東邊的土壤,你生長出東邊的藥草;你生長在西邊,你是得到夕陽的照顧,得到西邊的藥草。所以人生,我們不能夠忽略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這是事實。雨水也照顧到這個問題。

所以造成了這種「卉木藥草,大小諸樹」。這一段是講三乘的根性。就是不同的山川險谷,不同的幽邃,造成了三乘的根性。

或者說是「百谷苗稼」,這個是人天種性,人天種性就是五穀雜糧,就是提供我們基本飲食。「甘蔗葡萄」,這個就是更殊勝了,特別的甜美。這表示人天種性。

總而言之,不管是藥草,不管是百谷,不管是甘蔗葡萄,都得到一個法雨的滋潤,而每一個人都各取所需,得到滿足。所以,作為法雨是「幹地普洽,藥木並茂」,同一個雲所出,同一個雲下的同一味的雨,但是眾生的草木的、叢林的五乘根性,每一個人隨順個人心中的希望各自受潤,這樣差別就出來了,因為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煩惱不同。就是說,反正作為雨水是沒有意見的,它就掉下來,你吸收多少就算你的;吸收不了,這個雨水就自然地流掉了,它也不強迫你。

我們看下一段。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所以,所有的三草二木,這種上中下根,每一個人面對雨水的時候是各取所需。你的根有多大,你的莖、枝葉、華果能夠吸收多少水,你就要你的水;得到這個水以後就各自生長自己的根莖枝葉乃至於華果光色。總而言之,在同一片的法雨滋潤之下,每一個人得到自己的光澤跟枝葉華果的殊勝。

這段經文主要講到佛法的包容性。就是說,每一個人學佛,為什麼那麼多差別呢?你現在把佛教徒裡面只要學佛超過十年以上的找出來,你問一百個人說,你認為學佛是什麼?每一個人講的都不一樣。有的說,學佛很簡單,所謂佛法,就是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他學了十年,他的認知就是這樣。也沒錯,這也是佛說的。就是說,他不管學什麼經典,他學到最後的總結就是:我得到了這個法,不管你下多少雨,我要的是這一塊,就是人天的業果。你再問另外一個人,什麼是佛法真實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法就是要我們看破、放下,追求空性的寂靜。這個人二乘種性。就是說,這個人,你帶他去拜懺也好,打佛七也好,打到最後他的結論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為他是樹,他只能夠吸收他樹相應的水,你講什麼都沒關係。當然,你問大乘的種性說,什麼是佛法真實義?他會告訴你,佛法就是要空有無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方面安住無所得的空性,一方面發菩提心、廣修六度。大乘種性!

所以,你學得好不好,這不是佛法的問題。就是說,一片的雨水是普遍的。你看過雨水有不同的滋味嗎?不可能。東邊的雨水跟西邊的雨水同一個滋味。但眾生怎麼樣?各取所需。就是說,佛法是只要你肯學,都有你要學的東西。它不會說你這個人善根太差了,檔次不夠。沒有。佛法是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只要願意學,都有你可以學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大藏經有一百部。你看其他宗教可能就一部而已,就沒了。因為佛法的包容性太強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說法。他隔壁附近有一個小國,這個小國的國王叫普達王。這個普達王雖然年紀很輕,但是用慈悲來治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天普達王就帶了文武百官到他自己的國家(其實古代的印度一個國家就等於一個小城)去城中巡視。用車子帶著文武百官,突然間到了一棵大樹下面,普達王就覺得有感而發,就說我們在這邊休息一下。普達王看著這棵大樹就掉下眼淚。旁邊的大臣說,國王,你為什麼看到這棵樹而如此悲傷?這普達王說,你們知道先王過去有一個童子,叫做持蓋童子(就是先王一出行,旁邊有一個人拿一個寶蓋的),給先王遮蔽太陽的那個持蓋童子嗎?老一代就說,我知道,那個持蓋童子跟先王因緣很好,先王到哪裡都帶著他。然後文武百官說,您問這個幹什麼呢?普達王就默然不語。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有一個比丘就從這個大樹前經過,這比丘是個阿羅漢。普達王就請這個比丘開示,為什麼我看到這棵樹會想到先王的童子呢?事實上我沒有見過他,為什麼想到先王的童子我會如此的悲痛呢?阿羅漢就入定給他觀察。他說,你前生就是那個持蓋的童子。過去你跟先王經常在一起,先王一旦出巡,他一定會在這棵大樹下休息,所以你跟這棵大樹就結下一個很深的因緣,所以你現在看到這棵樹觸景生情。他就問這個阿羅漢說,那我為什麼會投胎做先王的兒子呢?這個阿羅漢說,我沒辦法回答這麼深的道理。那這樣子好了,我把佛陀請過來。

這阿羅漢就用神通力飛到舍衛國,跟佛陀如是如是報告。佛陀也用神通力,帶著幾個阿羅漢來到這個普達王的國度。那麼普達王就請佛陀開示。佛陀說,你前生就是先王旁邊的一個持蓋童子,你做了兩件很重要的善事:第一個,先王受八關齋戒的時候,到寺廟的時候,你一定陪同在旁邊,你也一起跟先王受八關齋戒;第二個,你慈心修善,你私底下經常用慈悲心修習很多的善法。所以你後來在年紀輕輕死掉以後,就投生為先王的這個兒子,最後繼承王位。普達王一聽大歡喜,知道過去的善根、過去的因緣,所以就跟佛陀恭敬地皈依,就拜下去。拜下去,佛陀放大光明,跟他講四諦法:「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講四諦,講了三遍。普達王當下證得初果,證得我空的真如。

就是說,作為佛陀,他心裡面沒有意見的,他會順著你過去的因緣來為你說法。這就是所謂的法雨。就是說,雨水碰到的是一個草,它會順著草的因緣讓它生長;它遇到的是一棵樹,就讓樹生長。它透過各式各樣的方便力,讓三草二木隨其所分各得生長。這個就是佛陀跟法雨的一種包容性。

癸二、頌差而無差

從差別的包容,我們會歸到佛法的平等性,就是實法的問題了。我們看經文。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我們對佛法的理解,可能只看到因緣果報。就是說,普達王因為思惟四諦法,這個法進入他內心的時候產生了「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他過去生的這種善根力帶動了他涅槃寂靜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後來證得初果了。我們凡夫就看到因緣觀。

但是你忽略了下面的那一句話,「所潤是一,而各滋茂」。表面上每一

個樹各自茂盛,諸位!我們看一棵樹好了。這一棵樹你經常澆水,你看到這一棵樹慢慢長大,最後產生了水果。那是你看得到的因緣果報。但是你知道,這棵樹下面的根也不斷地在蔓延,它也不斷地向大地延伸,讓它更加穩定。所以我們只知大地上面的三草二木,各自生長。就是說,今天普達王修學四諦法證得初果,那是一個差別相;但是你知道,他初果對真如產生的熏習力,讓他更靠近真如了。這個就是我們不能理解的。

我們看附表十五來做一個總結,就是什麼叫無差而差、差而無差。

附表十五,藥草喻合五時說法。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頓教,華嚴時

漸教,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

法華時,一佛乘

佛陀說法,他是兩個方法:第一個是直接的。就是說如果你準備好了,像六祖大師,他準備好了,所以佛陀就不用跟他講一些枝枝葉葉了,「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你準備好了,佛陀就把他自己親證的證法全盤地告訴你,講到一佛乘的因果,你應該怎麼樣以無所得心發菩提心,廣修六度。六度的因緣果報,就是華嚴時。所以有人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的富貴,這種各式各樣的功德,佈施有佈施的功德莊嚴,忍辱乃至於般若度。華嚴時等於是佛陀不再為實施權了,直接進入實法。這種是利根人,這種是少之又少。

我們大部分都是要怎麼樣?先有個過程,所以有漸教。什麼過程呢?有三個過程。比方說,有些人說,我這個菩薩道三大阿僧祇劫,太辛苦了,在三界裡面不斷地輪迴,這個風險太高了。我應該要怎麼樣呢?先到涅槃寂靜去。佛陀講阿含時,講四聖諦,證得我空,先到涅槃休息。可以。

或者,有些人可以先從方等。其實方等就是菩薩的功德,雖然不像佛的功德,不像《華嚴經》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但它也是一種功德。

其實方等時是什麼?我們的淨土宗是判作方等時。諸位!你記得,只要講有相的功德,而它的境界達不到華嚴的境界,全部入方等時。因為阿含時講我空,般若時講法空。只要是有相行,比方說淨土宗,比方說有些六度,但是這個六度還沒有達到波羅蜜的境界,沒有到《華嚴經》的這種事事無礙,「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種有所得的功德,全部判作方等時。所以方等時範圍非常廣,只要是有相的都是方等時。

好,那你現在不能無所得,那佛陀用六度的功德來攝受你。

般若時,般若時就講法空,講無生,一切法無生,講生死涅槃等空華,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那麼,按照我們過去的〈信解品〉的規劃,你一旦落入漸教,你一定是怎麼樣?阿含以後要經過方等,方等以後經過般若,般若以後才能入法華。對不對?你要次第修學。到了〈藥草喻品〉說不是這麼回事,那是對鈍根人,法執特別重的。其實你阿含時隨時可以回歸法華,一心真如,你方等時也可以隨時回歸到法華,乃至於般若時可以回歸到法華。就是你一個窮子在外面流浪,你回家以後掃廁所,你不一定要等到掃完廁所,其實你隨時可以回家。不是說,不行,我一定要經過領知眾物、掌管家業。那是鈍根人!

其實,按照佛陀的本意,是希望我們理觀事修一起修的,就是一方面內觀真如,一方面外修三乘。比方說淨土宗,我們內觀真如、外順彌陀。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的家在哪裡,我們的這棵樹的根直接達到大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們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但從因緣上,我們求生淨土。所以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就是說,我們理觀上是安住在法華,但是在因緣上我們可以修方等。那這兩個怎麼樣?互含互攝。

其實理觀跟事修是互相幫助的。我們上次講到這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覺得這兩句話會互相矛盾嗎?我舉個例子。一個鏡子很多灰塵,雖然你一開始只看到灰塵,但是你這個灰塵不斷地擦、擦、擦,擦到最後你看到什麼?當然看到鏡子。事修久了,一定會加強理觀的。知道本來無一物,你也不可能執理廢事。你知道鏡子本來是乾淨,但是後來卻髒了,你也是會去時時勤拂拭。所以,你掃廁所同時也可以回家,不是說一定要把廁所掃完、什麼都做完才回家。就是說,你回家以後還是掃廁所;掃廁所還是回家。就這樣子。

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說,不必等到事修圓滿了再修理觀,不要這樣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就是,理觀跟事修要同等操作而且是互相幫助的。一棵樹受了雨水的滋潤,它一方面在虛空中向上成長,一方面在地下它的樹根向下蔓延,這才合乎諸法實相,本來這個權實二法是互相增上的。所以說,一棵樹,它一方面向空中增長,一方面回歸大地,這兩個是同時的。這個就是〈藥草喻品〉要說的。

壬三、頌合法  分二:癸一、頌合無差而差;癸二、頌合差而無差

我們看講義,壬三的「頌合法」。前面是一個譬喻,這以下我們把這個譬喻合到法上的修學。這個地方分兩段。

癸一、頌合無差而差  分三:子一、頌合能潤;子二、頌合能生所生;

子三、頌合能潤所潤

我們看癸一的「頌合無差而差」。無差而差就是即實而權,強調的是差別的權法。這個地方分成三段。

子一、頌合能潤

先看第一段的「頌合能潤」,能潤的法雨。我們看經文。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這一段是合大雲,大雲普覆。大雲指的是誰呢?「佛亦如是」,就是佛。佛陀的出世就好像空中的大雲,佛陀的大悲心是普遍地去關注到一切的,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佛陀的出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佛陀出世,先恆順眾生的根機演說五乘的法門,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會歸到諸法實相,一心真如。這是佛陀的大悲、平等。

這以下講到佛陀的功德殊勝。

「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佛陀除了大悲以外,還會用十種德號,佛陀是如來、應供……乃至於兩足之尊。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讓我們怎麼樣?令生皈依。這個很重要!佛陀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強調他的功德殊勝?因為你不對佛生起信心,你很難對法生起信心,這兩個是有關係的。就是,佛陀是圓滿的,所以我們才能夠一心歸命佛陀,我們才可以如法地修學。所以,佛陀先讚歎自己是兩足尊、是如來,這個是先把他的功德給展現出來。

第三個是最重要的,開始以法攝受。以法攝受,蕅益大師說,作為一個功德圓滿的佛陀,他在攝受眾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四諦。

「充潤一切,枯槁眾生。」佛陀用苦諦,讓我們知苦,產生出離心。「皆令離苦」,佛陀講集諦。就是說,沒有人喜歡痛苦,但是痛苦是誰造成的呢?是煩惱跟業力。你不喜歡來生痛苦,你盡量遠離心中的煩惱和業力,因為你今天跟它在一起,你來生就會痛苦。所以,佛陀講集諦,用集諦來遠離痛苦的因。「得安隱樂」,佛陀講各式各樣的道法,四念處、五停心、憶佛念佛等等,以道讓我們安定。最後講到滅諦。

修學道法以後,當然現世得安穩,但來生,如果你善根不成熟,可能會先得世間的安穩。但是佛法的道法,我們講過,每一個道法都會究竟涅槃,所以它會慢慢引導你,最後達到小乘涅槃跟大乘涅槃。所以「諸天人眾」,應當「一心善聽,皆應到此」,來頂禮無上尊貴圓滿的佛陀。

這段經文,古德解釋說,強調佛陀的出世是以法攝眾。這個很重要!就是說,空中的雲再怎麼圓滿,但是云不能滋潤草木。你看過雲可以去讓草木生長嗎?不可能。雲一定要轉化成雨水才能夠讓草木生長。就是說,佛陀雖然是法王,於法自在,但度化眾生,他一定是用佛法來攝受你。這個人生天了,你看過哪一個人被佛陀摸一摸生天的嗎?他生天是因為他內心當中的善根成熟,佛陀只是一個助緣。

所以這個地方古德解釋說,佛陀只是讓我們產生信心,真正的理解。一個人善根生起有三個條件:信解、觀照、發願。你對道理不理解,你沒有善根。很多人說,我會念佛、拜佛,那你知道這個佛號是什麼意思嗎?你不理解。你不理解你是怎麼樣?你只有信仰!信仰叫做善念,你念佛沒有善根。善根它要有增長力,就是說,你今天要比明天進步。這個樹有根,不是花瓶。花瓶是沒有根的,花放幾天它就壞掉了。

就是說,善根的長成只有依法修學,佛陀不可能給你善根的。佛陀只能夠讓你得到信心,然後頂多顯顯神通、破障,但是佛陀最終的目的就是把你引導到佛法修學。就是,作為一個雲,云不能直接地滋潤草木,對不起,它沒有這個能力。但是雲可以轉化成雨水,雨水就可以滋潤草木了。就是說,佛陀本身不能真正度化眾生,但是佛陀可以說法,以法攝眾,讓你透過法的如理思惟產生信解、觀照、發願。所以這說明一件事情:佛陀有無量的慈悲、無量的功德,但是攝受眾生必須透過佛法的力量。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法雨。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前面講到佛,這以下講到法。佛是雲,法就是雨。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當然這個法是佛說的,所以先講佛陀,就是佛陀是一個九界所尊重的世尊。佛陀為什麼出世呢?「安隱眾生,故現於世。」這句話說得好!佛陀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先安穩眾生。不管你什麼善根,佛陀先契機,先用道法來安穩你。

為了安穩眾生,佛陀先說甘露的淨法。這個法門能夠讓你轉凡成聖,有這個不死之藥。這個法,它的本質是一味,一味就是它的中道的智慧;而且是一相,它是趨向於解脫涅槃之相。一味是講因地,一相是講果地。它的本質是一味一相,是中道實相,是趨向大般涅槃。

所以,佛法面對眾生有兩種情況:如果你的大乘善根已經準備好了,那佛陀就直接給你,「以一妙音,演暢斯義」,佛陀就用微妙的中道實相,比方說《華嚴經》來開顯中道實相,直接讓你走上大乘的菩提道,發菩提心,修六度。如果我們善根沒有準備好,佛陀可能為我們講淨土法門,講二乘的涅槃寂靜乃至於講人天乘,講整個方便法門。目的:「常為大乘,而作因緣。」先以善巧方便攝受你,為以後做一個準備。

所以,法雨的施設有兩個重點:一個叫做顯露意,一個是秘密意。顯露意就是說,佛陀表面上跟你講念佛,讓你求生淨土,但是事實上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我們講過,佛陀絕對不會只是叫你念佛而已,他一定要怎麼樣?一定有一個兼帶的條件,叫做善根力;他一定有一個道前基礎,他要你信解、發願。

這個信解、發願來念佛跟直接念佛,那是不同的概念。外道也念佛,我看到很多一貫道都在念佛,但是他心中這個佛號是空的,沒有信根,沒有願力。根據佛法的傳承,你在念佛的時候如果是有信根、觀照、發願,你這個佛號,從顯露意,表面上讓你到淨土去,其實你所不知道的是,「常為大乘,而作因緣」。念佛只是讓你往生那麼簡單?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經過無量劫,這個佛號會讓你成佛的!只是這個佛號有它的秘密的力量,但我們不知道。當然你方法要正確。

就是說佛陀的法是怎麼樣?表面上先滿足你。你喜歡人天快樂,我哪裡都不想去,我來生就想做國王。沒關係,佛法也可以攝受你,就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修五戒。你透過三皈依產生信解、觀照、思惟業果以後,你這個五戒跟一般人修善業就不一樣,它有它的顯露的功德,有它的秘密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什麼力量呢?「常為大乘,而作因緣。」這一點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作為雨水,表面上它讓草木往上生長,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草木在地下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已經慢慢地跟大地結合在一起了。這個就是「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