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零七面,我們看最後一行,講到四趣的餘報。這一段是佛陀在講完〈譬喻品〉以後跟我們做一些提醒。對於《法華經》的流通,佛陀提出兩個重點:第一個,要有利益眾生的因緣;第二個,不要虛妄地宣傳。

什麼叫有利益的因緣呢?在本經來看要有兩個重點,你要麼智慧很高,你要麼信心具足,都可以。你說我這個人沒有智慧,但是我一聽《法華經》我就歡喜,我就願意讀誦,雖然我不懂,但是我就歡喜,也可以。那如果這個人是既沒信心又沒智慧,那你就拿佛法裡面的三皈五戒給他聽就好,拿業果、空性的思想就好,你千萬不要一開始給他《法華經》。因為這種不思議境,他很容易不信而生謗或者謬解而生謗,這個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佛陀警告末世的弘法者或者菩薩一定要怎麼樣?觀機逗教。如果有一個人他不信,他可能起瞋心,善根不夠,甚至於出言譭謗,在佛教界產生重大影響,使令很多人對《法華經》失去信心,這個過失就很重。

前面講到它的過失有三種正報:地獄、畜生、人道。那麼這三種正報結束以後剩下餘報,就像地震過後還有餘震,這個勢力相對就比較少。這個地方有兩段。我們看經文。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瘂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幹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淫慾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這個人從地獄到畜生,從畜生到人類,從人類出來以後,他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

我們前面說過,他要是墮落到痛苦的果報也就罷了,因為痛苦是暫時的。我們比較怕的是他斷了善根,障道。一個人障道以後,他即便從罪業出來,因為沒有善根力,就很容易又再墮落。所以,他這個人因為善根力、福德力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他即便在人道裡面受的罪業結束以後,他還有一些剩餘的勢力。什麼勢力呢?他以後的生命「常處地獄」,就好像在游自己的花園這麼的頻繁,或者說「在餘惡道」。「在餘惡道」是什麼呢?就是三惡道扣掉地獄,就是餓鬼跟畜生。墮入餓鬼跟畜生就像自己家裡,那更頻繁,在家裡面是比在花園更頻繁。總而言之就是這個人很容易墮三惡道的意思,因為他內在的善根受到破壞,愚癡闇鈍;再者,他也不能見佛,也不能聞法。

所以這個人他就很容易造罪。這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經常墮三惡道了。那他怎麼辦呢?他就只能做駝驢豬狗這種畜生。這是不得自在的,都是要為別人服勞役的,或者要被人家食用的。「是其行處」,是它的生命的活動範圍。「謗斯經故,獲罪如是。」這個地方講到三惡道的餘報。

有些人他稍微好一點,他的餘報可能是做人,但是這個人也好不到哪去。「若得為人,聾盲瘖瘂」,就是六根不具。「貧窮諸衰」,這個諸衰就是容貌丑陋,「以自莊嚴」,貧窮跟丑陋來當作生命的受用。或者說「水腫幹痟」,身體水腫或者是身體特別的消瘦,總而言之循環系統不好。「疥癩癰疽」,身體有惡瘡或者癰疽,就是有大片的泛紅的毒瘡。「如是等病,以為衣服。」這種皮膚病的病痛是不離開他的色身。「身常臭處,垢穢不淨。」這個就是他卑賤的果報,這是指外在的情況。

這以下講內心。「深著我見。」這個我見是所有煩惱的根本,一個人有「我」以後,他就很能跟人家對立,別人講什麼話,他就很容易站在對方的對立面,所以他就有兩種後果:「增益瞋恚」,瞋心很重,要麼淫慾心很重,重到甚至於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這個地方講到譭謗《法華經》。譭謗《法華經》等於是斷了三寶的種子。當然,譭謗《法華經》的罪是有輕重差別,雖然同樣譭謗。

第一個,約心,你當時的心態。我們最怕的就是邪見的心,因為邪見的心特別堅固,第一個是邪見心;第二個是瞋心,瞋心是排第二個;然後才是愚癡,愚癡是第三個。就是看你這個時候只是一時的失念、一時的失言,還是你這個譭謗是有一種長久的累積而產生一種邪見。這第一個,約心。

第二個,約境。就是你在整個佛教界跟社會上是不是有很高的影響力,就是你這句話講出去,對整個佛教、對眾生的影響力有多大。我們最怕是什麼?你講話還沒關係,就是怕怎麼樣?你做成書。這個書本一流通,那不得了,那幾千幾萬年,這本書只要在,你的罪報就很難出來了。約外境,就是他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有多深。

第三個是關鍵,相續。就是你造了以後的心態,有沒有懺悔。你可能年輕的時候譭謗了正法,有心有境;如果你在死亡之前懺悔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是你在死亡之前有沒有懺悔,真誠地懺悔。其實以佛法來說,懺悔永遠不嫌太遲,但關鍵要在死亡之前。所以這個罪報的輕重差別,可從心、境、相續三方面來看。

我們看智者大師。天台宗要修止觀之前,一定有一個道前基礎,除了修皈依以外,一定要勤修懺法。為什麼?如果你一個人散散亂亂,也不是真的想要用功,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真的要一心行道的時候,一定要掃除障礙。如果說,我今生也沒造什麼罪,是的!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無量劫之前,可能有謗過法,尤其是謗法跟五逆,尤其是謗法又比五逆更厲害。就是說,我們可能無量劫在某一個時段謗過法,結果到三惡道去了,經過輾轉的痛苦。但是我們知道,謗法的後作用力是很長的,後遺症很長的。你看,一個人一聽經就打瞌睡,聽完經精神又來了,想要修學佛法就有事情障礙,這個就是障道。所以你稍微用心一點就知道,你的身口意只要跟三寶接觸,就隱隱約約有一種力量在障礙你,這肯定跟謗法有關係,障道。今天如果說你不拜懺,那你的修行就永遠事倍功半。盡管你很用功,但是前面的石頭就給你擋住了。

所以天台智者大師建議我們修學者,最好一輩子修一次懺法。當然它沒有期限,它是以見好相為期。就是你一定要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拜到夢中見到自己在洗澡,或者是見花、見光,見佛菩薩那最好。就是你一輩子在臨終之前,「願我臨終無障礙」。願我臨終無障礙不只是你心中的期望,你要去修的,這不是靠運氣的。就是說,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找一個時間好好拜懺。弘一大師說,見好相為期可能標準太高,就拜一年。你一天拜一部,專心地拜,拜滿一年,至少你的障道因緣就消掉了,能夠見到好相最好。就是怎麼樣?就是怕障道。

佛法最怕障道。當你跟聖道相應的時候,你自然能夠滅罪。但是你聖道沒有生起之前,最怕是我們的心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心跟佛號中間有一道牆壁障在那裡,你這個佛號怎麼念都念不進去了。這個牆壁不打掉你怎麼念呢?你只要跟佛號相應那就不怕了,心與佛合、心與道合,那生死罪業就可以滅了。最怕就是你的心沒有接觸佛號之前被你的障道給障住了,這個最怕了。所以天台宗的勤修懺法是有道理的。

丑四、大悲莫說

佛陀做個總結。看經文。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這以下把這個譭謗的業因做一個總結。佛陀告舍利弗,譭謗《法華經》一佛乘的妙法,我如果要詳細地說明他的罪障,那是「窮劫不盡」。因此我要慎重地告誡汝等,在未來世中,「無智人中,莫說此經」。這個人沒有大乘的慧根,也沒有大乘的信心,你千萬不要跟他講《法華經》,免得不信或謬解生謗。

蕅益大師說,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麼重的罪報?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要我們末世弘法觀機。就是你今天不要說,我覺得學《法華經》很好。對你是很好,但是你不能隨便地不看根機就弘傳。這第一個,弘法觀機。第二個,令知避禍。讓一般人知道避禍。我們對於甚深微妙法,你即便不相信都可以,但是你要怎麼樣?你要批評之前,請你謹言慎行。

在菩薩戒,對於甚深微妙法提出兩點的說明。就是說,在我們菩薩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一個甚深微妙法,我們沒辦法理解,應該怎麼辦呢?佛陀說沒關係,你做兩件事,你就可以安然的度過。

第一個,自處無知。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是有所不足的。就是這個法門太深了。為什麼說一念心性又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就是非空非有。這種中道思想的確深妙,但沒關係,我們站在謙卑恭敬的心,自處無知,就是我的水平太低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仰推如來。很多時候我們對法的信心來自於對人。我們對佛修皈依,我們相信佛陀說的話是真理。很多人說修學佛法依法不依人,其實我們現在這種水平沒有資格講依法不依人,我們是依人又要依法。我舉一個例子。

很多的學者對佛教很多批判,蕅益大師跟印光大師對佛教有很多的開導,這兩個你怎麼判斷呢?當然沒辦法判斷,我們只能相信。你想相信誰?我們為什麼相信古德?因為古德是有修有證的,學者他是找資料的。所以我們是因為相信智者大師、相信蕅益大師,我們是先相信人,然後再接受他的法,一般是這樣子的。你說我相信佛,佛的境界太高了,所以我們先相信菩薩也可以,以菩薩為善知識。

總之,遇到甚深微妙法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謙卑,第二個皈依。這兩種情況,你就能夠聞大不謗。這是菩薩戒教我們的兩個方法,第一個自處無知,第二個仰推如來。

子二、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  分二:丑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丑二、總結可說之相

前面是約大悲門,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這以下是約大慈。就是說這個人大乘善根成熟了,那你應該要及時為他宣說,讓他增上。

丑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  分五:寅一、過現一對;寅二、上下一對;寅三、內外一對;寅四、自他一對;寅五、始終一對

這以下有五雙,明五雙善人。五雙就是有十種人,有十種情況是可以跟他說大乘妙法的。五雙等於分成五科。

寅一、過現一對

第一科,過現一對。看經文。

若有利根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過現一對,第一個是講現,現世的慧根。說這個人「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怎麼知道呢?它有三個判斷點:第一個,「智慧明瞭」。他對於中道的實相有清楚的理解。第二個,「多聞強識」。他不但對中道實相,他對於唯識、中觀這種權法也能夠通達,他還廣學多聞。第三個,志求佛道。他有遠大的目標,菩提願。

這種人就是他今生栽培非常充足。智慧觀照力、誓願力,這個大乘佛法的兩大指標,一個智慧,一個志向,這兩個都具足。那這種人當然是你直接跟他講《法華經》,他一定會馬上信入的。就是今生的慧根深厚。

第二種人,他一開始可能因緣不具足,他可能親近的道場是一個做事的,做義工的,但是對他也可以講。為什麼呢?這個人雖然慧根不夠,但是信根具足。這個人過去生曾經親近過億百千佛,也不一定說一定是親近到正法,也可能像法,也可能末法,總之他過去生曾經學習過佛法。而且植諸善本,他對大乘善法栽培過善根的,而且這種善根深心堅固,這種信心特別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就是說這個人今生可能懂得不多,但是過去生有善根。

蕅益大師說,怎麼知道這個人過去有善根呢?「聞深妙法,歡喜信受。」

我就遇過這種人。我以前在新西蘭上課,有一個人坐在前面,我講《彌陀要解》的理觀,我看他聽得很專注,下來以後我說,你聽得怎麼樣?他說他都聽不懂。他坐兩個小時,他說我聽得很高興,但是聽不懂。信根具足!他覺得這個法好,就是他這個人有信心沒有智慧,但是也可以,這種人也可以講。就是說,過去生有栽培善根,但今生栽培不夠,但是這種人他可以聞大不謗,也可以。今生善根栽培圓滿的那當然最好,或者說今生智慧栽培不夠,但過去生有栽培善根,而且善根堅固,也可以,這兩種人都可以。今生的慧根、過去的信根,其中一個都可以。

寅二、上下一對

我們看寅二的上下一對。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上下,就是這個人對上恭敬三寶,對下慈愍眾生,這個人是修福修慧的,也可以宣說。

先看對下,對下慈善。這個人對下特別精進。怎麼精進呢?「常修慈心。」這個人大悲心特別重。重到什麼程度呢?「不惜身命。」為了利益有情,乃至於可以犧牲生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這悲心能夠重到這種情況,是可以宣說的。

看第二段。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對下,這講對上,對三寶。若人對三寶具足恭敬心,而且是「無有異心」,特別的虔誠專一,絕不動搖。第二個,「離諸凡愚,獨處山澤」。他不喜歡跟那些凡夫俗子一天到晚種種的戲論,所以他喜歡遠離憒鬧,好樂寂靜,來修學佛法。這種人「乃可為說」。

蕅益大師說這一對是什麼呢?就是福慧一對。精進修慈表示這個人福德廣大,離諸凡愚表示這個人修學智慧精進。要麼修福,努力地修福,修到不惜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無有異心」等等。這種人福德、智慧,具足其中一個都可以宣說。

寅三、內外一對

看寅三的內外一對,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這個內外。內,內護戒行;外,外近善友。這個人他對外喜歡親近善知識。「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談笑戲論,就是增長放逸、空過時光的這種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距離的。第二個,親近誰呢?親近同參道友。這個人經常可以跟你討論佛法,彼此互相地學習,我們可以依眾靠眾。所以他對朋友開始選擇,表示這個人已經有一種增上的心情了,這第一種,外求善友。

再看內。看經文。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第二種,他對於菩薩的戒法,特別十重——殺、盜、淫、妄、酒,說、毀、慳、瞋、謗,能夠持得清淨如明珠。菩薩戒能夠持得好,這個人基本上兩種功力是不錯的,一個觀照力,一個誓願力。他能夠有觀照力跟誓願力的加持,把十條戒持得很清淨,而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經典,對大乘佛法有好樂希求之心,如是之人,可為宣說。

這一對,內護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師說,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增上慚愧,這兩種加起來就是增上慚愧。他有一種要追求增上的心,慚愧就是他經常能夠自我反省。這種人是可以宣說的。

寅四、自他一對

看寅四的自他一對。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這個自,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這個人具足自利功德,是怎麼說呢?「若人無瞋」,他內心沒有瞋心。什麼叫沒有瞋心呢?「質直柔軟,常愍一切。」質直柔軟是很難了,一般正直的人就理直氣壯。所以菩薩戒讓我們理直氣柔,就是你可以站在正義這一塊,但是你要調柔善順。一個人能夠正直調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種對法的執取一定很淡薄,尤其是那種法執一定很淡薄,所以他能夠既正直又調柔,經常能夠悲愍一切眾生。這第一個。第二個,「恭敬諸佛」,對三寶有恭敬皈依之心,經常禮拜、讚歎、供養。

這種人,他那個自利的功德可以說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寶,這種人是可以宣說的。

看利他。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自利,這講利他。這個人是怎麼利他呢?「在大眾中,以清淨心」,就是不夾雜名利,完全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過種種的善巧因緣,或者譬喻或者言辭來說法,使令眾生歡喜信受。

這個自他一對,蕅益大師說是一種悲智的修學。偏重自利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種智慧的增上;偏重利他的人,是偏重在下化眾生的慈悲。不管你偏重智慧,是智增上菩薩,還是偏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薩,都是菩薩種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當然,大乘善根我們前面說過,有些人偏重信仰,有些人偏重智慧,都沒關係,其中一個就可以了。你要麼信心具足,要麼慧根具足,都可以。

寅五、始終一對

最後看寅五的始終一對。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始終一對等於是一個總結。始,就是修學佛法之始。什麼叫始呢?以恭敬請益為始,就是一開始恭敬請益。說「若有比丘,為一切智」,他追求的是一個圓滿的中道實相。他不是一味追求有相的業果或者無相的空性,偏空偏有都是不圓滿,他追求圓滿的一切智。他怎麼辦呢?「四方求法」,到處去求善知識,謙卑地求法。求到以後,「合掌頂受」,恭敬心受持不失;而且心中「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這個「乃至不受餘經一偈」,我們說明一下。在菩薩戒的意思,雖然菩薩要廣學,但它是有次第的。菩薩要先專,先求專再求廣。就像樹一樣,先把樹幹生好了,再往外開出枝葉花果。所以,你這個大乘佛法,你的本修、你的正科是中道實相,是一心三觀。在菩薩戒上說,對於中道實相沒有通達之前,你不能接觸小乘法。小乘、外道的《論語》《孟子》都不能接觸的,因為會先入為主。等到你對中道實相完全通達熟悉了以後,你不受影響了,你整個大乘的正見建立起來,你可以把時間分成三分,兩分修學大乘佛法,剩下三分之一學習小乘、學習外道,可以的。就是說,你一個初學者就是這個態度,「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就是你要把你自己的本科給學好。作為一個大乘菩薩,你的功課就是建立中道的知見,然後再去參考其他的思想。是這個概念。

我們看第二段。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修學佛法的開始,一個初學者,就是恭敬請益。你經過一段時間,大乘佛法知見建立以後,第二個就是以精進修學為重。後面就是精進了,因為你知見懂了,你這個車子就得上路了。什麼叫精進呢?「如人至心,求佛舍利。」他可能要求一個佛像來禮拜或者供養等等;或者是求經,找一部經來受持,來頂戴受持。那麼求佛像來禮拜,求經來受持也好,「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一心行道了。

這段等於是說明,一個菩薩的成就,一開始先恭敬請益,最後就是精進修學。這種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的,從這十種相狀來看都可以判斷,要麼信根具足,要麼慧根具足。

丑二、總結可說之相

我們看丑二的「總結可說之相」,這裡做個總結。看經文。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最後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我說是相」,前面有十種相狀,就說明這個人具足大乘的慧根或者大乘的信根,以這兩種善根,「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其實大乘的善根有五種,信、進、念、定、慧,但信是根本,慧是最後,中間的就是一個過程,信、進、念、定、慧。「如是等人」,就是前面十種相狀的人,他聽聞《法華經》一定可以信解受持,那麼你應該要為他來宣說《妙法蓮華經》,是這個概念。

〈譬喻品〉到這裡告一個段落。〈譬喻品〉其實經文蠻長的,我們等於花了十堂課來說明〈譬喻品〉。整個〈譬喻品〉主要是講一個觀念,叫做「會權入實」。就是說,我們生長在五濁惡世,從現實的角度要馬上求出離道,因為在五濁惡世會產生障礙,因為大火生起了、壽命短暫了。那麼,我們在修習權法的時候,怎麼樣跟實法對接才不會傷害我們的大乘善根?所以它必須怎麼樣?把權法跟實法做一個會歸。

「會權入實」,當然是一個理論,就是先權,然後會到法法消歸心性。但是在實際操作,會權入實的實際操作是什麼?智者大師講出四個字,叫做「一心三觀」。所以,你一心三觀你會操作,你就知道什麼叫會權入實了。

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一心三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叫做一心,第二個叫三觀。我們一般人修學不重視一心的。比方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憶念極樂世界,求生淨土。但是你這樣子的修學就落入因緣的修證。落入因緣的修證的時候,你少一種力量,少一種你內在的、發自內心的自性功德力。所以,你一旦直接提佛號,那你只能夠得到佛力的攝受,你沒辦法得到來自於內心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就沒有了。所以,人家念佛是兩種力量,你念佛只有一種力量,因為你不重視一心的概念,你沒有重視《法華經》的這個一心。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在修學之前先內觀,先不要提佛號,你要先內觀真如。

什麼叫內觀真如呢?就把我們的心回歸到生命的原始點——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說,我們現在這一念心為什麼不適合提佛號?因為它受過因緣太多的染污。我們落入輪迴以後,我們做過人,做過畜生,做過蟒蛇,做過老虎,所以這念心有善根有煩惱,有煩惱有善根。那你用這一念生滅心去念佛,問題就很多,這是因地不真。就是佛陀說了,你這個因地帶有夾雜。

就是說,你不能用你現在這一念經過輪迴、經過很多生命經驗的心來直接念佛,因為,這個佛號跟你的心接觸,它肯定受你的內心的影響。「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陀沒有意見的。所以,你直接提佛號的問題就是,你這一念心在長時間輪迴當中受過你很多人生經驗的熏習,這個心是不能用的。那怎麼辦呢?調整一下,就是迴光返照,找到你的內心的原始點。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雪峰禪師。雪峰禪師當時在福州。這個禪師是從山下一路地爬山爬到上面去,背著包包,很辛苦。到了以後,他見雪峰禪師,雪峰禪師問他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江浙而來。從江浙到福州有一段距離。雪峰禪師說,你遠涉不易,辛苦了。你經過那麼多的山,經過那麼多的水,又爬到高山來見我,不容易。遠涉不易,辛苦了。這個禪師就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說,我仰慕你的道德,我不怕辛苦。雪峰禪師講一句話:「汝猶醉在!」說你還沒有清醒,你還喝醉酒。這古人的修行,你看,謙卑求法,他馬上跪下去:「請和尚開示!」雪峰禪師講一句話:「出去!」這個人聽了以後,當下開悟。

「出去」的意思就是說,為什麼我們這念心不能直接念佛?我們這念心有所得,沾了太多相狀,就像強力膠:這個是好東西,這個是壞東西;這個是有道德,這個是沒有道德。凡有所住,即是非住!我們經過這個相,諸位,雖然你說你可以判斷相狀好壞,但「判斷好壞」就是一種執著,就自我設限了。所以你這種心量是不能修學的。就是說,出去!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離相,就是把過去在心中所建立的知見、觀念通通放下,回到生命的原始點,就是一念的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如果不會迴光返照,你就念兩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三遍。先把過去的相都放下,這叫安住心性實法,然後你再善知取捨。我們是先安住真如,再面對因緣。這很重要!就是實法妙,權法妙。雖然安住一念心性,在心性來看,娑婆不可得,極樂不可得,那叫做實法。但是我們一定要怎麼樣?一心還要修三觀,要空假二觀。當我們回歸一念心性的時候,那生命沒有什麼取捨問題了,那叫一個安住。

但是安住以後,你開始怎麼樣呢?開始要從空出假,起觀。面對因緣那就是取捨了:娑婆是痛苦的,極樂是快樂的;娑婆是染污的,極樂是功德的!所以在事相上要取捨,開始修四諦。取捨就是開始修不淨、苦、無常、無我,訶責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思想就是內觀外修。就是怎麼樣?先從因緣所生法的心,把它帶到真如,然後回過來再面對因緣,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先從一心來修空假二觀。

理論上,我們的生命重點是在改造因緣,因為我們現在生命就是不滿意,因為娑婆世界的因緣對我們障道。就是說,理論上我們是要把娑婆世界的因緣消滅,把極樂世界的因緣打開來。但是為什麼不要直接面對因緣?因為你的心帶有很多的雜染跟有所得,直接去改造因緣你做不到。所以怎麼樣呢?先回到心性,再面對因緣,這個就叫妙法!

我再講一次,先把心帶回家,你要先超越因緣。簡單說,你要先「沒有因緣」,才能夠「改造因緣」。你直接契入因緣,你就很難改變它了,我們的我執、法執這個因緣就沒辦法改變了。

阿羅漢一路走來他就是執著涅槃。阿羅漢為什麼不能進步?簡單地說,對阿羅漢來說是成也涅槃、敗也涅槃。當初是「涅槃寂靜」這個假相把他從三界裡面帶出來。按說他出來以後,他這個涅槃就應該放下,因為這是個過程,涅槃寂靜不是眾生本具的。諸位,我再講一次,眾生本具的是一念心性;只要是「法」安立的——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都是佛陀要引導我們不要去做錯事,所以「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如果我們不知道佛陀是善巧來引導我們,我們就會把它當真。阿羅漢一開始是把涅槃當真,在過程中沒有錯,因為你要放棄娑婆的快樂,你一定要東西來引導你。所以為什麼說成也涅槃?他對涅槃的執取,成功把他從三界帶出來。

那你後半段怎麼辦呢?如果你還執取涅槃,你就是裹足不前,畫地自限。「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誰綁住你了?是你自己用涅槃把身體綁住了。這還好,遇到佛陀,告訴他這個涅槃是假相。我當初也沒有虛妄啊,佛陀說,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你當初心量這麼小,我跟你講真如本性你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必須要捏造一個——不要說捏造,安立一個涅槃的快樂的相狀來引導你。說,你不要在那邊遊戲,三界外有很多車子,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而且是沒有過失、沒有火燒的快樂。

所以,佛陀在剛開始用涅槃的快樂來誘導三乘的諸子離開。離開以後怎麼辦?理論上這個人就全部休息了。當然佛陀不能這樣做,佛陀要負責任的。佛陀第二件事情,要把他從涅槃帶迴心性,因為心性是真實的東西。什麼叫真實?不管你用不用它,它永遠都在,就日用而不知。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遲早要回歸心性的,但是你越早越好。成佛的因地就是說,你要跟佛陀站在同一個平台去修一切法,你才會成佛。不能說佛陀站在真如,而你站在攀緣心,那這兩個因地不一樣。你要煮飯,結果你拿沙子去煮飯,這個因地不真,不是真實的因地。

諸位!我們現在要多用一點心,雖然我們這樣操作多了一道手續。我們先內觀真如,再帶起佛號,但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你這個佛號跟一般人念的佛號會完全不一樣。你這個佛號是從真如的心而起的,雖然這個真如不是圓滿的真如,好歹是名字真如,它的本質也是真如。初一的月亮雖然光明微弱,它跟十五的月亮本質沒有差別,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雖然我們現在是語言文字的真如,但語言文字的真如至少它隨順真如,它是初一的月亮。那麼你這種念的佛號叫做菩提的佛號,這個佛號會把你帶到極樂世界,然後它不會消失。因為你的因地是一種成佛的正因,它會從你到了極樂世界陪你到初地、到十地、到成佛,你會受你現在每一句佛號不斷的加持。如果你今天用有所得心來念佛,這個佛號是用生滅心、有所得心,你沒有回歸真如,這個因地是生滅相的,這個佛號把你帶到淨土,然後就沒有了,因為你的因地就是有限的因地。

所以,一心三觀的核心思想在一心,就是不管你做什麼,佈施也好,持戒也好,尤其是念佛。就是說,我們希望創造的佛號是來自於真實的力量,就是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從那個地方發動出來念佛。所以你要用《法華經》的思想來念佛,就是兩道程序:先調整心態,再提佛號;先內觀真如,再外修佛號。

雖然說你今天多了一道程序,比較辛苦,但是你熟悉以後,臨命終的時候它有什麼好處呢?這個佛號不容易被破壞!因為你用離相的清淨心,任何鬼神、冤親債主要干擾你,不可能!因為這個因地特別堅固,並且特別圓滿,到了極樂世界這個佛號還會繼續地加持你。

這個就是《法華經》給我們的好處,就是權法、實法不二。我們同時要回歸到圓滿的佛性,我們同時要務實地面對因緣所生法。這兩個不衝突,理觀、事修不衝突,從現實的角度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從心性的角度本來清淨,本來就沒有生死。

我們上次講過一句話,「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如果實際操作,應該相反,應該是說「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站在沒有生死的角度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站在生命的原始點來改造我們的生命,改造我們的因緣,這個就是「權實不二」。整部《法華經》其實前半部都在講這個,這是講權實不二的概念。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下次就講〈信解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