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一一講)

丁二、彌勒疑問 分二:戊一、此土菩薩疑問;戊二、他土菩薩疑問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五十七面,我們看丁二的「彌勒疑問」。這一科是正式講到「約本門開近顯遠」。

天台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把佛陀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本門的佛陀,一個是跡門的佛陀。那麼,這個「本門的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諸佛功德的根本。佛陀所有的功德是有一個根本的,就是佛陀的法身、報身。也就是說,我們凡夫的修學,從名字位到外凡的五品觀行位,到內凡的六根清淨位……到內凡清淨位的時候,在寂靜的心中,突然間一念的相應,這個時候我們生命當中第一道的光明出現,就是入了大乘的見道位,破無明,證法身。法身出現,當然就有報身,就有應化身,這三身具足。但是這樣有一個問題:本門是約法身、報身安立的,而事實上,從圓教的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有四十二品的法身,地地圓滿、地地光明,那到底是約哪一品呢?

智者大師說,按照《法華經》裡面的內容,這個本門是第一品的法身,就是你一個凡夫初證法身的那個時候叫做本門。因為你這個法身是一得以後,一得永得,他不可能失掉,只是說後面的是怎麼樣?地地圓滿而已。就像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這本質,這個光明的本質是相同的,差別只是它的亮度不同。所以,當釋迦牟尼佛從一個真實的凡夫位,透過內凡、外凡的加行以後,第一道法身出現的時候,這個就是本門的出現。而他那一期的本門所出現的應化身所教育的弟子,叫做本門弟子,就是<從地湧出品>的當機眾。釋迦牟尼佛真正意義的成佛,就是那一次是真實的,後面全部都是示現的。後面的,他到東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到哪一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其實都是示現。他早就成佛了。

所以,說這個人成佛了是什麼意思?就是他第一次出現法身的時候,他叫做成佛,因為他三身具足了。所以我們在學《法華經》,你要進入<如來壽量品>之前,要先弄清楚什麼叫做本門佛。就是初證法身的那一次,那一剎那,就是本門佛。

那什麼是跡門佛呢?就是你有本門以後,從今以後你就可以怎麼樣?「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你願意到哪裡去都可以。你只要發願,然後去修習波羅蜜,去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只要你有淨土。第二個,只要有人跟隨你,你就可以成就一個八相成道的佛陀。這個就是跡門的佛。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出現,就是跡門佛。

這兩個佛,對我們凡夫來說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重點。本門佛,他的重點在於功德攝受;跡門佛的重點在於現身說法。

我們以淨土宗作例子好了。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人,我們對於阿彌陀佛的認知,要有本門的阿彌陀佛跟跡門阿彌陀佛的認知。比方說,你平常在佛堂裡面念佛,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可能現前,阿彌陀佛的現前是「是人臨命終時」。但是,阿彌陀佛沒有現前,不表示阿彌陀佛沒有加持你,說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你在佛堂默默地念佛,其實你已經在積累往生的一種功德。就是,你不要以為極樂世界的蓮花是臨終才出現,它是在你平常每一句的憶佛念佛當中念念成就,因為你跟法身感應道交了。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它沒有時空的障礙的,只要你把善根準備好。那麼,淨土宗的善根是什麼?憶佛念佛,他就跟你感應道交。

當然,你也不可以執理廢事。說,欸,我平常有念佛就好了。你一定要怎麼樣?還是得求往生。因為,蕅益大師說,你要能夠往生,你才能夠蒙阿彌陀佛長期的教化。我們一個凡夫要成就智慧,不是短時間的感應就可以解決的。你一定要跟佛陀同時生長在同一個時空,他給你教化,你有問題請教他。

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不能執理廢事。雖然我們憶佛念佛就跟彌陀的法身功德感應道交,「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如果你沒有往生,你的現實狀態——娑婆世界就是沒有應身佛出世。所以,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同一個時空,同一個環境,然後慢慢地成長。所以對我們凡夫來說,本門他的好處是隨時都在,跡門就是現身說法,所以這兩個對我們都很重要。

前面的十四品,我們講完了跡門的釋迦牟尼佛這一代的現身說法,我們作一個總結,就是會權入實,建立一佛乘的思想。以下正式地講到本門的功德。佛陀講本門的功德,他的一個內涵,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是怎麼樣成佛的,沒有講,而是假借他的本門弟子,就「從地湧出,住在空中」。

這些本門弟子出現的時候有兩個特點:第一點,功德具足。我們前面看到本門弟子出現的時候是大神通、大智慧、大福德莊嚴,那都是久修的法身菩薩。第二點,這些本門弟子,這種大功德莊嚴的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是事以師禮,用事師長的態度去恭敬釋迦牟尼佛。這表示說,這些本門弟子跟釋迦牟尼佛是有師生關係的。

所以,他一方面功德莊嚴,一方面事以師禮,也就引起了釋迦牟尼佛這一期教化的跡門弟子的疑惑了:就是這些大功德的莊嚴的法身菩薩,到底跟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結下什麼因緣?由這當作一個發起,發起序。

戊一、此土菩薩疑問 分二:己一、長行疑念;己二、偈頌正問

我們看彌勒菩薩代表大眾提出疑問。疑問裡面有兩段,先看此土菩薩的疑問,後面再講到他土菩薩的疑問。此土菩薩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應化以後……這些菩薩當然不是這一期成就的。其實,真正釋迦牟尼佛跡門的弟子是聲聞眾,就是這一期的這些舍利弗、目犍連尊者等,從一個生死凡夫、外道開始學佛,到證得阿羅漢。那麼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早就是菩薩了,他們是來親近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佛,所以也算是此土的跡門弟子。那麼彌勒菩薩就代表這些所有的跡門弟子提出疑問。疑問裡面分成兩段:第一段,長行的疑問;第二個,是重頌。

己一、長行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我們先看長行方式的疑念。就在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在空中現前,然後用身口意去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後,這個時候,彌勒菩薩以及法會當中的本土的八千恆河沙的菩薩,心中共同有兩個疑惑:

第一個,「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我們知道,這些大菩薩,法身菩薩,都不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但是他們是在這個時候來親近釋迦牟尼佛,聽他說法,來輔助釋迦牟尼佛的跡門佛的教化。那麼這些法身菩薩他們是怎麼樣?他們是可以「千百億化身」的,所以他們不是只有親近釋迦牟尼佛,他們經常是遨遊在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出現,就是說,即便我們這些法身菩薩,長時間地親近十方諸佛,但是卻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甚至於也沒有聽過他的名號。不見其人、不聞其名,這個很特別。這第一點。為什麼都沒有見過這個人,也沒有聽過這個人的名號呢?這第一個,這問人。

第二個,問事。這些法身菩薩,從地湧出,住在世尊前,對世尊合掌供養,問訊如來,事以師禮,那是為何而來?

第一個問人,從何而來?第二個問事,為何而來?問兩件事情。

這個時候,當然不是只有彌勒菩薩有這樣的疑問,乃至於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中都有共同的疑問。彌勒菩薩一方面自己想要解決心中的疑惑,一方面也要解決大眾的疑惑,所以合掌向佛,來向佛陀請問。彌勒菩薩的疑惑主要有兩點:

第一個,不知其人。就是說,我們是法身菩薩,我們是經常以千百億化身來親近十方諸佛,有太多的親近諸佛的經驗,那麼為什麼從來沒有見過這些菩薩呢?其實,從古德解釋裡面,他們是有見過,但是他們不知道其人,不聞其名。表示什麼?按照菩薩的情況,低位不知高位的境界,就你低階的,你看到高階的,你不知道這個菩薩的本來面目。就好像觀世音菩薩的示現,觀世音菩薩有好幾種示現,其中有一個叫魚籃觀音,他就示現作一個賣魚的婦女,整天拿一個魚籃子在市場裡面賣魚,趁這個機會來攝受眾生。那麼你今天一個生死凡夫,你看到魚籃觀音,你會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嗎?你當然不知道。所以,你整天跟他買魚,但是你跟他講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觀世音菩薩。其實你跟觀世音菩薩經常見面。這個就表示什麼?表示從地湧出的菩薩的水平、境界,是高過彌勒菩薩,所以他才說「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就是這些法身菩薩的水平是超過彌勒菩薩的,是這麼一個情況。第一個,不知其人。

第二個,不明其事。就是他們為什麼來了以後向釋迦牟尼佛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事以師禮,這事因緣何在?不明其事。

這提出兩個疑問。

己二、偈頌正問 分四:庚一、問來處來緣;庚二、敘眷屬數量;庚三、問法師是誰;庚四、結請決疑

前面是長行,這以下用偈頌的方式,正式請問。偈頌有兩段,先看「問來處來緣」。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這第一段先提出兩個問題。就是說,從地湧出的這些無量千萬億的法身大菩薩,雖然說他們是法身菩薩,可我們也是法身菩薩,我們親近十方諸佛,但是我們卻從沒有見過他們,希望佛陀能夠為我們宣說兩件事:第一個,從何而來。問這個人是怎麼來的。第二個問事,他們為何而來。問人跟問事,兩件事情。

第二個,彌勒菩薩就讚歎,嘆德,這些法身菩薩的功德。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彌勒菩薩當然也是法身菩薩,能夠讓彌勒菩薩讚歎的,那當然是不思議境了。彌勒菩薩讚歎這些法身菩薩,提出六點的說明:

第一個,巨身。看他的身相就不可思議,這種福德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身相是一種福德所莊嚴。第二個是大神通。這個神通跟你因地的三昧、禪定、陀羅尼是有關係的。這個人的三昧力、禪定力是高深的。第三個,智慧叵思議。他們具足廣大的中道的智慧。第四個,志念堅固,菩提願力不退轉。第五個,有大忍辱力。這個大忍辱力是讚歎他的理觀強。一個人內觀力越強,他對外境安忍不動的力量越強。第六個,眾生所樂見。就是這個菩薩已經長時間地圓修六度,廣結善緣。

讚歎這六種功德,最後問「為從何所來」。

這六種功德,我們特別提到一點,「眾生所樂見」。

我們知道,成佛,在《法華經》的思想是兩大塊:一個是般若道,一個是方便道。般若道強調萬法回歸一心,所以到了<隨喜功德品>你會知道,到了<隨喜功德品>佛陀就明確地提醒,修般若道的人,你最好是不要去管一些什麼佈施、蓋廟。他說,這些東西其實趕不上你在裡面修理觀(到<隨喜功德品>再說)。就是你在一個凡夫位、趨向般若道的時候,你的重點在於萬行回歸一心,沒有什麼事情比開顯內心的真如本性更重要。

但是,到了般若道以後,進入方便道,那就不一樣,它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前面重內觀,那麼到了方便道以後是怎麼回事呢?是一心開出萬行,開始從空出假了。到了萬行當中的六度,更重要的就是廣結善緣。

眾生是這樣,眾生法界,我們一個打妄想的眾生,我們根本沒有判斷力,說哪一個菩薩比較好、哪一個菩薩的功德比較大。我們沒有判斷力。我們完全是怎麼?靠直覺。比方說,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說吧。娑婆世界,我們特別喜歡觀世音菩薩,特別喜歡地藏王菩薩。那難道你有判斷力說,這個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比其他菩薩的功德大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這兩個菩薩長時間跟娑婆世界眾生結緣,他們經常示現各種賣魚的、賣菜的……做你的弟弟,做你的哥哥,做你的父母,長時間地跟娑婆世界眾生結緣,所以你看到他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歡喜。你也說不出來,就覺得特別親切,這就是「眾生所樂見」。

就是這個菩薩長時間在眾生的世界裡面修六度,廣結善緣。所以,合理地推論,這個菩薩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法身菩薩,不但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重點是跟眾生結下了廣大的善緣。所以這些菩薩是不得了的,他們在方便道已經長時間地經營於這個眾生的法界。當然這個菩薩就值得我們探討——他是怎麼來的?他為什麼而來?這是提出這兩個問題。

庚二、敘眷屬數量

我們看庚二的「敘眷屬數量」。先看第一段。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這從地湧出的菩薩,他不是一個人來,而是每一個菩薩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帶有眷屬。這些眷屬加起來數量非常非常的多,猶如恆河沙等。這裡作一個總說,就是這些菩薩各有各的眷屬。

我們看這些眷屬的數量。看第二段。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這是說明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所攜帶的眷屬的情況。

攜帶眷屬最多的,就是用恆河沙來做單位的。有些的法身菩薩各自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這最多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都是一心求佛道的,就求大乘法的。這些帶有六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萬恆河沙數。六萬恆河沙的菩薩,各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這些菩薩裡面眷屬最多的,就是六萬恆河沙。

或者少一點的,也有帶五萬恆河沙。那麼五萬恆河沙,「其數過於是」,就是說,眷屬的數量越少,這些領導者菩薩的數量就越多。所以,領導五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數目,是遠遠超過領導六萬恆河沙的。就是數目越少,這個菩薩就越多,領眾的菩薩就越多。或者有帶四萬恆河沙,三萬、兩萬、一萬,乃至於一千、一百,乃至於億萬分之一恆河沙。這就以恆河沙做單位的,有這麼多。

第二個,用「那由他」做單位。那由他就是千億。有千萬那由他。

或者有一般數目的,就是萬億、半億。當然這些,我們說過,數目越少,這些領導的菩薩就越多,或者百萬、一萬,乃至於三、二、一。甚至於有的是「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有些人是單獨一個來,他是沒有眷屬的。那麼這些人數目就最多了,這些的數目就超過前面的所有有眷屬的數目了。這是說明眷屬的情況。

我們看結示。第三段。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如果我們把那些領導者菩薩跟眷屬菩薩總數加起來,用一般的古代的計算的器具,就是行籌,就像筷子,一根一根地這樣數,那你用過於恆河沙劫的時間都算不出來,眷屬太多了。

這個菩薩,一般來說,到了法身菩薩以後或多或少都有眷屬。這個眷屬怎麼來的,我們看古德怎麼解釋。

我們一般修理觀的時候是內觀真如,所以是離一切相的。就是,你今天十個人修習理觀,十個人是相同的。不可能說,你內觀真如的時候跟他內觀的真如是不一樣,不可能。因為你離相,他也離相,那離相的結果,大家回到原始點,大家都相同。

但是,事修就不一樣了。因為《法華經》的修學是內觀跟外修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修就會有自己的願力,有自己的修學,以同願同行招感各自的眷屬。比方說我們大家聽了《法華經》以後,大家知道內觀真如、外修三乘,那麼外修三乘就很多元化了。你喜歡佈施的,你喜歡做義工的,你以後成就法身菩薩以後,招感很多修佈施、做義工的。他喜歡放生,欸,沒關係,他就招感很多喜歡事修放生的,跟他在一起,跟他學習。他喜歡持戒,那麼他就用這種持戒的同願同行招感他的眷屬。

所以,雖然大家入理觀的時候是「常同」,但是他一旦入事修的時候就「常別」了,就常同常別。在這個常別當中,就各有各的跟隨的眷屬。當然,未來成佛以後,他的應身佛一定跟這些眷屬有關係的。因地的同願同行,這就是眷屬的由來。為什麼有的眷屬多?可能這個時代的人喜歡做義工的多,他做義工的眷屬就多。這個時代的喜歡放生,他放生的眷屬就多。跟這個菩薩個人的修行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講到眷屬。

庚三、問法師是誰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這段經文是整個<從地湧出品>的真正的目的。就問說,從地湧出的這些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廣結善緣的菩薩,到底是誰教化他的?這是重點了。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他們精進地修學菩薩道,但是他們一定有一個因地,他們也是從凡夫修來的,那麼他在因地是生死凡夫的時候,是誰教化他們成就這種大乘善根的呢?從大乘善根裡面開始發起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修學種種的法門跟經典,乃至於種種的六度功德而增上。

我們知道,<從地湧出品>重點不在於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它是要借本門弟子的功德來說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廣大。在《法華經》之前,大乘經典雖然對佛陀有些片段片段的說明,但是對釋迦牟尼佛真正地了解、完整地描述的,就只有《阿含經》。

我們看《阿含經》怎麼描述佛陀。說佛陀一出生的時候,跟我們凡夫一樣,他也有慾望,所以他怎麼辦呢?他也享受他的太子的宮殿的快樂,他也納妻,他也生子。他什麼時候開始覺悟呢?他到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時候,才體驗到生老病死的無常。所以他那個時候才真實地開始修學。修多久?修了十一年,六年苦行,五年禪定。就是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成道以後,他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涅槃。這個就是我們在《阿含經》對佛陀的認知,就是這一期。當然,後面會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其實這個是佛陀的示現。

但是,這樣從《阿含經》當中,我們只知道跡門的佛,我們不知道本門的佛陀,佛陀的本地風光。所以必須要假借這些法身菩薩弟子的現前,然後大家產生疑惑——這個大功德的弟子是誰教化他們的,再把佛陀的本門功德給帶起來。假借弟子的功德,開顯師父的功德。是這麼一個情況。

庚四、結請決疑

我們看庚四的「結請決疑」。看第一段。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湧出

這地方彌勒菩薩把他要請教的問題——前面講很多——作一個總結。總結就是,這些法身菩薩,第一個,功德太大,第二個,來得太突然。因為這是一個不同的時空,這些弟子是過去本門教化的時空,來到了釋迦牟尼佛這個跡門這一期教化的時空。而且這要是一般的凡夫也就算了,這些法身菩薩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的,而突然間就在法華會上,佛陀講完跡門以後,大地震動破裂,從地湧出。第一個,功德太大;第二個,來得太突然。這是第一個值得大家疑問的。

我們看第二段。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那麼彌勒菩薩就以他自己作例子。他說,我怎麼說也是一個等覺菩薩,我當來要補釋迦牟尼佛佛位的,所以我經常是遨遊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但是我卻沒有看過這麼多恆河沙菩薩,我連一個人都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他的國土乃至於他的國土名號,而我常游十方諸國,卻從來沒有見過這些人,乃至於其中一個人。指六萬恆河沙的菩薩,各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就三十六萬恆河沙的這些菩薩,我一個都不認識,而且都是突然從地湧出。所以我們真的想要知道,這個人到底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的確是有這樣的疑問。所以,第二段請答二事。

第三段,大眾同請。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不但是我彌勒菩薩有此疑問,在整個法華會上,所有的無量百千億的這些本土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這些法身菩薩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以及「是諸菩薩」在修行的因地、修學的過程當中這些本末的因緣。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的世尊,惟願您老人家慈悲,能夠為我們決斷大眾的疑惑。所以這個就是把前面的本土的疑惑,彌勒菩薩作一個總結。

戊二、他土菩薩疑問

我們看下一段,戊二的「他土菩薩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法華會上,在這一期教化當中,與會的弟子有兩種:一個是本土的,比方說舍利弗、目犍連尊者,他們本來就是在娑婆世界成長,蒙釋迦牟尼佛教化而成就阿羅漢的。而有些菩薩是從外地修學,等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來親近釋迦牟尼佛的,那也算本土。這些都算本土的菩薩。

那麼他土的菩薩是怎麼回事呢?就是釋迦牟尼佛要開寶塔的時候,把十方應身佛的諸佛都請過來,而十方應身佛過來的時候各自帶了一個侍者菩薩,這些侍者菩薩就是他方來的菩薩。他們也產生疑惑。我們看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所召請過來的這些分身諸佛,他們是怎麼來呢?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這些國土,我們前面在<見寶塔品>中說過,這些佛是從淨土來的。他們在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這些佛的侍者就是所謂的他土菩薩,他們也看到了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從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也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莊嚴,所以也就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也產生這個疑惑。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你們稍等片刻,因為已經有彌勒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了。這個彌勒菩薩的階位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在娑婆世界,次當作佛。他已經問了這件事情,佛陀也即將回答,所以,「汝等自當因是得聞」。這個你就不用再問了,彌勒菩薩已經問了,釋迦牟尼佛即將回答。

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本門的序分結束,後面是本門的正宗分。所以這<從地湧出品>前半段是屬於序分,後半段是本門的正宗分,佛陀開始開示了。

這個序分的大意是說,諸法因緣生,每一個菩薩成就都不可能憑空生起來,包括從地湧出的菩薩,他一定有他的發心,有他修學的過程,一定有他的老師,尤其大乘佛法強調傳承,一定有老師。所以,這些法身菩薩突然間從地湧出的時候,現出大功德的境界,但是竟然與會的不管是本土的彌勒菩薩,不管是他土的這些侍者菩薩,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是怎麼樣來的,是怎麼樣修學、怎麼樣成就的,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表示什麼?這些菩薩的水平境界比他們高了一個檔次。所以就引起了大眾的疑惑。當然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要的,就是大家提出疑問,釋迦牟尼佛才好把自己的本地風光給開顯出來。我們看後面的如來正說段就清楚了。

丙二、正說段 分二:丁一、誡許;丁二、正說

丁一、誡許

我們看正說段。這以下就是本門的正宗分了。正宗分裡面,佛陀並沒有馬上開顯,在正式開顯之前先誡許,先有一段的告誡跟鼓勵。因為這件事情牽涉到不可思議的釋迦牟尼佛本地的功德,甚深甚深,所以先鼓勵大家、告誡大家。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

這是第一段,先做一個告誡。就在彌勒菩薩請問以後,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

第一個善哉,上契佛心。因為佛陀本身也有意宣說,剛好彌勒菩薩請問,所以也合乎佛陀的心意。

第二個,下契群念。眾生的修學的確有此需要,我們了解本門的功德,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佛陀之所以成佛,我們一再強調,不是因為他佈施成佛,也不是因為持戒、忍辱而成佛,而是因為他成就法身,這個就是關鍵。就是,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只有一個情況,就是他破無明證法身,從此以後,打開了他的成佛之路。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從理觀下手,你做天大的佈施,跟成佛也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成就安樂道,可以成就解脫道,可以成就阿羅漢,但是,只要法身這一關,本地本門的功德沒有突破,這個門沒有打開,那你就跟成佛沒有關係了。

所以,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就是,你要成佛,一定要打開這道門,就是本門的法身功德。所以這件事情說是「善哉!善哉!」——上契佛心、下契群念。阿逸多!你有甚深的智慧,才能夠問如此大事。這個是十方諸佛成佛的一個大事因緣。就是十方諸佛必經的一個關卡,就是破無明證法身,就是這個理觀的智慧。所以,「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就鼓勵大家,大家一定要怎麼樣呢?安住清淨的信心,發起廣大的菩提願,來聽以下的開示。先作一個告誡。

看第二段的允許。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我們說過,佛陀成佛的正因是中道的智慧,就是觀心,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這是一個正因。由這種智慧帶動了六度的事修,最後成就佛陀的功德。

這以下提出應化身的功德。佛陀講本門之前,先講跡門。三種跡門:

第一個,過去的跡門。什麼叫過去的跡門呢?「自在神通之力。」他說,我不是今生才示現八相成道,我過去無量劫來,已經是無量無數地成辦過去的應化事蹟。而過去是「自在神通之力」,因為佛陀過去能夠隨心自在,變現各種應化身。

第二個,現在的應化。就是今生在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所示現的八相成道,這個叫做「師子奮迅之力」。師子奮迅,就是獅子要行動之前,先豎起身毛作一個準備,表示獅子的速度很快速。就表示說,只要眾生的善根成熟,釋迦牟尼佛一刻都不會停留的,馬上現身。眾生準備好了,佛陀的應化身就出現了。這指的是現在的應化。

來看未來的應化。未來的應化,「諸佛威猛大勢之力」。釋迦牟尼佛在未來當中,也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去示現應化身,只要眾生的善根成熟。這個「威猛」表示佛陀的功德力是不會停止的,輾轉相續,無有窮盡。

所以,佛陀講本門之前先把三世的跡門講出來。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不讀《法華經》,我們只看《阿含經》,就會出現什麼事情?就是因果的理論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說釋迦牟尼佛因地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結果呢?結果在最後一世的時候,作為太子,然後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他從成佛到入涅槃,就花了四十九年的時間,然後呢?然後入滅以後就永遠消失掉了。那這樣子,如果這件事情是真實義的話,那成佛的因果就變成了因大果小。就是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的因地,你的結果跟一個大阿羅漢完全一樣。就是你成佛的時間就四十九年,你的功德,最後表現出來的果地功德就四十九年。然後呢?然後就完全消失掉了,就入了無餘涅槃,身心永滅了。所以這個地方明顯是方便說。

所以,佛陀為了破斥佛陀的應化只有一期應化,而講出了三世應化。他說,其實我示現成佛不是現在,我過去有「自在神通之力」,來示現過去的應化身;我現在是用「師子奮迅之力」,精進勇猛,把握當下來示現;我未來也會用「威猛大勢之力」,要不斷地示現下去。所以一期的應化是方便說,應該說是三世的應化,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無盡的時空,無盡的應化。

為什麼?有人就說,佛陀您的因地是有限量的,因為您的功德是修來的嘛;您說您修三大阿僧祇劫,那三大阿僧祇劫不管怎麼長,它還是因緣所生法。那麼為什麼得果報的時候是無量呢?您用有量的因地,怎麼就成就無量的果地呢?

大家想想看是怎麼回事?就是說,你現在是一個生死凡夫,你什麼都沒有,結果你發了菩提心,修理觀事修,結果呢,成佛了。成佛以後,你就永遠成佛了。那這樣子不合乎因緣所生法,是吧?你用有量的因地,不管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你總是有量;你成佛以後怎麼會盡未來際地成佛呢?怎麼你永遠不會回到凡夫的地位呢?這怎麼回事?

這跟性具有關係。《法華經》要建立一種自性具足,就是說,你的成佛(其實這個地方本來在下一品才說明,我現在提前說),你的功德不完全是修來的,知道嗎?你是透過修德去開顯你的性德,而你那個性德本來就本具的,而這個本具是本來就無窮的功德。

就是說,你是一個打工的,你如果今天不修理觀,你不回家,你賺的錢,怎麼賺都有限。但關鍵是你家有無窮的珍寶,所以你一旦回家以後,那你就不是完全靠你的造作的努力而已,而是你有家族的支持。所以,為什麼成佛以後能夠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時空無盡地度化眾生而沒有止盡呢?因為你把你的自性功德力開顯出來了。而自性功德力的重點是,它不是修來的,它不是因緣所生法。這樣懂嗎?這個地方在下一品的<如來壽量品>有詳細的說明。

就是說,因為你有性具的功德,所以你的成佛一部分是修來的,就是修德,有一部分是你本具的。就是,你的成功一半是你的努力,一半來自於你家族的無量財富的支持,是這樣子。所以才能夠產生「諸佛自在神通之力」,過去的自在,現在的「師子奮迅之力」,未來的「威猛大勢之力」。就是你成佛以後,你永永遠遠不可能再變回凡夫了,因為你的自性功德被開顯了。是這麼一個情況。

所以佛陀把三世的跡門先講出來,最後再講到法身的功德。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