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三十六面,我們看己四的「與之授記」。這一科是《法華經》的〈授記品〉,我們把這個「授記」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智者大師把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修學分成兩大部分,這當中是以初地做一個界標。就是在初地之前叫做緣修,因緣的緣;初地以後叫真修。

什麼叫緣修呢?就是我們在初地之前,我們沒辦法開顯真如的功德,所以我們只能怎麼樣?心外求法。我們要仰仗一種法的力量來攝受我們,所以佛陀開出了三乘的教法:聲聞、緣覺、菩薩。我們透過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修學,慢慢地安住下來。所以,整個緣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師說,我們在初地之前做什麼事呢?就是從假入空,就是用空性來保護自己。因為這個三界火宅,我們凡夫修學,這個果報體叫內憂外患,不得安穩——外有生老病死的業力來干擾你,內有顛倒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那個身心世界是內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諦也好,十二因緣也好,或者六度,其實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地把我們從一種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帶迴空性。

當然,空性有兩種差別。

你看小乘的空性。你問小乘學者說,什麼是空?他會告訴你,滅色取空。小乘的人認為,你不要告訴我三界是安穩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你就是不安穩。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麼安立?叫做「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小乘的學者認為,生死跟安穩是不兩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穩。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許有任何因緣的造作,叫做「滅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點,它叫「緣起性空」。說一切法因緣生,它沒有真實性。你說業力干擾你,這句話其實也不完全對,因為業力沒有真實性,你不攀緣它,它怎麼會干擾你呢?那佛菩薩來到人世間,為什麼業力不會干擾到他,這個火燒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報是不真實的。就是說,你今天要跟它互動,它就干擾你;你要不互動,它就不干擾你。所以,它的干擾是建立在因緣。所以,緣起性空,它本身沒有自性。所以這種空性就比較靈活一點,他能夠容受妙有,他能夠在空性當中修學六度、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也可以得到安穩。

總之,按照智者大師的規劃,整個三乘的修學,表面上他行菩薩道,其實他重點在追求自己的安穩。聲聞人也追求安穩,當然安穩的層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個修學是從假入空,追求安穩。

但是到了初地,這個就是法華的思想。所以《法華經》是整個從緣修步入真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其實我們在初地之前,佛陀對知見的問題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見,你用有所得心,沒關係。因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見對不對,問題不大,因為法會帶動你。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攝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現前了。那叫一個真修,因為你的目的已經不是心外求法了。

也就是說,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穩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開始要進入廣大、深遠的菩薩道。什麼叫菩提?我們一般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實真正初地以後的菩提叫做「莊嚴佛土,成熟眾生」。就是說你要做兩件事情,初地以後只做兩件事:第一個,你要想辦法創造一個清淨莊嚴的國土,然後你在那個地方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個地方住世,所以你本身的福慧資糧要夠;第二個,你要跟你有緣的眾生結緣,要想辦法把他們帶到你的佛土來教化他們。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深遠廣大的菩薩道。

所以諸位!一個修行人,他從一種追求安穩,到了初地以後,他的修行策略幾乎是完全改變,開始追求菩提。當然這些轉換太大,尤其聲聞人轉換太大,這個時候必須要佛陀出世,來給他做一個保證,就是說,沒事,你這樣走是對的!必須佛陀的印證,給修行人一種保證跟信心。

所以,從一種三乘的追求安穩,所謂的權法,而入了實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間初地現前的時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現,幫這個人授記。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的修學內涵改變了,你未來的目標只有兩個:一個是莊嚴佛土,第二個成熟眾生。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就是對接的問題。我們過去用有所得的攀緣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說有些人喜歡放生,他覺得放生可以讓他安穩,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穩,法喜充滿。有些人喜歡做義工,他參加法會做義工就得到安穩。那沒關係,各有各的安穩。現在我們的問題就是說,那既然從緣修到真修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以有所得心在法上修學得安穩,一個是以無所得心開顯自性的功德,那麼現在的對接,就是說,那我在因地的修學,佈施、放生、做義工,還算不算?這個地方就是講到對接問題了。

對接有兩種:一種是理觀的對接。理觀的對接其實《法華經》講很多,就是從空性對接到中道實相。這個地方我們在〈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都說明了,就是你要從向外攀緣空性,只要迴光返照就對接了。

現在問題是事修的對接。事修對接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說,如果我們以前(在初地之前),緣修的時候的事修是隨緣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麼這樣子的隨緣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數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對接。什麼叫善根力?信解、觀照、發願。你在做的時候一定是有堅定的信仰、有堅定的願力,我不管別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這是善根力。這種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觀照、發願所做的事修,可以對接過去,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成佛。

我們待會會說明,就是阿羅漢們在因地的時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貫穿緣修、進入真修,影響他到後面的成熟眾生、莊嚴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我們簡單地把授記的概念做一個說明。這以下我們看附表第十六,就是補充講表第二十九面。我們看附表十六〈授記品〉的釋義。

首先我們先解釋品目,什麼叫「授記」?先解釋這兩個字。看經文。

一、解釋品目

「授」者與也,「記」者,記別。即佛授與弟子,當來決定成佛之預言;所謂驗識其宿因,分別當來果,名為「授記」。

「授」就是給與,「記」就是記別。那麼什麼叫「給與記別」呢?就是佛陀對於一個證入初地,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行菩薩道……就是說,他過去是追求安穩,現在要追求菩提,這個時候他的心態轉變的時候,佛陀必須給他一個決定性的預言,他必須要做一些引導跟預言。當然只有佛陀有這種能力了。

也就是說,佛陀親自授與弟子們當來決定成佛的預言。什麼叫預言呢?這當中有兩個內涵:第一個,驗識其宿因;第二個,分別當來之果報。我們從一種有所得的緣修,進入到一種無所得的菩提,這個時候佛陀要指導他的因地。就是說,你未來要怎麼修行,你要去親近什麼諸佛,你要怎麼樣修福修慧,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廣度眾生,才能夠有利於你所謂的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佛陀必須要指導,對他的因地做些指導。

第二個,佛陀對他的果報相,果相,要有一些預言。你成佛以後,你的佛號叫什麼名字,你國土的依報、正報是怎麼個情況的莊嚴,你的壽命有多長,你用什麼樣的佛法(用三乘還是你只講大乘)來教化眾生等等。佛陀必須要引導其因地,預言其果報,這個就是授記。以這樣子來加強他的信心。

我們看整部〈授記品〉的要義。看經文。

二、經文要義

中根四人,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別,則大歡喜。

本經明授記,凡有五類差別:

(一)通別記——通記者,佛為佛世或滅後,凡有聞《法華經》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隨喜,皆與授記作佛。別記者,如法說周後,授舍利弗記,譬說周後,授四大弟子記,因緣周後,授五百弟子記。

(二)三因記——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菩薩。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必得成佛。若了因記,三根聲聞弟子,悟入佛之知見而得授記。

(三)遲速記——遲如聲聞得記,速如龍女成佛。

(四)師弟記——師,即佛親自授記。弟子授記,如常不輕菩薩,為四眾授記。

(五)現未記——現在記,如本品。未來記,如化城喻品說未來弟子漸得成佛。

我們把這個〈授記品〉的要義做一個簡單說明。

中根四人在聽聞法說(就是〈方便品〉)跟譬說(就是〈譬喻品〉)等等兩週說法以後,佛陀也正式地「開三顯一」。我們知道,阿羅漢們從緣修,透過三乘的方便,安住空性、得到安穩,正式地回歸到一佛乘的真如本性,會三歸一,他已經知道、領解了,其實三乘一乘此心同。三乘的修學其實你的真如也在,只是我們沒有去迴光返照,我們去追求一種法力的攝受。其實你迴光返照,三乘一乘同一念心性。經過領解、如來述成以後,在理論上當然自知作佛,但是時事未審,他對整個成佛的詳細事相因緣還不能了解。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蒙佛陀的授記,說明他成佛的時間、他的國土名號,乃至於壽命、他成佛的近遠,這些都能夠說清楚,他能夠增長信心,則心大歡喜。

所以「本經明授記,凡有五類差別」。其實佛陀的授記有五種的差別:

第一,通記跟別記。

什麼叫通記呢?就是佛陀為佛在世或佛滅度後的眾生,「凡有聞《法華經》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隨喜者,皆與授記作佛」。就是說,你聽到《法華經》的某一個觀念,或者某一個偈頌,你產生堅定的信解,你相信而且理解,甚至於產生一念的隨喜,隨順歡喜,乃至於短暫的隨喜,佛陀都會跟你授記。但這種授記不知道時間。就是說,你這個金剛種子種下去了,你總有一天會成佛。那只是一種概念,只是說明你究竟不退了,但是這個種子什麼時候起現行就不好說了。所以這個通記是比較通於一切的人。任何人,你只要對《法華經》產生信解隨喜,那麼佛陀就說你這個人遲早要作佛的。這是通記,但是並沒有針對某一個人。

別記就不一樣,是針對某一個人。比方說,法說周以後佛陀授舍利弗記,譬說周後佛陀授四大弟子記,因緣周後授五百弟子記。這個別記就是佛陀針對某一個人,說明他成佛的情況。這個就不一樣了,它必須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乃至於依正二報等等。所以有通記跟別記的差別。

第二,它有三種因地的差別。

第一種,從正因的佛性。比方說常不輕菩薩,後面有一品叫〈常不輕菩薩品〉,他成就初地以後,他怎麼樣跟眾生廣結善緣呢?他看到人就向他頂禮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不管你罵他也好,打他也好,他就為你授記。那麼這種授記,對方不見得信解,但是他講這句話,對方聽進去了:哦,我可以作佛!就是說,你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起碼你這句話聽進去了;這句話聽進去以後,對他本具的真如本性有一種不思議的熏習。當然,這個力量要成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但是不管怎麼說,對他的正因佛性產生了某種的刺激跟激活的作用。這是第一個,從正因直接去刺激他的真如本性。禪宗最喜歡做這種工作了,直接刺激你的佛性,讓你迴光返照。

第二種,從緣因佛性。緣因就是事修。比方〈法師品〉講到十種供養,說你用香、華、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這十種東西來供養佛或者供養佛像,你總有一天會成佛。你跟佛結緣,你以後會遇到佛陀的出世。你只要跟佛結緣,記住,你就會跟法結緣,因為有佛就有法,所以你有一天就有可能會成佛。這個是從緣因的角度來授記。

第三種當然最好了,從了因,就是從智慧。三根的弟子,上中下三根的弟子,從《法華經》的法說、譬喻說、因緣說三週說法以後,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而授記。這個是最好的,從智慧觀照授記。

總而言之,有三種授記的方式。

第三,遲速記。

授記的時候一定要講到時間。他有的時間很久,比方聲聞人。聲聞人,當然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但是你別忘了,一個剛入初地的人有俱生法執,「俱生猶自現纏眠」。所以,初地他有一些微細的法執,尤其是聲聞人的法執那麼重,他一時半刻還難以從空出假。聲聞人很簡單,你看他平常生活很單純,他要麼去托缽,托完缽回來,把腳洗一洗,雙腿一盤,就入空、無相、無作三昧,全世界怎麼動盪跟他沒有關係。他對這種涅槃寂靜的好樂跟執著也特別重,所以,即便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仍有微細的法執來干擾他。所以,某種程度,你今天要他開始從空出假、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他的時間會拖得久一點,因為他還有一種好樂寂靜的習氣。

但如果說今天你是直趨大乘的……有些人他在整個成佛之道沒有經過二乘的過程,他是「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他因地的時候就發菩提心,他不需要經過涅槃的休息。這種人一旦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因為他一開始就在事相歷練,所以對他來說歷練不是問題,他是換個心態,以前是用攀緣心,現在用無所得心,所以歷練對他來說是非常的熟悉。所以這種直趨大乘根性的人,他的成佛時間短。比方說龍女成佛,佛陀一授記,她馬上就能夠成就應化身。所以這個授記的時間的確有長短的不同,就是牽涉到你過去的法執的輕重。

第四,師弟記。

師,就是佛陀。佛陀一旦親自授記,他要有條件,就是你要成就大乘不退轉。你不能說佛陀給你授完記,結果你退大取小,變成小乘了。什麼叫大乘不退轉呢?別教七住,七住以上,行不退。小乘的不退轉是初果,但是小乘的不退轉是不能授記的,一定要到大乘的不退轉。

弟子授記,就是菩薩授記。諸位!菩薩只能授通記,因為菩薩的假觀不圓滿。這個假觀圓滿是很難的,所以菩薩只能約理性,說你這個人聽完《法華經》得到信解、隨喜、讚歎,你總有一天可以成佛。只能授一些通記。菩薩不能授別記,不能針對某一個人授記,他沒有這個能力。

第五,現未記。

「現」,就是時間決定。佛陀現在就給你授記,你什麼時候可以成佛,現在記。「未」,就是未來記。比方說本品的〈授記品〉就是現在記,未來記就是〈化城喻品〉。未來記,這個時間就不決定了,可能經過很長或者是多久,未來弟子漸得成佛。

基本上古德把佛陀授記匯成三種意義。他都已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他已經是開始回歸到真如本性了,為什麼他還要佛陀授記呢?有三層意思:第一個,增長你大乘的信心,特別對聲聞人。要讓聲聞人從一種好樂空寂轉成無上菩提,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他必須要佛陀親口講出來:我這樣做,你可以給我未來世什麼樣的保證。所以佛陀第一個,增長他大乘的信心;第二個,堅定他大乘的菩提願力;第三個很重要,指示他修學的方向。他必須有一個方向,他應該怎麼做。

這就是整個來說授記的內涵。

己四、與之授記  分二:庚一、正與中根授記;庚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現在有了這樣的一個基本觀念,我們就來看什麼叫〈授記品〉。〈授記品〉有兩段。庚一,正與中根授記,正式給中根的四大弟子授記。

庚一、正與中根授記  分二:辛一、授大迦葉記;辛二、授三人記

辛一、授大迦葉記  分二:壬一、長行;壬二、重頌

第一個授記的是誰呢?是大迦葉尊者。我們知道,在從緣修而轉到真修的時候,並不是他前面的事修完全不承認,有些事修是承認的,尤其是根據善根力所成就的事修,對他以後莊嚴佛土是有幫助的。大迦葉尊者當然功德很多了,經論裡面講到三個特點,這個必須要知道,因為跟他未來成佛是有關係的。

第一個,他的第一個功德,身放金光。這個因緣怎麼來的呢?迦葉尊者有一生做金匠,就是打造黃金的。有個貧窮的婦人到一個寺廟去禮拜的時候,看到佛像又老又舊,她覺得於心不忍,所以就發心募款,去托缽募款。募到一點錢就買黃金,帶著佛像去找迦葉尊者的前身,這個金匠。說:我希望把這些黃金貼上去,讓佛陀的身相放出光明。但金匠一看,你這個黃金不夠,只夠貼一半。這個貧窮婦人說:我沒辦法了,我這盡我最大力量了。金匠就感動了,說,好!那沒關係,剩下一半我來負責好了。這個金匠的前身就是迦葉尊者的前身。

他因為發心以金箔來供養佛像,所以他今生得果報的時候有兩個特點:第一個,他出生在印度的婆羅門的一個貴族,而且他的父親是印度首富。在經論上說,他父親的財富是超過當時國王頻婆娑羅王的。當然更重要是他身放金光。所以你看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他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飲光尊者,他的光明一放的時候,那附近就看到他的光明,看不出日月的光明。這第一個,身放光明。

第二個,苦行第一。他出家以後不住僧團,他喜歡修苦行,經常在山間林下這種寂靜處修習苦行。

第三個,就是結集三藏。這個很重要。佛滅度以後,僧團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已經相繼入滅了,佛滅度以後可以說群龍無首,所以僧團就把迦葉尊者從山間林下寂靜處找回來。他也承當了這個大業,就告訴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們說,舍利子的供養這種修福的事情由國王、龍王去做,我們現在僧團有重要的事情,就是三藏結集,把佛陀的法做一個傳承。他等於是主持了三藏的結集。

所以我們看迦葉尊者有三大因地:身放光明、苦行第一、結集三藏。先了解他在緣修時候的三大特點,我們就可以看到他未來的果地會有一些影響。

迦葉尊者這個授記有兩段。第一個,長行。長行當中又分成四段。

壬一、長行  分四:癸一、因行;癸二、得果;癸三、劫國壽命;癸四、國土眷屬

癸一、因行

先看他因地的修學。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佛陀說完前面的偈頌,就是〈藥草喻品〉講到一雨普潤(佛陀的法一雨普潤,同一個法雨、同一個大地,生出三草二木),說完這個偈頌以後,就告訴大眾說:「我此弟子摩訶迦葉尊者,於未來世」,他未來世當中必須做兩件事:

第一個,「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他要以恭敬心來親近三百萬億的諸佛。這第一個,親近諸佛。親近諸佛幹什麼呢?當然是身口意的供養,身體的供養、意業的恭敬、口業的讚歎,修身口意三業的皈依供養。這第一個。

第二個,「廣宣諸佛無量大法」。創造國土你要有眾生來投胎,來受生,所以他必須要廣度眾生。他要到眾生的法界去修學六度,然後結下法緣。做這兩件事。

成佛有兩個因緣:一個了因,一個緣因。特別是了因,這智慧的觀照。諸位!我們在初地之前,不管修什麼法門,其實就是修空觀。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的人在了生脫死都是以空性為根本,不管你是小乘的空、大乘的空。修學空觀,基本上親近諸佛還不是必須的。

但是,從初地以後開始要修習中道的思想,「一心三觀」,你開始莊嚴佛土的時候,那你一定要親近諸佛,因為你那個時候依法修學就不夠了。不像阿羅漢,你可以躲在山洞裡面,躲在樹林當中,你自己修空、無相、無願。空性是思議境,他不一定要佛陀親自指導。但是中道的實相,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尤其是即假這種方便道,甚深微妙,所以他非得親近諸佛不可了。他一定要不斷地去親近十方諸佛,他要親近三百萬億次的諸佛。當然他也要以這個意生身來到三界裡面投胎,示現各式各樣的色身(那當然不能示現佛身),示現各式各樣的身來弘揚大乘法。

關於這一點,蕅益大師他講了一個重要觀念。他說,成佛的理觀、事修是既深又廣。什麼叫既深又廣呢?他要「外假諸佛之良言,內具三業之澄淨,兼具廣宣大法之勝因,方得成佛」。這個因緣很難,你要上求親近諸佛,到眾生的法界廣修六度。「今人甫得小小光影」,現在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有點小小的迴光返照,有點點安住真如,「便欲訶佛罵祖,哀哉!哀哉!」他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有一尊應身佛出世,那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這個人他因地的背後是多麼的努力,才會有一尊應身佛出世!所以應身佛出世對眾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他影響到正法、像法、末法。所以蕅益大師就是說,這應身佛的出世成就值得我們尊重讚歎,不能夠動不動就訶佛罵祖,這是不對的。你看到他的因地就知道了。

癸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那麼迦葉尊者從初地開始,不得不離開他特別歡喜的空性,離開他的所謂身心的寂靜,開始走入人群,開始歷事煉心,從空出假。經過長時間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後,到最後因地成就了,他就進入到最後身了。他一定有一個最後身,就是等覺後心,那個時候就開始正式成佛。

那麼,他在他的國土成佛以後,他的名號是什麼呢?光明如來。迦葉尊者在緣修的時候,在初地之前的所有修行,如果用一個功德來代表,就叫光明。為什麼呢?古德說,第一個,他過去生用金箔來供佛,所以他身相有光明。這第一個,身相有光明。第二個,佛滅度以後,他結集三藏,傳承大法,所以他有佛法的光明。就是說,他外有身相光明,內有佛法的光明,所以他這一期的應身佛叫做光明如來。那當然這個地方也深受了他以前緣修的影響。所以人的修學特質,他如果真的是善根利,他是貫穿真如,乃至於從空出假他還是可以對接過去的。這是說明他的佛陀的名號。

癸三、劫國壽命

這以下就詳細說明他的劫國壽命,他的劫名、國名跟他的應身佛的壽命的久遠。看經文。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他成佛以後,成就一個國土。這個國土叫什麼名稱呢?叫光德,光德世界。為什麼叫光德呢?因為這些眾生的共業就是外有身相光明、內有佛法的光明,因為他們的教化主就是光明如來。劫名就是他成佛的時間點。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它的點是什麼呢?賢劫。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那麼迦葉尊者成佛的時間點在哪裡?叫大莊嚴劫。這個莊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這個劫裡面,大家都是以六度的妙行為莊嚴。這個大莊嚴劫有很多菩薩出世,菩薩修學六度,以六度來成就莊嚴,叫大莊嚴劫。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也住世二十小劫。這個是他的壽命跟他的法運。

一般來說,諸位!我們今天要看一個應身佛的成立,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大方向,一個是小細節。

從大方向的宏觀的因緣來看,你看兩個指標:

第一個,這個國土的名稱。你看極樂世界,你光是聽到這個名稱,就知道這尊佛在因地佈局的時候,他的特點在創造快樂。說你就衣食自然,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當然它這個快樂裡面,他是用快樂來弘法。你不管是做什麼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是從它的名稱就可以看得出裡面的消息。那麼迦葉尊者成佛的國土名稱是什麼呢?光德。你就知道,他是以光明做他的特點。第一個,國名。

第二個,劫名。他成佛的時候是在什麼劫成佛的?這是眾生的共業,就是大家一種共同的願力、共同的修學。迦葉尊者成佛時間點是在大莊嚴劫,所以這個時代的人都喜歡修菩薩道。如果我們從宏觀的因緣來看有兩個指標:第一個,國名;第二個,劫名。

如果從詳細內容來看,就有四個了:

首先看它的依報。這個依報又有三個指標:大地、住處、空中。大地怎麼莊嚴;大地上面他住的地方如何;第三它空中出現什麼事,空中是不是有什麼音樂、寶花等等。極樂世界空中是「常作天樂」,有音樂。

其次看正報。當中有三個重點:佛、菩薩、聲聞。

第三個,弘化。這尊佛在這個地方,除了依正二報的受用以外,他是用什麼方式教化眾生,是用三乘,還是只講大乘?像極樂世界只說大乘,二乘種不生。一般來說是要以三乘來教化。

第四個是壽命。這個壽命也很關鍵,所有因緣的成立,必須要有壽命。壽者,福之本也,壽命必須要存在。

所以我們在看一尊佛的成就,詳細來看,看依報、正報、弘化、壽命這四個指標。

癸四、國土眷屬

我們先建立一個概念以後,我們來看一看癸四的「國土眷屬」,就詳細來看它的依正二報。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週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這以下我們正式來看這個國土的依報、正報的兩種莊嚴。先看依報莊嚴。依報當中有七種莊嚴:

第一個,「國界嚴飾」。先談往生到這個世界的人民他的居住環境。這個居住的環境是叫做嚴飾,就是它有眾寶所成的宮殿而成就莊嚴。這第一個。

第二個,「無諸穢惡」。這個偏重在整個環境。什麼叫做「無諸穢惡」呢?比方說它沒有這種瓦片砂石,「礫」就是砂石,「荊棘」這種有刺的,乃至於各式各樣的便利、泥土、污泥等等。它這個環境,就是大地上沒有這種不淨物。從這一點看得出來,它絕對不是一個穢土,它是一個淨土。大地只要是清淨的,一定是淨土。因為大地是所有東西的依止,大地只要清淨,它的環境就清淨了。從這個地方看得出來是一個淨土。

第三個,「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大地是平整的,沒有這種凹凸不平的情況,表示他在因地的時候,他的那種修行的心是謙卑恭敬的。按佛法的意思,比方你到一個國家去旅遊,你看看它的大地,大概就知道這些人的共業。你到一個國家,這個地方經常高低不平,就是平地很少,這些人大概因地就是高慢,共業所感。你到一個地方去,你看這個國家平地非常多,就他過去的因地,他那種共業招感,謙卑、恭敬。這個土地的平整就是眾生的共業所感。

第四個,「琉璃為地」。它的大地不但是乾淨,它的材質是什麼呢?清澈透明的琉璃作大地。這第四個莊嚴。

第五個,「寶樹行列」。兩邊的道路旁邊有很多七寶所成的樹。

第六個,「黃金為繩,以界道側」。這個道路當然是琉璃地,但是這個道路,東向、西向的道路,它的界標、它的界限,就用黃金來界標道路的差別。

第七個,「散諸寶華,週遍清淨」。這個地方講空中莊嚴。我們講極樂世界的空中是叫做常作天樂,空中經常出現音樂。那麼這個世界的特點是經常出現寶華,掉到地上一段時間它自動消失掉。

這個地方講出這個國土的七種莊嚴。

看正報。「其國菩薩無量千億」,它有這些大菩薩;「諸聲聞眾亦復無數」。所以一看就知道,這尊佛攝受三乘人,二乘、菩薩都可以往生。更重要是下面這一點,「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當然這以下是講到凡聖同居土。魔王,你給他再大的膽量,他也不敢去干擾阿羅漢跟大菩薩,魔王干擾的就是我們凡夫。所以它特別講到凡聖同居土的修行者,你往生到那個地方去,基本的保證,沒有魔事的干擾,因為這魔王跟魔民都已經被佛感化了,都護持正法。

這光德世界,我們從這個地方看,當然它的依正莊嚴是它攝受的機比較大,三乘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它往生的凡夫無有魔事。為什麼呢?因為迦葉尊者在因地的時候結集三藏,深心地護持正法,所以他因地的這種善根力的因緣,某種程度影響到他成佛的因緣,就是無有魔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