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十八講)

壬二、重頌  癸一、頌立喻;癸二、頌合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一十九面,我們看壬二的「重頌」。

前面是長行,我們把它做一個重頌。重頌當中分成兩科。

癸一、頌立喻

先講譬喻。譬喻當中有四段。

子一、頌父子相失

第一段,頌父子相失。父子相失裡面又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頌法說。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爾時,摩訶迦葉尊者在前面講出了一個長行的譬喻以後,他用這種偈頌的方式要再講一遍,說:「我等今日,聞佛音教。」那麼「今日」指的是什麼呢?是法華會上。佛陀在《法華經》之前,為了讓眾生安住,講了三乘教法,甚至於你也可以說五乘的教法,我們如果包容一點,把人天乘也拉進來。佛陀就是,反正你在外面流浪,你要的就是先安住,那就先回佛陀廣大的家庭。我家廣大,種種皆有,你要修慈善事業也可以,回到佛法的家,你修空性也可以,修六度也可以。總之佛陀施設了很多方便的教法,讓你安住下來。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開始要把這個法的真實義開顯出來了。就是說,諸位!你佈施的時候,是誰在佈施?你念佛的時候,是誰在念佛?佛陀開始怎麼樣?從法力不可思議到迴光返照,你要看看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這才是真正的家,前面那個安住是一個方便的家。所以,到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把這些五乘的權法開出,打開,看到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這個時候,這迦葉尊者是怎麼樣?「歡喜踴躍,得未曾有。」佛陀在《法華經》之前,從來沒有講到心力不可思議。佛陀一開始是強調五乘的法力不可思議,你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的果報,四諦十二因緣成就涅槃,修六度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從來沒有說是誰在佈施、誰在修四諦、誰在修六度。到了《法華經》才真正地講到是誰。所以,「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到了法華會上把整個五乘的教法打開來,用一念心性貫穿整個五乘的眾生,所以「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這個「不求自得」,是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

諸位!我們現在想一件事情:這個窮子到了大富長者家打工,他是為什麼要打工?他要賺錢,他要賺取涅槃之價。他有所得心,如果沒有經過方等、般若的調化,一直想要賺錢,他怎麼可能變成兒子呢?在家族企業,會領工資的,絕對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所以他必須要達到無求。

有一個修行人去問一個禪師,他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如何?」就我修一個法門修到萬里晴空,整個烏雲都被我消滅了,整個天空看去一片的藍天,沒有任何的烏雲、白雲,煩惱、業力都被我調伏了,請善知識印證,我這樣修行的怎麼樣?「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如何?」這個善知識說:「猶是階下漢。」你這個修行還沒有到位,你還活在方便法,你還活在「法力不可思議」。當然,古代的人是很謙卑,馬上頂禮說:「請師接上階。」請你開導我。這個善知識只講一句話而已,「月落後再來相見」。就是說,什麼時候是你圓滿呢?你想辦法讓那個月亮消失掉。當然,不是真的讓月亮消失掉,就是你不要執著那個月亮。

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開始靠佛法來安住是對的,我們靠念佛、靠持咒、靠各式各樣的法力來安住。但是你真正要圓滿,你一定要迴光返照,你不能老是向外求。所以,當你放棄了法力的追求以後,你的一念心性、一心萬行的心生起了,你就真正地跟佛陀回到共同的家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當這個窮子在家裡面工作,不再領工資了,這個時候他就有資格繼承家業了,就是「不求自得」。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說。就是他一開始求涅槃、求安穩,到最後他什麼都不求。你什麼都不求,那真如本性的門就打開了。

我們經常說,諸位!這個世間上,你在修佛法,有兩個人會回報你:你一直想求,那因果法則的門就打開了,因果會回報你。但是我要提醒你,當因果回報你的時候,煩惱業力也會加諸在你。凡夫的因果法則,是「有煩惱故,有諸業障故,有老病死故」。如果你說,我佈施我無所求,我的目的只是開顯自性的功德。當你拒絕了因果,真如的門就打開了。反正你只能夠有一個,你不能又要因果、又要真如。就是說,你一定要有所求,那也可以,「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要有所求,你就永遠打工吧,這個真如的門就關起來了。

這個地方,「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是整個《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該怎麼修還怎麼修,但是當你放棄有所求的時候,真正的無上寶聚就打開了。

這是一個略說。

這以下廣說,用譬喻,頌譬喻廣說。這譬喻裡面有四段。

我們看第一段,捨父,「背父逃逝」。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譬喻。譬喻說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年幼無知,所以一時地顛倒妄想,心向外求,可能求財、求色、求名,各式各樣的妄想,然後就怎麼樣呢?就捨離了父親,遠離了自己的家庭,然後到六道裡面輪迴,經過了五十餘年,經歷了整個六道輪迴。

當然這個地方的捨父逃逝,在古德的註解裡面強調了一個觀念,就是說,雖然這個兒子捨父逃逝,但關鍵是他確認了父子關係。也就是說,只要你願意在大乘佛法裡面或者小乘佛法裡面栽培善根,你就確認了父子關係。不過這個地方,《法華經》並沒有把人天種性的列進來,就是說,善根必須要跟出世道相應的,你只是修人天善法,佛法是不同意這個叫善根的。就是說,首先你一定要確認你具足大乘的善根,不管你是讀什麼經典,這樣子你就確認了父子關係。

父子關係表示什麼?父子天倫不可失隔,就算你後來流失了,但是佛陀一定會把你找到,長跟遠而已了。就是金剛種子是退而不失的,蕅益大師給它四個字,叫「究竟不退」。所以這個童子再怎麼樣幼稚無知,再怎麼樣捨父逃逝,關鍵是他曾經是這個長者的兒子,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只要你栽培過三乘的善根,那佛陀就總有一天會跟你相遇的。這是第一個,過去善根的栽培,當然,可惜的是他後來退轉了。

退轉以後,我們看佛陀怎麼樣想辦法來救拔他。我們看第二段的「求子中止」。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前面是介紹這個流浪的兒子,這以下介紹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法華經》說這個父親有兩種身份。

先看第一個身份。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他第一個父親代表的是大悲善巧,就是應化身。這個應化身他負責管的是哪一塊呢?就是凡夫、二乘這一塊,還沒有栽培善根,還沒有入聖道的。這個人只要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確認了父子關係,就算他沒有成就聖道,這個應化身的內心是充滿了憂念,而且四方推求。這個四方指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胎、卵、濕、化,在各種果報裡面去追求。這是第一個,他內心的憂念。

第二個,他實際上是有行動的,「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那麼佛陀,這個長者,這個父親的第一個身份,不但是內心憂念,他經常地來到人世間八相成道。所以他「頓止一城」,他示現這個造立的「五蘊之宅」,他還會示現一個五蘊的身心世界,而且他會示現怎麼樣?娶妻生子,各種五欲的快樂。這是他父親的第一個身份,這個身份就是專門管凡夫這一塊的。

再看第二個身份,這個管的是那些大兒子。我們這些流浪的小孩子是第一個父親管的,第二個父親管的是那些法身菩薩。「其家巨富,多諸金銀。」這個父親的第二個身份是什麼呢?現出他的報身,廣大的財富,有各式各樣的金銀財寶。這個「財」是福德資糧,「寶」是智慧資糧,「真珠琉璃」。

還有什麼呢?「象馬牛羊,輦輿車乘。」這個報身不但是福慧具足,他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法。象車跟馬車表示中道的智慧,牛車、羊車表示空性的權法的智慧。還有各式各樣的「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就是報身佛旁邊有些法身菩薩做眷屬。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個報身佛到處地轉大法輪,有各式各樣的跟眾生的互動,普遍在各式各樣的淨土當中轉大法輪。所以「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商估指的是他方的法身菩薩,賈人指的是本地的菩薩,遍滿在九法界。所以這個報身佛攝受的範圍很廣。

「千萬億眾,恭敬圍繞。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這個報身佛是誰愛念呢?是清淨法身。佛陀那一念清淨的法身就住在這個報身裡面。這個地方指的是自受用報身。清淨法身那個清淨的明瞭的心性是住在哪裡呢?住在自受用功德報身,無量功德,無量相好,永遠享受常樂我淨,自受用。

那麼他的他受用呢?是「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如來現起他受用」,無量光明相好的報身,來攝受這些群臣豪族,法身菩薩。「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有大力勢。」這些法身菩薩為了聽法的緣故,經常來親近這個報身佛。最後總結,「豪富如是,有大力勢。」從他的自受用,有廣大功德;從他的他受用,他有廣大的攝受力。

這段經文就簡要地介紹他的父親。作為佛陀,他是「分工」的。報身佛管的是這些已經長大的兒子,這些兒子當然不會跑掉了。這些兒子是幹什麼呢?經常陪著報身佛到處弘法。現在比較擔心的是小孩子。這些兒子雖然栽培善根,但是到處跑。這到處跑的是歸誰管呢?就是這些應化身管,就是大悲善巧。這個應化身是心中憂念,四方去找這些小孩子跑哪裡去了。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記載一件事。有一個退休的大將軍到雲棲寺去。當然,大將軍帶了很多地方官員,所以蓮池大師就按照方便出來招待他們,帶他們去大殿。一般我們佛弟子到大殿是先要拜佛的,這大將軍雖然學佛,他沒拜佛,只是點頭問訊。蓮池大師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見佛不禮?「既是佛子,云何見佛不禮?」有點訶責的意思。大將軍是學過禪宗的,他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云何作禮?」說我一念不生,我就是佛,他也是佛,兩個一佛無二佛,為什麼要禮佛呢?蓮池大師就回答說,沒有外相的住持之佛,哪來心中如如之佛?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就是說,雖然從圓滿的角度來看,報身佛、法身佛,這種理體之佛是最圓滿的,但是,作為一個生死凡夫,你如果不跟應身佛結緣,那你以後怎麼蒙他救拔呢?

我們說過,這個窮子流浪當中善根受到重大傷害,他的轉捩點就是跟佛陀相遇。你現在見佛不禮,那諸法因緣生,佛陀的心是大悲,但是佛種從緣起,雖然大悲,如果落入因緣,那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所以就我們凡夫來說,我們重點還不適於那種去管大人的這些報身佛,我們重點是管這些到處流浪小孩子的應身佛。那麼應身佛要結緣,就是透過身口意的皈依,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跟讚歎。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跟佛陀結緣,是栽培未來得度的因緣,因為應化身對我們是真正的重要的。所以,「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這個是真正對窮子有幫助的應身佛。我們往後看就知道。

這個地方講出了這個長者的父親的身份。

這以下說明第三段,「父心憂念」,他的心情憂念。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我們講應身佛管的是凡夫跟二乘,他內心「而年朽邁,益憂念子」。應身佛當然是有生有滅,他示現生、老、病、死,所以他感到他的一期的教化即將結束,內心更加憂念這些流浪的兒子,所以「夙夜惟念」,不管是白天,不管晚上,不斷地思念一件事:「死時將至」,我一期的教化即將結束,而「癡子捨我,五十餘年」,這些善根沒有成熟的、這些一天到晚打妄想的愚癡的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打轉。而我的「庫藏諸物,當如之何」?我這個一念心性本具的功德,不知要畢竟付託何人,我這個大乘佛法的法脈不知如何地傳承下去。

這說明應身佛的憂念。就是說,我們不斷地打妄想,不斷地流轉生死,其實佛陀看在心裡面是非常憂念的,非常擔心的。

我們看第四段的「子到父城」。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佣賃展轉 遂至父捨

我們講善根的互相感應,這個窮子的善根跟佛陀的憂念終於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以後,這個窮子就開始為了追求飲食、離苦得樂的關係,「從邑至邑,從國至國」,經歷了六道輪迴裡面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經歷了六道的所有果報。

這當中「或有所得,或無所得」。「或有所得」,得到是什麼呢?有漏的善法。他透過持戒、苦行、禪定,能夠得到暫時的離苦得樂,暫時的溫飽。「或無所得」,指的是對於大乘的無漏的善根,無所增長,因為他長時間沒有遇到佛陀,沒有佛法住世。所以,進步的是善法,但是退失的是大乘善根。所以他的結果,長時間輪迴下來的結果只有兩個:飢餓羸瘦,體生瘡癬。雖然他不斷地修善、持戒、修苦行、修禪定,但是缺乏大乘的中道法食,所以「飢餓羸瘦」。但是迷於我空之理而生起見思的煩惱,所以身體產生了皮膚病,瘡癬。

漸次地經歷如是的輾轉窮困以後,終於善根成熟了。我們講過,善根成熟就是出世的善根成熟,那麼終於跟父親見面了,「佣賃展轉,遂至父捨」。由於他修外道苦行,外道苦行雖然不是正道,但是它對我們的出離心是有幫助的,所以它某種程度加強他出世的善根。這個出世的善根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後,終於感應道交了,所以跟父親終於在兩千五百年前見面了。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了這個兒子的「捨父逃逝,久住他國」。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大乘善根怎麼會退轉?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過去,在清朝有一個年輕人叫王鼎實。這個人年輕的時候聰明強記,非常聰明,而且讀書的時候可以一讀過去就不會忘掉,所以十六歲就中了舉人。中舉人以後他就進一步要考進士,到京城去考進士。到了京城,一考完試就生病了,病得非常重,找各式醫生都沒有用,所以他就知道他的死亡將至。臨死之前,為了安慰他的父親,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就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對他很期待。他說我即將要死亡,父親你不要難過。他說,我不是你真正的兒子。我過去是一個鏡山寺的老和尚。我修習數十年,幾成大道(所以他是有神通的,他能夠回憶他的過去)。我過去在鏡山寺修學,做老和尚的時候,我動了兩個念頭而沒有對治:第一個,我看到榮華富貴的境界,那些大員外帶著他家裡的眷屬去朝香的時候,那種榮華富貴的境界,我心生羨慕。這第一個。第二個,我看到少年登科,年輕人考上狀元,考上功名,敲鑼打鼓到山上來還願的時候,那種榮耀的境界,我也心生羨慕。我幾十年修行下來,雖然有點道力,但這兩個妄想並沒有消滅。因為這兩個妄想的其中一個,少年登科,對功名的好樂,所以我投生到你的家裡面做你的兒子。你不用擔心,我死了以後,你沒有多久會再生一個兒子,那個才是你真正的兒子,我只是個過客。我死以後還要去輪迴一次,去償還我上一輩子第二個妄想,就是榮華富貴的妄想。這個地方,在淨土的念佛感應故事裡面出現以後,那個作者就說,修學數十年,幾成大道,被兩個妄想耽誤了。就是說,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會流浪呢?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的妄想。

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說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這怎麼會有生死?就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就是說,你現在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心中是心與佛合、心與道合,你是跟父親在一起,跟你的家庭在一起,但是你妄想沒有管好。你說我今生善根在啊,對!但是你已經埋下了一個來生流浪的禍根,因為你這個妄想沒有管好,你來生就會捨父逃逝,久住他國,這樣來的。就是說,當妄想慢慢地增長廣大,它的妄想力量強過你善根的時候,你就開始流浪了。

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窮子的善根本來是很強,但是沒有管好妄想,最後就被妄想帶走了。被妄想帶走沒關係,他畢竟有善根,所以終於父子相遇。

子二、頌父子相見

這地方有兩段,先看第一段的經文。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裡 欲往佣作

這一段是先說明子見父,兒子見到父親的狀態。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這個「爾時」,指的是佛陀宣說《華嚴經》的時候。在「門內」,這個門內就是在中道實相的門內,因為在《華嚴經》佛陀開顯一心萬行、萬行一心,是整個中道的真空妙有。所以不但是有中道的智慧,還能夠怎麼樣?「施大寶帳。」顯現大悲的四無量心,這個叫「施大寶帳」。坐在師子座上,安住在中道實相,「眷屬圍繞,諸人侍衛」,他旁邊有各式各樣的法身菩薩來做圍繞,跟三賢位的菩薩做侍衛。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這當中有計算,就是有廣大數量的「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所以我們講,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其實《華嚴經》真正展現的是佛陀的富貴,六度的功德。佛陀的功德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佈施招感什麼富貴;佛陀的功德是一為無量。你到了法身菩薩以後,修佈施具足六度的功德,所以他有無量無量的功德在《華嚴經》裡面出現,這當中包括了「注記券疏」。注,大乘六度的功德,注就是廣泛地去論述,一心開出來就是六度;記就是授記,佛陀為大乘善根成熟的授記;券,這個券就是心中的信用,就是四弘誓願;疏,就是有障礙把它疏通,佛陀顯現各種各種破障的——疏通障礙的法門。

這個時候窮子在華嚴會上看到父親,是既豪貴又尊嚴。豪貴指的是自受用,尊嚴指的是利他。「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這個恐怕是大國王或者是王族。這個是報身佛嘛。所以內心「驚怖自怪」,就是責怪自己,「何故至此?」我為什麼到這麼一個尊貴的地方呢?他說:「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這個窮子長時間在生死輪迴裡面,他對自己沒有自信,他以為到這個地方會被人強迫做這種困難而複雜的工作,所以「思惟是已,馳走而去」,離開了華嚴會上的諸佛菩薩的功德。幹什麼去呢?「借問貧裡,欲往佣作」,希望到一個比較貧賤的地方做一個簡單的粗活,來換取生活上的溫飽。這說明,這個窮子長時間地輪迴,他已經是變成了厭苦欣空,小智德薄。

再往下看。前面是子見父,再看一下父見子。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長者看到兒子就不一樣了,他可以說是「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這個重頌講得簡單,其實我們看前面的長行文,這個父親看到兒子的時候是「心大歡喜」,充滿期待,他總是覺得:我當初栽培的大乘善根應該還在,是有期待的。那麼他怎麼樣?「默而識之」,但是他沒有講出來,沒有跟旁邊的法身菩薩說,這個人就是我過去走失的兒子。他心中默然認之,但是沒有說出口,只是心中默默地歡喜,並沒有說出這是我的兒子。

作為一個窮子來說,他整個大乘善根修復的關鍵,就是父子相見。我們一個凡夫,見佛是很重要的。在經典上說,我們能夠跟佛陀相遇,好處叫做「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就是說,你如果能夠跟佛陀當面地見面,他會給你一種強大的力量,就是讓你心念當中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正念力。這個正念力會讓你今生或者來生能夠解決一切的煩惱跟業力,就是「能滅諸有苦」。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的時候,帶著諸位大弟子到處游化,有一天到了一個婆羅門城。這婆羅門城,就是這整個城的所有人都是信奉婆羅門外道的。這個「婆羅門城」的王就很擔心,說佛陀有廣大的威德跟神通,他要是來這邊說法的話,那所有人都信佛去了,我的信徒就減少了。他就規定,佛陀跟諸弟子進城的時候,所有人不能做兩件事:第一個,不能供養佛陀跟他的弟子,不能供養;第二個,不能跟他講話。違背的人罰五百個黃金。所以佛陀跟諸弟子進城的時候,大家都把門關起來,沒有人敢在外面跟他互動。

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有一個老婦人,這老婦人剛好在煮飯,去洗米。洗完米以後,她要把這個米水拿去丟掉。她出來的時候剛好撞見佛陀。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攝受了,她就很自然地忘了國王的規定,就拿這個洗米水去供養佛陀。佛陀就慈悲地把缽拿出來,這個老婦人就把洗米水倒在缽裡面去供養佛陀。

供養佛陀以後,佛陀就現神通,從嘴巴放出金光,跑到空中繞一圈,再從空中回到他的白毫光。這個婦人看到這種瑞相以後,就感動地拜下去,念一句皈依佛:南無佛!佛陀馬上跟她授記。他說,你會因為這次供養跟禮拜的因緣,未來十五劫的時間在天上人間享受快樂,要麼人,要麼天,你這十五劫不會到三惡道去;享受快樂以後,十五劫福報享盡以後,你會做一個人,然後在那一生成就辟支佛果。

剛好佛陀這樣子授記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婆羅門走過來,一聽到就譏嫌佛陀。他說,佛陀!再怎麼說您也是一個世間上讓人家尊重的人,怎麼能夠為了飲食的供養而打此妄語呢?佛陀說,我生生世世不打妄語的。佛陀就把舌頭伸出來,把整個頭蓋住。那婆羅門說,哦,這個人不打妄語,是真的。出廣長舌相。

但是婆羅門就不理解,說,她供養您一個米水,怎麼就能夠享受十五劫的快樂,又能夠成就聖道呢?佛陀就說,你看遠遠的地方有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好幾個人都抱不住,你知道這棵大樹一開始是怎麼來的嗎?它那個種子,只有三分之一個芥子這麼大的一個種子,但是它怎麼樣?輾轉增盛,終於變成大樹。這個種子你用陽光水分去栽培,變成大樹。也就是說,這個大樹是怎麼來的?一開始是一個微小的種子,重點是這個種子種在了佛陀的身上。

我們前面看到很多,我們講到,成佛有一個了因的慧性,有一個緣因的善性。說你能夠造作佛像、供養佛像、稱念佛名,只要你跟佛沾一點邊,皆已成佛道,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個善根的栽培,除了法力還有佛力。諸位!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不能只是學法,而不跟佛結緣,這對你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就是說,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因為佛陀是有廣大的攝受力跟方便力。有些人他也不拜佛,也不供佛,他只是學習佛法的理論。你不跟佛結緣,那佛陀怎麼救你呢?這個窮子他再怎麼樣的善根退轉,他跟佛結下深緣,所以他能夠跟佛陀相遇,佛陀就有辦法方便攝受。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沒有錯,依法修學是對的,但是法裡面少不了佛陀的地位,佛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父子相見,所以造成了後面的善根的修復,就是從這邊來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