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二十三面,我們看子二的「頌合領付家業心歡喜」。

我們三界的凡夫,在操作權法跟實法時,要把重點放在權法,因為這是現實問題。成佛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次要的,而解決生死問題是比較急迫的。

我們知道,權法的操作,它的核心思想在安穩。從修學的次第,我們一開始會從斷惡修善來追求安穩,就是我們修學善業來消滅這種罪業的不安穩。所以我們剛開始是以善法為住,就是把善法當家,等於是在心中做了一個茅蓬,以善業為茅蓬來抵抗生死業力的傷害。

但是善業有問題。你今生做義工的時候,你內心很高興,對不對?因為善法會讓你歡喜。你來生更高興,因為來生會得到回報,大富長者、大國王。所以,以善法為住會讓你今生安穩、來生安穩。但是第三生就不一定了,因為你造善業的時候心有所得,你有私心,你有我愛執的私心。你造善業可不是為了別人,你可是為了自己的快樂,為了來生積集資糧。所以,你這種私心的結果,就有可能讓你第三生墮落,因為你第二生享受、放逸,第三生墮落。

所以,善業是不安穩的,就是說,它只是暫時的安穩。你造作五戒十善,讓你今生安穩、來生安穩,第三生就不安穩了,所以這個不是真正的安穩。佛法為什麼沒有把善法當作權法?你說應該五乘啊,為什麼沒有把善法當作權法?因為它的安穩是暫時的。

真正的安穩,起碼標準是我空的真如,就是透過無常、無我的智慧,把這種主宰性——這種常、一、主宰的「我」拿掉。生命,誰說了都不算,「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身體會健康,你可別以為你是保養得好,保養好的人多了去了,不照樣得癌症!是吧?因為你前生沒有殺生的業,你保養得好是因為剛好是這樣子。你要殺業重,你保養看看,你吃保養品看看。我們今生總是覺得我可以主宰人生,我因為努力,所以我的事業很成功。那是湊巧,努力的人也很多。那是因為你前生有佈施的善業,我們今生的造作只是一個助緣。所以人生是不能主宰的。

為什麼說諸法因緣生?如果可以主宰,那諸法就是由「我」來生出來了,那就不是因緣生了,所以我空的真如就是透過無常。因為人生會變化,所以是痛苦;既然人生會出現痛苦,表示你沒辦法主宰。你會主宰,你不會讓自己痛苦的。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就證得我空。這是第一個安穩,這是真正的安穩,就是阿羅漢的四念處是第一個安穩。

但是安穩以後,佛陀就開始要慢慢怎麼樣?讓你會權入實,從一種安穩到繼承家業,要成就功德。這個地方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從空性的安穩到真如的功德的開顯,有一個思想是很重要,就是法空的思想,般若時。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說明。就是說,你沒有法空,你沒有建立無所得智慧,你空性到真如轉不過去的。就像那個諸子一樣,他掌管了財物,知道那麼多珍寶,他還是「止宿草庵」,還是在外面睡覺,他就是不回家。所以我們知道,從我空到真如,一個很重要的過渡叫做法空。我們待會兒經文講完再來說明這個事情。

子二、頌合領付家業心歡喜  分二:丑一、合領家業;丑二、合付家財

丑一、合領家業  分二:寅一、合受命領知;寅二、合心無希取

第一個,合領家業。先領知家業,就是先經過方等、般若的消除法執。

寅一、合受命領知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當這個窮子成就我空的真如以後,他的身心已經安穩,生死問題解決了,那現在佛陀要他做的是成就功德的問題了,現在不只是安穩而已。佛陀就教導我等「說無上道」,佛陀就請聲聞人在般若會上替他說大乘的般若法門,講到我空、法空,一切法畢竟空的思想。而且讚歎,修習此者,「當得成佛」。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經過我空、法空這兩種智慧的加持。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那麼我怎麼能夠說呢?聲聞人他認為是承受佛陀的加持,來為這些大菩薩講這種二空的思想。「諸佛子等,從我聞法」,聽到這種二空的思想以後,可以說是「日夜思惟,精勤修習」。他不但是修二空,他是應無所住,他還得生其心,發菩提心,廣修六度。透過菩提心、空正見,「是時諸佛,即授其記」,開始授成佛之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秘密之藏。」所以整個二空的般若法門是秘藏之法。秘藏之法就是說,其實法空它還不是中道真如,因為中道真如要把心性顯出來。空性是個法,但是法空能夠秘詮真如,真如的法是含藏在法空當中。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這個地方就是說明了,為什麼說佛陀是把他從我空帶入到真如呢?中間很重要的橋樑就是法空的思想,而這個法空的思想是秘詮真如實相的,叫做秘藏之法。

我們看最後一段,這個聲聞弟子來講般若經以後,他自己是什麼感覺。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其實,當初的聲聞人並沒有完全投入。他認為說,佛陀是要我講給菩薩聽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廣修六度,這個跟我沒關係,我還是修我的偏空涅槃,我還是安住我的涅槃寂靜。這就是為什麼他領付家業以後還是「止宿草庵」,他還不住在家裡面,他還是在外面搭個茅蓬休息。

我們解釋一下這段經文的核心思想。其實我們知道,教化不一定要太有針對性,如果太強調針對性,他反而反彈。這個是佛陀的秘密教化。就是說,表面上佛陀要聲聞人去告訴菩薩,其實佛陀是要讓聲聞人自己去熏習這種法空思想,潛移默化,就是讓他自己去熏習。

為什麼說法空思想對他回歸真如這麼重要呢?因為法空思想所詮釋的就是一切法無生,這是他的思想的一個提升。聲聞人一開始是怎麼認為?諸法因緣生。因緣生就很難進入真如了,因緣生就有所得了。你們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要麼得到生死,要麼得到涅槃,兩種而已。因緣生起的時候,你要麼就落入生死;因緣滅,你執著滅相,那就得到涅槃。所以,「諸法因緣生」,生命就落入對立,人生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生死,要麼涅槃。

「諸法因緣生」這個智慧是要再提升的,提升到「一切法無生」。這個就是法空的思想。

其實「一切法無生」是很重要。有一個禪師誦《法華經》,誦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產生疑惑了:諸法怎麼「常自寂滅相」呢?你看我這個人,我可以吃飯,我可以睡覺,我可以拜佛!我都是在造作,怎麼講是寂滅相呢?明明是諸法因緣造作,怎麼講它是寂滅相呢?他就把這個問題問他師父。他師父說:去,我不與汝道。我不告訴你。叫他自己去參。

他從秋天參到冬天,從冬天參到春天。突然有一天,他在禪堂打坐的時候,他聽到黃鶯的叫聲,突然間開悟。他講一個偈頌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鳴柳上。」他這個怎麼樣?心性顯出來了。

我們解釋一下。「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是說一切法本來是畢竟空的。一個人一定要把自己逼到畢竟空以後,才會怎麼樣?才會畢竟有,所以才會「春至百花開,黃鶯鳴柳上」。凡夫從因緣裡面得到了三界的果報,二乘人從因緣生裡面得到了涅槃寂靜,但是這都是一種執取。凡夫更嚴重,是我執。二乘人叫做法執,執著涅槃也是法執,所以用無生來破法執。你知道一切法畢竟空,才能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

所以,諸法因緣生是最基礎的,諸法無生是中間。你知道諸法無生,你就知道諸法是唯心所現了,大概就可以知道了,就再往無生契入,就是「春至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那一切法就是聲音、相狀,就在心中現出來。所以說,以無所得為方便。

其實大乘佛法,無生是很重要的。你契入真如要無生,淨土宗的感應道交也是要無生。蕅益大師說,你要真正體達無生,要不然你怎麼說:眾生業障深重,彌陀萬德莊嚴,臨終怎麼感應道交呢?你要把因緣拉到原始點,就是因緣沒有生之前。諸法是因緣才生,對不對?那因緣和合之前呢?那就是無生。就這樣子的。所以,「若實無生無不生」,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拉到無生,然後你才能夠契入一心真如,這是個關鍵。所以佛陀講法空思想來破這個偏空涅槃。

寅二、合心無希取

前面是講到用般若的無生觀來修一切善法,來成佛。窮子對這樣的一個法,一開始是沒有希取,只是了知而不希取。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這就好像當時的窮子,他靠近父親,父親讓他掃廁所,廁所掃乾淨以後讓他掌管珍寶,但是他內心不希取,他只有了知而不希取。就是「我等雖說,諸法寶藏」,就是二空真如秘詮實相,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秘密之藏。但是,我對於這樣的二空真如所顯的六度波羅蜜,「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其實這個地方前面有說過,他為什麼不希取呢?兩個理由:一個是年紀老邁,第二個得少為足。因為聲聞人以為繼承這些珍寶還要種種的造作,他覺得年紀大了,精神體力實在是不堪再做修行了。但是他不知道,這種理觀,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你只要觀念改變。觀念改變就好,你就能繼承家業。它跟前面的權法的有為造作不一樣。四念處是很辛苦的,修六度也是很辛苦的,但是繼承家業是當下一念相應就可以了。他以為是還要去有為造作,所以他心不希取。

這下面會詳細說明他沒有希取的理由。我們看經文。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對於領知家業,這麼多的珍寶,他為什麼不生希取呢?「我等內滅」,因為我已經向內證得了滅諦,成就了我空的真理。我一開始就是追求安穩,也沒有要成佛,我要的是了生死,所以我覺得已經滿足我的心願了。「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認為所作皆辦了。因為我就是一個窮苦潦倒的貧窮子弟,多生多劫深受生死業力的折磨,我的涅槃可以保護我。他覺得這樣夠了。

所以,在般若會上,「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對於怎麼樣去上求佛道,怎麼去下化眾生,成就功德莊嚴,圓成佛道,我沒有好樂之心。「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這個是空三昧。聲聞人的空性,我們講過,是從無常切入的。你用無常觀來看一切法,那沒有一個東西有價值的。即便是功德都是無常,因為無常故苦,苦即無我。

所以,整個我空思想是排外的,它對有為諸法是排斥的。不管是生死法,不管是功德法,只要有為造作的法都是排斥的。因此,從我空的思想來看一切法,是無相三昧,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它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它沒有生相滅相,沒有大小,沒有好壞的相狀。它是純粹的無漏、無為,就是一種沒有生死的涅槃寂靜,就這樣子。所以,這個小乘的空性是一種嚴重的法執。

「如是思惟,不生好樂。」所以我對於整個大乘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生好樂。所以他不能發起菩提心。這是說明他這個空性是帶有出離心的。

再往下看,看第二段。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對於佛陀的中道智慧沒有希求之心,也沒有志向之心,我只對於我自己的我空所成就的涅槃法,認為是究竟圓滿了。我等長夜修習我空之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遠離三界的業報身,如今是住最後一生,進入有餘依涅槃,就是最後還有一期果報。「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佛陀教化我的四念處法,我已經成就了,如法修行就是報佛恩了。所以他這個是有點得少為足了。

第三段,看「心無願樂」。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我雖然是代佛陀在般若會上講大乘的六度法門,來追求佛道,但是我對於大乘的功德法永無願樂之心。「導師見捨,觀我心故。」所以,在《法華經》之前,佛陀並沒有說一心真如是我們本具的,因為是要保護我的這種偏空之心。二乘人是因為厭離痛苦才追求涅槃,等涅槃得到以後,他就不出來了,就以涅槃為究竟。

他是到什麼時候才下定決心,放棄他心中我空的涅槃?就是他什麼時候離開他的茅蓬回家住呢?有一句話很重要,就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就是說,不管你願不願意,所有的法門,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都是假名假相,一個假相而已。你執著涅槃,其實涅槃是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他非回家不可了。

到了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告訴他說,除了一心真如以外,其他都是唯心所現的假相,小乘的涅槃寂靜、大乘的功德莊嚴,都是唯心所現。就是說,你領的工資是這個家給你的,菩薩的珍寶也是家給你的,所以你非回家不可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家,你不能再活在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這個地方,用法空破我空以後,他才能夠回歸到一心真如,是這個概念。

丑二、合付家財  分二:寅一、合付家財;寅二、合心歡喜

他開始肯定一心真如以後,那當然珍寶就不求自得了。正式的法華會上會三歸一以後就付給家財。

寅一、合付家財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陀就像前面大富長者一樣,「知子志劣」,看到這個諸子長時間在輪迴受到痛苦以後,既愚癡又狹劣,所以他知道慢慢來,不著急。先用我空讓他安定下來,以方便力調柔其心,讓他先穩定,不要那麼躁動,然後才付給他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陀也是一樣,先為實施權。對於好樂二乘涅槃的人,「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佛陀先用我空來破除生死輪迴,再用般若的法空破他的我空。他是兩個次第:先用我空給他安住,再用法空來破我空。所以這個方便力是很重要。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個事情來看。就是說,空性的涅槃跟真如本性的差別在哪裡?我們看禪宗一個公案就知道了。禪宗的公案,神秀大師的偈頌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的偈頌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看這兩個偈頌。

「時時勤拂拭」,你才能夠「莫使惹塵埃」。神秀大師的思想是放在灰塵。諸位!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有一個鏡子,上面有很多灰塵,當然有好的灰塵、不好的灰塵,你會把重點放在灰塵還是放到鏡子?這是關鍵了。就是你家裡面有個鏡子,你放在灰塵,那你一輩子只能夠去管灰塵了,你就看不到鏡子了。你注意灰塵,你就看不到鏡子了。

六祖大師的成功,就是他看到了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有為造作永遠不究竟?比方說我們年紀大了有病痛,有病痛當然你可以從因緣觀病痛,因為我業障重,所以我拜懺。這也不錯,你至少知道諸法因緣生。但是如果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就更好了。就是說,如果你從諸法因緣生看問題,你會落入得失的概念,因為,因果的思想雖然可以斷惡修善,但是因果思想會把我們帶入二分法,你就很在乎病痛。你今天把這個病痛懺悔懺好了,但是我們罪業是永遠懺不乾淨的,你過了幾年又生了一個病!今年可能是牙痛,明年變成胃痛,所以你就永遠被這個病痛折磨。就是說,你今天把東邊的灰塵擦乾淨了,明天西邊的灰塵出來了;你擦西邊灰塵,南邊的灰塵又出現了。所以你永遠活在擦灰塵。

六祖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站在心性的角度,灰塵就是灰塵而已!他把人生當歷練,所以安住真如以後,對任何的因緣他是不迷不取不動,他是站在心性。站在心性,你所現的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什麼寂靜也好,什麼相狀也好,那都是如夢如幻的。

所以,這就說明一個人有沒有回家是很重要。窮子他為什麼一定要回家才能繼承財寶?就是,無論你怎麼打工,你打工一輩子你就是有所得,你就永遠是灰塵。所以諸位!《法華經》告訴我們一個觀念,雖然我們一開始初學要知道諸法因緣生,但是你讀《法華經》,你要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你試著從一念心性去看人生,這些都是唯心所現的。所以我們修行怎麼樣呢?就是實踐理想。不要去管這個心中的影像是好是壞,反正我們盡心盡力,但是把成敗得失可以放下。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今天這個窮子能夠回家,就是他不再打工了,他回家住了,就是把這些得失的概念放下。就是不要重視灰塵,回到鏡子。

寅二、合心歡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當這個窮子放下「諸法因緣生」,他好不容易得到的涅槃寂靜,他知道不究竟,放下以後,他得到更多。「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我一開始要追求涅槃寂靜,結果成就的是無量財寶。

看第二段。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那麼他今天才成就真正的道果。「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他以前是只有得道,而且是小道,就是涅槃寂靜的我空之道,他以前是沒有果。到法華會上,既得道,就是大菩提,得到中道智慧,又得果。他那個涅槃,諸位!你今天捨棄有所得心,那這個涅槃就不是寂靜樂,那這個涅槃叫做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成就大菩提的道,大涅槃之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於中道的實相無漏法得清淨眼,就是開佛知見,成就圓教的初住。「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我無量劫來持戒、修習四念處,終於在今天得到無上菩提跟涅槃的果報。

看第三段。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這個講到得道得果,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妙用。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聲聞弟子,以前只能夠說相似於佛陀的兒子,很像佛陀的兒子,但是子義未成,你沒有繼承家業。我現在迴光返照,回到一念心性以後……其實你回到心性,諸位,你回到心性,涅槃寂靜沒有失掉。但是你這個時候叫做「真是佛子」,你是真實的聲聞弟子。為什麼呢?因為「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可以在無佛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圓教初住,等同別教初地,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來成佛。

「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所以都加一個「真」。阿羅漢是無生、殺賊、應供,其實四果阿羅漢只是少分地證得無生、少分的殺賊、少分的應供,只有圓教的初住才是真實的無生、殺賊、應供。「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你真正地要能夠廣度眾生,才真正能夠受眾生供養,叫做真阿羅漢。

也就是說,當我們放棄有所得心的時候,其實我們得到所有的東西。我們剛開始修行,可能都是(真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像海豚一樣,我們表演一個好的動作,我們希望主人丟一個魚給我們吃。我們今天拜懺,我們希望消業障,結果我們就把心放在消業障:不錯,拜懺消業障!我們佈施,我們希望能夠透過佈施成就富貴的果報。這是正常的。就是我們會從因緣觀來看人生。

但是,你這樣子格局就很小了,你可以換個方式。換個方式就是說,我透過佈施來開顯我內心自性的功德,我透過拜懺來開顯我內心自性的功德。我們試著從回家的角度來修行,那你就是「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同樣的權法操作,但是你有沒有回家是很重要!就是我們要試著從「諸法因緣生」回歸到「萬法唯是一心」的概念。

這個地方就是,你看阿羅漢他什麼事也沒有做,他在法華會上回歸一念心性以後,他是既得道又得果,真是聲聞、真阿羅漢、應受供養,他整個生命法界改變了。他就是改變一個觀念,從「諸法因緣生」回歸到「萬法唯是一心」,就這樣子。

辛二、嘆佛深恩  分三:壬一、嘆佛大恩莫能報;壬二、嘆佛實智不思議;壬三、嘆佛權智得自在

我們看最後的辛二,嘆佛深恩。這個地方有三段。

壬一、嘆佛大恩莫能報

先看第一段,嘆佛大恩莫能報。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這個地方,聲聞弟子從這種權法的涅槃寂靜轉成回歸一心,變成大般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脫以後,他感受到佛陀的大恩大德,所以感慨:世尊的大智、大悲之恩哪!您老人家能夠在我胸量狹小、執著心很重的時候,跟我講諸法因緣生,讓我成就涅槃,為實施權;時間到了又開權顯實,告訴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切法唯心所現!所以「憐愍教化,利益我等」凡夫二乘這種根鈍遮重的眾生,「無量億劫,誰能報者」!這是嘆佛深恩難報。

第二個,別明盡心供養。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盡心供養」當中分兩段:第一個講內財供養,再講外財供養。先看內財供養。

「手足供給」,用我的手腳來供佛陀使喚,或者是「頭頂禮敬」,就像觀世音菩薩把佛陀放在他的頭頂上,頂戴佛陀,這叫做內財供養。如是的內財供養,就是用身口意來供養,是「皆不能報」。「若以頂戴」,用頭部頂戴佛陀,或者是用兩個肩膀來負荷佛陀,「於恆沙劫,盡心恭敬」。這第一個。

再看外財供養。或者以美膳,美好的熟食,或者無量的寶衣,或者種種的臥具、種種的湯藥,乃至於「牛頭栴檀,及諸珍寶」,用珍寶來起塔廟,這當中還用寶衣覆滿地上,「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這是說明報恩。

天台的章安灌頂尊者,他講這個佛恩,從三個角度說。我們怎麼知道佛恩這麼的希有呢?

第一個,他說,「入慈悲室」,就是佛陀的慈悲之德。就是佛在一念清淨心中,隨時觀察眾生的根機是否成熟而伺機教化,所以佛陀的大悲心隨時都在,並沒有離開我們。這第一個,慈悲德。

第二個,忍辱德。忍辱,「著忍辱衣」。眾生善根成熟,佛陀隨時示現應化,來演說三乘的教法,來安穩眾生。佛陀會先忍辱。你善根沒有成熟,佛陀不會馬上跟你講萬法唯是一心,佛陀只會講諸法因緣生,叫你從因緣當中去掃廁所,去管理家務,去成就功德,讓你安穩。

第三個,「坐法空座」。就是會權入實,就是智慧德。當你的身心得到安穩,大乘善根成熟,佛陀以一佛乘的思想來導歸一念心性,從諸法因緣生告訴你「萬法唯是一心」,而真正地回家。

所以佛陀有三德,慈悲德、忍辱德跟智慧德。這三種恩德是難以報答的。

壬二、嘆佛實智不思議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佛陀有兩種智慧:

第一個,真實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觀,佛陀自受用的佛的知見,「諸佛希有」。佛陀的真實智慧,一心三觀。佛陀看事情是從一念心性來看事情,所以他看所有事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要一心三觀。

這種一心三觀的中道實相,第一,是廣大「無量無邊」。它是一種清淨德,它離相清淨,「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第二,是深妙不可思議,他圓具萬德。所以他有「大神通力」,而且「無漏無為」。他這個廣大的神通,三身四智,無量無邊百千陀羅尼門,都是與無漏無為相應的。他不但是沒有過失,而且有功德莊嚴。是「諸法之王」,它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的功德來自於佛陀的中道智慧。

再看下一段。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當然,如果我們胸量很小,執著心很重,沒辦法接受萬法唯是一心,那沒關係,佛陀告訴你諸法因緣生。你一定要有所得,就是說,現在要你回家有困難,你還是想打工,那沒關係,那我就告訴你,好,那佈施、持戒、忍辱,各自都有各自的功德。你想取相,與其取一個不好的相,那佛陀創造一個好的相狀讓你取。佛陀用功德相讓你取,用涅槃的空性讓你取,佛陀是可以忍耐你的成長的,可以「忍於斯事」的。就是佛陀的實智不可思議。

壬三、嘆佛權智得自在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先「為實施權」,先用權法。「諸佛於法,得最自在。」佛陀對於一切的有為、無為諸法得自在,所以他怎麼度化眾生呢?

首先「知諸眾生,種種欲樂」。佛陀施設權法,他一定知道你的痛苦點跟好樂,就是你為什麼學佛。如果你是為了離開痛苦而學佛,那麼佛陀會跟你講無常、無我的智慧,讓你先遠離痛苦;有些人是胸量比較大,他為了創造功德而學佛,那麼佛陀就跟他講緣起性空的思想,這個空性能夠容受萬德的。所以,佛陀會先看看你心中的希望跟你的痛苦點,以及所產生不同的志向,「隨所堪任」,所以才能夠用種種的譬喻來說法,所以佛陀先觀機才能夠去教育的。這個是權法。

我們看第二個,「開權顯實」。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所以,等到我們眾生善根成熟的時候,才真正地會歸到一心。前面是從一心而說三乘,最後由三乘再回歸到一心。到這裡,等於是整個〈信解品〉。

其實我們看〈譬喻品〉跟〈信解品〉的觀念,兩個都是一樣的,都是針對於鈍根,鈍根人,就是聲聞人,這純粹是聲聞人。聲聞人的有所得心很重的,所以他是先工作再回家。但是我們看,我們下一次開始講〈藥草喻品〉就不一樣,〈藥草喻品〉是佛陀在講完會權入實以後,正式講權實不二。〈藥草喻品〉它的觀念是認為,要先回家再工作,你最好的選擇是先回歸到一心真如,再來修一切的因緣法。當然,這個地方就牽涉到每一個人根機了。

總而言之,《法華經》的思想是「權實不二」。權法的重點是有所得,實法的重點是在眾生本具,你不會得到任何東西的,你所有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給你的,而權法是認為因緣給你的。你覺得,到底是「因緣給我的」比較能夠啟發我修行的意樂,還是認為說「你自己給你的」你比較能夠接受,這個就是個人去調整了,這是比例的問題了。但是我們先不談根機,從理論上說,你認為是你自己給你的,你會進步比較快;你要是認為因緣給你的,那你就是還沒有回家,還在打工了。當然也不錯,起碼你可以得到快樂、得到涅槃、得到往生。

所以,到底是權法的有所得,還是實法的無所得,這個地方怎麼調配?如果你這個人執著心很重,你一定要「因緣給你」你才要修行,那你就多花一點時間在〈譬喻品〉跟〈信解品〉;如果你覺得我可以接受「一切法是我自己的心現出來的」,我不用向外求,我不要因緣給我,你拒絕了因緣,那真如就要給你了。就這樣子。如果你能夠接受「我自己給我的」,那你就可以注意一下〈藥草喻品〉。我們下一堂課要講〈藥草喻品〉。

所以,一個是會權入實,先從權法入實法;一個是權實同時操作,這兩個大家可以做一個比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