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二六講)

庚二、重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面,我們看庚二的「重頌」。這個是耳根功德的重頌。這地方有三段。我們看第一段的總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佛陀重頌說,「父母所生耳」,透過一念隨喜的理觀,加上前面的五種法門的熏修,他在未來當中,就著父母所生的肉耳,他的六根就能夠「清淨無濁穢」,他對什麼聲音都不會產生執著。所以,以此清淨的常耳,他能夠知道整個三千世界內外的聲音。這總標。

我們看別明,當中有五段。先看第一段,欲界的聲音。

象馬車牛聲  鐘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這個地方是講到整個欲界的聲音。說是欲界有什麼聲音呢?比方說在戶外的象馬車牛聲,或者是有人辦喜慶這種敲鐘打鼓的鐘鈴螺鼓聲。或者有些人在室內演奏音樂,這個古代的樂器,琴、瑟、箜篌、簫、笛各種音聲的這種協調而創造出清淨好歌聲。得到清淨耳根的人,他聽到各種聲音以後,重點在下面這一句,「聽之而不著」。他的耳根已經成就了——能夠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就是跟中道實相相應了。他也能夠去分別了知「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他能夠知道亞洲人、非洲人、歐洲人的各種聲音,而且聽到聲音以後他都能夠清楚地了別其中的含義。就是它這個耳根已經具足了意根了知的功能。

他又能夠知道欲界諸天當中,這天上產生的各種美妙的音樂,以及天人男女、童男、童女嬉笑玩樂的聲音,他都能夠判別出來。或者在人煙稀少的這種山川險谷,有各種珍貴的鳥類。比方說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就是妙音,它的音聲特別好聽。或者是命命鳥(這個命命鳥叫做共命之鳥,它一個身體兩個頭,就是說它報命相同但是神識各異),他也能夠知道這些珍貴鳥的聲音,而且知道它的含義。

他也能夠知道「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地獄眾生在受刀山油鍋的時候,他釋放出來那種求救的痛苦的聲音。或者餓鬼在遭受飢餓口渴逼迫當中,他的這種求索飲食所發出的聲音。或者是阿修羅在大海邊彼此互相溝通語言的時候,發出這種廣大的聲音,阿修羅他的瞋心、慢心所發出的聲音。

「如是說法者」,就是前面的透過理觀跟五種事修的這個說法者,即便他安住在他的佛堂、他的住處,「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他聽到所有的欲界的聲音,上至諸天,下至地獄,他了了分明,但是不生取著。乃至十方世界中各種禽獸鳥類彼此互相召喚的聲音,這個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欲界的果報體,它所發動的聲音有什麼特別地方?因為欲界的眾生有三種慾望,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睡眠的慾望,所以這個三界當中欲界的煩惱最粗重,所以它那個聲音是躁動污濁的。這就是為什麼,你看色界的天人,他不隨便來人間的,除非佛陀說法,他不得已。因為他覺得這個欲界的聲音太吵雜了,它這個聲音跟他內心的寂靜的禪定不相應,又是躁動又是污濁。

但這個成就清淨耳根的不是這樣。他能夠聽到整個欲界的地獄的痛苦、餓鬼道的飢渴、阿修羅之間的彼此的高慢心的聲音,他能夠「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為什麼呢?他因地就是從即空即假即中修起來的,他就是隨時保持中道。他的重點是消滅攀緣心,不是去阻隔各種聲音。

我們看色界的聲音。色界的聲音就相對寂靜了。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乃至於色界的初禪,諸梵天,或者二禪的光音天,三禪的遍淨天,乃至於四禪的有頂天。這個四種禪定的人,當然他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入定當然就沒有什麼聲音了,但是從禪定出來的時候他們彼此也有一些溝通的語言。「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他能夠知道這個色界釋放各種寂靜明瞭的聲音。

我們看聲聞眾的聲音。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聲聞眾修四諦法,他的基本思想在於我空跟出離,所以他的心是無為的,他讀經的時候、說法的時候釋放一種清淨無為的聲音。這種五種法師在他的處所也是「悉皆得聞之」。當然,他聽到以後也是不生取著,所以不壞耳根。

我們看下一段,第四段的菩薩聲。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譔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也有一些菩薩,他安住菩提心。在菩提心當中,他可能自己用功讀誦經典,或者為人說法,或者他在譔寫一些註解來解釋經論的義理。那麼這種發出的聲音,這種大悲善巧的聲音,「悉皆得聞之」。這個五種法師也能夠聽得到,因為他成就六根清淨了,他通於十法界。

再看諸佛的聲音。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諸佛是一個具足偉大尊貴的聖者,他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比方說在諸大法會當中演說大乘的微妙法,那麼受持《法華經》的這個六根清淨位的菩薩也是「悉皆得聞之」。諸佛的聲音當然是圓滿自在,所謂一音多聞,「諸佛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的聲音是一為無量的,自在圓滿的。

也就是說,其實這個六根清淨位,他的六根是通於十法界。那你說他聽那麼多聲音他怎麼修行呢?他「聽之而不著」,有聽跟沒有聽對他是一樣的,他只是在心中顯現出來而已,這對他一點都不傷害。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總而言之,在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界內界外,界內就是六凡,界外是四聖,在整個十法界當中,下至阿鼻地獄,上至色界有頂,他都能夠聽到他們所釋放的各式各樣的聲音,而且關鍵是,「而不壞耳根」,因為他不取著嘛。他雖然不壞耳根,又能夠怎麼樣?「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因為他在不取著當中,他有修理觀的一心三觀,所以他能夠離一切相,同時又能夠即一切法,他能夠聞其聲而知其義。那麼這個受持《法華經》的五種法師,雖然沒有禪定天耳,他就著這個他所成就的清淨肉耳,就有這麼廣大的功德力。

所以我們講,《楞嚴經》說,修行的兩大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當然大家都懂了,你是念佛的,你的淨念就是憶念佛號;持咒的,你的淨念就是持咒。但這個「都攝六根」我們要說明一下。這六根它不是要你關閉,它不是關閉六根。因為,你的因地關閉六根,你未來的果地就是偏空涅槃了,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你所有的加行只是讓這個結果更快而已。就是你的因地錯了,你過程怎麼加行已經沒有意義了。你種下一個葡萄的種子,你再怎麼用功,只是讓這個葡萄早點成熟而已,你種下的葡萄種子不可能變成蘋果的,不可能。所以,你檢查你的因地跟《法華經》的一心三觀是不是符合,是很重要的。

虛雲老和尚在他的傳記裡面講一件事,我們可以知道他的修行是怎麼樣。他有一天在禪堂打坐,他坐的時間相當長,突然間一念地相應,他內心一片的清淨。因為古代的叢林它禪堂跟寮房距離是很遠的,但在清淨當中,他能夠遙聞,在雲水寮裡面有很多剛來的行腳比丘在那邊聊天。他在禪堂,離得非常遠,卻聽得清清楚楚。而且他關鍵是什麼?他能夠從聲音判定這些行腳僧過去是修什麼法門,他們聊些什麼事情,這些行腳僧來這個地方幹什麼,未來有什麼計劃,他全部地從聲音就能夠知道他的過去、現在、未來,了了分明。

而且更重要的是,虛雲老和尚講這一段的時候說,他聽到這些聲音,他的心還是一樣,明靜不動,明瞭寂靜,他不動。而我們一般人知道別人隱私的時候,我們開始打妄想了。所以虛雲老和尚是中道實相,他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說,我們從他的果地可以知道他的因地,他能夠遙聞諸聲音,而不壞耳根。

所以諸位!什麼叫都攝六根?就是把六根的攀緣心給收起來,這就都攝六根了。不是說你跑到深山去叫都攝六根,不是。你跑去深山,你整天看那個鳥在那邊跑來跑去,還是在那邊攀緣。你根本沒有都攝六根,你只是換個所緣境,你的攀緣心還在。重點不是你在什麼地方,重點是你的心地法門,你是不是迴光返照。你要向外攀緣,你就是跑到深山,你還是問題重重,你還是壞耳根。

所以,都攝六根的重點不在關閉六根,是把六根裡面的攀緣——那種強力膠,把它給收起來。這樣子的話,外面的聲音對你根本就不產生傷害。

己三、鼻根功德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我們看己三的「鼻根功德」,清淨鼻根的功德。也是分成長行跟重頌。

庚一、長行

先看長行。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具足內觀的智慧,再加上受持五種法門,他未來當中成就八百清淨的鼻功德。依止清淨鼻根,他能夠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的諸香。這是總標。

什麼樣的香呢?這以下別明有五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卜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首先,他能夠知道整個戶外的大自然界的各種的花香。他能夠分別,哦,這種香是屬於須曼那花香(就是善攝意花),或者闍提花香(叫金錢花),或者茉莉花,或者薝卜花香(薝卜花就是小黃花),或者波羅羅花香(就是重生花),或者赤蓮花、青蓮花、白蓮花,花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摩羅跋香叫做無垢花,沒有污垢),或者多伽羅香(就是沐香,沐浴的沐,沐香),還有一種是千萬種香混合在一起做成香末,或者做成丸(就做成一顆一顆的香錠),或者做成塗香(做成液體的精油)。這麼多香,持是經者,於此佛堂住,他能夠遙聞辨別而不壞鼻根,他能夠精準地知道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香味,而且它不擾亂他的心思。這是講到花果香。

我們看第二個,眾生香,正報的香。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前面是指依報的花果香,這裡講正報的眾生香。他也能夠聞到六道眾生各種差別的香,比方說動物,象、馬、牛、羊;比方說人道的男人、女人,或者未婚的童男、童女。這些眾生因為業報不同,所以釋放的味道、氣分也不同,他都能夠分辨出來。

我們看草木香。

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這個地方指的是深山叢林當中各種草木。這種草木有的很近,有的很遠。那麼這種草木所釋放的香味,他也能夠精準地分別不錯,而不壞鼻根。

第四是諸天的香。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

前面是講到人道的依正二報,這裡講諸天。諸天,當然他的果報比我們更加精妙了。他因地修五戒十善乃至於修禪定,所以他的香也比人道的香更加精緻微妙。持是經者,雖住於自家的住所,他也可以聞到天上這些天人所釋放的香。比方說波利質多羅香。波利質多羅叫做緣生樹。這個緣生樹,這個緣是因緣的緣,就是釋提桓因的正殿前面的一棵大樹,它是釋放那種清淨微妙的香氣,逆風能夠熏習五十由旬,順風能夠熏習一百由旬。拘鞞陀羅樹,這個是帝釋跟天女在遊玩的時候,就在這一棵樹下遊玩。

還有曼陀羅花,曼陀羅花就是適意花,天上的大地上很多的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大適意花。或者曼殊沙花,就是柔軟花。摩訶曼殊沙花,大柔軟花。以及天上的栴檀香、沉水香。種種的末香,就是粉末。或者是雜花香,把這個香混合在一起的。如是等諸天彼此混合所出的香。這以上天上的花香,這個五種法師無不聞之。

他也能夠聞到諸天這個果報體身上的香。前面是講依報,這是諸天人,天人身上所釋放的香。比方說釋提桓因在勝殿,這種殊勝華麗的殿上,這個勝殿是幹什麼?釋提桓因跟天女、天人遊樂嬉戲的地方。在放逸的時候他釋放的香氣,這個五種法師可以分別。或者說釋提桓因在妙法堂說法……釋提桓因定期會把這些天人、天女集合在妙法堂,為他們說十善業,講因緣果報。釋提桓因在說法的時候釋放的香氣,這五種法師也可以聞出來。或者說這個諸天,在其他的花園遊戲的香。或者是餘天,就是忉利天以外的欲界諸天的這些各種男女的香氣,這五種法師都能夠去一一地分別。因為過去的業報不同,他們釋放的香氣也不同。

從欲界天如是輾轉而上,到色界的大梵天,乃至於到色界四禪的有頂天,這種在禪定當中的天人身上的香氣,亦皆聞之。而且也知道他們在天上所燒的各種香,都能夠清楚地分別出來。對諸天這種殊勝果報的香味,都能夠作各種的明瞭分別。

我們看賢聖香。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前面是講六凡法界,這裡講四聖法界。聲聞修四諦,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陀安住大般涅槃。那麼這種四聖法界他們是什麼香呢?就是五分法身香,只是程度由淺入深而已。這五種法師對於四聖法界的五分法身香,也能夠遙聞,而且知其所在,知道哪一個地方有菩薩,哪一個深山裡面有辟支佛。為什麼呢?你怎麼知道呢?因為他的香氣已經被我聞出來了。這個就是四聖法界的香。

我們看總結。

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這個鼻根聞各種香,關鍵在於不壞,因為他不執著。所以他修禪定的時候,根本不會擾亂他的心思,不壞他的鼻根。他在分別判斷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的錯謬。即便他為人解說,也能夠正確地憶念而沒有錯謬。

這個鼻根知香,在《高僧傳》說,過去有一個印度的出家人,來到中國的寺廟參訪,他當然帶一個翻譯。這個印度的修行人禪定很高深。這寺廟為了考驗他的修行,就拿一本《易經》給他看。因為他是印度人,他看不懂中文,他怎麼辦呢?他把《易經》拿在鼻子上聞一聞,他說這本書有一種玄妙的味道,《易經》。《易經》就是講陰陽八卦,特別玄妙。然後這個出家人又拿了一本書,拿《春秋》《戰國》給他聞。他聞一聞,說這本書裡面有血腥的味道。

諸位!他就靠鼻子去聞這個文字相。這個文字相本來是我們要用眼根去看的,但是他從文字相裡面釋放出來的味道,就知道《易經》的道理是玄妙的,《春秋》的書是血腥的。這表示什麼?他某種程度那個鼻根跟他的意根是相通了,聞味而知其義。當然這個都是跟他的因地有關係,因為在因地的時候他不否定外境。

你看,同樣是修行人,有些人得到成就以後,他對外境一無了知了。因為你因地就否定外境,所以你果地的時候只有偏空寂靜,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你的因地怎麼修,現在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但等到果地的時候,你要改變就不容易了。因為你已經落入一種法執堅固,你要從這個地方再回過頭來,從頭開始,這就不容易了。尤其是成就聖道以後,更難,叫做定性。你如果是沒有成就初果之前,改變很容易。一旦入了定性,入了初果,你要他回小向大就相對不容易,那只有佛陀親自出手了,佛陀講《法華經》。一般的凡夫他根本看不上,你根本沒辦法替他說法。

所以我們學《法華經》好就好在哪裡?就是你第一步就走對。外境這種影像,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實它不會傷害你,是你的執著去攀緣這個影像,你自己產生傷害。所以問題在於那個執著的攀緣心,你把那個改成真如的心就可以了。這樣,你的心一改的時候,這個六塵變成妙用了。為什麼說「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陀能夠利用六塵來廣度眾生,他為什麼能夠透過耳根的聲塵跟眾生感應道交呢?因為他因地就不排斥聲音。你因地排斥聲音,你跟聲音結惡緣,你怎麼利用聲音跟眾生感應道交呢?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了了分明而不壞耳根,就是他因地的時候即空即假即中,離相的同時又能夠即一切法。

庚二、重頌

我們看庚二的「重頌」。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受持《法華經》的五種法師成就鼻根清淨以後,在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對於各種香、各種臭都能夠分別地聞,而且知,知道它的來處。

我們這個地方講別明。這有四段,先看第一段的花果香的重頌。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比方說人間的須曼那花香(就是善攝意花),或者闍提花香(金錢花香),多摩羅跋花香(就是無垢香)跟栴檀香、沉水香、桂香,各種的花香他都能夠分辨清楚。

我們看眾生草木香。

及諸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皆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斗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這一段是廣泛地說明整個三界六道眾生的依正二報的香味。

「及諸眾生香」,這講到欲界的正報。正報有男人、女人,雖然「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因為男人跟女人業報身不同,所以他釋放的香味也不同。他能夠分別地知道,這是男人,這是女人,及他所在的處所。

大轉輪聖王,這個是大福報的國王,統領四天下。小轉輪聖王就是統領三天下、兩天下、一天下的這種小國王。以及他的群臣,以及他的王子,種種的宮人,這個鼻根清淨的法師都知道這些大國王、小國王、他的眷屬,他們福德大小不同,所釋放出來的香味不同,處所也不同。

「身所著珍寶」,轉輪王身上的珍寶釋放的香味,以及藏在地中的寶藏,以及轉輪聖王他的夫人、他的寶女,這個法師「聞香知所在」,也知道他所在的各種處所,透過香味就知道他的處所。

「諸人嚴身具」,這個轉輪聖王跟他的夫人、眷屬身上戴的這種莊嚴的資具,比方說衣服、瓔珞,以及他身上所塗的種種香,「聞香知其身」,從香味當中就知道這個人的身體是處在哪一個方向,哪一個處所。

「諸天若行坐。」諸天他有時候是坐,聽法;有時候是各種的行動;或者是遊戲;或者是彼此間作種種的神變。持《法華經》的這五種法師「聞香悉能知」,知道這個諸天的各種行動的變化。

或者是人間「諸樹華」,在這個人世間有各種的樹花果實,或者是人世間在做飲食的時候,有乳酪做成的酥油所釋放的香味,這個五種法師在他的處所「悉知其所在」,也了知這個香味是從哪裡來的。

或者是在深山,人煙稀少的深險處,有栴檀樹花開的時候,以及在深山當中有少數的人居住,「聞香悉能知」。這個五種法師也能夠從香味當中,明確地知道這些栴檀樹花,這些住在深山的眾生他的明確的處所。這個地方就表示這個鼻根跟意根是相通的。

或者是在三界最外的鐵圍山的廣大海水當中有一個小島,這小島當中住了一些少數的眾生。那些眾生的善根、福德的多少,這種五種法師「悉知其所在」,知道他的善根、福德以及他所在的處所。

「阿修羅男女」,阿修羅是男丑女美,跟眷屬彼此在斗諍或者遊戲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些阿修羅是在什麼地方活動。

或者在「曠野險隘處」,特別凶險的地方,有獅子、大象、老虎、狼群、野牛、水牛,這些他都知道,「聞香知所在」,知道這些動物各在其相應的處所。

或者有女眾懷孕。女眾懷孕,她不知道以後這個胎兒是男是女,是無根的,沒有男女根的。或者是非人,她可能懷的是精靈、鬼神,不是人類。這五種法師到她的前面聞一聞,就知道,哦,這個未來的胎兒是怎麼情況,是男胎是女胎,或者是無根的,或者你懷的是一個精靈鬼神,他都能夠了解。「以聞香力故」,對於懷孕的女眾,他只要聞一聞她身上的味道,就知道這個人懷的胎兒未來能不能夠成就,她未來能不能夠安樂地產下福德之子,聞她身上的味道就知道。

「以聞香力故」,他也能夠知道男眾、女眾心中的堅固的念想。我們每一個人打很多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特別堅固的,就是你「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個人的習氣。這種習氣可能是貪愛的習氣、愚癡的習氣、瞋恚的習氣,每一個人煩惱輕重各自不同。或者有些人是修了各種善業,是修持人天善法的、修空性的、修菩薩功德的。這個五種法師只要靠近你,聞聞你的味道,就知道你的煩惱是什麼粗重,你的善根的厚薄,你修過什麼善業,他全部能夠了知。

「地中眾伏藏」,有些人,大福報的人,把珍寶藏在地裡面。有哪些寶藏呢?「金銀諸珍寶。」用銅器把它裝起來,埋進大地很深。這個五種法師在禪堂打坐的時候,「聞香悉能知」,就知道這個珍寶的貴賤、各種處所,都知道。

「種種諸瓔珞」,國王、大福報人身上掛的瓔珞,沒有人知道這個瓔珞真正的價值。而這五種法師,「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這以上就是廣泛地說明,六道眾生由於心態的不同、業報的不同而釋放出不同的氣味。而這個五種法師「聞香悉能知」,他有這樣的判定功能。這講到六道的眾生。

這以下講諸天的香。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這個地方講到欲界諸天。

比方說欲界的忉利天,「天上諸華等」,在忉利天有各種的曼陀羅花(就是適意花),曼殊沙花(就是柔軟花),或者波利質多樹(就是帝釋正殿前面的緣生樹)。它們釋放的香味,這個五種法師「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這個宮殿隨他福德的大小有上中下三品。宮殿的質量,「眾寶華莊嚴」,都不一樣。這個五種法師也是一樣,對各種宮殿的各種的材質,質量的好壞,也是「聞香悉能知」,知道它的貴賤、好壞的差別。

天上園林,忉利天有很多的花園,當然最殊勝的是他的勝殿,華麗殊勝,就是帝釋跟諸天人天女遊戲的地方。「諸觀妙法堂」,這個妙法堂因為特別的高大,它能夠遠望,遠觀,所以這個妙法堂叫做諸觀,就是形容它高大。帝釋是在妙法堂說十善業,所以在勝殿的娛樂,在妙法堂的說法,也是「聞香悉能知」,知道它的差別的情況。諸天在聽十善業的時候,或者是享受五欲的時候,他的各種的行住坐臥的行動也是一樣,五種法師「聞香悉能知」,知道它的差別情況。六欲天的宮女所穿的衣服,隨其福德而有各種的差別的莊嚴,乃至於彼此遊戲的時候所釋放的香味,也是「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從欲界諸天到了色界的初禪。色界天人雖然有報通,這個果報的禪定,但是他有時候入禪,有時候出禪。這個五種法師也知道這個禪定的人是出禪了,是入禪了,他能夠知道這個禪定的淺深跟他的出入的情況。二禪的光音天跟三禪的遍淨天,乃至於色界的四禪的有頂天,他是剛剛出生或者即將退沒,這個五種法師聞聞他的味道就知道他的天福的厚薄。他是剛來的福報還很多,或者這個人福報享盡了即將退沒,他都能夠知道,因為他釋放的味道是不一樣。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鼻根,經文當中特別強調它的圓融性。我們看前面的眼、耳、鼻,眼根跟耳根強調它的週遍,週遍十法界。但在鼻根,特別強調它的六根互用。蕅益大師提出五個例子。比方說,第一個,聞香。他能夠知道這個裝飾的瓔珞物品好壞貴賤,他也可以辨別天宮的各種不同的莊嚴,所以鼻根有眼根的作用。比方說他聞香知道菩薩在誦經說法的內容的差別,所以他這個鼻根有耳根的作用。他可以知道,哦,他是在誦經,他是在說法。比方說聞香能夠知道酥油的貴賤差別,這是表示這個鼻根有舌用,它有舌根的功能。比方說聞香能夠知道諸天是在遊戲,或者入禪出禪,表示他這個鼻根有身用,就好像跟他接觸一樣,鼻根有身根的作用。第五個,他聞香能夠知道這個人修善或造惡,福德的差別,所以這個鼻根有意用,就跟他心通一樣,鼻根有意用。所以這個地方講六根互用,這段經文特別強調六根的圓融性,六根互用。

我們看第四段的聖賢香。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這個地方講到四聖法界。

先看聲聞眾。「諸比丘眾等」,這個聲聞眾修四諦法,精進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他可能在打坐,也可能在經行,或者在誦經,或者在山林樹下(這個山林樹下指的是辟支佛)修高深的禪定。那麼受持《法華經》的這個五種法師,「悉知其所在」。他知道,哦,這個深山有哪些比丘、哪些辟支佛、哪些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在那邊修行。為什麼他知道呢?「聞香悉能知」,知道他的處所。

他也能夠知道菩薩。菩薩安住菩提心的時候,可能是坐禪,可能是讀誦經典修觀慧,或者為人說法。他也能夠知道菩薩在哪一個地方說法,在哪一個地方住世。

他甚至於可以知道「在在方世尊」,現在十方諸佛,這些為一切眾生所恭敬的諸佛,他以大悲心而說法的時候,「聞香悉能知」。這個五種法師能夠透過鼻根知道佛陀在什麼地方說法,說了什麼法,所以這個六根清淨的法師,他能夠快速地進步,因為他隨時能夠跟佛陀相應,而聽佛說法。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佛陀說法的時候,有哪些眾生的善根成熟了,聽懂、信解歡喜而產生隨喜,甚至於如法修行,這個五種法師也是「聞香悉能知」,知道哪些人得到真正的受益。

我們看最後總結。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這個六根清淨位的菩薩,雖然沒有成就真正的無漏的法身,沒有法身產生的這種清淨的鼻,他還是一個清淨的肉鼻,還是業報身,但是他在六根清淨位就有這麼一個廣大的妙用,週遍圓融的妙用。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為什麼佛陀在鼻根的時候把它開得這麼廣?為什麼?他突顯一件事。蕅益大師說,因為從業報來說,六根裡面鼻根跟舌根功能是最低劣的,所以你看外道禪定修神通或者二乘人修神通,他絕對不可能修天鼻通、天舌通,不可能。神通只能修四個:眼根,天眼通;耳根,天耳通;第三個,意根,他心通;第四個,身根,神足通。因為鼻根跟舌根的功能太過低劣,你怎麼修,修不起來。只有修《法華經》可以讓它超越業報,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正顯圓通妙性,實無優劣」。

就是,你今天在業報當中刻意去修神通,沒有用的,因為鼻根跟舌根的功能就這樣子了。因為鼻根只能知香、通息,其他沒有什麼功能,你怎麼修?但是修圓通的人,因為他回歸一念心性,所以真如法性是不受業報影響。所以佛陀在鼻根,特別講到鼻根通於其他的五根的圓融性的妙用。

當然,這五種法師,他能夠成就六根清淨,會歸說出來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有中道實相的理觀。而中道實相是怎麼來呢?當然是聽聞學習。中道實相跟空觀不一樣,空觀你不一定要學習。你看辟支佛,他在深山裡面「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也能夠體驗到世間是動態的。動態,他就知道無常。無常,就知道人生不能掌控。你怎麼掌控呢?所以他就知道無我。所以修空性不需要什麼傳承,不需要。

但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永遠想不出來,這叫不思議境。你的內心能夠操作到離一切相又即一切法,你永遠想不到這個道理,只有佛陀出世。所以你聽聞《法華經》以後,先掌握一種中道的觀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即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即假。其實你不用向外追求,你自己的內心就會給你各種的安樂、各種解脫、各種的菩提。所以追求沒有用,快樂是修來的,菩提也是修。你只要去修,你的真如就會回報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跟你追不追求其實沒關係。所以第一個,你有內觀的善根。

但現在有個問題:中道的實相它很難相續,因為我們長時間都是對立。我們凡夫是這樣,我們一開始是一直追求追求,直到踢到鐵板,痛苦的時候,開始排斥。要麼就是極端的著有,要麼就是極端的偏空。所以,你要我們突然間走中道,禪宗講一句話,相續也太難。

這很難相續,那怎麼辦?佛陀有無量的方便力。佛陀說,你去讀誦。你沒辦法相續,沒關係,你就老老實實地把《法華經》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誦。佛陀的「清淨法界等流正法」,佛陀的文字般若進入到你的心中以後,它自然會帶動你的觀照般若,而引導你進入實相般若。相信佛陀的文字。就是,我一開始不能獨立地去觀照,你可以用佛陀的文字引導你,至少《法華經》的傳承還在,你不斷地讀誦、不斷地讀誦。就是,內在的觀照力、外在的淨法熏習力,最後的結果就是六根清淨位。就這樣來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