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四八講)

戊三、勸親覲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七十三面,我們看戊三的「勸親覲佛」。

我們這一品講到<妙莊嚴王本事品>。這一品的大意是講到妙莊嚴王在這一期生命做一個大國王,因為信奉婆羅門而墮入了外道的邪見,這個時候仰仗他過去生所積累的善根力跟福德因緣,而成就反轉,乃至於成就聖道。

這整個反轉的過程,正如佛陀在<方便品>講一個偈頌,說是「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陀作為一個福慧圓滿的兩足尊,以他的大智慧光明來看諸法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說,叫做「知法常無性」。佛陀知道常住不生滅的一念的真如本性,同時也看到了從一念真如本性所表現出來的因緣果報是生滅的,所以,佛陀看到不生滅的心性跟生滅的因緣果報是同時存在的,就即空即假即中。從理論上,不生滅跟生滅是同時存在,而各有各的獨立的性質。從理論上看是這樣子。

但從修行上來說,不生滅的心性跟生滅的因緣果報是會互動的,所以「佛種從緣起」。這個很重要。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不管你今天造惡造善,都有真如本性。那麼憑什麼妙莊嚴王今天墮入邪見的時候有人來救拔他呢?憑什麼他聽完《法華經》以後就能夠成就聖道,就能夠開顯不生滅的本性呢?那當然是「從緣起」,就是你因地所栽培的善根力、福德因緣,這個都是要因緣造作的。你要栽培《法華經》的善根,你要聽聞《法華經》,你要去受持、讀誦《法華經》,這都是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因緣法。福德因緣那更是了,你要供養《法華經》,有人說《法華經》的時候你去護持,這個就是福德因緣。所以這個地方的福德因緣更強調跟三寶有關係的福德因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講一個例子,說有一個老人家,年輕的時候努力地工作,後來老了以後就退休,就在家裡面準備安養晚年。但是他在家裡面待的時候,發覺他的兒子對他不孝,所以就很失望。很失望以後,他就到僧團要求出家。但是諸大阿羅漢以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所以就不給他剃度,就把他請出寺廟之外。這個時候,老人的內心當然打擊很大。他對家庭失望,來到僧團又不給他出家,所以他非常的傷心,就哭泣。這個時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從外面進來,看到門口的老人家,就明知故問,說你為什麼在這裡哭泣呢?這老人家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就把他帶進僧團,親自為他剃度。剃完度以後,跟大眾修行一段時間,欸,還證得阿羅漢果了。

那弟子們就疑惑了,意思說這個老人過去生也沒有善根,怎麼就能夠成就聖道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的神通只看八萬大劫。這個老人家在八萬大劫之前,到山上去砍柴的時候曾經遇到老虎,結果害怕就跑到樹上。那老虎一叫,他在害怕當中就念了一聲「南無佛」。這個時候,他的心憶念的是一個三寶的境界,「佛種從緣起」,這是一個因緣的造作。但是對望未來來說,它啟發了一個不生滅的空性的涅槃。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知道生滅跟不生滅,它不是獨立的。就是所有的法身的功德,你成就以後,永遠不會消失,它是不生滅。但是你整個修學的過程卻是生滅的,慢慢點點滴滴的累積,就所謂的「佛種從緣起」。不生滅的佛種是透過你點點滴滴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積累。以妙莊嚴王來說,他今生就是因緣成熟了。所以,不要忽略我們的每一個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在<方便品>裡面很強調,你要好好地積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乃至於你進入寺廟,「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要小看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就算跟佛菩薩合掌,乃至於你造佛像,看到佛像起歡喜心,供養一朵花,「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對你未來都有特殊意義。就是諸位!你在三寶門中所有所造的善法,在你未來時節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關鍵時刻到來。

妙莊嚴王今天的成就,他為什麼能夠在邪見當中有這麼多人幫助?你看,有佛陀為他說《法華經》,有他的夫人去鼓勵他的兒子顯現神通,當然這兩個兒子也是各種方便示現神通、示現出家來引導他。所以,妙莊嚴王這一生是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全部具足,那就是他過去生積累而成的。所以佛陀通過這一品鼓勵我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在因地上要多積集善根福德因緣。

這一段就是這個妙莊嚴王的兩個兒子,淨藏、淨眼兩個菩薩,勸他的父母親能夠覲見佛陀,乃至於聽聞佛法。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當兩個兒子提出出家要求的時候,他的母親就說,好,聽汝出家。為什麼呢?因為「佛難值故」。佛陀出世來宣揚佛法,這樣的機會因緣太難得了。

那麼這個時候,二子就白告父母。其實這個白告父母,主要是講給他的父親聽的。他的母親就是法身菩薩,聽不聽都無所謂。他就是靠這個出家的因緣來激發妙莊嚴王去聽法。他就說,善哉父母!希望兩個老人家當下,馬上能夠跟我們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處所,來親近供養佛陀。為什麼呢?因為佛難得值。我們在無量劫的生命中,要遇到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身的佛陀出世,這個是非常珍貴難得的。比方說,像優曇缽羅花在世間的出現這麼的珍貴,又好像一隻眼睛的烏龜在大海里面漂浮,失去了方向,卻突然間在浮出水面的時候,剛好碰到了海面上浮木的一個小孔,它爬進小孔以後,就仰仗這個浮木而得渡大海,這個機會這麼樣的難得,既珍貴又難得。而我等宿世福德深厚,才能夠生長在有佛陀住世、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所以,「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因為「諸佛難值,時亦難遇」。這個「時亦難遇」就是人身也是難遭遇的。

前面就是說,兩個兒子用神通力讓這個妙莊嚴王對佛法、對佛陀生起信心,這以下這兩個兒子進一步,以出家因緣要引導妙莊嚴王去見佛陀。

就是說,修行,你不能老是只存在信心而已。現在很多的在家居士就是這樣,就是對三寶有信心就夠了,他也不求智慧。只停留在信心,那你的進步空間就有限了。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把握時機。我用神通度化你讓你生起信心,只是一個基礎,更重要的是你要見佛聞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把握這個關鍵時機。為什麼呢?因為剛好有佛陀出世,有佛法住世。

這個關鍵時機,我們講一下。

我們過去講法說、譬喻說、因緣說的時候,佛陀特別強調這個關鍵時機。他舉誰作例子呢?他說,釋迦牟尼佛諸大弟子為什麼現在能夠蒙佛授記呢?他們過去無量劫來就已經遇到了佛陀說法。在這個中間有些時候是增上的,有些時候是墮落的,而增上的因緣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善得人身;第二個,佛法住世。就是說,你成就人身的軌跡跟佛法住世的軌跡必須要有交集。這就很難了。

諸位!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本來就不多,按照印光大師的說法,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在三惡道,好一點在天上。你不管在天上還是在三惡道,對修行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就是,你善根再好,你變成一隻狗,你要精進也沒有用,因為你那個心識闇鈍。所以你要增上的第一個條件,想辦法得到人身。第二個,你得到人身的時候,剛好有佛法住世。因為佛法住世的時間也不多。得到人身的曲線跟佛法住世的曲線剛好交集,那就是你修行增上的機會。這兩個機會就不多了,因為你其他時間通通沒有用,你那個生命全部是空過了。

你這個時候如果不把握,那就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的「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就是說,當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住世,你不把握這個時機,那你這個人就很難度化了,就是「若失好時,則不可救」,你就很難度化了。就是說,你過去生努力地栽培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水果成熟了你都不去收,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又再一次成熟呢?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兩個兒子就是用出家因緣來提醒妙莊嚴王,你現在是修行的關鍵時刻。你現在對佛法有信心,對佛陀有信心,剛好這個佛陀在說法,我們應該一起去見佛陀。為什麼?因為「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就這樣子來激發這個妙莊嚴王把握當下的時機。

戊四、敘嘆功德

先讚歎這個能化所化的善根功德。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

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這一段,經家把能化、所化的四個人的善根功德做一個簡要說明。

說這個時候妙莊嚴王的後宮有八萬四千個夫人跟宮女「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一個人能夠堪任聽聞《法華經》,只有一種情況,叫大乘根熟。因為《法華經》是很難理解的,你跟他講說,你這個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質就是真如,沒幾個會相信的。說,這個乞丐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也沒幾個會相信的。就是即妄是真。這種不二法門,只有大乘根熟才有辦法接受的。所以,這個地方先讚歎妙莊嚴王大乘善根非常深厚,也成熟了。

第二個,淨眼菩薩。淨眼菩薩過去生對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那就是法身菩薩,資深的法身菩薩。

淨藏菩薩,就是藥王菩薩的前身,「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這個離諸惡趣三昧就是,入了這個三昧以後,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他自己能夠清淨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用方便力來淨化別人。他能夠讓一切眾生,只要你能夠遇到這個法,他就有方便力讓你遠離惡道。

看讚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成就什麼三昧呢?「諸佛集三昧。」這個諸佛集三昧就是,入這個三昧的時候,她可以把諸佛所有的六度的功德彙集到她自己的一念心性當中。所以,她入此三昧,能夠通達諸佛的秘密法藏,這個三德秘藏。

這個二子就是以如是的方便力。什麼方便力呢?我們前面說過,第一個,先示現神通,讓他的父親建立信心;第二個,示現出家,來使令他的父親見佛聞法。兩個階段的方便,善化其父,使令他產生信解,好樂佛法。

這個地方是說,你一個人光是福德因緣是不夠的。說欸,我經常護持三寶,跟三寶結的緣又深又廣。但是你不積集善根。不積集善根,你永遠只是停留在對佛法的信心,那不可以的。所以,神通的度化只是當方便。你神通再怎麼度化,他不明白道理也沒什麼用,他就活在信心。他一定要怎麼樣?聽經聞法。所以這個是關鍵。就是他不但是有外在的福德因緣招感那麼多人幫助,他更重要的是,妙莊嚴王他自己的善根也特別的堅強。他已經可以堪受《法華經》了,所以才有下一段的聞法供養。

戊五、聞法供養

這個地方有兩段,先看第一段。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這個時候,因為這個二子要出家的因緣,就帶動了全家的所有的眷屬,妙莊嚴王跟大臣,還有眷屬,還有正宮的夫人——淨德夫人,還有後宮的婇女等等,跟兩個兒子,還有隨行,整個隨行加起來四萬二千人,一時一同到佛陀的處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而「卻住一面」。

這個時候,佛陀首先為王說法,因為他是當機眾。其他的,這個夫人、二子,其實都是影響眾。結果,「示教利喜,王大歡悅」。國王一聽到《法華經》以後,就信解受益,生大歡喜。那就表示什麼?表示你這個機跟法相應,你的根機跟這個法完全是相應。所以可以看得出來,他這個善根成熟了。

從這段經文,「示教利喜,王大歡悅」,我們看不出他的階位。其實如果從天台的判教,你可以說他是名字位,他因為信解產生歡喜;也可以說觀行位,因為觀行產生歡喜;也可以是相似位;也可以是分證位,四種可能都有。所以,如果單單從目前的經文,就是聽聞《法華經》以後,「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看不出他的階位。但是下一段就看出來了。

下一段,我們看他發心供養,從他供養的過程就看出他的階位。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台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妙莊嚴王聽完《法華經》以後,非常地受益而產生大歡喜,所以他跟他的夫人就解下頸部的真珠所串成的瓔珞,價值百千,散在佛陀的上方。這個時候在上方的虛空,這個真珠就化成了四柱的寶台。這寶台中央的地方有一個大寶床,這個寶床有百千萬億的柔軟的天衣。這個時候在這個天衣的上方有一尊佛出現,結跏趺坐,身上放大光明。妙莊嚴王看到這個佛像的時候,心中就生起讚歎,他說:「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就很重要了,這句話就看出它的判教。

蕅益大師說,「佛身希有」,什麼樣的希有呢?特別的光明,特別的莊嚴,這種光明莊嚴是第一微妙之色。那麼「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表示什麼?表示這妙莊嚴王看到佛身的光明莊嚴,不是用眼根去看,因為眼根帶有業力。我們都知道,六根的活動是被業力所主導的,你怎麼可能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呢?

不是用眼根看,那是什麼看呢?那就是一種真心的顯現,就是「心清淨故,則色清淨;色清淨故,則心清淨」。就是說,你的內心清淨,你就不用透過六根,就直接顯現莊嚴的色相;你看到莊嚴的色相,也能夠反推你的心是清淨心。所以蕅益大師就根據這段經文——「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判他是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

這是非常利根的。我們前面講到《法華經》的當機眾有兩個:一個是佛世四信,第二個是滅後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一般利根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對法一念的信解,直接衝到六根清淨位。妙莊嚴王也是一樣,他一聽《法華經》就證得見道位了。所以他這個根機的確不同,他超越了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直接進入見道位。蕅益大師判教的根據就是,因為他成就了「第一微妙之色」,說明他不是用眼根顯現出來,他是心性直接顯現出來,就是他已經悟到了色法的實相。

戊六、佛授王記

我們看,成就見道位以後,接下來「佛授王記」,就跟這個妙莊嚴王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

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看到這個妙莊嚴王的讚歎,就知道他成就見道位了,就說:「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就開始授記。

先講因記,因地的記。說這個國王在我法中,在我這一期教化當中,他會做一個比丘,在這一生當中精勤修學佛法。第二個,從果記來說,他未來當得作佛,佛號是娑羅樹王佛。這個娑羅就是堅固,就是一個堅固的樹,寒冬不凋。他的依報的國名叫大光,就是他成佛的時候,那個國土依報世界又光明又莊嚴。他成佛的時劫叫大高王,就是那一個時段的人對佛法特別的精進,不斷增上,叫大高王。這個娑羅樹王佛有無量的菩薩眾跟無量的聲聞,他也是攝受三乘弟子做他的眷屬。其國平正,沒有高山等等,功德如是。

所以從這個地方——其國平正、光明莊嚴,所以他這一期的應化身是一個清淨的國土。所以佛陀為他授記,就勉勵他,就說你未來的國土,現在因緣已經成熟了,就激發他出家修行。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妙莊嚴王得到佛陀授記以後,當然得到鼓勵,就把王位送給他的弟弟,跟夫人,還有兩個兒子,還有後宮眷屬八萬四千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這個是這樣子,從《楞嚴經》來說,我們一般人享受世間的快樂是透過六根。當然,六根的快樂,第一個,粗重;第二個,它有很多過失。那麼他成就法身以後,他的快樂是怎麼來?他不用靠六根了,就是心中那個自性清淨心它自己會產生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他內心自己會產生快樂,他不用靠外面的什麼國王、珍寶,這個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所以他很自然就放下了世間的這種有漏的快樂,他內心自己產生快樂。所以他出家以後,於八萬四千歲——妙莊嚴王那個時候的壽命是很長,「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

是這樣子,有些人是先理觀成就了再事修,這種人是少數的。正常情況是先事修,才成就理觀的,像我們都是。鈍根人嘛,我們要去拜懺,聽《法華經》,每天讀誦,慢慢事修差不多了,最後相應,才成就理觀。這個妙莊嚴王是剛好相反,他先成就法身以後再來補這個事修的功課,所以他「常勤精進」。然後修什麼法門呢?修學《法華經》。

「過是已後」,就在這個事修的加行之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淨功德莊嚴三昧就是,一念的清淨心能夠顯現種種清淨的莊嚴相,就類似普現色身三昧。所以說他不但成就法身,還成就種種事修的功德。

妙莊嚴王,他老人家是從一個邪見眾生,今生就超越了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超越三個階位,直接證得大乘見道位。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兩句話來讚歎妙莊嚴王,他說:「一世精勤,功超累劫。」他說一個人能夠把握好的時節因緣,加上自己的精進,他學佛不用太多,一生就夠了,「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最怕的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種精進的力道。就是說,你得到人身,你也有善根修學佛法,每天做功課,但是這種功課變成怎麼樣?變成悠悠泛泛。就是說,你說他沒有做功課,他時間到了就去拜懺,就去念佛;你說他有做功課,他心中一點法喜都沒有。那到底他有沒有修行呢?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就形成所謂的冷水泡鹹菜,就是說好像有修行,又好像沒有修行。那其實你這樣子就不是把握關鍵時機了。

其實修行是這樣子,就是說,你的心力很重要,不是說你時間到了就去做功課。當然這樣也沒有壞處,也有好處。就是你那種求增上的心要很強,這心力不可思議嘛。每一個人都在念佛號,同樣的法力,你念佛,他也念佛,你誦《法華經》,他也誦《法華經》,那憑什麼他一年的修行超過你好幾年?這個法力的根本就是心力帶動的。

所以,妙莊嚴王的成功,當然你也可以說他過去有福德因緣,但你可別忘了,他善能把握關鍵的時刻。就是他能夠在這個因緣成就以後,把握機會,出家精勤修行,結果「一世精勤,功超累劫」。所以尤其是這種理觀的東西,差異特別大。你要講事修,的確,事修那就是一步一腳印。因為這個《法華經》的理觀,它直接從一念心性。你放縱它,它就是業障深重;你收攝它,它就是功德莊嚴。這種理觀的修學就差異特別大,就是看你要不要,就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所以《法華經》,你的那個心力的精進力是很重要的。你要願意去做,你要願意去改變,你要去管管你這念妄想,它就很容易改變。你老放著它,隨便它攀緣,那你一天過一天,就這樣子了,那來生也是這樣子了。所以這個不二法門的關鍵,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變,這是個關鍵。

戊八、稱嘆二子

妙莊嚴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他的理觀事修都具足了,就感謝、讚歎他這兩個兒子。我們看他怎麼說。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

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妙莊嚴王成就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以他的三昧神通力就飛到虛空,跟佛陀白告說:世尊!此二子已成辦了佛法教化的事。什麼事呢?第一個,他用神通力來破除我的邪見,讓我對佛法生起信心;第二個,他以出家的因緣作為方便,來引導我見佛聞法。所以這個二子是我成就聖道的大善知識,是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他們是為了發起我過去的宿世的大乘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的。

這段經文等於是展現了妙莊嚴王的宿命明。不是宿命通,諸位!外道的禪定產生宿命通,他可以看到過去跟現在的一些相狀,但是他沒辦法解釋這相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那個外道有持牛戒、持狗戒?外道在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看到狗死了以後生天,他不能解釋說,哦,原來它做牛的業報結束了,它過去的善業成熟了,所以生天。他只有宿命通,他就錯亂地解釋——因為它做牛,它有牛的行為,因為它吃草,所以它生天,就錯誤解釋因果。宿命明不是。成就宿命明,看到現象,他知道前因後果——這兩個兒子原來不是真正的兒子,是我的大善知識。

戊九、佛述行高

妙莊嚴王經過這一生的修行成就聖道,佛陀就讚歎。這讚歎包括兩部分,包括讚歎所化的善根福德,也包括讚歎能化的三昧功德,兩方面都讚歎。先看讚歎所化。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就讚歎妙莊嚴王,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假設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實他這個善根也包括福德因緣,只是說他這個福德因緣是在三寶中的福德因緣,所以都歸納作善根。所以,你只要在大乘佛法當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化。

那麼,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呢?

「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有三個好處:第一個,他能夠在你陷入迷惑顛倒的時候,用方便力來教化你,讓你產生信心;第二個,他接著為你說法,或者引導你去親近佛陀說法,使令你從信心提升到對佛法的信解而產生歡喜;最終引發你發菩提心。這個就是善知識的三大功德:能作佛事,示教利喜,最終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就接著說,大王當知!善知識是我們成就聖道的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用神通力來化導你建立信心,又以出家的因緣來使令你見佛聞法,最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先讚歎所化的妙莊嚴王善根福德因緣。

接著我們看,佛陀讚歎能化的三昧功德。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就是淨眼、淨藏這兩個兒子。這個二子在過去生的本門,已經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所以這兩個兒子是非常資深的。他成就法身以後,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而且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這個邪見眾生指的就是妙莊嚴王),所以而出現,以善巧方便,使令他住於正見。這段經文主要就是讚歎善知識的殊勝。

這個是這樣,善知識的殊勝就是說,佛陀說法,那麼佛陀說的法是什麼呢?是一個通途的法。他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或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佛陀的法。那麼代代相傳的時候,現在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模式,跟佛陀時代、跟祖師時代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就是這個表達方式不太一樣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同時代的善知識來加以詮釋的話,就是沒有人「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我們就沒辦法契入。所以要重新開一個方便門。就是,道理沒有變,我們的一心三觀跟佛陀一心三觀,真理不可能變,但是表達的方便就要靠善知識來表達。因為你直接看古德的東西,他講的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就沒辦法契入,就缺乏那個門可以進入。

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什麼呢?六祖大師講一個觀念很重要。他說這個善知識,他說「迷者師度,悟者自度」。就是說,你今天學《法華經》,你什麼都不懂,你一開始要聽法師講。你的確是這樣,你自己看半天,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講的話通通是對的,但是你一句都看不懂,因為你在迷。但等到懂了以後,要精進,那就靠自己了。

所以,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善知識,看你是什麼階段。如果你沒有明白道理,那善知識就很重要,要不然你什麼都不懂,你去誦《法華經》也誦不出個所以然。但你道理懂了以後,那就不是善知識的問題了,那是你自己精進的問題。所以,迷的時候善知識非常重要,悟的時候你自己就很重要了,悟的時候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要不要修了。

所以,他這個善知識在你迷惑的時候「能作佛事,示教利喜」,讓你發起無上菩提心。就這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戊十、讚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

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妙莊嚴王成就了聖道以後,他就讚歎佛德、讚歎佛法,第三個,立定誓願。先看讚歎佛德。

妙莊嚴王這個時候從空中下來以後就白佛言,他說,世尊!就讚歎佛陀的應化身。「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就是讚歎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說您老人家這個功德甚為希有,您以六度的功德——就是福德莊嚴,跟般若的智慧——智慧莊嚴,這兩種莊嚴,來成就您這個光明莊嚴的色身。

這以下講出五個相狀:

第一個,肉髻相。頭上的肉髻光明顯照。這肉髻上面是有圓光,圓滿的光,不是「放光」,就是經常在的「常光」,這個是圓形的。他有圓光,光明顯照。

第二個,眼相。佛陀的眼睛既修長又寬廣,顏色紺青,猶如蓮花。蓮花葉的色是紺青色。讚眼相。

第三個,白毫相。兩眉中間的白毫相內外透明,白如珂月。

第四個,齒相。齒白齊密,而且牙齒放大光明。佛陀的牙齒有四十齒,一般的人是三十二齒,他四十齒。

第五個,唇相。唇色美好紅潤,猶如頻婆果。這個頻婆果類似我們的蘋果,紅潤的蘋果。這個讚歎唇色。

這一段是讚歎佛德,讚歎佛陀的相好功德。

第二個,我們看讚歎佛法。看經文。

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

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

妙莊嚴王讚歎佛德以後,接著就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另外白告佛陀說,世尊!您老人家所說的妙法,未曾有也!如來所宣說的法門,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包括教、戒所行。教法,就是理觀的智慧,調伏意業的煩惱;戒法,就是調伏身口的過失。使令我們能夠在戒、教二門當中,身心「安隱快善」。身心安穩快樂是今生的功德;成就善法、成就善根是指來生的功德。

我們看第三個,立定誓願。

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這以下立定了菩提願。當然,一個人內心有光明的時候,他的黑暗就消失掉,所以他就不再隨心行,不再隨自己心中的煩惱活動,也不生起邪見,也不生起高慢,也不生起瞋恚,乃至一切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我們前面說過,修一心三觀、從一念心性契入真如的人,跟修空性不太一樣。因為空性是個假相,「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本來具的東西,那是佛陀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你執著五欲快樂,佛陀說,你既然這樣子,那倒不如你執著偏空涅槃,還好一點。就是至少讓你進一步,雖然你不能接受一念心性,起碼你能夠成就三乘的解脫,就是開方便門。

所以你證得空性的時候,那是什麼都沒有,你就是只有寂靜。但是諸位!你證得心性,什麼叫心性你知道嗎?心性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諸佛各種應化身的根本就是心性。我的心性是遍滿,佛陀心性也遍滿,所以你不能夠說我的心性跟你的心性不一樣。不可能!你遍滿,佛陀也遍滿,所以大家就是怎麼樣?同一個心性。所以你證得心性以後一定會怎麼樣?一定會像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我們在修一心三觀的時候,在聞思的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有,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靠這個如理作意。但是你真正具足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佛陀的功德相現前,可能一尊佛或者十方諸佛現前,因為十方諸佛就在心性裡面安住。所以這個時候你看,你只要證得一念心性,一定會有佛陀現身。這個時候你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心生大歡喜;第二個,立定誓願,一定會發願。

所以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深達實相故」,因為他能夠契入一念心性故,所以「外欽佛德,內革己心」。對外讚歎佛陀的功德,他一定看到佛陀功德,在一念心性感受到佛陀的功德莊嚴相;第二個,對自己,革除自己的煩惱,所以立定誓願。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個修行是這樣子,就是說,前半段很辛苦,因為你要返妄歸真的時候,你什麼也沒看到,你也沒有看到佛陀的功德,也沒有看到佛陀的相好,那完全靠著你的信心、願力在支撐這個黑暗的道路,從黑暗趨向光明。等到你成就大乘見道位的時候,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因為你隨時跟十方諸佛可以往來。

所以修行是這樣,前半段是非常辛苦,就是從凡夫到見道位,大乘見道位,裡面的路曲折,內憂外患,你自己業障本來就重,外面的鬼神障、魔王要干擾你。等到你見道位以後,那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自然就欽佩、好樂佛陀的功德,「外欽佛德,內革己心」,後面就容易走了。因為你實際看到生死的過失,你也實際看到佛陀的功德,這個時候都不需要開示了,什麼你都知道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