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八十六面,我們看卯一的「醉酒不覺喻」。

在五百弟子聽完因緣說,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佛陀給他授記。授完記以後,他是既歡喜又悔過,就講出一個譬喻來表達他的這種心態。

他說,「世尊,譬如有人」,就是說譬如有一個貧窮人,他有一天去參加一個親友的聚會。這個參加親友聚會是什麼意思?就是聲聞人在過去無量劫前,還是一個凡夫的時候,就參加了十六王子的《法華經》的法會。他參加這麼一個法會,就是「到親友家」。

參加法會的時候,他是什麼情況呢?「醉酒而臥。」聲聞人那個時候是凡夫,他不是在清醒的狀態。凡夫叫做什麼?為無明妄想所醉,為無明酒所醉。他雖然聽《法華經》,但是他是依止無明妄想去聽《法華經》,所以他那個時候是在不省人事的情況下聽《法華經》。

這種情況是什麼情況呢?就是「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他去參加這個親友的聚會,得到什麼好處呢?參加以後,親友後來是有重要的事,就是十六菩薩沙彌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情,就離他而去了,到其他的國土去了。離開之前,就把這個無價寶珠系縫在他衣服裡面,送給他以後就離開了。就是說,這個窮子在無明妄想當中得到了一個摩尼寶珠,他這個摩尼寶珠是不明顯的。

蕅益大師說,為什麼要說這個珠子是在衣服裡面呢?就是說他那個時候聽《法華經》是一種微弱的信解,沒有一個很堅定的信解。微弱的信解,但是也是信解,這個寶珠還是在。只是在哪裡呢?不是在口袋裡面,而是在衣服裡面,就是隱蔽的情況,但是寶珠已經存在了,成就一種大乘的圓頓的善根了。

那問題是,從今以後他懈怠。懈怠以後,跟十六個王子菩薩就失去聯絡了,就從今以後沒再見面了。這個人後來發生什麼事呢?「其人醉臥,都不覺知。」就是他因為酒醉躺在地上,他也不知道他的衣服裡面有這個寶珠。這是第一種情況,他在酒醉的情況下得到寶珠,就是一個人在打無明妄想的時候聽聞《法華經》,然後就跟三寶的因緣斷絕關係了。

但是,它畢竟是一個無價寶珠,所以怎麼樣呢?「起已遊行,到於他國。」這是關鍵了!一個貧窮人得到寶珠以後,他聽完《法華經》以後,這個善根產生真如內熏。雖然大乘的善根退失,但是他的出世的善根是存在的,所以「起已遊行」。這表示什麼?他的出離心,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的心自然生起了。他是在什麼時候生起的呢?「到於他國。」當他離開了佛法,他一開始這個善根生起的時候是怎麼樣?到於外道當中。

到於外道的時候,「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到了外道,為了衣跟食……衣是什麼?正道法。食就是助道法。正助二道。他努力地去工作,希望能夠換取衣食,但是這個過程「甚大艱難」。

為什麼甚大艱難呢?蕅益大師說,因為未入正法,空無所證。這是一個人最痛苦的時候。所以,你輪迴生死,就一樣一天過一天,你也不知道怕。你不知道怕,你就不知道苦。最痛苦的是什麼?他出離心生起了,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辦。就是他知道輪迴是痛苦的,他也想解決,但是他沒有遇到佛法的住世。

這個時候他就怎麼辦?他只有兩條路。一個人在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有出離心,只有兩條路,一個修苦行,一個修禪定,兩種而已。但這兩種結果都是空無所得,努力了半天,生天也好,修福也好,結果都是空無所得,所以「甚大艱難」。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佛陀出世,佛陀跟他講小乘法,證得二乘的道果,所以便自以為足。這整個成長過程是這樣來的。

那麼,這成長過程,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段解釋:

第一個,叫做酒醉而臥。就是這個人在聽《法華經》的時候,是酒醉的狀態。蕅益大師把這個地方分成重醉跟輕醉。這個人醉得非常嚴重,就是這個妄想煩惱非常重,他在一種粗重煩惱當中去學《法華經》,那當然這個大乘善根的力量就非常薄弱了。有一種人是他已經修到一個程度了,就是說,你聽《法華經》的時候,你已經在佛法當中有一定的基本功了,對妄想有一定的調伏力了,那這個時候你聽《法華經》,你受益更大,因為你是在輕醉的情況下聽《法華經》。這蕅益大師說「薄有聞慧」,你會得到一定的信解,這種善根不容易退轉。

就是說,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大家都同一座聽《法華經》,但是栽培的善根會不一樣,因為有重醉跟輕醉。就是大家都醉,但是有重醉、輕醉的差別。如果你是初學,第一次聽《法華經》,你的效果會比較差;如果你是把佛教界走過一遍的,修行到一個程度再聽《法華經》,那你的善根栽培的力道會比較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同樣的是酒醉而得到無價寶珠,你的醉有輕重差別。這第一個。

第二個,無價寶珠是在哪裡?在衣服裡面。表示他這個聞法的力量不足以去抗拒無明妄想。在衣服裡面,不是在口袋裡。在口袋裡可以隨時拿出來,但是他把它放在衣服裡面很深層,所以他只是一個輕微的信解,不足以有調伏力。

第三個,「起已遊行」。聽過《法華經》的特點就是,你未來的生命當中,即便你沒有往生,即便你沒有成佛,你內心當中會有一種出世的善根發現,你總有一天會從無明妄想的醉當中醒過來,自己會跑出來。就是厭惡生死,欣求涅槃,就是這個人從酒醉中站起來了。

這是三種情況:第一個酒醉而臥,第二個衣裡明珠,第三個起已遊行,就這樣講這三段。總而言之,他跟親友失去聯絡,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卯二、親友覺悟喻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這個貧窮人再一次跟親友相遇的時候,當然他的身份不一樣,他不像以前那麼貧窮了。因為他得到寶珠以後,他開始奮發向上,也怎麼樣?若少有所得。就是說,這個窮人已經怎麼樣?他再一次跟佛陀在法華會上見面的時候,是證得阿羅漢果,就「會遇見之」,這個是指什麼?三週說法。就再一次三週說法的時候,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在法華會上,佛陀就訶責他,「咄哉丈夫!」就訶責,說你怎麼就為了這個了生死的正道助道的衣食而窮苦如此呢?他說,本來這個修行就很痛苦啊。佛陀說,不是。我過去為了讓你成就究竟的安樂,這種功德圓滿自在的大般涅槃,我過去在某年某月某日,把無價寶珠放在你的衣服裡面。而你到現在一直沒有拿來用,你只是靠外在的力量在修學。就是說,你只有因緣的事修,一直沒有跟摩尼寶珠的理觀作互動。所以你修了半天,你只得阿羅漢果,小乘小果。

這跟當初我的期待是不一樣的。我當初給你摩尼寶珠是要你拿來用的,不是只是放在衣服裡面。所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你沒有好好地把你的摩尼寶珠的自性功德力拿來作應用,而只是一昧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其實是愚癡的方法。

那怎麼辦呢?那我現在已經這樣怎麼辦呢?親友就說沒關係,還來得及。「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第二次遇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正式告訴他說,你應該把摩尼寶珠拿出來用,「貿易所須」,你才可以得到更多的自在如意,而且更加地圓滿。

這個「貿易所須」,蕅益大師用四個字解釋,叫做「以種易現」,就是把善根的種子轉成善根的現行,以種子來換這個現行。

我們一般聽完《法華經》以後,很多人就把它放著,然後這個善根就被無明妄想給包住。就是你回去以後,你該打妄想打妄想,該生活生活,然後就把它放著。就是說你沒有繼續地去觀照應用它,結果這個摩尼寶珠就一直放在你衣服裡面,所以你有等於沒有。

但是,有還是比沒有好,因為它會激發你的善根力。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得到摩尼寶珠以後,你應該拿起來,把這個種子轉成現行。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把「一解一切解」,轉換成「一行一切行」,把它付諸實踐。這個我們後面再說明。就是說,你要把你的摩尼寶珠跟你外在生活的因緣的修學,把你的理觀事修結合在一起,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方法。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再一次遇到親友的時候,雖然已經是成就阿羅漢了,但是佛陀還是訶責他。你這樣子,用功太多得到太少。他的問題就是,沒有把你過去聽《法華經》的這個寶珠拿來做貿易,拿來應用。就是你要把摩尼寶珠跟因緣法要互動。這是這麼一個情況。

寅二、合法  分二:卯一、合醉酒不覺喻;卯二、合親友覺悟喻

卯一、合醉酒不覺喻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這以下合法說,佛陀亦復如是。佛陀就像什麼?就像那個親友,一個大富的親友。在菩薩時,在大通智勝佛前做十六菩薩沙彌的時候,以《法華經》來「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那個時候我們聽完《法華經》以後,也是一樣,信解《法華經》,乃至於發願要成就。但是後來因為懈怠了,就「而尋廢忘」,後來就懈怠,懈怠以後就把這件事給忘了。最後出世善根成熟了,就開始遇到二乘法,就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因為過程「資生艱難」,所以便「得少為足」。

這個地方就說明,為什麼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會把自己封閉,就四個字,「資生艱難」。聲聞人的苦,當然他有兩種苦:一個是無明妄想之苦,這每個人都有,就是生死輪迴之苦;第二個就是他出世善根生起以後,他沒有遇到正確的佛法,而是遇到外道,所以他有修禪定苦行的痛苦。他在這種痛苦的逼迫之下,一旦得到一種阿羅漢的空性涅槃,能夠讓他依靠休息,他就產生一種執著,而把自己給封閉起來。這是阿羅漢自己講出他的心態。就是說,因為「資生艱難」,所以便「得少為足」。這是第一種的合法。

卯二、合親友覺悟喻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值得慶幸的是,「一切智願,猶在不失」。就是說,我當初摩尼寶珠沒有拿出來用,但是,我當初所發的智慧的觀照力、清淨心跟菩提願,其實這種善根的種子並沒有失掉。現在佛陀在法華會上三週說法,再一次開導我說,「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說你得到的偏空涅槃,只是給你暫時休息的,離佛道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佛說,「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過去講《法華經》讓你成就大乘善根,但是你退轉以後,我為了讓你能夠方便地解脫,所以用四諦十二因緣來方便顯現涅槃的相狀。本來是讓你能夠解脫生死,得到安穩,但是你卻把安穩當滅度。所以,「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我們知道,權法永遠不會白費。人天乘不算,我們說權法是指高標的,三乘。就是說,你只要修三乘法,跟佛道永遠可以對接,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對接。因為人天乘是共外道的,它是世間法,一般沒有佛法出世,他們也講十善業。就是,只要是三乘法都可以對接的。所以你一到法華會上,你要知道一佛乘,就是其實我們所做的都是菩薩行,只是有些人走三百由旬,有些人走四百由旬,如此而已。所以,只要你能夠會權入實,你都是可以成就無上菩提的。所以我呢,雖然內心有所遺憾,但是從對接的角度,我也是「甚大歡喜,得未曾有」。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他再一次遇到《法華經》的時候已經是阿羅漢了。阿羅漢也沒關係,再對接過來。

這個權法跟實法的對接,我們講一個小公案。說唐朝有一個德山禪師,他一開始不是參禪,他是學教的。他對性相二宗,唯識、般若,都非常通達,特別對《金剛經》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為弟子講《金剛經》講久了以後,就把自己的《金剛經》的講解編了一個《青龍疏鈔》,就是專門註解《金剛經》的。編了以後他就很滿意,就扛著《青龍疏鈔》從四川往南方去,到湖南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禪宗比較興盛。他要去挑戰禪宗的。

經過龍潭山的時候,在山下他肚子餓了,他就到一個老婆婆賣點心的地方去。他說:「我要吃點心。」那老婆婆說:「你擔子裡面擔的是什麼?」他說:「這是我的《金剛經》的註解,《青龍疏鈔》。」

老婆婆說:「你既然研究《金剛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答對了,我就免費把點心送給你。你答錯了,你給我錢我也不賣你。」她說,「《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哪一個心?」

德山祖師答不出來。答不出來,但他畢竟是修行人,會自我反省,他不會生氣的。他感到很慚愧,就請教這個老婆婆說:「你是跟誰參禪的?你有這麼高的一個參禪的意境。」她說:「我的師父就是龍潭祖師。」

所以,後來德山祖師就去親近龍潭祖師,做他的侍者做了好幾年。有一天晚上,夜深了,龍潭祖師說你可以回寮房休息了。因為天黑,龍潭祖師就拿一個蠟燭給德山禪師。拿給他的時候,龍潭祖師就把蠟燭吹熄。吹熄以後,德山禪師當下開悟,跪下來跟他師父頂禮。

那麼,這個公案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三心不可得。諸位!你點哪一個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然你都不能點了,你一點就錯了。你看到三心,那表示這是什麼?這是生滅心。真如本性哪有過去、現在、未來?你看到時間相,就知道這個肯定有問題。

就是說,當我們的心是向外攀緣,去追求一個法門的時候,你落入了一種時空相。時空相就是有業力、有煩惱。就是說,你想離家出走,你要離開你的家到外面去,後果就是你要面對很多的野獸、毒蛇、大火等等。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是個陷阱,禪宗布下的一個陷阱。就是說,一個有修理觀的人一聽到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就知道這是生滅心。這怎麼能點呢?一點就錯了。

第二個,他後來為什麼開悟呢?因為把蠟燭吹熄以後,一個人向外攀緣的心一停止,他一內觀以後,就把內心的摩尼寶珠給啟動了。

所以諸位!你聽《法華經》也好,聽《金剛經》也好,你的摩尼寶珠是在衣服裡面。在衣服裡面,有沒有?你也可以說有,你也可以說沒有。從善根的種子,你比一般人好,因為你未來容易發出離心。但是從作用來說,你不拿出來,你的貧窮跟其他人是完全一樣,你平常該造業也是造業,該流轉流轉。就是,從作用上,你聽完《法華經》,聽完《金剛經》,你只要不內觀,你只要不跟它互動,你外表跟一般凡夫看起來完全一樣,因為你的摩尼寶珠在衣服裡面。你比一般人比較好的地方,就是你會比一般人有善根。哪一天你遇到痛苦的時候,在生死輪迴中踢到鐵板的時候,你會有出離心。一般人遇到痛苦會自暴自棄,而你會跟一般人不一樣,就是你有出離心。

所以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摩尼寶珠,你千萬不要永遠把它放在衣服裡面,你要拿出來怎麼樣?貿易,跟外在的因緣能夠不斷地對接。就是這個概念。

癸二、重頌  分二:子一、頌得解歡喜;子二、頌自陳領解

子一、頌得解歡喜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這個重頌是頌前面的得解歡喜跟悔過自責。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說我們現在聽到這個法華會上無上甚深微妙法,知道怎麼樣能夠會權入實,以及佛陀令人感到安穩的授記的聲音,我們內心是非常歡喜,因而至誠頂禮佛陀。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內心對自己過去的過錯,感到自責跟悔過。

阿羅漢的過失,具足來說,兩種。他們之前早就聽過《法華經》了,因為懈怠,退大取小。就是他一直沒有把摩尼寶珠拿出來用,這可惜了,所以造成後來的退大取小。這第一個。第二個,他沒有把寶珠拿來用,在得到二乘道果的時候,不但退大取小,還封小失大,把自己給關閉起來,就不知進取了。這兩種情況就是他的過失。

子二、頌自陳領解  分二:丑一、頌法說;丑二、頌喻說

我們看子二的「頌自陳領解」。這地方有法說跟譬喻。

丑一、頌法說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那麼,對於無量的佛陀的功德,我只得到少分的涅槃寂靜,而失去了廣大的功德莊嚴。這就好像一個愚癡的人,自己感到滿足。

我們知道,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人同時進入涅槃的時候,當然,有同有別。三乘人都了生死了,都成就寂靜了,但是二乘人不知道,菩薩的寂靜跟聲聞的寂靜是不一樣的。菩薩的寂靜當中有菩提心,有清淨心、菩提願,有大乘的善根。就是他在解脫生死的時候,那個我空的寂靜當中有大乘的善根,他會繼續往前走。二乘人是進入涅槃以後不動了,問題出在這裡。就是他自以為滿足,問題在這裡。

丑二、頌喻說  分二:寅一、頌立喻;寅二、頌合法

寅一、頌立喻  分二:卯一、頌醉臥不覺喻;卯二、頌親友覺悟喻

卯一、頌醉臥不覺喻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裡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裡  有無價寶珠

這個地方的重頌有兩段:第一個先講醉臥不覺,再看起已遊行。

阿羅漢把他自己生生世世的成長過程,這段因緣說,他講出一個總結。就好像一個貧窮人,在輪迴當中他沒有資糧力,後來遇到法華會,在親友當中——十六沙彌處聽聞了《法華經》。聽完《法華經》以後,這個十六沙彌是大富長者,就用種種的法華會上豐富的餚膳來招待他,而且更重要的是,臨走的時候把摩尼寶珠放在他衣服裡面,對不對?所以蕅益大師說,這摩尼寶珠是放在深層的內衣,表示當時他們的善根是微弱的信解。然後他跟十六沙彌就失去聯絡了,這個窮子還是在無明妄想當中打轉。

等到有一天,他的妄想被他的善根給衝破,開始「起已遊行」,這是一個生命的轉捩點。善根發起來以後,他卻沒有遇到佛法,所以只能怎麼樣?跑到他國去,跑到外道去,就是佛教的國度以外,修學外道。為了追求衣食的資糧,「資生甚艱難」。沒有佛法的引導,但是他善根出現了,所以就跟別人修學禪定,外道的苦行。等到遇到佛法以後,得到二乘的道果,「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而且更重要是,他一直到證得阿羅漢的時候,還不知道衣服裡面有無價寶珠。

所以這個地方是把他的整個成長過程,從大通智勝佛到釋迦牟尼佛之間他所經歷的這個過程做一個總結。

卯二、頌親友覺悟喻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這個阿羅漢其實也不簡單,他在沒有寶珠的加持之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出一個阿羅漢果。打拼阿羅漢果以後,後來跟親友再一次相會。再次相會以後這個親人就訶責他,說你那麼辛苦,才得到阿羅漢果!我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就給你摩尼寶珠,你一直沒有用,到現在才成立阿羅漢果。所以就把寶珠示現給他。「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因此,他就不僅僅是一個涅槃寂靜了,而是具足無量的功德法財,而且得到種種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四種功德。

所以這一段阿羅漢的回顧,分成三段:第一個,醉臥不覺。就是他是在凡夫的情況之下聽到《法華經》,所以他摩尼寶珠雖然有,但是他自己不覺知,被無明妄想所包覆。第二個,起已遊行。那麼善根發現以後,憑著自己的努力成就阿羅漢果。這值得讚許。第三個,親友覺悟。他再一次遇到《法華經》,那這個時候不一樣了,他就知道把寶珠拿來用了。

寅二、頌合法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我們看前面的合法。我們把它分成五段。

我等聲聞人亦復如是。世尊在長夜當中,好不容易給我們栽培了《法華經》的善根,「令種無上願」,讓我們從妄想中發起了清淨心跟菩提願,但是我們因為妄想的遮蓋,也沒有權法的對治,在輪迴當中就喪失了這個摩尼寶珠的善根的功能。直到我們善根發現以後,成就涅槃的時候,我們就感到滿足。

一個向外追求的人,一個沒有內觀的人,他很容易滿足的。你看有些人修了人天善法,讓他來世做大國王,他就滿足了。一個執著的人,他只要有一個相狀出現,他比較會怎麼樣?他沒辦法宏觀,他看事情是片段的。他抓到一個東西,他在大海當中抓到一個東西,他就滿足了。這是一種心外求法的特點。

第二個,他這種喜歡滿足的個性,到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呢?到第三段,親友的覺悟。等到佛陀覺悟我,再一次為我講《法華經》的時候,我才知道,哦,這個二乘的涅槃只是讓你暫時地安穩,可不是讓你究竟地滅度的。那一直要等到中道的實相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滅度。

最後一段,「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得到授記而歡喜。

這個地方,整個阿羅漢的回顧,當然,講出了他自己的辛酸。他在沒有寶珠的加持之下,開出一條路,阿羅漢是辛苦的。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諸位!我們聽完《法華經》三週說法以後,我們每一個人的衣服裡面都有一個摩尼寶珠了。當然,我們面對現實,我們是在酒醉的情況之下有摩尼寶珠,但是盡管酒醉,你也可以透過摩尼寶珠讓自己的酒醉慢慢地減少。就是說,這個地方的重點,就是蕅益大師強調的「貿易所須」,你要把《法華經》的摩尼寶珠拿來應用操作。

操作的方法有信解跟觀照,我們先修信解。就是說,你要先相信你有摩尼寶珠,這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平常在靜中修行的時候就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說,我雖然打妄想,但是妄想不是我本來的東西,我本來的心是清淨,而且是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這是第一個,信解。你一定要相信,你打妄想的心的深處有一個摩尼寶珠在那個地方。這你第一個,要信解。

第二個更重要,就是觀照。就是你要把摩尼寶珠拿來跟你的修行互動。我們一般沒有學《法華經》的人,他看事情是怎麼樣?看一切法因緣所生。你不能說他錯,但是他對了一半。就是說,我佈施,我可以靠佈施的善業成就富貴的果報;我持戒,我靠持戒的因緣成就尊貴的果報;我忍辱而成就莊嚴的果報。所以,沒有學《法華經》的人他就怎麼樣呢?他就在因緣裡面打拼嘛,就是因緣所生。

諸位!你學完《法華經》以後,你看事情,當然第一件事情因緣所生,下面要多一句話,唯心所現!你再多四個字,你整個修行就完全是活了。就是說,這個因緣果報是建立在一心的基礎之上。就是說,你看事情的時候已經不僅是因緣所生,還加四個字,唯心所現,這兩個要把它合起來。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佈施。你沒學《法華經》的時候,你是完全靠自力,在因緣上造作。你認為你的佈施的果報,是靠佈施這個「法」而創造快樂果報,那你就是沒有摩尼寶珠的加持了。因緣法是對的,但是你要把它會歸到心性,就是因緣所生、唯心所現。你佈施還是佈施,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因為佈施的因緣而去熏習你的真如,讓你的真如的心自己變現福報,讓你受用。這樣懂嗎?

你這樣想有什麼好處,你知道嗎?這樣想,你就是坐大白牛車了,你進步的力道就大。就是說,你跟你同梯的,兩個人去做義工,你的佈施是無所得,是用這個佈施的善業去啟發你自性的功德,你的進步,你的善根的進步,你的破惡的力量,會比其他沒有學《法華經》的人,進步會非常的快。三年再見的時候,你完全不一樣。

就是說,同樣法門的操作,你有跟真如的寶珠互動,跟沒有互動是差很多的。今天阿羅漢的後悔就是說,他聽過《法華經》,但是都沒有拿來用,就把那個寶珠放在衣服裡面。所以你說他有也對,你說他沒有也對,因為他沒有拿來用,就等於沒有。

所以,諸位!你聽完《法華經》,不是把寶珠放在衣服裡,你要拿來貿易,你要以它作本錢,去跟人家做生意,在因緣上做生意。你這個摩尼寶珠去換取因緣,這個因緣當中你又賺得更多因緣,然後這個寶珠又變成擴大。就是理觀生起事修,事修又增長理觀。你這個理觀,這個寶珠變大以後,你再拿這個更大的寶珠作本錢,再去事修,那這樣子就不斷地增長廣大,你的摩尼寶珠不斷地擴大,你外在的因緣果報也擴大。這個就是佛陀講系珠喻的主要的道理。

寶珠不是讓你放在衣服裡面的,蕅益大師強調貿易,拿來跟因緣做生意。要不然你學《法華經》幹什麼?你學完《法華經》,你的思考還是因果的思考,你看一個人很莊嚴,你第一個是怎麼想的?忍辱嘛。但是你要第二個,唯心所現,他心中有忍辱的善根,他自己的內心變現出莊嚴的相狀。

就是,因緣所生後面請加一句話——唯心所現。你要把因緣跟你的心性不斷地互動。就是說,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也是要努力工作,但是你要把摩尼寶珠拿來當本錢,你好好利用它。你又有摩尼寶珠作本錢,又有努力的工作,這兩個之下,你就快速成佛了。這段的經文主要就是講這件事情。

我們看到阿羅漢回顧他無量無邊的成長的過程,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就是因緣說的一個道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