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樣的效果跟作用?我們來看看第一個涅槃。我們先做一個總說,先解釋這個涅槃的名稱:
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首先我們把「涅槃」解釋一下。涅槃就是一種不生不滅的一種寂靜的狀態,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沒有一種變化躁動的相狀,這叫涅槃。那我們來看,此雖「本來自性清淨」,換句話說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本來就有涅槃,但是因為我們一念的不覺,向外攀緣,就創造了煩惱障、所知障,就使令這個涅槃的功德不能開顯。
那麼「真聖道生」:真聖道就是一種智慧了,這種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時候,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就破壞了,就使令這個涅槃的功德相狀顯現出來——「名得涅槃」。就是說其實你得到這個涅槃,是你本來就有的,只是以前,就像月亮本來就有,但是以前有烏雲,我們現在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把烏雲撥開了,哦,我們重新看到月亮,那麼這叫「真如離障。」我們以前是「真如在纏」,現在是「真如離障」。那麼它的體就是「清淨法界」,一種清淨寂滅的法界。
好,那麼這種菩提心,也就是說我們前面的菩提心,是沒有涅槃的菩提心,是躁動不安的,那麼現在這個菩提心,是相對的是非常寂靜、安穩的。那麼這個涅槃,在唯識提出有四種差別,我們來先看第一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那麼第一種涅槃,叫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什麼意思呢?「謂一切法相真如理」:就是在一切的有為假相當中,其實它的本體是空性的,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雖然有客染而本性清淨」:就是我們一念心,雖然打很多的妄想,但是本性還是不受染污的,而且具足無量微妙的功德,這叫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它不是修來的,只是說我們以前沒有跟它相應,它顯現不出來而已。
那麼它有四種相貌:第一個「無生無滅,湛若虛空」。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它不是有為法,它不會因為你修就增加,它也不會因為你懈怠而減少,所以它是無生無滅的,湛若虛空。那麼「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就是凡夫聖人的涅槃是平等的,也不會說佛陀的涅槃比我多一點;我們一個放逸凡夫涅槃就少一點,是大家平等共有的。「一切法不一不異」:它也沒有離開一切的染淨諸法,緣起不離開性空,性空不離開緣起。
那麼本質「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所以涅槃最怕的就是你打妄想,就是說「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涅槃之門要打開,只有一種情況:叫做「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涅槃寂靜、安樂的功德,但是我們經常打妄想,所以它這個門就關起來。所以你現在必須要名言道斷,你必須修無分別智,它這個門才會打開來。所以「唯真聖者,自內所證」:雖然每一個人都具足,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它的功德開顯出來,只有真實智慧的聖者,才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一個涅槃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後面三個都是修來的。這個本來具足的涅槃,在禪宗是非常重視了。它認為說:你本身不安住在本來的這個涅槃,你就很難修行。你看這個唐朝的這個禪師——懷讓禪師,懷讓禪師他去親近這個六祖大師的時候,懷讓禪師那個時候已經修得不錯了,他學過天台教觀的,六祖大師只問他一句話,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欸,懷讓禪師答不出來。答不出來以後,因為他問到他的根源:就是說你的生命,最初的原點,你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從什麼地方來?」那麼懷讓禪師答不出來以後,古人是求法心切,就做了六祖大師三年的侍者。
後來三年完了以後,他就懂了,他就跟六祖大師說:我已經明白你說的意思了。那麼六祖大師又問了一次:「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那個地方是不能解釋的,一旦落入名言,那麼這個就不是涅槃,意思就是「涅槃」,那是言語道斷,是沒辦法去形容的——「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你這樣子不講,到底你是不是覺悟,沒有人知道。六祖大師又問:「還有修證否?」這個涅槃,是可以修證嗎?不能修證,那這個就是斷滅了。那麼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大祖說:「只此染污不得,是三世諸佛之所印證。」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無量劫來打很多妄想,但是我們的涅槃,不會因為打妄想而失掉,你隨時可以把它打開。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個你只要相信就好了,先相信,所以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相信你有恢複本來面目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妄想,是不能染污涅槃,它不受染污的,這是第一個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在體性上,相信自己的本性,是清淨的寂靜的,這第一個。那麼這一塊是「非修」,不要你去修的,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那麼真正的修來的涅槃,在後面那三塊,這三個就是要努力用功了,我們看第二個: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這三個是一體的,這都是小乘的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那麼在唯識的涅槃,它大方向分成兩種:一種是本來就具足的涅槃;一種是你要經過修習才有的涅槃。那麼修習的涅槃,它又分成兩塊:一個是由小乘的佛法的修學所成就的涅槃跟大乘佛法的菩薩的修學所成就的涅槃。我們先看看小乘的涅槃。
小乘的涅槃分成兩塊:一個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這個「依」,這個依止,就是他的身心世界還在,雖然他成就了涅槃,但是他的生命還在,叫「有餘依」。就是小乘的行者,他由出離心修我空觀,他的這個真如的理性,出離了煩惱障的這個障礙,因為他的身心世界還在——「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就這個人,他已經證得無生的阿羅漢,但是「無生」, 只是說他死了以後,不再招感生死,但是他這一期生命還在呀,所以他怎麼樣呢?
「雖有微苦。」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有時候肚子痛,痛得爬不起來,也是有的。所以阿羅漢聖者,他就算去托缽的時候,太陽太大,他也會中暑;他吃壞了東西,他也會肚子痛;當然他也可以選擇入三昧,他入了滅盡定,所有的痛苦消失掉,他可以選擇入三昧,他如果不接受這個痛若,他也可以不接受,他隨時可以入定。但是他如果從定中出來,接觸到他的業報身,那就跟我們差不多了:該有痛苦還有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所依未滅」。他所依止的身心世界,這個業報身還在,但是他的煩惱障,他不會起煩惱了。
他的生命只有兩種:就是快樂跟痛苦,然後沒有了,沒有了。因為業力只能夠給我們快樂痛苦,那麼好壞、成敗、得失,都是你想出來的。所以他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所以業力給他的東西,只有快樂跟痛苦,他沒有那麼多事了;那我們凡夫在快樂痛苦當中,安排了很多的名言,那麼就把生命弄得很複雜。所以他的障礙,他的這個煩惱障消滅了,叫做「有餘依涅槃」。
但等到他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叫「無餘依涅槃」。就是真如已經完全、徹底的出離生死的五蘊的痛苦:一方面煩惱已經斷了;一方面他的色身也消失了,所以所有的痛苦都停止了,故名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所以阿羅漢的涅槃,他受他的生命的影響。其實你不能說:阿羅漢聖者,完全不做事的,你不能這樣講。阿羅漢的聖人,他的生命還在的時候,我們看經典裡面,他很努力的護持佛陀的正法:比方說舍利弗尊者、比方說目犍連尊者,那領著諸大弟子,自己修行,弘揚佛法。但是阿羅漢一旦死亡,那麼這個生命就完全消失掉了,就「灰身泯智」了。所以他的這個涅槃,是跟他的身體在不在是有關係的。
在《阿含經》上說,阿羅漢的聖人,他什麼叫做只有業力,沒有妄想,他的生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去托缽的時候,你給他美好的東西,或者給他不好的東西,他的心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也沒有取也沒有捨,也沒有喜也沒有憂,就好像這個鳥從虛空飛過去,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他只是知道而已,知道有這件事情,然後就沒有了,這個就是「有餘依涅槃」。就是他的生命只有業力,沒有妄想,等到他把業力結束的時候,他連生死業力也沒有了,這個是小乘的涅槃。
我們來看看這個不可思議的,大乘菩薩的涅槃。看第四個: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那麼小乘的涅槃,它的重點在「不生不滅」;大乘的涅槃在「無住生心」,就是它「無住」,無住處,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們來看,就是他這個真如,他修我空觀,也修法空觀,他不但破了煩惱障,也破了所知障,所以他一念的大悲的菩提心,跟一念的離相的空正見,兩個跟真如結合以後,那麼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小乘的涅槃,套一句天台宗的說法:是有點偏空的,因為他空性當中,他沒有發願!諸位,如果你現在所修的法門,不管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你都沒有把眾生放進來,也就是說你只是考慮到你自己,那麼這樣子會有什麼後果呢?就是這個法門,等到它成熟得果報的時候,你只能自受用,你不能跟人家分享,所以這個船隻夠你自己坐。但是如果你今天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把眾生放進來,把無量的眾生放在這句佛號,以後這句佛號叫做無盡燈!它是能夠一為無量,這個佛號能夠變現出無量的光明,跟一切眾生分享,這個叫「大般涅槃」,因為這個涅槃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四智菩提。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他可以跟你感應呢?阿彌陀佛是住在涅槃,但是阿彌陀佛他在修涅槃的過程當中,他是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成分在裡面,所以他可以跟眾生分享,他的涅槃可以分享。
所以涅槃有兩種:一種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涅槃,一個是不能分享的,你不能跟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的涅槃分享,不可以,這個只能夠他可以受用,他的門是關起來的。如果他在生的時候,你遇到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他會跟你加持,但是當阿羅漢聖者入滅以後,我們就沒辦法跟他接觸了。小乘的涅槃只能夠自受用,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這種大悲願力,他能夠他受用,這個是最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