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八講)

我們看癸二的「頌他土六瑞同」。

作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修學佛法,可以把它切成兩塊,這兩塊的分界線就是《法華經》。只要你沒有學《法華經》,那你就是屬於佛法的前半段,不管你多麼的精進,你就是前半段。前半段的修學,只有一句話,就是因緣上的修學。

因緣上修學,有三種情況:第一個,追求生命的快樂,通過五戒十善追求生命的快樂。這個快樂是怎麼來呢?當然是因緣所生法。這就叫人天乘。第二種,追求涅槃寂靜。涅槃寂靜也是修來的,那是一種還滅的清淨的因緣。你不修四諦、十二因緣,你會出現涅槃寂靜嗎?不可能。所以就修四諦、十二因緣追求涅槃寂靜。第三種人是成就功德莊嚴,修六度,追求六度的功德。

所以,在《法華經》之前,我們的修行全部是因緣所生法,就是只有一朵美麗的花,但是我們看不到花裡面有蓮子。這個是可惜的地方,裡面是空的。也就是說,從因緣所生的五乘當中我們看不到它的成佛的善根,看不到,只是看到眾生各取所需。

直到《法華經》開始說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有因緣上的資糧力,也同時可以從心性的觀照產生善根力,是可以同時的。所以,《法華經》對凡夫來說是一個很關鍵的指標。就是說,你這一朵漂亮的花打開以後,裡面有沒有因地的種子,有沒有一個成佛的種子,一開就知道了。空的!那你叫做什麼?你叫做積集資糧,你跟成佛之道還沒有直接的關係。對成佛來說,你能夠做的只有一種,叫做迴向。你沒辦法契入佛道。就是說,我這個方向——我佈施持戒的方向本來是人天乘,我通過迴向把它回到佛道去。這個就間接了。所以《法華經》之前的成佛之道只能靠迴向,「迴向無上道」,因為我本身不是佛道。

但是,修《法華經》以後你不必迴向,那叫一個「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直接契入佛道,不需要迴向了。它的方向就是佛道,當下就是佛道。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關鍵就是說,如果你沒有修《法華經》,那你修什麼就像什麼,它跟佛陀沒有連結。就是你跟佛陀完全沒有關係,你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你學完《法華經》以後,你多了一道關係。什麼關係呢?我們變成佛陀的兒子。生在佛家,咱們跟佛陀是一家人。佛陀的心中有一朵很大顆的蓮子,我們的心中有一顆小小的蓮子。大小不同,那是等待時間的栽培,但是本質一樣。

所以《法華經》是一個關鍵的指標,就是影響到你的未來。它不會影響到你的解脫道,但是它一定會影響到你的成佛之道的速度快慢。

諸位!你未來是不是會遇到佛陀,你未來是不是能夠快速成佛,跟《法華經》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如果你今天的眼光放遠一點的話,那《法華經》就很重要了。《法華經》是一個長遠的佈局,可能對你現在的影響不會很大,但是對你未來的因素,至關重要。

這以下的「他土六瑞同」,就是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眾生是怎麼修行的。

「此光照東方」,就是光明往東方照。為什麼往東方照呢?因為東方是所有方向的開始,就是這一道光明是十法界的開始。怎麼會有眾生呢?就是眾生一念心性迷惑以後才有眾生。沒有那一念心性迷惑,哪有眾生呢?這是整個十法界的迷悟而產生十法界的差別,所以那一念心性是生命的原始點,叫東方。

照「萬八千佛土」,顯示什麼呢?顯示一切凡夫眾生「生死業報處」。那一道光明中,我們看到的第一件事情、第一個相狀,叫做生死業力凡夫。

這個地方很明確的,就是,凡夫的因緣造作是扣著業力在修學。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來的時候。你說,欸,我來的時候很痛苦,我從罪業而來;但是我今生很爭氣,我努力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往善業而去。哦,不錯。你來的時候是罪業,走的時候是善業,你這個人增上,我們叫增上生,增上。第二種人就很糟糕了。他來的時候是善業而來,他今生活得很快樂;把福報花完以後,啥事也沒幹,可能造了很多罪業。結果呢,善業而來,罪業而去。這個人叫做墮落。

總而言之,一個人沒有學佛之前就是業力,就是你怎麼來、怎麼去。把你來時的業力跟你走時的業力兩個比較,看看你今生是進步還是退步,這個就是凡夫,就是這樣看。沒有學佛,就是這麼回事,就是「生死業報處」。這是第一個相狀。

我們再看光明的第二個相狀。「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第二個,看到了依報的國土出現了。這個是清淨的國土,諸佛的清淨國土。諸佛國土當中,有眾寶的莊嚴。這莊嚴當中有青色的琉璃,有透明的水晶色等等,這都是由光明所照射。看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把清淨的國土發揮出來,他只是講到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國土,然後就沒了。佛陀並不是想發明這種清淨國土,佛陀更多的是想要說明五濁惡世的修學情況,所以清淨的國土就講這麼一段就沒了。

先講六道凡夫、講清淨國土,再看這個污穢國土所發生的事情(後面全部都是污穢國土)。「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在五濁惡世,雖然眾生有業力,但是你可別忘了,眾生無量無邊的業力當中,他過去可是有各式各樣的善根。這個善根就招感佛陀的出世。有天人、龍、神這個八部鬼神等等來供養佛陀,表示佛陀出世了。

佛陀出世以後做什麼事呢?當然是說法。「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佛陀在說法之前,一定要示現成道。這個「自然」不是說自然外道,其實修行也是要靠因緣。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方便道叫做加功用行。你在趨向成佛之道,要修習六度法門,當然主要是止觀,禪定、智慧,那這個就是要因緣。但是你真正成佛的時候,不是因緣。所以這個成佛很奇妙,你成佛以後那個功德是你自己自性顯出來,叫「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成佛很微妙。你在努力過程當中是靠因緣的修行,但是你真正成佛以後,你所有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全部是你自己的東西。因緣只是把它開啟出來而已,它只是借假修真。《金剛經》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就是因緣跟心性有什麼關係呢?它說你現在在此岸,要到彼岸去,你要坐船。船當然跟彼岸沒有關係嘛。但是,你沒有坐船就到不了彼岸。而你到了彼岸以後,這個船就不需要了。這樣你們聽懂嗎?就是說,我修的佈施是一個因緣,但是你成就佈施波羅蜜,真如三昧出現的時候,那跟因緣沒關係。就是說,我們成長過程需要船,但到彼岸的時候,這個彼岸本來就在了,你只是坐船到達而已,所以叫「自然成佛道」。就是說,成佛以後,所有的功德全部是自性的開顯。

成佛以後有三身:「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這個是功德報身,無量功德、無量相好。「如淨琉璃中」,這個琉璃是透明的,無形無相,這個表示法身。法身是一個理體,無形無相。「內現真金像」,這個是應化身,從琉璃當中,隨眾生的因緣現出一個身相。眾生的生命是八十歲,佛陀示現也要差不多八十歲;眾生的身高是多高,佛陀也要差不多那麼高,他必須要隨順因緣來顯現。

佛陀出世以後,說的第一件事情叫做「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說《華嚴經》,直接說圓頓法門,開導根熟菩薩成就法身的功德,成就十地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佛陀說的第一個法。

再看第二個。佛陀開始教授三乘的弟子。

先看二乘。「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在每一個佛陀教化的國土,有很多人是發出離心的。聲聞眾的修行,核心思想就是苦諦。因為他不斷地觀無常,所以他的結論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滅的。在佛光的照射之下,「悉見彼大眾」,聲聞人就廣修四諦十二因緣而趨向涅槃。「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不但修四諦十二因緣,還嚴持淨戒。這個是聲聞眾。

再看菩薩眾。「又見諸菩薩」,菩薩的心跟聲聞不同,聲聞是從苦諦切入,菩薩是從道諦。菩薩說,三界沒有什麼痛不痛苦,三界就是讓我能夠積功累德的,我要借三界的因緣來成就六度的功德。他從道諦直修。那怎麼辦呢?就修佈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時候趕快積功累德。這些人有多少呢?「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修四禪八定,收攝身心,寂然不動,「以求無上道」。這個是說,菩薩不但是散亂心修習福德資糧,也開始收心為修習禪、智慧做準備。「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樣,小乘的智慧是無常、無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無生,一切法本來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一方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來演說佛法,來教化眾生。

我們看文殊菩薩解釋他土六瑞跟彌勒菩薩在發問的時候不太一樣。你看彌勒菩薩,他在問的時候(我們回顧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著因緣所生法:有眾生法界,有聲聞法界,有菩薩法界。菩薩法界他開的很多了,廣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薩回答的時候,他善知佛意,他講一講、講一講,最後總結——「斯由佛光照」!他刻意地把這些因緣法跟心性結合在一起。

我們現在看這段經文,這個他土六瑞第一個核心思想,當然是先從凡夫說起了,因為《法華經》是攝受凡夫。你要是法身菩薩,直接修《華嚴經》就好了。就是說,凡夫他有他的現實面要注意。

什麼現實面呢?就是處理生死業力的問題了。修行,有理想面、有務實面。務實面就是怎麼樣解決業力的問題。成佛之道,解決輪迴問題是很關鍵的。你這個輪迴沒有解決,你生命就充滿了不確定,你不知道你的來生要去哪裡,所以你生命完全不能規劃。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當中,這個問題就困難了,弄得不好還墮三惡道,所以解決業力是一個關鍵。佛陀也知道,眾生的問題還不是馬上開顯心性,所以佛陀為實施權。就是:好!咱們現在第一件事解決業力。

解決業力有三種方向:

第一個叫做消滅業力,二乘人。我要把業力消了、滅了,進入涅槃。這第一個,消除業力。

菩薩法界他比較積極。你把業力消了幹什麼?業力有錯嗎?沒錯!生命有錯嗎?沒錯!生命有它的不幸的悲劇的一面,它也有它的積極面。你沒有生命,你怎麼修佈施、怎麼持戒、怎麼積功累德呢?所以它重點不在於消除業力,在於轉變業力。菩薩看業力,他看到積極面。你說人生痛苦,當你換個角度,人生也充滿了希望。你沒有人生,你怎麼修六波羅蜜呢?你沒有因緣所生法,你怎麼積功累德呢?所以,菩薩對人生是比較積極的。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二乘人對人生是比較悲觀的。

那麼,淨土宗對業力是怎麼看?淨土宗要把業力沉澱,要把它帶走。你說,我沒辦法把你消滅,我也沒有本事把你轉變,但是我可以把你帶走,讓業力沉澱下來。

總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第一個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佛陀知道,這個現實面不能改變,也不能違背,所以佛陀只能夠為實施權。就是說,我們一開始的心中只看到業力,第一件事看到業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滅,想把它轉變,想把它帶走,都沒關係。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接觸《法華經》,你學了《法華經》以後,你不只是看到業力,你還看到後面那道光明,就這樣子。所以,當你看到《法華經》以後,你要把它帶走,淨土宗還是帶業往生。但是,你在帶業的時候多了那道光明,你的修行就不一樣了,你的滅惡生善都有所不同。

我們講淨土宗好了,其他宗派我們就不提了。咱們就講臨命終吧。臨命終的時候,每一個人的業力都會現前,沒有例外。因為你有第八識,第八識不會放過你的。第八識它的可怕在於來無影、去無蹤,它平常不出現。所以你看我們很多人,佛號平常念得挺好的。平常念得很好,因為第八識沒有出現。是人臨命終時,糟了!跟平時不一樣,第八識現在其前!第八識跟你算賬了,它把你從小到大所有事都現給你看,咱們帳一筆一筆算。

那麼這個時候,「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是住在什麼角度來處理?你一開始如果向外攀緣就完了。所以,臨終最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最怕「仁者心動」,起攀緣心。所以菩薩的安住,如果你今天安住於修一心三觀的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只要知道一心三觀裡面的空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些影像對你的干擾就降到最低了。這第一個,滅惡。

第二個,生善。你要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知道阿彌陀佛跟你並不是那麼的遙遠。諸位!修假觀的人他知道,整個十法界就在我一心操作,什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跟我根本沒有關係。諸位!你要不學《法華經》,你很難把自己的因緣跟佛法界的因緣放在一起。你只能夠說,哦,佛陀是萬德莊嚴,我是業障深重,我皈依你。這樣子的皈依當然不錯,但是你跟佛陀的距離如此遙遠,你怎麼相信?你怎麼說服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呢?因為你的生命跟佛陀找不到一個相通的平台,找不到共同處。

如果你學《法華經》,哦,眾生法界後面有一道光明,佛法界後面有一道光明,這兩道光明是一個光明!欸,咱們跟佛陀之間有交集了!所以,我們一旦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相信,自性功德是可以往生的。佛法界是如,眾生法界也是如,一如無二如。

所以說,整個修行,從因緣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但是它的重點來了— —來自同一道光明。請你記住!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從這個地方我們看文殊菩薩的回答,似乎他知道這件事。所以你看,他講很多事情,都「斯由佛光照」。就是,不同的修學,但是同一道光明。

這個是他土六瑞。其實文殊菩薩的回答,諸位你慢慢地品嚐,可以看得出來,文殊菩薩已經試圖在因緣所生法跟一念心性之間找到了共通的相通處。

壬二、頌疑念同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這個時候,四眾弟子看到佛陀放光現瑞。這個「爾時」是指前面的日月燈明佛。見日月燈明佛「現大神通力」,在禪定中白毫放光現瑞,他們出現了兩種心情:第一個,「其心大歡喜」。這個歡喜是他覺得佛陀即將有功德來加被所有人,而且是各各有分,人人皆有,所以他這個歡喜是充滿期待的。第二個,也產生了疑惑。「各各自相問」,這是什麼因緣?在這麼多的差別因緣的修學當中,怎麼就有那一道共同的光明呢?這個光明是怎麼回事?就是產生了疑惑。

辛三、頌曾見事與今當同分五

我們看下面。前面是文殊菩薩引用相同點,來證明釋迦牟尼佛跟兩萬尊佛是有共同點的。這以下,從前面的共同點,文殊菩薩要合理推論釋迦牟尼佛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以下是一種合理的推論。這個地方「頌曾見事與今當同」,就是未來應當也要相同。既然過去相同、現在相同,未來也要相同。

壬一、頌因人說法同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這個地方說明,日月燈明佛就在放光現瑞以後,天人所尊奉的世尊就從無量義處三昧出來。出來以後,佛陀先做一件事,讚歎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前身。他說,你可以做世間的智慧眼,可以做眾生的大善知識,也可以做一切眾生所皈依信仰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你奉持法藏。為什麼你奉持法藏呢?因為我以下所說的法,「唯汝能證知」。我未來將說一個中道的實相法門,這個只有你能夠如實證知。所以世尊一方面讚歎,讓妙光法師產生強大的信心跟歡喜,然後就說了《法華經》。

當然,我們看這一段跟〈方便品〉也是不太一樣。我們看,佛陀出定以後並沒有讚歎舍利弗尊者,他直接就說法。因為日月燈明佛說法的對像是妙光菩薩,是一個大菩薩,而本經的說法對像是舍利弗,是一個聲聞人。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妙光法師的特別,他是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的當機眾,也是未來流通的一個當機眾。他不但是聽法的當機眾,也是流通的當機眾。但是本經的聲聞人沒有一個人是流通的。在佛陀講《法華經》以後,問說,欸,你們誰願意去流通呢?聲聞人沒有一個人出聲。所以才有「從地湧出」大地菩薩出來承當,那是過去釋迦牟尼佛教化《法華經》的那些法身菩薩。因為聲聞人還有習氣。當然,沒關係。總而言之,佛陀是即將說《法華經》了,只是說法的對像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舍利弗尊者,這兩個不太一樣。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奉持法藏」做了一個說明。他說,日月燈明佛怎麼就讚歎妙光菩薩是「奉持法藏」呢?它這個法藏,按照蕅益大師的解釋,就是他看到了佛法的全貌。諸位!你要沒有學《法華經》,不管你學佛多久,你千萬不要說你看到佛法的全貌,千萬不要這樣講。你看到佛法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佛法有五乘法門,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那叫做一部分。你如果沒有進入一念心性,你看到的佛法叫做一部分。所以,我們一般的修學叫做片段式的。但是你如果站在一念心性,那就是一個整體式的、整體性的修學。這個地方就是說明佛陀出定說法的第一個因緣,就是為妙光菩薩說法。

壬二、頌時節同

我們看第二個,說法的時候發生什麼事。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法華經》講了多久呢?日月燈明佛講了六十小劫,佛陀跟大眾都不起於座。所說殊勝微妙的法門,大家聽了能夠受持不失。諸位!日月燈明佛的人壽是八萬四千歲,他老人家講《法華經》講了多久?講了六十劫。可見,這個時間有一點開合的問題了,他的壽命只有八萬四千歲。所以也就是說,大家進入《法華經》真如三昧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時空的轉換,眾生從一個時空換到另外一個時空,一個高階的時空。

當然,這個是《法華經》的思想。這個是這樣,「諸法無性,盡隨心轉。」所以一個人,你看,你的檔次越低,煩惱越重,你覺得時間過得越慢,那個時空也有差別的。就是說,你的檔次越低,你的時空相就活得越慢。你看四天王,他一天,我們就過了五十年。你聽《法華經》聽六十小劫,就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些人聽《法華經》,一旦進入《法華經》的意境以後,它的時空產生了轉變。

這個時空轉變,它意味著什麼?意味業力的轉變。所以,你不學《法華經》,你很難做時空轉變,因為時空就是所有因緣所生法。

諸位!我們過去也講過很多次了,你千萬不要一天到晚觀想自己業障深重,不然,你到最後的結果是果然業障深重。就是你反正有兩個態度:第一個,你就執著業力。站在業力的角度你就很難處理事情了。第二個,你安住心性。你從心性的角度來看業力,你就很好處理了,帶業往生絕對做得到。換個角度!你直接跟業力對沖,那你就傷痕累累了。

所以,一個沒有理觀的人是很吃虧的。沒有理觀,那你就各憑本事。諸位你想想看,你沒有理觀有什麼可怕事情?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很多業力,你想要用短短的幾十年把它給帶走?我們無量劫來,每一生每一世,都在玻璃上面弄了很多灰塵。如果你站在灰塵的角度,你就很難去處理灰塵,只有站在鏡子的角度才能夠處理灰塵。因為時空沒有自性。

你說什麼叫做無量劫?你告訴我,什麼叫無量劫?說,欸,你淨土宗什麼帶業往生!無量劫來造了這麼多業,你怎麼帶業往生?我問你個問題,什麼叫無量劫?你說個道理,你道一句什麼叫無量劫?從一念心性的角度,「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無量劫就是當下。蕅益大師說,當下一念就是無量的念。什麼叫無量劫?你告訴我,什麼叫無量劫?當然,你要弄假成真,你要把它當做無量劫,對你來說還真的是無量劫。所以簡單一句話:「諸法無性,盡隨心轉。」

就是說,諸位!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很多生命,的確,從因緣所生法有很多業力。這個就不提了,關鍵是你怎麼看待它。你要把它當真,那業力也跟你當真。就這樣子,你要當真,那就來當真,大家來當真。那你就「時時勤拂拭」了。所以,這個修行的確是有快慢,你怎麼看待業力,業力就怎麼看待你。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能夠安住一念心性,很多事情好處理了。你不能只是注意那個因緣所修的法,請你也注意一下後面那一道光明,就是這個概念。所以,大家在修《法華經》的時候,六十小劫它就像一頓飯的時間。這個地方已經從業力的思考——業感緣起,轉入了真如的緣起,那時空相就不一樣了。

壬三、頌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前面是說明說《法華經》的過程,它只是講一句話,就是「六十小劫,不起於座」。從這句話可以知道,大家內心的狀態已經不是一般的狀態。那麼《法華經》講完以後發生什麼事呢?佛說《法華經》以後,大眾當然都是法喜充滿了。佛陀就宣佈:我將在今天的中夜進入涅槃。為什麼我要進入涅槃呢?因為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全方位的佛法都說了。佛陀先講因緣的修證,最後講心性的觀照。這樣,對於所謂的理觀事修,佛陀我該說都說了,我也沒什麼話可以講了,所以我已經是大事已辦了。作為佛陀,他認為責任了了,所以他安心地進入涅槃。

但是,佛陀入涅槃之前也提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汝一心精進,當遠離放逸。」為什麼呢?「諸佛甚難值。」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生命當中唯一的希望。一個人了解道理以後,剩下的就是修行了,要信解行證。當然,你如果沒有了解道理,其實沒有資格談修行,說實在的,你叫做結緣。但是,你要是真的了解道理了,那你剩下的就是精進收攝身心了,因為你已經上路了。你一個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就是前進了。但是你沒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還是要把這個道路找清楚。

「世尊諸子等」,日月燈明佛的弟子們聽到佛陀涅槃以後,當然心中都感到悲惱了。「佛滅一何速」,佛陀怎麼會這麼快就走!「聖主法之王」——日月燈明佛就安慰了,說我滅度的時候,「汝等勿憂怖」,佛陀還有一些事情要宣佈。

這個是這樣。我們沒有人真實地親近佛陀,我們現在叫做住持三寶,我們現在叫做親近佛像。佛陀能夠跟我們互動,而佛像是你只能禮拜,它沒辦法跟你互動。但是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跟弟子們的互動很頻繁,所以,當佛陀要入滅的時候,這對弟子的打擊很重,非常沉重了。因為長時間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聲聞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間這種廣大的依靠即將入滅,這個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因為大家生活在一起已經久了。

那麼,佛陀滅度以後,凡夫的心情、聖人的心情,還是不太一樣。同樣在一起那麼久,凡夫的心情叫做「各各懷悲惱」。凡夫的心情是有不安的、恐懼的:怎麼辦?佛陀滅度了,我道業未成!所以他內心有一種悲惱跟恐懼。聖人不一樣。聖人心中有聖道,所以他只是感覺到「佛滅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遺憾:佛陀怎麼就走了呢?怎麼速度這麼快呢?他只是一種遺憾。眾生那就是刺激很大,眾生叫做「各各懷悲惱」。所以兩種心態:一種是遺憾,一種是怖畏。

壬四、頌授記同

不管遺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須要出面安慰一下。所以看壬四的「頌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陀必須要指定所謂的接班人了。這個德藏菩薩他已經聽了《法華經》,對於中道實相:因緣所生法的修證、心性的觀照,理觀事修完全通達。他已經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當作佛」,在我滅度以後,他當來作佛,號曰淨身如來,他也能夠度無量眾。

這個授記是比較特別的。諸位!我們一般的授記,授成佛記,佛陀要麼時間拉得很長,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要麼佛陀不談時間。但是這個地方是一生補處,叫做受補處佛記。這個時間不但講出來,而且是講下一尊佛,那時間就很短。

這個成佛,我們簡單說一下。按智者大師的說法,成佛有兩種:一個成法身佛,一個成應身佛。成法身佛很簡單了,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為他沒有直接面對群眾,他只是個人的修證,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裡,他就有初地,叫做法身佛。但是成應化身的佛是很困難的,他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福慧要具足;第二個,你要因緣成熟。這就難了。就是,你過去生所結的眾生的緣,剛好他們的善根都成熟了。我們經常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說,有十個等覺菩薩,每一個人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都具足了,而這個時代眾生剛好需要一尊佛陀。眾生善根成熟了,誰下去扮演佛的角色,那就看誰跟這些眾生因緣比較深。

末法時代,我們合理地推論,現在眾生對領導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較屬於那種悲增上的,比較有親和力、比較接地氣、比較能夠幹實事的。如果我們合理地推論,現在的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比較適合,那就示現佛身;那麼其他菩薩呢,示現做佛的弟子。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說,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還要因緣成熟。否則你不能現佛身,你只能現弟子相。等到今天這尊佛教化事了、滅度了以後,再換另外一尊佛。這個地方說明,為什麼要強調「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他有他的因緣力。

壬五、滅後通經同

我們看最後,佛滅度以後的通經情況。前面講到佛陀的滅度跟授記,那麼聽完《法華經》,弟子們發生什麼情況。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佈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游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這個地方說明佛陀說法滅度以後弟子們所發生的情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就在佛陀滅度以後,第一件事情,在家居士就「分佈諸舍利,而起無量塔」。佛陀滅度以後就有兩個重要的工作:一個是舍利子的供養,一個是經典的結集。

當然就是各有各的責任了。在家居士就是趕快把佛陀的舍利子蓋成塔廟供養。雖然佛陀的功德不在,但是起碼把佛陀的相狀留下來,讓後世弟子能夠結緣。第二個就是「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在佛陀滅度以後得到很大的警策,激發他的精進。一方面弟子們結集經典,供養舍利;一方面大家得到了警策,刺激警策,各勤精進。這是佛陀滅度的一個一般的修行。

這以下就特別地提出兩段的因緣。就是聽了《法華經》以後,一個有善根的人跟一個有煩惱的人的情況,他們產生的生命的變化。

先看有善根而沒有煩惱的人,是妙光法師。他「奉持佛法藏」,能夠掌握佛法的全貌,對於理觀事修完全了解,在八十小劫當中「廣宣法華經」。八王子,都是妙光法師所開化。八王子聽了《法華經》以後,當然是堅固無上的菩提心,而且也能夠招感佛陀的教化。在佛陀的教化當中,一方面供養佛陀,修習福德資糧;一方面蒙佛陀的教化,「隨順行大道」,就「相繼得成佛」,次第輾轉地授記。最後一尊佛陀,就是八王子當中最後一尊佛陀,叫燃燈佛。他是 「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古代的修行人,不管是聲聞、菩薩,都叫「諸仙」,這是印度的一個通稱。就是,他是所有修行人的導師,也能夠廣度無量眾。

這個是利根人,他信解以後,馬上如實地修行,快速成佛。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一些煩惱比較重、業障比較深,但是他也聽《法華經》了,我們看看發生什麼事。「是妙光法師」有一個弟子,「心常懷懈怠」,他可能事情很多。他幹什麼呢?「貪著於名利。」他得到《法華經》,知道凡事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面對業力、面對煩惱、面對生死。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人都是有煩惱的因緣,所以他也貪名貪利,而且是無有厭足。因為貪名貪利,就跟那些貴族經常往來,往來就把時間給浪費了,就「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對這個理觀的智慧,就修一修、然後到處跑一跑、再修一修,就是有間斷。「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

但是,這個地方講到一個重點:「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諸位!你得到《法華經》以後,你千萬要注意一件事情,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墮三惡道。如果你墮三惡道,雖然不會破壞你的善根,但是你的善根它沒辦法增長,因為三惡道的心闇鈍。所以你看彌勒菩薩,雖然求名求利,但是他是有底線的,他沒有犯四根本重戒,所以他保住了人身。他雖然說有煩惱,貪名貪利,但是他的所有的貪名貪利,是在一種不殺盜淫妄的基礎之下貪名貪利。所以他得到人身,憑他的善根力就能夠「得見無數佛」,得到佛陀的攝受。

佛陀有無量方便力,他本身又有真如的善根力,這個時候他就供養諸佛,又「隨順行大道」,就慢慢地具足波羅蜜,到現在遇到了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結束以後,他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未來也可以廣度諸眾生,而且「其數無有量」。就說明,即便你有煩惱,只要你不墮惡道,你就是會不斷地增上。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在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懈怠者汝是」。你信解了這個一心三觀的思想,但是你沒有輾轉地相續,坐一坐、到外面跑一跑、再坐一坐……但是你還是成就等覺菩薩了。「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我因為不斷地相續,我也變成等覺菩薩。這就是妙法的厲害在這裡。

己二、頌分明判答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頌分明判答」。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這以下,是文殊菩薩引用自己過去的因緣,做一個總結。

「我見燈明佛」,我見到日月燈明佛「本光瑞如此」,過去的白毫光所現的瑞相,跟今生的釋迦牟尼佛的放光現瑞是一樣的,所以我合理地推論,佛陀將說《妙法蓮華經》。為什麼呢?因為佛佛道同。前面有太多的相同,所以我們也合理地推論,未來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出現。

第二個,為什麼要在放光呢?「今相如本瑞」,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光明,跟過去日月燈明佛的光明是一樣,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先把這個相狀現出來讓大家產生疑惑。就是說,修行嘛,不就是依法修學、各得其所嗎?怎麼就在依法修學當中後面出現同一道光明呢?這個是在講真實義了。「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佛陀會把前面沒有公開的真相,在《法華經》一次性地講清楚、說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修行,會講清楚了。

對於三乘人來說,「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三乘人是這樣子,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誰都沒有疑惑,都信心滿滿。你看二乘人修行也是信心滿滿。你看聲聞人剛剛成就阿羅漢的時候,你看阿羅漢怎麼說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充滿自信,我這個法全部修完了。菩薩也是,菩薩也是信心滿滿。

但是,一個奇怪現象,每一個人修到一個程度以後,會有一個共同疑惑:為什麼你跟我不一樣?尤其是聲聞人。就是說,聲聞人要是跟聲聞人在一起,他什麼事也沒有;但是聲聞人有時候在聽經的時候,看看文殊菩薩、看看普賢菩薩(後面經文會說),他的心裡就不平衡。「我等同入法性」,我修空性,你也修空性,怎麼我變成涅槃寂靜,而你變成功德莊嚴?這怎麼回事?同樣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為什麼產生不同的結果?阿羅漢心中其實是有所悔恨的: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我缺少了什麼?為什麼我就只能夠這樣子?而文殊菩薩他就可以這樣子?他的確是有疑悔的。

但是佛陀告訴他說,你放心,你也有分。因為你當初的個性就一定要成就涅槃,我先滿足你,所以為實施權。但是你別忘了那句話,權不離實。其實你在成佛之道也沒走偏,你只是兩段式,你前半段也沒有失掉。不是說你要重新開始,沒有啊,你只要把後面接上去就好。《法華經》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門全部接上去的。

所以,「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所有三乘人的疑惑,《法華經》會公開答案,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有這些三乘的差別?這些三乘的差別怎麼收尾?他們都是依止佛陀修學成就的,佛陀要怎麼樣收尾?就靠《法華經》了。現在佛陀要講真話了,就是後面,佛陀開始要出來說明了。

我們修《法華經》之前,當然就是很痛苦。因為業力的逼迫,就從因緣上去修學。有些人修六度法門,有些人修藏傳佛教,有些人修淨土法門。那沒關係,尊重個人的因緣!我們一開始會有個人的因緣力,有些人就很自然地遇到小乘法,有些人遇到菩薩法,有些人因為過去的因緣就很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這都沒關係,尊重個別的因緣。但是,你看到《法華經》以後,你會回歸到你的心性來看事情。就是,我們剛開始學佛叫無差成差,你跟我不一樣,你的結果跟我結果不一樣。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各有各的差別。學《法華經》以後,差即無差。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絕對不會批評別人,因為他只是暫時的假相。他這樣做,他現在如此,不表示未來如此。這叫方便有多門。所以《法華經》就是說,你怎麼樣在一念心性的理觀跟因緣的事修找到平衡點,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為什麼要事修呢?我們要務實地面對我們的問題。不是說既然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啥事都不用幹了。不是這樣子。我們有如夢如幻的煩惱、如夢如幻的輪迴要處理。所以《法華經》看待生命,它是兩個看法:從務實面來說,我的確業障深重,要好好修行;但是從理想面來說,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兩個沒有衝突。所以從後面的〈方便品〉以去,總之就是內觀真如、外修法門。心性跟因緣之間怎麼去抓平衡點,就是諸位的修行了。

這樣講好了。我們是一個乞丐,當然我們先找一口飯吃。這是現實的東西,先脫離乞丐的痛苦。所以你找工作,賺錢,讓自己溫飽。但是你也不能一輩子在流浪,你永遠沒有家也不是個事,是吧?就是說,找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回家也很重要,是不是這個意思?你老也不回家,你在外面流浪。你說我一個乞丐,過得快樂的乞丐!不可以這樣子。因緣所生法修到一個程度,「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你不能一直在因緣所生法裡面打轉,這沒有一個頭。

就是說,作為一個乞丐,找工作很重要,回家也很重要。最好是先回家再找工作。你知道為什麼嗎?諸位你想想看,你沒有回家,去找工作,你是替別人在打工,叫心外求法;你回家以後工作,你是老闆,你是替自己打工。你認為這兩個會一樣?你稱性起修,那是自家功德;你依法修學,那是向外。這樣你們聽懂嗎?

就是,作為一個乞丐,最好的選擇是:先回家,再找工作。這樣最圓滿。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處理生死的問題,不要站在因緣所生法來處理。站在因緣所生法你就很難處理了,因為,落入了因緣所生法,那你就落入阿賴耶識了。你今天回到心性,那叫真如三昧。理觀事修的平衡點,這個師父不能告訴你怎麼做,反正我只能告訴你:工作很重要,回家更重要。你們自己去判斷。

也就是說,佛陀講完三乘的因緣以後,該說真相了,把眾生這些差別的因緣開始要做一個全盤的整理跟會歸了。作為一個〈序品〉,佛陀放光現瑞所代表的意涵已經到此結束。我們下一堂課要針對前面所說的內涵做一個問題的回答。當然請大家也把課本跟講義帶過來,那個附錶帶過來,可能會有用到課本的地方。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