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  2023/05/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零七講)

壬二、嘆經法  分二:癸一、就法略嘆;癸二、約喻廣嘆

《妙法蓮華經》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四十七面,我們看壬二的「嘆經法」。

這一科是跡門的最後一品,叫做<安樂行品>。佛陀講完這個跡門的內容以後,用安樂行來作一個總結。

天台智者大師把整部《法華經》分成兩大部分:前半段叫做「約跡門開權顯實」,這個是講的佛陀的智慧;後半段就是「約本門開近顯遠」,講的是佛陀的功德。所以,整部《法華經》就講兩件事情:什麼是佛陀的智慧,什麼是佛陀的功德。智慧是一個因地,功德是一個果地,所以就串成了整個一佛乘的因果。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因地的最後一科。

佛陀為什麼能夠成佛呢?他當然不是因為佈施而成佛,他也不是因為持戒而成佛。就是他在佈施跟持戒的時候有甚深微妙的智慧,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整個六度的核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那麼什麼是佛陀的知見呢?當然,在跡門,前面我們講很多了,就三週說法,法說、譬喻說、因緣說,這三週都是在講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知見。蕅益大師那種大智慧的境界,他用四個字來總結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四個字而已,叫做「會權入實」。就是我們如何把三乘的權法導歸到我們內心的一念心性的實法,簡單講就是這樣。我們一個生死凡夫,我們需要三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來加強我們的正念,來了生脫死。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透過智慧的觀照,把三乘的修學會歸到心性去。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修佈施,如果你沒有學《法華經》,從三乘的角度,你只能從眾生知見來修佈施。好,那麼眾生知見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你必須面對現實中的因緣所生法。那麼從因緣的角度我們凡夫是怎麼回事呢?業障深重,顛倒妄想。這就是我們的知見。那沒關係,我業障深重,但是我仰仗佈施這個法來加持我,讓我成就富貴。所以,我們今天沒有學《法華經》,我們所有的修學只有四個字而已,叫做「心外求法」。就是我自己沒有能力創造功德,我什麼都不是,但是沒關係,我仰仗三寶的加持力,來創造我的資糧,讓我離苦得樂。這樣子修學就很慢了,因為一旦墮入到眾生的知見,墮入到因緣所生法,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無量無邊生死輪迴所累積的業力、所累積的妄想,那對我們來說就很難修行了。

在《法華經》,佛陀知道我們凡夫有這個問題,所以開權顯實。就是說,其實我們現在需要用權法來憶佛、念佛,了生脫死,但是你也可以用佛陀的知見來修習權法。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眾生的知見轉成佛的知見。

那眾生知見怎麼轉呢?靠智慧引導。就是你要先觀心,觀察你那念打妄想的心,你用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去觀察它。即空,就是清淨本然,達妄本空,本來就沒有妄想;即假,就是知真本有,你雖然是清淨,但是你具足無量的性功德。所以,當我們用智慧來觀察我們這念妄想的時候,我們發覺,這個妄想的本質是又清淨,是又具足,那等於是佛心。佛心就是我們修行的因地。你說,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我怎麼有佛心呢?你錯了。我們沒有佛德,佛陀這種三身四智無量的陀羅尼的功德,我們沒有,但是佛心我們是具足的。就是我們跟佛陀都是具足一念心性,只是他開顯了,叫做功德成就,我們沒有開顯,叫做本性具足,就差在這裡。

所以,當我們修學三乘的權法的時候,你先透過一種觀慧調整心態,你先不要管你的內心的作用。就是你無量劫來累積了這些灰塵,這別管它,你先注意你的本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是怎麼回事。當你沒有輪迴之前,當你沒有惹這麼多塵埃之前,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我們要注意的。而這個是整個《法華經》的因地的修學,就是把生命回歸到原始點。這個時候,我們一念心性,就站在佛陀的同一個立足點來修行。那叫做什麼?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議。

諸位!你的修學,你是用兩種力量在修學。你拜懺的時候,你知道你能拜懺的心不可思議,所修的懺法不可思議;你念佛的時候,你知道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而別人只有一種力量。所以,你不學《法華經》,你的修學就永遠是一種力量,一種力量在修學。

而修《法華經》不是。他內觀真如,把自己的心調到佛陀的心,然後呢,外順彌陀。所以,這樣子就形成一個所謂的《法華經》的經題——「妙法」蓮華經,你就是一種蓮花式的修學。表面上有蓮花的莊嚴跟芬芳,這就是權法;但是實際上,我們內心裡面多了一種真實、飽滿的蓮子。所以它就是一種權法跟實法的相互作用。

講一個譬喻。比方說,我們今天是一個在外面流浪的窮子。雖然我們是窮子,我們也想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遇到三寶以後,開始在三寶裡面打工。你喜歡拜懺,你就拜懺;你喜歡做義工,你就做義工;有些人喜歡持戒,他一輩子就以持戒為他的修學。那沒關係。但是你不學《法華經》有什麼問題呢?你就站在一個流浪的窮子的角度去打工,你憑仗的是你的體力。諸位!你一個人的體力打工所賺到的錢,只能夠滿足你一日的溫飽,你每天都要賺。你只要一天不做功課,你就發覺你「弟子心不安」了,因為你用權法。如果我們今天換一個思考——我們不就是要離苦得樂嗎?不要急著打工,先回家。我們應該先回歸到我們的家族,繼承家業,再用我們家族的財產去做貿易,這樣子所得到的資糧那絕不是一日溫飽了。因為你今天變成是,既有法力不可思議,你內在又有一種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家族的財力的奧援。

所以,諸位!《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說,讓你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消除最大的罪障,讓你在很短的時間裡創造廣大的功德。它等於是一個修行的捷徑。但是前提是,你要掌握這種方法,怎麼樣能夠把眾生的知見很快地轉成佛陀的知見,就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空掉妄想;即假,就是開顯你自性的本具的功德。然後怎麼樣?然後相信這件事情,信解,承當它。就相信:我雖然打妄想,但是妄想是後來有的,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我的本來面目。你要真實地相信這件事情,然後承當它,安住它。

這個就是整個《法華經》跡門的修學思想,就是所謂的開顯佛慧。這個就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為他在因地當中找到了佛心。你因地找錯了,你後面就很糟糕。你找到的是一團沙,你不可能變成黃金的。你必須是一個金礦,你才有可能慢慢提煉變成黃金。

這個理觀的智慧當然是正修了,但是佛陀又講了一個助行,就是<法師品>裡面的五種法師。因為這個理觀它很難相續,它是不思議境,所以佛陀要我們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特別是讀誦。你不斷地讀誦、不斷地讀誦,不斷地強行告訴你自己:我的心跟佛陀的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要相信這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

這五種法師是第一個助行。

第二個,佛陀為了末法時代的凡夫菩薩,又講了另外一個助行,叫做四安樂行,來保護我們的理觀的善根。我們凡夫的理觀是很難成就,很容易破壞。那麼怎麼保護呢?

第一個,身安樂行。佛陀劃出一個標準,就是你要經常讓你的身業保持調柔寂靜,所以你要遠離十種過失,包括百官、屠夫、淫女,包括沙彌小兒這種未成年的小孩子,你都要遠離,因為妨損你的道業。跟這些人在一起,就破壞你身業的調柔寂靜,你整天躁動不安,你就很難修止觀了,就是止觀修成了也很容易被破壞。所以說,保護我們脆弱的止觀,這四種人你要暫時遠離。這第一個。

第二個,口安樂行。口安樂行的核心,就是和合無諍,盡量不要跟人家有口業上的諍訟。所以佛陀要我們不要在一切的人事上發表個人的評論跟讚美。因緣所生法,從修行的角度,沒有標準答案,也跟你沒有關係,我們不要發表任何的評論,以免落入一種無意義的諍訟而破壞你的口安樂。

第三個,意安樂行,就是慈悲善巧。對於所有的人,不管他是放逸的、他是懈怠的,你不管他能不能做到,你的內心保持慈悲善巧,慢慢地等待他的成長,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這個意安樂行就是慈悲善巧。

如果能夠在身、口、意當中保持這種安樂行,會幫助你修止觀,也會保護你已經成就的止觀。

當然,最終的會歸就是誓願安樂行,就是菩提願力。所以我們除了清淨心的觀照以外,還要保持一個菩提願,不但是以佛心為己心,還要以佛志為己志。

所以,這個四安樂行對我們凡夫至關重要,它等於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保護,防護我們這個止觀免遭破壞。這個就是前半段所說的四安樂行的內容。

癸一、就法略嘆

這以下佛陀讚歎。就是當我們用一心三觀的理觀,配合四安樂行,如此的修學有什麼樣殊勝的功德呢?佛陀加以讚歎,嘆經法。這以下有兩段:癸一,就法略嘆;癸二,約喻廣嘆。

先約著法體來簡略地讚歎。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佛陀前面講了身口意三安樂行,到了誓願安樂行,他先作一個簡略的說明以後,就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說,《法華經》它有什麼殊勝呢?在無量的眾生國土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在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當中,你不要說學習《法華經》,你就連《法華經》的經題都沒有聽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蕅益大師提出兩個理由:

第一個,「諸佛出世,懸遠難值」。其他的經典,法身菩薩可以代為宣說,《法華經》不可以。因為它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它是一種成佛的法門,一定要佛陀出世才能宣講。這第一個。你要沒有遇到佛陀出世,那這個《法華經》的經題就跟你沒有關係了。這第一個,要有佛陀出世。

第二個,「正使佛出,久默斯要」。關鍵是,佛陀出世他也不一定講。我們看多寶佛出世的時候,他是沒有講《法華經》的,所以他才發願,他臨終的時候要全身舍利,在寶塔當中到十方世界讚美《法華經》。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不一定宣說。就算宣說,也是在一小段的時間。你看五時,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五時當中,他只有在第五時,《法華經》宣講的時間佔了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是一種特殊因緣才講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遇到《法華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這麼久卻沒有什麼進步。因為我們永遠活在點狀的修學,不能產生總持的功德。

「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何況你能夠在今生當中親自地去見聞,親自地學習其中的義理。我們今天雖然是末法時代,但是我們能夠得到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傳承,我們從法義當中知道什麼叫做開權顯實、什麼叫做會權入實,乃至於明白道理以後進一步地去受持在心中,乃至於數數讀誦。蕅益大師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因緣。這表示,諸位!你今天會坐在這裡——蕅益大師說——你就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結下法緣,你今生才會遇到《法華經》,才能夠學習《法華經》,才能夠一路走來到現在,你還沒有離開,還跟著在這邊學習。你的善根是從大通智勝佛就結下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因為這個因緣你太難遇到了。就是這樣講:你就算學佛,也很難學到《法華經》,就是你只能站在一個窮子的角度去打工。沒有幾個人會迴光返照說,哦,原來我的心也不可思議,沒幾個人知道這個道理。大家就是一窩蜂地追求三寶的加持力,就這樣子而已。所以這個《法華經》就是無量的國土當中是很難遇到,也很難去學習的。就讚歎法門的殊勝,希有難得。

這是一個簡單的讚歎。

癸二、約喻廣嘆 分二:子一、不與珠喻;子二、與珠喻

子一、不與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這以下,約譬喻來廣泛地讚歎。這地方兩段。第一段,不與珠喻,就是轉輪聖王是不會把他尊貴的摩尼寶珠賜給他的手下的。

丑一、立喻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 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這地方佛陀講一個譬喻,比方說具有強大威德力的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的出世,一定是大家修學十善業,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時候出世,所以他是人世間最大的國王,具足七寶千子,統領四天下。就是人世間,諸天不說,人世間福報最大的。

轉輪聖王出世,他有一個使命感。他是一個大國王,他要怎麼樣?統一天下。所以要「降伏諸國」。當然這當中有些人會順從,有些人會抗拒,這其中有些小王。這個「小王」,蕅益大師解釋就是山林裡面的盜賊,這比喻我們的見思煩惱。佛陀要統一我們的生命的時候,這個見思煩惱不答應。那怎麼辦呢?「轉輪聖王起種種兵。」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就帶領著三乘的修行者,去討伐我們的見思煩惱。

討伐的過程當中,就成功了,大家有戰功了。這個轉輪聖王心生歡喜,就怎麼樣呢?開始隨功論賞。怎麼個賞法呢?或賞田宅。這個「田」就表示禪定,四禪八定,就讓我們能夠安穩;「宅」就是解脫了,不但安穩,又能夠解脫生死。這個「聚落」,這聚落比田宅更大,就是初果、二果。「城邑」又比聚落更大,就是三果、四果。就成就了出世的道果。這個是主要的功德。

以下是兼帶的功德。或與珍貴的衣服,這個「衣服」就是慚愧、忍辱的善法。你在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比較調柔,具有慚愧、忍辱等等善法。「嚴身之具」,有一些瓔珞項珠,就是一些助道的功德。比方說,你不但修四諦十二因緣,你也偶爾佈施。佈施有福報,持戒有尊貴,忍辱有莊嚴,所以還有一些其他的個人的這些莊嚴的瓔珞項鏈嚴身之具。或者種種的珍寶,比方說「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七寶,這個是指三十七道品。或者賞賜「象、馬、車乘」,這個是三乘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或者賞賜「奴婢、人民」,「奴婢」就是神通,「人民」就是人天福報。

總而言之,當我們修學三乘法的時候,佛陀賞賜了人天的安樂、出世的解脫。但是有一個東西是不能賞賜的,就是轉輪聖王這個髮髻當中的一個明珠。我們解釋一下。轉輪聖王有七寶,對不對?而最珍貴的就是這個摩尼寶珠,它是掛在他的頭髮上。這個摩尼寶珠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放大光明,破除黑暗。這個轉輪聖王在他所治理的國土,他只要一出去,他那個光明,就沒有什麼黑夜、白天的差別了,所有的黑暗一遇到這個摩尼寶珠,就消除掉,就跟白天一樣。所以轉輪聖王所到之處都是白天,就是因為這個摩尼寶珠的光明。第二個,這個光明消除災難,身心如意。比方說轉輪聖王他的某一個小國發生了疾病,或者饑饉,就是饑荒,或者有戰爭,就小三災,轉輪聖王只要到那個地方去,他的摩尼寶珠一照,這三種災難就消滅了。所以,轉輪聖王的明珠在七寶當中可以說是一個指標性的寶物,指標性的,就像國王的寶杖一樣。明珠在,轉輪聖王在。這是他王位的一個指標,所以他不能夠隨便把這個摩尼寶珠去賜給這些有功的戰士。為什麼呢?因為轉輪聖王就這麼一顆寶珠,如果隨便賞給其他的軍隊,「諸王眷屬,必大驚怪」,因為它是一個國王的指標。

這段經文有三段,有三個重點:第一個,轉輪聖王的出世,那表示佛陀的出世。第二個,他出世以後第一件事情,出兵討伐盜賊,因為他要統領四天下。第三個,功成賞賜財物。

這個賞賜就有一般性的賞賜跟特殊性的賞賜。一般性就是賞你一個田宅、聚落,這個城市就送給你了,這個珍寶就送給你了。但這個時候對轉輪聖王來說其實是沒什麼差別,因為他財物太多了。這種一般性的賞賜就是田宅、聚落、城邑等等,但是他頭頂上的摩尼寶珠是不能賞賜的,這叫特殊的賞賜。

這比喻什麼呢?

學佛的人很多,因為佛教多元化,有這個五乘嘛,「我家廣大,種種皆有」,你進入佛門,你絕對不會白費的。一般人進入佛門以後,有人一輩子就修佈施,他什麼事都不做,就是做義工。他深信佈施這個法是甚深微妙,哪裡有事他就去做義工,所以他得到轉輪聖王的賞賜,叫做福報。他也是有功勞,對不對?他今天修佈施,也是佛法,所以佛陀就賞他一個福報,可能讓他受用三生、五百世等等。有些人一輩子他什麼事都不幹,就持戒,尊貴身,特別尊貴。有些人修忍辱,他就特別莊嚴。所以,我們一般人學佛,在佛陀當中得到的賞賜叫做片段的功德,佛陀不會把摩尼寶珠給你的。這是一般性的賞賜,就是你得到了富貴,他得到了莊嚴,他得到了尊貴……等等。這就是我們說的一般性的賞賜,總之你有修行你就能夠有賞賜。這是第一個,譬喻。

丑二、合法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這以下合法。「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如來的出世,正如轉輪聖王的出世,他們兩個都有共同的使命。轉輪聖王是要統領四天下,佛陀的出世是解決眾生痛苦的問題。佛陀的出世是有備而來的,他不是隨便出世的。他是怎麼樣?「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佛陀是具足圓滿的禪定(指的是福德莊嚴)、智慧(是智慧莊嚴),成就法身淨土而統攝三界。

那麼,在統攝三界的過程當中,有些人服從,有些人不服從。誰不服從呢?魔王不肯順從。這個魔王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煩惱魔。所以如來就派遣三乘的弟子跟這個煩惱作戰,就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等。「其有功者」,這些修習有功的,果然把煩惱調伏以後,佛陀就歡喜了,就在諸經當中,賞賜功德,使令內心能夠歡喜安穩。

佛陀一開始對我們凡夫賞賜什麼呢?賞賜禪定、解脫、無漏的這個五根、五力,就三十七道品,種種的功德法財。進一步呢,再進一步有成就的,初果以上的,就賞賜他涅槃之城。就說,好!你們終於了生死了,有一個涅槃寂靜可以休息了。佛陀以這種種的賞賜,他的目的是幹什麼呢?「引導其心,令皆歡喜。」但是佛陀不會賞賜《法華經》的一佛乘的功德,不能賞賜的,這不能隨便賞賜的。這對我們凡夫來說,當然,佛陀不賞賜是跟我們有關係的,因為我們大乘善根不成熟。

佛陀說法是這樣子,佛陀有兩種說法方式,一個叫隨情說,一個叫隨智說。智者大師說,一般的情況,佛陀看到你,像你今天遇到佛陀,佛陀發現你大乘善根不夠,你喜歡追求,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一般人追求近小之果。我們一般人修行就跟海豚一樣,海豚做了一個美好的表演,它馬上要主人賞賜它一條魚,一個食物。我們也是這樣子,我們追求近小之果,不求久遠之大道,就是沒有幾個人有遠大志向的。說,欸,我要開顯自性的功德,沒幾個!我們在修學佛法,我們要怎麼樣?馬上看到結果,就是這樣子,最好是今生就看到。我今生佈施,欸,我怎麼現在還那麼貧窮?哪怕今生看不到,起碼來生看到。

那麼佛陀怎麼辦呢?佛陀也沒辦法,看到你這樣子急功好利,追求小果,佛陀怎麼樣?只能夠隨情說,隨著你的感情,先滿足你的需要吧。也就是我們在三界火宅當中,很多人就是——不要跟我講什麼真如本性,我趕快離開三界要緊。佛陀說,好,那沒關係,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把你的內心完全放棄,完全投入到四諦法,我保證你得到涅槃。就是放棄心性,追求涅槃。但你不能怪佛陀不給你最好的東西,因為你就這種根性。你就這種根性而已,佛陀怎麼樣?「引導其心,令皆歡喜。」因為你就這種根性,後面會說,你聽了以後可能還譭謗,所以佛陀只能怎麼樣?「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只有一種情況佛陀隨智說,佛陀用他的智慧講出真實的功德出來,就是你善根準備好了,才會隨智說。所以佛陀所有的賞賜,他是最後才賞賜《法華經》的,是這一個情況。

子二、與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我們看子二的「與珠喻」。

前面是沒有賞賜摩尼寶珠,這以下是講什麼情況才賞賜摩尼寶珠。

丑一、立喻

先看譬喻。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 人,而今與之。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這個轉輪聖王在統理三乘的弟子去打仗的時候,有一種人,「有大功者」,他是精進勇猛成就大功勞,就是這個成敗關鍵是他決定的。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心生歡喜,才把這個難信的摩尼寶珠(它長久跟隨這個轉輪聖王的),這個轉輪聖王把這個寶珠拿下來,才送給他。

所以這就說明了,那麼多人學佛,為什麼很多人,你看他學習一下就突飛猛進?因為他得到摩尼寶珠。諸位!你還是在窮子打工。你看有些人,你看他學佛,十年過去,二十年、三十年過去了,你看他沒什麼改變,沒什麼改變!他生命當中,他的本質都沒改變,他就是在無量的妄想當中多了一點資糧力,多了一點佈施的資糧、持戒的資糧,他這個顛倒妄想的本質都沒改變,因為他沒得到摩尼寶珠。就是,同樣地進入佛法的法性大海,的確每一個人得到的賞賜不一樣,但是這跟佛陀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你的根機就如此。你追求的是一個糖果,你追求的是一種近小之果,佛陀只能夠隨順你的心意,令你歡喜。只能這樣。但是有一種人他善根強,那佛陀——這個轉輪聖王給他摩尼寶珠。

丑二、合法

我們看合法。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 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這個是佛教界裡面的特殊人物,就是得到大賞賜的。同樣學佛,但他收穫最大。我們看他是怎麼回事。

「如來亦復如是。」佛陀在三界中成就大法王以後,對於這種特殊根機的人,佛陀先用三乘的權法來教導他,幹什麼呢?跟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作戰。首先我們修行面對的是我們的五蘊的果報,色、受、想、行、識,因為它躁動不安。你坐在那個地方,你坐個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你就開始躁動了。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在動,色、受、想。所以佛陀要我們持戒修定,就安穩你的五蘊,先把你的這種躁動的狀態安穩下來。所以凡夫很難修行,不像聖人。聖人他一坐下去,你看他坐下去六十小劫不動,所以他的進步能夠快,他那個帆,一帆風順。我們凡夫的船就是離這個陸地太近了,因為地心引力,就進步很慢。就是我們這個果報體,這個五蘊,躁動不安。佛陀先安穩你的五蘊。第二個,開始用智慧破煩惱。最後了生脫死。

這種有大善根的人,佛陀不但跟他講三乘的權法,消除三毒,出離三界,更重要怎麼樣?破除魔網。這關鍵了!這個魔網就是我法二執,特別是法執。

有一種人是得不到摩尼寶珠賞賜的,就是這個法執特別重。我們看《金剛經》對法執怎麼說?它說有一種人,他到達彼岸了,但他修佛法的法門,這個船,他不願意捨棄,他就背著船在陸地上走。這個就是怎麼樣呢?他不知道說用如夢如幻的法門消滅如夢如幻的煩惱,重點是安住一念心性,他沒有這種概念的。他認為說,我煩惱很重,這個法是真實的,我把我的身心世界完全放棄,我一昧地投靠法上。然後呢,然後我就堅固地住在這個法。這種人得不到《法華經》的賞賜了,不可能了,因為你遇到《法華經》你會譭謗的。你跟他講說一切法唯心所現,他不相信的。這個涅槃是唯心所現?他說,這涅槃對我來說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我做夢都夢到涅槃,你卻告訴我涅槃如夢如幻!他會譭謗的。所以,只有這種大根機的人,在調伏煩惱成就涅槃以後,還能夠勇敢地走出涅槃趨向真如,這種就是破魔軍網。他不但是調伏煩惱,他還消滅法執,這個時候佛陀給他大賞賜。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對於這種能夠利用法門、解決生死以後又不執著法門的人,佛陀內心是生大歡喜:我終於可以把這個《法華經》的摩尼寶珠賞賜給這個人了,因為他能夠使令眾生成就一切智,中道的智慧。但是這個法門有一個問題,「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因為「眾生沒在苦」,越痛苦的人就越想抓住一個東西來作依靠。所以很多人可能會難信甚至於譭謗,所以佛陀不隨便地宣說。只有在你的法執消滅了,大乘善根成熟了,佛陀才會把《法華經》的功德賞賜給你。

我們看第三段的「結示勸修」。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這一段作一個總結。「文殊師利!」佛陀告訴他,這個《法華經》的一佛乘法門,是諸如來究竟圓滿之說,在整個佛陀的一代時教當中是最為深妙,也最為殊勝,所以佛陀才會在最後的臨滅度之前把這個法門宣說出來。就好像轉輪聖王,他長久以來保護他頭頂上的摩尼寶珠,只有最後真正有大功勞的,才把摩尼寶珠賞賜給有功之人。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佛如來秘密之藏」。這個秘密之藏就是說,《法華經》的深妙就是你不容易理解。你說這個真如本性,說你這妄想當中有真如本性,說「即妄是真」,說你這個流浪的乞丐其實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所以你這個人有兩種身份,你也可能是生死凡夫,你也可能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你同時具足這兩種身份。當你迷惑的時候,當你向外攀緣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凡夫;當你把《法華經》讀一讀,哦,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欸,你變成了大富長者的兒子。這件事情很難相信,就是你同時兩個身份。所以你說,欸,那我到底是什麼?你說你業障深重也對,你說你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也對。「一念迷,生死浩然」,你要向外攀緣,你就是生死凡夫,業障深重,說的就是你。你要迴光返照,欸,你就是佛陀的真實的兒子,你就住在佛家,跟佛陀共享無量的功德。

所以這個《法華經》是不思議境,這個是佛陀法門裡面最深妙的,最難講清楚的。這不像佈施,佈施成就福報,這誰去修都是這個道理。但是《法華經》就是,「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這個地方是不可思議,在整個經典當中是最殊勝的。所以佛陀「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到了臨終之前,眾生大乘善根成熟了,才正式地開演。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把這段的轉輪聖王的譬喻再作一個總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髻中明珠的譬喻

髻中明珠的譬喻...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化城寶處的譬喻

不管前途有任何考驗與危險,都要信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最輕鬆的方式還是誠實

魯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處旁有個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

【推薦】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佛教詞典】法瓶

指寺院中,行大布薩法會(於固定日期聚眾宣讀戒條之儀...

【佛教詞典】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位置在今印...

【視頻】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淨界法師《目犍連尊者預言下雨卻失誤》

【視頻】《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雜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