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頁。我們講到發菩提心。

佛法的修學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的。我們是先重思想的教育,然後才有行為上的付諸行動。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佛法教育就可以修行的,沒有!因為我們的思想無量劫來全部是顛倒妄想。

其實你看佛法的道理,經典看多了你就會發覺,我們現在的思想沒有一個可以用的。佛法是全面地改造思想,等於是一個大革命,大清掃。你看《楞嚴經》也好,看《法華經》也好,從頭看到尾,你會發覺我們生命當中所留下的思想,沒有一個是可以用的,沒有!全部否定。我們過去生是白活了。所以不改變思想,你只是跟三寶結緣,根本沒有上路,關鍵在這兒!

為什麼佛陀說了那麼多修行法門,到《法華經》佛陀只講一件事情?佛陀出世重點在於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因為你先有佛的思想,才可能成就佛的功德,關鍵在這兒。否則你所修的善業,都沒有資格叫波羅蜜,因為它沒辦法超越三界。

所以佛弟子不共於外道的地方就是,他們做慈善事業,我們也做慈善事業,但是結果不一樣。我們的思想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有佛陀清淨的傳承。這一點外道吃大虧了。他們沒看經典,怎麼會知道呢?

我們得到佛陀清淨的傳承,先調整思想。所以修行是先內,「內聖外王」,先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再付出行動,歷事煉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發心篇、正見篇中的理觀講這麼久,這個就是心理建設。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幫大家打基礎。

在佛法當中,出離心這一塊最重要。走出心中的顛倒妄想,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幫你。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準備好了,但是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有本事在臨終時走出妄想,你才能得到。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彌陀佛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自己要跳到三界去,阿彌陀佛拉不住你,說實在,他拉不住你的。你要起顛倒,誰拿你也沒辦法。

淨土宗沒有叫你斷煩惱,已經算很不錯了。它只叫你走出妄想,你要是走聖道門,那就不是走出妄想而已。不隨妄轉只是第一步,你要把煩惱給斷了,就必須要禪定。所以阿彌陀佛慈悲,他的標準就是臨終的正念。這個正念,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不隨妄轉很困難嗎?你覺得很困難嗎?不要認為很困難,認為很困難到最後果然很困難。你要告訴自己:我做得到!修行要有信心,因為你本來是清淨,本來就沒有妄想,是你自己惹來的,你就可以遠離它。所以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不斷妄想,但是要遠離。你跟妄想搞在一起,那阿彌陀佛救不了你。

你要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的關鍵就是:你要知道妄想的可怕。它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生生世世跟它在一起,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生死輪迴,其它什麼都沒得到。我們一生一生地受生,每一生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為什麼?因為有妄想,就是這個原因而已。生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妄想帶我們觸動生死業力,生生世世流轉。雖然輪迴是由業力,但是你要不起妄想,就不會觸動這個業力,關鍵在這裡。

我們生生世世臨終時對娑婆世界產生愛取,不斷地去碰這個地雷。說實在的,我們改變不了業力,但是我們可以不要去碰這個地雷。你必須要知道妄想的可怕。我們真正可怕的是在心中,外面的都不可怕。所以我們透過無常觀、苦諦觀,慢慢知道,跟著妄想走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生生世世輪迴下去,永遠承受三界火宅的痛苦。

走出妄想以後,接著要幹什麼呢?我們要立定一個志向。佛法的修學它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你一開始就要規劃好。就是走出妄想以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要先規劃的。如果你只是走出妄想,到最後變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沒有發願,他走出妄想,啥事也不想幹就入偏空涅槃。雖然沒有生死,但是也沒有萬德莊嚴,壞的沒有,好的也沒有。

在大乘佛法,當我們開始走出妄想以後,同時就要規劃未來。為什麼呢?因為要成就佛道,下化眾生,要把佛道跟眾生放進來。當然這個地方還分兩部分:如果是悲增上菩薩,他偏重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塊;如果是智增上菩薩,偏重在佛道無上誓願成。淨土宗是屬於智增上,因為我們是先選擇成就佛道的功德,成就以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沒有對錯。悲增上和智增上哪種比較好,不用辯論,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從淨土宗的角度,是先成就聖道然後再度化眾生,是把成就佛道放第一位,把度化眾生放第二位。但是你一定要把眾生放進去。

諸位!你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不能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思想,你可能連往生都沒有辦法,因為你跟佛陀本願不相應。佛陀是為了淨土宗大乘善根界,天親菩薩說的,它是大乘善根的法門,不攝受二乘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佛道放第一位,把眾生放在第二位,一定要放進去!

戊二、別相分十

這是一個總相,別相有十個。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

三念師長恩故;四念施主恩故;

五念眾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靈故;八懺悔業障故;

九求生淨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故。

這個地方,我們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他把淨土宗發菩提心匯歸成十種方法:

第一個,念佛重恩故。因為佛陀的出世說法,所以我才能夠得到智慧。為了感佛陀的恩,我應該要向佛學習,這是第一個思考。

第二個,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有生育養育之恩,我要趕緊成佛,才可以幫助他們。

第三個,念師長恩故。由於師長的教導攝受,我才明白道理。為了感念師長的恩而發菩提心。

第四個,念施主恩故。這個偏重在出家眾,因為施主的供養護持,所以我應該趕緊成佛,來報答所有的施主。

第五個,念眾生恩故。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是過去的母親,我現在能力不夠,要趕快成佛,成就無量的方便力,才有辦法度化他們。

前面的五個,都是依眾生而發心,這個就是屬於依人發心。

那麼下面就依法。

我們看第六個,念生死苦,而怖苦心的發心。淨土宗很喜歡用生死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有兩個觀察:

第一個對輪迴的觀察,它是痛苦的,就像火宅一樣。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在起火燃燒的房子待著,每一個人都想要趕緊離開火宅,去樹下乘涼。所以輪迴對我們只有傷害,什麼都沒有得到。我們在六道當中生生世世輪迴,每一次的受生都受盡了老病死的折磨,沒有例外。這是第一個充滿痛苦。

第二個毫無意義。我們在痛苦當中,得不到任何的增上,關鍵在這裡。我們是越輪迴越愚癡,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這個夢越做越難醒過來。你輪迴越久,就像睡覺,越睡越喜歡睡。所以從生死的痛苦這個法,怖畏而發菩提心。淨土宗的祖師很喜歡用生死來激勵我們求生淨土,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七個,尊重己靈故。這個就比較難,理觀要強一點。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成佛的可能,佛陀也是從凡夫一路修過來的。既然佛陀做到了,我們也可以做到,否則就糟蹋了我們一念心性的功德,這個是尊重己靈。

第八個,懺悔業障故而發菩提心。藏傳佛教很喜歡用這一塊。它有傳承,尤其一開始,密勒日巴尊者成就以後,他的弟子問他說,您怎麼這麼用功?您老人家今生從凡夫直接成大成就,動力從什麼地方來?因為密勒日巴尊者,諸位知道他年輕時造很多罪業,他學的邪咒殺了很多人。他說,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造了很多殺業,我心裡有準備,如果今生不成就,來生直接到地獄去了。所以他這種「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是他修行成就的動力。

我發覺善導大師也是大智慧,他善於運用我們的業障。你看善導大師,他的皈依也是這個思考:相信我是業障生死凡夫,求出無門;相信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功德,他一定能救拔我們。其實善導大師講這句話沒有錯,沒有誇張,我們的確業障很重。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我們的過去,也就不知道怕。所以眾生只在乎現在,不管來生怎麼樣的暴風雨,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來生,就很難精進,只執著眼前。人生最大的盲點——把今生看得太重要。這是個大問題。我們死亡到來時什麼都沒有,來生又把今生看得太重要。所以如果能夠想想自己的業障,對成佛求生淨土會有激勵作用。

第九個,求生淨土故。淨土宗就是為了要求生淨土,必須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就啟發自己,把眾生跟佛道放到內心裡思考。

第十個,令正法得久住故。護法心。這種一般偏重出家眾。

當然「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發出來的菩提心,結果是一樣的,我們臨終時這句佛號能提起來。臨終的正念嚴格來說,要有三種力量現前:安住空性,不隨妄轉;調伏愛取,思惟苦諦,調伏力;第三個就是引導力。

淨土宗的引導力有兩個:第一個引導到淨土;第二個引導到佛道,這兩個都要!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淨土宗的發願是把淨土當過渡,我們為了成佛,先到淨土去,因為在淨土不會退轉,娑婆世界容易退轉。這就是臨終時三力都要具足。

諸位要知道調伏力跟引導力是有關係的。你沒有理想、目標,很難離開你的妄想。前面沒有東西來引導,你很難放棄現在的東西。但你調伏了愛取以後,也會對你的菩提心有幫助。所以真正開始操作的時候,調伏愛取跟導歸極樂這兩個是有關係的。為了要求生淨土,就必須放棄你的愛取;放棄你的愛取,就幫助你求生淨土。互含互攝,這是一個良善的循環。

丙四、結示發心功德以勸修分三:丁一、發菩提心功德;丁二、發菩提心十種譬喻;丁三、勸修

丁一、發菩提心功德

我們設定了一個發菩提心的目標,所有的修行,就有一個明確的引導。發菩提心有什麼功德呢?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餘諸妙行。】

——《華嚴經》——

我們作一個說明。《華嚴經》說了發菩提心,先讚歎菩提心,它有什麼好處呢?成就無量的功德。什麼叫無量功德呢?簡單地講就是成就一切諸佛的功德。為什麼我們今天在修行、調伏煩惱時,為了要度化眾生而調伏煩惱,為了要成就佛道而調伏煩惱?把這兩個目標放進去,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為菩提心能夠出生一切諸佛的妙行。整個菩薩道,都是因為你發菩提心以後,才帶動你的菩薩道,是從這個地方開始。

所以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就是說三世如來過去生,一開始也是跟我們一樣,也是顛顛倒倒的,但他們為什麼成佛呢?就是他們願意跨出第一步,在調伏煩惱時,把眾生放進去,把佛道放進去,來引導他。

那麼阿羅漢這一點就做得比較差。阿羅漢是為了調伏煩惱而調伏煩惱,沒有眾生跟佛道的引導,結果成就偏空涅槃。佛陀不然。佛陀調伏煩惱時,同時用眾生跟佛道來引導自己,所以他成就萬德莊嚴。我們要發菩提心時,已經在醞釀無量功德的因種。雖然功德沒有出現,但這個種子已經種下去了,能夠攝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裡面。

所以我們看總結:「發心功德不可量。」發了菩提心,雖然我們什麼事也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怎麼不可思議呢?就是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用他的智慧「共說」——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也讚歎不盡菩提心的功德。那麼光是發心就這麼多功德,何況依止菩提心創造出來的佛號所帶動的佈施、持戒種種的妙行,那更不可思議了!

也就是說,佛法就是注重你的因地。淨土宗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能夠慎始;第二個善終。淨土宗是很重視臨終的。臨終就像期末考一樣,你沒考過就沒了。但是臨終怎麼來的呢?這跟你剛開始有關係,你的種子要播得正確。

經典上說,因地心,果地覺。你果地臨終時,是叫作採收水果。你看我們每一個人,你念一句佛號,我念一句佛號,這叫作栽培因地。但是臨終時,水果長出來不一樣,就是你的發心不一樣,看你怎麼引導這句佛號。

所以最圓滿的方式,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就是說佛陀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們沒辦法學習佛陀所有的行為,但是我們先學他的思考模式,這個很重要!就像祖師說的: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古人說話很有道理的,為什麼?因為你是他的「兒子」。你看這個胎兒在母親胎裡是怎麼呼吸?諸位知道嗎?他跟母親一起呼吸的。就是說,你今天發菩提心,就是受生在佛家,你等於就是佛陀的兒子。這個很重要!這個種性,印光大師說發菩提心叫作什麼呢?叫作「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是王種。你不發菩提心,修得再好,你還是個大臣,難不成你敢篡位不成?是吧?

所以我們跟佛陀感應道交,是來自於順從本願,不是靠佛號感應道交的,佛號是工具而已,是靠你臨終的心,你是用這念心去推動佛號,佛號只是個橋樑。是心心相應,感應道交,叫順從本願。雖然我做不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但是我的心是隨順。講一個現在很容易了解的話,我走上了菩提道道路上,走上了成佛之道,雖然走得很慢,三不五時還要去休息站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否定,我已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每天在進步,關鍵是這個目標是成佛。學佛最怕就是你還沒上路,還在市區打轉,就糟糕了!你還沒有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心地法門,你還活在妄想當中,這就很糟糕了!真的。你跟佛法是結緣,你今生很難有成就。

所以當我們知道調伏煩惱的時候,同時一定要有個目標出來。這樣子你所修的一切,就是成佛的資糧。這個就是為什麼讚歎十方諸佛都是因為菩提心而出生的,沒有例外。這一條路是佛陀過去走過的路,是一條高速公路,是成佛的道路,我們別無選擇,必須這樣走。

我們淨土教觀學苑網絡班,有七百五十個學員,成立了一個討論群。最近我的工作團隊跟我反映,很多淨土宗的人,都問一個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淨土宗要發菩提心?你問這個問題等於是在問:淨土宗到底想不想成佛?就問這個問題。你認為淨土宗想成佛嗎?想成佛你一定要發菩提心,難道你還有其它路可以走嗎?還有其它的快捷可以走嗎?

經典上說,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就是說只有一條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過去的佛這樣子走,現在的也這樣走,未來還是這樣走。你不發菩提心,那就沒辦法成佛了。那你到淨土去幹什麼呢?

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你不發菩提心就只剩下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只發出離心,第二個你只發世俗心。沒有第四種可能了。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阿羅漢,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裡面只有三種可能:你發出離心,就是發二乘的心,那你只是自了漢,增上生,跟大乘彌陀本願不相應;你發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為你不會想離開娑婆世界;你發菩提心,才是順從彌陀本願,佛陀是攝受這種大乘根人。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菩提心這種思考模式不能沒有,因為這是唯一的路。成佛之道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了。沒有一個人說,不發菩提心可以成佛,沒有!所以這個地方,觀念要清楚。我們是把成佛分成兩個階段,到淨土然後再成佛,行動是兩塊。但是在因地時,發願就一次完成了。所以求生淨土跟菩提心是一條路,沒有衝突。

丁二、發菩提心十種譬喻  分二:戊一、總說;戊二、別示

我們看最後的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

戊一、總說

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地】

譬如大地是總說。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於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大地有兩種功德: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它能夠生長萬物。古時候是農業社會,所以他們的經濟來源都靠農作物。農作物當然要有肥沃的土地,所以你發了菩提心,表示內心開始在增長功德了,這第一個。因為你很可能會遇到因緣,就願意去做,因為你有這個思考模式,就可能會有這個行為。這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生長萬物。

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你能夠荷負眾生,就容易生起大悲,因為你知道你跟眾生的關係密切,跟眾生是有關係的,是互相成就的。所以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能夠使令你所修的一切佛法的功德得到攝持。佛法講攝持就是它會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有可能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因為你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你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這第一個,是總說。以下別示。

戊二、別示分二:己一、因地;己二、果地

別示當中,二到七是因地,後面的八九十是果地。

己一、因地

先看二到七。請合掌。

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佈施波羅蜜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淨戒波羅蜜多,出生種種功德故。

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譬如山王——物無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蜜多,於諸境界,心不散亂故。

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

這個地方講到,菩提心對六波羅蜜的加持。

第一個,先看它對佈施的加持。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心中沒有任何的引導,反正人家佈施,我也佈施,但這樣的佈施叫善業。如果你內心當中為了求生淨土、為了成佛而佈施,那就不是佈施了,那叫作大藏——一個廣大的寶藏,你就能夠從這個寶藏裡面,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就能夠「周濟有情亦無盡」。你的心量廣大,雖然做得很少,但是你佈施時心量是廣大的,所以以後得果報,就比一般人來得殊勝莊嚴。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持戒的角度,「譬如寶礦」——就像金銀寶礦出生種種珍寶。這個寶礦經過不斷地提煉,它就出現黃金了。「菩提心亦如是」——你因為這個菩提心的攝持持戒,就出生種種的功德莊嚴;因為有願力在引導,所以你就有這個戒體。是你持戒有菩提心的攝持,叫作一種廣大的功德——廣大性、決定性跟方向性。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有一個地方專門講持戒的,我們再來談這個主題,就是持戒跟菩提心的結合,在修行篇再來談。

第三個,「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的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忍辱跟精進這兩塊太重要了!尤其是忍辱。我們一般人要成就功德不難,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善業,但也造了很多的罪業,所以你修行時,一定要承受逆境的刺激,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你的抗壓性,承受壓力的能力要強。

過去我在參加齋戒學會時,我永遠記得懺公師父有一次在齋堂的開示。他說:我們一個修行者,剛開始要知道怎麼去拜佛、念佛、持咒,接下來幹什麼呢?老人家就對著我看一眼,他說:就是要忍辱,忍辱以積大德。那個時候我聽了以後非常震撼!修行,你要成就大功德,對逆境的包容心要夠。你不要說,老娘不幹了!那你就完了。所以說,我們人生會有很多考驗,你要像大海一樣,大海不擇細流,故成其深,你要能夠包容一切。

第四個,「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是調心的方便,但是它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在逆境時安忍不動,在順境時保持進步,不管用什麼方法,要讓你永遠保持進步,太重要了!所以你發的願,不能發得太小,要發得大。因為修行它是點點滴滴的。你要有一種願力,有一個願景,才能夠不斷地保持進步。

第五個,「譬如山王」。這個山王就是一個很大的山,它如如不動,所以物無能動,一切的物不能夠動轉這個山王。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在修習念佛時,修習「止」,你心不容易散亂。所以這個佛號,它要從妄想走出來,前面還真需要有一個目標才走得出來,有一個願景來引導它。

第六個,「譬如藥王」。藥王是指智慧,它能夠治一切的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調伏煩惱障跟所知障。

「止」、「觀」我們講一下。這個第五跟第六,止、觀,它開始在破妄顯真。那心地法門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其實只是前方便,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正修,你真實的心地法門,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就在止觀的地方修。

但止觀有個問題,容易有魔障。所以《楞嚴經》講到五十陰魔,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要講一下。我們過去生結了很多善緣,但也結了很多的惡緣。如果不幸隨這個惡緣跑到鬼神道去,就糟糕了!他就很容易來干擾你。這時你的心態、心理素質就很重要。《楞嚴經》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心裡面不要受干擾,不要去攀緣,他絕對不可能傷害你的,不可能!

《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你走在佛道,他走在鬼神道,這兩個本來就沒有交集,他頂多現出一個影像,然後你自己取著這個影像,自己傷害自己。就是說他現出一個影像,是你自己要攀緣的,你自己要接受的,叫作自心取自心。不是說他有本事,跑到你的心中傷害你,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誤導你,現一個影像讓你快樂、現一個影像讓你恐怖,然後你恐怖快樂的心態,破壞你的止觀。這時你要能夠安穩不動,你的目標就很重要了。除了調伏愛取的力量,你對未來的目標就很重要了。所以《楞嚴經》講,沒有目標的人在修止觀,很容易被這些感應神通誤導,最後走入歧路。

有人做一個統計,說出租車司機發生車禍,大部分是在什麼時候?諸位知道嗎?就是沒有乘客時,因為沒有乘客,他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到處轉,結果就很容易發生車禍了。他有乘客,心中鎖定一個目標,他特別有精神,就不容易發生車禍。

所以念佛也是這樣子,修止觀也是這樣子。很多人修行的過程當中,中間就開始被誤導了,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他的心理素質就不好,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都不夠。所以我們為什麼像山王如如不動,像藥王能夠調治一切的障礙,就是跟菩提心有關係。

己二、果地

八、九、十是約果地功德。

透過前面的菩提心攝受六波羅蜜,會有三種功德在我們的今生乃至於來生出現,我們把它讀一遍。

譬如倉庫——是財物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

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

譬如大雲——能變現多種形相,注雨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現八相成道,化度眾生故。

前面我們真實地發起了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的一種願景以後,生命就出現一個倉庫。什麼叫倉庫呢?它能夠積集無量的財寶,菩提心亦如是,我們在積集福慧兩種資糧時,能夠不斷地增長。我非常喜歡「倉庫」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太好了!修行是點點滴滴的,我們是今天存一點珍寶,明天存一點珍寶,後天存一點珍寶。你看有些人,學佛以後一開始很苦惱,慢慢慢慢到中年時,福報現前,他不修行了,跑道找不到人,菩提道你找不到這個人。套一句中國老話,這個人就這麼點出息。那麼有些人能夠點點滴滴地一直走到最後得到摩尼寶珠,就是他有倉庫、有願景。

諸位要知道,人生的誘惑太多。尤其是你不斷在三寶修行卻沒有目標,你今生的生命真的會出現很多快樂的東西誘惑你。但是你不能說是外境誘惑你,是你自己心理建設不夠,你心理素質不夠,怪誰呢?為什麼有些人他能夠堅持走下去,能夠不斷保持進步?就是他有倉庫啊。你沒有倉庫,你賺多少花多少,就很難成就大功德。所以一個有願景的人,會不斷地激勵自己往前走。這個是約安樂道。

我們再看解脫道。「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我們發菩提心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是直接通往彌陀的本願,就是車乘。在台灣很多一貫道是念佛的,諸位要知道,很多一貫道念佛,但他念佛並沒有想要求生淨土,不想要成佛,他念佛是用來消業障的。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目標,所以他沒有叫作乘,沒有資格講。這句佛號對他來說,就是讓他離苦得樂而已。

所以這句佛號要引導,佛號本身沒有方向性,它是一個萬德莊嚴。怎麼引導,就是你的心釋放一個什麼樣的力量,它就往哪裡走。諸位你要知道,是你的心在引導佛號,不是佛號在引導你的心。如果你認為佛號在引導你的心,這個就是邪知邪見了,是他力,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你嚴重違背佛法的因緣觀。就是離開了一念心,有一個大有能力的神或者是主導者,他能夠引導你的內心,這個是標準的外道思想,就是佛號引導你了。你什麼思想都不要準備,交給佛號就好,那你跟上帝思想完全一樣。

佛法是由理觀帶動事修,是你心態準備好了去念佛,這個叫作淨土法門,是你的心在引導佛號,不是佛號在引導你。如果佛號可以引導我們的心這個觀念成立,那應該每個人都往生。為什麼有些人念佛沒往生,有些人念佛往生?那佛陀不是偏心嗎?這樣就不合乎因緣觀。就是說你的心態準備到什麼水平,阿彌陀佛就給你什麼功德,這才合乎感應道交。

月亮是公平的,你準備的是一個臉盆,阿彌陀佛就在臉盆裡面,出現臉盆的光明給你;你是一個大海,阿彌陀佛就在大海里面,現出他的光明,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你的心態準備到什麼程度,阿彌陀佛就給你什麼功德。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佛號叫作乘,超越生死,往生淨土,乃至於圓成佛道,你給佛號一個強大的引導力。

第十個,「譬如大雲」。這個是最後的究竟功德。

大雲,它有兩種功德:第一個,變現多種形相,菩薩的普門示現。這個普門示現指的是菩薩的善巧,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第二個,他有大悲心,普潤一切眾生,因為這個雲,它含有水,慈悲的水。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來念這句佛號,到了淨土以後,我們的佛號還會繼續產生作用,因為你一開始在念佛號的時候,你的佈局就是成佛,所以這個無量。這句佛號到那個地方還沒有停止,繼續引導你,讓你成就普門示現,成就大悲心,普潤眾生,直接到成佛為止。

所以你念這句佛號,你發的是菩提心,不是帶你到淨土而已,能量還沒有釋放完,它會不斷地引導你親近十方諸佛,讓你快速地成就無量的三昧,無量的波羅蜜,讓你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這個佛號才停止下來,因為你一開始給佛號的,就是這個力量。有些人這句佛號把你帶到天上,這句佛號的力量就消失掉了,因為你一開始給它的就是這種力量。

所以我們要給每一句佛號一個圓滿的力量,因為你要求生淨土還要圓成佛道。這時阿彌陀佛的佛號在你的心中種下去,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它不是帶你到淨土而已,它會在你的成佛之道產生很大的加持力。所以諸位!你要注意你的因地。因地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很大的牽引的力量,是這個意思。

丁三、勸修

我們看最後省庵大師的總結。

請合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惟願大眾, , 愍我愚誠, , 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這一段開示,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對我們最後的結勸。我們把它分成三段。

看第一段。省庵大師講完前面的發菩提心的功德跟發菩提心的方法以外,他說「愍我愚誠」,你要同情我一念真誠的期許之心,憐我苦志啊!能夠發此菩提心。那麼立此菩提願,怎麼做呢?「未發者今發」。發菩提心永遠不嫌太遲。已經發的,讓它更堅固;已經堅固的,讓它相續下去,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調伏煩惱是一輩子的事情,可以慢慢來,但是菩提心,這個生命的願景一定要早點規劃。有些東西要早點做,比方說菩提心,因為你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菩提心的引導,這個佛號的力量才會圓滿。

以下別示有五段:

第一點,「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就是說,不要產生退怯而輕浮的心,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後,你未來受用無窮。

第二點,「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這個很重要!就是說菩提心發了以後,你要保護菩提心,不能操之過急。菩提心是個願景,你只能夠讓自己慢慢進步,不是一次達到的。修行不要太過火,太過的時候,你看有些人一直衝一直衝,不對啊。修行是馬拉鬆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誰能夠跑得久,不是跑得快。你看很多人跑得很快,跑到最後,跑道上找不到他。你是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修行,不是說三五年。

所以修行你要善調,像調弦一樣,寬鬆要適當。祖師說,七分自然,三分勉強。修行要帶一點壓力,你不能做得好像很輕鬆,很輕鬆也不行,但是你壓力很大也不會持久。你把自己搞得壓力很大,絕對不會持久,當然你偶爾閉關加行,例外。但是正常情況的功課,帶一點壓力,帶一點自然。懺公師父講得太好了,點點滴滴啊!修行不是暴風雨,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所以你不要太過於急躁,弄到你的菩提心容易退轉。

第三點,「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要把握今生,要發菩提心就趁現在,不能再拖了。

第四點,「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也不能自暴自棄。因為像種樹,你只要種了,它就有根,有根它慢慢就增長;又好像磨刀,你不斷地去磨,它就會變利。不能說,你的根太淺了就不種,你的根機太鈍了就不去磨。就是說,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要先跨出第一步,先把願景種下去,才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第五點,「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這個地方講得太好了!心力不可思議,生命的改變,就從你一念心的轉變開始變化。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其中有一段他真實發起菩提心的因緣,這是他生命的關鍵。就是那時釋迦牟尼佛到地獄去。那個地獄不是一個很深層的阿鼻地獄,是比較淺的淺層地獄。在地獄裡面的那些獄卒帶了地獄的罪業眾生在搬石頭,做苦工。怎麼搬呢?是兩個兩個一組。釋迦牟尼佛跟另外一個的罪業眾生,身體很羸弱,走沒幾步,搬的石頭就倒在地上。釋迦牟尼佛就去扶他,看他扶也不行,乾脆就幫他搬東西了。獄卒就很生氣了,說:要你多管閑事!就打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釋迦牟尼佛當時生起了大悲心,這時他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保持生命;第二個保持大悲心。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思惟:我生生世世愛著這個身體,結果到最後還是死掉;我顧著我的菩提心,我未來有無量的希望,所以他寧可堅持自己的菩提心。後來釋迦牟尼佛就被獄卒打死了。打死以後,這一念的菩提心,就彈到忉利天去了。這是佛陀第一次發心的因緣。

其實人生你要有這一次經驗,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那一份堅持,我們剛開始聽佛陀說發菩提心,會怕怕的,對不對?但是你要先相信佛陀說的話是對的,先踏出第一步。有因緣刺激你時,堅持下去,你會發覺,佛陀說的話是對的,這時你就有信心了。你這顆菩提心,就越來越有力量。就像這棵樹,根就鞏固了。所以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生命真的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願意跨出第一步。

所以,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未來的成佛的菩提眷屬,蓮華化生,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了。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佛道,則安知未來所謂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福莊嚴,不是從現在的菩提心而發動的呢?

就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在佛號前面多了兩個引導:第一個引導到淨土;第二個引導到佛道,這個佛號就非常有力量了。同樣一句佛號,你裝了兩個很大的馬達:第一個導歸淨土;第二個圓成佛道,這個佛號你真的有資格叫無量光、無量壽,那就不僅是一個音聲了。那真的這句佛號對你來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成就廣大的智慧;無量壽,成就廣大的福德。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先做好道前基礎,就是我們的發心。佛法是要有一個願景來引導你,你才有資格去修善的,這個善法叫作波羅蜜,念佛也是這個道理。否則你所修的善法,都沒有辦法超越三界。我們過去生也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們還在三界輪迴。事出必有因,因為我們的善事前面沒有東西引導,沒有馬車,怎麼出得去呢?

佛陀說的話,都是他自己經歷過的,他從這條路走過來,才會告訴我們這樣走。所以淨土宗念佛也是這樣,你要給那句佛號一個引導。現代人很會創造佛號,但是不知道怎麼引導佛號,非常可惜。佛號都在三界打轉,都沒有一句佛號超越三界,很難到達淨土。這是我們的心理水平太低。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把這個佛號糟蹋了。

所以省庵大師說:當我們心準備好的時候,這一句佛號就是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它有這麼大的引導力引導你到淨土去,引導你到佛號去,每一句佛號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才合乎諸法因緣生的道理。阿彌陀佛已經準備好了,他為了準備這句佛號,花了五劫的思考。他經歷了多生多劫的波羅蜜,把無量光、無量壽創造出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這念心跟佛號接觸時,準備好了沒有?怎麼去引導佛號,這個是我們要做的。阿彌陀佛要做的都做好了。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再給我五分鐘,我回答兩個問題。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弟子自從學佛以來,承蒙師父諄諄教誨。但無論是修習空觀或念佛,總覺妄想紛飛,是不是可以兼修拜懺法門,來幫助我突破障礙?

【師父開示】可以的。諸位!我們現在事修還沒有講到,理觀不廢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兩個就像眼睛跟腳的配合。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個是我們心裡的一種觀照,但是你平常拜懺、持咒、念佛,這個事修還是有需要的。

第二個問題。

【學員提問】凡夫發心是否受業力的影響,才有大小的差別?業障凡夫可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嗎?

【師父開示】業力怎麼會影響你的心態呢?業力是影響你的果報;你的心態是受妄想干擾,在煩惱障、業障、報障中是屬於煩惱障。但是你還記得嗎?你還記得你從什麼地方來嗎?你原來沒有妄想的。所以業障凡夫絕對可以發菩提心的。這個菩提心,本來就針對凡夫說的。

諸位要知道,菩提心在發心的時候是理想化的,修行是很務實的。修行你要選擇,因為你時間有限,事修是要有選擇性的。但是發菩提心,千萬不要說你做得到做不到,不要這樣想。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做到而已,那個人是佛陀。但是菩提心是凡夫就要發的,發願時你先不要考慮事實情況,先不要考慮,你就發出來,對你肯定有好處的。但是在實際的修行,你要念多少佛號,要怎麼樣用功,那要考慮你的時間,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

所以理觀是理想化的,事修是務實面的,這兩個不一樣。發願先不要考慮現實狀態,先發下去,這個地方很重要!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