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七講)

丙二、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頁,我們講到丙二,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

大乘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經過歷代祖師的整理,總共把它歸納成八個宗派,所謂的唯識、天台、華嚴乃至於淨土,總共是八宗,我們一般說大乘八宗。當然這八個宗派,都有它所依止的經典,所依止的理論跟它所修學的方法,套一句佛教的專有名詞來說,就是各有傳承。但事實上我們如果深入了解這八個宗派,雖然有各自獨立的修學方法,但是它們也有相互的關係。是什麼關係呢?古人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是說在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八個門,但事實上這八個宗派,卻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圓成佛道。就像這個教室一樣,你可以從東門進來,也可以從西門進來,過程不一樣,但是進入到教室結果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宗派都必須要發菩提心,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圓成佛道的。

那麼就著成佛的規劃來說,它還是有兩種差別的。如果從八宗來看,還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在淨土成佛,一個是在穢土成佛。在穢土成佛的,我們叫作聖道門,就是除了淨土宗以外的宗派。他們選擇成佛的處所,是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淨土宗的規劃,是我們到了淨土,在那個地方修學聖道,然後再回入娑婆,成就佛道。這就是兩種不同的規劃,是任大家選擇。

但是這兩種修行的重點就不一樣了。如果你走的是聖道門,要作流轉的準備,你就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個,你一定要保證來生得到人身。你如果到三惡道就完了。到了三惡道,整個修行就中斷了。所以你一定要深信業果,斷惡修善。在聖道門當中不能有重大的罪業。這第一個,深信業果。第二個,要廣修資糧,懺悔業障。你來生必須要六根具足。第三個最重要,就是你要能夠遇到善知識。在整個密宗當中,所有的修學最後皈依根本上師,你必須要生生世世有上師的攝受。所以聖道門重皈依,重事修而輕理觀,偏重在業力的修學,而相對不重視思想的修學。因為它的成佛之道,是不著急,一生一生慢慢慢慢地往前走,這叫增上生。只要來生比今生好,就可以了。它追求的是生命的增上,所以對了生死這一塊是不著急。

但淨土宗就不一樣了。淨土宗是今生就要離開三界,所以淨土宗的修學剛好跟聖道門是相反的,它重理觀而輕事修。淨土宗不要求你積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來生根本不想再來了,你的果報已經結束了。淨土宗認為今生是你最後一次投胎,必須背水一戰,沒有退路。那麼怎樣才能到淨土去呢?完全拼感應道交。我必須要保證臨終的念頭跟彌陀的大悲心能夠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這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他沒有要來生再投胎的準備。所以你看淨土宗的人,很少去做什麼慈善事業,這個不是重點,淨土宗要求的是臨終的正念。

那麼臨終的正念,它必須要保證臨終時,那個心提起來要能夠順從本願,你的心跟彌陀的心是一條線的,要順從。雖然我們跟佛陀的心不一樣,但起碼是相隨順的,我們是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雖然佛陀走在前面,我們走在後面,但起碼是同一條高速公路。淨土宗整個修行就做這件事情而已。因為你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佛號念了多少,那是決定品位,是枝末。所以淨土宗重心態而輕業力,因為業力可以帶業往生。聖道門重業力而輕心念,因為它不著急,它準備要流轉,臨終時,沒有那麼高的標準,一定要順從誰的本願,沒那麼要求。

所以如果有志於來生到淨土去,你就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改造你的思想。

按照正常情況我們是不能往生的,我們之所以流轉,就是我們內心有問題才流轉的。所以你如果不作調整,什麼都沒有做,那今生的你就跟前生一樣,不可能往生的。

我們再講一次,如果你用過去的思想來念佛,你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為什麼流轉?就是有問題你才流轉的,這個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求生淨土除了念佛以外,改造我們的思想就變成是重點了。你修習什麼樣的善業,這個在其次。

臨終的正念,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什麼叫作順從本願?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他要求先安住空性,不隨妄轉。我們為什麼要安住空性?因為你不知道臨命終會遇到什麼事情,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干擾,你不知道臨命終時,你的信心、願力跟佛號三資糧會受到什麼樣的打擊。所以你必須把心安住在《楞嚴經》說的不生滅心,一個很堅固不受干擾的地方。

《楞嚴經》告訴我們,怎麼修不生滅心?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先觀察,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在禪宗的傳承當中,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初祖達摩祖師傳給二祖這一塊,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那時他看眾生都喜歡修事相的東西,沒有人願意修理觀,所以他沒有因緣,就到少林寺去進修,面壁九年。

這時有一個慧可禪師很有善根,他立雪斷臂,站在雪中求法。在《高僧傳》中說,慧可禪師站在雪中,雪下到了膝蓋,他如如不動。達摩祖師被他感動了!就從寮房裡面走出來,他說:「仁者你來這個地方,到底有何所求?」慧可禪師說:「我希望和尚大開甘露法門。」達摩祖師說:「佛法哪是那麼輕易可以傳授的呢?」慧可禪師就斷臂,表示他的誠意。斷臂以後達摩禪師被他感動,問他:「佛法法門很多啊,你現在希望修哪一種法門?」慧可禪師說:「弟子心不安,請和尚安心。」就是安住,我怎麼安住。

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轉,曾經有很多次的生命,每一次的生命都打了很多的妄想,到現在我們的心已經很複雜。在這麼多的複雜情緒和煩惱當中,怎麼安住我們的內心?達摩祖師說:「你呢,先迴光返照,將心來,我與汝安。」你把那個打妄想的心找出來。結果迴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覓心了不可得」是整個禪宗的根本傳承。整個《楞嚴經》講了三卷半,就在講這個觀念:「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諸位要知道,你要做好心理準備,我們臨命終時絕對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現在提起佛號可能是風平浪靜,沒有人干擾你。你在自己的佛堂提起佛號,佛號是現前的,風平浪靜。但是臨命終絕對不是這樣子,你今生的業,前生的業都會起現行,它要跟你算帳的。所以我們必須受到很多很多的考驗。

那麼這時「菩薩云何應住」?這個是很重要的觀照力了。「覓心了不可得」,你要先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妄想。

我們面對妄想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從根本上觀空;第二個從枝末作用上對治。

第一個是先觀它的根本,所謂的「達妄本空」。你要了達妄想本來是空的,我們本來是沒有妄想,是後來才有的。我們必須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妄想,因為這本來就沒有。那是怎麼有的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麼在因緣和合之前是什麼呢?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你最好把這個觀念早一點建立起來,因為你臨命終一定用得到。

你面對妄想不要馬上對治它,因為它的勢力太強大了,馬上對治它,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它無量劫來打那麼多妄想,你念佛的時間一天才兩個小時,妄想打了二十二個小時,所以你必須要有智慧來幫助你。你先觀這個妄想是沒有根的,它本來是沒有的。既然是虛妄的,有什麼好怕的呢?你只要不隨妄轉,只要不跟它感應,對你一點傷害都沒有,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假相。

所以,我們前面花了很多時間,告訴大家怎麼安住。因為一個房子要先有基礎,才能夠往上蓋。如果你沒有安住,沒有找到妄想是畢竟空的,你後面的調伏力、引導力就很難修學了,這是根本思想。

我們前面講到安住,現在我們談到調伏跟引導。假設你真實的以空性為住,你就找到你的家了。接下來就是開始對治妄想的枝末作用。就是,我們怎麼在內心當中建立一個引導跟調伏的力量,來對治妄想的虛妄作用。前面是在根本上觀空,這個是在作用上的對治。

好,那麼這一段論文,我們先念一遍,請合掌。

(一)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靈峰宗論》----

好,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找到我們根本的空性,那麼站在空性的角度,我們開始來處理過去生留下的障礙,這時我們就有資格來修調伏力跟引導力。

先看第十六頁第一段的脈絡。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把這個文先消一下。說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你是長壽還是短命,總而言之你要過一輩子,活得快樂也好,過得痛苦也好,你到臨終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成佛作祖;第二個,墮坑落塹。就是我們到臨命終時,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來生比今生好,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你來生是墮落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往上,第二個往下。

關鍵在哪裡呢?就在你臨命終那一念的心念。整部《楞嚴經》十卷,都在講這個觀念,生命是我們的心念創造出來的。《楞嚴經》把我們臨終的心分成兩塊:一個是情,一個是想。什麼是情呢?簡單地說就是情執。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事情的刺激,產生一種感受。這個感受產生妄想一定有一個相,然後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妄想,就變成情執了,就是一種情緒化的感情。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你經過聖賢道理的學習,透過道理的觀照產生的智慧,這叫作想。

諸位要知道,情是外境刺激你的,是透過六根感官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用。那麼「想」是你透過內心的道理,從裡面自己如理思惟生起來。《楞嚴經》上說,臨命終時如果你的情執比例高,你就往下墮落。因為「情」是水,「想」是氣,它是一種浩然正氣。在《楞嚴經》上說,做人的標準,你來生要做人,至少要有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說你理智的觀照,要超越你的情執。所以六想四情,這個是人的標準。你如果是純情,那你這個人從來沒有修,沒有讀過聖賢之道,整天放縱你的慾望,你臨終是直接墮阿鼻地獄,這是純情入阿鼻地獄。那麼九情,有一分的想,入無間地獄。它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

所以我們臨命終時要往生,必須要把情執轉成觀想,轉成智慧,這件事很重要!不是修業力,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須要引導你的情執慢慢地減少,你智慧的觀照慢慢地增加,這個叫作臨終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

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我們臨終的一念心,影響我們來生的去處。這以下引證: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蕅益大師在發明這個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間的聖賢之道。他說這個道理不但是佛陀這樣子講,就是世間的聖賢都有這種觀念。你看儒家思想,它把人分成兩種:我們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這個人心就是《楞嚴經》說的情執、慾望。我們過去生曾經在世間的五欲裡面享受過,享受過以後留下很多的後遺症,產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這是人心,是我們對慾望的一種希求。這個世間的快樂果報有什麼過失呢?它讓你享受快樂以後,心中經常打妄想,這種妄想揮之不去。

第二個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說,我們曾經學習聖賢的道理,從當中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認為,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慾望的勢力是超過於智慧的勢力,所以儒家思想它提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它說,「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說聖人跟一個恐怖分子,一個狂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談談我們的過去,其實我們的過去,沒有太多差別。說實在的,套一句台灣話,「七的不要笑八的」,因為你做過很多錯事,我也做過很多錯事,是吧?我們就是有共業,才會投胎在同一個世界。如果論過去,我們差別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空,因為我們有共業,我們來自於同樣的過去。

但是,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未來。就看你今生的努力了。從儒家的思想認為什麼是好人?因為他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能夠啟發他的道念,這個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學習,做出了改變。什麼叫作壞人?這個人放縱他邪惡的一面,放縱他的慾望,不好好學習,他就變壞人。諸位!我們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不可能有相同的未來,關鍵就在你現在怎麼做了。

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就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該怎麼享受就怎麼享受,盡情享受,那你來生只有一條路可以去,到三惡道去了。因為放縱慾望的結果,放縱了這一塊煩惱的勢力,你臨終時一定是起顛倒的。所以我們今生好好修學,臨終就能保持正念。好人跟壞人的區別來自於:第一個,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那麼壞人呢?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

所以他總結: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舉一個例子,用這個事相來證明這個道理。舜,他是古代的君王,他是個好人,做了很多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個大盜,他統領九千人到處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麼這兩個人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表示他們有相同的過去,為什麼今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呢?因為「利與善之間也。」一個人的心住在慾望,他的目的為了追求今生的快樂;另外一個人的心住在善念,他為了積集善業而努力。

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談到佛法。從世間的聖賢之道,我們已經知道,人要能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調伏慾望這一塊,在儒家的思想,它的方法是制禮作樂。因為儒家思想認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會往好的方向走,所以它用禮儀來約束你的身口,用音樂來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樂是比較優美的,現在的音樂都很躁動。儒家思想是從人性本善,從一種比較正面的思考來教育我們。

但是另外一個法家思想就比較悲觀。它認為人性本惡,法家認為教育沒有用。法家說,一個人要造惡時,他要去偷盜,你跟他說,你不要偷盜,這樣子你的祖先會蒙羞的。你用禮樂來教育他,他不會聽的。法家會說把這個人綁起來,關起來就對了,所以法家是嚴刑峻法。因此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基本上歷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內法,儒家、法家一起運用。你善根夠我就跟你講道理,你要不聽話就法家伺候。

總而言之,在聖賢之道當中,都知道一個人要調整心態,你的生命才能夠增上,這一點很重要!諸位!很多人都以為,你修善來生就會比較好,不一定!佛陀在經裡面說,一個人的心,如果是放縱你的煩惱慾望,就算造很多善業,因為你的心是墮落的,你還是會到三惡道得果報。諸位要知道,善業會讓你活得快樂,但是你內心是決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現在很多的狗,被人家養得很快樂,對不對?但它在畜生道,是卑賤的果報。這就是他放縱煩惱,但是他積集善業,所以他的果報不能得尊貴身,不能在比較尊貴的人天乃至於佛菩薩的地方得果報。如果放縱你的慾望,就算你造了很多佈施的善業,做了很多的義工,你的善業會在卑賤的果報裡面表現出來,你可能在畜生道做一條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業。善業的安樂果報有很多種可能。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質。

好,這一段就是說明,人生的整個升沉,所謂的「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生命的整個大方向的決定權,就在我們內心的素質。

這種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看下一段。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三種法門都是佛陀製定的大功德的法。比方說你持戒;比方說你學習教理,修習止觀;比方說你修學禪宗;比方說你念佛持咒等等,由此類推,我們每一個人在佛法當中,都會選擇自己的法門來修學。你可能每天拜懺,也可能每天念佛,你也參加共修,雖然我們同樣在佛法當中積集善業,但是我們來生有五種可能。

第一個,「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假設你心理的水平,是住在世間的名利,心裡面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你的主流……,什麼叫主流呢?我們解釋一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善惡都有,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想法是數數現行,然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經常起現行,這就是你的主流了。如果我們今天把名利看得很重,就算造善業,這個善業還是會到三惡道得果報,因為你心理水平就這麼回事。

第二個,「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這個執著取相比名利心好,因為名利心是檔次最低的,你是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第二個你是執著善業,雖然他執著善業的相狀,但是他的水平比較高,這個人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人。如果他又喜歡感應神通,就有可能變成外道了。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比追求名利好一點。追求神通,追求善業這種執著,相對來說,水平就高一點,這是人天的,至少他是一個人天的尊貴身,雖然沒了生死。

第三個,「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二乘種子,二乘人其實是滿有道心的,但有個缺點,他對人生的痛苦感受太深,他今生所受的折磨太重,所以對人生是完全的悲觀主義。他認為生命是沒有價值的。你看我們到淨土去,是暫時的,總有一天還要回入娑婆度有情!我們只是把淨土當作一種過渡。但是二乘人離開三界,他是永遠不想再回來。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願度人。這種人就到偏空涅槃去了,他所修的善業就往那個地方引導。這是第三種人。這種人,我們一般說是悲觀主義者。

諸位要知道,佛法的操作,就像你在吃藥一樣,適可而止。有些藥你不能服用過量,尤其是苦諦。慢慢你就知道,雖然苦諦可以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但是你用得剛好就好了。如果你苦諦操作過量,可能會影響你的大悲心。其實二乘人就是這樣子,他對苦諦的感受特深,可能他從小有這樣的經歷。總而言之苦諦的操作過量,讓他對生命產生極度的厭惡。大乘佛法是認為生命沒有好壞,因為畢竟空,你操作得當,人生可以創造大功德;你要是操作失當,人生會造重大的罪業。所以人生沒有好壞,一個生命體出現沒有好壞。但是小乘人把人生定義成痛苦的,是絕對不好的,這個就有所偏執了。這就是為什麼他最後沒有萬德莊嚴,是他的思考模式出了差錯,一味地出離生死。出離生死可以,但是你不能一味,不能過度。那麼這種人過度地對生命產生排斥,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經過二乘的過渡,然後再回小向大,這是第三種人。

第四種人,「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這種人他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又下化眾生。他在空性當中有佛道的好樂,又有對眾生的悲憫,這個人一定會直接到菩薩的果位。第三種人是以苦諦為住,變成二乘;第四種人中道實相為住,他會知道什麼事情都要做得剛好。

第五種是最圓滿,「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第五種人是以無住為住,這種人經過長時間大乘佛法的修學,能夠「自覺聖趣,光明發輝」,能夠找到生命的根源,知道我們「何期自性,本來清淨」。

諸位!你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你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有人說,欸,我是從父母親而來,這個思考是最低層的思考。高一層認為我是由業力而來,不錯啊!因為你有業力,萬般皆是業。但是從業力而來,這個還不夠徹底。你有沒有想到,這個業力還沒有成就之前,你是怎麼來的?在業力沒有和合之前,看《楞嚴經》的意思,我們從空性而來,人生是無中生有,本來沒有,然後因緣和合,啪!出現了。這跟做夢一樣。你看你做夢時,你夢到的夢境本來沒有嘛,是夢心的和合,然後出現了,最後還是沒有。所以你能夠從畢竟空當中建立你的人生觀,直接成佛,速度最快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修習相同的法門,但是不會有相同的結果。你看大家一起念佛,假設我們辦一個佛七,一百多個人念佛,這句佛號進入了一百多個人的內心世界裡面,經過你思考模式的操作,最後創造出來的結果,答案是每一個人不一樣!這個叫諸法因緣生。如果佛號進入一百個人的心中,每一個人結果都一樣,那這句佛號叫有自性,它有主宰性,那就違背了佛法畢竟空的思想。佛法認為沒有一個法是有自性的,「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如果每一個人念這句佛號,都產生相同的結果,表示這句佛號有它的獨立自主的體性,那麼這樣子就違背佛法的因緣觀了。佛法認為沒有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的。佛法的結果答案都是只有一個,那就是不一定!通通不一定!看你的內心世界,看你的心理素質,這是很重要的觀念。你的內心素質引導你所有的修學,所以你的心理素質提升了,你的生命就全部提升了。

答案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所有的法門都可能讓你超越生死到淨土去,所有的法門也可能讓你墮落到三惡道去享受快樂,都有可能。一切法可能是正,一切法可能是邪,答案是不一定。所以提升你的心理素質,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它就像是整部馬車,馬車往哪裡走,車子不能決定。這個法門不能決定你的去處,法門沒有方向性的,是前面那匹馬。那匹馬往哪裡跑,車子就得往哪裡跑。

我們做一個總結。看看這兩段,《法句經》的兩段,把這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做個總結。兩段都念一念,請合掌。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種生命的結果,先講一個道理,「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說我們在佛教裡花了很多時間,修了很多的法門,我們也佈施,也持戒,也念佛,也持咒,那麼誰來引導我們做這麼多的善業呢?意先導——你的心理狀態,你的思考模式,引導了你所有的善業。由你的思想來做主,也是由你的思想來引導它造業。假設你今天是以染污意,追求世間雜染的名利,那麼「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你總有一天要嘗到痛苦,「如輪隨獸足」,就像這個輪子,永遠跟著前面的動物走,這個輪子是不能做決定的。

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他積集善業最後是痛苦呢?這有兩種可能:如果你學佛很早,很年輕就學佛,大概到了中晚年,你的福報就會現前,這是正常的。佛教就是不斷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你的生命很快會改變,很快會出現快樂的果報。如果這個發菩提心的人,面對果報,不迷、不取、不動,繼續往前走,不住在這個福報,但這個福報還是會出現,因為因果法爾如此。但如果你一開始的發心,就是為了追求福報來修善業,糟糕了!這個福報就通不過去了,你就住在上面了,然後開始享受、放逸了。你今生開始放逸,來生就直接墮落了。來生因為你的善業提前起現行,所以在享受福報時,你的煩惱就開始活動,福報享盡你第二生就墮落了。這是第一種情況。你學佛得很早,善業修得很多,到晚年福報現前,因為你的發心不正,結果你陷入了福報的陷阱當中。你不能夠說福報害人,因為是你自己的發心不對。很多人也是福報現前,他走得過去,因為他追求更好的東西。生命是這樣,你要拒絕、捨檔次低的東西,後面的東西才會出來。佛法修學是一層一層的。佛法會先給你比較低層的東西,你不要,往前走,它再給你更高層的。你再不要,它再給你更高層的,它是一層一層出現的。如果你學佛學得早,晚年就會起現行,這個就考驗你的發心了。發心錯了,你今生就直接陷進去了,第二生就直接墮落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人,學佛比較晚,善業相對修得比較少,他的福報可能就到來生才起現行,這種人第三生墮落。來生你很快樂,但是你跑不出這種快樂,你一定陷進去,因為第二生你的心在造善業時,就住在這裡了。所以第二生福報現前時,你一定會放逸,一定會,絕對跑不掉的,然後你第三生墮落。這個痛苦什麼時候出現呢?不是馬上出現,因為你積集善業怎麼會有痛苦呢?它是在善業結束以後出現痛苦,可能是來生,也可能是第三生。當然這要怪你自己了,因為你一開始的發心檔次不高,所以就容易陷進去。

我們再看第二個。「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個道理跟前面一樣,就是我們的生命所有的行為是由內心來主導的。假設我們以清淨的菩提心,來發動我們的口業,讚歎別人做的慈善事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諸位如果你發心發得水平高一點,你還是會享受快樂,但這種快樂不會障礙你,這個叫作自在的快樂,而不是帶業的快樂。你看有些人他活得很快樂,但是這個快樂不會讓他墮落。他不為所動,能夠很快地從快樂走過去,得到後面更好的東西,他要的是摩尼寶珠,他不會去在乎這種路邊的生滅的小花。

為什麼有些人福報現前時他走得過去,有些人走不過去呢?就是各自的發心不同。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一定要先斷惡修善,一定要先有人天乘的基礎,才有出世的功德。但是學佛很矛盾的地方也在這裡,我們都要修善,而修善的結果就會出現福報,出現福報就會讓我們迷惑顛倒,這個地方是大問題了!那麼就跟你剛開始的發心有關係了。如果你發心發得很高,為了成佛,為了求生淨土,你很容易從快樂的果報裡輕輕地走過去,福報變成一種增上。因為你有福報,你更專心地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福報為你所用,你有主動權,你掌握了福報,福報聽你的。如果你發心錯誤,你就被福報牽著走,福報牽著你走,你就到三惡道去了。你要有心理準備,我們一定要經過福報這一關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過得了,不是!要看你的調伏力引導力了。因為你一定要先斷惡修善,一定要先修善業,然後才有所謂的修止觀。所以說往生淨土的人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很大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你在佛號裡面操作,會創造廣大的功德。但這個功德的趨向有很多種可能。那麼你現在怎麼來引導這句佛號趨向於淨土,關鍵就在這裡了!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