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六講)

庚三、不邪淫戒

辛一、解釋名義 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八頁,我們講到庚三不邪淫戒。這條戒是五戒的第三條。

辛一、解釋名義

首先我們解釋什麼叫邪淫,把這個定義作一個說明。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淫慾,什麼叫淫慾?它必須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從內心來說,它必須是一個染情逸蕩,這個逸蕩就是放縱。放縱什麼呢?放縱我們貪染的情感。也就是說,揀別它不是在一種安住調伏引導的狀態。就是說你這個內心染污的情感,是處於一種放縱的現行。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內心有染污的情感在活動。

第二個,你有實際上的污穢交媾,有身體的結合。依止內心的這種情感,去推動你身體做種種地結合,這樣子就犯到不淨行。

就是說這個必須有心、境兩種的具足,這是第一個,簡單地解釋。

從五戒的角度不邪淫,就是自己妻子以外的叫作邪淫,夫妻之間叫正淫。在五戒是不斷正淫,斷邪淫。這種妻子以外的邪淫我們開展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人跟人,若男若女。若男若女就是人的對像,找一個人的對像有三種情況:第一種,男男,男眾對男眾;第二種,女眾對女眾;第三種,男眾對女眾,這三種情況就叫若男若女,就是人跟人之間。

第二個,人跟鬼之間。你是一個人,找一個鬼道眾生來做邪淫也是犯到。

第三個,人跟畜生之間。也是這種情況,都不可以以染污心而有身體的結合。但有干犯,併名「邪淫」。

這個淫戒我們看它的定義,可以知道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說,在殺生跟偷盜,它要犯到根本是很重視對像的,你看殺戒,一定要針對人;偷盜也是要面對人,這個東西是系屬於人的,妄語它也是針對人才犯根本。邪淫戒,它不管你什麼對像,是人也好,是鬼神也好,是畜生也好,只要你合乎染污心,有身體的交媾,全部犯重。它不管你什麼對像,它是不揀別對像的,這是值得注意的。

有關邪淫,在《俱舍論》又講出比較高的標準。第一個,他人妻,這個前面說過了;第二個,自己的妻,但是你是非道,非道從女眾的角度,所謂的正道必須是大道。非道就是大便道跟口道,這個叫非道,你入了這個非道也算邪淫,這也是一種說法,不過這個是中品;第三個,非處。你不是在房間裡面,這個是非處;第四個,非時。你在懷胎乳子的期間——在懷胎期間或者是在哺乳孩子期間,或者八關齋戒期間(當然八關齋戒就是犯重戒),這樣子都犯邪淫。但是這幾種情況,非道、非處、非時他只犯中品,這個待會會說明。這個是補充說明的情況。

辛二、具緣成犯

在淫戒有四種情況,是成就犯戒的根本。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從意樂的角度有兩種:

第一個是正境。正境我們在律上簡單地說就是「道」。這個道,有男二道、女三道,男眾是大便道跟口道,你的男根入了大便道跟口道犯重,或者入了女眾的大便道、小便道跟口道,女三道,也犯重。男二處、女三處這個叫作正境。

第二個,你是興染心。揀別不是在睡眠無知的狀態,你是在清醒的狀態,這個是有犯罪的意樂。

第三個,加行。你用種種的方法。

第四個,究竟。與境合,男根入女根乃至於入毛髮許,那麼這個就犯到根本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殺、盜、淫、妄四根本裡面,它的犯罪條件都有一個——它會考慮你心中的轉想,對不對?偷盜,你要作有主想,你如果作無主想就不犯了;這個人你要作人的轉想,你如果認為他不是個人就不犯了,至少不犯根本;邪淫它不管你作怎麼轉想,它不管你,只要是個道,你只要進去,不管你怎麼想都沒有用,通通沒有用,這是根本,只要你受樂就犯根本,不管你過程作什麼轉想,通通沒有用。所以邪淫:第一個,不揀別環境,不揀別對像;第二個,也不揀別你心中是怎麼想的,它完全結重,這個地方值得注意。

辛三、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非己妻入道」,什麼叫入道呢?就是男二處、女三處,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這個就破戒。

那麼「己妻」,如果是自己的妻子,如果是「非時、非處、非道」,中品。如果是非己妻只有身體的接觸,但是沒有入道,只有身體的接觸——中品可悔罪。這個比較簡單,對首懺就可以。

如果只是念頭的活動,發心淫慾連身體都沒有接觸,那就責心懺——下品可悔罪。

所以它這個犯罪輕重,不揀別對像的,不管是人也好,鬼道也好,畜生道也好,它完全從入道跟非入道來判斷輕重,這個地方值得注意。

辛四、開緣情況

我們看第四科的開緣情況。有三種,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邪淫的開緣有三種:第一個,你是被怨家所抓。就是一種強大外力的盜賊,用強迫的方式,在你不可抗拒的方式而犯到,但是關鍵是你的內心也不能有樂受,「如熱鐵入身,惟苦無樂。」所以在律上說,即便是為怨家所執,只要你樂受,也是犯到邪淫戒了,這個要注意。

第二個,熟睡不覺知。你是在睡覺做夢當中發生的,這種情況是不犯,因為你沒有清醒,你是在一種沒有清醒的狀態。

第三個,狂亂壞心,這個是不犯的。

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持犯得失。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犯戒,它的主要的果報在三塗。它的餘報:第一個就是生死熾然。我們會創造很強烈的生死業力,這個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第二個,障道,障礙出離之道。這個待會兒我們會再說明。

你能夠持戒清淨,它的功德從近處來說,得生人天;從遠處來說,乃至於往生淨土,乃至於成就佛道。它的餘報有三個:第一個人天敬重。在律上說,鬼神特別尊重這些持不淫慾戒的,這種修梵行的。

律上舉了很多例子。說有些女眾,她年輕時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婦,她堅持守住貞節,那這個房子有鬧鬼,她一去那個地方,她跟鬼說:「仁者!你要出去,你不應該住在這裡。」她講一句話,那個鬼就離開了。因為什麼?他尊重她持不淫慾戒。所以這個不淫慾戒,受到人天鬼神的敬重,在律上有強調這一點。

第二個,染欲微劣。我們沒有這樣的行動,慢慢慢慢染污的慾望煩惱淡薄了,當然生死業力也比較輕了,所以堪修聖道,很容易修學出離之道。這一點我們解釋一下。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殺盜淫妄有四種清淨明誨,這四種清淨明誨,它牽涉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業力的問題;第二個,心態的問題。如果殺盜淫妄你是偶一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兩次、三次,在三次以內,叫偶一為之了,你犯了以後馬上懺悔,那這個問題不大,頂多也就是業力的問題,你就在心中創造一個業力。因為你不再造作這個業力了,慢慢慢慢懺悔,也就會變成不增長業,至少不障礙你往生。

但如果你經常數數現行,這個造業——殺盜淫妄,最可怕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最麻煩,這個火一直燒,燒到已經不是業力,它怎麼樣?破壞善根,這糟糕啦!《楞嚴經》它所害怕的就是在這裡。你本來是在造業,造業頂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說,你破壞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還在,你只是造了罪業,你還有希望,因為你心中有善根,還可以去教導你,你還可以產生生命的反轉。

所以臨終往生的人,他帶業往生,不能破壞善根。他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一定要懺悔。你不能放縱這個業力。已經侵蝕到你的根,到骨頭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麼叫破壞善根呢?以殺生來說。你殺生,殺完了以後,你趕緊懺悔,就算你沒有懺乾淨,你有慚有愧,頂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體生病,起碼你還可以修學佛法,還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這個殺生一直造,造到最後的時候,你已經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無慚無愧地造業,那是變羅剎鬼。你很努力地做義工,很努力地做施捨,所有的善業是使你變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經是本質上的改變了,這糟糕啦,殺生變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謂英雄好漢,革命烈士,他這個殺業造得無慚無愧。但是殺生沒有理由——你不要說什麼維持正義,那個都是廢話,殺生不能有理由。當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麼呢?殺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擊。你知道這個人他要發動一個恐怖的攻擊,要殺很多人,那律上說,殺廣大的人數,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溝通,他完全聽不進去,而且時間緊迫,菩薩做如是思惟:我必須犧牲我的戒體把他給殺了,救廣大的人。這個時候,菩薩的善根沒有破壞,而且多諸功德,這個是例外。這個人他已經起顛倒了,你跟他說什麼都沒有用,他要啟動炸彈了,你趕緊把他殺了,這個是殺戒的開緣。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說,乃至於有殺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殺戒,因為他們過去有他們的業報。

這個淫戒的問題在哪裡呢?尤其是求生淨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礙出離的。其實殺生所障礙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論上對淨土的往生來說,它的障道還沒有像邪淫那麼嚴重。因為淨土宗它稱感應道交,大悲心還不是重點,出離心才是重點。那麼你造了邪淫以後,有什麼問題?當然你有一個罪業了,那如果你繼續造下去,無慚無愧,那糟糕了!你的出離的善根破壞掉了,變成魔道。

在《楞嚴經》上說,魔道——你心中貪戀生死,臨終時你就發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一個繩子把你綁住,你這個腳根本走不開,就是你那個邪淫的業造得太重了,已經侵損到你的善根了,這就危險了。

所以這個業,你即便造了都有辦法懺悔,只要你發現得早。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在侵損到善根之前,你趕緊把它懺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

所以學戒的好處就是說,你發現你有問題了趕緊處理。它本來是表皮的這個肉受傷,一個外傷而已,侵損到業力,折損你的福報而已。以邪淫來說,它折損的福報就是:你本來有功名,本來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這個高官功名沒有了,如此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後,你菩提的善根裡面那個出離心破壞了,變成貪戀娑婆了。那這個損失就很難去算了,它已經傷到你的骨頭了,傷到根了。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就是邪淫為什麼會障道。就是說,如果你這個是無慚無愧的話,那就傷到深層的善根;如果有慚有愧,它頂多也就是一個罪業,透過懺悔,這個罪業是可以不起現行的。

庚四、不妄語戒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庚四的不妄語戒。前面的殺盜淫,是一個身業的過失,這個地方講到的是口業的過失

辛一、解釋名義

我們先把妄語的基本定義念一遍。請合掌。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

妄語的基本定義有兩個:第一個,心口相違;第二個,言不稱實。當然最重要就是欺誑他人。心口相違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違背的。也就是說,你所說的言詞,跟實際情況是不合的。這是第一個,約外境。第二個,約內心。你有欺誑他人之心,這個是妄語。不過這個地方,佛陀在制戒時,偏重在欺誑心。因為有時候我們講出的話雖然跟實際不符,但我們不一定有欺誑心,可能我們智慧判斷錯誤。

在律上,佛陀舉一個例子。佛在世,毘舍離國發生了旱災,好幾天都沒有下雨,這個是很嚴重了。古代的農業社會沒有下雨,農作物都沒辦法活了。所以外道找他們的師父,佛弟子也找自己的師父,來問問看什麼時候可以下雨。

這時目犍連尊者,剛好在毘舍離國游化。佛弟子就問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說:我們應該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下雨呢?我們要早做準備呀。目犍連尊者入定觀察後說:七天後就會下雨。大家就想,七天也不久,就等吧。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下雨。這時佛弟子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比丘去托缽的時候就聽到了,回來就把這件事如是如是地稟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連尊者請來說:「你是不是跟居士說七天後下雨?」目犍連尊者說:「是的。」佛陀問尊者說:「你是用什麼心情說的呢?」目犍連尊者說:「我用正直的心說的。」佛陀說:「目犍連尊者沒有打妄語。」為什麼呢?佛陀就補充說明:「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看到遠方有一塊雲飛過來,根據它的速度,他合理地推斷,這塊雲七天後可以飛到毘舍離國。但是中間出了插曲,阿修羅王看到雲,把它撥走了,所以就變成他講錯了。」

這個地方就看得出,佛陀跟阿羅漢的神通有所不同。諸位要知道,如果是佛陀,要麼不說話,佛陀只要講七天後下雨,它一定下雨,沒有任何例外。阿羅漢就不一定了,因為阿羅漢的神通不一樣,這個我們到果證的時候會說明。阿羅漢因為他斷的煩惱是有限的,神通力也是有限的。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人他講的話跟實際不符,你不可以就判他是妄語。他有時候是智慧不夠,缺乏經驗,或者這中間有變數了。所以妄語的關鍵,除了心口相違以外,關鍵在於「欺誑他人」,他有欺騙你的心情,這是業要成就的一個重點。

我們再看大妄語戒。這個地方講出妄語的兩個項目,先看大妄語。請合掌。

大妄語——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

這個「大」指的是它的過失、它的罪業特別重,它影響的層次也特別廣,叫作「大」。大妄語的情況,我們可以會歸成兩種:

第一個,妄談個人的果證,這個是佛教徒的大忌。就是說,你在宣揚佛法時,你應該只有如法地宣說,如是我聞,如是我說,祖師怎麼說我們怎麼說,但是你不能牽涉到你個人的果證。因為不管有沒有果證,我只要如法宣說,眾生聽得懂,每一個眾生如法修學,就能夠得到利益了。

所以佛陀在《楞嚴經》裡面,在大乘經也是,嚴格禁止所有的弘法者妄談自己的果證,乃至於你是真實地有果證也不能宣說。當然真實的果證不叫大妄語,這個只是擾亂佛教的秩序,這個罪比較輕。但是如果你是沒有的而說有,那這個就列入大妄語了。

我們看看妄談個人果證,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未證四果,妄言已證。」這個是聖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第二個,「未得四禪,妄言已得。」禪定也不可以,禪定還是凡夫。

第三個,乃至於未開悟,說你已開悟,因為這都是過人之法。

所以修行,你打一個佛七,一時的相應,你都不要講出來,最好不要講出來,最好是閉嘴。只要跟自己修行有關的,你最好閉嘴,對你絕對沒有好處。

智者大師說,修行人稍有好境界你講出來,你下次再打坐就沒了,障道了。除非你這個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好是壞,你不是跟一般人說,是請教善知識來判斷是非,你是跟你的上師說,可以。因為你要抉擇是非,到底我修行出了什麼差錯?為什麼出現這個境?這種情況可以。除此之外都不能講,跟你修行有關的東西都不能講。

人家來問你佛法,你就照佛法怎麼說;你問我個人,我無可奉告,這個是我個人的事情。絕對不能妄談自己的果證,這第一個。

第二個,宣談感應神通。「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這是大妄語的第二種情況。你沒有談你果證,但是你說在拜佛時、打坐時有天人來跟你頂禮,或者是龍來了、鬼神來了,乃至於你說在夢中釋迦牟尼佛親自跟你加持灌頂等等,這種都是過人之法,一般人做不到。宣談感應神通,這第二種。這種情況是虛而不實,那你的目的幹什麼呢?「誑惑世人」,這就大妄語了。

這大妄語的罪是很重的,甚至於影響到佛教的興衰,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這個影響的層面很廣,因為你擾亂了整個佛法的秩序,而且你對眾生產生嚴重的誤導。

在《楞嚴經》說這個大妄語,你去讀讀《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你講感應神通,講個人果證,它認為這不是妄語而已,在《楞嚴經》,他是犯兩條罪:妄語戒跟偷盜戒。

為什麼講感應神通是偷盜罪呢?《楞嚴經》上說,你盜取三寶。三寶的目的是建立大家一個正知正見,緣起的正見,如是因如是果,結果你這樣一講,三寶的功德都破壞了,他再也不相信三寶了,怎麼如法修學,斷惡修善,他根本不信這一套了,我怕啥?我做什麼事情,我師父幫我加持一下就好了!你給他一個錯誤的知見,他再也不老實修行了,所以你等於是把他三寶的功德從他心中奪走了。他本來是一個如法的修行者,每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結果你這麼一宣說,把他的知見擾亂了。他本來心中還有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結果你這麼一誤導,他聽到感應神通以後,他的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消失了,所以你盜取了他心中的三寶,你就知道這個罪有多重了。

所以在《楞嚴經》上說,說大妄語犯兩條罪:第一個,大妄語戒;第二個犯了偷盜三寶功德的罪——盜戒,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看小妄語戒,請合掌。

小妄語: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四、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

小妄語戒,就是它的過失比較小,影響的層面也比較小。有四種:

第一個,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這是我們說過了,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你講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騙他人,得到一些個人的名利,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綺語。你經常講一些「世俗浮辭,增長放逸」。你經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當然在菩薩戒有開緣,就是說,他這個人心情不好,你說說笑笑講一些開玩笑的話,一時的方便,為了解他一時的煩憂,可以。除此之外,你不要講太多綺語。

因為你綺語,你開玩笑話說多了,你有個缺點——言不威肅,你講話沒有力量,以後你再跟你的同參道友講法的時候,人家聽不進去。因為你那個話的力量被你破壞,它沒有攝受力了,你講什麼,人家根本不想聽了,這個從菩薩道的角度就比較麻煩。

第三個,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向此說彼,向彼說此,目的是勾起雙方的是非。那麼這種情況,我們會招感親友的乖離,會招感我們一種不和睦的眷屬。家庭經常爭吵,就因為過去生有兩舌的過失。

第四個,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惡的言詞來罵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詞來詛咒對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難過不堪。

這小妄語戒,蕅益大師他比較強調惡口,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因為惡口,蕅益大師說,折損你的福報。這個口德,其實在針對惡口。

我們講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惡口,講到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蜜勝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一天帶著弟子,要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去應供,這家看樣子是很遠。佛陀從僧團出發,帶諸弟子,拿著缽,經過一個樹林子的時候,突然間從樹上跳下一隻很大的猴子。這隻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頂禮。佛陀講了一句話「善哉!善哉!」讚美這隻猴子。這猴子聽完以後,很感動,就伸手去接佛陀的缽,佛陀慈悲,把這個缽交給這隻猴子。這猴子拿到缽以後,就跑到樹上去,摘了很多蜂蜜來供養佛陀。佛陀喝了幾口以後,就把這些蜂蜜分給所有大眾師,大家都喝了幾口。

走了以後,這隻猴子因為供養佛陀蜂蜜的因緣,沒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錢人,他要卜卦,請所謂的道士來看相卜卦。這個道士一卜卦說:「喔,這個人有大福報喔,而且他的福報跟蜂蜜有關係。」所以就叫作蜜勝,就是蜂蜜的「蜜」,殊勝的「勝」,因為蜂蜜而得到殊勝的果報。

這個蜜勝慢慢長大了,有錢人當然整天就是吃喝玩樂,到處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麼特點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買果汁,他拿一個碗往空中一拋,這個碗在空中翻幾下,下來全部是滿滿的蜂蜜。他吃完以後,他同伴也想吃,沒事,再拋一次,拋上去,轉幾圈下來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個人夠為止。

這個蜜勝長大以後,他跟三寶有緣嘛,他看到佛陀歡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人家去托缽,他也不用去托缽,他肚子餓了,拿那個缽往空中一拋,下來整個缽都是蜂蜜。這個善業就是跟著他。

後來弟子們就問:「這個蜜勝比丘,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他的缽往空中一拋,下來就是滿滿的蜂蜜?」佛陀說:「這個蜜勝比丘以前是隻猴子的時候,供養過我,所以這個福德力招感這個殊勝的果報。」

弟子們就問:「那這個蜜勝他為什麼會變成一隻猴子呢?供養你以後,它為什麼又證得阿羅漢果呢?」

佛陀說,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個年輕的比丘,他很精進地修學,但是有時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個老和尚走路的姿勢不莊嚴,他就譏嫌這個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樣。但是不幸的是,這個老比丘是個阿羅漢,就造下一個很重的口業,造了口業以後他就墮入猴身。直到遇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釋迦牟尼佛懺悔供養以後,脫離了猴身。過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證得阿羅漢果。

在蕅益大師的說法裡面,這個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惡口,尤其是在三寶的境界,要小心!

辛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戒具九緣成犯,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總共有九條,我們也是分成意樂、加行、究竟。

首先,意樂,是第一條到第五條。

第一條,對境是人。這個人,符合妄語戒對境條件的人,他是聽得懂你話的人。如果他是個小孩,你對小孩說也不犯;你對一個外國人,你講的話他聽不懂,也不犯,必須要聽得懂你言詞的人,第一條。

第二條,你心中也做人的轉想,你也知道他是一個人。

第三條,境虛。你所說的個人的果證跟神通感應,完全是虛而不實的,根本沒有的事情。

第四條,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虛。

第五條,有誑他心,這是關鍵。他不是一時的口誤,而是有心的規劃,就是欺誑心。

其次,他有加行。

第六條,說過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個人的果證,包括感應神通,就是一種過人之法。

第七條,自言己證。你如果說你師父得到初果,沒有犯到根本,中品,因為我沒講我自己,我講我師父。

第八條,言了了,你講得清楚分明。這個地方律上說,你不是用暗示的口吻,就很清楚地說,我證得了什麼什麼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地說:「我聽說有一個人證得初果,那個人剛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證得初果,但是我沒講明白,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講得很清楚明瞭,說你自己證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條,前人領解,對方也理解你所說的情況,這時這個業就成熟了。

這個地方我們把第四條拿來講一講,叫作自知境虛,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解釋一下。

大妄語戒有一種例外情況叫作增上慢。就是說,這個人他也沒有學佛法,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初果長得怎麼樣,二果是怎麼樣,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點相應,就以為自己證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這樣以為,沒有騙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學,是無知,從頭到尾都沒有騙你的意思。他沒有學佛法,他哪知道什麼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麼叫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哪知道什麼叫開悟,他都不知道。他以為他開悟了,以為自己得到禪定了,以為自己成就聖道了,然後把這個情況告訴你,不犯。這個只能叫增上慢,這個是他一時的誤解,但是他沒有欺騙你的心情。這個是無知,不能構成罪業。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所以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虛才算。

後面還有一些話要說的,我們簡單回答一個問題。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請法師慈悲,心力的強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所謂的慚愧心,什麼時候生起最輕呢?

【師父開示】就是在造作之前生起最輕。為何說造作之前是最輕呢?因為你造業的過程有三時: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你造罪之前就有慚愧心,你的慚愧心一直貫穿到後面,你三時都有慚愧心,表示你的善根沒有失掉。

諸位要知道,你造罪,你沒有失善根,這個罪是比較輕的,因為你還知道這個是不對的,可見得你的心中還是安住道法、還是深深地相信: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你深深地相信這個道理。但是你控制不了你的習氣,你的關鍵只在於調伏力不夠而已。你的安住力,引導力,希望增上的目標是對的,是有的,你安住道法的心也是有的,但是你調伏力太弱,控制不了一時的情緒,所以這個罪判輕。

當然,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這個是約業果,犯罪跟業果不一定劃成等號,因為在犯罪的角度,它不管你有沒有慚愧心,它不管的,你只要有意樂,有加行、究竟,就是犯罪了。

但是,業果那不一定了,業果不是這樣看的,因果不是這樣看的。因果要考慮你的慚愧心,考慮你的次數,你是不是經常做,是不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是不是起邪見——見是功德深生好樂,你的知見破壞了沒有。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戒律跟業果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有一個是結合,是一樣的——菩薩戒跟業果是完全一樣,只有菩薩戒。因為菩薩戒的制戒,完全從業果的角度制戒的,五戒、聲聞戒它不考慮業果,一次就犯了,而且有沒有慚愧心它不管的,反正你犯就是犯。

但是,菩薩戒它不是這樣,菩薩戒有的比較輕的罪,你很生慚愧心,努力地對治,你還是去犯,犯了以後回來如理地懺悔,在菩薩戒不結罪,因為你已經開始在努力對治了。當然這個是指輕罪,後面的四十八輕罪。你只要肯對治,雖然一時控制不了自己,你已經在進步當中,菩薩戒不制罪,不制罰你,因為你的生命已經在改變了。

所以諸位,我們在研究戒律時要知道,聲聞戒它是不考慮心地法門的,只要你有那個心,有那個境,你把它造圓滿了,就犯了,不管你一次、兩次或者有沒有慚愧心,聲聞戒,包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戒,完全不管你業果的問題。

但是,菩薩戒就完全要參考業果,它就考慮你的慚愧心有沒有生起,因為慚愧心的生起,牽涉到你的善根問題。菩薩戒很強調你的善根還在不在,你的菩提心還在不在。只要你菩提心還在,在菩薩戒亂不了,皮肉之傷,因為你還有慚愧心,你就知道怕,表示你的知見沒有被破壞,你這皮肉之傷而已。

所以菩薩戒的犯根本要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兩個條件都要具足。但是,關鍵是你受了五戒,你就不是這個條件了,一次就破了,破根本。所以這點諸位要知道。

我們可能在下個禮拜六,會把人天乘做一個研討,因為人天乘很多東西要討論的,先搜集一下問題,我們禮拜六會整理一下,把人天的業果這一塊做一個研討。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