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五頁,我們講到十二因緣。

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般世間的道理,只建立一個生命——你今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它是一世生命的因果論。這個太狹隘,佛教是不這樣講。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量的,就像流水一樣,你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就好像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又會影響到明天的你。我們把昨天、今天跟明天這個因緣擴大,也就形成了前生、今生、來生。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生命,包括外在的物質,包括內在的思想,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你前生打了很多妄想,可能打了佈施的妄想,造了佈施的善業,所以讓你今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前生脾氣很不好,今生看起來相對丑陋。你前生打很多很多複雜的妄想,就創造你今生複雜的人生。

當然我們對結果只有認命,「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徒不要否定業力的存在,你要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來生,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了。你抗拒,怨天尤人,可能把來生也破壞了。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今生,會把來生也賠掉了,因為你整天抱怨,於事無補,也浪費了時間。你倒不如心平氣和地從逆境當中去積集資糧,去懺悔業障,去把握現在的因緣,創造來生。

所以你要早一點認命,才可能早一點上路。如果你還在跟命運抗拒,那你是非常不理智的,你在浪費時間。不管今生活得滿不滿意,我們應該概括承受,因為那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要去承當過去所做的行為跟思想。你承當,你認命,你的心才會靜下來,去思考你未來要怎麼做比較重要。

你從善業而來,不表示你就往善處而去,不一定。你前生表現好,不見得你今生就表現好。來生很多的變數,因為你今生有很多的選擇,所以比今生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爭千秋爭來世,因為今生短暫,而且今生你是沒辦法爭的,那是既成的事實。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他會無條件的去接受今生的命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但是我會把生命的精神放在創造未來,我怎麼去面對今生的因緣,去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這個比較重要,規劃來生比較重要。也就是說,生命是相續的,它是互相影響的。前生的你一定影響了今生的你,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來生的你。

從佛教的因緣觀,你今生的因地去創造來生,這一塊是比較重要的。如果你很認真地去看佛經,佛陀很少講到怎麼去改變今生,除非那個經典是很低層的經典。只要是中等以上方等時以後的,特別是越高階的經典,佛陀都要把目標放在成佛,放在往生那種遠大的目標,把心放在這裡。你今生一點逆境算什麼呢?那是一時就過去了,而且你也不能改變。我們不能在一個既成事實的地方浪費時間。

所以當我們的生命已經形成一個識,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當這個識開始投胎的時候,你一生大方向的格局已經定案了,你很難改造了。

即便是一個阿羅漢,他跟眾生沒緣就沒緣。諸位!你看禪宗很多的祖師開悟以後,他師父說,你不要出去度眾生了,你度化眾生講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那個人是準備要關門的。因為你跟眾生沒結緣,不是你講得不好,這個因緣前生就定了。所以說為什麼我們要去放生、要廣結善緣?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當這個識開始投胎的時候,就注定了你今生整個的格局,整個因緣變化,大方向已經定案了。當然你今生的努力,你注意身體,注意一些健康飲食,會有微調,有微細的調整,但是你身體的體質,人生的格局已經定案了,大方向的框框已經畫出來了,你只能夠微調,不能做大方向改變。你要改變,請你去改變來生,來生是一張白紙。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可以把它重新畫,把過去全部重新洗掉重畫,可以。

所以,當生命從識、名色到六入的時候,從業力的滋養,已經形成了你人生的格局,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跟外面接觸。

四、觸

我們再看,什麼時候跟外面接觸呢?我們看「觸」。

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觸」就是跟外面的一種覺受,感觸,對外面認識的開始。我們從母胎出來的時候,就開始跟外境接觸,生起一種直覺性的認識,但是還沒有分別好壞苦樂的功能,這叫作不帶名言。你只是直覺的感受到痛苦,你就會哭;你直覺感受到快樂,你就會笑。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你不能對苦樂的所緣境產生分別。

這個「觸」,在東西方的命理學是很重視這個觸。就是你從母胎生出來,跟外面接觸,叫見光,母胎本來是暗暗的嘛,那一剎那你接受到三個磁場的作用:第一個,地球的磁場;第二個,太陽的磁場;第三個,月亮的磁場,這就是陰陽的磁場。

你本身身體也是個磁場,三種磁場的角,它會形成一個角度,這個時候你一出來見光的時候,形成你出生的年月日時,在西方叫作星座,在中國叫作紫微斗數,八字。這個時候,你一旦接受到外面的磁場時,就形成你的性格,你的格局的大小,你跟六親的關係,這個時候你人生大方向的格局定案了,跑不掉了。你一出來的時候,接觸到了太陽月亮地球的磁場,它會形成一個角度,形成強大的磁場,你一出來見光的時候,你的整個色身的磁場跟它感應,形成你整個人生的命運出來。

當然那些所謂的命理學者,他不知道原因,他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過去的業力,他只知道結果就是這樣。其實這個是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的。

那麼當我們跟外面接觸的時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再往下看,「受」。

五、受

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捨之感覺,名之為受。

其實這個「觸」的時間是很短的,跟外境接觸的是一剎那,馬上產生一種「受」,就是種感受領納,產生一種歡喜跟討厭的情緒。我們對於所接觸的環境——對於違背的環境會產生痛苦的感受;對於隨順我們心情的,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對於中庸的境界,會產生不苦不樂的捨受。這個感受是直覺作用,它也不帶名言,這個時候你心中還不能說話,還不能分別。

一般小孩子,就是還沒成長的小孩子,他的受多,想蘊比較少,所以他造業力薄弱。但是現在小孩子從小看電視,接受很多資訊,例外。現在小孩子比較早熟。正常古時候的農村小孩,他的心都是直覺的感受,沒有太多想法,這種人造業力薄弱,他造的業都不會很強。

你看為什麼動物造業不能列入罪業計算?你看老虎把一個鹿吃掉,你們認為這是什麼業?是罪業嗎?不能講罪業,它是無記業。如果老虎吃掉鹿是罪業,那糟糕了!這個老虎永遠沒辦法超生,這就形成惡性循環了。它過去的業變成老虎,結果這個果報又讓它造業,這就一因多果了,不合理。老虎所作的業,只是跟著業力走,它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業力,它沒有造新業的功能,因為它的「神識闇鈍,猶如夢中」,夢中造的業是不能得果報的。

其實六道當中,只有人的業是最強,因為他的思考能力最強。一個眾生會到地獄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在人的時候造的罪業,只有在人的時候會創造重大的罪業。一個人會到很深層的地獄,一定是在人的時候出狀況;一個人會往生到淨土去,也一定是他做人的時候修來的,沒有其他情況,很少有例外!你說,欸,有些動物它往生了,特例!它的心識特別靈巧,這種是特例。

我們在生命當中,只要牽涉到重大的善業、重大的罪業,一定是在你做人的時候造的。其他的五道,要麼神識闇鈍,要麼心識散亂。如諸天心識散亂,造的業都非常薄弱,只是在還債而已。

所以當「受」產生的時候,其實他沒有什麼造業能力。因為他直覺,他想吃什麼,也沒辦法跟你溝通,他不高興就哭;他歡喜就是笑,所以這個時候他沒有造業能力的。

六、愛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有造業能力呢?他養成了思想了。我們看「愛」。這個人的性格開始生起了,他已經有造業的功能了。我們看「愛」。

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這個「愛」其實也包括恨。他跟喜歡的境界叫愛,跟不喜歡的境界別離就是恨。其實就是一種想蘊,就是從感受提升到一種想法,當然他就會染著。染著什麼呢?當然是感受給他的訊息。

我們的感受有六個門,我們跟外界有六根門頭。你可能從眼睛這個門進來,你看到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它 pass 到你的心中,給你去打妄想;你聽到一個音聲,從耳根這個門進來的,有一個影像它也 pass 到你心中,形成你的妄想。所以你有六個門都打開的,它不斷地接觸很多的訊息。

但是有些訊息你是不在乎的,過了就算了;但是有些訊息你是很在乎的,因為跟你是似曾相識,你很熟悉的,這個就要注意了。就是你過去生特別喜歡這種影像,不管是來自於眼根給你的影像,或是耳根給你的影像等等。

這種影像它經過思想的時候,會有兩個過程:第一個取相;第二個分別。感受是沒有相狀的,諸位!感受就是得到一個刺激,他可能會快樂,可能會痛苦,但是心中沒有影像。你會打妄想,「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把它抓出來,一定有一個相狀在裡面,你才可能打妄想。沒有相狀,你打不了妄想,一定有個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是眼根給你的,你看到一個東西;也可能是耳根給你的,當然也可能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你回憶過去,捏造一個影像出來也可能,或者你規劃未來,打未來的妄想,也可能。總之你會打妄想,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一定取相。

第二個,你開始對這個相狀安立名言,你開始說話了。如果你喜歡它,你會安立好的名言,這個東西不錯,這個豆漿很甜美,你開始安立好的名言。其實豆漿就豆漿,你自己給它畫上彩色的,你自己把它安立名言的。所以豆漿在你生命當中就扮演一個你喜歡的角色;你討厭一個人,就安立一個名言,這個人以後就扮演一個你討厭的角色。其實角色都是你自己說出來的。

我們承受的業力,只是一個東西現出來,但是真正的好壞是你自己的名言思考,這個世界是你自己把它畫出來的。如果說這個人障你的道,這個人是你的冤家,你這樣想,他果然變成冤家,你信不信?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增上緣,是你的善知識,他果然變善知識。這一塊,我們下一堂課的唯識學會詳細地說明。

其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名言安立的世界,是一個妄想的世界。其實外在的世界對我們影響是短暫的,不要再認為你業障太重,而是妄想太重。其實外境給你的刺激是短暫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外境只給你第一個訊息而已,接下來就是你自己在想。你怎麼想的,這個世界就開始變化了。

所以感受叫作唯識所現。從唯識的角度,它只是很誠實地把業力現出來。你過去有善業,它表現你如意的境界;你過去有罪業,它顯現出痛苦的境界,如此而已。

到了「愛」,叫作唯識所變。從唯識所現就開始變了,風雲變色了,你開始把它加上彩色了:這個東西我喜歡,那個東西我不喜歡。明顯地安立一種對立的世界。

到了「取」更厲害,唯識所住——住在上面了,人生無解了,從此以後無解了,而且你的生命跑不掉了,你來生定局了。只要這個「取」你不改造,你大概來生要去哪裡,今生已經定局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想法跟執著,你大概跑不掉了。

修福報是不能大方向改變生命的。諸位!我們知道,如果你要做人,你不改變你的思想,你就照你今生的標準,不要說往生淨土,你要到天上去都不簡單,都要改造思想。天是要有德行的,你要有慈悲喜捨廣大的胸量才可以做天人的。那淨土更是,你要跟彌陀「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要順從本願,要發菩提心。所以到了佛教裡面,只要比較高的水平,那就講到心理素質了,不是講業力的問題而已。

所以,我們從前面業力的顯現——唯識所現到唯識所變,到唯識所住,這三個是關鍵,人生的轉換在這三個。前面的果報是過去了,我們都不談過去,你比較有福報,那是你的過去。我們佛教是爭未來,當然我也隨喜讚歎你的過去。但是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不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過去不等於未來。

當是一個感受的時候,你感受的快樂痛苦,這不能怪你,要怪也就怪過去的你、前生的你。你對哪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特別有感受,你一定有業力。你覺得這句話聽了很刺耳,你前生一定有誹謗別人的業力,一定有的。

每一件事情的出現都有道理的。如果你深通佛教的緣起,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不可能!如果你沒有業力,這個東西你聽到以後,你會等於沒有聽到一樣,你都沒有感覺,因為它沒有夾雜業力。這句話對你來說,不管他罵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你會一點感覺都沒有。

只要會刺激你的感受的,一定有業力,事出必有因!但是這一塊我建議你放下,不要跟過去的業力抗拒。我一再強調,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命運,你跟過去抗拒,這叫作浪費時間。好好注意你的未來。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這叫認命。

但是到了「愛」的時候你要注意了,你的想像很重要。所有經典的學習,就是改造你的思考模式。我們盡量養成一種佈施的思考模式,有東西盡量試著跟人家分享;養成一種持戒的思考模式。這個思考模式到了六波羅蜜,我們會詳細說明。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佈施的本身重點不在幫助別人,叫作歷事煉心。你必須透過佈施的這個行為,你才會產生一種廣大的胸量,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安排出來的善巧。所以改造你的思想很重要,因為這個是關鍵了!

當然淨土宗就是兩大思想: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這是你要建立的思想。首先你要想辦法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第二個,你要想辦法了解極樂世界。很多人對極樂世界是陌生的,這對你非常不利。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好樂,不可能!你沒有去過澳洲,你很喜歡澳洲,不合理呀。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去想,你沒辦法建立一個堅定的思考。你一定要透過學習,你要說服自己一定要聞思。所以這個想像力,已經開始在引導你的未來了。注意!到這個「想」要注意了,它已經在牽動未來了,而不是在受果報而已。

這個「想」,當然受到業力的刺激,我們不能否定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警告菩薩,特別是屬於那種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不到淨土去的菩薩:你最好不要墮落到非常貧窮的地方去,盡量不要,你要修佈施。因為什麼?如果你生長的過程太過貧窮,你很難關心別人,這個是有關係的。你今生的痛苦太多,委屈太重,要你發慈悲心幫助別人,真的有困難,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埋怨。

所以菩薩不能墮入到貧窮的地方。你看《八大人覺經》,就是這個意思。菩薩要廣施佈施,因為適當的痛苦會引生你的出離心。但是過度的痛苦,會養成一種偏激的性格。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感受影響思想,這個也是有的,但是大部分就是透過教育來改變思想。

我們的思想有三種情況:第一個,繼承過去。你過去喜歡佈施,你今生還喜歡佈施;第二個,環境的熏習。你從小成長的過程也會影響你的思想;第三個,你所接受的教育。比如佛法的教育,你接受小乘的思想,你就是喜歡出離心,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你接受大乘的思想,你會站在大悲心菩提心的角度,你會更廣結善緣。這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總而言之,這個思想已經在影響我們的來生了。諸位!你遇到事情是怎麼想的,很重要!要注意喔。這個叫作種性,其實你的性格已經影響種性了。這個思想已經不是果報了,它已經是一個因地了。

七、取

那麼思想時間長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我們看下一個「取」。

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到思想的時候,人還沒有定型,但是他長時間的思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他自己會產生一個法執跟我執,他會認為:這個就是我的性格了,我就是這樣子了。好,你的人生定局了,你的未來也定局了。

為什麼我們修行一定要不斷地憶念真如?一定要安住空性,思惟我們本來清淨?要經常把生命歸零?就是要把這種你形成的定型的性格把它洗掉。你本來是沒有性格的,只是你忘掉而已。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從大乘的角度,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思想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你本來清淨,你不就是離家出走太久了,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搞成這副德行!其實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你本來就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可以發菩提心、可以成佛的,你要有遠大的志向。所以這個「取」,會讓一個人定型。

這個「取」就是什麼?我們看一下。

「取」就是開始追求了,一定要得到。它由不斷的妄想而來的。這種執取就會造成一種堅定的、強烈的身口意的繁興,你會很習慣地去對某一件事情產生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麼集成一種未來身心的痛苦,名之為「取」。

不是每一種業力都會得果報,不是你今生所做的業力都會影響你臨命終,不是的。但是有一種業是會影響你臨命終的,就是你不斷地造作,而且你是用歡喜心造作。你每次造這個業的時候都非常歡喜,誰勸你都不聽的,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這個就是已經落入「取」了。

這個只有大乘的空觀有辦法救你,因為你根本不想改變。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麼回事,怎麼改呢?」這就是「取」,這個時候,你來生的圖畫已經畫出來了。當然可以改變,這個改變的部分我們待會兒會說明,有二乘的方法跟大乘的方法。

八、有

經過你的這種愛取——一種思想跟執著的結合,到最後變成一個結果「有」。什麼叫「有」呢?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了。我們看看。

有是存在之意,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有」就是存在,存在什麼呢?存在一種強大的生死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罪業。它是怎麼來的呢?由於愛取的數數造作,就產生一種放縱自我意識,去推動、去追求的行為,構成潛在的生死業力,那麼他一定會招感來生的果報,名之為「有」。到「有」的時候就沒救了,尤其是臨終的時候。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業力有兩種:一種業力是由愛取而來,你沒有愛取,不能造業。如果說這件事情,是別人拿刀子架著:欸,你去幹什麼,你不做我就把你殺了。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發自於自己的愛取,不是發自於自己的心甘情願,這個業就不能成立了,這是不增長業,因他是被強迫的。所有的業一定要你主動地去追求,這個業才算。

這個愛取造的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約平常。你平常喜歡做什麼,你就去做什麼,這個叫作發業,發動業力;第二個,約臨終。你臨終的時候起了一個愛取,叫作潤生。一個是發業,發業的愛取;一個叫潤生。因為臨終你不可能造業了,你已經躺在床上,你怎麼造業?但是它會滋潤你的業力去得果報。它扮演一種滋潤的角色——觸動。

本來你造了很多善業的,結果你臨終突然發脾氣,糟糕了!你觸動你過去的罪業了。你本來造很多罪業的,臨終你卻起了往生的善念,欸,觸動了往生的善業,你運氣好!當然也不是運氣好,你一定有修行,否則你很難反轉。所以說這個「有」,它可能是一個平常業力的累積,也可能是臨終的觸動,這兩個都有。當然從這個地方來看,它偏重在臨終這一塊,因為他馬上要得果報了。

所以這個「有」它本來是一種你內心深處的業,但這個業不能叫「有」,它還沒有成熟;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突然起一個念頭去碰觸到它,你臨終的愛取去碰觸到你阿賴耶識當中的某一群業力,讓這個業力表現出來了,這個叫作「有」。臨命終的時候,透過你的念頭的刺激所浮現出來的業力,這個叫作「有」。那麼這個人在臨命終即將得果報了。

己三、未來因緣

我們看他後來會怎麼樣。到這個時候今生結束了,我們看他來生怎麼回事,我們再往下看。

一、生

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那麼由前面的愛取,去刺激到業力,創造了一個強大的臨終的業力叫作「有」。這個「有」一旦形成的時候,如果你把業力刺激起來,你就很難往生了,助念也都沒有用。往生的人不能讓這個「有」出現,你只能夠刺激淨土的業力。你不能把三界的業力刺激起來再調伏它,你沒這個本事,除非法身菩薩。往生是不能把「有」刺激起來,你不能觸動十二因緣,你才可能往生。你觸動了生死業力,你一定不是它的對手。不要高估了自己念佛的力量。

諸位!我講實在話,你念佛的時間相對你過去造業的時間,是不成比例的。我們心中很多地雷,最好的方式是閃過地雷。你不能說:「欸,我把地雷碰觸起來,我再戴那個防毒面具。」你幹麼把它觸動,觸動起來你就跑不掉了。臨終的時候不能觸動生死業力,這個我們到時候會有方法。

所以這個「有」是關鍵。往生的人在十二因緣裡面,不能經過「有」這個階段,不能經過「有」。他沒有經過死亡,這個就是功夫。你怎麼閃過「有」,是你成敗的關鍵!你必須在沒有觸動生死業力之前把阿彌陀佛感應出來,只有這個原則而已。「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個時候不能觸動「有」,觸動「有」你就沒辦法,你就跟著跑掉了。那麼怎麼不去觸動「有」,我們待會兒再解釋。

我們先講「生」。那麼你一旦有「有」,你大概就跑不掉了。誰救你都沒有用,因為你陷入了自己所構成的一種妄想執著當中,佛都救不了你。一個人要跳火坑,是誰都拉不住的。那麼只好怎麼辦呢?只好去投胎了。這個時候,就有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當然是經過愛取滋潤過的強大的業力。在六道當中,如果你刺激的是善業,你就往善處跑;你刺激的是罪業,你就往惡道跑,那麼完成新生命的開始名之為「生」。這是受生。

二、老、死

受生的結果是什麼呢?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面臨死亡。我們再往下看。

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一個人既然受生,他最後當然就是——不管他活得快樂,還是活得痛苦,他一定要面臨死亡,當然就是產生了憂悲苦惱,就是一個這樣的情況。

這個就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所經歷的階段。我們不斷在輪迴當中,不斷地歷史重演。從過去的業力,刺激了今生的妄想執著;從今生的妄想執著,又帶動下一個業再去得果報。

直到有一天我們遇到了佛法,偉大的佛陀出世了,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我們開始做出改變。

戊三、結示

這個十二因緣的改變,有兩個關鍵:

小乘的學者從無明下手,修無我觀。尤其是緣覺乘的人,他是利根人,直接從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他先破無明。這等人一定要有禪定,而且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特別高深,帶一點出離心。

但是這一塊就不簡單,你挑戰自我意識,那就不是一生一世,利根人需要四生,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轉,你也不能結婚,一結婚這就重新來過。四生都是修梵行,然後相續用功,智慧高超,把自我意識破掉,利根人四生證阿羅漢果;鈍根的人六十小劫,那是很長的時間。

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一部分的概念。在聲聞法當中,我們是選擇我們需要的部分。從淨土宗,有三個東西是很重要的:受、愛、取。

淨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師的建議,最好把果報放棄。前面的什麼識、名色、六入、觸這種現成的果報,不管你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報大有時候變成障礙,但你要是放下,它就變成增上緣。

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的東西放下,專心處理三件事情:

第一個,你的感受。因為整個臨終的時候,其實來自於你的愛、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裡跑的。但這個思想一定受到感受的牽動、受到六根的牽動,才有這種想法。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是五十歲以後,最好把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攝六根。我們不敢說做到淨念相繼,但是你起碼這個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訊息了。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過佛法修學的。我告訴大家: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這個門慢慢關掉,加上一個小窗戶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關掉,你還要工作的,是吧?還要面對你的定位吧?關得越小越好,沒有必要的事情少管。這個就是先把感受收攝一下,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分心。生命有限,精神體力有限。

那麼你把這個「受」一收攝,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你這個是源頭嘛。所以為什麼思惟苦諦,為什麼觀受是苦?就是用這個苦來刺激這個感受。你喜歡攀緣,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我們的感受到處活動,我們得到什麼?諸位!我們得到輪迴的果報!我們真的快樂嗎?未必!你的快樂來自於善業,不是來自於攀緣。該是你的快樂,你一點都不會少掉的。你說:「欸,我都攝六根,我福報這樣大,我不是很吃虧嗎?」不會的!你會有更殊勝的快樂,更精緻的快樂。那個是不要透過感受的,是透過你心裡的法喜。

所以淨土宗,如果你有志於往生,到晚年你一定要把六根關掉,慢慢關掉。你不要再接觸那外境的剌激了,不要再跟外界的業力接觸了。因為業力給你的快樂讓你貪愛,業力給你痛苦讓你心理不平衡,對你都沒有好處。你把六根關掉,業力對你衝擊降到最低了,這是剛開始就從源頭下手,把六根門頭慢慢關掉。

第二個,調伏你的執著。因為你的思想問題不大,但是你思想跟執著結合,這就糟糕了!這一塊從小乘的角度是把「取」完全斷滅,他修無常觀無我,把執著完全破壞掉了,破我執。大乘佛法不這樣做,它是疏導,我們是把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這個水你弄得不好,叫作黃河氾濫成災;你加以疏導,它是灌溉良田。

注意!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墮斷滅。你把你所有的執著都斷掉了,沒有錯,你把生死業力的力量斷掉了;但是你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叫作錯損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沒有了。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的——追求無上的菩提,追求西方的淨土。所以你這個「取」是引導,透過你的思想去引導「取」,叫欣求極樂。

其實整個修行,在十二因緣當中只有三個重點:就是感受、思想跟執著。但這個思想是關鍵了!你透過思想向外調伏感受,透過你如理思惟的思想,去改變你的執著——從對娑婆世界的執著,改成對淨土的執著。

淨土宗的執著是好的執著。我們一般不叫執著,叫作「發願」,其實就是執著,體性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不安立執著這個名稱,叫作發起菩提心,發起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就是取,它本質就是取。

所以整個修行就是,如果就聲聞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一塊。所以人天乘是調伏罪業,讓我們臨終無障礙;聲聞法——二乘法是調伏愛取,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業力降到最低,讓我們在臨終時內心的干擾降到最低。你不能夠把生死的業力刺激得很重,然後再跟它拼往生。你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人這樣做,而且你也拼不過它。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雖然心中有很多地雷,但他可以閃過地雷——我可以不碰觸。我沒辦法把你對治,我閃過總可以吧?那怎麼閃過地雷呢?就是不要刺激它。我們雖然在心中還有很多的罪業,還有生死業力沒有得果報,你臨終不要去碰觸它,沒有事的,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這一塊。

所以在整個二乘法當中,整個修行就只會歸到兩句話:一個思惟苦諦,收攝你的六根;一個就是調伏愛取,就做兩件事情。

丁五、菩薩乘 分三:戊一、 總標六度所依。戊 二、別示六度行相。戊 三、結 嘆 六度功德。

我們再講菩薩乘這一小段。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約自利而言,名「覺悟之有情」,謂菩薩於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發廣大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上求三世諸佛之菩提正道。二者約利他而言,名「覺悟一切有情」,謂菩薩於因地覺悟後,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眾生。

我們從前面的人天乘到二乘,現在牽涉到菩薩乘,就是我們的正修了,我們的主修課程。那麼菩薩,它本來的印度話叫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就是抓兩個字叫菩薩。

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這個「覺有情」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約著成就自利來說,是覺悟的有情,已經覺悟的,他有這種智慧的觀照。當然他的觀照,菩薩不是觀照業力,也不是觀照妄想,他是觀照真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直接觀到生命的原始點——本來面目,所以他徹底地覺悟,原來生命是可以重新改造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信解大乘教法,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六度,上求諸佛菩提正道。這是約著自利,他安住了空性以後,發了菩提心。

第二個,從成就利他的角度,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覺悟一切有情。他因地覺悟以後,依止菩提心、六波羅蜜來度化一切眾生。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從前面的人天、二乘,都偏重在破惡這一塊,都在處理我們過去生留下的這些不良的後遺症,包括業力,包括心中的顛倒妄想。前面都是在處理過去的不好的東西。到了菩薩乘,你要幹一點實事,要做事情了,不是斷惡而已。

這個六度法門有兩層意思,我們會看到,他從自利的角度也修六度,從利他的角度也修六度。是這樣的:

如果你是一個聖位的菩薩,聖位的定義就是法身初地以上,六度法門以利他為主。所以你是以大悲心來引導你的智慧,來引導你的空正見,以大悲為上首。如果是初地菩薩,他是感情多於理智。他是以眾生為考量,眾生怎麼樣,我就陪你玩,我先跟你結緣。所以菩薩叫作普門示現。《法華經》最高級的智慧,就是普門示現。一個初地菩薩在六度法門,他是陪著眾生玩。他沒有說:「哎呀,不行,我八十八佛還沒有拜。」沒有這種事情。但這個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那麼我們凡夫六度是幹什麼呢?我們凡夫的六度以自利為主,我們叫作借事修心——假借六度的相狀來成就自己的波羅蜜。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無有眾生可度,因為他是借眾生的相來修行。

所以這個六度的性質就是看你了:如果你水平是初地菩薩,那你這個六度叫作普門示現。你看看《法華經》,普門示現怎麼做,你就照著做。如果你是凡位的菩薩,你沒有資格普門示現,你只有借事修心。所以這六度有兩種:一個是自利的六度;一個是利他的六度。

這個時候是廣泛的。我們前面的人乘天乘調伏罪業,調伏顛倒妄想,都是在處理過去的問題,這個地方是在開創新的格局,你用新的格局來面對你的生命。

這個菩薩的六度,它是有依止的,有善根力的,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六度的依止。前面只是偏重調伏,思惟苦諦調伏愛取,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到了菩薩道的時候,在調伏當中增加了兩個力量——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安住力,還有引導力,把所有的修行導歸淨土,導歸佛道。所以到了菩薩道的時候,整個善根具足了。他不是只有調伏,他把安住力跟引導力放進去了。

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你的善根是完備了,不是只有對治而已。你開始在創造新的格局,叫作成就佛的菩薩種性,你開始把佛陀的種子種下去了,不是消極地調伏業力、消極地調伏愛取、消極地減少生死業力而已。你開始去買一個菩提樹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叫作三種功德力: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以三力來發動你的菩薩道;再以六度又增長你的三力,產生一個善的循環。

這個詳細的六度,我們會看到,它是一個非常開闊的世界。我們從前面的一個保守的調伏罪業、調伏愛取提升到六波羅蜜,那麼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我們預定六度法門會有兩次的教授,還有一次的研討。研討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解脫道跟菩薩道。有問題大家可以先彙集,我們先做一個選擇。跟課程比較有關係的,比較一般性的,我們會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