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九講)

丁二、天乘分三:戊一、十善業。戊二、四禪定。戊三、四空定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七頁,這是五乘裡面的第二個法門,天乘法門。

大乘佛教把我們眾生生命的現象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作本來清淨;第二個部分,叫作罪障凡夫;第三個部分,叫作功德莊嚴。

首先我們先談談生命的第一個部分。這個本來清淨,就是我們還沒有開始流轉之前身心的相貌。這個相貌在大乘佛教裡面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家。這個本來清淨,在整個大乘佛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要不斷憶念我們的本來面目,把心帶回家。

在《楞嚴經》裡面,它從三個角度,空假中三觀,觀察我們一念心性。從空觀的角度,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本來無一物,離一切相,這是空觀。假觀就是說,它雖然清淨,但是它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它有六凡法界的雜染法,也有四聖法界的清淨的法,所以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說,即空,它清淨本然,但是即假,它又具足染淨諸法;雖然具足染淨諸法,它又清淨本然。即中,就是空有的結合,空有無礙。這就是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叫本來清淨。

我們在這個階段,後來出了一個什麼差錯呢?叫作一念的妄動。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到《法華經》才講說,我們離家出走。我們認為向外攀緣,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所以我們從一念清淨本然的心開始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攀緣六塵,然後創造了六種感情。這個時候,我們就失去了本來面目,就變成現在這個德性,充滿了煩惱跟罪業,變成罪障凡夫。所以我們的生命,是一念的妄想創造出來。我們當初就是一念的妄想,離家出走了,才有現在無量生死的果報。

當然,我們長時間在三界流轉,也就會得到很多痛苦的教訓。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流轉是不對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宗教會設立,或者說九十六種外道會出現。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宗派。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在三界流轉是有問題的,試圖要解決生死流轉的問題,當然都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宣說了正法,所以我們從一種罪障凡夫要轉成功德莊嚴,關鍵在於皈敬三寶。在皈依三寶當中,最關鍵的就是皈依法。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有些人是進步很快,每一年都在進步;有些人是沒什麼進步,十年前是這樣,學佛以後還是這樣子。這個關鍵就是有些人沒有皈依法。有些人對佛有信心,有些人對僧寶對出家師父有信心,但是他不學習佛法,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就不能產生生命的改造。

所以三寶的正式皈依是皈依法。這個法有兩個:一個是教法,教理之法;一個是行門之法。教理之法,我們前面講過很多了,就是理觀,對道理的理解;行門之法,就是五乘的修學法門。我們從一個罪障凡夫,要能夠變成功德莊嚴,一定要靠法的熏修,用法門來熏習我們內心,清淨的這一部分讓它顯現出來。雖然我們本身也具足了五乘的功德,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這是假觀,但是必須要假借法門的熏修,才能夠顯現,才能夠受用,否則它只是一個潛在的功能。

我們今天,談到的這個天的果報,它就是透過天乘法門的熏修,而出現了整個天界的安樂果報。這個天界的果報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

在進入正題之前——一般佛教都是先講果報再講因地,先用果報來攝受大眾。前面的五戒,它的功德相是一個人。這部分我們就不說了,因為大家也都看到身為一個人的貧富貴賤。

這個天,我們先講欲界天,在經論當中講到有六種功德:

第一種,他的色身清淨。色身的清淨在經論上說,從兩方面來觀察:

第一,他的受生。我們人道的果報是胎生,我們要假借父精母血,要住胎十個月,所以說這個色身一開始的緣起就不乾淨了。天人是化生,當天人的果報要在天界出生的時候,他往往是在一棵樹下突然間無而忽有,突然間出現,像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但是他一旦接觸到天的飲食以後,他是快速長大,馬上變成成人。所以天人兒童的過程很短暫,他馬上就能夠享受天人的快樂,因為他是化生。

第二,我們從他的飲食來說。我們人道的飲食是有渣的,吃東西有渣就有大小便的排溺;天人的飲食是完全沒有渣的,他喝一杯牛奶也好,吃個水果也好,他是完全消化,天人沒有廁所,因為他完全沒有排便溺的問題。他的飲食是百分之一百的吸收,完全是滋養,沒有渣,這是他的身體乾淨的兩個因素:第一個,他沒有排泄的問題;第二個,他本來就是化生。這是天人不同於我們人道的第一個,他色身特別的乾淨。

第二種,他具足光明。我們人道的光明要靠日月燈光的照明,天人他的光明不需要靠日月,他本身放光。我們看經典上說,佛陀在講法的時候只要是到晚上,天人一下來聽法,這個蠟燭都不需要了,放大光明跟白天一樣,因為天人的身上放光,他的色身是具足光明。

第三種,無諸病苦。天人的生命當中只有兩個情況:一個是生,一個是死。他沒有老跟病的問題,也沒有很多的病痛,他沒有病毒的傳染。當然過去生他的戒殺業也持得比較乾淨。

第四種,衣食自然。我們人道眾生的衣食是要靠工作去換取,我們必須把寶貴的八個小時貢獻給社會,然後換取衣食。天人的飲食,是完全長在樹上,還有在地上,它的樹上有很多水果,地上有很多的地肥,地肥就像乳酪一樣非常滋養,那個地肥就像野草一樣到處都是,就像我們看到那個草皮,他只要過去把它挖一挖,吃下去那就能夠維持好幾天了,非常滋養。地肥,完全是自然的。所以天人基本上是不工作的。

第五種,報得五通。天人他一旦得到天的果報,就有神通,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飛行,他沒有交通工具的問題。

最後一種,壽命長久。天的果報,就是我們講到欲界天、四天王天,他最低是天壽五百歲,折合人壽是九百萬年,最低喔。那麼最高就是在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八萬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他經過八萬次的世界成住壞空,他的壽命才結束,所以他的壽命是長久的。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天的果報是遠遠比人的果報殊勝。不管是他的外表,那種清淨莊嚴光明,不管是他這個果報體產生的作用,它的功能比我們人類的功能強大,這個就是天的果報。

我們應該要修學什麼法門,才能夠把這個果報現出來呢?才夠變成受用,把一個潛在的功能轉化成一種果報的受用呢?

我們來看看,天的果報有三種:第一個,十善業,這個招感欲界天;四禪定招感色界天;四空定招感無色界天。三種。

戊一、十善業分三:己一、身業;己二、口業;己三、意業

己一、身業

我們先看十善業。十善業當中,我們先看身業。身業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有「止」跟「作」。從一種斷止的角度,他是斷除一切殺生的行為;從修善的角度來說,他修放生的善業,是斷惡修善。這個偷盜,是斷除盜他人財物;他的作善,是行種種佈施。不邪淫,是斷除妻妾以外的邪淫的惡行;他的作善行恭敬。這個恭敬就是清淨心的前方佛法修學概要便,先有恭敬心才有清淨心,就是恭敬所引生的清淨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其實天人在因地的時候,修的法門跟五戒的法門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操作中,他的心地法門或者說善根比較強,其實他也是跟我們一樣修五戒,只是他的五戒操作得比較圓滿,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他的操作過程,比人道在因地的時候修五戒的法門還來得圓滿。

他有三種圓滿:

第一個,他的智慧圓滿。人乘的時候,修學五戒,他的智慧對真理的觀照,偏重在斷惡這一塊,偏重在惡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看得出來,人乘修五戒並沒有積極地去行善這一塊,就是這個人智慧不足,是消極地斷惡,並沒有把人生修善的道理給參透。天乘修十善業,這個人智慧高,知道人生有兩個道理:一個是斷惡的道理,一個是修善的道理。我們不但要消極地斷惡,也應該把握機會主動地去造善,所以他的智慧比人乘的智慧更高了,不但覺悟了這個斷惡,又覺悟了修善,這個智慧高。

第二個,他的調伏高,調伏殊勝。五戒並沒有調伏煩惱,我們看得出來,五戒沒有調伏煩惱的法門。但是十善業它後面有調伏貪瞋癡,所以他的煩惱相對淡薄。你要做一個人,可以有粗重的煩惱,只要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就可以做人;你煩惱怎麼粗猛,脾氣怎麼大,都沒有關係,不障礙你做為一個人。但是要變成天,那你就必須要有天德,要有德行,不是說你佈施很多就可以生天了,不是。你的煩惱要淡薄,要寂靜。天是有德行的,所以天人不是說修善就能夠生天的,沒那麼簡單。要有一些品行的修養,要有一些對煩惱的調伏,所以他的調伏殊勝。

第三個,誓願殊勝,他有堅定的願力。在經論上說,天人憑什麼有這麼長的福報,能夠享受八萬大劫的壽命?因為他在修善的時候有願力。所以他在造善的時候,是數數地造作,有堅定的願力。所以一個人有堅定的願力,這個人一定是個宗教修學者。一個慈善家很難生天的,幾乎不可能生天,因為慈善家沒有一個宗教信仰,沒有強大的願力。沒有信仰就不能有願力,因為願力從信仰而來,由信引生願力,不管你信仰是什麼。所以這個天人,要嘛是外道的宗教師,要嘛是佛教的宗教師。只要你是慈善事業的人,很難生天,因為沒有堅定的誓願,你是隨緣修善。你要把隨緣修善提升到我一定要修善,才可能生天。天人修善是堅持的、相續的,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壽命久。

所以說,他同樣在操作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但是內心的善根力強,智慧殊勝、調伏殊勝、誓願殊勝,有這三種殊勝,所以他的果報也殊勝。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這第一點——身業。

己二、口業

我們看天人的口業有四種。請合掌,先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

第四、妄語戒。

在天人因地的妄語戒,也是有止、作兩種善。從斷的角度來說,斷除虛言欺誑他人之惡行;這個作善,是講真實語。在律上說,這個人經常說謊話,除了造罪以外,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的心變成彎曲了,不直了。你的心變成邪曲以後,有什麼問題呢?與道不相應。你看經典看了半天,就覺得這個道跟你好像有距離。就是你的心,心不入道。別人聽完經以後,聽得很清楚;你聽了以後,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因為你的心彎彎曲曲的,不直。所以你的心跟道之間就有距離了,這個地方要注意。雖然小妄語本身過失不重,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它會產生障道,因為你的心彎曲了。

第五、不兩舌。

這個兩舌就是斗構兩邊,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使令兩方產生彼此的對立。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多講和合語,讓雙方,向甲方讚歎乙方的功德,向乙方讚歎甲方的功德,使令雙方和合無諍,這是不兩舌。

第六、不惡口。

它的斷,是斷除惡言加人之惡行。它作善,是講柔軟語,多講鼓勵、讚美的話,這是不惡口。

第七、不綺語。

它是斷除「綺」。這個綺,就是華麗;這個側,就是不正,這是邪惡的,華麗而邪惡的,違背世間業果道理的惡行,這種讓一個人放逸,講一些靡靡之音等等,風花雪月的這些話,都應該斷。這個作善,就講一些有意義的,讓一個人增上的話。

這個口業我們解釋一下。在菩薩戒是很重視口業。諸位!你打開菩薩戒,殺盜淫妄四根本戒不談,後面六條的增上戒,有好幾條是跟口業有關係的。在六增上戒當中,有兩條是很重要的,菩薩戒,這個是關鍵、根本,根本中的根本!其中一條就是跟兩舌有關的,叫作自讚毀他戒;第二個跟惡口有關的,就是說四眾過戒。這兩條戒很重要!為什麼重要呢?古人說,因為它很容易犯到。你不小心,你的菩提心就失掉了,破壞菩提心,因為它是根本重戒。

我們先談談不兩舌引生的自讚毀他。這個不兩舌,它這個菩薩戒的製定,偏重在團體跟團體之間的和合。菩薩戒意思就是說,佛教為攝受眾生,設立了很多的團體,這個團體、那個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它的特色。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體都不可取代——我不能取代你,你也不能取代我。所以佛教的修學是多元化的。他這個時候參加這個團體,得到這方面的利益,另外的時候,他禮拜幾又去參加另外一個,得到另外一個利益,這個是非常好的。所以團體跟團體之間必須要合作,那這樣才能夠使令廣大的眾生受益。因為沒有一個人在一個團體裡面,得到他所有需要的養分,不可能。他必須要透過這個團體,得到這方面的殊勝的功德;他必須透過另外一個團體得到另一方面殊勝的功德,所以佛教的合作就變成很重要。這個就必須要靠菩薩之間互相地講和合語。

這個和合語,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一個引證。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稱霸天下。齊桓公傳了幾代以後,他有一個子孫叫齊景公。齊景公這個人,你看在歷史上不怎麼樣,但是他的好處是,他用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宰相叫晏嬰,所以使令他在諸侯國有一定的威德力。

齊景公有一個嗜好,工作忙完以後喜歡打獵。他特別喜歡一匹白色的駿馬。經常工作之餘就是騎著這匹白色的駿馬在山中奔馳,他覺得非常地快樂。但這個白色的駿馬,有一天被養馬人養死了。養死了這個當然是大事情,養馬人被抓起來綁在殿上。齊景公一聽說他的白馬被養死了,非常生氣,暴怒!就拔起他所佩的刀,跑過去,看那個意思,是要一劍把對方給刺死。

這個時候晏嬰趕快跑出來,擋在他前面說:「大王!慢!這個小事不用你親自操刀,我幫你做。」他就把大王的刀搶過來,用刀就指著跪在前面的那個養馬的人,他說:「你該死,你犯了三條重罪:第一個,你把大王最心愛的馬給養死,使令大王暴怒,乃至於要殺你,所以你該死;第二個,你該死。如果大王把你殺死了,齊國人民會議論紛紛,說大王這個人沒有威信,為了一匹馬就把人給殺了,老百姓就會對大王失去了擁護愛戴,這樣子造成了齊國的政局不穩定,所以你該死;第三個,你該死。這件事情傳到諸侯國去,這些諸侯就會議論紛紛,說齊景公就這麼一點出息,為了一匹馬把一個人殺死了,使令齊國的威德喪失,那會招感諸侯對我們的侵略。所以你因為這三件過失,你該死!」

齊景公聽了以後說:「算了,算了,別殺了。」

晏嬰的幾句話,做了三種功德:第一個,他拯救了這個養馬人的生命;第二個,他保住了齊景公在國內的威信;第三個,他保住了齊國在整個諸侯國的威德,使令整個內部的政局安定,使令國跟國之間減少了爭亂,就這麼幾句話。

其實我們佛教徒應該向晏嬰學習。我們應該要多多地促進佛教團體彼此間的互相合作,促進佛教多元化的發展。因為很難有哪一個團體能夠具備佛教所有的福德智慧資糧,不太可能,所以必須要靠菩薩來穿梭其間,使令團體合作,提供眾生修學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製定不能自讚毀他,應該要多講和合語。

我們再講講惡口。這個說四眾過,這在菩薩戒也是重罪。佛陀在制惡口的時候,佛陀先講一個故事,來說明為什麼會把惡口的罪制得這麼重。

佛陀說,在劫初的時候有個農村,這個農村有個農夫,他養了一頭牛,這頭牛叫獨角牛。農夫白天就帶著牛去田裡工作,晚上就帶了牛回來,所以人跟牛就有深厚的感情,農夫就給這頭牛很好的房子、飲食、生活設施,牛也很感激農夫。

有一天黃昏工作忙完,農夫牽著牛慢慢走回家的時候,牛就說話了。說:「主人,你對我這麼好,我很想報答你。我怎麼報答呢?」它說:「我聽說在隔壁村莊舉辦鬥牛比賽。一個人交十金。」鬥牛比賽,就是兩頭牛中間綁一個繩子,看誰把誰拉過去。他說:「我這牛,沒什麼本事,但是我力量很大。你幫我報名,我肯定可以幫你贏錢。」主人說:「你有把握嗎?」它說「沒問題!」好,就報名了。

報名以後,比賽那一天,按照規矩要介紹自己的牛。這個農夫一上去就說:「我這頭牛有四個特點:第一個,他頭上只有一個角,他一出生就一個角;第二個,我這頭牛幹不了細活,他只會做粗活,力量很大,他要是幹細活,不是把這個碰壞,就把那個碰壞,幹不了細活;第三個,我這牛力量很大,再重的東西都能夠搬動;第四個,我這頭牛工作勤勉,特別的努力。」講完以後就比賽了。

比賽的時候,竟然出乎意料,第一輪的時候,這頭獨角牛就輸掉。輸掉以後,當然就悶悶不樂回家了。這主人就說了:「這都是你!要我參加這個比賽,你看,我輸了十金。」主人就很生氣,這牛也很委屈。它說:「你不能怪我。」「這為什麼不能怪你呢?」「你介紹我的時候,你把我的缺點講了,優點也講了。我這頭獨角牛,天生只有一個角,這是我的缺點,這是我人生的缺陷;第二個,我幹不了細活,這也是我的缺點。我聽到我的缺點以後,我的心就沮喪了,就沒有這個氣勢了。」

那主人說:「怎麼辦呢?」牛說:「沒關係!我們再去比一次,再交十金。你下一次介紹我的時候,前面兩條就別講了,你就講我的優點,我力量很大,做事又勤勉。」那麼這個主人就知道了,下次比賽的時候,他就讚美它的優點。果然這頭牛就一鼓作氣,得到冠軍了。

佛陀在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佛陀說,我們佛弟子應當講柔軟語。就是說,聖人例外,凡夫都是需要鼓勵。他來做工作的時候,你鼓勵他,他就得到激勵,下次更用功。所以我們一句話,會讓一個人能夠努力積極地斷惡修善度眾生,當然你一句話也可能會破壞他對三寶的信心。所以說這個惡口,在整個菩薩道也是很重要。

兩舌這一部分,偏重在團體之間的合作;惡口,偏重在個人菩薩道的修學。但這兩個在菩薩戒,佛陀在十重的戒法裡面,都把它當做兩個重點,都是重罪,因為這兩個影響很大。

己三、意業

好,我們看第三個意業。

前面是身口,身口當然是共於五戒的,這個意業就不共於五戒了。我們看看它的內涵。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意業的調伏有三個:第一個,調伏貪慾;第二個,調伏瞋恚;第三個,調伏邪見。天人的果報在因地,他一定是一個煩惱非常輕薄的、有德行的修行者。從貪慾的角度,他的斷,是斷除引取(就是貪取)這種無厭足的惡行。他修,修不淨觀,觀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欺誑不實,都是不乾淨的。

不淨觀,我們到了聲聞乘會有一個主題專門講不淨觀,到時候再詳細說明。不要說出離生死,從欲界要到色界,這個關鍵在不淨觀,就是要調伏貪慾了。到了出離道、解脫道,也就是說安樂道到解脫道,貪慾的煩惱是關鍵,它是一個判定指標。就是這個人是不是有可能從安樂道轉成解脫道,貪慾要輕薄,這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所以我們到了下一個主題解脫道的時候,會把它當一個重點來詳細說明。

第九不瞋恚。止善,就是止忿怒的惡行。修善,修慈悲忍辱的善行。

這個不瞋恚,我們解釋一下。瞋恚心,有兩種人:一種是放逸的,動不動就發脾氣,這個我們就不談;第二種人,要談的是第二種人。在唯識學對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

修行者的瞋恚是哪裡呢?因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對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會把所知道的道理這個鏡子,除了照自己,也照別人,就造成我相、人相的對立。這個就是在唯識學,主要對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一般脾氣特別大的人,個性都比較清高,你注意看。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氣,因為他本身放逸,也沒什麼資糧。一般來說,很努力修行的人,資糧力夠又特別清高、煩惱慾望淡薄的人,他就容易發脾氣,看誰就是——你們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

那麼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修自他交換。就是說,你要觀想人跟人之間,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有他的業力。這個業力變現成果報的時候,都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定位。你是做母親的,你是做媳婦的,你是做兒子的,在一個家庭就有定位了,這是過去的業力。你們相逢就是有緣,那麼各種的緣結合在一起,就有這個因緣出現。

那怎麼辦呢?做母親的,遇到子女跟媳婦,你要想,其實他講一句話觸惱你,他不是故意要觸惱你,因為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認為這樣子做,對他是能夠離苦得樂。他想離苦得樂這種心態,你不能苛求,因為我們也想離苦得樂。

所以這個同理心,就是說,其實每一個人只是想要追求快樂,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今天站在他的位置,我們也可能會講出同樣的話,做出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因為我們想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此心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所以我們沒有比別人高多少。只是我們站在這個角度,扮演一個長輩的角色,如此而已。我們今天如果是換作他,也可能會做出同樣的行為,說出同樣的話。

所以自他交換就是說,消除人我的對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對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設他想傷害你,你假設他是沖著你來,你自己假設的,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你會發覺人跟人之間只是諸法因緣生,如此而已。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色,每個人追求各自的快樂,如此而已,沒有對立相。

所以這個自他交換,佛陀大智慧就是說,你只要把人跟人之間的對立拿掉,他不是沖著你來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樂,這一點跟我們完全一樣,這樣子,你的脾氣就發不起來。他只是想追求快樂,這個是合理的。

好,這是佛陀開的調伏瞋心的一個法藥。

第十不邪見。這個邪見主要指撥無因果,能夠僻信——就是說錯誤的去相信無因緣論跟邪因緣論的這種惡行。他應該怎麼辦呢?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這個十善業的正道,也就是因果的道理。十善業還沒有空正見,所以這個正道就是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在十善業這就是他的正道。

天人的身心果報,我們從經典上跟祖師的傳記,得到兩個消息,它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先講它的優點。

你看阿迦曼尊者傳。阿迦曼尊者是泰國一個比丘,他四九年入涅槃。我們看他的傳記,一生的修學,我們合理地推論,他應該是一個聖者,一個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者。阿迦曼尊者除了自己經常入定思惟我空的真理以外,經常為人、天說法。他自己在傳記上說,為人道說法很辛苦,因為人道的身心躁動不安;他經常為天人說法,他覺得跟天人說法很舒服。他說天王帶著一群天人過來的時候,排列非常整齊,一點聲音都沒有,他會很自然按照他天福的順序,自己會把位置坐好。在說法的過程當中,一點聲音都沒有,非常寂靜,身心寂靜安穩。講完以後,天人會繞尊者三圈,頂禮以後再慢慢回到天上去。所以他說天人的果報,是非常寂靜的,這是天人的優點。

我們也講講天人的缺點。

六道裡面,為什麼佛陀他不鼓勵我們生天呢?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放逸。我們舉一個例子。目犍連尊者,他有一個徒弟,叫耆婆,是一個神醫。這個耆婆每次遇到師父目犍連尊者的時候,都是虔誠恭敬地頂禮,然後在旁邊候著,看尊者有什麼開示。耆婆因為修習善法的緣故,死了以後生到忉利天去了。

目犍連尊者有一個徒弟,腹瀉很多天都沒有治好,所以目犍連尊者就以神通力飛到忉利天去,請示耆婆尊者。在經典上說,看到耆婆尊者的時候,他坐了一個天上的車子,在空中飛來飛去,載了幾個天女在遊玩。目犍連尊者跟他打招呼,他就雙手一打招呼就飛過去了,也沒有停下來。所以後來目犍連尊者看不行,就用神通力把他止住,就請他下來。下來以後,耆婆說:「師父您有什麼指示?」目犍連尊者說:「我徒弟拉肚子了。」耆婆說:「這種情況很簡單,叫他斷食七天就好。」講完以後立馬又跑到車上去,開始遊玩了。目犍連尊者就說一個偈頌,大意是說,耆婆在做人的時候,如此地虔誠恭敬,轉成天福的時候,是如此地放逸,心思散亂。

所以天的果報最大的缺點,就是外在的依正二報太過快樂,所以對快樂樂受的刺激太厲害。他的心雖然寂靜,本來是很適合修道的,他是一個法器,但是因為那個快樂因緣太厲害,他又沒有我空觀、法空觀的這種無住的力量,所以生到天上去就很難增上。這就是為什麼天人一旦死亡以後,他很少來到人間,很少,都直接到三惡道去了,因為把福報花超過了,花得太厲害。

所以這個天福,它的好處是寂靜,但它的缺點,就是過度放逸。

好,我們把這個業果大小作一個總結。

總而言之,在整個修學當中,這個業力的成就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約心,猛利的意樂所做。這個前面說過了,心力強,他的業就強。

第二個約境。三寶、聖人、父母、師長這個是上品境,所以你對上品境所造的身口意的罪業,所產生的果報也特別重。

第三個相續,約它的次數,數數造作,無有悔意。次數慢慢的累積,也會把輕罪累積成一個重大的業力。

所有的善業力,人天的善業力到這個地方講完。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