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九頁,二、增長不增長業。

佛教對人生的解釋,主要依止的理論就是建立在因緣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為什麼會有生命的現象呢?宇宙萬法本來是不存在的,《楞嚴經》說本來是畢竟空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的生物呢?因為他過去生曾經依止心念,創造了一個因緣。這個因緣現在成熟,就現出了他目前的果報,他可能是一隻螞蟻,可能是一隻狗或者是一個人等等。等到這個業力釋放結束以後,果報就消失掉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由因緣來支持的。因為我們有無量無邊的因緣,所以因緣的相續就造成有情眾生生命的相續了。

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對因緣的觀察,有兩個不同的差別:從道理上來看,觀察因緣是分成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塊分成兩重因緣,就是過去跟現在,這是一重因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是一個因緣;第二個因緣就是今生跟來生,「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又是一重因緣。所以從道理上來說,每個人的生命體,都具足了這兩種因緣。這是從道理上觀察。

但是,實際上從修行的角度,我們不這樣看,因為這樣看太複雜。從修行的角度,佛陀在經論上的指導,就是一個有觀照力的修行人,不把因緣分成過去、現在、未來,他分成內、外,就是外因緣跟內因緣。什麼叫外因緣呢?就是生命的結果。只要這個東西跟結果有關係的,都叫外因緣。比方說,你會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長大以後會跟誰結婚,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今生的成就有多大,只要跟生命的結果有關係的,這個因緣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叫「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因為你看外在環境時,那是一片已經成熟的水果。可能這個水果有酸甜苦辣,但是只要你到了五十歲,這個水果都長得差不多了,很難改變了,它已經成熟了。

所以,佛教思想的因緣觀,是先知命而認命,這個很重要!很多人一學佛就要改造命運,這個是錯誤的。佛教的第一個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結果,再講過程。佛陀講四諦:苦集滅道,也是先講結果。就是說,我們面對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認命,才能逆來順受。不認命,你的心就躁動不安,就會抗拒。所以學佛人第一件事情,要接受命運,不能抗拒命運。不管你今生同不同意,滿不滿意,先接受它,才能夠利用今生的資源去創造來生。如果一直排斥今生,就毀了你的來生了。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我們學佛以後,第一個要接受今生。不管今生的生命體你滿不滿意,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為你要創造來生,就從這個地方開始。

因此,佛教的修學,當我們看到外面很多的水果樹,充滿酸甜苦辣時,第一件事情要知道,「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都是過去的業所招感的,沒有二話,先接受它;然後才有希望,才能安定下來。所以佛教第一個思想,不抗拒命運,佛教都是逆來順受的,沒有一個人抗拒命運的。當我們接受命運時,我們已經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了過去,承認了過去。

第二個更重要,開創未來,這就是你的內因緣。外在的因緣是充滿了果實,內在的因緣是一片土地,還沒有開始種,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就是心靈的力量。外在是一種業力的主導,你做不了主的,但是內心的世界,在死亡到來之前,有無窮的希望,你可以把種子種下去,來生馬上就能受用。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這個錯了!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今生的成敗得失,是前生就決定了。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你不能改變它。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不能改變了。他開始創造來生,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當開始發心修行時,他必須在心中建立三種功德力來面對來生。

第一個,引導力。修行是先有目標的,叫以願導行。所以我們第一堂課,第一章<發心篇>,就是引導大家對來生先要有一個願景,才有資格修行。每一個行為,都要有一個東西來引導,所謂的「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這樣所造的業才能夠很強大,而且是特別地廣泛、堅定而廣大。

我們常常看到經典裡讚歎佛菩薩的功德,「讚佛甚深功德海」。諸位有沒有想過,佛菩薩是怎麼把這個功德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我們凡夫創造一個善業,不能講功德深廣如大海?其實我們看經典,佛陀在因地時,並沒有比我們多做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因為他的願廣大。我們在因地時,做的事情並沒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們發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後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發出來。你必須把格局放大,才有資格以後叫做讚佛甚深功德海,才有資格叫做大海,否則永遠就是一個小水桶,頂多一個小湖泊,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導力,就是要我們在剛開始時,當你是一個充滿煩惱業障的凡夫時,就必須設定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這就是當我們要去創造來生時,第一個,先把來生的建築圖畫出來。雖然還沒有蓋,但是先把願景創造出來——往生西方圓成佛道。

第二個,就是討論到安住力跟調伏力。怎樣慢慢地隨順我們的願景(現在還沒有談行動,行動是<修行篇>),就是內心先隨順它,隨順我們的本願,安住跟調伏。諸位!我們在講的時候是講兩件事,安住力跟調伏力,但是實際操作時是一件事情。你會慢慢覺得佛教的修學跟外道不一樣。外道都是強壓的——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佛法都是先講道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是有道法來攝受的,完全透過覺悟的智慧來疏導你的行為。所以安住在不同的道法,會產生不同層次的調伏。我們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業果,業果之道或者叫安樂之道。我們不能去攀緣外境,內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從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來面臨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來面對人生,就容易做到調伏身口意的過失。所以佛教是以安住來產生調伏的,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淺的。後面還有更深的,安住苦諦,安住空性,每一個層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當我們設定目標以後,怎麼隨順目標呢?怎麼隨順本願呢?第一件事情,安住業果,調伏身口意的過失。今天<正見篇>講的就是這一塊,第一個業果道理就講這一塊。我們對道法的理解很重要!因為你道理不了解,就很難產生堅定、不動轉的調伏。

業果,我們先談到業,業有三個差別。第一個它的體性有善業不善業,第二個它的強弱有增長不增長。我們看強弱的問題。

我們在造業時,有些業是很強大的,也就是說它對我們來生的生命會有主導性,有影響力,這個叫增長業;有些業你雖然造了,它對業種子的增長,不會產生影響,也就是說你造了它,對你來生該去哪裡,你還去哪裡,它不影響來生果報的,這個叫不增長業,是這個意思。

《瑜伽師地論》先用不增長業來反推增長業。先講出什麼是不增長業,然後它相反的情況就是增長業。這個地方有十種。

不增長業,依《瑜伽師地論》列有十種:「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除上十種,其餘諸業,皆有增進長養業種之力量,名為增長業。

我們先看不增長業。

第一個,「夢所作業。」我們一天平均會做五個夢,在夢中會做很多的好事跟壞事。但是夢中所作的任何的業,比如你在夢中會拜佛,也會罵人,但是這個業對你的果報都沒有太大影響。理由只有一個,因為你的心識是闇鈍的,是不清楚的。

夢中所作業,唯識學引用畜生道來解釋。它說,老虎去吃一隻羊,這個業對老虎,是不增長業,因為牠是愚癡闇鈍的。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沒什麼造業功能,除非牠修成了畜生精,吸收日月的精華,能夠變現成人,牠有造業能力了。正常的畜生道牠一生當中只有承受果報,沒有創造業力的力量。

唯識學上說,老虎吃動物,如果是罪業,那糟糕了!會形成一因多果 …過去生造了一個罪業,變成老虎,牠當老虎的時候造罪業,那完了!牠的生命就沒有返復的機會。所以老虎的果報,不管造善造惡,全部是不增長業,因為牠的心是闇鈍的。畜生道的心識絕大部分是闇鈍的,所以造的業通通不算,牠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果報,牠會吃動物,牠過去生有這個業,在還債而已 …沒有創造業力的能力,就跟我們做夢一樣。夢中意識所造的業,完全是不影響你的果報。

但是,當醒過來時,就要注意了!你開始回憶夢中的業,念念的隨喜讚歎,不管它是善業惡業,這個就增長業了,因為你已經醒過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夢中造了惡業,醒過來一定要懺悔。雖然它是不增長,但是不懺悔,就很容易去回憶,會去隨喜。

第二個,「無知所作業。」無知就是沒有知覺,你可能被人家用藥物催眠,或者鬼神迷惑,是屬於一種非常昏昧的狀態去造了業。你受到外道藥物的催眠或者鬼神的掌控,這個對你來說,造的任何業,是不增長業。

第三個,「無故思所作業」,就是你不是故意的。你開車來洛杉磯淨宗學會上課,這部車壓死了二十隻螞蟻,這個業不算在你頭上,它不能影響你的總報,因為你開車的目的是要出來上課的,你沒有殺害螞蟻的動機。在戒律講,你沒有動機,沒有殺心。所以走路時,要是真的不小心踩死螞蟻,這個屬不增長業。它對你來生的果報不能產生主導力,當然你跟牠有別報 …來生看到你可能會不喜歡你,因為你踩過牠。但是這個業不足以讓你到三惡道去,沒有那個力量。所以這個沒有三界的總報,但是應該會有別報。

第四個,「不利不數所作業。」不利就是指他的心態,不是猛利的;不數,指的是他的次數,只做過一次。就是說,你可能在年輕時,曾經做過一件錯事,但是你做錯事時受外境的引導、誤導、誘惑,而且做了這一次以後,你就深重地懺悔,發願不再造作了。這個在律上,蕅益大師說叫偶一為之。你就做一次,也不是很強烈的願力,而是環境的誤導、誘惑,做了以後,你就永斷相續,這個業在第八識是存在,但是沒有主導的力量,因為它沒有構成深生好樂,數數現行,對來生不能構成大的影響,對往生也不能構成障礙,除非以後又繼續造作。這就是不利不數,這兩個要合起來,不利而且不數。

第五個,「狂亂所作業」,就是精神錯亂了。精神錯亂的標準,在戒律上說要見火而捉,看到火要去抓它的,要到這種程度,才叫做不增長業。

第六個,「失念所作業」,就是一時的失念。你平常受持八關齋戒很嚴格,但是後來跟大家聊天,很專心,沒注意過午了,人家拿一個水果給你吃,你不小心就吃了,這個屬不增長業。因為你平常都持得非常嚴謹,只是一時的失念,做了以後馬上懺悔,斷相續心,這個叫失念所作業,這是不增長業。

第七個,「非樂欲所作業。」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被他力所逼迫,有強大的盜賊或者惡勢力逼迫你非得做,當然逼迫的條件是要有命難,生命受到威脅了。這個你去做,也是不增長業。非樂欲,不是你心中的願望。

第八個,「自性無記業。」就是它本身就是無記。你在散步,剪指甲,本來就是沒有善惡的,這個也是不能對我們生命產生引導。

這八個是就著你當時造業的一個心態來安立不增長業。我們可以反推,什麼 是增長業呢?從這八個相反的作用,有三個條件:第一個,你的心識要清楚明瞭,不是在昏昧睡眠的狀態,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第二個,要深生好樂。你做這件事情是發自內心的願望;第三個,數數現行,要經常造作。

我們舉一個歷史故事來說明不增長業。孔夫子他周遊列國,有一天來到了衛國,就是衛靈公在位時。衛靈公對孔夫子很尊重,給他很好的房子住,供養他很豐盛的衣食。但是衛靈公是比較昏庸的,他沒有重用孔夫子,只是把他供奉起來。孔夫子覺得這不是我的本意,我周遊列國目的是要實現理想的,覺得浪費時間,就帶著弟子悄悄地離開了衛國,想要到其他的國家去。

孔夫子帶了弟子們,到了衛國的邊境時,發現了一件事情:衛國的軍隊準備要叛亂,要推翻衛靈公。這個在孔夫子之道理是不允許的。在夫子之道認為,你出生時就有定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不能改變,是天命,君臣之禮是不能抗拒的,除非國君有喪德。這個王室雖衰,但是並未喪德,你不能推翻他。所以叛軍要推翻衛靈公,就違背了夫子之道。

孔夫子就跟弟子說:我們先不要到其他國家,我必須把這件事情告訴衛靈公,讓他準備一下。當孔夫子要回到衛靈公的國都時,被叛軍發覺了,就把孔夫子圍起來,叛軍問:「你要去哪裡?」夫子說:「我要回衛靈公的國都。」叛軍說:「你一回去,就會把事情告訴衛靈公,他就有所準備,我們不能同意。如果你不回去,現在就走,我們就放你走。」孔夫子說:「那好,我們到其他地方,不回去了。」

孔夫子他們就離開了邊界。走著走著,走一段路以後,孔夫子就跟子路說:「現在調頭,我們還是回衛靈公的國都去。」子路就說:「夫子你要幹什麼?」他說:「我們還是要把這件事告訴衛靈公。」子路就疑惑,說:「我們跟人家所做的盟誓,能夠毀約嗎?」孔夫子說:「所謂的盟誓要雙方心甘情願,他把刀子架在我脖子上,這種盟誓是不用去遵守的。」

這個地方,其實夫子之道跟我們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非意樂所作業,這跟我們不增長業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孔夫子對這個業果的道理也是非常了解的。因為這個盟誓剛開始的因地不是我心甘情願的,你拿刀子威脅我的,所以這個盟誓不能成立。

從佛法的角度,要形成增長業,一定要出自你主動的意志力,而且次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不管善業惡業,這樣對我們來生有強大的引導,這個是增長業的三個條件。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前面的八個是就著造業當時的心態來安立不增長業。這以下的是你業已經造了,事後怎麼樣去做一些補救。我們往往到了晚年才知道年輕時的糊塗。我們曾經在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我們害怕這個業臨終時顯現出來,怎麼做一些事後補救呢?

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懺悔;第二個修止觀來對治。

懺悔,我們也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做說明。在佛教史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懺悔叫阿闍世王的懺悔,這個公案我們解釋一下,做一個說明。阿闍世王他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很年輕就做太子了。他的父親活得很久都沒有往生,所以他一直不能得到王位,就心生恨意,生起叛亂的心。他找了幾個隨從,趁他父親不注意,把他父親抓起來,關在地牢裡,要活活把他父親餓死。殺父,犯了一個逆罪。

犯了逆罪以後,他還不知道悔改。登了王位以後,非常地放逸。在經論上說他造了逆罪又放逸,這兩個業加起來,而且這種放逸又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每天做。到了中年,花報現前,還不是果報,開花而已,他全身長滿了膿瘡。當然他是一個大福報的境界,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他尋遍了整個印度的名醫來治病;第二個,他參訪很多當時印度的大修行者,所謂的這些仙人,用神通力來治。都沒有治好,他很痛苦。

有一天,一個叫耆婆的名醫主動找上阿闍世王。他跟阿闍世王頂禮以後說:「國王最近過得怎麼樣?」阿闍世王講了三件事情,他說:「我身受病苦、內心憂愁、夜不安穩。」第一個,我的色身受膿瘡的折磨;第二個,我內心莫名其妙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這個就是有罪業)。更嚴重的是晚上睡不好覺,經常做惡夢,夜不安穩。

他就問耆婆說:「你有辦法幫我解決嗎?」耆婆說:「你這三種病都病得很重,不是一般的醫生可以治好的。」阿闍世王說:「這個世間上有什麼辦法可以治我的病痛嗎?」耆婆說:「有!什麼辦法呢?只有懺悔之法!」阿闍世王說:「懺悔之法有什麼樣功德呢?」耆婆說:「我曾經聽佛陀開示,說懺悔之法就好像今天有一大臉盆污穢的水,你如果能夠丟下這個清水珠(一種寶珠),這個珠丟進去以後,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它能夠把污水清乾淨,懺悔就這麼好!」阿闍世王聽了有信心,他說:「那我要跟誰懺悔呢?」耆婆說:「你當然要跟佛陀懺悔,效果才好。」阿闍世王聽了以後就起了信心。所有的神通、醫藥都不能治他的病,他就想要試試懺悔法。

阿闍世王有大福報,他帶上他的太太、隨從十八萬,浩浩蕩蕩去找佛陀。到了佛陀面前時,他那時心中還有疑惑,先跪著跟佛陀稟白說:「佛陀,您老人家說這個懺悔法這麼好,為什麼我造了這麼重的罪,而瞬間的懺悔能夠解除我的痛苦跟罪業呢?」

佛陀講很多譬喻,我們做一個總結就好。佛陀的道理就是說:業性本空,仗緣而有。他說:你這個業在造的時候,是以一念虛妄的心,攀緣一個生滅的虛妄的境,所以這個本身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業障為什麼會重呢?因為你念念相續,念念執著,執著的心相續,把業弄得很重。

所以你懺悔時,要斷你的相續心,必須把業力的根給斬斷。就是你開始發自內心地懺悔,下定決心不再造作,這時業的體性就被你破壞了,它變成沒有體性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體性。就好像說,水本來就沒有體性,水本來是沒有形相的,你把它放在一個圓形的杯子,它就變成圓形;放在一個方形的杯子,它就變成方形,但是你把它結成冰塊時,它就有體性了,因為你執著。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會變成堅固,是因為你念念地執著它,所以它變成堅固了,它本來是沒有形狀的,為什麼懺悔有用?就是因為你把這個業、煩惱放下,不再造作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阿闍世王聽到業性本空時,他也是大善根,所有疑惑都放下,都沒了,至誠地向佛菩薩發露懺悔。他拜下去時覺得通身清涼,他就發願:「我生生世世護持正法,生生世世要激發大眾的善念。」佛陀說:「善哉!善哉!」後來他這個病慢慢就好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死亡之前,我們都可以透過懺悔和對治。這個對治就更高了。懺悔要有效果,要加上智慧的理觀。我們一再強調一個觀念,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這個就是在對治,就是要觀業性本空。業力之所以這麼重,是你自己把它捏造成這麼重的,因為你的心很剛強,不願意懺悔,自己把業障捏造成一個體性,最後也是由於你這個業力讓你自己得果報的。

所以佛陀說,都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地獄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你自己在造業時不肯懺悔,所以就把那個業弄得很重。然後你自己捏造的業,在臨終時變現地獄,自己去承受,是這麼回事。所以,真誠地懺悔,就是把心放下,那個造業的心把它放下,恢複本來的清淨,這個業就沒有能量,沒有勢力了。沒有勢力時你再來懺悔它,效果就很大了。

我們看總結。「除上十種,其餘諸業,皆有增進長養業種之力量,名為增長業。」所以我們這個業果之道整個引導有兩個: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是積集資糧。一個是針對過去的過失的懺悔;第二個是對未來的善法的積集。

庚三、定不定業

這個定業跟不定業是說什麼呢?前面我們講這個業有兩種:第一個是講到它善惡的性質;第二個講到它的強弱。都是針對各別各別的業。現在我們講到業跟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業不是各別的,真正在生起時,會互相地激發,我激發你,你激發我。

定不定者,為定受異熟果與不定受異熟果之業。此有四種之別:

一、順現法受業以猛利之意樂方便所作,現生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 。即今世作業,今世受報。

二、順生受業謂由今世造業,次生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

三、順後受業謂由今世造業,第三生以後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

四、順不定受業謂由今世造業,而受報之時分不定之善不善業。

我們用定不定業把前面的業做一個總結。

業,從它的性質,又分成定業跟不定業。什麼叫定業呢?就是它決定會讓我們受來生或今生的異熟果的,叫定業。不定業呢?就是這個業沒有一個主動的力量來得果報,必須要有其他的業來激發,是一個被動的業,叫不定業。簡單地說,一個是主動的業,一個是被動的業。

我們來看這四種差別。前面兩個都是屬於定業,它們都是一種主動的業,就是業比較強,比較主動;三、四都是屬於被動式的業,叫不定業。

我們先看第一個,「順現法受業。」就是在造的過程中,是以猛利的意樂,很堅固的一種內心的心情,不管善念、惡念,所發動的身口的方便去做的,那麼這時現生招感異熟果報的善不善業,就是說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這種情況不多。我們前面講異熟果時,絕大部分的業都是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它要有一個成熟時間。但是有一種例外,這個業太重了,太強大了,已經有一個強大的引導力了,甚至於引導到能夠把你今生沒有受完的果報奪過來,叫遞奪。本來你還有十年壽命,但是你造這個業以後,這個業太強了,它把你今生沒有受完的業先搶過來,這種是特殊的個案。

我們舉一個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公案來說明。佛在世時,印度不是統一的國家,是很多小國的聯盟組合起來的。其中有兩個國家特別強大,一個是憍薩羅國,一個是摩揭陀國。憍薩羅國的國王就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福報大,娶了好幾個太太。其中一個太太,他本來要娶迦毗羅衛國國王的女兒。但是迦毗羅衛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家族,他看不上波斯匿王,覺得這個人脾氣暴躁,但是波斯匿王是個強大國家,又不敢得罪他,怎麼辦呢?就想出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也埋下後來的殺機。他就把公主的婢女打扮一下,假裝公主就嫁過去了。波斯匿王不知道,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長到八歲時,他的父親就讓他回到外公外婆的家,就是迦毗羅衛國去親近外公外婆,順便學習一些射箭、讀一些書等等。當時迦毗羅衛國對這個孫子很照顧,把他安排在一個摩男,就是一個長者的家庭裡面,給他很好的衣食,住很好的地方。

小孩子好玩,琉璃王有一天就帶著他的侍從到處玩。看到一個講堂,非常莊嚴,他走進去, 裡面很多人在忙來忙去的。有些人供養鮮花,有些人在掛那個幢幡。他就問:「這個講堂要幹什麼呢?」侍從說:「你不知道,我們要迎接佛陀回到祖國來說法。」琉璃王就看到講堂當中有一個很高的法座,特別地莊嚴,他就爬上去坐在法座上,很得意!就被釋迦族看到了,把他揪下來打一頓。說:「你這個婢女所生的雜種,哪有資格坐這個法座?這個法座是給佛陀坐的。」琉璃王那時才八歲,我們都知道印度對種族分得很清楚。他身為一個剎帝利的王種,竟然被罵為雜種,他覺得這羞辱太重了!就跟侍者說:「我今生必定要報這個仇。有一天我登王位時,你要提醒我這件事情。」

後來波斯匿王死了以後,琉璃王登基。他的侍從就說:「國王,你還記得嗎?你當初在迦毗羅衛國所受的屈辱。」這句話激發了他過去的恨。琉璃王三次發兵,佛陀在道路中三次打坐來阻止。前三次琉璃王看到佛陀的威德,都退兵。到第四次,那個侍從說:「國王,我們不能再退兵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一定要衝過去。」衝過去時,佛陀的護法神就把佛陀拉到天空去。大軍就衝入迦毗羅衛國。在經典的描述,城破了以後,琉璃王的軍隊在迦毗羅衛國殺了十萬人,殺到血流成河。佛陀非常地悲傷,因為這個定業不可轉,這是過去的宿業。

佛陀就講了一個預言,說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以後,他七日會為他業力的火所燒,直墮阿鼻地獄。這句話就傳到琉璃王的耳中。琉璃王知道,佛陀是不會打妄語的,所以他就很害怕。他的侍者說:「沒關係,我們租一條船到大海去,水能滅火。」在水中待了第七天時,突然間下了一陣雨,雷電交加。雷打到那條船,業火燃燒,琉璃王就現生墮入地獄。

這個是特殊的個案,說明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不用等來生。即便他的壽命沒有盡,他的業把他遞奪過去。這是猛利的意樂,而且殺了很多人。因為你想,一般人看到佛陀阻止,一定會放棄的。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他的心是猛利的,一定要報這個仇,心像石頭一樣堅固。第二個,他殺了十萬個人。心是上品心,境又是上品境,那這個業就太重了!

我們再看第二個,「順生受業。」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這種情況也算重業。諸位!你今生造的業,來生馬上表現出來的,也是屬於重業,一般來說都是要深生好樂,數數現行。如果你要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你從內心去觀察,一生當中做了很多的事情,看看有沒有哪一件事情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做這件事時非常歡喜;第二個,你每天都在造作。這個業來生很容易得果報,它不用等到第三生了,來生就出現了。

這兩種業都是主動的業,不必靠其他的業力來激發,它會主動顯現出來。下面兩個就是它的業薄弱,必須要有其他的業來激發,我們待會兒再說明。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