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五講)

丁四、緣覺乘 分三:戊一、釋義;戊二、十二因緣;戊三、結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四頁,我們看丁四,緣覺乘。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他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化的。一般來說,我們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麼多法門,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五大類,就是五乘的修學法門。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修學重點,把它分成三大重點,就是你整個一生當中,從一種顛倒凡夫到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

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會因為一念的顛倒,受到外境的刺激,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些罪業,有些已經得果報了,那就沒了;但是有些罪業並沒有得果報,它是處在一種沉澱的狀態。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今生有時候又去造作。今生造作殺盜淫妄,就會把過去已經沉澱在深海當中的這些所謂的業種子,又給激發出來,這個就要小心了!今生的業力再激發過去的業力,就形成一個強大的業力了。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會有一個嚴重的盲點——他完全不管業力。他說:怕啥!帶業往生唄。這句話會害死你!古人對帶業往生是有明確定義的,帶業是帶業種,你不能帶現行!什麼叫業種呢?就是這個業力畢竟是經過你懺悔對治以後,它是《楞嚴經》所說的一種沉澱下來的業力,它不能是一種活動很熾盛的現行,不可以!

我們過去因為一念的糊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可以理解,生死凡夫唄。你沒有學佛法,心中沒有道理的支持,當然是跟著感覺走,所以你在學佛之前所造的罪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後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要小心了!業力最可怕的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扛不住這麼重大業力的刺激的,你扛不住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的人,如果你有志於臨終往生的話,在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定至少要有一次、兩次、三次加行,好好地處理你業力的問題,因為你現在還來得及,你身體還健康,精神還在。

我必須提醒大家:這些業力你不處理,它不會自己消失掉,業果不失。你房間裡面有一堆垃圾,你不掃除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你只是念佛,想用佛號把它壓住,那是如石壓草。你要去懺悔,要去對治。你現在只是用佛號去壓它,臨命終你不一定壓得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它會增長廣大。因為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不想改變;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念念地隨喜;你沒有懺悔,表示你內心沒有反轉,你還是隨順這個妄想在跑,你很可能會造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你不斷地去激發這個業力。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臨終的時候,你看業力重的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直接到三惡道去了。

淨土宗,我們必須要爭取在阿彌陀佛現前之前,讓自己的身心保持風平浪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是負擔夠重,內憂外患,即便沒有業力的干擾,已經夠你受了。你要失去你一生當中熟悉的人跟環境,你要面對一個不知道的未來,你的心中已經是壓力夠大,所以你沒有必要再用這麼大的業力來刺激你。

所以我們志在往生的人,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風平浪靜的環境,才有助於提起正念,這是你要注意的。諸法因緣生,臨終的環境是要你自己去規劃,去佈局的,它不會自然出現。所以我們透過不斷懺悔,不斷持戒,把重大的罪業一次一次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慢慢把它沉澱下來。

你不一定要把它完全懺乾淨,但起碼必須把它懺成不增長業,這是往生的最低標準。在你的生命當中,不允許有重大的業力來主導你。除了你往生的力量以外,所有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都必須要把它處理掉,讓它變成一種沒有得果報力量的不增長業。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為臨終做好準備,把臨終的障礙、臨終的地雷清除乾淨,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慢慢地你應該還可以再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就是你要處理你的顛倒妄想的問題。

業力這一塊還比較好處理,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修學;處理妄想,你的問題就更複雜。因為妄想的行相比較微細,而且我們平常是習慣跟妄想打成一片,平常是心隨妄轉,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沒辦法進步。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是我們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妄想,所以我們就跟著妄想走。

等你到了二乘——從人天乘提升到聲聞緣覺的時候,從好人提升到道人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了。這個時候,你記住一句話:什麼叫道人?就是你盡量沒有對錯的概念。如果你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還活在一種對立的思考:喔,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所有生命的因緣,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種聲聞、緣覺乘,他已經從一種向外的觀察轉成一種向內的觀察,或者說向內的調伏。遇到任何事情,你只有一句話告訴自己:這都是我的妄想分別,事情沒有好壞,你反省自己就好了。因為這個因緣生,因緣滅,誰對誰錯說不清楚了。人生錯綜複雜,因緣果報,糾纏不清。可能你今生對,但是你前生是錯,你必須為前生負責。所以誰對誰錯,把今生跟前生加起來,就說不清楚。說不清楚,你就別管它,好好地調伏自己就好。所以到了聲聞緣覺乘的時候,開始提升,從懺悔業障這種層次提升到向內觀照,開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我們的妄想有兩大類,在《楞嚴經》把妄想分成表層妄想跟堅固妄想。有些妄想你是可以不著急對治的。比方你早上起來喝一杯咖啡,吃個面包,看張報紙,去上班,這種柴米油鹽、日常生活的妄想問題不大。但是有些妄想已經形成一種強烈的習氣,這個你就要注意了。就是你經常打某一個妄想,而這個妄想活動的時候是非常堅固的,它要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做什麼。

在你的生命當中,有一類的妄想已經掌握了你的主動權,就是說這一類妄想起現行的時候,你幾乎是控制不了你自己,你控制不了它,它控制你了。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它就不是表層妄想。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些妄想是你只管念佛就可以衝破,比方說表層妄想。你忘了買什麼東西,或者,喔,這個人欠我一塊錢還沒有還我,這種表層妄想,你念佛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妄想不是這樣子,它來勢洶洶。你試試看,你用佛號跟它碰碰看,你不是它的對手。因為它在無始劫來的生命當中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你已經把它當主人翁了,它要你幹什麼,你就得聽它的話。它要你從這個地方開車,幾公里幾 mile,去買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去,下雨你都得去。你為了滿足你的妄想,你可以不惜代價。這個妄想你要小心!這已經是一種愛取形成的堅固妄想。臨終的時候,它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如果你不對治它,你就埋下了禍根。

從調伏罪業提升到調伏妄想,這是第二塊,就是從處理業力到處理顛倒妄想。不是處理所有的妄想,我再說一次:你要處理那個帶有堅固執著的妄想,你鎖定這些妄想就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財富那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女色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他的房子裡去,各式各樣。

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你的盲點找出來。你如果沒有盲點,你今天不會來投胎。光是有業力不足以來投胎,一定要有愛取的滋潤。臨終的時候,沒有愛取的水的滋潤,業種子是不可能得果報的,除非你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只要你是正常流轉的人,我保證你的心中會有一個、兩個、三個,或多或少,一定有盲點。你最好務實地面對你自己,把盲點找出來,好好地跟它溝通。用苦諦的思想跟你的內心溝通:跟著妄想走,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只有增長痛苦;第二個,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性的,它是緣生緣滅的,外境有它才有,離開了外境它沒有自體。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不一定那麼在乎它。它只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必須用佛法的道理,坐下來跟你內心的世界溝通。就是,這個妄想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先讓自己明白道理,然後你用這四種智慧,不斷地去照這個妄想,慢慢地這個妄想的勢力就薄弱了,因為妄想它禁不起智慧的觀照。妄想的活動它最喜歡你感情用事。所以妄想的活動,它的生存是有空間的,你越是感情化的人,妄想它就生長得越熾盛。你一旦理智地去觀它,它就沒辦法生存。智慧的光明跟妄想的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所以我們從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妄想的修學,這一塊也很重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個都偏重在破障。

我們今天開始會講到菩薩乘。菩薩乘就從妄想提升到真如——正念真如——原來你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前面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都是在破障,達妄本空;到了大乘菩薩的思想——知真本有,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我們透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完全否定,弄得自己很沒有信心,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佛法開始肯定,原來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只是一時的糊塗,所以我們開始慢慢地把心帶回家,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這個修學次第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是初學者,在學習的次第,我們是從外而學到內,先學業力這一塊,再學妄想這一塊,再學真如這一塊,是這樣學習。

但是你實際操作剛好相反,從內而外。先安住真如——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所以修行的操作是先從菩薩乘的思想,然後再引用聲聞乘的對治跟人天乘的懺悔。

這個諸位要注意,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外面表層的部分一直研究到內部的深層,業力、妄想、真如;但是你實際修的時候,是先安住真如,然後再調伏愛取,如法懺悔,最後導歸淨土。修行是由內而外,這個地方你把佛法的整個大結構建立起來,這些細節就清楚了。修行你要掌握大綱、整個道次第,你整個細節在操作上就容易清楚。

我們看講義。

我們現在講到調伏愛取,其實調伏愛取是有兩個方法的,但這兩個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調伏愛取,我們前面講到四念處,就是四聖諦裡面的四念處。緣覺乘調伏愛取跟四念處有點一樣,但是他的方法更簡單扼要。一般來說,聲聞乘是屬於鈍根人在修的;緣覺乘是屬於利根人在修的。

戊一、釋義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緣覺乘。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謂依因緣法,悟無生理、證辟支佛果者。此有二種:一者緣覺,出有佛世,稟十二因緣法悟道者;二者獨覺,出無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觀飛花落葉之因緣悟道者。

我們看看什麼是緣覺乘呢?這個緣覺是什麼呢?因為他覺悟了因緣法。他從日常生活當中看到因緣生因緣滅。這個事情出現了,沒有多久這個事情消失了;這個人來了,沒有多久這個人往生了。他從整個人事因緣的變化當中悟到了無生的道理——原來人生就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叫作無生,就是我空的真理。這樣他就證得了辟支佛果。

首先我們要簡單說明一下。阿羅漢果是有次第的,是有分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是四個次第。緣覺乘沒有分果,你要麼是個凡夫,要麼你就是緣覺,他中間沒有道次第,他是直接跳到緣覺。緣覺乘的果位比阿羅漢高一點,他的智慧更高。這個我們到證果篇再說明。

證得緣覺乘是觀因緣法,因緣法的觀照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是「緣覺」。他是佛世的時候,根據佛陀開導的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這個是以佛陀開示的道理為悟道因緣。這是第一個,從法上的體驗。

第二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這個人特別高,「獨覺」。他不必靠三寶的加持,他出生到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宿世的智慧觀照力特別強。他觀照飛花落葉的因緣而悟道。這種人應該在喜馬拉雅山還是有。

諸位你要知道,修學聲聞乘的人不一定有禪定。你看很多人他的悟性高,他只要到欲界定、未到地定,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沒禪定就沒有神通,很多阿羅漢沒有神通的。你問他什麼事,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證得無生。而緣覺乘一定有神通,也一定有禪定。緣覺的人他要從日常生活悟道,他沒有禪定是做不到的。

那麼這些人是怎麼悟道呢?他也沒有看佛經,也沒有佛陀教化,他就是「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春天看到百花開了,春暖花開;秋天的時候產生肅殺之氣,百花凋落,他就知道原來生命是動態的,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體性,所以就證得空性。他只要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他就可以證到空性。這種人根性特別強,而且禪定也比較深。

我們簡單地把緣覺講出來。我們看到緣覺是兩種眾生:一個是緣覺,一個是獨覺。我們今天的介紹偏重在緣覺這一塊,就是稟持佛陀的十二因緣而悟道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修,因為「飛花落葉」這個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一個人有這個根機的。

戊二、十二因緣 分三:己一、過去因緣;己二、現在因緣;己三、未來因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來看看,佛陀講十二因緣,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呢?我們簡單地把十二因緣的整個內涵解釋一下。

我們先看看,這個十二因緣它牽涉到的是三個生命:第一個,你過去的生命,你的前生;第二個,你的今生;第三個,你的來生。它把生命的因緣切成三塊: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

那麼過去的因緣有惑業,煩惱跟業力,就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一重因果,就是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又動了一個新的煩惱,煩惱也就推動你的業力,去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又是一重因果,就是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構成了三世兩重因果,就是在三個生命當中形成了兩種因果的輪迴:你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己一、過去因緣

先看看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過去生有兩個因緣讓我們來投胎。

一 、無明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這是一切輪迴的根本。什麼是無明呢?就是煩惱。它的本質是愚癡,就是心中的一種迷惑闇鈍。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所以你就只好跟著感覺走。這個感覺的刺激,就產生了無明妄動,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故為生死的根本。

在《楞嚴經》,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問佛陀:您老人家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搞得現在變成業障凡夫呢?這怎麼回事呢?佛陀說: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這個無明妄動,你不要把它講得很深。蕅益大師說,無明,無始的無明妄動,就是你現前的妄動,你現在還是在操作的。

這個妄動,我們解釋一下。

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在獵人隊混了十六年。因為他因緣沒有成熟。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當年曾付囑他:你現在不能出來弘法,你跟眾生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十六年後他知道差不多了,他從山上下來,就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正好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突然吹了一陣風,諸位都知道講經的法師,他都有供那個幡或者幢,風一吹的時候,風起幡動,兩個僧人就爭執開了。一個說:「因為有風,幡才動的。」另外一個說:「不對!因為幡動,所以帶動風。」兩個人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吵起來了。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他就因為這句話,讓講經的印宗法師聽到了,就把六祖大師延至上席,微詰佛法奧義,見六祖大師言簡理當,印宗法師就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方知是六祖,於是就請他陞座,為他剃度,願事為師。六祖由此開東山法門,禪宗由此而盛行於天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不談現在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我們先看看我們原來的世界。

其實我們本來的相貌是平等的,叫一真法界。但是突然間我們產生一念的攀緣心,我們認為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樂的,就離家,《法華經》說的離家出走。我們突然一個想法說,我應該向外攀緣才對。結果這個想法起來的時候,就一念妄動。一念妄動以後,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本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好壞,那樣就是那樣。你說咖啡這個東西比較好喝,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身為一個咖啡,它表現出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就是它的作用嘛。所以我們平常在「用」事情的時候,太多的妄動就把世界分割成對立,有對立就有愛憎取捨,就會去造業了。人世間為什麼搞得這麼複雜?就是我們心亂動。本來是無一物,是我們自己去惹塵埃。

所以你要看完《楞嚴經》,你會知道,凡夫的生死流轉是我們自己找的,自找麻煩。在平等法界當中,我們自己要把它切割成:這個是我喜歡的,這個是我不喜歡的,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對立。對立以後,你就刺激你的貪愛跟厭惡,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就產生了你的煩惱跟業力。所以這個是整個生死輪迴的根本。

從這個地方來看,念頭動得越厲害的人——你就可以想像——十二因緣的力量是比較強,生死業力比較強,要注意喔!這個是整個生命的一個關鍵的開關,就是自我意識,一種對立的思考。

二、行

當然由自我意識的生起產生的對立,也不能夠構成輪迴,還必須有下一個,就是業力的形成。我們再看「行」。

行是造作義。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當我們產生自我意識以後,會產生我相人相的對立。那麼就帶動了愛憎取捨,就推動了身口意開始造很多的善業、惡業。在這當中,由於過去的無明煩惱而造了三業——罪業、福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禪定,名之為行。

當你的自我意識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它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它會產生增長業。如果只有自我意識,沒有業力,它不會得果報;只有業力,沒有自我意識,它也不會得果報,因為你沒有我來帶動,這個業力就會薄弱。

你看阿羅漢,為什麼他的業力不能得果報?難道阿羅漢他的業力都懺除乾淨了嗎?未必!因為他的無明被破壞了,他沒有自我意識,他業力沒有一個核心的主導者——覓心了不可得,那個業力就不能得果報了。「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沒有自我意識來推動,那個業力就沒有主導者,所以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但這是利根人,他直接從無明斷掉。

也就是說,業力不一定會構成障礙,但是如果這個業力跟你生命中的執著相應的時候,這個業力就變成增長業了。如果你一天當中,有些業你是覺得非造不可的,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它會形成一種增長業。

業力最怕相續,滴水成河,積沙成山。就是說,業力你如果是偶爾造一次,一時的糊塗,造完以後趕緊懺悔對治,不再造了,這個業力問題不大。你不用管它了,你懺悔以後,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你後面只要沒有造作,這個業力絕對不會障礙你往生了,除非你後面又造作。但如果這個業力,你每天在造作,你就要注意了,它是一個強大的勢力。而這個勢力一定會在臨終表現出來。所以當這個行蘊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業力的時候,就是開始投胎了。

這個是過去的業力當中,在我們內心的大海里,一定有一個族群的業力是特別強大的,是我們不斷地造作的。那麼這個業力,在前生臨命終的時候表現出來了。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我恭喜你!你前生的善業表現出來了;如果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就比別人差,你只是運氣不好。當然你有很多善業,但是你可能前生的某一個罪業起現行了,如此而已。

所以諸位,你今生活得快樂,不表示說,喔,我阿賴耶識的善業比你強,未必!那是你前生的善業,剛好讓它表現出來了。從唯識的角度,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善業,也有無量無邊的罪業,其實都差不多。當然在臨命終的時候就看運氣了,你要起善念就帶動了善業,你要起惡念就帶動了惡業。

總而言之,你今生的苦樂跟你前生臨命終時那個業力的碰撞有關,到底誰跑出來,哪一個業出頭了,就變成現在的你了。你可能身體健康,那表示你前生的這種慈悲的業力、放生的業力表現出來了;你可能今生福報很大,表示你過去生佈施的業起現行。就是各式各樣業的結合,就創造了今天多元化的你,這個是過去的自我意識跟業力的結合在臨終出現,創造了今生的生命。

己二、現在因緣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一定的過程。

一、識

我們先看第一個,識。這個識是一個明瞭最微細的心識。我們請合掌。

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這個識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臨終的時候由於業力的推動,我們看到父母親交媾的因緣,然後就動了一念的恩愛迷情,就投胎了。那麼投胎是誰投胎呢?當然就是一念的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叫作業識,業力跟妄想的結合。要遇緣托胎,你要遇到父母的因緣,來完成現實的生命體。

我們剛開始來投胎的時候,沒有物質的世界,我們所有前生的物質世界幾乎是完全放棄了,我們只有神識離開。所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一個人死亡那一剎那,你的體重會減少一點點,用微細的秤量,體重會減少一點點,那就是你的精神層次跑掉了,但你物質的世界完全留下來了。

那麼跑掉的那個神識,它跑哪裡去了呢?它跑到你下一個生命去了,去投胎了。因為那個阿賴耶識裡面有一群業力起現行了,它產生一個主導的力量。如果是善業起現行,它往好的方向跑,可能往人天的地方跑;如果罪業起現行,它就往下墜,因為罪業的力量是比較沉重的,它往三惡道沉下去了,當然還要靠父母的因緣。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生命的開始是叫作「識」,這個識又叫作業識,因為它是由業力的引導去投胎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識不能創造。你看現在有很多的複製羊,把羊複製出來,或者試管嬰兒。其實所謂的複製羊,它是把那個精血結合,它也是有一個神識去投胎的;所謂的試管嬰兒,他是把父精母血混在一起,也是他這個識跟他父母親有緣,他看到這個父精母血,他自然就循業發現。他看到的是父母交媾,他照樣投胎。

諸位!生命不能創造,這個你要記住。生命只有緣起,不能創造。你說:「欸,我創造一個生命。」不可能的事情!經典上說,佛陀會變現很多的人,這些人都是沒有生命體的,他只是表現一個動作,表現完就消失掉了。連佛陀的神通力都沒辦法創造一個生命體出來,何況是科學呢?科學家只是創造一個環境,引誘這個神識來投胎,如此而已。神識不能創造,這是靠無始的熏習,所構成的一種強大業力的神識來投胎的。

投胎的時候,他進入到神識,當然這個時候他只是一個父精母血的硬塊——一個小胞胎,還沒有形成一個人的形狀。

我們再看他是怎麼成長的。再往下看。

二、名、色

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神識投胎到這個父精母血的硬塊,在母胎裡面,他會受到母親養分的滋潤,就慢慢慢慢地成長,從一個神識的狀態提升到名色。這個「名」就是有明瞭作用的一個精神狀態;這個「色」,就是物質的世界。就是第八識跟父精母血的結合叫作「名色」。

這個名色,「胎相初成六處未圓」,他還沒有產生六根,所以他不能對外境產生感受。他不是沒有感受喔,他不能對外,他只內受不能外受。所以這個時候,他沒有六根,父母親的情緒對這個小孩子不能構成影響。他不能跟外境接觸,他只能夠跟自己內心的世界接觸。

那麼他怎麼樣去感受世界呢?在唯識學上說,如果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福報特別大,他在母胎裡面,懷胎前面幾個月這個小孩子是感覺到自己正在宮殿裡面,有很多的花園,鳥語花香,在那個地方曬曬太陽,享受陽光。他是自己看到自己在宮殿當中,雖然他在母胎,但是他善業強。

如果這個人是罪業起現行的話,他在母胎裡面會看到自己在一個很黑暗的小房間裡面,很潮濕,颳風下雨,都不能夠去保護他。他會生長在一個很簡陋的房間裡面。這是一個剛形成的胎兒他自己的內受,因為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六根,還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不能跟外面接觸,他只有內受。這完全是個人的業力在母胎當中循業發現。這個階段叫名色。

三、六入

當然他在母胎當中會不斷地長大,再看他長為六入,我們把它念一遍。

六入為六根完具位,亦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六入,這個入就是六根。慢慢地眼睛長出來,他也產生眼識微細的分別了;他耳朵也長出來,他聽到外面的聲音了;乃至於他的毛髮爪齒,這個人的形狀都長出來了。這個時候諸根具足。諸根當然指的是六根,名為六入。

他從一個內受的名色慢慢慢慢產生外受,他開始感受到外在的世界了。這個時候感受是怎麼來的呢?他是透過母親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的小孩叫作母子連心。母親的想法、情緒影響小孩;小孩子的思想、情緒也影響母親。這個就是六入位。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一投胎的時候,他母親本來傻傻的,跟她弟弟辯論,她每次都辯輸。但是開始懷舍利弗尊者的時候不得了!她弟弟跟她辯論,她辯才無礙。但是他媽媽把舍利弗尊者生出來以後,又恢復成傻傻的。所以你要懷孕的時候突然變聰明,你就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不是你變聰明,是那個小孩子在加持你。因為你們的神識是兩個互相攝入,母子連心,你們兩顆心是相通的。

你看現代的教育,它講胎教是有道理的,合乎十二因緣。你經常保持很輕鬆愉快的心情,聽一些比較輕鬆的音樂,這個小孩長大的時候比較有自信;你經常發脾氣,躁動不安,這個小孩生出來沒有安全感。因為你們兩顆心是相通的。就是他開始有六根功能了,當然他還沒有跟外面接觸,他是透過母親做橋樑在跟外面接觸,所以這個時候母子是連心的,這叫作六入。

到這個地方,他都還沒有正式地接觸外在的世界,只是在醞釀,受他的業力在醞釀。那麼到後面,他開始跟外面接觸了。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