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四講)

我們講到了四聖諦。那麼四聖諦,從淨土宗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選擇兩個法是必修的:

一個是思惟苦諦。我們要把娑婆世界的痛苦這一塊參透,臨終時的力量是不能勉強的,你沒有力量就沒有力量。就是佛號的那種衝力、那種決斷的力量,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痛苦的體驗有多深。你對娑婆世界的痛苦多一刻的體驗,你佛號的力量就加強一分的力道。

所以說,以印光大師的標準,我們要產生一種決定性的佛號,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佛號。那種決定性——我一定要往生的時候,你對于思惟苦諦這一塊的出離心就變得很重要了。你不能等到臨終再來決定,不可以!臨命終的時候,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就要跟自己溝通,到底來生要去哪裡,你要想好,你必須要產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出來。

而這種明確的方向,來自於智慧觀照,絕對不可以來自於你的生活體驗,不可以!事相的體驗力量通通是分散的,一定要來自於道理的參透。不管你今生吃了多少苦,只要你不用智慧去觀照,你的出離心是不完全的,不全面的。不全面你就有盲點,就有漏洞,那個佛號可能會從漏洞裡面跑出去,你要小心!所以佛陀講這個「此是苦,汝應知」的時候,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而如實了知的,不能透過生活的體驗去了知,不可以!因為它不全面。

那麼思惟苦諦這一塊結束以後,其實它的正修就是調伏愛取。前面的苦諦會幫助我們提升佛號的力道;這個調伏愛取是破障,不要把佛號產生錯誤的引導,這是調伏我們對身心世界的愛取。

庚二、四念處 分四:辛一、觀身不淨;辛二、觀受是苦;辛三、觀心無常;辛四、觀法無我

四念處,我們先解釋這個標題。這個「四」,就是它有四個法門,用四個智慧的法門去觀察四個處所,這個地方包括「四念」跟「四處」。

我們先看它的所觀境。佛陀在講到愛取時,開出四個所觀境,把我們的身心分成身、受、心、法四個所觀境,四種調伏的處所。那麼能調伏的智慧是什麼呢?叫「念」,叫作不淨、苦、無常、無我,用這四種智慧來調伏對四個處所的愛取跟顛倒,這叫四念處。

辛一、觀身不淨

首先我們先觀身不淨。觀察色身是不淨的,調伏我們對於色身的愛取。我們先把它念一遍,這是蕅益大師的偈頌: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

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

切莫把未爛骷髏認作真。

這個色身的貪愛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對自己色身的貪愛,這叫作身見;一個是對他人色身的貪愛,這叫作淫慾。一般來說,年輕人對色身的貪愛,偏重在貪愛他人的色身——淫慾這一塊;年紀大的人,他偏重在貪愛自己的色身。臨終的時候走不開,有時候就是因為貪愛自己的色身——身見。這兩塊的愛取我們都應該調伏。

那麼怎麼調伏呢?用不淨觀來調伏。蕅益大師講不淨觀,我們看這個講表的地方有三段:

第一個,前言。他說,「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

蕅益大師先解釋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們命終的時候,投胎之前會先經過一個中陰身,就是前一個五蘊的果報結束了,下一個五蘊果報還沒有生起,這個中間的過渡,就是中陰。

中陰身一旦從色身跳出來的時候,他會根據他的業力,而看到他來生的父母在做男女的交媾。這時他會起一念的恩愛迷情,就是臨終一念的妄動。那麼一念妄動這個恩愛迷情的心念,跟父母的四大——就是父精母血會產生結合。就是你的神識,因為一念的愛取,當然也包括業力,業力跟愛取的結合,就投入到父精母血的那個色法裡面去,就有了身體,虛妄有了身體。

這一段開示是要說什麼呢?其實從四念處的角度,應該是沒有這一段,從聲聞法當法裡面,不應該有這一塊。但是蕅益大師是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融通小乘。就是說,我們在調伏煩惱之前,在對治對色身的貪愛之前,先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色身,那是一念虛妄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父精母血的境,所以妄有身。

在大乘的止觀裡面,是很強調這個觀念。先把心帶回家,先安住空性,然後再來調伏,這樣速度力道會更快,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待會會講到一佛乘,一佛乘的操作就是說,你可以站在大乘的角度來修五戒十善,站在大乘的角度來修聲聞的四諦十二因緣,速度更快。「以大容小,無法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大小乘的觀念是可以融通的。

當然法門它有它的特色,法門不能夠隨便去融通,但是觀念可以融通。這個地方明顯地知道,蕅益大師把大乘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放進來。就是我們對色身貪愛,其實是貪愛一個虛妄的假相,是滿足你的妄想,就是你貪愛的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因為根本就沒有色身。我們只是在滿足我們的妄想,我們其實不是真正的貪愛那個色身,是講這個意思。完全法法消歸心性,完全是你去攀緣你心中所出現的影像,如此而已。

所以站在本來沒有色身的角度來調伏對色身的愛取,這是第一段。本來沒有色身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第一個概念。本來沒有色身,但是因為一念妄動,從因緣的角度安立了色身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還是要調伏。

怎麼調伏呢?三個方法:

第一個,「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先觀內相不淨。我們很容易被身體上的這一層皮膚所蒙蔽,所以觀身不淨,一定要把皮膚切開來。你不把皮膚切開來,你一輩子看不出,色身有什麼不乾淨的地方。所以你一定要先把皮膚切開,把肉也切開,然後把你的色身剝開以後,看到裡面的東西,「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心肝脾肺腎,大小便溺。所以事實上看我們的色身,我們從身體裡面找不到一個乾淨的東西,找不到。這是觀察內相的不淨。

那麼看看外相。這種不淨的東西,它還不是乖乖地在裡面待著,它怎麼樣呢?「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即便你把外面這個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莊矜」就是用種種的莊嚴去裝飾它,但是你就是一個畫囊,一個皮膚畫了鼻子、眼睛、嘴巴,但是你經常九孔流出不淨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天要洗澡,因為它這個不淨的東西不是在身體裡面待著,它經常往外排,這叫畫囊盛糞。外相其實也是不乾淨的。

這個是生前,那死了以後,「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一旦神識離開,死亡到來的時候,色法一定要心法的加持,你看一棟房子,只要超過三年沒有住,這個房子就差不多開始壞掉了,因為它沒有心力的支持,色身亦復如此。一旦你的神識離開以後,你的色身就開始變成蒼白,然後轉成瘀青,然後慢慢慢慢地膨脹、膨脹、膨脹,砰!破裂,破裂以後流出種種的膿血,尸蟲把你的肉吃掉,最後變成一堆白骨,最終完全消失掉。所以當我們一旦死亡到來的時候,是「不復堪親近」,死了以後也是不乾淨的。

我們作一個總結:「切莫把未爛的骷髏認作真。」其實我們現在的色身,也就是一個將爛而未爛的一個骷髏,它可以走來走去,可以吃飯、睡覺、拜佛,如此而已,它就是一個未爛的骷髏。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以前之所以貪愛色身,來自於我們對色身一個錯誤的理解。因為我們看到色身的表皮,都被那層皮給騙了。所以我們應該說,這個東西你真的要是想貪愛,它值得貪愛嗎?你就把皮剝開來,看到五臟六腑,其實不管內外,都沒有一個乾淨的東西。

懺公師父說:這個貪愛色身,除了煩惱以外,還跟業力有關係。這兩個彼此有生死業力的互相吸引。懺公師父舉個例子說:你看那個蛇,公蛇看到母蛇就被它吸引,哇!這蛇很有曲線美!那麼這個豬也是一樣,公豬看到母豬說,哇!這個豬長得很豐滿。互相吸引,是這麼回事。

其實人跟人之間,是與業力有關係,但是業力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我們只能夠改變煩惱。業力真的很難改變,互相吸引這一塊是無解的。你說:「欸,你為什麼欣賞他?」沒有道理,真的沒有道理,就是過去的業力,你要麼欠他;要麼就他欠你,就這樣。所以你看業力還完的時候,兩個人就不互相吸引了。

所以這個色身是不美妙的,但是為什麼互相吸引呢?他外有業力,內有顛倒的妄想,所以兩個結合起來。人生為什麼那麼複雜?就是內憂外患,內外夾殺。但是業力真的很難改,我們懺悔只能夠改變自己的這一塊;跟眾生的互動這一塊,無解!因為他不改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只能夠改變自己的心態。

辛二、觀受是苦

愛取的煩惱,它一定是兩個之間的作用:一個能愛取,一個所愛取。色身是所愛取,那麼是誰來愛取色身呢?誰來領受呢?就是我們的感受。因為我們放縱自己六根感官的感受,才會無止境的去攀緣色身。所以我們對治了所攀緣的色身以後,還要去對治能愛取的這個受,觀察這個感受,其實都是痛苦的。

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偈頌,蕅益大師也是分成三段。

第一個,先講講這個感受。我們六根的那個感受是怎麼來的。「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這個所依,唯識學叫作神識,我們六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乃至於這個身識、意識,這個六識它在產生了別活動的時候,要有一個根來做依止,所以這個所依就是六根的感受,就是見聞嗅嘗覺知。

這個所依的根是怎麼來的呢?是「妄想驅馳」,當初一念向外攀緣,一念妄動的妄想,然後再結合「吸攬」——就是吸取六塵,一念的妄想再吸取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結合,就創造了六根的感受。所以這個地方也說明一個事實,我們本來沒有感受的。站在沒有感受的角度來調伏感受,你本來清淨嘛。

現在是這樣,我們習慣用感受來獲取快樂,一定要經過感受來追求快樂,把感受當一個橋樑,這非常不好。其實快樂不一定要透過感受,因為你慢慢修行就知道,你內心有法喜。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很快樂;你打坐念佛念個十五分鐘,心裡專心聽你的佛號,你很快樂。整個過程你根本都沒有動,都攝六根嘛。你那念佛當中六根都收攝,哪有利用感受呢?所以你要慢慢了解,快樂不一定要透過感受,而透過感受是不好的。透過感受給你的快樂,都要付出代價的,你一定會起煩惱,它不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我們其實就是要快樂,是吧?但是我們不要透過感受。來自於內心的憶佛念佛,心與佛合,心與道合,這種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快樂,是綿延不斷的快樂。不要說出世間的聖道,諸位!外道的禪定,那種三昧樂,他就沒有經過感受了。那個三昧樂現前的時候,他身心世界,離喜妙樂地,充滿身心,根本不是透過六根,因為禪定的人六根早就收起來了,他的六根全部枯萎了,暫時不活動了,他哪有六根呢?他有六根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得禪定。

所以我們今天要調伏六根的感受,首先你要知道,其實你可以不要它的。獲取快樂,最低級的快樂才是透過感官的功能,這最低級而且最有過失的,問題最嚴重的就是透過感受。因為感受帶動了攀緣心,帶動了煩惱,帶動了罪業,無量無邊的過失都從感受開始活動。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人,只要是要了生死的、出世間的,一定要先都攝六根,先把感受收起來。

當然,我們以前習慣透過感官的道路來獲取快樂,所以有些人會有點不捨。你不要怕,你照樣有快樂,不要透過六根的渠道,你會有比六根給你的快樂更多的快樂,你相信佛陀的話往前走,你會得到更殊勝的快樂。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聖人的心是快樂的,但是他根本沒有凡夫的感受。他沒有透過快樂、沒有透過感受來獲取快樂。所以這個事情你要先知道,感官是一個最低級的快樂,先把六根收起來。我們有這個心理建設以後,其實我們是不需要六根的,這個時候你就有資格來對治它了。

那麼這個感受它受了什麼影響呢?當然受了業力的牽引,「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其實因果沒有主導性,也沒有設定目標說給誰快樂,給誰痛苦,它完全是循業發現。所以一個人會墮落到業力的這個蜘蛛網,你就是用感受。你跟著感覺走,你就一定會跟著你的業力跑。你該遇到誰,該跟誰結婚,會有什麼事,你就一定跑不掉,因為感受它是跟著業力走的。我們先不講來生了生脫死,如果你今生不喜歡被業力牽引,要活得自在一點,你感受要收攝一點,因為這個業力它牽動感受。

第二個,「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

這個痛苦的感受,你在業力當中活動,業力變現很多的境界讓你去受用,你可能會碰到逆境,辛酸難比;當然你也會碰到順境,種種的快樂,但是它終究是無常,你總有一天還是會失望。所以透過感受來獲取快樂,第一個,你不一定快樂;第二個,就算你得到快樂,也會失望,終究還是痛苦。而且你這個過程,還沾滿了很多煩惱跟業力,所以透過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我們總結:「切莫把五欲的塵勞枉自迷。」不要再去用你的感受,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了,趕緊把感受收起來。

前面這兩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一個是對治所貪愛的色身;一個是對治能貪愛的感受。這兩個是很重要的。我們平常就要不斷地去訓練,把六根慢慢慢慢往內收。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為什麼要修不淨觀,要收攝感受。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婆羅門,在婆羅門裡面很有地位。他生了一個獨生子,這小孩很聰明。大富長者就希望能夠把家業早一點交給兒子來經營,所以很早就給他許下了一個婚姻。後來去相親,這個小孩看對方也很滿意,就答應了,並準備結婚。因為這個婆羅門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婆羅門,所以他宴請很多的婆羅門外道的師父,來家裡面作一個祝願。

在結婚的當天,佛陀早上要去托缽的時候,就跟阿難尊者說,你先不要去托缽,先到這個婆羅門的家前面,去告訴他們一件事,說今天婆羅門子要出家了。阿難尊者就銜佛陀的慈命,到大富長者家門前就大聲喊:「婆羅門子今天要出家了,佛陀說的。」講完就走了。

婆羅門外道的師父聽了就哈哈大笑。他說:「開什麼玩笑!這個婆羅門子今天要結婚了,說什麼要出家了。」很多人在嬉笑當中,有個外道的長老師父就說:「我們不要小看佛陀說的話,我聽說佛陀說的話,最後都會應驗的。」他說:「這樣子那怎麼辦呢?」長老說:「我們要早做防備。反正他今天要出家了,只要今天出家的因緣過去,我們就不怕了。」

但今天怎麼過去呢?他說:「我們有辦法,咱們人多嘛,就用人海戰術,就手跟手牽起來,圍成七個圓圈。」因為婆羅門規矩,結婚之前要拜大梵天,要有一個禮拜台,台下面就圍了一圈一圈,總共七圈的人,手牽手把它圍起來,不讓佛陀靠近。

那麼時辰到的時候,婆羅門子就登上了禮拜台,往太陽的方向拜。他第三拜拜下去頭抬起來的時候,他說:「唉呀,我太虔誠了!太陽當中出現了一個大梵天。」只見大梵天就從遠處慢慢由小而大,從上面飛到地上站起來。大家看了都很歡喜:唉呀,這婆羅門太虔誠了,把大梵天給招感出來了。大梵天白髮蒼蒼,滿面慈祥,拿一個手杖,大家就跪下來了,婆羅門子也跪下來了。

大梵天就說:「你幹什麼呢?」他說:「我今天要結婚了。」大梵天說:「那你結婚,你準備多少錢呢?」他說:「我準備了三千金。」大梵天說:「三千金你是怎麼分配呢?」他說:「一千金,我是供養這些來參加的婆羅門的師父;第二個一千金,我是準備這次酒席的飯菜;第三個一千金,我當聘金,送給女方的家庭。」大梵天一聽:「喔,你前面兩件事做得非常好。你拿去供養婆羅門師父,準備酒菜來供養這些師父,會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你第三個一千金,用得不恰當。」這個婆羅門子說:「怎麼不恰當呢?」他說:「你花一千金,你想想看,你娶一個太太,她的心臟值多少錢,她的脾胃值多少錢,她裡面的膿血屎尿值多少錢,她的頭髮值多少錢,她的指甲值多少錢……」那個大梵天就把色身的不淨,從頭講到尾。那個婆羅門子就當下證得初果。

初果以後,大梵天就現出佛陀的色身,帶著婆羅門子以神通力從空中飛到精舍去,帶他出家。婆羅門子後來就證得四果阿羅漢。

弟子們就問:「欸,這個婆羅門子怎麼善根這麼深厚呢?他是準備去結婚的人,是一個要結婚的心情,他心識的活動已經往結婚的方向流過去了,那麼是什麼力量能夠讓他從結婚的水流,轉成一個出家的水流呢?」

當然我們會說,那是佛陀的不可思議的攝受力。是的,我們不可以否定外緣力。佛陀說,這個婆羅門子,在迦葉佛時代是一個比丘。那個時候人壽是兩萬歲,他出家以後,花了十千歲的時間,就是花了一萬歲的時間修學不淨觀,他累積了一種不淨觀的能量,佛陀是把它觸動而已。

諸位!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如果說有些人是病了很久才死亡,那已經有心理準備;但如果是突然死亡的,這種突然間走得很快的人,一般都心不甘情不願。但是臨終的開示,為什麼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有效果?這就考驗你的善根力了。

諸位!你注意看看蕅益大師對於下品往生的開示。蕅益大師說造五逆十惡的人,他地獄的火都現前了,他憑什麼能夠把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花呢?當然善知識的開導是一個因素,但是,蕅益大師說,因為善根深厚故。

我們平常的正念,就是在累積臨終的正念。所以諸位,你真的平常就要把臨終的正念準備好。你每一次去讀誦這個偈頌,如理地思惟,就在你的心中儲存一個臨終正念的能量。只要你能量夠,臨終的時候人家講一句話,就把你善根那個開關打開了。如果你平常都沒有修,臨終開示是很難有效果的,因為你裡面都沒有東西。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你要不斷地觀、不斷地觀,你才能夠累積往生的一種反轉力量。

辛三、觀心無常

前面兩個偏重在調伏愛取,這以下的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偏重在調伏我見的顛倒。就是我們明瞭分別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我們是沒有一個常一主宰性的,叫觀心無常。

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心中,有一個自我概念。我們先講妄想,這個明瞭、剎那剎那的心是怎麼來的?就是「迷卻真常」,我們迷失了真實常住的真如佛性,或者說現前一念清淨心向外攀緣,「緣氣」就是一種攀緣的作用;「紛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緣,它不是一次的攀緣。

那種相續的攀緣作用,就形成一股強大的「水流」,這個水流因為它一個接一個,相續的力量太緊了,所以我們感覺上它是一個恆常的東西,其實它是剎那生剎那滅。就是心念的活動,其實它是有相續的生滅相,但是因為我們本身產生錯覺,我們認為是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這段偈文主要是在說明我們本來是沒有一個自我概念的,這種自我意識本來沒有的,只是一種攀緣的作用,念念的相續產生出來的一種錯覺。

我們再看下面的正文。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妄想的心跟真實的心判斷就在這一塊。《楞嚴經》上說,怎麼知道我是打妄想?很多人問:我現在想要幹什麼,我要去買一個東西,到底我買這個東西的動作,是來自於智慧的觀照,還是來自於一時的妄想衝動?

妄想有一個特點,它是離塵無體,離開了外境,就沒有自體了。我們前面說過,妄想一定要透過感受,感受是所有罪業的根源,一定要外境刺激感受,然後再啟發妄想。所以你把外境拿掉,你這個妄想就沒有了。你看我們今天對某個人起瞋心,你心中把那個影像拿掉,你的瞋心就不活動了;你的心對某一個人起貪愛,你把那個所緣境拿掉,貪愛心就沒有了。它離開了前塵,離開了所緣境,它就沒有自體。

這就是為什麼《楞嚴經》要我們修行人反應慢一點,妄想的天敵就是時間。你想要做什麼,如果沒有把握,你放個一兩天。如果是妄想,一定消失掉,因為這件事情它所緣境消失掉,妄想就消失掉。如果兩三天你還想要去做,那就不是妄想,那是智慧的觀照。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妄想一定是外境刺激才有的,離開外境它就沒有自體了,所以「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是第一個觀察妄想沒有真實體性的一個方法。

第二個,「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

我們打了這麼多妄想,關鍵是它毫無意義,這個很重要!我們透過佛法的道理去思惟,我們這個能量是有意義的,對你的解脫,對你的離苦得樂,對你往生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打很多妄想,比方說,我們以前做過轉輪聖王,打轉輪聖王的妄想;你做過螞蟻,就打了螞蟻的妄想。那麼無量劫來,我們每一個生命得到的時候,我們都站在自己生命的本位來打妄想,結果到現在對解決輪迴的問題一點都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要知道「終歸罔象」,就是妄想是沒有實質效果,沒有實質意義的,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

這個說明妄想沒有自體。前面是講沒有意義,這個是講沒有自體。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比方說有些人喜歡吃豆漿,豆漿的境界一刺激,他吃豆漿的心的妄想就開始活動——我要吃豆漿!那個自我意識就出來了。

那麼這個心到底有沒有自體,怎麼知道呢?這分成三塊:

第一個,就是「未生無潛處」。我貪愛豆漿的心,在以前它到底在哪裡?豆漿沒有現前的時候,我貪愛心沒有活動、還沒有生起這個貪愛心的時候,它在哪裡?

第二個,「正生無住處」。它在活動的時候,它到底住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第三個,「生已無去處」。等到這個豆漿吃完了,你這個貪愛的心也沒了,那麼它又到哪裡去了呢?

所以,從還沒有生之前、正生的時候、生了以後三心來看,都沒有自體,它只是一種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只有作用,但是它沒有自體。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它沒有真實義,所以叫作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總結:「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就是說這種自我意識,其實是以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心機,一種流動的作用來形成的,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個主人翁。

外道,他也相信輪迴,有很多外道也是相信因果的,但是他不知道妄想是沒有自體,他在妄想當中有一個自我概念。他認為說,我去造善業,也是由我來得果報。就好像我今天死亡,我這個房子破舊了,我不要了,我換到一個新的房子來住,但這個裡面的人是不變的,這就是一種自我概念。

其實我們生命改變的時候,我們的想法也改變了。你想想看,你前生是個男人的時候,你是這個想法嗎?不可能!一個男人的身心世界轉成女人的時候,你的思想也改變了,你以前是個螞蟻的時候,你是這個想法嗎?也不是這個想法。

所以這個妄想,它是隨你的生命在變化的。我們過去經歷過很多次的生命,只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清淨、離一切相、明瞭的心性就像念珠一樣貫穿到最後,只有你當下這一念心性,是你真實的東西。浮在心性表面那些影像,通通是捏造出來的,只有「鏡子」是真實的。一個男人站在鏡子前面,它現出男人的影像;一個螞蟻站在鏡子前,它現出一個螞蟻的影像。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是虛妄的,那是循業發現,隨順因緣而顯現出來的。

所以這個觀心無常,就是破壞我們對內心的一種自我概念。這個地方其實是一種空觀的智慧。

辛四、觀法無我

前面的自我概念指的是能主宰的自我,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所主宰的法。這個我一定有一個我所、一個緣起的法。

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前面的自我意識,是一個能主宰的我;這裡的法是指他所主宰的一切緣起的這些軌則的法。為什麼法是無我呢?我們首先看這個法是怎麼來的。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就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如來藏性是週遍法界,清淨本然,是離一切相的。在圓滿的心性當中,為什麼形成每個人個人的自心中的性格傾向呢?這個法就是性格傾向。你看有些人一出生,內心就有一種佈施的法在他心中活動,你看有些小孩子他就會把他的東西跟人家分享;有些人他有慳貪的法,他的東西會佔為己有。

這種自我意識,它周圍所形成的那種所主控的法是怎麼來的呢?是「循業隨心法法全」,是循著:第一個,他的業力,過去生他的行為;第二個,他的心態,他過去所受的教育。由於過去的行為跟他的思想教育的結合,就造成他今生心中所殘留的法——他的性格傾向。他可能會受持一些善良的法,也可能會帶動一些邪惡的法。就是在自我意識當中的旁邊,他可能會有一些眷屬,有善的法,惡的法,其實是由業力跟他的教育所構成。這個是說明我們心中本來是沒有各種的性格傾向的。

我們接著看,怎麼對治呢?

「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我們內心當中的自我概念會攝持法,這個法在《楞嚴經》上說,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的明瞭的心跟你的性格思考模式,它沒有真正和合,但是它也不是完全分開。就像鏡子跟影像一樣,它非和合、非不和合。

我自己對這個非和合,有一點體驗。我有一次到一個地方去講經,因為下午要上課,午餐以後我習慣會稍微休息一下。我在休息的時候,它那個隔壁間剛好在裝潢,所以有一種干擾的聲音。我試著念佛,但是沒有效果,後來我想《楞嚴經》說,其實我們一念心跟聲音沒有真正的和合。諸位你看這個鏡子跟影像,它們真的和合嗎?如果真的和合,它就不能分開了;如果說真的和合的話,你把影像拿開,它就不能恢復原來清淨了。但是你說它完全沒有和合,它又依稀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我在思考,我們一念明瞭的心本來清淨,跟聲音是非和合、非不和合,所以我們可以站在不和合的角度來對治它,就是我可以不接受。

其實業力顯現一切的法,我們有選擇權。如果心跟法是完全和合,那你就非受不可。其實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就是阿羅漢為什麼能夠於一切法不受,因為他能夠證得非和合;菩薩是在不和合當中又從空出假,又能夠跟眾生隨順因緣打成一片,又能夠和合,那是自在。

但是我們剛開始偏重在非和合這一塊,其實你心中所認為的法,你是可以把它放下,因為它沒有真正跟你連在一起。也就是說你心中的觀念,是可以重新來過,是可以歸零的,因為它沒有真正和合,是這個意思。

那麼因緣,這個因緣是指小乘的因緣,小乘的因緣是緣生緣滅,但是它沒有講到常住的這個心性,所以它只有隨緣的生滅,所以它這種小乘的因緣觀很容易入斷滅的。

那麼這種和合,真實的和合,凡夫是認為和合,所以就說:這是我的個性,我沒辦法改。說你這個人脾氣怎麼這樣大?我沒辦法改,我從小就這樣子。其實這個是可以改的,因為你那個是非和合嘛。

所以凡夫的和合相跟二乘的因緣相,從大乘的角度來說是戲論,都不圓滿。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那麼外道對於這個「心」跟「法」之間的關係,和合、不和合,因緣、自然,通通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那麼應該怎麼說呢?應該說「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燄」。在一切法當中,雖然有它的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他是可以把它重新撥開來,恢復他的真空的心性,在真空的心性當中沒有一個自我,也沒有一個所主宰的法。

所以結論:「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這一切的緣起法,都是緣生緣滅的,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它本來是沒有的。

這個觀法無我,牽涉到一個人是不是能夠很快地改變你的個性。其實這個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表面上它對治比較微細,好像表面上不影響往生,因為往生,其實你愛取調伏就夠了。但是如果你能夠知道你的心是沒有一個自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法的時候,對你調伏煩惱會有幫助,因為你沒有自我設限。

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明什麼叫自我設限。

有個馬戲團發生了火災,這裡面的管理員就緊張啦,這個火已經沒辦法撲滅了,趕緊把獅子、老虎這些動物的籠子打開,把鐵鏈也打開,讓它們自己跑掉。後來發覺燒死了不少動物,而且這些燒死的動物,都是在馬戲團待過三年以上的,那些剛抓過來的動物都跑掉了。

為什麼呢?因為它已經產生了自我設限。野生動物它剛開始來的時候,它是會抗拒這個因緣,但是它抗拒久了,它走一段時間碰到鐵欄,走一段時間被綁住,它會產生自我暗示,它會告訴自己:我走不出去了。那麼時間久了以後,它那種自我意識形成一個法,就是走不出去這個法。這句話的法,把它給限制住了。你這個時候即使把鐵鏈打開,它也走不出去了,它認為它走不出去了,這就是自我設限。

當然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到了大乘的空觀是可以取代這一塊的,直接觀察,利根人不要說什麼無常無我,直接正念真如,直接觀察到你一念心性的本體,本來清淨,就沒有我,沒有我所。所以無常無我這一塊,大乘的空觀可以取代。但是大乘空觀它的定位是安住力,我們會講到,安住跟引導是大乘的智慧。小乘的智慧,給我們臨終最大的養分,是來自於調伏力,調伏愛取,大乘就沒講到這一塊了。

戊三、結示

我們看總結。

請大家回到講義八十四頁。其實整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方法,我們看下面的三十七道品。

它的正修就是四念處,尤其是調伏色身的愛取、調伏感受的愛取這兩個。剛開始先調伏色身,因為我們所有的貪愛以正報最嚴重,所有的財富這些依報都是其次。你色身這一關通過去以後,你要調伏感受,你能夠把感受慢慢內收,你往生就沒有東西可以障礙你了。你只要把色身的愛取調伏,把對感受、感官的愛取調伏,臨終你內部的障礙一定沒有了,你的佛號可以發揮百分之百的效果。那個車子在開,前面的石頭都被你掃乾淨了。

我們前面的懺悔業障,嚴持四重,是調伏外在的業力,不要有太多業力的障礙;這個調伏愛取,是掃除內心的障礙,四念處是正修。

那四正勤呢?四正勤其實就是持戒,在這個時候加強持戒。四正勤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它對惡業有兩個態度:已生的惡業令斷,未生的惡業令不生。已生的惡業令斷,當然是懺悔;未生的惡業令不生,就是持戒,盡量遠離惡因緣。對於善業也是兩個態度:未生的善業令生,已生的善業令增長。這個就是四個法:對惡法兩個態度,善法兩個態度,這叫四正勤,這個改造業力。

四如意足,這個四如意足修習禪定,修習專注力,來幫助我們的四念處的觀慧。這兩個是助行:一個是持戒,一個是禪定。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修學的次第。五根就是對四念處的這種智慧,產生信進念定慧的五根,這個屬於資糧位;五力,它有破煩惱的力量,它是屬於加行位;八聖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所以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它是屬於修學的階位。

好,那麼我們四諦法門,到這個地方就講完了。四聖諦主要就是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塊。

最後回答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淨界師父!因為一胎化政策,我過去曾做過一次人工流產手術,犯了殺戒,現在要進行懺悔,又因身體不能夠跪拜,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取代?

【師父開示】當然是可以取代啦,不過我們應該是這樣講,可以調整,但是不能完全取代。懺悔的原則是這樣:我們造業,是身口意三業一起活動,不管你造殺盜淫妄,一定是身口意三業。你懺悔當然也要三業具足,所以它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跟懺悔要具足。

也就是說,過去依止三業身口意來造業、造罪,你懺悔當然一定要有身業的禮拜跟恭敬嘛,所以身業不能完全取消,但是可以取代。你真的不能禮拜,你就每一拜就問訊也可以,但起碼你那個動作要做出來,你不可以完全沒有身業的動作,那你這個懺悔三業不具足,缺乏身業,力道就薄弱了。

所以你如果真的不能禮拜,你的心,恭敬心一定要有。嘴巴至少要震動,要創造一個聲相——口業的稱念。身業的禮拜,你改成問訊也可以,但是那個動作一定要做出來,一定要三業具足。所以說禮拜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取代,但是不能取消。這樣清楚嗎?

好。懺悔這一塊還有沒有問題?

懺悔是很重要!其實懺悔業障跟調伏愛取,這個是要長期做的。只是說我們剛開始在懺悔,要密集一點,治亂世用重典。等到你沖個一百天、兩百天、三百天以後,你後面就可以稍微放鬆了,因為你粗重的業被懺乾淨以後,你會感覺到真的會出現好相,就算沒有好相,至少它的業力會沉澱下來,你身心會覺得比較調柔,比較輕鬆,你那個明瞭心也比較強。

所以你把粗重的業給調伏了以後,你接著它工作就是調伏內心的愛取了。思惟苦諦,調伏愛取,尤其是感受要把它收起來。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流轉,都是用感受來獲取快樂,但是你會發覺,感受也帶給你痛苦。你看一個經常放縱感受的人,會特別敏感,感受力太強,也會不好受,會付出代價。所以你趁早把感受收起來,你臨終的時候,外境的這些波動,對你影響會降到最低。

這個六根的門,你其實可以把它關起來,你打開往生的門就好,六根的門對你沒有好處。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教的因緣觀就是說,你有多大福報,你就有多大福報。你說:「欸,我福報這麼大,我把六根關起來不是很可惜嗎?」有人這樣想:「欸,我福報這麼大,我這可以享受吧,到臨終再來求往生就好了唄。」到臨命終你走不掉啦!因為你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你把這個感受養得又肥又壯,糟糕了!

你把六根關掉,該是你的福報不但不會失掉,相反它的層次越好,檔次越高,是更精緻的快樂。該是你的東西,你一定不會失掉的。聽佛陀的話絕對不會吃虧的。不要再用六根,盡量用你的心,少用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來跟外界接觸,盡量用你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不要再用眼睛、鼻子、嘴巴去看世界,不要這樣。用你那個明瞭的菩提心、空正見,還有智慧去看清世界。

你如果把六根收起來,你發現你的心更清楚,看事情更清楚,因為你的干擾越少,對你刺激也就減少了,你對人生的觀察更敏銳,更清楚。你就會知道六根是不需要的,多餘的,障礙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先拜懺,把重大的業給調伏下來。

第二個,就是六根開始要往內收了。尤其諸位,你一旦到了五十歲以上,要做最後衝刺,你的六根真的要收起來,少管閑事,真的是這樣,事情管不了。你看印光大師講,好事不如沒事,真的!因為你管閑事都是用六根,你臨終的時候突然間要收,收不起來。五十歲以上少管閑事,開始要收攝六根。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