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九講)

丙三、別明發心之差別因緣分二:一、出離心。二、菩提心。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頁。

丙三、別明發心之差別因緣。

佛陀出世以後,主要的目的就是宣揚生命的真相。佛陀在解釋生命真相時,他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在一個因緣的道理上:諸法因緣生。因緣觀在佛教的思想,它是分成三塊: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

佛陀解釋我們人生,很喜歡用水流的思想來引導我們認識人生。佛陀說生命就像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它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無止境的水流,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生命的水流,到底是什麼力量來支持它。如果你不知道水流的本質,就不能改造這個水流的方向。

佛陀說,我們生命水流的背後,有兩種力量在支持: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兩種力量而已,這個就是因緣。我們過去起了某一個思想,可能是一個清淨的思想,帶動了一種身口的業力,創造一個善業;我們過去也可能依止一個染污的思想,帶動身業、口業去造一個罪業。

從經典的說明知道,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業,如果它有相貌的話,是整個虛空都不能容受的,但是我們今生只受用其中一塊的業力而已。就是我們在前生臨終時,起了某一個思想,它觸動了某一塊業力,所以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就好像一個倉庫,裡面有很多的抽屜。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是在百千萬個抽屜裡面,打開其中一個抽屜。我們今生的生命,是過去的某一生,在某一個空間、某一個時間,起了一個思想,造了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在你前生臨終時被觸動了,所以現出來。如果你覺得今生相對比較快樂,那恭喜你,你打開了善業的抽屜;如果你覺得今生相對比較痛苦,那是因為你前生不小心碰觸了罪業的抽屜。但是這個是既成的事實,今生很難改變,因為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佛教的修學是改正來生的。

當我們在受這個果報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在《楞嚴經》上說,我們起了一個顛倒想。其實生命是沒有錯,因為生命是如實地把你前生的業力顯現出來,如此而已。但是我們的內心去接觸這個果報時,糟糕了,產生一種顛倒的思想。

這個顛倒的思想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感受。它給我們一種快樂、痛苦的感受,這個感受沒有錯,人是有感情的,這個沒有錯。但是感受的下一個階段,產生很多的想像,就會把生命變質了。我們心中打的妄想,跟本質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你的名言分別。到了妄想,問題不大,最可怕的是第三個執著,這個執著就可怕了!你一定會讓這個感受所創造的影像再出現,而且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從今以後,我們就再也不相信外在的世界了,只相信自己心中這一塊影像。這就是佛陀在《楞嚴經》上說的,我們眾生的盲點在哪裡呢?就是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這個「漚」就是水泡。就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大海,就管那個水泡,我們是活在自己妄想的小世界裡。

所以為什麼叫顛倒呢?因為它會產生錯誤的引導。我們臨命終為什麼會起顛倒呢?因為你平常創造很多的影像,而這個影像你堅固地執著這個是真實的。《楞嚴經》說妄想本來是沒有的,達妄本空,但是你給它力量,賦予它真實的力量,它就變成真實。妄想的力量有多大,就看你對它隨順的力量有多大。你越放縱它,它勢力越大,是你給它力量的。所以妄想你一旦對治它,它就消失掉了。你不給它力量,它就沒有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

我們現在活在自己的妄想,這個很麻煩,一般人是很難勸諫的。你和一個人講,他聽不進去的。因為他根本不管你要講什麼,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所以人要改變,只有自己覺悟!你要不走出妄想,誰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陀的出世,他知道不能改變我們,因為你要改變,只有你自己想改變。但是佛陀可以影響我們。佛陀講了一些道理,讓我們自己去思考,然後自己走出妄想。

怎麼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個,他讓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讀《楞嚴經》就知道,整部《楞嚴經》都在探討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就講這件事情,講了十卷。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就不可能開創一個未來。你忘失了過去,就失去了未來,這個是有關係的。因為你忘失了過去,你就活在現前的妄想,被它騙了,老是被它牽著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一生臨終時都被騙。所以,必須迴光返照,找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從什麼地方來?《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從空性而來。生命是無中生有的,生命沒有開始,這個很重要!如果生命是有本質的,如果輪迴是真實的,那你就沒辦法讓它消失了。

首先,我們學佛要知道了生死不是說你本來就有生死,佛陀硬生生地把它消滅掉,那佛陀變成殺生了。如果我們生命是真實的,佛陀讓我們把這個生命消失掉,那諸佛都犯了殺生戒!經典上說,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本來沒有,佛陀只是幫助我們恢複本來的樣子。我們自己多事,這個生死是自己找來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從妄想走出來。第一個,要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原來答案只有一個: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本來是沒有的。

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既然我們本來就沒有,那表示生命是虛妄的,它是一個相狀。就像鏡子,鏡子的灰塵為什麼擦得掉呢?因為鏡子剛出來時,本來就沒有灰塵,所以才擦得掉。如果鏡子本來就有灰塵,你怎麼擦得掉呢?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裡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說不管我們原來煩惱有多重,業障有多深,都可以改變,因為你本來就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的改造是可能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大智慧的佛陀做的第一件事情:引導我們安住過去。

第二個,大智慧的佛陀引導我們規劃未來。人要有目標,你才有動力,有願力才有動力。

佛陀他也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只打一生一世,是打了生生世世啊——心隨妄轉!我們生生世世都活在妄想當中,這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是三兩句話就可以走出來的。所以佛陀必須要用一個東西來引導我們。佛陀告訴我們說:放棄你心中的妄想,會得到更多的珍寶。佛陀用無量的功德莊嚴來引導我們,而且佛陀自己走了出來。你看佛陀:「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就是佛陀自己證明他走出了妄想,結果得到更多的功德莊嚴,他以身體來證明。所以佛陀第二件事情引導我們發菩提心,活在未來。

一個人要學佛,很重要的就是把片段的人生觀,轉成完整的人生觀。現在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今生看得太重要。他不管過去的,也不管未來。你跟他講:你今生好好修行,拜一部八十八佛,來生有無量功德。他不在乎的!但是你跟他講這個地方有十塊美金讓他賺,他馬上跑過去了。所以我們的執著在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繫」。隨著你所受生的生命,會對眼前的因緣執著。你是一隻螞蟻,你就把眼前的餅乾看得很重要。你跟螞蟻說:哎呀,這個餅乾不要吃,你會得到更好的珍寶。這只螞蟻聽不進去的。就跟我們一樣「隨所生」,我們隨著今生的生命,心就住在今生的生命,就被眼前的妄想誤導,這樣子使令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流轉。假如沒有得到教訓,我們每一生就都做同樣的事情。

直到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他告訴我們:你要把片段的人生觀轉成完整的人生觀。其實水流的思想是說:現在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你不了解過去,就沒辦法面對現前的妄想。你不知道這個妄想從什麼地方來,哪是它的對手呢?蕅益大師說,你沒有理觀,沒有安住空性,把妄想當真實,跟它對著幹,你不是它對手!事修沒有理觀很辛苦,入道多辛苦!你要把妄想的根先拔掉,達妄本空,它沒有根本。然後你的信心大增,它只是一個假相,你才有辦法調伏它的。憑什麼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打的妄想,在今生三年五年的時間把它調伏下來?憑的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有佛陀的智慧引導,我們看到妄想是沒有根的,達妄本空!憑的就是這句話。憑什麼我們願意發願要成就佛道?憑的就是知真本有!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功德,本來就應該把它開顯出來。

所以「達妄本空」讓我們安住空性,「知真本有」讓我們發起菩提心。既然有無量的可能性,有成佛的可能性,我為什麼不做呢?我不是糟蹋我的心性是什麼?如果你能夠把今生片段的人生和過去這一塊接上來,把未來的目標也接上來,你的修行就上路了,你每天在進步。但是如果你永遠只活在現在,就很難修行。你沒有看到人生的全貌,不知道你的過去,也沒有規劃未來,你就永遠不是妄想的對手。人生完全被妄想控制,妄想要你去做什麼事,慾望要你做什麼事,你就得聽它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眼前的調伏是重點。但是你沒有過去的安住空性,沒有對未來發菩提心的引導,就很難調伏現前的妄想。所以這三種功德力是互相影響的。在操作上我們一定要安住過去,引導未來,才有能力去面對、調伏現前的妄想,從而達到臨終的正念。所以我們必須把片段的人生恢復成原來的相貌,它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個完整的人生,貫通三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學佛法先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人生觀,有過去才有現在,有現在才有未來,是這麼一個思考。

好。現在這一段講的是發心,就是說如何來引導我們的未來,對未來的目標的設定。這個地方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出離心;第二個菩提心。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出離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思生死過患;第二個思死歿無常;第三個思暇滿難得。

出離心,首先要知道,我們到底想要離開什麼?這個地方很多人錯解,很多人修了出離心,工作也不做了,啥事也不幹了。出離心是出離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不是出離外境。

諸位!外境沒有錯。它如實地把我們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讓我們受用,外在的果報它是業力的顯現,如此罷了,只是我們心中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產生一種想像,產生執著,然後這種影像就不斷地引導我們,尤其是快樂的影像,這個最麻煩!

貪戀娑婆,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一生經歷的酸甜苦辣,痛苦的影像、痛苦的經驗,對我們障礙不大;最可怕的是快樂的經驗,這真的是太可怕了!因為它給你快樂的經驗,你心中就留在那種影像中,希望那個影像再一次地出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命終時,會在三界投胎,因為我們希望來生繼續出現這個影像。人要來三界投胎,是自己來的。就是飛蛾撲火,飛蛾是自己撲上去的。它以為火會給它溫暖,它自己起顛倒妄想,對火產生錯誤的理解,活在心中的妄想。它可能以前在寒冷的冬天接觸火,認為火會給它溫暖。它只想到火美好的一面,結果撲上去時,就被燒死了。但是它不會記取教訓,來生變成飛蛾,照樣撲上去,就是顛倒妄想,它對我們人生產生嚴重的誤導。

(一)思死歿無常

我們一定要思惟:「身世無常,幻緣虛假」。這是一種無常敗壞,是無常觀。其實這個地方主要是約著死亡,死歿無常。就是說,我們要告訴自己三件事情:第一個,我們今生一定要面臨死亡,沒有人可以避免;第二個,死亡隨時可以到來,它不能規劃的。你說等我年紀大了再來學佛,你不一定有機會。年輕人死的多的是,所以死亡隨時會到來;第三個,死亡到來時,除了佛法的資糧以外,其餘都沒有意義了。

那麼死亡說明了什麼事情呢?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生是沒有結果的,這個很重要!我們追求太多,其實真正需要的不多。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精神體力去追求世間的快樂,去做百年萬年的規劃呢?因為我們產生常見,認為可以永遠活在世界上,認為人生會有結果。其實錯!人生沒有結果!

佛陀說做夢有結果嗎?你一個晚上做五個夢,第一個夢做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結果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這個螞蟻就喊冤啊,說我第一個夢的七寶跑哪裡去了呢?沒了!因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今生的果報不是你的全部。是因為你過去生剛好有一個善業,那個能量釋放完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你再幾十年後找你的身心世界,找不到了。人生不可能重迭,每一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大海撞出的水泡,沒有水泡是重迭的。我們經歷過無量的人生,沒有一生是重迭的,不可能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思考模式,所以每一個夢都是獨立的,結果都是一個——沒有結果。

諸位!你今生叱吒風雲,結果只有一個——沒有結果。你今生非常不堪,你也沒有結果——因為你的業力釋放完了。然後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抽屜,再受用你另外一個果報。所以知道人生只有過程,這個很重要!

死歿無常就是告訴你,要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沒意義的。就是說得到人身不容易啊,講一句簡單的,要做一些你帶得走的。人生有些事情你真的可以帶走,來生繼續受用。但是,你不要老是做一些帶不走的,浪費時間啊!說實在的,死亡到來時你非常失望,所有都帶不走,你情何以堪哪!我們每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有些人臨終時是滿載而歸,歡歡喜喜地帶著他的資糧去面對他的來生,今生沒有空過;有些人是把今生完全花在世間的生滅因緣,臨終時全部破壞,充滿了悔恨離開了今生。

所以,與其讓我們臨終悔恨,佛陀事先就告訴我們:你一定會面臨死亡,而死亡到來時有些東西會被破壞,有些東西是不會被破壞的,你最好趁早知道,因為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還有機會。你經常思惟死亡,就是一個過濾,知道什麼東西你帶得走,什麼東西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你不要等到臨終再後悔。

這個死歿無常,就是讓我們不要被心中一廂情願的妄想誤導。你要看清楚: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一年一年過去,我們得到的這個人身可以利用的時間不多了。你要檢討一下,過去這幾十年的人生,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帶走,並通過死亡的考驗,然後貫穿到你來生繼續受用?有,不是沒有。但是有些東西到死亡時,對不起!停住了,過不去了。你要檢討一下,真正能夠帶到來生的有多少,你要提前想一想——死歿無常。就是透過死亡的觀照,你要檢查一下,哪些帶得走,哪些帶不走,因為死亡遲早要到的,只是哪一個人快,哪一個人慢而已。

(二)思生死過患

第二點,思惟生死的過患。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妄想中。以佛陀的意思來觀察生死,是沒有快樂的。以佛陀的標準,就是說,第一個,痛苦的本質是苦,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你身心在逼迫時感到痛苦,這個可以理解。

第二個,壞苦,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這個我們一般人也不容易理解,因為它不安穩,它欺騙你。佛陀說,世間的快樂是欺誑性,變來變去。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是一個安穩的生活,這是基本的訴求。這就是你為什麼要買一棟房子?你為什麼不在外面流浪?因為違背人性。每一隻螞蟻,每一隻動物,都想找一個洞穴,這是動物的本能,追求安穩的生活。但不幸的是,生命沒有一個東西是安穩的。所以大家很緊張,因為不知道你擁有的東西什麼時候會被破壞,你不知道。所以福報越大的人壓力越大,因為你擁有越多,就越怕失去。而關鍵是你一定會失去!所以這個壞苦就是說,快樂的東西其實是不安穩的,它欺騙你。

第三個,行苦,就是生滅遷流的痛苦。

總而言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從經文來看,三界是一文不值。當然從人天乘的角度,我們也讚歎一個人修善,來生創造安樂的果報,規劃美好的快樂人生,這個是人天乘。但是如果你水平再高一點,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從人天乘提升到菩薩乘時,人生沒有意義,輪迴沒有意義。你看佛陀講得多好!一個房子燃燒了,你善業強,就是離這個火的地方稍微遠一點,暫時燒不到而已,但是總有一天燒到你,因為這個火燃燒是不能改變的。火已經燃燒了,你能改變嗎?只是燒得近和遠,如此而已,但是燃燒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無常敗壞?生死輪迴無有止境、毫無意義?

從思惟死歿無常跟生死的過患,我們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生命是無常敗壞的,不得安穩。如果你願意在三界裡面繼續流轉下去,你要做好心理準備。佛陀說,這個業力是飄來飄去的,今生在這裡,來生到非洲,再後面飄到三惡道,就變成一隻狗。就是說你永遠沒有安全感。諸位!不是你說了算的,三界沒有安全感的。你說我來生要去哪裡,除非你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否則來生你沒辦法規劃的,因為你無量劫造的業。你有那麼多的抽屜,你知道會打開哪一個抽屜嗎?你不知道。所以業力凡夫是做不了主的,這個業力要把你飄到哪裡去,你做不了主。這個種子要飄到哪裡去,你不知道。所以只要一天沒有離開三界,你的生命永遠充滿了不安穩。弟子心不安,無常敗壞不得安穩。

第二個,生死輪迴無有止境。它沒有停止的一天,除非你做出改變,它不會自動停止的。所以佛陀喜歡用大海作比喻。你看大海,沒有邊際,看不到陸地,關鍵在這裡。你死了以後又得一個果報,死了又得一個果報。不是說你不想面對它就沒事。不想面對它,你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繼續輪迴下去。直到哪一天,你真的害怕了,踢到鐵板了,你還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遲早要處理的,因為你不處理它,它就繼續地下去,不跟你客氣的,這生死輪迴是沒有止境的。

第三個,輪迴是毫無意義的。諸位!修行也很痛苦。我們要減少休閑時間來聽課,要減少休閑時間來拜佛,參加佛七、佛一。但是這個痛苦是有意義的,可以換取來生的解脫。否則你繼續輪迴到三惡道去,受刀山油鍋之苦,那是白受,你不會因為這個苦而增上的。只要你還沒有覺悟之前,所受的痛苦全部沒有意義,因為不會增上,你也不會記取教訓。輪迴毫無意義,就像宗喀巴大師說的,我們每一生都隨順妄想,都想追求很多東西,結果就是你現在這副德性,什麼都沒有。

佛陀選擇放棄他的妄想,結果他萬德莊嚴。這是很清楚的事實。就是說我們不斷地去攀緣、去追求,結果我們每一生死亡時,都是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然後就開始失望,到現在我們什麼都沒有,弄得滿身是業障。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願意放棄妄想,不願意從妄想裡走出來。佛陀選擇了出離心中的妄想,結果他清淨莊嚴,「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輪迴毫無意義。

你看我們生生世世在輪迴當中,得到什麼教訓?沒有。我們只有看經典才得到啟示。諸位!日常生活不會給你任何啟示。很多人不看經典,你不看經典,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得到智慧呢?這智慧從哪裡來呢?所以我們透過死亡的無常,每一生的死亡到來,都把我們的生命破壞了,使令我們的生命無法相續。第二個在生死當中,承受很多的痛苦,而這個痛苦毫無意義。

前面兩點是對輪迴過失的一種怖畏。其實生命的輪迴是妄想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出心中的顛倒妄想。當我們在念佛,妄想起來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現在面臨兩個選擇:選擇跟妄想在一起,那就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那麼來生的火宅就等著我們;選擇跟佛號在一起,我們就選擇了七寶池,八功德水。

諸位!你現在內心當中的很多造作,其實已經在醞釀你來生生命的力量。臨終是平常點點滴滴創造出來的,不要忽略你當下的每一個念頭,它都是一種引導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有很多次克服當下的念頭,才有可能達到臨終的正念。就好像說,你要有打過很多次、很多次平常的戰爭,才有最後的勝利。我們不相信平常都是顛顛倒倒的,突然間臨終起正念,不可能!沒有這回事情,這違背佛法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麼樣,今天還是怎麼樣,昨天會影響到你今天。水流上游是髒的,下游一定是髒的,除非你做出改變。所以,妄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本,這件事情你要很清楚。一個人,都是自己傷害自己,說實在的,外境是傷不了你的。

我們要達到臨終的正念,必須要試著走出自己的顛倒妄想。以前覺得美好的妄想,這些都是錯誤的引導。

(三)思暇滿難得

第三個,思惟暇滿難得。

「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

暇滿當中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你要得到人身;第二個遇到佛法的住世。這兩個因緣要具足,不容易。印光大師說我們過去生的人身,大部分是在三惡道,得到人身的機率是少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煩惱那麼重,因為你大部分都在三惡道,弄得滿身的煩惱才爬出來。

所以,我們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要把握「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你今生空過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這個暇滿難得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這個意思就是說(特別淨土宗):你不能對來生有期待,這個很重要,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你要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後路切斷,這是印光大師一個很重要的法寶:背水一戰!要把你所有的能量在今生臨終發揮出來,你才可能成功。

諸位!你看一看《淨土聖賢錄》,往生的人,有的業障很重,有的業障比較輕;有的修了十年,有的修了三年,有的臨終才開始修行,差別很多。但是有一種情況一樣,都是背水一戰。你如果還想說我來生再繼續修行,你一定不會往生,因為你給自己留一個後路,你不可能往生!臨終時真妄交攻,你的正念跟妄想膠結時,只有一種情況可以走過去,衝過去,告訴你自己沒有退路!

印光大師怎麼說,你知道嗎?印光大師說,不要說是一般的業障凡夫,就算來生你做一個大法師、大住持、大菩薩,你都不要生起受生之想,再好的因緣都不要。所以這個暇滿難得就是說,斷你的後路。要成功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決心,背水一戰!印光大師說,你就觀想自己今生不成功便成仁(不是成人),否則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真的啊!你要想我今生不成功,來生就要到地獄去了,有可能喔,因為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業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說,第一個,輪迴是很可怕的;第二個,輪迴是由我們妄想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再跟妄想在一起,結果只有一個——繼續輪迴下去。第三個,面對妄想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覺醒。你今生就要處理它,不能拖到來生!

佛陀在經典裡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座動物園,這座動物園關了很多動物。其中有一隻袋鼠,就是澳洲那種很會跳的袋鼠。動物園的管理員,給它圈了一個十公尺高的柵欄。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看,這只袋鼠就跑到外面去了,在外面跳來跳去。這管理員一看柵欄太低了,又加了十公尺變成二十公尺。可是這只袋鼠第二天還是跑到外面去跳來跳去。這個管理員又把柵欄加高三十公尺,它還是跑出去。隔壁的長頸鹿就看不下去了,它說:「你怎麼這麼會跳呢?三十公尺都跳得過去。」這袋鼠說:「不是啊,這個管理員每次來餵我東西吃時,門都沒有關,所以我可以走出去。」

那麼佛陀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管理員沒有抓到重點,說明有些人修行用無益的苦行。你看有些人念佛,很精進,他念佛時,不吃飯,也不睡覺,拚個什麼三天晚上都不睡覺。其實關鍵不在這裡,往生跟吃不吃飯沒關係。不是說你不吃飯就往生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有辦法走出你的妄想,就是面對你貪愛的東西,你心中知道:喔,這是在打妄想,這個東西不是真正那麼可愛的,人生的快樂都是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

智者大師說,你看一隻狗,狗嚙枯骨。這個乾枯的骨頭,狗去咬骨頭時,把舌頭咬破了,它認為是骨頭出血,其實是自己的舌頭給它一種甜美的滋味。其實我們在享受快樂時,是你的妄想給你快樂。

從佛法的角度,人生沒有快樂。這個很重要,調伏愛取是臨終最重要的,這是淨土宗主修的一塊。其實安住空性,導歸淨土,這兩個只是幫助我們調伏愛取。要保持臨終的正念,只要求你不貪戀娑婆。因為欣求極樂不難,每一個人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十個有九個喜歡的,其中一個不喜歡,那個是二乘人,偏空的,所以欣求極樂這一塊問題不大。我們在三界流轉太久,跟眾生緣結得太深,突然間要離開三界的確不容易,但是問題在你走不出自己的妄想,就沒有臨終的正念。你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能迎接彌陀的光明。

我們臨命終時會有一段妄想期。諸位!我們臨終時阿彌陀佛一般不是馬上現前,不是喔。你念佛一段時間,這時佛號會夾帶妄想,這很正常,就跟你平常打妄想一樣。你一定要從妄想走出來,後半段阿彌陀佛光明才會出現。一般淨土宗要經過一段的調伏妄想期,不是說你臨終一念佛阿彌陀佛馬上來,沒那麼好。會有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個小時,可能兩個小時,有些人十個小時,你一定要經過真實的調伏,彌陀光明才會出現。那麼等待彌陀出現那一段時間,就是考驗你平常的功夫了。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出離心結束,下一個看菩提心。

我們知道調伏跟引導是相互關係的,你必須有一種成佛的願望,有助於我們走出眼前的妄想。所以從出離心再提升到菩提心。

菩提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看總相。我們先念一遍,請合掌。

眾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諦而發;

煩惱無盡誓願斷,依集諦而發;

法門無量誓願學,依道諦而發;

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諦而發。

前面的出離心它的所緣境,是我們個人的身心世界,不考慮別人,所以在出離心的時候完全考慮自己面對的輪迴。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要離開輪迴;第二個我們繼續流轉。關鍵就看你是不是能夠遠離心中的顛倒妄想,你是不是願意放下心中的妄想,這個完全是扣著個人的身心世界。

但這是不圓滿的,因為你的心太狹隘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心量擴大。當我們走出妄想的時候,還要多兩個引導:第一個要把眾生放進來,第二個把佛道放進來。一個人要成佛,要心存佛道,心存眾生。

諸位!我們今生不一定要做很多事情,不一定。但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心態的準備,種下去的種子很重要。那麼我們怎麼把眾生放進來,怎麼把佛道放進來,然後再配合出離心,變成一個廣大的菩提心,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